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

2022-04-19

小编精心整理了《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关系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泛在学习背景下的河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此项工作的现状,发挥泛在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远程教育,升华培训理念,完善教育内容,建设农村学习型社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立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 篇1:

黑龙江农民工科学文化课程建设研究

摘 要:农民工是城乡建设的主力军,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前黑龙江省远程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对黑龙江省农民工开展科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关键词:黑龙江 农民工 科学文化 课程建设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东北重工业基地之一。如何把农业搞上去,把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直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两项重要任务之间,农民工的作用不可忽视。可是,目前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科学文化课程建设的研究,对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对农民工开展科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一个省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体现一个省的文明程度和发达的科技水平。如果一个省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底下,则说明这个省是落后的。黑龙江省要赶上国内发达省份,就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对农民工开展科学文化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农民工开展科学文化课程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提升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大力提升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新农村的建设健康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以,只有培养出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农民工队伍,才能快速抢占当今世界农业技术应用的制高点,顺利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这也是当前中国农村的主要任务。

(二)对农民工开展科学文化课程建设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的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讲科学、重能力的社会。人生存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提高农民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四种能力:一是提高广大农民工崇尚科学,反对愚味,移风易俗,文明生活的能力;二是提高农民工珍惜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建设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的能力;三是提高农民工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收致富的能力;四是提高农民工向工业、服务业转产转岗和进城务工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离不开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提升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工的收入,改善生态环境,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对农民工开展科学文化课程建设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学习型社会是指在科技高度发展、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以实现自我发展为目的,自觉进行个性化的终身学习,进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有些专家预测,未来30年人类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0倍。这一迹象表明:一个国家的公民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往那种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和经过学校“一次性充电”就可以终身受用的情况已一去不复返了。

另外,黑龙江省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离不开124万农民工。黑龙江有4700万人口,80%在农村。农民和农民工如果没有参与到学习型组织中去,就谈不上形成学习型社会。据黑龙江省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全省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7%。这些农民工如果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就很难找到除出卖劳动力之外的工作,因此,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方便、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是当前黑龙江省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 对农民工开展科学文化课程建设的途径

提升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黑龙江省农村远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广播电视大学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同时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所以,利用广播电视大学这种形式来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一)利用远程教育优势,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根据北京市总工会制定的农民工基础素质培训《实施细则》,要求农民工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基本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实施细则》的说明,指出了对农民工实施科学文化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战略任务。

在实施对农民工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农村远程教育具有其得天独厚的办学基础和无与伦比的办学优势,是提升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形式。

我省农村远程教育覆盖了全省乡村的一切教育网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农村远程教育已经延伸到乡镇和村屯,形成了多级办学、多级管理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远程教育在提升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起着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提高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形式和重要途径。目前,中央电大已经推出100多门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课程,为提升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会科学知识的运用

远程教育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的实践环节,重视应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注重各种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的结合。要开展“学用结合”,把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农民工实现依靠科学技术致富。只有多实践、多学习,才能真正使广大的农民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运用科技知识水平。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宣传科学知识

我国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经费的制约和教育的滞后,互联网发展缓慢,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工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与此同时,全国远程教育网站可以互相沟通,加强科普联盟,使互联网的科技信息更好地合理配置,给广大的农民工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快捷的网上科普资源。

(四)编写出适合农民工通用的科普教材,以满足学习需求

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提升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离不开教材的编写。远程教育要根据农民工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全国电大远程教育系统的合作,编写出一批为提升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课程和教材,帮助和满足广大农民工了解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以及提高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物的能力。

教材的编写要强调从整体上促进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要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培训需求,编写出针对性较强的高质量的培训教材。要按照普及型、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教材的完善和发展。要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编写出最新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以增强课程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工作技能和从业本领。与此同时,教材的编写也要适合于自学的农民工和因多种原因不能培训的农民工,以保证教材的通用性。由科学家的加入,能使科学教材的质量和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提升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现状堪忧「N」.中国教育报,2008—03—08。

2.张巧玲,徐艳龙。四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须分类提高「N」.科学时报,2006—12—7.

