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院围绕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研究。根据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口腔医学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关键词:高职;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岗位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论文 篇1:

浅谈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摘要】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强的学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实践技能操作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密切相关,“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正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双师”具有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也就是“双师”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提升“双师”的职业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基础,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科研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口腔医学;双师;专业实践

医学专科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现阶段一个不可缺少的层次,培养目标应遵循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基层,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高等医学人才。专科类口腔医学专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就业形势良好。专科层次的口腔医学专业学制三年,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社区,具有从事口腔医疗保健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口腔人才,更明确地说就是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口腔人才。口腔医学专业是实践技能要求较强的学科,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完成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实践技能操作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保证教学质量,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既有教师的素质,又有医师的素养。学校及系部一直在教学工作中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为顺利完成专业教学任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所从事学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熟练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专业教师。医疗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具有本学科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能力,教育理论、技术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学科专业与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医学高职院校的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精湛的医疗技术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医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是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证的简单相加, 而是应该既具备教师教学素质, 又具备临床专业操作知识、能力和态度的高素质人才。

2多途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职业能力

2.1入校以来,系部通过国际活泉基金会定期邀请港台知名口腔医学专家来我校开展多项讲座,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安排临床病例指导。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活动,通过各类培训,我们的实践操作理论有了一定的提高,并及时了解到先进的口腔治疗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2.2安排专业教师到临床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在省立新安医院马鞍山路门诊部及芙蓉路门诊部口腔科的专业实践, 教师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出一套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在对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此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经验带到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医学新技术、新手段,培养出跟上时代发展、符合社会学要的人才。我们也将教学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生请教, 在他们的帮助下更新观念, 掌握新技术与方法。

2.3学校及系部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本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鼓励开展新项目,促进教师整体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

3教师专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3.1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便于理解和记忆。 如果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在课程讲解中只会将书中的内容生搬硬套,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反之,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讲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结合临床病例来验证书本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模拟临床工作情境,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自己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由此产生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3.2有利于开拓学生临床视野,培养临床思维。 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学生常感到十分困难。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即可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和特殊个例加以总结,开拓学生的临床视野,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启发学生,共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在系部教师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专业实践点不足、教师缺乏医院脱产进修机会等,这也是系部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总之,鉴于医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双师型”教师仅有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多加临床实践锻炼,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才能培养出符合医学岗位需求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映芬,刘红.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双师”型人才[J ] . 高教论坛,2003 (1) :88289.

[2] 万文涛.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J].教育研究,2004,9:17-19.

[3] 谷群广,宋新书,等. 论“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内涵和特征[J ] .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 , (4) .

[4] 吴萍,徐江. 提高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J ] . 农垦医学,2006 , (1) .

作者:倪成励周孟平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论文 篇2: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摘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院围绕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研究。根据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口腔医学职业岗位工作需要。

关键词:高职 ;口腔医学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 ;岗位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15]6 号文件提出职业教育需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的要求。口腔医学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如何更好的利用三年制教学时间,提高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从事口腔职业教育教学人员都应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我校经过岗位能力分析,对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现将成果汇报如下。

1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

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目的是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课时数,形成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点对点的知识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基层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口腔医学人才。

2 课程改革前准备

通过查找卫生部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 65 家基层口腔医疗机构进行调研,并对行业专家访谈调研,分析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及行业对毕业生的岗位能力需求,通过召开专业教师(含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等)教学工作会议,分析各学科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整合各学科内容,避免同一知识点的重复教授,将基础学科中与临床学科关联较少部分知识点部分授课时数安排减少;分析近三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及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主要内容知识点,关注执考的动态变化。

3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体系和旧版模块设置一样,即分成人文社科素质模块、职业基础知识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实习)四个模块。改革后在校两年总学时数 1 611 学时较改革前 1 695 学时减少了 84 学时。职业技能模块仍然按照 1 年顶岗实习计划不变。

4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4.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时间是两年,临床实习一年。在校期间时间短,如何有效的合理安排课程及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重大。基于培养的对象就业岗位定位于基层,授课内容主要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与基层口腔临床相关性较少的知识点可以少安排时数甚至不安排时数。口腔医学的毕业生毕业一年后需要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在课程改革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研究近三年的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及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认真分析考试的学科及权重,及时调整授课内容。

