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分析论文

2022-04-1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作为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的重要内容,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质量也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根据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而分析了文学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弊病,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能促进够提高英美文学教材编写质量。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分析论文 篇1:

以生为本和多元共生

摘 要:近30年来,对话生成的教学理念对英美高校文学理论的教学影响巨大,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上,主要表现为在承认理论相对性的情况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多元理论观点,并且给理论对话提供合适的生成情景,为理论创新提供多样的探究途径。在批评实践之中体验理论,在多元和非线性之中生成理论已经成为教材编写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对话生成;文学理论;批评实践;差异

近30年来,在英美高校盛行对话生成的教学理念。所谓对话生成观念是指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学生和教材展开平等对话,知识在合适的情景中生成和创新,而不是依据于某个权威或某种固定的结论。这种观念在英美高校文学理论教学领域的盛行,随之引起了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教材在承认理论相对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多元理论观点,并且给理论对话提供合适的生成情景,为理论创新提供多样的探究途径。以对话生成的编写理念来审视英美的文学理论教材,我们能够看到以下几种编写模式。

一、实践中生成

在此种模式下有两种主要的方式。

(1)以批评实践为主线构建理论的学习体系。这类教材主要有以下两个共同点:一是在纵向上这些教材都是总的导引加上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流派作为大的结构,流派的选择大同小异。二是在横向上在每一个流派下面,教材都以培养学生的批评实践能力为目标,模拟了一个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本流派的历史背景、知识假定、主要观点、关键词汇、实践原则、推荐网站、推荐阅读和批评样篇(或是学生范文)等项目,教材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项目酌情增减调整。这就超越了简单对流派进行概括介绍的编写模式,使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探究之中生成对某一流派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批评实践能力。代表性教材:安B. 多贝《实践中的理论:一个文学批评的导引》(Theory into Practice: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riticism)、查尔斯.E.布莱斯勒《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皮特·巴里《理论起点:文学和文化理论导引》(Beginning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唐纳德E.霍尔《文学和文化理论:从基本原则到高级应用》(literary and Culture Theory:From Basic Principle to Advanced Application)、罗易斯·泰森《当代批评理论——使用者指南》(Critical Theory Today:A User-Friendly Guide)等。

安B. 多贝《实践中的理论:一个文学批评的导引》是这方面很有特色的教材。全书由10章组成,第一章:阅读和写作的联系。主要是教会大家一些阅读和批评文本的通用的基本方法,如怎样增加页边的批注,怎样做好阅读标记,还有怎样寻找与课题有关的资料等。第二章:熟悉的批评方式。主要是教学生如何进行传统的社会学视野的文学批评。从第三章开始是对20世纪以来的主要批评流派的展示。我们以第三章形式主义为例,分为历史背景、作为形式主义的阅读、写一个形式主义的分析、形式主义批评有用词汇汇编、推荐网站、建议阅读、学生范文七个部分,其他章节大致也是这样的几个部分。从功能上细分这七个部分,可以分为知识介绍和批评实践两大部分。第一、二部分是关于形式主义的知识介绍,比如在历史背景部分,教材介绍了新批评(当然英美新批评不完全等同于形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批评主要的观念和新批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作为形式主义的阅读部分主要是告诉学生在进行形式主义的文本阅读的时候应该注重文本的形式、措辞和单元,尽量避免谈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意图、传记和效应。我们能够看出虽然这些知识是新批评理论假定,但是教材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大家在进行形式主义的文本阅读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第三—七部分是文本批评的实践部分,写一个形式主义的分析和形式主义批评有用词汇汇编是直接为学生提供批评实践指导的。推荐网站、建议阅读和学生范文部分是间接提供帮助和启发学习者的。这样的教材编写体例与纯理论的引导型和纯实践的案例研究型相比,更像是对学习者研习某种理论过程的模拟,这个研习的过程是以学生如何使用某种理论为中心设计的,而不是以理论自身的发展流变来设计的。所以,从教学的观念来说体现出更加尊重学习者的特征,也就更能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材没有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以学科知识为中心,逼迫学生就范;也没有完全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走向知识的实用主义,而是在批评实践的流程之中形成学生和理论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有两点作用非常突出:一是促使了从理论到方法的转变,教材编者在《致学生》中说:“这本书不仅是一个入门的邀请,它还是一个指南,帮助你通过对话从熟悉的转向新的对你的传统思维有挑战的其他方法。”[1]教材实际上是以批评实践为中心来叙述流派的知识,更倾向于对学生批评方法的养成。二是生成学生多元的理论立场。就是:“不同的理论体系,对给定的文本探索出了有差异的甚至是冲突的理解,所有的这些不一致,正如杰拉德·格拉夫在《超越文化战争》中说的,健康的争论使我们有更好的阅读和批评。”[2]不一样的解读,使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理论特质,使多重的理论视野开始在每一位学生的体验之中展开。值得一提的是,英美的一些此类教材都把学生的批评范文收录之中,如本教材和查尔斯.E. 布莱斯勒著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都是如此。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批评实践的热情,而且还使学生和理论有更深层次的对话,同时使新鲜的批评经验融入教材之中,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理论的创新。其他同类的教材由于在编写理念上基本相同,所以不再一一作分析。

