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2022-08-26

第一篇: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看法

从初中到大学,几乎每年都有政治课,在这些课程中,多多少少地会碰到和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一些内容。说实话,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不深入的。这次有幸选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给了我一个能更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希望能解决我心中的疑惑。

理论性的不会,我就谈谈和我们平常密切联系的,就谈谈我对共产主义的一些看法。面对现在的物价飞涨,房价高居不下,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我对我们政府的是有点不满的,我承认是个小愤青。我也在想,可能理想与现实是有不同的,虽然马克思主义里所描述的世界每个人都很向往,而且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政府是以这一目标做的,但在现实中,我对马克思主义里说的共产主义是有疑问的,比方说:在资本主义为主的世界中,很多规则是资本主义国家说的算的,那么,作为一个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中国,真的能实现这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体制吗?这个我是很疑问的,希望老师能够指点迷津。

还有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里的共产主义到底是通过什么实现的。社会主义过渡?还是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进行过渡?我产生这点疑问主要是周围同学对我的影响,高中同学去了北欧丹麦作为交换生,他回来后带给我的信息就是在那边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人们的生活更加惬意,无需担心各种像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问题,他觉得这种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更接近于他脑中所想的共产主义了。这种观念也动摇了我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理解,虽然从制度上我们国家是更优秀的,但为什么别的国家更接近社会主义?这个还希望老师能够指点一下。

虽然是一个门外汉,但我对马克思主义还是很相信的,它对全球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可否认的。虽然有疑惑,但我觉得马克思主义是能够领导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是值得我们坚持的。我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是包括世界的方方面面的,但不得不承认到现在为止我还没看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所以我的认识肯定是片面的。我希望在马原课结束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会有不同,不奢求完全理解,但求不被外界误导。

3100103504鲍张丰建筑1001

第二篇:对共产主义的看法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这样的概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综合马恩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一.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不同的人对共产主义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带有极重的空想色彩,既然物质财富极度丰富了,能按需分配了,多劳又没有更多的所得,谁不会图舒服些,多玩乐点?反正有得舒舒服服的吃穿住,还使劲劳动干什么?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乌托邦”。 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很多人都坚信,只要我们经过不断的努力,还是有希望实现的。恩格斯回答说:“要用几句话来概括未来新时代的精神,而又不堕入空想主义或者不流于空泛辞藻,几乎是不可能的。”江泽民在 “七一”讲话中,进一步说了这样的话:“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者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

第一, 思想上,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这就要求一个人要有极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对一个人而言无疑是件极为艰难的事情,又更何况是对于社会的每个成员呢。

正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向前看的意识。不容否认,在我们的现实中,还存在着

大量负面因素,例如,信仰上的混乱,体制的不完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负责任,不作为,触目惊心的腐败,等等。如果看不到这些,如果对此无动于衷,如果对此不感到愤怒,如果放弃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那么,就绝不配称为“共产党员”,甚至没有作为一个正直的公民所应当具有的良心与良知。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哪怕只是在我们的身边,也可以看到,还有那么多正直善良的人们,还有那么多人在默默地耕耘、建设。这些正直善良的人们,以及他们坚韧的建设,正是作为人类美好理想的共产主义的希望。

如果我们仅仅盯着那些阴暗面,如果仅仅只看到阳光灿烂的背面,那么我们将会感到无比的悲观、无尽的悲哀、无边的沮丧;但是,如果我们也能够看到绝大多数善良正直的人们、以及他们不屈向善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会开朗达观得多,将会更加宽容、从容,将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不断成长着的共产主义,她的未来也寄托在一代又一代青年身上,寄托在包括青年在内的全体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建设努力上。

我衷心地祈盼,一方面,与美好的共产主义一起成长的,肯定有我们青年;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也会在青年们的建设中,变得更加美好!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已经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极为精辟的概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真正抓住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当然离不开个人的奉献,但个人怎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呢?当一个人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时候。什么时候一个人的创造性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当一个人在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够真正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快乐的时候。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创造性的发挥准备了体力和智力的基础,而个人要真正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快乐,还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个人找到了自己真心喜欢的事业。这样,个人既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又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会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个人怎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呢?这既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方面的客观条件,如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咨询、教育、培训的条件等等。个人怎样才能得到自由发展呢?这需要高度发达的高度关心人的社

会为个人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和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样,社会的高度发展和对人的关心为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又能够进行充满乐趣的创造性劳动,从而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于是就达到了满足个人自我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完美统一。这是人间的天堂,是使人彻底解放的解除了对人的才能的片面限制和对个性的不合理限制的非常美好的理想世界,谁能不向往这样的世界呢?

