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节俭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适度节俭范文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适度性研究

企业负债的适度性和偿债保障机制研究

学生姓名:王艳学 号:所在院系:工商管理学院所学专业:企业管理

212120202018

企业负债的适度性和偿债保障机制研究

摘要

对现代企业来说,通过合理举债筹集资金已成为绝大多数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主要途径。企业利用举债筹集的资金进行经营时,必须充分认识由其带来的收益和风险,全面了解负债对企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做好事前保障机制和事后保障机制,对企业更好地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负债经营

风险偿债保障机制

- 1

企业负债的适度性和偿债保障机制研究

资本的代理费用也会随之上升,所以适度的负债率可以使总代理费用最低。阿洪和伯尔顿( P.Aghion and P.Bolton,1992) 从剩余控制权配置的角度也说明了负债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他们认为,股权融资使企业资产剩余控制权配置给投资者(股东) ,而进行债权融资时,如果能按规定偿还债务,则剩余控制权配置给企业经理,如果不能按规定偿还债务,剩余控制权则将配置给投资者( 债权人) ,所以负债通过剩余控制权影响代理成本。

1.1.6 其他

哈特(O.哈特,1998)以及法马( E.Fama,1985)还从其他角度研究了负债的作用。哈特认为,在股权分散的现代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由于小股东在对企业的监督中搭便车,从而会引起股权约束不严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但适度负债就可以缓解这个问题,因为负债的破产机制对企业经理带来了新的约束。法马还认为,债务对企业经理的约束作用也来自于银行的监督和严厉的债务条款(最基本的条款就是按时付息还本,另外还有对企业和企业经理的行为限制等) ,债权人(尤其是大债权人) 专家式的监督可以减少股权人的监督工作,并使监督更有效,这便是所谓的“拜托债权人( Enlist the bondholders)”。从哈特和法马的理论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高负债恰恰是好事,正是高负债通过偿债危机信号将企业资产质量低下、经营不善等问题“揭露”了出来,如果没有负债的话,可能要等企业全部烂掉才会有人知道。

1.2 负债经营的劣势

我们说企业负债有正面作用,这并不意味着负债有百利而无一害,并不意味着负债率越高越好。很显然,由于债务资本的成本(利息) 是固定的,而股利不是固定的,这使得负债形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由于本金也要集中支付,使财务风险更大。从金融结构理论来看,也并不是负债率越高就越能降低总代理成本、越能提高市场价值。而且,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对债权人的损害有时比对股权人的损害还要大,这会给债权人带来财产损失的“无妄之灾”。

1.2.1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前提是投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否则,财务杠杆效应将使负债经营的企业筹资风险增加。过度地依赖负债经营,会使企业不仅要支付巨额的利息,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危及其生存与发展,最终将导致其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倒闭。资不抵债是企业经营财务风险的终极表现。

1.2.2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企业债务负担沉重,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这将会影响其信誉。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为降低投资风险,是不愿再将资金借贷给这样的企业的。

1.2.3负债比率过高导致股价下跌

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负债经营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当负债经营的投资收益率低于其资本成本时,企业必须从原本由所有者享有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偿还债务本息,所有者收益会因此受到损害。对股份制企业而言,所有者可能会因此抛售股票,同时由于市场预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股票市价必然会下降。

- 3

企业负债的适度性和偿债保障机制研究

3事前保障机制和事后保障机制

为了防止企业负债率过高和财务风险过大,为了约束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为了使债务本息能够得到正常的支付,就要有偿债保障机制。事实上,负债的许多正面作用也是建立在偿债保障机制之上的,如果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负债的这些积极作用就不可能发挥出来,反而会变成经济中的消极因素。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市场演变过程,通过债务人和债权人无数次的博弈,偿债保障机制越来越完备了。总的来说,这些保障机制大体可分为事前保障和事后保障两类。所谓事前保障,即是要防止偿债危机的出现,而事后保障则是指当企业出现偿债危机时对债权的保护措施。

3.1 事前保障机制

3.1.1负债企业对债务责任的自动履行机制

阿洪和伯尔顿(P.Aghion and P.Bolton,1992) 、哈特和莫尔(O.Hart and J.Moore,1989) 等人对债务合同的研究表明,法定的企业控制权转移是自我履债的核心。破产法实际上给了所有的债务合同一个暗含的条款,即如果企业不能履债,企业的控制权就会转移给债权人,如果企业不能按规定支付利息,债权人就有权进行重新谈判以重新安排支付,获得对企业的部分控制直至清算。克莱因等人(B1Klein and K1B1Leffler ,1981) 的研究还表明,声誉也是自我履债的一个重要因素。