这类教材既有理论引导,又有实践的个案,而且整个设计是以学习为中心,适合刚进入大学的文科低年级学生研习文学理论。所以,从数量上看,这类教材已经成为近年来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主流。

(2)实践环境之中体验理论。这一类教材都反对为理论而教理论,认为理论和批评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近,甚至认为理论就是批评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在书中不是抽象地给学生介绍各种理论的知识假定或主要观点,而是在实际的批评案例中,展示理论的基本观念、主要特色和注意事项。代表教材: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有汉译)、朱利安·伍尔夫雷、威廉·贝克《文学理论:批评实践案例研究》(Literary Theory:A Case Study in Critical Performance)、安德鲁、尼古拉《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有汉译)等。

朱利安·伍尔夫雷、威廉·贝克编的《文学理论:批评实践的案例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书意在向学生介绍20世纪主要的7种文学理论流派,分别是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编者组编了七篇批评文章,这七篇文章都是对19世纪英国作家理查德·杰弗里斯的作品《大雪灾:一个槲寄生的故事》的批评。每一篇批评文章对应一个20世纪英美的理论流派,每一篇文章都是对某种流派观念的运用而不是对某流派的抽象说明。通过这七篇文章使学生体验这种流派的魅力所在。例如第6篇《权利及其表征:一个关于杰弗里斯〈大雪灾〉的新历史主义阅读》,要让学生了解新历史主义文本和现实互相建构的基本假定。并不是直接灌输这种知识,而是通过对批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自己体验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独特性所在。在这种体验之中,新的理论在生成。正是在这一点上,教材主编朱利安·伍尔夫雷说:“我们相信在教学方法上,展示(showing)比告诉(telling)更有效,希望你也这样认为。”[3]和《文学理论:一种批评实践的案例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迈克尔·莱恩《文学理论:一个实用的导引》。因为本教材也是偏重于案例研究而不是纯理论的介绍,所以国内引进的时候书名译为《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由此可知教材的体例和特色所在。本教材通过对莎士比亚的名作《李尔王》、美国的当代小说《蓝眼睛》以及伊利莎白·毕肖普的《诗歌全集》和亨利·詹姆斯的《艾斯朋遗稿》四个文本的批评实践来聚焦20世纪主要的英美文学理论流派。教材编者不仅想在文本解读的实际运用之中给学生提供一些批评操作上的帮助,而且还想通过对相同文本的不同理论分析来显示不同理论在面对同一文本时候的差异,同时彰显不同理论之间的张力,为的是:“写作和阅读本书这样的作品,就应该准备,至少是暂时的,成为与本来的自己不同的另一个自己。”[4]理论的阅读不仅生成属于自己的理论,在理论的体悟之中改变自我,也是现代英美理论的一个特点。