那么到底怎样实现共产主义呢?简单地说,就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解放个人。

既全面又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但这个理想的实现却是非常困难而曲折的。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发展既是片面的,也是不自由的。就其片面性来说,原始人类主要发展了体力,但智力却得不到有效发展。这种片面发展又进一步导致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使人类在自然面前非常弱小,处处受到自然的打击、折磨,因而又导致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不自由。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伴随着文字的出现,科学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人类因此有了脑力和体力的较低水平的全面发展,并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这时人类在自然面前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自由。但是,每个人又受到了阶级关系、等级制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文明发展的成果只给少数人也就是统治阶级带来了一定的自由,而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中则是不自由的。他们是被拥有自由的人所统治、压迫、欺骗的群体。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机器生产,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在自然面前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同时,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要求劳动者从事越来越专业的劳动,劳动者也就被限制在自己越来越狭窄的专业上,使劳动者在工作中越来越片面的发展。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剥夺了劳动者可自由支配的用于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更使劳动者全面发展的愿望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这时的劳动者尽管在人身上是自由的,但在选择职业时却是不自由的。社会所能提供的较少的就业机会和残酷的就业竞争使劳动者根本不可能进行自由选择,因而很难得到自由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的愿望仍然无法实现。这就是工业化初期的状况。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又为促进个人的全面自由发

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可以代替人从事越来越多的较为简单的劳动。这样,就把人从受限制的单调重复的劳动状态当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劳动者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全面发展自己。而且,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产业越来越发达,所能提供给人的服务也越来越多。这时,个人可以利用充分的自由时间选择更好更多的途径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从而全面拓展自己各方面的潜能,成为一个越来越健全的人,满足自己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又能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劳动的要求,这样就有利于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高度发展需要的统一。

同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有了越来越强大的物质基础,可以提供给劳动者越来越好的物质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越来越没有顾虑地进行尝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对自己最合适的职业。而且,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也会以更科学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让劳动者进行越来越自由地选择。而劳动者自由选择的职业,一般说来也是他最喜欢的最适合他自己的职业,同时也是最能激发起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职业。这样,劳动者在劳动中既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物质或精神的贡献,又体味到了劳动的快乐,很自然地会把劳动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从而达到个人自由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统一。

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马克思所设想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

共产主义理想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对于党的工作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于党和政府的工作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共产主义理想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我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非常符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本要求。其次,要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使个人获得解放。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同区域、国内国外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切实保障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越来越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准备咨询、教

育、培训等服务条件,当前,我们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第三,严格贯彻劳动法,保障公民的休息时间与自由时间,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创造时间条件,这一点是党和政府积极提倡的,但是有些部门有些行业做的还不够。第四,打破特权者的垄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从而尽量使有限的资源和机会最为合理地用来促进每个劳动者全面自由的发展。第五,积极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觉悟和思想水平,教育人们尊重他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并珍视自己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鼓励人们积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平等自由的权利,并利用社会所提供的各方面条件促进自身的较为全面自由的发展。第六,提高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保证劳动者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对于个人来说,要促进自己的发展,应该努力做到:第一,积极利用现有条件,有意识地全面发展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要求。第二, 在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自己的权利,努力使自己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毕竟当前还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因而,尽管国家制定了许多保障公民全面自由发展权利的法律法规,但公民的这些权利经常会遭到人为的侵害,这时,公民应该努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积极利用自己的这些合法权益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第三,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多方面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自己身心的健全发展,并且注意选择自己所真正热爱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职业,这也是符合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的。第四,由于当前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完全自由地选择职业,因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但是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旦做出了选择,都应在劳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掘、体味劳动的快乐,把劳动转化为快乐的劳动,在快乐的劳动中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这是一个具备共产主义觉悟的人应该达到的思想境界。

