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应大力发展什么业

2022-12-21

第一篇:北京应大力发展什么业

北京应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兼与上海高技术发展战略的比较

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柳卸林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两个特大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资源禀赋的差异,两个城市的产业能力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如何在高技术产业战略导向、经济发展思路、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与上海“战略错位”,是北京经济调整、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在近几年的发展战略中,北京的战略和政策的制订上过多地受到上海的战略和政策的影响,北京缺乏根据自己的市情来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的独特战略。

从竞争战略理论和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结合我们自己对中国地区高技术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北京应大力发展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而不是资本密集的高技术产业。

“头脑公司”与“躯干公司”

从世界的高技术发展的格局看,大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高技术产业。一种是资本密集的、规模型的高技术制造业,它主要体现在设备和批量生产的产品中,如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电脑制造等。日本、德国是这种高技术批量制造的典型例子。另一种是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是“头脑产业”,代表性的产业有:研究开发产业、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医药产业、教育产业等。这一产业的特点是自己基本不从事硬件的制造,而从事知识的开发和应用,其中以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为核心,最主要的投入是研究开发,即知识的生产活动,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从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制造环节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在减少,而研究开发正成为高附加值的源泉。许多跨国公司正成为没有生产只有研究开发和销售的“头脑公司”。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是因为中国缺乏面向世界的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而跨国公司则利用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不断地把制造活动分包给中国的企业。因此,从世界分工的角度看,以美国、欧洲为基础的跨国公司是世界的“头脑公司”,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则是世界的“躯干公司”。

在“头脑产业”,即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知识是基本的投入要素,也是基本的产业产品。“头脑产业”的产出是新的、有经济价值的知识。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土地、物化资本的作用,产业的主要活动是知识的创造而不是实物的制造。知识服务业的范围应包括软件产业、研究开发产业、设计产业、教育产业、生产医药产业、医疗保健产业、文化产业、娱乐媒体产业,这是一个产业群。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知识服务业在一国GDP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如IBM等大型设备制造公司都在向服务业转型。因此,知识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产业。

北京能不能成为中国的“头脑公司”基地

谁将是中国的“头脑产业”基地?我们认为,北京是最有可能的一个候选者。如果这一立论成立,就意味着北京应主要发展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而不是大规模的、资本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我们的这一观点是从北京的资源特点、比较优势和国际高技术发展的趋势作出的。

我们认为,决定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关键要素有以下3个:一是要素资源的水平,包括已有的科技资源、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和产业基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状况。二是市场容量的大小、市场复杂度和渗透的能力,包括国际化的水平。三是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本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北京和上海在

这3个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决定了北京和上海应采取不同的战略,包括高技术产业的选择、路径的选择和实施方式的选择。

1)北京和上海的高技术发展资源比较

①科技供给资源。北京的优势资源更多地体现为人力、知识和科技等无形资产类资源。北京地区在全国对科技投资的资源排在第一位。按2000年的统计,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北京是6.3%,上海是1.6%。2000年北京研究开发经费占到全国总量的1/5还多。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共有64所,占到了全国高校总数的4.3%。北京已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研究中心。

从科技产业化的情况看,北京是科技产业化最高的地区。2001年,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已达191亿元左右,交易额在全国遥遥领先,增长速度是36.15%。2001年,北京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增至4969件,比上年增长46.1%,稳居全国第

一。北京2001年的技术成果卖了87亿元,北京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集散地。专利的技术转让成果金额也由2000年的393万元骤升至7848万元,猛增了近20倍。北京科技资源如此丰富,说明北京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真正实施“首都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战略。

②金融资源与环境。上海是一个传统的金融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2000年的上海金融保障业的GDP达到667.09亿元,同年北京金融保障业的GDP近379亿元,只有上海2000年金融保障业规模的一半左右。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的涌入催生了众多社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且对中介服务的需求正呈上升趋势。尽管北京在金融保险上也有较大的规模,但与上海相比,还有不少距离。

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1999年上海为28亿美元,北京是20亿美元左右。2000年上海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31.6亿美元,而同期北京为16.8亿美元。在企业平均获技术开发资金中,1999年上海平均每个企业获技术开发贷款为200多万元,北京只有69万元。

因此,上海的金融优势有利于它成为资本密集的高技术产业,而北京则应发展知识型产业。近几年来,上海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是大企业、大投资、大制造业。③产业基础和地理等要素。上海产业体系非常全面,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的基础优势仍然不可动摇。上海紧靠港口、长江,有着全国一流的物流能力。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总共是125603万吨,其中上海港是20440万吨,高居全国首位。上海作为亚太地区物流枢纽的地域优势相当明显。