从辩证的角度审视,理论的形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纯理论的形态只是相对的一种存在。理论作为一种文本应该有多种存在方式,和批评相结合,以批评实践的方式存在也应该是理论的一种形态,所以,通过实践展现理论也应是教材的选择之一。这类教材的编写,不仅是编写者理论观念转变的结果,而且也是教学理念转变的结果。这就是相信学生可以在学习中生成属于自己的文学理论,体验到个性化的理论知识,从而改变对文学、文学理论甚至是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二、差异中生成

这类教材的编者声称他们只是客观地呈现一些文学理论,而不是去整合这些理论,也不会去掩饰它们之间的差异。教材只是对某些文学理论或者流派的一种介绍,这些介绍不是关于某种理论的最终的、最权威的版本。他们把决定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自己能在众多差异的文学理论之中作出选择,在选择之中超越教材的引导或是介绍,在超越之中生成自己的新的文学理论。代表教材:阿特金斯等《当代文学理论》(有汉译)、朱利安·沃尔夫雷斯《21世纪批评述介》(有汉译)、史笛文·邦尼卡尔斯《寻找权威——文学理论概论》(有汉译)等。

《寻找权威——文学理论概论》是一本在教学理念上推崇对话,反对独白的教材,这一点作者已经把它写进了教材的第二章“课堂上的独白与对话”。充分说明作者对自己的教材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用书有着高度的自觉,因为作者相信“课堂对话(而不是独白)有助于帮助我们在我们自己的时代中生活得更充实。”[5]作者把文学理论看作是超越了学科界限的一种活生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能够很好地通过对文学的解读,建立起我们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开启我们对生活一种新的感受。基于此,作者认为,对文学的多元解读是必须的,没有所谓本质主义概念之下的是与非,只有多元思想的互相冲突。文学理论作为解读文学文本的工具,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为:“没有必要决定个别理论是否正确。检验的标准是该理论是否有用,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经验和明确我们的目标。”[6]按照作者的比方,多种文学的理论就像读者在文学王国旅行的地图,为你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的跨越,由一种意义到另一种意义的过度,提供有用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都是相对的,旅游路线需要在汇总各种信息的基础之上生成。教材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帮助,还为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对话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平台。阿特金斯主编的《当代文学理论》也是一本在教学上有着创新理念的教材,这一点在主编的长篇绪论《文学理论、批评实践与教室》之中有充分的说明。阿特金斯提出“理论的教学和教学的理论”的观点,认为理论的教学行为要符合理论自身的特征,理论自身的状态会为教学的行为提供应有的支持,就是说理论知识的呈现状态和课堂的教学策略和行为要一致。在阿特金斯看来,20世纪的文学理论不仅变化很大而且差异很大,这一点与20世纪的文学理论实际基本一致,从形式主义到解构主义以及后来的众多的“小理论”,例如女性主义、后殖民和同性恋等,文学理论很少有在观念和形式上完全一致的,也很难在一个大的模式或者说是框架之内把众多的文学理论完全理顺。可以说,20世纪文学理论几乎成了一个无法驯服的怪物,这也正是理论的反驯服性和反思性所在。阿特金斯就此情况敏锐地指出:“这种并置的无法安定(unsettling)性质,我坚持,就是理论的特色。”[7]就是说,理论之间的差异是无法消除的,因此主编索性让每一位编者写出自己认知的理论,“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丝毫不去掩饰它们的差异和冲突,因为他相信学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会拥有自己对理论的判断。重要的是阿特金斯不把理论的教学看成一个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而认为“教育乃开始呈现为一种包括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带有感情和知识的情况之中之‘发现的过程(a process of discovery)。’”[8]就是说,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单项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对话发现知识的过程。这样一来理论就不是一种固化的知识,而是流动的有待生成的一种个性化的经验。

