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业务流程人事管理论文

2022-04-1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校业务流程人事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运用,国家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其在管理上也逐渐从传统管理方法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人事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其管理质量对高校自身教育水平有重大影响,对高校优良社会公众形象的建立有显著促进作用。

高校业务流程人事管理论文 篇1:

加强高校人事管理 打造人事信息化平台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对策——打造高校人事信息化平台,实现全校范围内人事信息标准统一、人事数据的共享与管理、人事业务工作的协同,促进人事管理从传统事务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的转变,不断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和决策水平。

关键词:人事信息化 数据共享 业务协同

高校人事信息化,简而言之,是指高校人事部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通过对各类人事信息资源的广泛收集、深入开发和充分利用,促进人事管理从传统事务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的转变,不断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和决策水平的过程。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点是人事工作信息量大,信息采集涉及面广,内容多样;人事工作信息共享、信息关联程度高,需要互通有无;人事工作具有数据时效性、一致性及准确性。

一、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有部分高校管理者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还缺乏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也没能结合本校实情,往往带有一定的攀比性和盲目性。有的认为人事管理信息化就是用计算机替代人工,因而只注意购置硬件设备,而忽视软件应用。

2.信息化建设规范欠缺,更新速度太慢,准确性不高

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可靠的统计报表和相关分析数据,制约了管理层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管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常常为了如工资调整、人员变动等单一的人事管理事务单独建一套数据,数据部门间重复建设,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导致数据一致性较差。

3.信息冗余,信息共享难以实现

人事管理信息冗余最突出地表现为人事基础信息的多头建立,在高校管理各部门中均拥有各自的人事基础信息库,同时各自对信息库进行维护,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时效性难以保证。这就造成了人力、设备资源的严重浪费,工作也难以理顺,效率低下。

4.人事信息地位面临挑战

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不确定,造成人事信息被引用时经常说法不一、断章取义、难以辨别,甚至引用的人事信息根本就是错误的。可见,没有权威的人事信息作保障,难以保证后续工作的一致性。

5.管理人员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

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跟不上,习惯于传统的信息建设、管理和信息交换的方式方法。管理人员处理信息能力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走“形式性信息化”、“单职能域封闭式信息化”的老路,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学校人事工作的全局与改革方向,为学校的全域信息化建设提供准确的人事数据与科学的业务流程。作为处在知识创新前沿的高等学校,其人事部门应能掌握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准确、及时、标准、高效、安全”的全功能、多层次、科学化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为科学决策和了解人事动态提供重要依据,这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首先,要树立信息化观念,使人事管理者在心理上突破长期以来的依赖手工操作的文本管理模式,自觉依赖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寻找自动化的人事业务处理方式;其次,要将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当作促进人事工作上层次、提水平、出效益的工具,让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围绕管理系统进行自身业务的设计与安排,而不是将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另行设置业务岗位(如人事信息管理员)的依据;最后,要加强对人事管理者信息处理能力与技术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素质。只有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才能使系统的功能正常发挥出来,真正提高人事部门的办事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建立高校人事信息化平台的意义

高校人事信息化平台的实施必将实现学校领导、人事处各科室、学校其他职能机关、学院(系、部)对人事基础信息的共享与管理,解决原先学校人事管理中没有统一信息标准、数据分散存储带来的“信息孤岛”难题。真正实现全校范围内人事信息的共享与管理、人事业务工作的协同,为全校教职工、相关职能域的管理部门提供人事信息服务,为学校领导、人事处提供人事信息查询统计和分析功能,通过信息化的途径深化管理内涵建设。

理论的设想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和技术层面上,宏观的思想必须要有一个微观的载体。人事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仅是要打造一个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学校内信息流通共享的网络化和终端化,更是包含着很多深层次的管理理念和行政方式。

四、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系统结构

1.人事信息化平台的基本特点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不应是“普适性”的,它具有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人事信息建设具有对象动态性、数据时效性、一致性和安全保密性等要求。所以信息系统的开发、更新、维护和升级应由校内专职人员承担。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也应建立起信息提供、平台维护和运用的责任制度,以强化责任行政理念。

平台应该服从于学校事业发展目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和建设应具备激励、竞争、选择、培训的特性,兼顾构成系统的各类信息、各个要素,使之成为多维元素的结合,同时抓住主要矛盾,注重协调、持续和发展,以形成高校人事管理的独特文化。

