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论文

2022-05-17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格式塔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格式塔心理学是将人的视觉当作研究对象的艺术心理学,探讨人在用视觉感知外界事物时知觉和意识之间的关系。绘画艺术本质上是关于“形”的艺术,因此,研究格式塔心理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和解读作品,从而发现作品传达出来的美学内涵。

第一篇:格式塔心理学论文

电影《港囧》中的格式塔心理学解析

【摘要】电影《港囧》中,以“囧”为基调,情感纠葛为主线,上演了多个未完成的心愿。而电影的主要情节就是以主人公拼尽全力并且试图完成这些心愿展开的。不论是这些事件背后的内驱力还是观影者共鸣的产生,都离不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运用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解析影片,将改变传统电影审美中以要素和形象为重,轻视整体与心理的研究思路,丰富观影视角,有助于观影者对于电影情节的理解及主题的把握。

【关键词】港囧;格式塔心理学;契可尼效应

20世纪20年代初,格式塔心理学逐渐形成体系,艺术是其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中的重点便是视觉艺术。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克斯·威特海默运用格式塔“整体构成”原理研究了观影者的心理活动问题。他认为在电影观赏过程中,观影者会产生视觉暂留的生理机制,并且通过自身的记忆,加以联想与想象,进而把各个画面构成动作整体,即形象与情景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观影者对于信息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思维、想象、等多个层次。观影者对电影图式的接受,需要充分融合想象力与联想等因素,才能在自己心中收获一种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反对完整再现现实的电影手段。他认为,只要有观众心理活动的参与,电影只要再现现实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观众在观赏中通过想象与联想的弥补,就可以获得完美的形象。

《港囧》是囧途系列中的又一力作,影片以主人公徐来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喜剧为载体细腻的呈现了中年男女的情感,包含了青春、怀旧、动作以及悬疑等诸多元素,囧途升级,不止于笑。戏里戏外,充斥着各种未完成的心愿与梦想。不论是主人公对于过往事件的念念不忘,还是观影者看后的感同身受,都有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解析其中所用到的心理学原理,将更有助于观影者对于影片的赏析。

一、《港囧》中有关格式塔心理学的情节演绎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启动了机体和心理能量并且企图满足一个自己的需求时,却被打断或阻碍,一个未完成事件就诞生了,而我们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机体就会为了这个需求做出各类尝试,去试图解决,即所谓的想要“完形”。而电影《港囧》中,就存在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情节。

造化弄人:从梦想中的艺术传播者变成内衣设计师。影片开始,主人公徐来就演讲了他的艺术理想,那是作为一个“画家”,内心渴望的生活。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将梦想挤压,打磨。从搁下画笔到拿起皮尺,从画家到内衣设计师,这其中夹杂了太多无奈,包含了太多妥协。这不仅仅是一次职业的转变,更多的是理想與生活之间的抉择。显然,为了生活,徐来选择了后者。因此,未完成事件产生了。正是这个没有实现的职业理想,让他觉得憋屈,窝火,甚至愤怒,以至于他在同学聚会中,才会幻想杨伊的出现。杨伊身上散发的光晕,不仅是因为她是徐来对初恋爱情的全部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杨伊继续了他们曾经共有的梦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徐来在自己心中对未达成理想的完成。

世事无常:因为杨伊学业需要而被迫终止的初恋。影片中的徐来与杨伊是才子佳人,初恋是美好的。他们一起读诗、一起画画、一起看电影,这些都是青春里最美好的印记。但是,世事总是变化无常,未必事事都能有完满的结局。这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终以杨伊去港中文读书而告终。正是因为两人之间有着太多回忆,所以更加令人难以割舍,记忆犹新。所以,当徐来接到杨伊微信邀请自己参加她的画展时,徐来的心情是如此的激动,如此的迫不及待,这是他想对不了了之的初恋一个更好地结局的真实表现。