4.2 人文社科模块的改革

人文社科模块在人文社科模块中将计算机的时数就由原来的64 节减少为 32 节,在授课内容上减少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增加门诊医疗系统等内容。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增加医学生人文素养及法律法规课程,将《卫生法规》及《医学伦理学》两门选修学科改成了必修学科。增加了《口腔诊所开设与经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学科,努力提高毕业生未来就业能力。

4.3 職业基础知识模块的改革

职业基础知识模块在职业基础知识模块中,课程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是在时数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通过逆推法,先由临床学科教研组根据本学科授课知识点,列出所需基础知识模块学科的对应知识点,摒弃或减少非相关基础知识的授课时数,形成一条相对明确的基础—临床知识链条。既可以精简课时数,又可以避免基础学科上了过多冗长的内容。以外科学心肺复苏为例加以说明:心肺复苏需要正常人体功能学科提供心肌的生物电知识,心肌的生物电知识需要正常人体结构学科提供心脏的解剖章节,这样形成一条学科间的知识链条,对应安排课时数;再如:正常人体结构教材中神经系统章节,与口腔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及执业助理考试相关联程度较小,课时数安排上就予以大幅度减少。通过上述逆推法,最终正常人体结构从改革前 112 节减少至 56 节。这样可以在《口腔解剖生理与组织病理》增加 32 节,大大提高了口腔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口腔医学临床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以口腔临床实践为基础确定具体、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口腔临床医生所需具备的能力,保证课程改革与人才的需求之间紧密联系,围绕三年制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制短的不足,充分优化口腔课程体系,体现了口腔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其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人才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紧密契合社会的需求,至少每两年调研一次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的调研,对人才培养进行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程艳艳 .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定位及结构设置 [J]. 教育教学论坛,2019(25):266-267.

[2]金徽,李敏艳 .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J]. 职业教育,2017,3(5):125.

[3]王建锋,吴新燕 . 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研究 [J]. 教育与职业,2010(17):13-16.

[4]黎祺,孙雪梅,朱亚利 . 基于基层医疗岗位需求的口腔医学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改革研究 [J]. 卫生职业教育,2016(4):10-12.

[5]谢丽娜 .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J]. 卫生职业教育,2015(20):142-143.

山东协和学院 济南 250109

作者:高艺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论文 篇3:

浅谈高职高专口腔颌面外科人才培养

摘 要: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更偏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者针对口腔颌面外科人才培养中的办学定位、管理、师资、教材、教法、网络和院校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可见高职高专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 口腔颌面外科 高职高专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中专和普通高校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别。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特别是临床医学,医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关乎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视教学质量为生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医学高职高专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入学门槛降低但不意味着毕业生质量可以下降,招生渠道增多但不意味着生均学习机会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紧缺但不意味教学强度可以稀释,尽管培养的人才类型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都要“育人”,都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这点对于口腔颌面外科来讲尤为重要。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的学科,主要是通过手术、处置达到治疗目的,实践性强,临床操作难度大,对技术要求比其他医学专业更高,临床上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下面就这些每天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与生命打交道的人才培养谈几点看法。

1 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具有引领作用。办学定位不仅从宏观上概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治校理念等,而且还会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形式、办学类型与类别等做出方向性选择,引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确定办学定位首先是对传统办学理念的继承与重塑,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可以使自身的目标、价值和追求更加明确;其次突出个性,要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进行合理定位。优势是高于同类,而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该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再次根据区域经济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在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导下,依托区域经济办学,而且要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因为不同地域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不同,不同地域的生源质量和就业方向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定位。对于全日三年制医学高职学校,办学定位应为: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办学模式定位:教育与产业相融合;学校与企业相融合;学习与工作相融合。

2 管理

教学管理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1)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尚待完善。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线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状况,但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没有切合实际的去用人单位调研,而是完全借鉴普通大专院校的培养方案,照搬照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2)深化改革原有教学管理模式。原有的单向教学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来自于行政压力的控制,无法得到自由的发挥;另一方面作为21世纪大学生特殊群体,高职高专的学生在人际关系、职业理想、自我认识等方面与一般大学生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管理模式,大学的去行政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引导学生实施自我管理,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加以准确利用,是科学育人的正确思路。