简要地说,这些教材的编写理念就是承认理论知识的相对性,使理论在师生的对话之中差异共生。

三、几点启示

从教学观念的角度,审视英美教材在知识建构上的特征呈现出以下的明显特点:

(1)承认理论的相对性。在此种观念之下,英美很多教材的编者都不认为自己编写的文学理论是一种关于文学的终极理论,或者是关于某种流派的权威理论。他们认为自己教材中的理论是关于文学或某一流派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处在众多的有差异的理论之中,是众声喧哗之中的一种声音。阿特金斯在谈到《当代文学理论》的编写理念时指出:“我们选择了让本书的作者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而采用自己认为最能恰当地在被包含的理论间提出差异的形式。”[9]各种理论之间是有差异的,都有着自己存在的理由。因此,生产一种关于文学的甚至是关于某种流派的终极理论是不民主的,建构一种能够解释所有文学现象的文学理论也只是一种幻想,因此只能建构一种此时此地的相对的关于文学的理论。实际上这种相对的知识观背后是一种知识范式的转变,就是不再把知识作为一种普遍真理,而只是一种话语建制。福柯认为当作为知识言说的原始文本消失之后,所有关于这一对象的言说都具有了话语实践的性质,而不再是关于此对象的真理。文学正是这样一种事物,它没有一种固定的观念,是一种动态、变化、生成的事物,自然,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相对的话语建制,是一种人为的话语言说和建构,而不是关于文学的普遍真理或是原理。因此,当文学的理论作为一种知识在课堂上讲授和学习的时候,当然也是可以被学习者怀疑、颠覆甚至是重建的。就是说,教材只是知识的起点,是学习者体验和研习理论的一种媒介。

(2)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所谓学习者的主体性,就是不能把学习者仅仅看成是课堂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把学习者看作是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流动过程,还是知识的生成和创新的过程,学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文学理论。有理由按照自己的体验重构文学理论,这也是由现代文学理论的多元性质决定的。换句话说,教材不能只有一种文学理论的立场,教学之中也必须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提供给读者一个自由体验的机会。《寻找权威》的作者在谈到本教材写作假定的时候,提出:“我几乎总能感到我有选择的自由空间,任何否认这一点的文学理论跟我毫不相干,而且我也不愿意为之浪费时间。”[10]教材为学生的学习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体验的自由度,甚至把知识的决定权交给学习者。在课堂上和学习者持一种对话的态度,而不是以权威的面目示人。如果让学生屈从于教材和编者自己的理论观念,那样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和失去兴趣。所以,英美教材的编者特别重视读者在文学阅读和理论学习时候的一种个体反应和个人选择。在这一点上,编者总结为以“读者为中心”,理论的教学和接受在体验的模式之下进行,而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感悟和选择。这与我国的理论教学重视普遍规律接受的模式多有不同。

如果从知识体系的建构上思考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我们能发现一本文学理论教材,不仅要考虑到理论知识本身,还要考虑到本学科的边界以及接受对象的需要。这三种因素正好对应三种体系的建构:一是理论知识本身的体系,一是文学理论的学科体系,一是适合学生接受的学习体系。如果说这三种体系不会自然重合,那么一本优秀的教材不仅要找到这三者之间合适的张力,更要有所偏重。从近30年英美教材编写的情况看,英语世界教材发展的趋势是以学习体系为中心去融合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具体说来,英美的教材主要是以学习者的接受为中心,以学习者的实践需要为目的,在教材的编写之中模拟理论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批评需要。在建构教材的理论体系之时,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代之以追求理论的对象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教材的读者意识。

参考文献:

[1][2] Dobie, Ann B. Theory into Practice: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riticism[M]. New York: Thomson Wadsworth,2002: xv, xiv.

[3]Wolfreys, Julian. Baker, William. Literary Theory :A Case Study in Critical Performance[M]. London: Macmillan, 1996: 4.