3.1.2债权人的审慎和信用配给机制

这种机制主要建立在信用配给理论(Credit rationing)的基础上。信用配给理论认为,由于信息高度不对称等原因造成了借贷市场的特殊性,贷款人并不能单纯以价格来作贷款决策,并不是谁给的利息率高就借钱给谁,因为这会很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隐藏行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贷款人建立风险评估和信用评价制度,资产质量好、偿债风险低的借款人,即使提出的利息率较低,应该会比资产质量差但利息率高的借款人更容易借到钱,这样才会使债务的履行有可靠的保障,而且,债权人往往还要根据调查分析在不同类型的借款人之间合理地分配资金,以使风险最低、收益最大。不但大的债权人要在经营中进行风险评估和信用评价,而且由于小规模的和个人债务投资者越来越多,所以逐渐出现了专业化的风险评估和信用评价机构。

3.1.3限制债务期限和债务资金的用途

限制债务期限和债务资金用途可以控制偿债风险吗? 是可以的,因为如果债务期限短,并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就比较小,而且在一段较短时期内,负债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产价值不至于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利于债权人对偿债风险的掌握。因此,保持负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对短期债务最主要的保障机制之一。如短期无担保银行贷款之所以不需要担保、抵押和其他的保障手段,是因为这些贷款被规定只能作临时性用途,用来购置流动性资产,变现性能好,被认为具有“自我清偿性”。

3.1.4抵押和担保

- 5

企业负债的适度性和偿债保障机制研究

的保障,同时也使债务人获得了豁免和“解脱”,所以企业就有可能利用这种“解脱”来“算计”债权人。尽管各种事前保障机制的设计越来越复杂,但企业总是可以在清偿能力没有保证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借债,或者欺诈性地将财产转移并使企业破产逃债。例如,企业可以过度地分配股息红利或进行回购、过多地发放奖金酬劳或过高地支付业务费用(特别是对公司经理及关联企业) 使其丧失偿债能力,企业可以在申请破产前将公司财产捐赠、抵押或对某些特定债权人(特别是关联企业) 优先还本付息,等等。这些行为都会导致企业财产转移并可能使企业失去偿债能力,而企业则可以申请破产以废逃债务,这时就需要“戳穿公司的面纱”,即要对企业有关股东(特别是能操纵企业的大股东) 和当事者(企业经理、关联企业等) 进行财产追索,他们要以自己的财产来为公司负债承担无限责任。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这么多事前和事后的保障机制能有效地发挥所期望的作用吗? 或者其中哪些机制更有效呢? 总的来说,多种保障机制进行不同的、各有侧重的搭配与组合,并辅之以灵活的利率手段,就形成了不同的债务工具,保障机制是否有效,实际上表现为某种债务工具是否安全。债务工具的日益繁多,保障机制组合的日益复杂,似乎意味着债务能得到越来越好的履行。但实际经济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废逃债务的越来越多,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只不过中国的情况要严重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抵押和担保、限制债务期限和债务资金的用途,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机制一般只适合于小规模和短时期的债务;而限制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行为,需要很高的执行成本。所以,在事前的保障机制中,越来越依赖于自动履债机制、审慎和信用配给机制及流动性和可转换性。尤其是流动性和可转换性在偿债保障机制中越来越有唱主角的趋势,债务专家们娴熟地运用流动性和可转换性进行债务工具的风险设计,投资者转移风险倒是非常方便了,但人们更沉溺于流动性和可转换性本身而淡忘了流动性和可转换性对改善偿债能力的作用。幸运的是,在市场制度健全的地方,自动履债机制、审慎和信用配给机制还比较争气地发挥着作用,而这与控制权的法定转移、对债权人硬的财务约束及声誉在市场交易中的日益重要性密切相关。在事后的保障机制中,尽管自发性和解与结算广泛存在,但这是以强硬的破产制度做后盾的,而且“戳穿公司的面纱”对弥补破产制度的漏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说破产制度和“戳穿公司的面纱”是事后保障机制的基础并不为过,而且,破产制度对于事前保障机制中的控制权转移也是必不可少的。

