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论文

2022-05-0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化,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也比较低,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还不能实现良好的统一,但是随着金融结构的转变,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协调。在本文中,介绍了当前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详细的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金融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论文 篇1: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探讨与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突出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些对策,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对策

目前,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顺应需求变化支撑了过去的经济增长,但过度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全球分工模式、国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中国产业结构矛盾表面上存在三次产业之间关系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产业链和价值链过度集中于加工制造环节的中低端,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品牌等关键环节滞后或缺失。由此带来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贸易条件恶化,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服务业比重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服务农业的加工业与服务业滞后。近几年来,我国农业保持了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仍受耕地减少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制约,面临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步增产的基础还不稳固的问题,但支撑农业提高效益和效率的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落后更为突出。

2.工业大而不强。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规模迅速扩大。虽然在部门结构等方面,我国工业结构升级较快,但仔细分析工业快速增长过程中的结构特征,我们还会发现制造业存在明显的大而不强现象。主要表现在: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尤其是一些出口主力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低。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尽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第三产业或服务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但是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一直偏低。虽然发展速度并不慢,但仍然跟不上工业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

1.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我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处于较低层次,因此,获取的分工利益很低。在国际分工体制中,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垄断优势,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控制市场,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2.产业结构升级是消费需求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遇到人们的需求多样化问题,随之也必然会面临消费结构如何升级的问题。从全社会来看,消费结构升级首先表现为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在现阶段,城市居民基本上解决了吃、穿和部分用的问题,开始向以住、行、通讯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层次升级。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会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增长,其中包括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旅游、医药等具有消费品性质的产业和为这些产业提供中间产品的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产业结构升级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企业所代替,大量的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释放出来。另外,在国家扩招的政策下,众多毕业生也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知道,现代经济中真正强大的就业领域是服务业,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普通劳动者,要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4.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热衷于吸引外资和发展低知识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的现象非常突出。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迅速恶化,这种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社会广泛的共识。只有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才能优化工业产品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投入和消耗,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1.强化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不仅面临基础不稳的问题,而且为农业提供加工和服务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应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重点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应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完善对农服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农产品高品质化、生产分工专业化、生产方式科技化、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型的现代农业体系。

2.坚持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这三个“缺乏”集中起来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被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自主创新,不是放弃技术引进而是要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而且还包括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等。

3.强化关键环节、制度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矛盾已经从过去部门之间的比例不协调转向研究开发、品牌培育和营销体系等关键环节的制约,而这些方面在产业上主要反映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要摆脱上述环节的制约,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为促进分工细化深化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提供制度性条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各地区要按照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调控,要完善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合理引导各类投资的方向。近几年来,配合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先后制定出台了汽车、水泥、电解铝、钢铁等行业的产业政策,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和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5.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低碳化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近期将是能源资源消耗比较多、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而由于能源、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异常激烈。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国际上对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关注度日益增加,新能源和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重点。因此,无论是应对国内结构性矛盾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还是适应全球发展理念和发展趋势的变化,都要求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能源、原材料等传统重化工业的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把握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能源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积极发展低碳型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模式向“高效益、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的低碳化。

参考文献:

[1]常修泽,王岳平.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2]郭树言,欧新黔.推动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衣建东.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外科技信息,2003,(6).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32400410391)。

作者简介:李淑玲(1968-),女,河南商丘人,本科,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李淑玲 胡松瀛

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论文 篇2:

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化,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也比较低,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还不能实现良好的统一,但是随着金融结构的转变,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协调。在本文中,介绍了当前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详细的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金融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结构;产业结构;现状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促进作用,而金融业的发展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之后反过来带动金融业的发展,由此可见,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就需要优化金融结构,深化金融改革,解决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产业结构与金融结构之间协调发展。