[4]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M].赵炎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3.

[5][6][10]史笛文·邦尼卡尔斯.寻找权威——文学理论概论[M].王晓群、王丽莉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31,15,(序言)xviii.

[7][8][9]阿特金斯等.当代文学理论[M].张双英,黄景进等译.台北:台北合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92:20,46-47.17.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李红波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分析论文 篇2:

浅谈国内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弊病和改进建议

摘  要:作为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的重要内容,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质量也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根据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而分析了文学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弊病,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能促进够提高英美文学教材编写质量。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材编写;弊病;改进建议

一、前言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其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对英语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语言修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英文文学的鉴赏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素质也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受到网络科技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正在被侵蚀,影响力也被削弱,编写中存在着很多弊病,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弊病,进而尽可能的降低编写质量对学习的影响。

二、国内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弊病分析

1.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与时代有所脱节,在结构安排上固化,并且指导理论陈旧。一方面,导向型英美文学教材种类繁多,有文史类、作品选读类的,还有中英文结合、断代的等等,还有小说、诗歌、戏剧等等,种类众多,但是,整体上来讲,结构老套,结构模式化严重,并且重复性也较大,在结构安排上大致都是按照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作者的写作特点—作品选读—难句解释。在另一方面,内容安排上也与时代脱节,在教学内容上单一、刻板,枯燥无味,突破性不大,不易于老师的发挥,并且过于强调传统经典,对现代文学鲜有提及。此外,在网络的发展冲击下,学生对现有教材的阅读也产生了较大的距离感。

2.词汇难度大,不易接受。很多国内编者编写的英美文学教材倾向于使用大量的词汇,用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式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解释分析,凸显了教材的深度和高雅,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学的效果。

3.教材的导向性过强,不利于发散思维。在现行的英美文学教材中内容评价方法相对单一,并且所使用的语气等也不容置疑,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对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没有区分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容易造成语言的误区,价值的误导。例如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在发表以后虽风靡全球,但却被认为是通俗文学,在美国的教材中也很少提及。因此,在文学教材的编辑上不应该以某种标准来定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4.教师所用教材刻板,功利性导向强。在很多英美文学的教材中,大部分文学著作不是原著,而是经过修饰的著作,所以,在內容上缺乏完整性,容易对学生和老师产生误导,在升学等功利性的指导下,使得教材的编辑也迎合这一现象,导致教材编写缺乏方向性。

此外,教的编排风格、模式都比较单一、单调,一是封面设计单调,缺乏个性,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二是在目录和附录的内容编排上显得墨守成规不利于学生的阅读。总之,现在英美文学教材的弊端众多,在编写教材时应当提高重视。

三、国内英美文学教材编写的改进措施

1.丰富教材编写的内容,改变原有的结构模式。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英国两国的文学教材经验,按照适合我国特点的方法来进行编辑,在教材中将文学史和文论相互结合,进而用文学理论来引导教学和学习,丰富教材的内容,避免追求宏达的结构编排,进而培养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原来单一的编排结构,使得教材的结构丰富化,例如可以将相同类型的文学著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此外,在教材的编排上,还可以打破国界,尽可能按照英美的思路来对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进行品论欣赏。

2.增加与时代特征相符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既兼顾传统的经典,也强调时代的元素。一是,在对英美文学教材编写时,推陈出新,介绍更多的展现英美文学发展趋势的作品,给教材注入新的元素,例如可以选取今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部分作品,进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趋势的把握能力,同时还应当注重经典的文学著作的学习,如可节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名著,了解英美文化的底蕴。二是,增加非文学作品的欣赏,例如对电影、杂志的节选,例如可以选取电影《阿甘正传》的评介,也可以选取《自然》、《金融时报》等杂志、报纸的关于科学、时事的著作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3.减少引导性的灌输,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感情隔阂,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避免陷入导向性的思维,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4.提高教材编人员的素质。由于我国英美文学教材种类众多,其质量也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提高教材编写人员的素质,严格规范职称评价体系,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坚决予以约束,提高编写人员的质量;另一方面,形成多层次的教材质量检验,进而保证其质量,减少重复、滥竽充数的教材。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英美文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已经取得不错的进步,但还需要加强对教材编写的创新,进而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便于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而推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叶红卫,刘金龙.英语翻译教材编写的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4,(08):74-76.