4 结语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 在获得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的同时,也会承担相应的筹资风险,因此企业应适度负债经营,做好事前和事后保障机制,使负债资金既能满足生产经营活动,又不至于造成负债资金过量给企业带来风险。尽管在实践中很难找到带有普遍性的、适用所有企业的适度负债率,但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情况下,任何企业都有一个适度负债率的临界点。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必须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和基本经营格局,探索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适度负债率的临界点,充分发挥负债的节税效应,做好事前和事后保障机制,严防负债经营的风险,达到增加企业财富的目标。

- 7

第二篇:关于适度的素材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舍小利以谋远,关键在一个“舍”字,只有舍得,才能获得。可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依旧屡见不鲜。股市的急转直下,潮起潮落,让一些人顿失方向;楼市的风起云涌,水涨船高,让一些人倾囊赴火。许多人在追逐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不能预料到日后长远的行动方向,因此常常“因小失大”。股神巴菲特在谈到自己“滚雪球”的盈利的时候,就谈及过在最初投资阶段的不如意,但他面对不顺心,面对蝇头小利却不动心。舍小利以谋远,终成伟业。 竭泽而渔

杀鸡取卵

放长线钓大鱼

适度,不是中庸,而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真正的强者在交往的过程中一定会把握“火候”适可而止,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置人于死地;真正的演说家会适可而止,留下悬念来吸引听众;真正的武林高手会适可而止——点到即止。

第三篇:适度拓展与深度语文

“适度拓展”与“深度语文”

——也谈中年级随课文练笔的几点做法 江苏省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 任小香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作文教学如何进行,学生写作水平如何提高是多少年来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而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的的时间比较少,因此学生书面表达训练的机会就比较少。一学期下来也就七八篇作文,训练时间间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不够,导致学生写作水平上不去,而三四年级又是学生从句到篇的重要形成阶段,写好起步作文对高年级的作文写作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关 键 词:】中年级习作教学随文练笔

【正文:】

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及思维能力的重要尺码,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是,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这固然有言之无物的原因,但也受言之无序的困扰。因为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练笔次数少,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张皮的情况。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应在阅读教学的同时,针对所学的课文进行小练笔。我提出了 “随文练笔”,由来有二:一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同志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农村教学实践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杂、乱、华、死”,读写严重脱节的弊病,先后进行了八轮“读写结合”教学改革试验,使农村学生从厌读怕写变为喜读爱写,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成功地探索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途径。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与实验涉及到教材、教法和学法,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如何使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结合得更为紧密呢?这一直是我教学中思考的问题。二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提出过一种识字方法——分散识字法。所谓分散识字就是分散教、集中练、边识字、边阅读,生字随课文分散出现,结合课文来教,故又称“随课文识字”。我想:识字可以“随文识字”,写作训练是否可以随文进行呢?由此,“随文练笔”一词应运而生,闪亮登场。

“随文练笔”即通常所说的“课堂练笔”、“小练笔”,不少同仁对此已进行过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研究。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如何妥善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

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可谓此中高手,他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长长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于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 随文练笔的教学原则

1、迁移性原则。通常所说的“迁移”,一般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促进的影响。进行“随文练笔”时,教师应充分注意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起两者间的桥梁,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发展。知识、方法、兴趣、态度等都可以通过迁移规律来实现。

2、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着明确的读写训练重点,进行“随文练笔”时,一般应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相应的练笔题,突出其整体性,为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好铺垫、打下基础同。方法是把本单元的作文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分解式片断训练,然后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这种由部分到整体的写作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

3、适度性原则。首先要考虑训练的疏密度,一节课40分钟,有讲有练,都应有时间限制。如果贪多求全,必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疲于应付;如果阅读教学的“密度”不够,便来进行练笔训练,也只是空中楼阁,摆摆花架子。其次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造成“费时低效”。再次,指导学生练笔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村,而不是加起炉灶,自立门户。要做到“适度”,这就需要教师钻研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精心设计适宜随机进行的小练笔。

4、反馈性原则。练笔不可能像平时答问那样容易,很有可能一时无从下笔,或下笔也是思路不清,病句较多。我们除了不能操之过急外,还要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学生运用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应引导纠正,发挥榜样作用,使“随文练