几经波折:与初恋杨伊之间缺少一个吻。为了弥补与杨伊之间缺失的一个“吻”,贯穿了影片的始终。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亲吻,它承载了太多未完成心愿的不甘。以至于,当徐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可以吻杨伊的时候,他迟疑了。因为他并不是真的想吻杨伊,而是多年来,不甘心造成的难以解开的心结,这是契可尼效应的心理呈现。契可尼效应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极易忘记已经圆满完成的事情,记忆如新的却是那些未完的、留有遗憾的事情。所以,波波折折,兜兜转转,这个未完成的“吻”,成为支撑徐来面见杨伊的强大精神动力。

不屈不挠:蔡拉拉的狂热导演梦。剧中的男二号:蔡拉拉,是一个对拍摄纪录片近乎疯狂的摄影爱好者。也许他对拍摄题材的选择上没有深思熟虑,也许他的拍摄手法粗陋笨拙,亦或者他根本就不具有艺术禀赋,但他牢牢记住了“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所说的:“不能干涉被拍摄物体的客观性”一话。尽管拍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而狼狈不堪,但他始终不肯放弃,并且坚信他可以拍出最好的纪录片,正是在这种完形驱动力之下,这样一个傻里傻气的二货,执拗又认真,最终取得了成功。

全心全意:为爱卑微到尘埃里的菠菜。影片中,菠菜对于徐来的爱是无微不至,全心全意的。尽管徐来身上有一些缺点,但在菠菜眼里,徐来是完美的,可以为他做一切能做的事。为了徐来,菠菜放弃了交换生的机会;毕业开着大地内衣的车子来接找不到工作的他;他想去阿尔勒,就买下一个仓库给他做画廊;别人觉得徐来画画得不好,但她却觉得特别好,他就是个艺术家。依照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审美意象是由审美主体在格式塔力的作用下,对审美对象组织创造的结果。当不完全的“形”呈现于眼前时,立即就会激起一股将它补足或恢复到应有的“完形”状态的强烈冲动力。也就是说,审美意象是客体事物在格式塔心理力作用下向着完美的目的生成的。每当客体对象不太完美,甚至有缺陷的时候,那种极力将不完美的对象改变为完美意象的知觉活动,就会在内在“需要”的驱使下进行,并且只要这种“需要”未得到满足,这种活动便会持续进行下去。在影片中,徐来就充当了菠菜的审美意象,内在的“需要”就是爱,这种爱让菠菜不停的为徐来奉献,令观者动容。

二、观者审美体验中的格式塔心理学运用

1、异质同构中的审美碰撞

电影《港囧》中搭配的多首香港经典老歌和许多具有典型香港特色的画面,很容易拉近影片与观影者之间的距离。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异质同形论认为,作为观照对象的客体总是具有一定的物理结构和力场,而人的大脑中也存在一个具有场属性的系统,体现为一种生理性的力,而这种生物性的力又直接与心理活动的力——知觉力联系在一起,表现为一种心理运动。这样一来,客体物理性的结构力场、大脑中的生物电力场、心理活动过程的知觉场就发生相对应、相感应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被称作异质同形。观影者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从影片中感受到“形象运动”、“画面色彩”以及语言歌曲等元素,进而与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关联,达到主客同构。这样一来,主体的欣赏活动就不再是一种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知活动,而是凭借这种同构,由我们的心理力将其向完形转化,使观者的思维与建构活跃起来。《港囧》让观影者通过对歌曲的年代记忆及港片情怀与影片中的情节相联系,一拍即合,巧妙地传达出电影的思想,从而触动观影者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产生互动,引发共鸣,完成异质同构。