(结尾)但仍有一点不可否认,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绝对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长期实践过程,这正是由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共产主义提出的目标太高了,离我们的显示有相当的差距,但又绝对是美好的、可实现的。为了实现他们,我们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小处做起,步步为营,善于尝试和探索,逐步将它们达成。由

于其中要尝试和探索,故曲折是难免的,需要我们去正确看待。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准备和必由之路。这是由实现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所决定的。很显然,对于很难完成的事情,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分阶段去攻。同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确切地说,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做好各方面准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为共产主义的早日实现,做好物质、精神、道德和其他各方面的准备,以期最终达到渠成水到般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虽然在这次伟大的航程中充满着种种艰难,但只要有一颗必胜的坚定信念,就总会抵达共产主义的彼岸。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现有的社会主义为基石,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相信终有一天,社会主义社会将被完全改造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到那时,整个人类世界都将到处洒满共产主义的光明和光辉。

第三篇:谈对马克龙上台的看法

一、 马克龙的主张

马克龙主张自由、支持全球化的代表“开放、前进、革新的法国。在马克龙看来,无论是左翼的反全球化、反自由市场和疑欧,还是右翼在社会文化上的保守主义、阻拒难民、反对欧盟,都意味着某种倒退。在支持者看来,他的立场“代表了左右两翼中最好的部分”。马克龙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主张,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万众争说马克龙”的轰动效应。近来,法国社会党改革派分支领袖卡雷舍和中右翼的民主运动党主席贝鲁,也相继站到了支持马克龙的阵营中来。这种“助攻”也让数次在民意调查中领跑的勒庞“很受伤”。

近年来,法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令不少法国民众对未来忧心忡忡,右倾倾向加剧,勒庞所带领的右翼势力借此成为法国政坛一股新势力。然而,在视“自由、平等、博爱”为国家格言的法国,勒庞反欧元、反移民的主张引起国民警惕,媒体也将其称为法国“最危险的女人”。在英国“脱欧”后,欧洲民粹主义思潮日益高涨,走“中间派”道路的马克龙战胜勒庞,入主爱丽舍宫,将成为欧洲政治走向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二、 马克龙代表的阶层

竞选中,马克龙将自己形容为中产阶级和劳工阶级的维护者。其“政策包”中,包括缩减法国议会并精简政府机构、加强与欧盟的合作、打击裙带关系网、奖励从低收入社区雇佣劳工的公司等一系列主张。

马克龙作为独立候选人,又是中间派,基本盘得以巩固的同时,他的政策主张也会被大多数人所接纳。在所有的候选人中,马克龙有着最符合精英阶层的职业路线。马克龙正式步入公众视野还仅仅只有3年(那时他被任命为奥朗德政府的经济部长),他迅速开展了新的中间路线的政治运动,吸引到了广泛的支持者、充分的媒体曝光,横跨政治光谱。然而,将这仅仅归因于他的个人魅力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法国统治阶层的各个集团都积极响应了他的政治主张,并一力促成他的当选,如果我们观察主流媒体是如何给予他超额的正面曝光,就可以看出他得到了法国权力结构中关键人物的何等力度的支持。

统治阶层的这一支持出自于对马克龙能够协助他们转变法国的政治制度、支配政府政策的信念。马克龙的当选意味着他们能够重整法国政坛,清除过去二十年中他们所提出的改革议程遭遇到的不可胜数的障碍。

马克龙属于法国统治阶层的自家人,亦即法国知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的“国家贵族”。正如多位社会学家指出,在法国,高级别的公务员构成了全社会中最有权力的群体。

三、 马克龙上台的影响

(一)对法国的影响

法国总统大选使得法国乃至整个欧盟面临一个困境——法国左翼社会党与右翼共和党等传统政党50年来首次在7日的投票中“集体缺席”;勒庞及其代表的极右翼势力的军突起,更人看到民粹主义快速上升的势头。法国政坛传统格局已被重塑,马克龙将面对如何管理渐行渐远的“两个法国”的难题。

(二)马克龙赢得大选对中国的影响。

在所有候选人当中,马克龙可以说是对中国最为友好的。这既和他对中国的看法有关,也和对中国的需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政治理念,也将迫使他不得不向中国靠拢。

一是马克龙本人对中国十分的欣赏和友好。他为了竞选出版的《革命》一书,对中国赞不绝口。不仅肯定中国的经济发展,并重视双方的历史资源:指出中国领导人从来没有忘记过法国是第一个和它建交的西方国家。