[2]顾弘,杜志卿.新世纪高校本科英美文学教材建设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2004,44(02):129-132.

[3]于江海.英美文学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原因与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2009,27(06):70-72.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王红梅

英美文学理论教材分析论文 篇3:

论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文学理论》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综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断提高以及文学理论之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学习实用性的不断凸显,《文学理论》课程已逐渐开始被纳入少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本文主要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维度来论述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文学理论相关课程这一提议,并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为例,为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文学理论》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对于未来《文学理论》课程在本科生阶段的大范围普及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学理论;高校英语本科生;必要性;可行性

【Key words】Literary theory; College English-major Undergraduates; Necessity; Feasibility

【作者简介】盛伟平,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

《文学理论》课程是高校中文系本科生以及中外文学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以理论为轴心,以思考文学普遍问题、介绍文学基本规律与知识和不同时期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与表述方式为主要内容。由于其内容零散、抽象难懂,涵盖面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因此,从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来看,文学理论知识并没有被纳入学生的学习范围。然而近年来,随着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兴起,促进文科教育的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被不断强调,文学理论因其自身的实用性以及人文关怀而受到重视,充分彰显出在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加入文学理论入门知识的必要性;且从已经有所尝试的高校来看,其可行性也得到了相应实践的证实。

一、英语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文学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1.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相契合。教育部批准实施的大纲中间接地要求英语专业本科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描述中,关于文学方向的课程,大纲明确指出:“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的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和文学批评。”而文学导论和英美文学课程中所要求的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技能需要在文学理论知识的辅助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掌握;大纲中所提及文学批评则更是以文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展开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学理论作为大纲中文学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占有相应的课时与学分。

但在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文学板块的课程往往侧重于文学史知识的介绍、各个时期不同文学流派的梳理以及文学作品的选读,对文学理论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并非文学理论的重要性没有被认识到和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是高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文学理论难度过大,担心本科生难以理解,且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数量多、内容广,有些教师认为文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加入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而在教学中將其淡化,甚至直接取消。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尝试带领学生感受文学理论的魅力,揭开文学理论的“神秘面纱”,展示其亲和的一面,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理论也并非如传说中“象牙塔”般的晦涩艰深,只有精英学者才敢涉足,而是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有益指引。

2.拓宽英语专业学生的学科视野。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陈旧老化而导致学生缺乏相关学科知识一直是英语专业备受诟病的局限性。英语专业的课程在学生语言各方面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而文学理论知识恰恰具有较为开阔的学科视野,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艺术、符号学等众多学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例如,通过学习文学理论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学生不但可以初步掌握海德格尔、萨特、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对这一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有了一定认识,还可以通过了解存在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进一步形成对一战后欧洲现代文明的感性认识。这样一来,学生同时积累了文学、哲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知识。

再如,通过学习文学理论中与中国发展最密切的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如特里·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尝试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相对比。这种中西方哲学、社会学的对比既为学生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多元化视角,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批评与思辨能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响应了当下文科教育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的诉求。

二、英语专业本科生中开设《文学理论》课程的可行性

笔者所在高校已尝试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关于文学理论的入门型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下,笔者将结合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开设《文学理论》课程的可行性展开论述。