3.朱效民。科普工作中的“最后—公里问题”「N」.科学时报,2007—11—09。

资助项目:

本文为黑龙江省远程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15YG——008)“黑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陈文江

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 篇2:

泛在学习背景下河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摘 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关系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泛在学习背景下的河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此项工作的现状,发挥泛在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远程教育,升华培训理念,完善教育内容,建设农村学习型社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立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关键词:泛在学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各国对终身教育理念的积极实践,泛在学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多个层面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远程教育领域,人们对泛在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已经逐步达成了共识,主要指学习者借助智能终端设备,实现时时、处处的个性化学习,其特征是具有普及性、移动性、交互性和即时性。

目前,河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急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泛在学习理论的应用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泛在学习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本研究认为,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个体。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泛在学习虽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由于与此相关的绝大多数研究和实践都集中在农业科技培训上面,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政府主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梳理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界各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无不把农业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战略。

近几年来,河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推行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万民青年职业农民创业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措施,培育了大批的高素质农民。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带动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生事物也不断涌现,燕赵大地的乡村建设充满了活力。

例如,仅2015年河北省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593人,他们已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培训方式的单一落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统筹规划,积极推进。

(二)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农民的培育,例如美国1862年就颁布了《莫雷尔法案》,要求各州至少建立一所“講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学院。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历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河北省于同年开始试点,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2014年河北省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各市县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相续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工作实施方案,在制度、程序和经费使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借鉴《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出台我省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公益性地位,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独享性政策,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把我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三)多元化、立体的培育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河北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虽然受众多,需求强烈,但由于培训起点低,覆盖面小,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导致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衔接,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联动机制,多元化、立体化的培育体系尚在探索和构建中。

从培育形式上看,学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部分课程设置与农业生产实践脱节,难以满足农民学员需求;证书培训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存在着项目分散,培训内容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普及型培训则存在组织难度大,针对性不强,农民参与程度低,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二、泛在学习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作用

(一)泛在学习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条件

泛在学习将信息技术和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全新的理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无限可能。

河北省位于东部沿海,毗临京津,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底子好,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的普及率高。这些便利条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在泛在学习模式下,新型职业农民既可以在农闲时间接受较大规模培训,也可以在农忙季节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实现个性化学习。

例如:果树种植专业户,在培训专家不方便现场指导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教程、微课程等方式来学习修剪、嫁接等实用技术。

(二)泛在学习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对全民终身学习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保障。

例如:河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河北新建第四代移动通信基站2.1万个,网络覆盖到乡镇,新增农村网民12万人。

当前,农业新技术日新月异,农业市场需求多样、瞬息万变,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泛在学习,掌握了信息和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获得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尊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些激励,不仅能使他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进一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更会促使他们把终身学习固化为自身的习惯,成为科技兴农的排头兵。

(三)泛在学习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变革

泛在学习的移动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征,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再囿于师资、场地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多快好省的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泛在学习可以使远程教育迅速的把办学触角深入农村,可以使各种新型实用技术培训随时随地步入田间地头。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外出务工已不再是农村劳动力的唯一选择,在家乡同样能致富,他们对知识和实用技能有着强烈的渴望。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把握泛在学习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强化组织协调,迅速改变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覆盖面少,针对性差,缺乏长效激励机制的局面,构建政府主导、校企联动、全民参与的新格局。

三、泛在学习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完美地诠释了泛在学习的理念,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中期开始,借助远程教育的力量,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为远程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首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利用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的支持服务体系,通过远程教育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水平并进行农技推广,培养致富带头人。

例如: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的远程开放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于2015年针对张家口地区农村推出的特色专业“农产品加工与品质管理”对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培育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全方位升华培育理念

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的“三农”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河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同样面临着高素质劳动力缺失;生产经营活动急功近利;居民生活环境满意度低;人口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不应仅仅是农业实用技术的教育,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创新教育、營销与管理教育、环保教育等全方位的素质提升,使他们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农业文明的同时,成为知法守法、开拓创新、注重效率、勇于担当的新型职业群体。