从邻近的地域看,紧邻上海的江苏、浙江两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有着很高的经济活力;而北京的周边省份像河北、天津、东北等省市的经济活力在近几年不如南方省份活跃。周边区域对上海经济的支援要优于北京。

北京地价高、人力资源成本高,使北京缺乏南方地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这也是北京在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制造业优势不断丧失的重要原因;而上海在制造业方面的传统优势正在使它制造能力的吸引力成为吸引人们投资的重点。因此,北京的优势不在于大规模的高技术制造业,而在于不需要许多土地和水资源的高技术服务业。

④创新的文化。1999年,北京净增企业24016家,北京在2000年的高新技术创业数已达8000多家,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上海1999年只有958家高新技术企业,但上海高技术企业的规模要比北京大。北京的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企业的竞争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在中关村,每120人就创办一个公司。

北京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有浓厚的创业特色。在中关村,大量的高科技创业人才是外地的科技人员流进的。他们不是政府计划的结果,是科技人员“下海”闯荡

的结果;而在上海,民营高科技企业一直不是高技术产业的主体。在上海,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干预很大,且都局限在规模性的投资上,不很重视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

北京的企业,如联想、北大方正等,大都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发展壮大的,并不是政府直接扶持的结果。这一过程预示着北京的高科技企业将有更大的市场导向的作用。

2)市场容量。

上海的经济总量要远高于北京。2000年,北京的GDP是2478.8亿元,而上海是4551.15亿元,几乎是北京的一倍。

在产业的发展中,市场容量决定一个地区以何种方式进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世界的角度看,北欧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较多,因为这些国家的市场容量小。日本、韩国企业也只有依靠走出口导向的战略才能发展。中国的市场容量较大,但这一市场主要以低端的市场为主,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差别在缩小。但就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来说,上海的能力强于北京,因为上海的制造业企业在市场和管理方面比北京企业能力更强。

就地域而言,上海强于北京,因为上海周边的浙江和江苏是经济发展的强省,形成一个高收入的地区,且工业体系发达,形成了一个对资本品和消费品高需求的地区;而北京周边的河北、天津、东北3省因经济发展缓慢而购买力下降。因此,北京只有面向全国的大市场、世界的市场,高技术发展才会有希望。

3)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是当今发展最快,也是附加值最高的产业之一。

印度信息产业的辉煌主要得益于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印度班加罗尔可以给北京许多启示。印度在制造业不发达的情况下,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产品/项目工程设计、生物技术、制药业、中介服务、娱乐业和保健业等技术密集性贸易性服务业方面显现出较强国际竞争力。在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等城市不断出现这些产业活动的新聚集。在这些地方,著名的跨国公司不断加入。如通用电气公司正在加罗尔投资一亿美元,聘用超过300名具有博士学位在内的2600名科学家兴建其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许多其他著名的公司如朗讯、惠普、微软、思科和EliLi等开始在印度投资和设立研发中心。

北京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服务业起步早,软件、生物医药、计算机、军工产品研究与开发方面形成一定的规模化,涌现出联想、方正、用友、诺基亚(北京)等高新技术企业。

北京知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国内外各类金融、保险、咨询均在京设有总部或办事机构,2000年咨询等社会服务业GNP近191亿元。其他如教育、传媒、旅游、文化产业等由于北京不可比拟的优势地位,其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与教育、文化、信息服务相关的产业在北京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产业,其中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产业2000年比1997年增长了91.53%,科学研究与综合服务业的相应增长为54.2%,社会服务业增长56.08%。2000年中关村技工贸总收入为1540亿元,远远超过上海。这些服务业是“头脑产业”。它们有着高附加值的特点,北京市这方面在全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北京软件产业已有较强基础,已有金山、北大方正、用友软件等大型软件企业。2001年,北京的软件业收入达249亿元,比2000年增长31%。年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有107家,过亿元的有11家,展示了北京知识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可见,从北京资源的特点看,北京应主要发展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与上海

的错位可以用集成电路的发展战略来打比方:上海适合发展集成电路加工制造业,而北京更适合发展芯片设计业。

因此,作为一个智力密集的城市,北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来发展经济的思路。在南方各省市不断向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时候,北京在第二产业已经没有优势可言。因此,正确的战略是根据北京的市情来发展自己有独特能力的高技术产业,这就是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这是北京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机会。北京以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时机已经到来。