一、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1.金融结构转变现状。金融结构主要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结构、融资结构四部分。每个组成部分都有不同的转变现状:金融机构转变现状,当前,我国存在的金融机构种类比较齐全,而且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但是在金融机构转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协调发展的局面,主要表现为银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非银行业占据的比重逐年的降低;金融市场转变现状,在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中,存在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黄金市场,在转变的过程中,金融原生市场发展健全,但是各个市场所占的份额不均衡,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比较缓慢,且占据的份额少于原生市场;金融资产结构转变现状,在我国金融资产发展的过程中,规模快速的扩大,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总体来看,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而且发展的极其不均衡;融资结构转变现状,我国的融资方式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在融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不断地增多,间接融资的比例随之不断下降,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均衡性。

2.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我国的第一产业发展逐渐的合理化,第二产业呈现出了波动性的发展,第三产业基本保持平稳,有小幅度的上升,但是从总体上看,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产业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1.金融结构转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间接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分为生产贷款及消费贷款,生产贷款通过调节增量资金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消费贷款则通过鼓励人们提前消费来实现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升级;第二,直接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企业在筹集所需资金时,筹集的渠道为一级市场的证券发行和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资金的流向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最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机构转变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会对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各行各业对金融业的需求增加,由此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在市场上必然会出现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就促进了金融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有效的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范围,另外,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金融创新的进步,推动了金融结构的转变。

三、优化金融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1.优化金融机构结构。根据当前金融机构转变的现状,可通过三点措施来对金融机构结构进行优化:第一,实行国有银行改革,国有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在结构转变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为了改善这种不均衡的状态,就要实行改革,将产权主体多元化;第二,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近年来,中小企业逐渐的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而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为中小金融机构,因此在实行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制定保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有效措施;第三,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由于在金融机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占的比重比较少,因此要通过多种措施来促进其发展。

2.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在金融市场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同样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状态,而产业结构在实现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要积极地发展资本市场,实现金融市场中各个市场的均衡发展。在对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促进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票据市场的发展,进而更加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实际的实现。

3.优化金融资产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就是金融工具结构,因此为了实现金融资产结构的优化,就需要对金融工具实行创新,将非货币性的金融资产壮大。对于现有的金融工具,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的完善,并且加大创新的力度,积极开发出新的金融工具,以更好的满足各类经济主体的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

4.优化融资结构。目前,我国融资结构的现状是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为了改变这种不均衡的融资结构,就需要促进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做好前三方面的优化工作,实现产业结构科学的升级及调整。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产业结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结构的影响,因此通过研究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提出了通过金融结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洋.浅谈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关系[J].科技经济市场,2010,(08):43-45.

[2]龙玉国,黄平意.金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7):145-147.

[3]鲍金红,陆文哲.中部六省金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研究——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J].理论月刊,2013,(07):126-130.

作者简介:吴丽娟(1987.4- ),女,安徽安庆人,现读于扬州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作者:吴丽娟

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论文 篇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

摘 要:大量的文献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密不可分。针对产业结构是多因素变量的特点,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以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的就业状况联系最为紧密,而与全社会的总体就业状况关系甚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灰色关联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与关联方式,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特征和解释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的重要因素(Syrquin,1998)。因此,产业结构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就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以及相互关系。从各国经济发展实践看,产业结构及其演变决定就业结构及其变动,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其投入与配置必然与产业结构相联系,不同的产业构成所形成的特定组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不同的劳动力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当产业发生变化时,就业重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这种转换并不是消极适应,而且由于劳动异质性的存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发展的两大目标,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则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而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妥善处理就业问题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发现:收入的差距促使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从而集中于收入高的部门。20世纪50年代,科林·克拉克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了配第的观察,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由低度化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转换。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

刘易斯从二元经济的角度指出,就业就是劳动力获得报酬的使用,是一个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的过程。由于受到工业部门较高工资率的吸引和工业资本积累的增长,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向工业部门转移,直至所有的剩余劳动力都被工业部门吸收。这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农业部门的收人接近,二元经济结构现象逐步消失。