2、顿悟情形下的审美呈现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与现实生活划分明确界限的同时,又要恰到好处地展示出现实社会的整体性、典型化特征,并通过声画形等元素的来侧面引导观众对影片产生顿悟。“顿悟”学说及注重创造性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典型特征。人的思维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正是情境的不断组织,直到领悟到事物内在的相互关系,也就产生了“顿悟”。注重创造性,打破旧的格式塔,发现新的格式塔,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本质上也是与对事物中某些格式塔的顿悟有关。《港囧》中,徐来在大巴上对着镜头的那番话,暖色调光线的投射,经典香港歌曲的配乐,让观影者深深体会到徐来内心的挣扎与渴望,从而在观影过程中调动起自身的“移情”和“顿悟”情感,对青春的怀念与祭奠,与影片达成高度的认同。

3、知觉组织法则的审美传达

格式塔心理學基本创作原则之一:平衡与张力,即在平衡中通过突出张力去呈现力的式样,从而完成异质同构。这其中的演进,格式塔心理学派总结出一系列知觉组织法则。在此,以其中的邻近性和简化性原则对电影《港囧》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加以说明。

第一,邻近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如果事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容易形成力的图式,刺激感官。在电影《港囧》中,就十分注重营造这种一起被感知的事物之间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张力。比如影片中,菠菜与杨伊之间表达方式的对比,鲜明呈现了两人性格的差异以及此种不同对于主人公徐来的吸引程度。而片头讲述的徐来与杨伊之间的回忆,采用了暖色系的光,足以看出这段时光在徐来柔软的内心里是无比怀念的。

第二,简化性原则。“在特定条件下,那些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洁明了性的视觉刺激物(格式塔),给人的感受是愉悦的。”《港囧》中杨伊收到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的通知后,与徐来分手这段戏,充分展现了影片对简化性原则的追求和处理。影片没有选择分手中争吵场景的再现,而是以经典的港式情歌作为背景音乐,通过一个雨夜里徐来撑伞来到两人之前一起画的海报前,雨水冲刷了水彩这一情节进行演绎,整段过程没有人物对白,没有肢体表现,但观众却似乎可以倾听到徐来内心的不舍与无奈。可以说,《港囧》用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赋予了影片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三、结语

传统的电影审美往往是以要素和形象为重,轻视整体与心理的研究,对影片中人物活动及观影者的审美感知以心理学原理进行解读,无疑是为电影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宽了电影美学分析的视野。但是,格式塔心理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分重视审美现象和艺术的格式塔完整性,难免有些僵化与片面;过分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影像等艺术形式的依据,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

针对戏里戏外的“完形”心理,需把握其中的度。首先,“完形”并不意味着完美,当事人要能够接受现实生活中的缺憾的存在,接纳现有的不完满;其次,当事人需静下心来,回顾缺憾本身,不忘初心,寻找原因与真正的需求;最后,根据实际需求,按照切实可行的途径,主动去实现。让格式塔心理成为我们圆满人生的不懈动力而不是过于唯心后的羁绊。

戏如人生,一部电影是一类事件的呈现,更是人生中某一阶段的缩影。运用心理学原理对影片进行解析,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相信可以在观影过程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王 妍, 张大勇, 编著. 心理学与接受美学[M].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1.

[2] 徐 展. 从格式塔心理学透视姜文电影的审美呈现[J]. 电影评介, 2012(13):6-7.

[3] 程 英. 阿恩海姆电影美学思想中的格式塔心理浅析[D]. 安徽文学, 2008(3):131-134.

[4] 吴绍全. 格式塔与审美心理研究[J]. 齐鲁学刊, 1989(4):73-77.