“头脑公司”发展的战略与措施

北京能否把知识服务业作为未来高技术发展的方向,还需要说明一个知识能否成为产业基础的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学者们都认为,科学研究的产出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是一项奢侈的经济活动。因此,发展中国家无需进行研究开发活动,而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来为自己服务。但这一观点现在受到了较大的挑战。一是随着发展中国家能力的增强,发达国家在技术转移时将会有更多的限制。二是别人的知识和自己的知识所产生的效率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利用他人的知识所产生的效率不如利用自己知识的一半。三是研究开发不仅产生知识,还产生学习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靠技术引进发展起来的后发的工业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都在不断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中国的发展轨迹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与他们一致的。因此,加强研究开发能力的培养,以知识服务业为发展方向,是北京在未来领先于其它地区的前瞻性战略。

当然,由于中国在发展知识服务业方面还缺乏经验,北京在如何利用北京的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上还有顾虑,人们习惯的是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为了提高北京在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北京应该采取更积极的相应的发展对策,加强知识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1)头脑产业的发展战略。北京要有更加清晰的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战略。按照“二四八”工程的方案,北京将重点建设软件、微电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4个产业基地,主抓城市数字化、能源结构调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八大示范工程。软件、医药、教育等高技术服务产业已包括其中,但并未将其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以高技术服务业为长期发展战略的思路还不够清晰。但许多需要大规模投资的高技术产业,如集成电路等也引起了北京政府的关注。

2)加强社会资本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一系列当地的有关信任和制度的关系网络,这种信任体系可大大减少技术转移方面的交易费用。“硅谷”等的实践表明,在高新技术园区或知识密集的地方,专业化的企业多,各种类型的交易频繁而快,从而,建立互相信任体系十分必要。技术转移是科研和生产部门间的一种交易,研究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许多合同难以得到实施,使许多北京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商品化。北京应该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没有一个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就不可能真正成为资产。应建立更加有效的技术合同管理体系,扶植一些对合同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的公司。

3)在国内率先出台有关人力资本估价和进入市场流通的政策,在政策上扶植使头脑成为真正的商品。这一政策将规范人力资本的价值确定,规范人力资本参与投资的方式以及智力工资如何进入企业成本。逐步消除对工资征税和企业的工资总额限制造成的对智力高工资的双重征税。

4)加强知识服务产业平台的建设。知识服务业有着许多共性的地方:以知识为最重要的投入,以人力资源为最重要的资源。为了推动这一产业群的发展,关键是共

性平台的建设。这一平台体系包括:IT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市场平台等。5)建立健全面向中小高技术企业的融资环境。鼓励银行为高技术中小企业服务。只有比其它地区更多、更快、质量更高地推出种子基金、风险投资服务,北京的高新技术才能转化为真正的高技术产业。

第二篇:大力发展有机肥料业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7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环境与有机农业高峰论坛”上,业内人士表明,中国宜大力发展有机肥料业,推进中国生态环境建造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一些区域因为农药和化肥的过量及不妥运用,使农业变成立体污染较大的范畴,化肥残留致使土壤功能退化,并进入地下水层。据了解,中国每年耗费5600多万吨(养分)的化肥,但化肥当季使用率一向徜徉在30%左右,首要原因是化肥过量施用和不适当的上肥方式所造成的。

“上肥是一把双刃剑,上肥带来的最大优点即是增产,但是带来的最大不良后果即是污染环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同科说。

而有机肥作为中国的传统肥料,不只能够处置农业废弃物,改进农业、农村环境,还能够改进土壤、供给植物成长所需求的养分,经过有机肥料的方式充分使用养分资源。

中国植物养分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几千年施用有机肥料的传统,正是因为施用了有机肥料,才使得中国农业完成了数千年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技能非常兴旺的今日,施用有机肥料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含义。

据了解,当时中国每年发生的固体有机废弃物约6000万吨(折合养分),其间能够被用于出产有机(类)肥料的废弃物约4000万吨左右(折合养分),而当前只使用35%-45%。

“很多的固体有机废弃物流失在环境中,污染了中国的环境,影响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造。若是将这一使用份额提高到80%左右,将节约中国化肥用量1500多万吨(养分),不只会节约用于化肥出产的不行再生资源,更有利于中国生态文明的建造”。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植物养分与肥料学会有机肥专业委员会主任沈其荣说。

白由路也表明,以钾素为例,中国每年有大概7亿吨的作物秸秆,其间富含1800万吨的氧化钾,是中国钾素再使用的重要来历,这有些有机物成长在农田,经过秸秆还田技能,可将其非常简单的返还农田,这样不只能够清洗环境,还能够代替名贵的钾资源。