2.人事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内容

(1)研究和制定信息工作规范。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将信息建设制度化、规范化。要适应高校教师队伍的动态变化,注意信息的时效性,定期维护、更新有关信息,正常及时采集数据。要做到信息建设的分工协作,归口管理。人事管理的每一职能模块要对自身业务中产生的信息数据负责,做到数出一家。同时,要做好信息建设的集成,尽量避免数据重复建设。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提高辅助决策、咨询的准确性,减少偏差。

(2)建好人事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学校开展人事业务工作时主要涉及两类人事数据:人事基础信息和个人业绩信息,目前这两类数据在各单位的数据库系统中分散存储,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并且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了相互之间无法进行共享和协同管理,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造成了管理机关工作效率低,导致教师对管理机关工作的抱怨。因此制定统一的人事信息数据标准是实现全校人事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没有这个基础,信息化的先进性将失去意义。

数据库建设应按照国家统一信息标准和指定的代码体系,以形成本系统、本单位人员信息库和专业特色数据库,各种信息应准确、可靠、详细。在具体的数据结构设计中,应遵循系统性、合理性、开放性的原则,建立便捷的沟通体系和科学的管理结构。

(3)构建应用模块。根据高校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用户信息、人事信息、师资管理、教师业绩、人才引进、培训管理、院系人事等。

(4)提供安全服务,保证系统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

(5)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确保如果信息系统崩溃,数据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3.人事信息化平台实现的功能

平台站在学校全域信息化的高度,实现全校范围内人事信息标准统一、人事数据的共享与管理、人事业务工作的协同。平台应用核心为人事信息共享与管理、教师业绩管理与考核、人事业务管理与支撑。功能如图所示。

(1)人事基础信息共享与管理

其核心理念是“统一信息标准,实现全域共享”,依据《CELTS-33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构建人事基础信息库,开发共享与管理功能,具体包括综合查询、数据维护、统计报表、数据共享接口、权限管理等,实现学校领导、人事处各科室、学校其他职能机关、学院(系、部)对人事信息的查询和管理。

可按需求从各个角度抽取人事信息数据,形成不同主题,并组合各种展现形式,将相关人员的所需信息快速、准确地查询出来;统计报表功能,更加方便各类工作人员进行不同维度的数据统计,以及各种工作报表的生成,省去了大量的重复工作;提供各种形式的数据共享接口,服务于学校其他职能域的信息化工作,真正实现人事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2)人事业务管理与支撑

其核心理念是“统一业务管理门户,支撑应用集成与业务协同”,在业务管理上包括入职管理、合同聘用管理、人员调配管理、人才引进管理、培训管理、国际会议资助管理、专业技术聘用管理等功能。

为了实现各项业务的集成与协同,满足业务变更的需求,提供一组应用支撑引擎,主要包括单点登录、工作流、企业信息总线、应用集成、报表设计等。

(3)教师业绩管理与考核

其核心理念是“统一业绩数据标准、统一业绩数据库、兼容学院考核办法”,使平台有更强大的可扩展性与兼容性。各个院系将依据本学院的考核办法,在平台中定制自己学院的业绩计算公式、相关参数、考核报表形式。需要包括业绩采集管理、业绩考核、业绩查询、查询权限管理、数据共享接口。实现全校教师业绩数据的规范化和电子化,实现业绩考核工作的自动化和公开、公正,使院教师和管理人员从每年年终繁重的业绩申报和业绩考核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考核工作的满意度。

平台的数据管理功能可以统一存储教师历年的业绩数据,业绩展示与查询输出功能将极大地方便教师开展各种业绩相关的申报工作,方便人事处和其他的职能部门快速、准确地抽取教师的业绩信息,进行相关的统计和申报工作,方便学校领导及时、准确地掌握各院系的教师业绩情况和考核结果。

五、结束语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人事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促进人事管理科学化、提高人事管理水平、保障人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实施人事管理信息化,无疑给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了一次质的飞跃。事实表明:高校人事信息化平台能够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为科学决策和了解人事动态提供重要依据,它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欢欢,孙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5).

[2]何斌.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三个转变[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3]谢卫忠.刍议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4]李洪.浅议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J].台州学院学报,2005,4(2).

[5]张琳.论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几个关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1).

