计量教学中经济学论文

2022-05-0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计量教学中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通过对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金融数学专业提出Eviews和SPSS计量软件的不足。依据金融数学专业学生量化分析金融问题的培养目标,同时考虑到金融数学学生的后续发展,提出了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采用SAS的意见和建议。

计量教学中经济学论文 篇1:

对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式教学法调查探讨

计量经济学是定量分析研究经济和管理问题的工具,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已经成为本科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中开设面最广的几门课程之一。根据调查,设置经济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98%的学校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60%的学校开设了该课程。①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有所差异,授课效果不尽人意。而该课程具有预备知识广、课时少、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研究现实经济和管理问题,是该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1 课程特点

1.1 预备知识多

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②这门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具备相关的预备知识,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等。经济学提供计量分析的理论框架,统计学提供经济统计资料,数学提供模型求解手段。这些预备知识涉及多门先修课程,需要学生在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学习中打下坚实基础。

1.2 课时少,内容多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为50-60课时,在这样短的时间中,授课教师需要对学生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还要指导学生使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在实践中,有的教师选择全面介绍教学大纲中所有内容,教学中重点不明确,导致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似乎对所有内容都有了解,但实际对哪一部分知识都不甚明了。也有教师选择性地讲解,跳过的知识较多,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系统缺乏认知。③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进行教学组织,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加其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系统的了解,是对授课教师的一个挑战。

1.3 实践性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通过教学实践加强理解,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经济问题分析中去。但是,目前许多教材在给出案例时都过分追求简明,忽视了案例的真实性和启发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不但在初期对这些案例没有兴趣,而且在学习完这些案例以后往往会将计量经济应用片面化和简单化,导致其在研究生阶段或参加工作后进行定量实证研究时,出现大量的问题和错误。

2 教学对象特点

2.1 数学、统计学基础不牢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财经类院校,报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反映他们认为与理科生相比他们的数学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在大一、大二相关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只是应付考试,通过之后,学过的内容基本上忘记得差不多了,导致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大三开设后,产生了恐惧心理,害怕重新学习相关数学内容,在学习课程时有一种厌烦情绪,虽然这些课程的内容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难,但一些同学放弃学习的态度已经形成。也有一部分同学希望学好计量经济学,但在学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见到学习过的内容往往回忆不起来,需要重新演示推导过程或进行一定的提示才能够明白,有的甚至要在课下将以前学过的内容再复习之后才能够弄明白,这部分同学往往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公式上,课后即使弄明白了数学公式,还是不清楚计量经济学的理论。

2.2 学习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快速的大学扩招致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长较快,大学毕业生中能够得到高质量就业岗位的人数极为有限,这使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在课程学习当中只重视毕业后能用到的课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会问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社会工作中有何用处,这些同学在得知这门课程可能对将来的工作没有直接帮助时,就把学习目的确定在应付考试上。有的同学尽管对计量经济课程有足够的兴趣,但认为这门课程难度太大,自己不具备将来在这一领域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所以也同样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这种目标的不明确,容易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产生片面和错误的理解。

2.3 学习方法不当

本科每个专业的课程性质不同,课程的内容也有难易之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不同课程时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笔者所教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们在大学比较普遍的学习方法是上课听老师讲课,他们在课前和课后很少做预习和复习。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内容比较简单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来说可以的,而对于偏数理课程的学习就成问题。学生要想较好地掌握计量经济学学习内容,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并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练习上机习题,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很多学生在高考之后就习惯于轻松的学习方式,很难建立起适用于计量经济学的正确学习模式。

3 研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3.1 以真实研究案例作为引子

大部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在每章内容开始之前会有一个引子,以案例引出该章的内容。而这些教材中给出的案例过分追求简明性,缺乏真实感。学生在学习引子内容时反映感觉很乏味,不但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倒增加了其厌烦心理。笔者尝试在每章开始前,收集学术界的真实研究案例作为引子,通过引子给学生介绍在该研究中相关计量经济学内容的作用。例如,在异方差一章,笔者通过现代消费函数构建的过程引入,从Richard Stone的LES模型开始,到Prais和Houthakkerd半对数和双对数形式提出,和他们对该形式下扰动项异方差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办法的提出,帮助学生了解计量问题在真实科研环境中的面貌。