[5] 王志敏, 著. 电影美学分析原理[M].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

[6] 鲁道夫·阿恩海姆, 著.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刘妍(1992—),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作者:刘妍

第二篇:绘画艺术中的格式塔心理学现象研究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是将人的视觉当作研究对象的艺术心理学,探讨人在用视觉感知外界事物时知觉和意识之间的关系。绘画艺术本质上是关于“形”的艺术,因此,研究格式塔心理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和解读作品,从而发现作品传达出来的美学内涵。本文从人的视觉角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定义出发,进一步论证格式塔心理学对绘画艺术的深远影响,并结合中外经典绘画设计作品展开阐释和探讨。

【关键词】绘画艺术作品 格式塔心理学 鉴赏

引言

作为抽象的绘画艺术作品,要完成美的传递,就不能用没有任何理论依托的感性创作来进行,它必定与人的知觉体验和经验的重组是分不开的。因此,视知觉的把握非常重要,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能够在绘画艺术中将格式塔心理学加以运用和发展,对作者和观赏者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随着现代绘画艺术的进步和完善,艺术流派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多样的格式塔建构也逐渐形成。以中国古典绘画和西方绘画作为典型,来深入了解格式塔在各自作品中的体现与延伸运用。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概述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格式塔”,即德文Gestalt 的音译,近乎于中文里面的“完形”的含义[1]。它的基本观点是“知觉本身自带着天然的结构形式,它们会侧重于把对象看做一个整体来对待。”后来演变为被用来分析美学和艺术类的问题。作为西方的艺术心理学中的一种研究,它强调的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事物的完整表面形象,也不是一般艺术上模糊概括的外在形式。它的内涵主要指的是由人的知觉活动体验经过重组后呈现的整体,是视知觉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者结构。从观赏者的角度看,基于格式塔心理的优秀的完美的绘画艺术作品应该是有机联系到一起的,任何细节部分的更改都会对作品的性质产生影响,从而会破坏作品的和谐与表现力。因此格式塔在绘画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物质对象的完形结构和视觉本身的完形结构,如此,客观结构的相互作用和主观心理上的体验就联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格式塔。

(二)格式塔心理学在绘画艺术中的特点表现。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定义可以得知,在观赏者进行具体的绘画艺术作品的观赏活动时,应该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方面是透过作品的形象来把握作品蕴含的深意;另一方面观赏者主观意志情感产生作用进而产生视觉经验与感受。作品的本身形象,也就是作品中的结构,主要由线条、色彩、位置、轮廓等组成。人在观赏的时候,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取舍、偏好的倾向选择和不同配置来判断作品的好坏。这种建立在物理学上的“力”与“场”的分析是和传统的“主题先行”的艺术理论截然相反的,它破除了人为臆造对作品进行认知的弊端,主张尊重作品独有的结构和模式,以及在这种结构和模式基础之下的客观存在的意义[2]。历史表明,从20世纪初兴起到如今,这种心理学理论对于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发挥着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有利于促进绘画的“艺术”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在具体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一)中国古典绘画中的格式塔心理学现象

在中国的古典绘画中,一直讲究的是绘画的“意”和“神”,在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时候,同样不能单纯通过主观经验来奠定作品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古典绘画要借助于富有个性特征的“形”来感染观赏者使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即中国古典绘画提倡的“以形写神”的美学观点。这种对绘画意境的追求与格式塔心理学所倡导的“整体大于个部分之和”的理念是殊途同归的[3]。艺术心理学大师阿恩海姆认为极简单和太规则的图形都是没有什么意思的,反而是那些略微复杂的,不按常理的、稍不对称的图形显得更有吸引力。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与格式塔心理现象相融合的地方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写意画法。通常采用寥寥数笔的形象、夸大原样的构图、肆意纵横的水墨、明朗有致的线条营造弥漫画间的底蕴[4]。在花鸟画上可以显而易见这种格调。第二,留白画法。即在整张纸上留出一定程度上的空白部位不去填补,只让绘画中心居于一角。古典绘画一般采用底色的分配、疏密的安排来进行布局。

(二)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格式塔心理学现象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是通过主观知觉构建经验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简单的画的元素的生硬拼凑,而是由不属于画中的经过人的主观创造得出的新的“物质”组合成的,最后形成的效果大于画的整体之和。西方的克里姆特的象征主义绘画就反映了这一精髓。例如他的代表作《吻》,男人的身上披着各种不规则的方块的长袍,女人身上的衣服是大小不一的椭圆图案,单独分离起来看,并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然而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性”去欣赏,却发现一种全新的意趣和主题,代表男人的棱角和女人的柔和,从而表达了虚幻迷离的爱情。