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把握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

1、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实践表明,进行“随文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对练笔点需要理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练笔打下基础;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随文练笔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练笔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作文,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概括地说,学生随文练笔过程,由“理解—口述—练写—反馈”四步构成。

2、确定了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习作要求。中年级以写段和写篇为主,从简单的几句话到几段话,或多或少,随课文而定。

3、在实验中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这里的“小作文”指“随文练笔”,教师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将大、小作文结合起来,使两种训练互相渗透,融为一体。随文式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作文”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随文练笔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以上就是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的几点感受和做法,中年级是作文最重要的转折期,因此,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至关重要。还需要各位同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版

2、《中国现当代名家作文论》 张定远

3、《新课改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第20页

4、《连云港教育》2008年第4--5期第71—73页

5、《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6、《作文论》叶圣陶

第四篇:适度的网站宣传

适度的网站宣传 编辑整理: 编辑:轩辕 文章来源:800电影

利用签名档宣传

签名档宣传手法,给人感觉没那么硬销,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它们,说不定谁就会被你的签名档吸引到你的网站里呢。

努力发贴

不要只发水贴,最好发主题贴,多发些能够吸引大家的贴,回贴呢也不要三两个字就完事,首先要认真看贴的內容,有针对性地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看法,爭取使你的回贴给人留下印象,而且要找新贴回,达到最大的网站推广宣传效益。

亏本也要搞一元拍

如果你的网站是网上商店,这个一元拍是很好的宣传手法.很多人都怕亏本,但是忘了中长远的宣传效果.亏在一个產品或一个客户上,是值得去做这种网站推广的. 利用个人空间网站推广

点击你的用户名首先看到的就是个人空间,所以一定要把这里布置得漂漂亮亮,让人一看就能知道你网站或网店里卖的是啥,就能產生到你店里看看的慾望哦。

勤奋宣传手法

每天一有时间都要管理一下自己的店铺或网站宣传,做到勤能补拙,不时的完善完善网站推广,让客户每次来都能有新的感觉,才能吸引住客户常来你店里溜溜~

第五篇:适时巧妙介入适度隐性推动

笔者在认真研读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1年第6期印滢斐老师的《音乐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介入》一文后,深有感触,尝试对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的有效介入进行了实践与研究,一年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这里与同行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

一、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意义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所谓“介入”,是指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本文提及的“介入”,从行为方式来看,是指教师适时、适度、适当地用语言或动作干预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各种活动;从行为目的来看,是为了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音乐能力及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所以,教师能否以适时、适度、适当的行为介入歌唱教学这种尤其注重师生双向情感交流、音乐体验与技能实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在实际歌唱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介入过早、过迟或过度的现象,由此形成的“无意介入”“无效介入”“负效介入”等情况均属于教师行为介入不当。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师角色定位偏离;对重、难点突破缺乏深度探究和讲解;低估学生学习能力;缺乏善捕“意外”、灵活调控的能力等。这实际是教师“教”的另一种缺位,与歌唱教学的理想状态相距甚远。因此,“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实践与研究”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策略

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图。

1.多维观察―判断有效介入的需求

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的行为介入应建立在教师多维度观察的基础上,所以细致全面的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的奠基和依据。

案例1

需要介入(三年级上册,学唱歌曲《四季童趣》教学片段)。

歌曲《四季童趣》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旋律优美,深受学生喜爱。但同时歌曲旋律起伏较大,知识点较多,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初学时,教师请学生聆听音乐,很多学生被歌曲吸引,都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很快教师发现第一句“童趣在春天”和第五句“童趣在夏天”歌词相似,但旋律不同,学生很容易唱错。这时教师立即采取介入,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跟琴模唱等形式,解决了这一难点,学生又动情地演唱了起来,歌声更优美了。

案例2

无需介入(三年级上册,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片段)。

学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后,全班学生都随着教师轻柔的钢琴伴奏边轻声唱歌边做摇摇篮的动作,教室内一片宁静。此时,有一个男生声音过响,动作幅度太大,教师刚想点名加以介入,但转念一想:让同伴们的歌声去感染他也未尝不可!果然,再次齐唱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声音的突兀,经过调整,他的声音也变得和其他同学一样轻柔、优美,动作徐缓而有节奏。