1.辅助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提高学生阅读与思辨能力。文学理论知识虽然偏重文学方向,但其功用也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精读为例,课程使用的教材《现代大学英语》选取了许多文学类文本供学生学习,而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教材第五册所选取的意识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Professions for Women”是一篇具有强烈女性主义色彩的文章。而要想更全面地理解文章,参透伍尔芙在文章中所使用的“房间”“垂钓者”“毁灭‘天使’”等隐喻,学生应该对伍尔芙作为一名女权主义先驱者的身份及其主要思想理论有一定认识,包括伍尔芙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她所提出的女性应该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双性同体”等思想,而这些也正是西方文论中女权主义批评部分所包含的内容。

总之,通过将文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对文本的分析解读,精读课程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学生记单词、练习翻译的枯燥课程。一方面,通过多元视角的文本解读,遥远而陌生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变得熟悉而亲切起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学理论知识辅助学生其他专业课学习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思考选择什么理论进行文本分析、如何将理论运用于文学分析等问题时,学生的阅读与思辨能力随之进一步得到提高,在整个过程中也更加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2.辅助学生学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将文学理论应用于文本分析对于学生学期及学位论文的撰写也大有帮助。对于文学类的选修课程,如《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等,往往是以论文结课。学生虽掌握了教师课上所讲授的内容,但在完成学期论文时大多数学生还是感到无从下手。而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开设《文学理论》课程后,许多学生开始尝试运用文学理论对课上讲过的文章进行文本分析来完成论文,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有些学生还对自己完成的论文成果感到十分满意,在任课老师的进一步指导下,其论文成功地发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文学的自信心和收获感。

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文学理论的帮助则更为明显。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毕业论文若选择文学方向,80%以上的学生会运用文学理论进行文本分析来架构论文。一方面,对于仅仅学习过文学理论入门知识,而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训练的本科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文学理论》课程中对理论进行的简单介绍显然不够,学生需要对自己所选择理论的相关著作进行大量阅读,进一步感悟领会。而对于如何将理论运用于较长篇幅的文本撰写,学生也需要大量阅读论文写作的指导书籍和范文。整个阅读文献、全面理解抽象理论和思考如何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文本分析且保持论文主题的统一性的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过程也是一次十分有价值的锻炼机会,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逻辑思维、形成学术能力、为更高水平的论文撰写与学术深造打好基础的重要途径。

三、英语专业本科生《文学理论》课程开设的一些建议

1.教材选择。由于英语专业本科生之前从未接触过文学理论相关知识,而学界公认的几部文学理论的经典教材均出自国外,这些教材无论是文字的难度还是理论的深度对于本科生来说都具有较大的挑战。结合笔者所在学校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在此建议教师不妨尝试选择国内学者编写的中文教材,并使用中英文相结合方式讲授课程。这里推荐使用曾繁仁等人编写的《西方文学理论》或冯宪光等人编写的《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两部教材均入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规范,对各时期的批评理论介绍较为全面,内容通俗易懂。

2.作为高年级学生选修课开设。由于文学理论难度较大且具有抽象性,相关课程应针对英语专业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开设。学生在学习完《文学导论》课程,积累了一定文学常识后,学习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也会相对轻松一些。而由于文学理论应用于文本分析的目的性与指向性,笔者建议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并鼓励对文学方向感兴趣或有志于继续从事文学方向研究的学生选择该课程。

3.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讲授理论。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文论一直牢牢地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文学理论中的大部分知识属于西方文论范畴。因此,教师在教授西方文论的过程中切不可对其全盘肯定吸纳,而是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西方文论进行辨析,敢于指出理论中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结语

《文学理论》课程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应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文学理论》以其多元性、跨学科性和思辨性的特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本分析、理解文学作品、辅助其他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養学生思辨能力,对于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与学术深造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曹佳丽.文学理论课程在高校女生性别教育中的路径与价值——兼及西方性别理论的本土化思考[J].长江丛刊,2020(10): 139-140.

[2]刘文文.师范院校基于能力培养的文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5):35-43.

[4]朱峰.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理论的引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25-129.

作者:盛伟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良好管理提高经济利益论文下一篇:区域现代物流体系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