7月8日,由中国外文局北京周报社、南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秀丽中国生态南阳绿色淅川主题外宣推介暨中国环境与有机农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向国际阐明一个生态中国”、“向国际介绍一个科学发展的中国”。

第三篇:北京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北京市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今年上半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2.5%,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首都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58.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7.6%、服务业增加值的53%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79%。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以及教育培训等。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委、市政府200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指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做的事很多。在金融服务方面,不仅有传统的提供贷款等消费性服务,还要开发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发展后台服务、组织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各类债券市场等供给性服务的产品。要发展服务外包,把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要积极支持研发设计、软件开发、市场开拓等高端环节。在信息服务方面,要加强数字城市建设,推广政府网上办公、网上便民服务,为群众、为企业提供更加及时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在商务服务方面,有研发服务、会计服务、投资咨询服务、设计服务、创意服务、律师服务、会展服务,领域很宽。在吸引人才及人才教育培训方面,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北京还应不断吸引有经验有能力的海外学子,建立海外学人中心,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有效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沟通渠道,优化他们回国工作的条件。服务业飞诺网ENO.CN]

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重点之一就是尽快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来,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形成首都的重点支柱产业。要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理念,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促进产业重组升级。

在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中,要考虑调整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既要重点保障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又要保障中央在京单位的发展,同时也要解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用地空间,使土地这类北京最稀缺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北京成为更多的总部驻地,成为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落户的首选之地。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进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

北京市还进一步明确,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要把优化发展环境的着眼点从土地税收优惠转变到为“服务类”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健全首都的投资环境、商务环境和发展环境,创造更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二要积极推动国有资产重组、改制、上市,加强国有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务,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加新的动力。三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把更多的文化创意潜力挖掘出来。四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办事效率。要根据基层、企业对发展环境的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使各级政府的服务更加到位。五要把大力吸引国内外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京落户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积极引进国内大中型企业总部在京落户,吸引中华老字号企业总部在京落户,吸引国外生产性服务总部、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以及研发、结算、采购中心在京落户。要为这些企业进京做好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用地、用房问题,为其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篇:为什么中国要大力发展通航?

对于通用航空,业界的共识就是其产业链长,对机械、材料、电子等产业都有直接和间接拉动作用。国际经验表明,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投入产出比可达1∶80,通用航空的就业带动比是1∶12。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如今通航成为“香饽饽”的原因了。即便是从全球范围来看,整个通航领域目前正在呈现一种“西方不亮东方亮”的趋势。数据显示,全球固定翼通用飞机年交付量从2007年高峰期的4276架急剧下滑到2010年的2020架。

而2010年后,尽管全球通用飞机市场有所复苏,但增长乏力,到2014年也仅交付了2454架。2015年的情况同样很不乐观,去年前三季度,全球固定翼通用飞机与直升机的交付量仅为1558架与685架,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6.5%与5.9%。

在全球通用航空市场急剧萎缩的背景下,中国通用航空市场却保持持续增长。从2004年到2014年,通用飞机的保有量从566架增长到1987架,年复合增长率达13.4%,尤其是2013年到2014年,年增长量超过300架,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

截至去年10月,又增加了300余架。可以说,近三年每年全球有超过10%的新通用飞机被交付到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通用航空最为重要的新兴市场。

通用飞机保有量的增加,也彻底激活了各地发展通航产业的热情。

2015年3月,民航局提出了全国要建2800个通用机场,实现通用航空县县通,这进一步激发了各地通用机场的建设热情。继全国多个地区出台了通用航空产业或机场布局规划后,2015年又有河南、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出台了通航产业或通用机场建设规划,对通用机场进行了区域性布局安排。

随着目前各地大批通用机场的兴建以及各地航站的轮番登台,通航热度持续升温。对此,行业人士宏晨认为,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务航空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开始逐步显露,到2030年大概会达到6000架公务机的市场,同时带来众多的高收益就业机会。而加上货运、农运、运动等类型的,总数将轻松突破1万架。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的地域优势就能在通航产业中充分显现了,周边干线市场甚至深入边区的小市场,都能以河南的通航机场作为中转点或者基地进行发航,这对于河南整体的通航建设和人才培养,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天天飞通航事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事业。

第五篇: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是改革不断发展和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即改变那些不利于生产力解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体制深层次改革的核心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总之,非公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提供新就业岗位的主渠道,是满足全国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力军。

附录:非公经济类型

我国的非公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北京理工大学学术规范下一篇: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