2.准确及时―把握有效介入的时机

时机可能是预设的,但更应该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该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在课堂主题松散时介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发扬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张扬其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忽视课堂纪律。恰恰相反,良好的课堂秩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是有效学习音乐的保障。

案例3

三年级上册,学唱歌曲《樱花》教学片段。

《樱花》是一首欣赏歌曲,旋律优美,描绘的是春天里日本人结伴赏樱花的情景,歌曲具有鲜明的日本音乐风格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求学生熟悉并学唱主旋律,学生初听歌曲后教师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当大家说出“日本”后,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的说:“日本人最坏了!”有的说:“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大家义正词严地议论纷纷,而且已完全脱离了音乐本身,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这时教师马上采取积极引导,将学生拉回到音乐欣赏与学唱的道路上。

(2)在歌唱教学生成时介入

歌唱教学中,当“意外”不期而至,是视而不见,或者制止学生“越轨”的言行,还是视之如宝,加以有效利用?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抓住“意外”资源,在“意外”发生时有效介入,视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课堂。

案例4

六年级上册,学唱歌曲《Do Re Mi》教学片段。

学唱歌曲《Do Re Mi》时,教师原本设计了观看电影《音乐之声》视频,导入《Do Re Mi》的歌唱教学,但多媒体突然出现故障无法播放,教师灵机一动,马上自弹自唱,演绎了《音乐之声》中的好几首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Do Re Mi》等。通过近距离地聆听教师范唱,在清晰的钢琴伴奏烘托下,教师柔美又富表现力的歌声给予学生美的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学唱歌曲的欲望。

(3)在歌唱教学重、难点展开时介入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课堂的关键处,也是教师行为介入不容错过的最佳契机。因此,教师必须在重、难点展开时介入,在教学关键处介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案例5

二年级下册,学唱歌曲《猫虎歌》教学片段。

歌曲《猫虎歌》最后一句:

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乐句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么难的节奏,二年级的学生能唱下来吗?”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用动作在难点处展开介入,根据节奏设计了一组手势来解决难点。根据小猫神气的样子着手设计,在“森”字处伸出一个手指表示小猫指着老虎,待唱到“王”字时点三下手指,同时配合三下点头,学生起劲地表现出小猫得意的样子。其实点三下手指正是划出了这个长音的时值。唱到“你”字时将手收回,在第一个“服”字处双手叉腰并跺脚,“不”字起身,第二个“服”字时重重地甩头。这串手势看起来复杂,其实学生一学就会,也非常符合低学段儿童的游戏心理。通过教师手势介入,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乐句。

(4)在歌唱教学内容深化处介入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歌唱教学亦是如此。作为教师而言,要在歌唱教学内容深化处恰如其分地介入,因为这时学生的思维大多陷入困境、一筹莫展,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行为介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

案例6

三年级下册,学唱歌曲《顽皮的杜鹃》教学片段。

第1次介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节奏:

拍出节奏的同时让学生在最后两拍处模仿杜鹃“咕咕”的叫声。教师伸出一个手指,学生拍一遍;教师伸出两个手指,学生拍两遍。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已完全掌握。此时再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让学生聆听这组节奏在歌曲中共出现几次?学生用手指随音乐点出出现的次数,到音乐结束时学生的手指都示意“六”次。

第2次介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旋律:

教师提问:“大家都听出是‘六’次,为什么黑板上只有三句旋律?”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有几句是重复的。”

第3次介入―教师在钢琴上慢速弹奏歌曲

并请学生思考旋律是如何重复的。学生边看着黑板上的三句旋律,边用手指表示听辨的顺序。待我弹完,学生便说出了旋律重复的顺序“aabcbc”,还有位学生补充说最后的“咕咕”声有两次。综合学生的回答,一首完整的曲谱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对各个乐句均已熟悉,填词后便能较好地演唱。

第4次介入―此时教师提出疑问:“同学们,为什么作曲家要用‘aabcbc’的顺序?采用‘aabbcc’的顺序不是更容易演唱吗?”有的学生回答“不好听”,有的说“没有变化”,这时有位学生说:“两句用一样的旋律,似乎是‘我’已经找到了杜鹃,就不再是顽皮的杜鹃了。”他的回答着实让我折服。