这些理论都暗含三个假设:(1)健全的市场体制,即价格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2)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各产业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3)各产业的劳动力是同质的,完全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不存在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劳动力可以在产业间自由流动。这些假设条件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有较大的出入,因而,对于认识目前形势下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关系的借鉴意义不大。

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定性分析。张建武(2005)、蒲艳萍(2005)在总结各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特点。相应的就业结构也表现为:劳动力也逐步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也分析指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能动反作用,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和高级化的实现。倘若一个社会低素质的劳动者所占比重较大,则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难度也将相应增加,速度也会减慢。二是定量分析。梁向东(2005)根据1978~2002年中国各产业所占GDP份额及其就业人数,选用结构偏离系数和结构变化的协同系数两指标,分析说明:第一产业就业严重过剩,即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就业不足,还没有发挥其所应有的吸纳就业的潜力;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有待开发。这一就业结构又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相符一第一产业下降过快,第二产业上升过快,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

从上述可以看出,定性研究并未跳出早期西方学者的研究框架,因而这一研究必然带有本身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定量分析方法又是以静态分析法分别讨论了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而没有把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而是片面的。

鉴于以上分析的弊端,本文采取了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即系统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一种动态发展态势的量化描述和比较方法,其基本的任务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的微观或宏观的几何接近程度,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测度。这里将产业结构看成一个灰色系统,以就业结构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关联度来描述因素之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等。与传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相关、回归等)相比,它可以在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依系统的离乱时序寻找出反映系统演变的规律,而且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计算工作量小,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系统分析方法。

二、模型的建立

(一)变量和数据的选择

从《中国统计年鉴2004》可以得到1985—2003年各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各年的全社会就业人数以及各产业的就业人数。将CDP数据用GDP平减指数换成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CDP,各年的就业人数和各产业的就业人数直接采用年鉴的统计数据。

文章采用的变量有:产业结构系数(X0)、总就业人数(x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x2)、第二产业就业人数(X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x4),其中产业结构系数=(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灰色关联模型

1.建立数据列

在对所研究问题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设因变量数据构成参考序列,各自变量数据构成比较序列,分别表示为:

此外,初值化的目的还可使各个数据列所对应的曲线有一个公共交点,以便于各因素的比较和分析。对数据列的初值化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

三、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扩大第三产业就业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首要因素

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由于我国长期推行产业倾斜发展战略,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边缘化。同第二产业相

比,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已成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我们已认识到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有待开发,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需要,更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成本过高,加大劳动者在产业间的转移成本,致使第一、二产业中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转移,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会降低我国的结构效益和质量,迟缓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速度。

(二)第二产业就业状况仍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影响

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看,我们就可以知道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升级的方向,同时我们也可以意识到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仍是目前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可以继续保持我国的价格竞争优势,增强第二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第二产业仍有上升的空间,能够继续吸纳劳动力,扩大就业;另一方面,在第二产业不断上升的同时,也对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和释放出剩余劳动力资源去支持其他产业发展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挑战。

(三)第一产业就业状况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农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产业结构升级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产业结构逆转。我国长期推行以农哺工战略,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未稳固,工业反哺农业未及时,农业陷入了长期发展不足的境地。这都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农产晶的价格被人为地压低,政策资金不到位,造成我国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第一产业长期处于欠发展的境地,产业效益低下,产业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不高。正由于第一产业发展的现状,第一产业存在较多的隐性失业人员无法实现产业转移,这也造成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产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这些都日益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隐患。

(四)全社会就业状况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甚微

这一实证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成果有较大的不同。大量的文献都说明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状况有着较大的联系,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目前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困难性与复杂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我国经济发展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地投入资本要素,实行“资本推动型”发展,由此可见劳动力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也就是说“人”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二,也说明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就业结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还有一定的距离。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具有导向型作用,与之相应的就业结构调整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因为人力资源的调整和储备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如何培育和积累有效人力资源和调整就业结构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周建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论文下一篇: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