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同构性。比如克里姆特的另一幅经典作品《阿黛尔 布洛赫 鲍尔像》,也许人们第一眼看到这幅画作的时候,作者运用个性化的带有象征性的线条无形中与人们的心灵产生了高度的契合,完成了从实物到情感的升华,这就是格式塔的“同构性”和“平衡性”的直接体现[5]。

结束语:

总之,本文从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概念的阐述出发,结合中西方的部分典型代表作品分析了绘画艺术中的格式塔心理现象的具体体现,揭示了绘画作品中特有的艺术心理特征。希望能为绘画艺术创作思维的拓展和绘画艺术鉴赏体验的丰富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虹.从格式塔心理学看中国古典绘画[J].芒种, 2013(11):231-232.

[2]冯晓.浅论克里姆特绘画中的格式塔心理学现象[J].今日湖北旬刊,2014(12).

[3]刘璐.倪瓒山水画风格的格式塔分析——阿恩海姆角度的艺术审视[D].西南大学,2015.

[4]王丽娜.格式塔心理学在中式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35).

[5]刘福佳.格式塔心理学与艺术设计——以《艺术与视知觉》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2(4):291-291.

作者:郭达

第三篇:从格式塔心理学透视姜文电影的审美呈现

[摘要] 格式塔心理学从心理学原理来对观影者的感知心理和审美体验进行解读,突破了以往电影审美重要素轻整体、重形象轻心理的研究思路,开拓了电影美学分析的视野。姜文的四部电影作品风格各异,却都是格式塔心理学运用的典范之作,为观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姜文电影;审美呈现

从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到2010年《让子弹飞》,十七年导演四部电影,数量虽少,但却足以让作为导演的姜文在中国影坛占据重要一席。无论是创造票房奇迹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地下热映的《鬼子来了》和争议不断的《太阳照常升起》,亦或是精雕细琢的《让子弹飞》,姜文的四部作品风格各异,却都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与深刻的社会意蕴,具有较高的艺术美学研究价值。对于姜文电影的审美分析,自然也是影视美学研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格式塔心理学与电影审美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心理现象都是一种格式塔(完形),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注重研究意识经验与人的行为,认为意识经验自成格式塔,强调感知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心理现象的元素分析。[1]换言之,人们所见之物并非是实际存在之物,而是“呈现”之物,这一观点为影视艺术的创作、审美提供了有力注脚。不仅如此,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即是一种格式塔,它是一种结构性整体,其每个部分的意义必须依据它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得到理解。[2]电影审美,着眼于解构电影作品美学效果的形成机制与规律,必然也就要关注于电影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构成及其运作。从格式塔心理学观照电影审美,就是要将影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主客体活动的同构性,通过影片所建构的物理场与观者心理场的契合,从而实现与欣赏者的身心共鸣。

二、姜文电影的审美呈现

1、独特的视听语言

在姜文电影中,首当其冲的是影像艺术给观众所带来的感官冲击。首先是快速拼切的镜头。姜文对蒙太奇创作的偏好,可以说是达到“极致”,比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画中人”,短短1分30秒的画面,就由多达27个镜头组成,正是通过这种快速推进、干脆利落的镜头转换将文革“送军”场面表现得轰轰烈烈、激情飞扬;其次是畅意的画面色彩。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暖人心脾的红绿基调,到《鬼子来了》中冷峻严肃的黑白对比,到《太阳照常升起》中炽热灼烧的重彩主调,再到《让子弹飞》中变幻交错的大地色系,姜文对画面色彩的组合调度,巧妙地起到表现情绪、烘托气氛的作用;最后是独到的声音元素。在姜文电影中,语言不仅是传情达意的手段,更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元素。而方言的运用,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更是平添了几分人物表现力,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京味十足却又麻辣火爆的语言,《鬼子来了》中地道的唐山话。