值得借鉴的是,在河北一些具备旅游资源的农村贫困地区,那些经过新观念培训的农民,深入探究农业的内在价值,大胆走出传统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观光农业,通过采摘园、农家院、民俗产品,不仅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局面,还实现了共同富裕。

(三)构建农村学习型社区

泛在学习使农村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成为了现实,农村学习型社区不仅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推进了美丽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更为他们管理村级公共事务,创业致富提供了舞台。

因此,我省农村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广泛宣传,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完美督导机制,确保学习效果。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杜绝重复建设。

例如:目前,河北省每个行政村都建成了农家书屋,除了图书、音像资源外,一些条件好的地方还配备了高水准的计算机并能够随时接入互联网,这些农家书屋就可以作为社区的学习和交流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雪,李子运.打开终身教育希望之门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2] 刘婷,丘丰.论未来终身教育新模式-泛在学习[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3] 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

[4] 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

[5] 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基金项目:

2015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河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SQ151099

作者简介:

常学军(1973-),男,河北丰润人,讲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研究;邢士宾,男,河北定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作者:常学军 邢士宾

传统农业教育远程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摘   要: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各领域对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得以在各领域中运行,其中农业对“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其次分析了“互联网+”在传统农业的创新发展中所展现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发展前景

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我国的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正在经历转型发展阶段,这也预示着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开始步入新环境,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随之放缓。传统农业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增长放缓的前提下,自身陈旧的发展模式以及推广方式已然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农业开始转型,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互联网+”作为新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兴科技产物,能够有效催化我国传统农业当前的转型发展。

1   “互联网+”与农业接轨的概念

1.1   “互联网+”概念

随着“创新2.0”互联网发展新业态的出现,“互联网+”随之诞生。“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切实促进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帮助国内经济市场建设起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除此之外,“互联网+”模式还可以被视为互联网思维深入研发的成果,国内各领域借此不断推动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同时有助于国家总体经济形态的持续演变,赋予国家总体经济发展一定的灵活性。基于此,其为国内经济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1.2   “互联网+农业”概念

基于全新的时代背景,国内传统农业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发展号召,努力改革自身发展机制,尝试应用“互联网+”发展模式。自2016年开始,我国陆续下发了许多“互联网+”相关文件,针对传统农业的创新发展,国家提出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曾明确表示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的提出与实践,代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趋势,并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与方法[1]。

2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2.1   丰富国家农业信息数据库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的科技产物,其中包含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当前手机、计算机等移动信息终端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因此,现代农业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相关技术来实时搜集农业技术生产中的土壤、气象、科研成果、设备设施、病虫害、动植物等信息,采用GreenPlum、Exadata、Infobright等分布式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归纳以及分析处理。最终,相关数据会出现在Mahout中,技术人员可以应用K-Means、Naive Bayes 算法,将出现在Mahout上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其价值。

2.2   提高农业技术教育科研与推广的效率

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先进优势,提高国内通信技术,基于此,保证农业技术交流及其教育科研推广。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研发成果在推广率与转化率上相对滞后,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帮助,由此可见,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取得农学院的技术研发需求,并依据当前研发需求实时搜集相关数据信息。不仅如此,新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现代农业获取全新的相关技术信息,然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得来的全新技术信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当全新技术信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试验合格后,将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

2.3   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增长,国内各领域都获得了较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农业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切实提高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效益,但是当前化肥过量、杀虫剂过量等问题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农业生产对化肥、杀虫剂等化工产品的过量使用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国内土壤肥沃度直线下降,农业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受到了以上问题的严重阻碍。随着“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落实,有效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2]。

3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趋势

为促进农业发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互联网以及网络信息等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强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以此来避免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以及相关产品自身的安全性。

4   结语

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创新发展环境。“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出现帮助我国传统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在相关信息采集、技术成果研发等方面传统农业也受到了互联网技术的推动。

参考文献:

[ 1 ] 吴旻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8-13.

[ 2 ] 何师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發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5(7):72-81.

(收稿日期:2019-10-08)

作者:钱富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稻免耕栽培有机农业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安全防控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