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缺损看翻译的局限性

2022-09-14

《红楼梦》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 其中包含了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意象。虽说翻译的任务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不难看出, 翻译过程不简简单单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 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两种文化的转换。诗歌翻译同样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能否在译品中完全体现出源语的文化意象正是笔者所要探讨的初衷。

1《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缺损

意象 (image) 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 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 是主观的意 (情思) 和客观的象 (景物) 的有机融合。在诗歌中, 意象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手段, 这是诗歌语言的一大重要特征, 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诗人写作的独特风格。《红楼梦》中蕴含了大量表现作者情感的意象, 这些意象是整部作品的灵魂所在。因此对这些意象的翻译更为重要。然而, 这些意象在翻译中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损。

2书名中“红楼”意象的缺损

《红楼梦》是曹雪芹一生心血之作, 但从名字就给人以无限遐想。然而, 简单的“红楼梦”这三个字就很难找到确切的英语对等词。而我们的三位译者都是对英语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 下面看一下《红楼梦》三个译本对题目的不同翻译:

乔利: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 r

杨宪益: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霍克斯:The Dream of the Stone

曹雪芹通过对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贾、史、王、薛四大贵族家庭从兴盛到衰败的描写,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传统封建意识对人性的禁锢以及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宛若就是一出“红楼梦”。虽然题目中有“红楼”的意象, 但作品通篇没有提到任何一栋红房子的故事, 而在乔译和杨译中, “红楼”分别被译成“Red Chamber”和“Red Mansions”。通过回译, 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一个是“红色的房间”, 一个是“红色的宅邸”, 两者均是对“红楼”的字面翻译, 所以, 单从字面翻译, 我们根本看不出“红楼梦”的隐含和比喻意义。因此“红楼”这一文化意象在译文中无法得到体现。

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 我们可以知道这部古典小说还有《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在三个译本中, 霍克斯使用《红楼梦》的别名《石头记》来避免了对“红楼”的翻译。

3“雪”意象的缺损

一般说来, 营造意象的方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红楼梦》中作者更多用了“比”方法。在《红楼梦》诗词中, 作者曹雪芹大量使用了“风”、“花”、“雪”、“月”等意象, 借以营造意境, 刻画人物特征, 从而达到服务主题的效果。“雪”意象在《红楼梦》中的充分使用, 象征了人物命运和人物性格, 使得人物更加鲜活。

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的描写都与雪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开篇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就用四句言词预卜了十二钗之一的香菱的命运:“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这里的“菱花”指的就是香菱;“雪”指的是香菱未来的丈夫薛蟠。“菱花空对雪澌澌”, 描写的是一朵香美的菱花被弃置在正在融化的雪地中, 其孤独凄凉, 正是香菱悲惨身世的写照。但是这种意象在三个译本中均没有体现:

乔译:You indulge your tender daughter and are laughed at as inane;Vain you face the snow, oh mirror!For it will evanescent wane.When the festival of lanterns is gone by, guard“gainst your doom, ”Tis what time the flames will kindle, and the fire will consume.

杨译:Fool, to care for this tender child:An i mage in the mi r r or, s now mel ting away.Beware what will follow the Lantern Feast, The vanishing like smoke when the fir e bur ns out.

霍译:Fond man, your pampered child to cherish so—That caltrop-glass which shines on melting snow!Beware the high f east of the f if teenth day, When all in smoke and fire shall pass away!

从三个译本的翻译看, 香菱的悲惨命运在翻译中都有所体现。“雪”在三个译本中均被翻译成“snow”, 而“雪”背后所引申的意象“薛蟠”并没有显现出来。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与雪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通读《红楼梦》我们不难发现, 不仅薛宝钗的姓“薛”与“雪”谐音, 她本身特征更是与雪有着惊人的相似。薛宝钗为人洁身自好、冷峻寡情和随分从时。这些特征恰好与雪的特征很是相似, 雪洁白美丽, 冷凝轻寒和随风飞舞。曹雪芹正是将薛宝钗和雪的特征联系起来, 在诗词中用“雪”的意象来写薛宝钗。在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又有一堆雪, 雪下一股金钗”的寓意画和“金钗雪里埋”的题诗。这里曹雪芹直接用雪来描写薛宝钗, 用“金钗雪里埋”来象征宝钗命运的悲剧性。

乔译:There was also a heap of snow, and under this snow was a golden hair-p i n.

Among the snow the golden pin is laid!

杨译:While at the foot of a snowdrift lay a broken golden hairpin.

Buried in snow the br oken golden h a i r p i n.

霍译:On the ground beneath them a pile of snow in which a golden hairpin lay half-bur ied.

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三个译本都完整的翻译了原文。回译过去, 我们还是能看出“金钗雪里埋”的画面, 但是在这里我们并不能找出雪与薛宝钗的关系。可以说三个译本都只是将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了, 而隐藏在原文背后的意象在译文中并没有体现。

4结语

尽管翻译有一些局限性, 或者翻译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但是人类的共性, 交流的必要性以及语言本身的共性使得翻译的可取的, 可行的。通过《红楼梦》意象的翻译的缺损可以看出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性。只有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才能准确地将意象内容传递给读者, 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进步, 翻译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补偿手段尽可能缩短不同语言文化间的距离, 清除由于缺乏理解, 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

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历史巨著中大量使用了文化意象, 生动形象地达到服务主题的目的。但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与目的来看《, 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缺损。本文通过《红楼梦》三个译本中对意象翻译的缺损来看翻译局限性。

关键词:意象,缺损,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程泉.从跨文化交际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不可译性[J].红河学院学报, 2003 (1) .

[2] 蒋晓娟.从语言文化的不同看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3]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 竹辉.中英诗歌中的意象[J].外国语, 1998 (6) .

[6] 陈登.翻译中可译性的限度[J].外语教学, 1996 (1) .

[7] 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

[8] 杨宪益, 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s[M].外文出版社, 199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连墙质量控制新措施下一篇:浅议研究生科技创新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