2、散文化的叙事结构

陈平原先生曾经将中国民族艺术划归为两大传统,一是由《史记》、《汉书》至唐宋话本传奇、地方戏曲再到明清章回小说延续而来的“史传传统”;二是由《诗经》、楚辞至唐宋诗词、宋元绘画延续而来的“诗骚传统”。[3]后者体现在姜文电影中,即是影片叙事中特有的浪漫、迷离甚至是魔幻的诗化风格,原本完整顺序的故事发展总是会溶于间离、诗化的叙事中。姜文电影的叙事如同诗歌般天马行空,但却形散神不散,在断裂和交错中为影片制造出诸多悬念与碰撞。《太阳照常升起》中,这种叙事结构的非常规和反叛性得到全面展露。影片按照春夏秋冬讲述了四个故事,如同散点撒墨一般,呈现出碎片式的表达。但是,“疯”、“恋”、“枪”、“梦”四个故事看似天马行空,却是各自以十分清晰的时序进行结构组合的,通过人物交谈、场景回放或者画面切黑而有机串联在一起。

3、意味深长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姜文电影中超越现实的艺术自我与反思现实的智慧表达的完美结合,这些独特而又略带荒诞的幽默呈现,在深刻表现主题思想的同时又不乏诙谐,在将观众逗乐的同时又发人深省。《让子弹飞》可以说就是一部黑色幽默的饕餮盛宴。影片一开场,在观众耳熟能详的《送别》歌声与刺耳的汽笛声中,一辆火车由十几匹马拉着呼啸而来,这个玩笑般辛辣的历史隐喻将时代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不需要语言,却能让人在体味另类黑色幽默的同时,反思那个中西文明激烈碰撞的荒诞年代。120分钟的影片中,幽默元素随处可见,“情节冲突的充分,一环紧扣一环的冲突,充满着令人畅快淋漓的舒张感,是姜文精神让人佩服所在。”[4]

三、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观者审美体验的生成

1、视听元素的趋完型律

趋完型律法则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补偿心理,倾向于把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这种心理,正是人们追求有序格式塔的天性使然,心理学上称之为“完形压强”,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姜文影片的视听元素,无论是镜头剪辑、画面色彩还是声音配乐都十分巧妙地融会贯通了这种趋完型的观影心理。

蒙太奇镜头的大量运用是这种思维的直接体现,观众对于相邻的两个镜头会自然而然地觉得其应有某种内在联系。比如《让子弹飞》,蒙太奇式的镜头组接甚至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影片中张麻子刚刚开始自陈身份,提到自己曾经跟随松坡将军混过,观众还没回过神来去想清楚松坡将军是何许人也,镜头一转,葛优饰演的“汤师爷”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除去画面元素,电影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投入数月时间倾力打造的原声音乐贯穿电影始终,整个音乐由多个乐章组成,主副章节各有意蕴,音乐在观众重新组合碎片化的电影叙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异质同构的美学传达

异质同形论认为,作为观照对象的客体总是具有一定的物理结构和力场,而人的大脑中也存在一个具有场属性的系统,体现为一种生理性的力,而这种生物性的力又直接与心理活动的力——知觉力联系在一起,表现为一种心理运动。这样一来,客体物理性的结构力场、大脑中的生物电力场、心理活动过程的知觉场就发生相对应、相感应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被称作异质同形。[5]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观众才会从影片中直接感受到“画面色彩”与“形象运动”,进而与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机关联,达到主客同构。