3 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除了管理之外,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口腔颌面外科教学特色和核心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口腔颌面外科的实践教学一直处于较简单的技能操作训练状态,设备简单,内容单一,总体水平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徘徊,究其原因:(1)医学类高职高专教师实践能力普遍偏低。绝大多数高职高专教师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历,大学毕业后即走上教师岗位,学历高、理论精,但动手能力低下甚至是一窍不通。(2)高职院校不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师数量只能勉强满足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的需要,教学任务繁重,学院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考虑出发,没有长远计划派中青年教师到医院或相关单位顶岗实践或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③中青年教师对强化自身实践能力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参与具体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多,但由于不够积极主动或者有畏难情绪,往往选择逃避实践操作,即使参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走过场。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要紧密联系地方产业,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支持,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最大化地发挥人才优势,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以高年资教师为学科带头人,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带动、指导学校青年专职教师。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有高质量的人才。

4 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有普本、大专院校一直沿用的教材,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讲义和针对高职院校专门编写并正式出版的教材。高职教育强调职业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无论选用上述哪类教材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下列几种情况:(1)普本教材不能体现高职教育应有的特点,存在着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等问题。(2)任课教师的讲义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只能作为补充教材。(3)即使有专门的高职教材也存在着应用实例过少、适用范围过窄、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问题,与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材作者在编写教材时把本科教材作为主要依据,编写人员没有直接接触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活动,不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应用、管理理念和服务规范,从而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脱离实际。

教材水平很大程度决定学习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材是关键,因此高职教材建设势在必行,但教材建设绝不是几个学校的联合体,更不是自产自销,而应在以下几方面寻找出路:(1)转变观念,开发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多样化教材。(2)让一线教职员工真正的参与进来,在针对性、实用性上寻求突破。(3)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教材选用的主体作用。(4)推动高职教材的市场化运作。

5 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的灵魂。现在高职高专的教法依然是中学的教法,老师从头讲到尾,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这样做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医学的发展及临床的特殊性又决定医生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

因此对于口腔颌面外科的任课教师来讲,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发现事物的起因和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由原来的单纯学习转变为参与疾病的诊断、治疗,由原来的以“说”为主,改为以“做”为主。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一个原则“由临床工作确定章节任务、课程载体、评价标准。”具体操作如下:(1)理论教学采取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添了如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展示各种经典的术式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图片,使学生的理解更直观、认识更感性。(2)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建立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添置了实验模型,增设实验课程,采取“教室→实验室→实训地点→走向临床”的教学模式。

6 网络

网络是以数字化制造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对教育界提出的挑战让人难以想象。

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的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网络出现初期,就有人提出了学校消亡论,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样的一种可能性,但不是学校的消亡,而是学校教育这种形式的消亡。我们看到美国很多著名大学的公开课,已经逐步在汉化,在网络上大量出现了,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应充分地利用这样的资源,因为这些课程比我们老师讲的精彩十倍、二十倍;总有一天,我们的老师会退到边上,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探讨,成为一个帮助者,而不是站在课堂里面直接念教材。”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7 院校结合

19世纪末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开创了床边教学制度,为临床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院校结合是双方资源共享、双向参与、优势互补来彰显特色,对实现学校、医院、学生三方共赢具有重要的意义。院校结合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医院(这里的医院泛指用人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只能看老师示教,缺乏实践的机会,一旦接触临床,学生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不适应时期,而院校结合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职业的真实情境中得到锻炼,增长技能,打破以往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弥补以往教学中的不足。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但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看,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基础建设薄弱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教学改革是各项工作的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的主题。面对新形势、新阶段的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李德超,裴玉岩,关键,等.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用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31(5):68-69.

[2] 丛磊,苏俭生,华咏梅,等.浅谈口腔医学

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21(3):212

-214.

[3]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发展调查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46(8):473-477.

作者:孙丽丽 裴琳 李英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团体保险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旅游保险富矿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