二是他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放眼全球,美国、英国都在搞孤立主久,反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高度紧张,欧盟自身困境重重。所以只有中国才有可能给予它一臂之力。

三是他的自由主义经济理念,将会和中国联手对抗美国的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反气候变化的立场。根据中法美一个逆相关规律:即法美交恶,中法必走近。

四是他将继续维持对俄罗斯的制裁,法俄关系仍处于对立状态。这不仅有助于中国面对俄罗斯时的主动地位,也令法国外交可选择的空间不多,而不得不更依靠中国。他亲欧盟、支持欧元的立场也令他必然站到英国的对立面。

也就是说,他上台,法国的外交必然是全面树敌。虽然在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会上,他提出“真正的经济战争是和中国”,但当时是在法德关系议题上被勒庞紧逼所致,未必是其真实的想法。事实上,一个反美、反俄、反英的马克龙不可能同时再反中。我们可以想见,当七月份德国G20召开的时候,所有大国都将积极向中国示好:英国是因为脱欧陷入孤立、欧盟是因为面对美国英国以及自身困境、法国则是反对除中国之外的所有大国、俄罗斯是因为面对欧盟和美国、美国则是因为只有英国一个支持者。中国则是唯一一个只有朋友(至少不是对手)没有敌人的大国。我也相信,马克龙第一个访问的非欧洲国家将会是中国——除非他的政治智商出了问题。

最后,马克龙对**等议题的立场虽然不明确,但作为一个更为务实的前社会党人,他自然会避免因为这些问题损害到法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发展。奥朗德是标准的注重意识形态的社会党人,他五年任期内都没有见**一面,更何况马克龙呢?

不过,马克龙虽然创造了法国大选的奇迹,但面对体制的束缚、自己的政治实力和不利的国际环境,却并没有多大机会创造改变和拯救法国的奇迹。相反,在他执政期间,法国社会将继续空转、分裂和内耗。 可以说马克龙赢了,但法国却没有赢,这很可能只是法国困境的延续,也将为五年后打破“国民阵线规律”创造条件。

第四篇: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 史中, 早就有和谐的思想。 孔子认为 “君子和而不同” 孟子的 ; “天人合一”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 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 想;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从古至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目标,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使不同社会阶层 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 安。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能否把社会各 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 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 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 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 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都紧跟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第五篇:《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

(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以为最重要的还是把视线投向新领域,研究新问题。不要以为研究经典作家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就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不错,经典作家论述过的问题我们还有很多并没有吃透,有的论述还需要深入发掘,重新理解,这当然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是更重要更迫切的还是研究经典作家没有研究或者没有深入研究过的问题。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我们常常明确地指出哪些问题是经典作家没有研究过的,为什么惟独在哲学问题上就不可以这样说呢?列宁正因为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毛泽东正因为研究了马、恩、列没有研究过的问题,邓小平正因为研究了马、恩、列、毛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难道不是事实吗?当然,我们不能轻率地断言某某问题经典作家没有研究过。例如有的论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研究过“人”,我看这是活天冤枉。全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哲学)就是为了彻底改变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处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创立的,怎么能说它没有研究过人呢?但是确有经典作家没有研究过或者没有深入地系统地研究过的问题,却是事实。这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还没有提出、或者没有尖锐地提出这些问题。现在时代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都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而且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论著已经汗牛充栋,正在影响着全世界。如果马克思

主义哲学只是在经典作家研究过的问题范围内翻来覆去地做文章,认为这些新问题不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予理睬,不提出自己的看法,那就会大大削弱甚至丧失自己的解释力,变成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的褊狭理论,变成落后的哲学,就说不上发展,也说不上坚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大拓宽了研究的领域,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二)当前世界哲学研究的问题多如牛毛,我们都不能不关注,不能没有发言权。但是,哲学问题的最深刻的根源毕竟还是社会的实际生活,不管哲学家本人是否意识到了都一样。有些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却未必那么迫切,甚至还不到提上日程的时候。例如后现代、后工业社会的许多问题就是如此。我不是说不可以作超前的研究,但总还要有轻重缓急之分,不必跟着人家亦步亦趋,人家“热”什么我们就“热”什么。我以为当前最需要花气力去研究的还是对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有重大关系的哲学问题。我仍然相信理论的生命之源在于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并且不是局部的表层的需要,而是普遍的深层的需要。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无一不与哲学有关,无一不需要从哲学的层面提供理论的向导。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就未免轻重倒置了。例如,在世界格局大变动、我国社会大转型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特别是我们的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被弄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他们有那么多的疑团、困惑和苦闷,那么希望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精