(编辑:隗爽)

作者:赖初荣 杨东梅 齐家阳 任 杰

高校业务流程人事管理论文 篇2: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运用,国家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其在管理上也逐渐从传统管理方法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人事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其管理质量对高校自身教育水平有重大影响,对高校优良社会公众形象的建立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当前信息化时期背景下,高校在人事管理上也应重视其信息化建设程度,为高校自身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所谓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组织机构在进行自身人事管理过程中,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管理中,构建网络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人事数据信息化、人事管理信息化、人事资源信息化。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高校为了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越来越多地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自身人事管理当中,努力实现自身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将人事管理者从传统复杂的业务工作和考勤管理中解放出来,在降低了管理者劳动强度的同时,显著提升高校人事管理效率和质量。

一、高校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价值

(一)高校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显著减少人事管理成本

近年来,随着人才的增多和国家对教育行业的重视,高校中教职员工数量不断增多,且存在人员流动频繁、职称晋升和学历教育更新速度加快等情况,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给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人事管理质量,势必要投入更多人工成本[1]。而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让人事管理者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人才管理和管理创新等,极大地减少人力资本支出。

(二)高校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确保人事管理科学规范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整合,从而将原本分散的信息集中、统一起来,形成职工信息库,构建的人事管理系统能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生成结构化数据,根据需要形成统计报表,有利于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失误。运用信息化技术还能实现原本难查的文档资料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形成统一的标准,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校人事管理科学规范性。

(三)高校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为高校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高校传统人事管理流程相对来说缺乏规范性,且手工形式统计数据具有较高的错误率,常常存在前后统计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而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可以显著提高高校各个人事管理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凭借规范、准确的数据库,确保运算的准确性,从而提升高校人事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准确的管理信息数据能够为高校领导人员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提供保障。

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要想加快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观念上真正提高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的意识。随着高校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人事信息化建设对人事部门也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对管理认识、管理的组织、管理有哪些好的方法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新要求。因此一定要先树立全局观念,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媒体及传播等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做到真正意义地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在具体进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可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组织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校组织管理主要由人事规划和人事管理分析两部分构成。在人事规划中,主要涉及到高校人力资源状况统计工作,主要包括有高校教职工的数量、性别比例、平均年龄、职称、学历以及工作情况等内容,从而便于为高校人事管理提供参考;而人事管理分析则主要指与高校历史数据或者人事规划方案中的预测数据从整体上开展横向比较,比较内容主要有:组织规模、职工年龄、薪资总额、学历分布、薪酬增长幅度以及人力成本等等。在人事管理分析这一模块中,要想实现信息化建设,需要构建职位数据信息库,录入高校教职员工岗位职位归类和职位信息,并将其制作成分类图,以便直观评价每个职位的工作情况,从而为高校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福利管理提供测评的数据[2]。

(二)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

人事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即为人力资源,要想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发挥教职员工自身作用价值,必须要重视高校中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人才培训的信息化建设[3]。高校人事管理者可以利用局域网、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对教职员工展开远程网络教育,达到培訓的目的。并且借助网络开展教职员工继续教育、学分记录、职工培训等,实现高校教职员工集中学习培训,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培训成本支出,且这种培训模式还便于教职员工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学习,从而提高了培训效率。另外,培训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开设高校内部业务交流,方便教职员工交流经验,共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绩效管理不仅关系到高校运营整体经济效益,而且关系着学校中教职员工工资报酬高低以及职工工作能力和潜力的评价,因此绩效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绩效管理可以细分方案设计——实施——结果应用——沟通四个环节。实现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前提应该确定绩效目标,方案的设计又可以分为个人考核和专业考核两个方面。首先在基于高校教职员工个人工作信息数据库共享的基础上直接采集结果并计算;其次是教职员工绩效表现记录,通过采集定量数据后,实施量表考核关键事件记录和述职总结等;最后对教职员工进行业绩评估,并将最终的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员工升迁和薪酬确定的重要依据。

(四)薪酬福利信息化建设

高校人事管理中薪酬福利是其重要部分,教职员工薪酬福利管理内容主要包含:薪酬计算方法、薪金水平确定、薪酬分析和人力成本等[4]。首先需确定薪酬的计算方式,凭借考勤制度对薪酬进行调整,根据教职员工的基础信息库信息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也可以根据职工职位、教师职称等具体统计分析其薪资水平,这一过程的实现借助计算机便可进行信息化计算。实现薪酬福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详细地将人员奖罚、工资发放、福利管理等信息反映出来,以便及时补充教职员工职称变动、岗位变动等情况,生成工资变动等信息。最后再将其制作成工资月报表和个人工资表,实现信息化统计和查询。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是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输出地,加强自身人事管理,促进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有必要。为此,高校应摒弃传统陈旧人事管理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推动自身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明,陈佳秀,郑琎.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如何跳出效率“天花板”[J].北京教育(高教),2016,(Z1):48-49.