3.2 穿插计量经济学者研究思路和事迹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无法回避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公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感到最吃力的地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了相关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的科研事迹,先为学生介绍其生平和该公式提出的研究思路,然后再讲授具体的推导过程。例如,在以往的多元线性回归的F检验中,教材中直接给出F检验的统计量表达,学生往往对F检验的构造和必要性不能理解。笔者首先从法国经济学家Visser等在1997年所做的关于葡萄酒价格的实证研究出发,介绍多重假设检验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然后遵循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思路提出可供选择采用的统计量,并逐步对其进行修正完善,直至导出F检验统计量的表达;在DW检验学习中,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分布有不确定区域的统计量而感到隔膜,笔者穿插介绍了其提出者James Durbin的生平,和他由于此项贡献而获得RSS颁发的金质奖章的事迹。采用这种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数理知识的印象,学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分类建构,根据学生的反馈,即使对推导过程不能掌握的学生也可以先在课堂上了解主要思路,课下查阅相关数理知识,弄懂推导过程。学生在了解了计量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以后,消除了对这门课程的恐惧心理,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

3.3 课后要求学生撰写论文

撰写课程论文,是研究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和课题论文。在课程进行过半以后,学生可以选择提交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就某一主题查阅一段时期相当数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经过分析、归纳、提炼等作出综合性描述和评价的文章。透过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该主题及相关研究的过程、现状、代表人物、分析方法、主要观点以及研究趋势和目前存在的不足。课程结束时,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自行确定主题撰写课题论文,如财政政策效应研究、货币政策应研究、城镇化或新型工业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等。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指导学生的写作问题,通过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在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应用同时,也可以为以后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奠定良好基础。

3.4 组织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研究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④在本科计量经济学中采用案例讨论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笔者在案例讨论中采用期末案例讨论的方式,在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中选择部分优秀论文进行讨论,首先由论文作者使用多媒体展示和陈述,使全体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模型设定、模型估计、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有完整的了解;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所研究的经济管理问题、采用的方法、研究的步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陈述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做记录,最后给出总结性发言。

3.5 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科研研究,也是研究式教学的基本手段。对本科生而言,他们还不能独立承担分课题的研究任务,但往往对科研活动充满了热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加入到笔者所承担纵向课题的数据收集当中,结果发现,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会对该课题的研究方法逐步有了了解,开始积极申报校级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申报成功后,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了信心,有部分学生由此对计量经济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其作为毕业后考研和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

3.6 完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

研究式教学方法要达到好的效果,还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与之配套。因此,在目前流行的课堂笔试加上机操作的考核基础上,还应当加入课程论文的考核。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60%:10%:30%的权重,当然,合适的权重分配应当由代课教师根据各项教学内容的时间量和学生掌握情况综合确定。这种课堂笔试、上机操作和课程论文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使用计量经济软件的能力,还可以体现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宏观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研究式教学法在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提高兴趣和树立自信心,但是,也要注意,由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涉及大量数理知识,课程时间短,内容多,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握好研究式教学的时间,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防止研究式教学大量挤占课堂推导讲解的时间,造成学生虽有兴趣,但不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后果。研究式教学法应用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还是一种初步尝试,今后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文献和案例的资料库和供学生进行研究使用的数据库等,进一步发挥研究式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注释

①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② 庞皓著.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7.

③ 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4).

④ 马成文,魏文华.研究式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经济,2011(12).

作者:丁蕾

计量教学中经济学论文 篇2:

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计量软件的选择

摘 要:通过对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金融数学专业提出Eviews和SPSS计量软件的不足。依据金融数学专业学生量化分析金融问题的培养目标,同时考虑到金融数学学生的后续发展,提出了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采用SAS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SAS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04

金融数学专业属于金融学大类中的高端专业,培养的是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计量经济学在面对这一新兴专业时,应该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系统培养学生量化分析金融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针对金融数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考虑到金融数学专业学生量化分析的核心能力培养问题,分析了当前主要统计软件的优缺点,给出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计量软件的选择建议和意见。

一、计量经济学的计量软件选择及应用现状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编写时主要面向文科性质的经济学学生,授课以讲授计量经济学理论为主,偶尔辅以部分经济学实证案例。并且,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的计量软件大多是选择Eviews或SPSS,而这些软件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缺陷。

(一)计量经济学教材中,Eviews或SPSS介绍操作不便利

Eviews和SPSS这两个计量软件都是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从导入数据到选择方法,再到输出最终结果的操作。但是,在教材中插入这些软件的“点鼠标”操作是很不便利的。实际教材里,往往编者会采用截图的方式告诉读者该如何“点鼠标”,进行选择。而这又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图片占教材版面太多,造成了教材表面上很厚,实际上教授的知识并不多。

(二)Eviews和SPSS数据处理功能不强

在经济学等文科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由于大多采用的是已经处理好的经济数据,例如GDP、家庭人均消費、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这些数据大多是国家或各地方统计局处理后公布的,很少有缺失或数据间日期不匹配等问题。然而,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面对的往往是公开交易数据,这些数据相对复杂。例如,有的公司出现一段时间的停牌交易,在做研究时需要剔除1年交易天数少于120天的公司。面对近3000家上市公司的交易数据,用Eviews和SPSS处理起来往往比较费劲。