神家园”,希望得到一种合理解释这些矛盾现象的方法,他们求助于哲学,我们这些以哲学为职业的人能够没有一种责任感,不想或多或少尽一点微薄之力吗?我看近年来许多同志的研究就是在这种强烈的社会需要的驱动下开展起来的。人学和价值哲学的研究就是如此。研究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会不会降低哲学的水平?很可能会,但不是必然会。这第一取决于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哲学问题的精度如何,第二取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如何,第三取决于宣传的方式如何。过去多年来把哲学当作具体政策的辩护工具,弄成政策图解,搞得极其简单化、绝对化、庸俗化,以至于造成全民学哲学而又全国主观主义大泛滥的荒谬局面,这段惨痛历史要引为子孙万代的教训,再也不能重演了。我们不会再走这样的路。我们要走的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路。我们会以世界的眼光和时代的眼光来解决生活提出的哲学问题,磨练出既高瞻远瞩又精细严密的理论,为中国、也为世界哲学作出自己的一份独特的贡献。

(三)我觉得我们搞哲学的同志对科学的负面作用似乎讲得多了一些。毫无疑问,科学万能论是错误的。科学有它的局限性,并不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决不是唯一合理的思维方法;科学的不合理的应用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灾难。这都是事实。哲学指出这一点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科学毕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是为人类造福的有力武器。它的功能也是无可替代的。西方某些学者把科学说成灾难之源的

怪论千万不可附和。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血迹斑斑,并不是由于科学太先进,而是由于科学太落后。现在我们的祖国站起来了,可是数以亿计的人还迫切需要科学启蒙;我国科学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不仅使我们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而且连安全都受到威胁。我们现在应当着力强调的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而不是大讲科学的“缺点”。在大家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时候去讲吃得过饱、身体太胖的危害性,提出“减肥”的办法,自然也并无不可,因为这种理论如果确实符合实际,也是一项有价值的成果;但恐怕毕竟不是当务之急,而且有点文不对题。哲学当然不应当是科学的侍从和跟班,但也不应当是科学的训导员;它应当是科学的朋友。过去苏联和我国都发生过哲学硬充科学的“指导者”和“裁判者”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再也不能重复了。

(四)哲学对人类、对民族确实太重要。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升华物,又是民族精神的铸造者。一个没有哲学思想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没有脊梁的民族,是不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伟大足迹的侏儒。轻视哲学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但是哲学和科学一样,也不是万能的,也要把自己摆在适当的位置。哲学有自己的崇高使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必因为受到冷遇而自惭形秽或愤愤不平;但也不必把自己抬得至高无上。研究哲学的人不可无“为万世开太平”的气度和胸襟,但不可真以为有“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可能“为万世开太平”。能够回答

时代提出的哲学问题,把人类的智慧向前推进一步,为人类留下一些有永恒价值的思想财富,这就已经是了不起的功绩了。哲学是反思的学问,这种性质注定了它难免做黄昏起飞的枭鸟,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做高鸣报晓的雄鸡,做“事前诸葛亮”。要做好“事前诸葛亮”,先得老老实实地做好“事后诸葛亮”,否则高谈不免流于空谈,热闹一阵也就烟消云散了。

(五)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如何?我实在没有能力说清楚。我想这也不是哪一位高手提出一套精密的方案,或者开一个会议作出一个权威性的决议,大家就会一体遵循,齐步向前的。而且如果真是这样,倒又成了死水一潭,毫无生气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力又被窒息了。在哲学这个最需要个性和灵感的精神世界里搞“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事实上还是只能各人按自己的理解去“走”,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里去探索问题。这些看似不大整齐的足迹汇集起来,“路”也就踩出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也就逐渐成形了。不过,从大家的发言看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融会中外,自创新局,似乎还是一种共识。也许大家将来踩出来的就是这样的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脑不断重启怎么办下一篇: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