[2]张海莹.试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人事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6,(11):232.

[3]王建龙.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及对策浅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03):89-92.

[4]吴宝玲.浅析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08):28-30.

作者:杨亚岚 周德学

高校业务流程人事管理论文 篇3:

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发背景和现状分析

摘要: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人事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人事管理方面的系统,其功能、安全性能、稳定性及运行期可管理性非常重要,必须符合人事管理需求。然而,目前流行的人事管理类似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及利用的研发技术,远远不能满足人事管理需要。因此,研发功能符合人事管理實际环节以及易于维护、扩展的应用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人事管理;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ERP

人事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蕴含了现代企业中非常重要的竞争力。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g,简写为ERP)中人事管理方面系统的研发,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建设,对人事管理中相关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完善,依据系统、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撑和其综合分析功能,开展企业人事优化管理,全面发挥人力资源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功效。

1 研究背景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已经成为完成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条件。通过创建透明、相容、协调、易用及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把与人相关的信息有机地运用起来,才可以为“公平、公正、合理”这一原则的实施,以及企业在运营、劳资纠纷等方面的风险规避等创建一套优越的保障体系。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技术的竞争、市场的竞争、服务的竞争最后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内部管理与运营措施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人事管理在各个单位中的功效日益突出,被置于企业管理中的首要位置。人事信息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数据量大、关系复杂,利用传统人工的措施管理文件档案,效率低、保密性差,查找、修改、维护也极为困难,人事工作者因为缺乏适用软件支持,工作上存在诸多不便。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与计算机科学的日益成熟,人事工作者非常希望把人事管理中比较繁琐的工作交给计算机处理,降低人工管理的压力并提升工作效率,于是各种形式的人事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作为人事管理系统,其功能、安全、稳定性和可管理性十分关键,必须符合人事管理需求。但是,目前流行的人事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及利用的研发技术,远远不能应对人事管理需要。在功能方面,现有的人事管理类系统大多数是请假考勤、借助网上布置工作任务、收发文等,和通常的OA系统没有多大区别;在技术方面,这类人事管理系统所利用的研发技术,降低了系统研发效率和可维护性。J2EE具备了一个创建于开放和标准的技术之上的多层体系架构,因而满足不同的企业应用业务要求。Struts2是在 MVC模式基础上、J2EE机制内创建企业应用程序的一个开放源代码框架,Struts2 给出自身的控制器组件并与其它技术结合来建立模型及视图,在企业应用开发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能够克服现有的人事管理类似系统技术方面的缺陷。

所以,研发功能符合人事管理实际环节以及易于维护、扩展的应用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现状

国外企业关于人事信息的管理,主要是利用人力资源方面管理系统来实现的,因为这类系统同IT、通信等领域技术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发展相对快的国家,基本上创建了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能够在其本国范围内被授权查阅。无论人才流动到哪里,在人们进行求职、贷款以及办理保险之时,具备查阅权限的机构都能够查阅该人的信息,以衡量为该人办理有关手续的潜在风险,或者是否可以录用。

在国外,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也创建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且与全国通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联接,用于实现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或者劳动管理。部分比较先进的国家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在那部分跨国公司,十分重视人力资源方面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应用,动用巨资研发自身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建立多方面信息数据库。微软公司研发的人才流动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HeadTrax,微软用来管理员工的招聘、晋升、岗位调整或者部门内部变动。这个系统利用了数字授权方面的技术,便于人事经理可以将有关人事申请的批准职责授权给其他人,因而提高了系统灵活性,又不将操作过程搞得过于复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司人事管理的要求。