在运用异质同构论来阐释电影艺术的表现性时,“场”环境是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审美活动不是主客体单方面的一种行为或属性,而是“心-物”场互动的结果。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让子弹飞》,姜文的电影历经了从广受赞誉和共鸣,到逐渐游离于主流之外,再到回归和“被热捧”,抛开四部影片商业运作和票房的成败,单从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来讲,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人生经历与现实环境相碰撞的产物,纪录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人的价值观变迁,也正是这些深刻的现实主义思考(物场),才能激发起观众心灵中最广泛的东西(心场),完成异质同构,产生互动,引发共鸣。

3、顿悟思维下的审美碰撞

格式塔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有三点:一是前文提到的异质同构论;二是“顿悟”学说。人的思维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正是情境的不断组织,直到领悟到事物内在的相互关系,也就产生了“顿悟”;三是注重创造性。打破旧的格式塔,发现新的格式塔,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本质上也是与对事物中某些格式塔的顿悟有关。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方面要与现实世界严格分离,另一方面又必须恰到好处地把握现实社会的整体性、典型化特征,通过声画元素的组合来“旁敲侧击”地引导观众对影片产生顿悟。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疯妈的痛苦、梁老师的死、唐妻的偷情等,看似杂乱无章,却共同烘托出一种生命无常的哲学内涵。在我们的生命中,痛苦每天都在发生,无法逃脱,平庸卑微的生命也无力抗拒,这是一个重复不尽的循环。当观众在每一段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去细细品味、沉淀,就会在观影过程中调动起自身的“移情”和“顿悟”情感,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达到认同。

4、知觉组织法则的张力呈现

平衡与张力是格式塔心理学基本创作原则,即在平衡中通过突出张力去呈现力的式样从而完成异质同构。至于如何凸现张力,如何制造二元对立的相峙,格式塔心理学派总结出一系列知觉组织法则。在这里,举其中的邻近性和简化性原则来对姜文电影的审美呈现加以说明。

第一,邻近性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如果事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容易形成力的图式,刺激感官。在姜文的电影创作中,就十分注重营造这种一起被感知的事物之间的对比,凸显张力。比如《鬼子来了》中鲜明的黑白对比体现出姜文对历史的思考和话题的严肃;而《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都深刻地体现出一种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反叛以及对传统宏大叙事的颠覆。第二,简化性原则。“在特定条件下,那些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洁明了性的视觉刺激物(格式塔),给人的感受是愉悦的。”[6]《让子弹飞》中,张牧之与弟兄们在小六子坟前发表“报仇言论”的这场戏,充分展现了姜文对简化性原则的追求和处理。镜头由空镜开始,突然闪进一个兄弟,说“六弟,五哥发誓替你报仇”,然后走了,又闪进一个,说“六弟,四哥发誓替你报仇”。……整个过程没有对白,全是独白,所有演员都是对着镜头说话,干脆凝练,但是要表达的含义全都孕育其中。可以说,姜文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但又是最有效的方式,赋予了影片无可比拟的一种力量。

结语

概括来讲,格式塔心理学对电影审美研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它从心理学原理来对观影者的感知心理和审美体验进行解读,突破了以往电影审美重要素轻整体、重形象轻心理的研究思路,开拓了电影美学分析的视野。当然,格式塔心理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失真、变形等艺术形式的依据,陷入到唯心主义的泥淖中;众多物理学的概念和术语使得他们的理论晦涩难懂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电影审美分析中需要加以注意的。

注释

[1] A. E Kazdin (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Matthews and Eric, The Philosophy of Merleau-Ponty, Lond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p.41.转引自张颖.一种视听格式塔:论梅洛-庞蒂的电影美学[J].法国研究,2010(2):1-8

[3]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8

[4] 周星.姜文电影的创造精神——关于艺术个性与审美变化的关系[J].文艺争鸣,2011(7):107-109

[5] 吴绍全.格式塔与审美心理研究[J].齐鲁学刊,1989(4):73-77

[6]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

作者简介

徐展,女,1984年生,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受众与传媒生态。

作者:徐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统计学导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的使命论文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