(三)Eviews和SPSS不利于金融定量分析的深入学习

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使用Eviews和SPSS确实能让学生快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模型,但是,金融数学专业属于金融学大类里较高端的专业,对学生的量化分析金融问题能力要求更高。当进一步需要处理复杂金融问题的时候,Eviews和SPSS编程能力的局限性往往就体现出来了。例如,投资学著名的三因子模型(Fama和French,1993),利用Eviews和SPSS往往只能用别人计算好的市值因子(SMB)、账面市值比因子(HML)代入模型进行分析。然而,事实上,金融领域做因子分析时,更重要的是掌握因子的来源、计算。而市值因子(SMB)、账面市值比因子(HML)都需要动态分组的技术,编程能力弱的Eviews和SPSS很难胜任这一工作。

二、计量经济学计量软件的选择

鉴于Eviews和SPSS在金融数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我推荐使用SAS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SAS系统在国际上已被誉为统计分析的标准软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SAS系统主要完成以数据为中心的四大任务:数据访问、数据管理、数据呈现、数据分析。当前软件最高版本为SAS9.4。其中Base SAS模块是SAS系统的核心,其他各模块均在Base SAS提供的环境中运行。用户可选择需要的模块与Base SAS一起构成一个用户化的SAS系统。利用SAS可以较好地解决Eviews和SPSS在金融数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量经济学教材中,SAS的介绍操作非常便利

不同于Eviews或SPSS的“点鼠标”操作,SAS采用编程(或可以转换成程序代码)的方式进行数据访问、管理、分析。因此,在教材中,采用SAS进行实证案例教学时,只需要把相关程序代码告诉学生即可,避免了Eviews或SPSS需要截图来教学“点鼠标”这一占教材版面的缺陷。

(二)SAS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虽然相对于SQL等专业的数据库软件而言,SAS的数据处理能力不是很强。但SQL毕竟是计算机专业专门处理数据的,难以用于统计计量。事实上,在统计计量软件中,相对于Eviews或SPSS几乎没有的数据处理能力,SAS的数据处理能力就显得强大多了。对数据的删除、筛选、合并表格、变量等操作很好,便于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处理大量数据。

(三)SAS有利于金融定量分析的深入学习

面对Eviews和SPSS难以进行的动态分组等金融定量分析技术,SAS通过循环语句(宏语句)可以轻易完成。SAS的编程学习初学可能会有一定困难,但是一旦掌握这门语言后,就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的金融定量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总之,金融数学专业学生以量化分析金融问题为核心技能。在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Eviews和SPSS难以胜任复杂的金融分析。因此,作者推荐使用SAS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在完成现阶段教学任务的同时,确保金融数学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Fama E F,French K R.Common risk factors in the returns on stocks and bond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3,33(1).

[2] 汪潘义,邵一江,王丽丽.“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J].合肥学院学报(自科版),2014(1).

作者:谢军

计量教学中经济学论文 篇3:

关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案例教学法以及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材料的现状,接着从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结合作者本人一线教学的经验给出了些许看法,以期为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现状;组织形式;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法最初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的商学院,1910年由科普兰博士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率先使用,并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自引入我国之后,许多人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已见的研究成果中已将其成功地引人到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中,并逐渐引人到其它课程[1]。 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获得了宏大深远的成功,因而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广泛采用并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将源于实践的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案例作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

目前,我国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材料还很缺乏,虽然在一些教科书中附有一些案例,例如:李子奈、潘文卿编著的《计量经济学》,黄浩、白鸿钧主编的《计量经济学》,赵新顺主编的《计量经济学》等。这些教材各有特点,所选案例也都别具特色,对于课堂给学生作为案例素材讲解很实用,但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还远远不够。

本文将就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体会。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

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乎都以教师讲授为主,普遍存在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主动讲授,轻理论应用的现象。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大量用到数学与统计学知识,较多地偏于理论方法的证明,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压力大,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必须将课堂讲授和上机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尽管预先安排了上机实验课,但实验课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实验课基本是教师讲授,学生练习。但在学生练习的时候,由于相关理论没有掌握好,导致机械性的记忆老师讲授的软件操作步骤,自己不能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即便完成了实验内容,结果也多半不正确。

二、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

搞好案例教学需要精心安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是安排在相关理论进行完之后,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3]:

一是案例布置。教师可以事先选择一段同学们熟悉的经济学背景资料,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里面涉及到的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课后回去搜集相关的数据。可以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进行建模,即按照理论模型的建立→样本数据的收集→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的步骤进行。

二是小组准备。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事先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名学生,指定一名组长负责。同时引导学生对案例材料认真阅读和思考,确定理论模型的最初形式,然后搜集相关的数据,接着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把自己组分析所得的结论、观点及其理由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是课堂讨论。讨论可采用推荐代表发言和学生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法。每组可内部指定一名同学发言,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具体包括模型为何选择该函数形式,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估计,变量的显著性以及方程的整体线性关系如何,模型当中是否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多重共线性等问题,对模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处理等。发言完毕,由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发言人需对此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

四是教师讲评。对上述发言及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指出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正确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使学生通过上述的讨论形成新的知识,掌握建模的步骤及要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把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的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笔者通过对本院两个班级的比较发现(在这里,为方便起见,不妨把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称为A班,对比班级称为B班):A班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于B班的学生。虽然两个班级的理论教学内容完全相同,但A班的同学不论是在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掌握方面还是在Eviews软件的操作方面都超过了B班的学生。

举个例子来说,A班的第一组同学建立的是一个江西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选用的数据是一组时间序列数据。选用的被解释变量为旅游外汇收入,解释变量分别为:入境旅游人数、零售价格指数(以1990为100)、平均花费、年平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该组同学在建模之初,即在选取模型的函数形式这一步骤时,能把经济理论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散点图结合起来确定理论模型的形式,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在后面的计量经济学检验这一步骤中,该组同学也能够对本组的这个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并能对模型中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处理。如先根据DW值判断出模型中不存在序列相关性。接着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从矩阵表中发现零售价格指数和平均花费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已达到0.8445,说明模型中这两个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接着该组同学采用逐步回归法寻找最佳估计结果。

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结果是否符合实际,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确实有所收获。从上面这个组的同学做的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他们是经过了自己的认真思考。这对于他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是很重要的。对于该案例的Eviews软件结果及模型分析结果的最终得出,完全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同学们自己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完成的。虽然在做案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数据搜集来没有进行处理就直接拿来用,或是时间序列数据没有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等,但这些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来完成的。

在做案例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可能每一个问题都能有时间及时问老师,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自己和本小组的同学讨论,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是一个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是很有裨益的。现在的他们可能只是处于照猫画虎阶段,但应用能力的提高是源于不断的模仿的。学生可以从模仿中积累经验、掌握知识,达到最终摆脱模仿,能自己独立运用的境界[4]。

另外,在课上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很高,大部分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关于模型的函数形式方面的,有关于数据来源问题的,有关于选用的估计方法的方面的,也有关于模型的检验方面的。建模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有涉及,讨论的场面异常激烈。学生们的参与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所有这些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学生们对于案例材料的精心准备,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消化。

再拿B班的实验课为例,说说两个班的同学的差别在哪里。在上实验课的时候,B班学生基本上是老师做一步,他们跟着做一步,由于实验步骤比较多,教师如果再换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练习,多半的学生实验结果得不出来。有些学生把教师的实验步骤记在了本子上,但由于不清楚每个步骤的含义,虽然照着做能得到实验结果,但结果也多半不正确。实验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回归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选取得不对。原因在于Eviews软件中方程说明的对话框里面变量的输入顺序不正确,应该把被解释变量放在第一个位置。很多同学对于这个不了解,导致所得模型的输出结果出错。再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自由度出错的问题,学生们只是按照教师的操作执行,殊不知数据发生变化,样本的容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进而自由度也会跟着变。究其原因,学生们自己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这样的学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相对于A班学生来讲,B班学生缺乏的是理解和消化的过程,所学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消化理解,只是机械的模仿。由于A班学生在做案例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查找资料用以解决出现的问题。而这一过程,同样也起到一个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消化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就是A班学生无论是在理论的掌握方面,还是在理论的应用方面都要好于B班的学生。

四、结束语

通过这两个班级教学效果的比较,笔者认为在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是可行的,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定要注意,首先,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法效果的取得是建立在学生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基础之上的;其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需要相关的激励措施。因为案例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学生们课后是要花很多时间准备的,如能把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上的表现与他们这门课的期末成绩结合,相信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基金项目:江西农业大学校级教改课题)

参考文献:

[1]单艺斌.《统计学》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J].统计教育.2000(4)

[2]史书良.统计学案例教学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3]陈效兰.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4]余国合.刍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5]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基金项目:江西农业大学校级教改课题 项目编号是:2009B2ZZ09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作者:徐冬梅 邓瑛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源驱动电路设计论文下一篇:LVDS电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