(5)在歌唱教学错误呈现时介入

学生在歌唱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所谓“眼高”就是学生对某知识技能的掌握初具表象;“手低”体现在具体演唱、表现时的准确度和把握上的欠缺。当学生出现这种 “眼高手低”的矛盾时,正是音乐认知由平衡转为不平衡的时候,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现和暴露这类错误的机会后,进行介入指导。

案例7

六年级下册,学唱歌曲《土拨鼠》教学片段。

在学唱歌曲《土拨鼠》这首歌时,许多学生唱到第

三、四两个乐句时,喜欢低八度演唱,认为听起来还是这首歌,这样演唱既省力又方便。我当即表示这个想法“很好”,我也要试着用一用。于是,我让大家当观众,认认真真地按学生们的做法唱了一遍《义勇军进行曲》。当演唱到最激荡人心的乐句时,突然转入低八度演唱。许多学生认为不妥,不仅听起来别扭、不好听,还破坏了歌曲的内涵。于是,我紧抓这一问题,展开关于歌曲内涵的讨论。通过这一实例,学生们很快在《土拨鼠》这首歌上达成了一致看法,认为作者在最后两句就是要表达流浪者对土拨鼠强烈的怜爱之情,所以这两句才会比前两句高亢。学生也最终认识到:演唱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歌曲的音区和节奏,否则就会使演唱变得不合理。

3.灵活运用―选择有效介入的方法

上述学生“状态”在歌唱教学的课堂中时有出现。面对这些“状态”,若教师没能敏锐捕捉或捕捉后没能使之形成有利条件并介入,那么最终教学将只有“状态”,没有“成效”。若能灵活捕捉“状态”并由此生成若干优势“状态”形成有利之“势”,教师再趁“势”介入,教学便可“势如破竹”,取得卓越成效。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找准介入的时机,而且要掌握介入的方法,讲究介入的艺术,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提高歌唱教学的效率。

(1)歌唱教学“情感性鼓励式”介入

歌唱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较难掌握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经常鼓励学生,唤起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并逐步提高歌唱的水平。通常可采取以下介入方式:煽动性介入―“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歌声最美!”鼓励性介入―“这部分同学的表现真棒,老师还期待你们有更棒的表现!”……教师这种具有明显意图的介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良性竞争”。这里特别强调一种介入方式,那就是当学生思潮涌动时,耐心等待也是一种有效的介入。如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有偏离时,教师只要耐心等待一会儿,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或静静地听完学生的叙述, “精彩”就会悄然降落在我们的身边。遗憾的是,我们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过早地介入,错失了这一良机,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等待”也是一种引导性介入。

(2)歌唱教学“技艺性帮助式”介入

歌唱教学是一门技艺性的教学,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艺性帮助是不可或缺的。歌唱教学“技艺性帮助式”介入主要包括歌唱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声音演示、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学生歌唱教学的具体支持,使学生破解歌唱难点,掌握歌曲方法,实现歌唱学习的愿望。由于歌唱教学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且学生多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所以这种介入方式在歌唱教学中运用较多,对学生帮助也较大,但这需要教师具备更加扎实的音乐基本功。

4.适时退出―跟进有效介入的后续

歌唱教学中教师的介入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影响学生歌唱的活动。“退出”是指教师不用语言、行为等引导学生的行为,但仍旧关注学生歌唱的活动。教师行为的有效介入是一个从“介入―退出―介入―退出”循环往复的过程。有的时候介入不止一次,而是根据学生歌唱学习情况不断介入、不断退出,直至学生完全能正常、有效地学习为止,同时这一切都应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

案例8

二年级下册,学唱歌曲《快乐的音乐会》教学片段。

听完歌曲后,教师提问:“你听到了哪些乐器?”学生兴奋地边模仿动作边回答:“有胡琴、喇叭、铜鼓。”教师请学生随音乐边模仿动作边唱歌,当看到有的学生模仿得不是很像时,教师请学生安静下来,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乐器的图片,播放了三种乐器的音色,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学生似懂非懂。随后,教师以近乎专业的形式一一指导学生三种乐器的演奏姿势,再次让学生随着音乐边模仿动作边学唱歌曲,但学生的兴趣已经明显减弱了。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的有效介入,不仅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一年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适时巧妙介入”,就能起到“适度隐性推动”的作用。

华 洁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江寺小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生散文范文下一篇:秋之落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