现阶段国外的有关人事管理系统的技术开始转向网络,由于网络具备单机所无法具备的强大功能。对于研发技术,也从原有的C/S体系结构朝B/S体系方面转化,目前较新的技术是利用浏览器、中间件、服务器等三层体系结构。国外的人力资源系统有着它们具体特征,具备操作简易方便、界面人性化、业务流程较为清晰、管理比较规范等优势,从技术来看大部分利用ODBC技术,并支持C/S结构与B/S结构。然而由于面临的管理对象的迥异,管理的内容也不一样,国外系统也有它自身的缺陷,操作简单之时,系统通常不够灵活,通用性较差,部分内容不符合中国人的运用习惯,尤其是缘于使用非JAVA技术,系统移植性、可维护性较差。

2.2 国内现状

目前国内的人事管理系统基本还处在人事信息方面的管理系统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的研发尚没有实质启动,主要是根据人员的信息及考勤方面管理等功能,过分强调“人”的管理,缺少人事相关信息的整体性、系统性。人事管理的整体框架体系仍没有创建起来,仍有许多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发与优化。现有的人事管理系统模块间相矛盾或不协同,很难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预期效能。

国内软件行业在研发人事管理系统过程中,并不缺少先进的人事管理理念,然而,却非常缺乏如何把先进的管理理念转化成适合中国企业特征的技术手段、途径,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研发人事系统的实践及工作流程,很难合并成为系统化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化程度不高,管理效率低也就很难避免。信息系统没有运用在相关业务,而且各科室间相互缺乏沟通,各自创建系统,对每个子系统都要分别进行维护,各自为政,数据无法进行共享,信息难以提交给决策层,当然不能进行运用,产生实际效果。现阶段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涉及档案管理,交互性较差,创建一套具备较高起点的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因此,决定对人事管理方面开展信息化改造,推动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及科学化,让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因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3 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

3.1发展阶段

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兴起历史能够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为当时计算机技术已成功迈入实用阶段,同时期大型企业利用手工来管理薪资既耗费人力物力又易于出错,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建立了第一阶段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当时因为技术因素与需求的约束,用户很少,并且那种所谓系统只能算作是一种自动结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括非财务数据,也不包括薪资的历史数据,几乎没有报表产生功能与薪资信息分析功能。然而,它的产生为人事管理呈现了广阔的前景,即利用计算机的快捷与自动化替代手工劳动,利用计算机的准确度来克服手工操作的欠缺,便于专门大规模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结算。第二阶段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期。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提高,不论是计算机的极大普及,还是有关系统研发工具与数据库技术的快捷成熟,都为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迅速壯大提供了必备条件。

3.2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关概念

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与企业资源管理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关联。

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g,简称ERP)是企业资源管理理念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上实施的一种企业管理技术,为企业给出辅助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集中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反映了企业合理调配内在资源、最大化地实现利润的需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所以,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的数据资料是企业最重要的信息,是企业最为关键的重要财产。

人力资源属于企业管理中最为宝贵的资源,这方面的管理系统在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中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缩写为HRMS),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了人才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合同档案、薪资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并同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中的财务、生产、销售等系统共同组成高效且高度集成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但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还为现代企业决策层给出辅助决策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给企业的不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上的提升,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巨大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主要功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集中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关信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及水平;

2)创建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并把激励与薪酬紧密结合,以鼓励、支持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3)强化企业对员工绩效、员工培训效果等方面信息的分析,以支撑人力资源部门辅助决策功能。

4 总结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普及,运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的人事管理势在必行。为有效改善目前企业人事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对职工薪资、考勤、假期等基本信息的管理效率,在计算机和网络、数据库服务器及先进、成熟的软件研发平台上,开发一个具有开放体系结构、易于扩充与维护、易于操作的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人事管理自动化,有助于管理者快速高效地完成企业人事方面管理工作,降低人事管理的成本,便于管理者集中精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该人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力求把先进、适用的管理方法及管理经验与成熟、可靠的IT技术相结合,帮助企业构筑一个高效的人事管理平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婧玮.基于Web的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

[2] 顾蓓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

[3] 林芳,浦云明.基于Web的企业考勤管理系统设计[J].软件导刊,2010.

[4] 冯桂莲,陈宇联.基于JSP的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探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

[5] 薛勇.政府系统人力资源结构的分析模型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

[6] 张春梅.基于J2EE体系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J].现代计算机,2009.

[7] 郭海星,胡正华.中平能化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

作者:常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组织文化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供电企业组织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