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知识培训案例

2023-05-01

第一篇:新闻写作知识培训案例

新闻写作知识培训

一、认识媒体

1、传播信息的载体或平台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等移动网络

2、媒体的功能

舆论引导、舆论监督、文化传播及娱乐化功能

对于企业来说,我们的内部传媒主要作用是传播企业文化。

二、认识新闻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1、美国达纳

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2、《纽约太阳报》的一个编辑曾提出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3、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1981年8月中宣部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新闻数学公式:

平常人+平常事=0

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

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

总结:新闻三要素:新(新近、最近)、准(准确、真实)、闻(闻所未闻)。重要性并不是必须的,如某人中亿元大奖。这则新闻对别人都不重要,只对他自己重要。当然越重要的新闻,读者关注度越高。

三、新闻的形式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通常从几个字标题新闻、几十字的简讯至800字左右。法航客机失踪,中新社就发了128个字。

四、新闻的特点

(一)时效性:报道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间愈近,价值愈高;

(二)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最重要的要素;

(三)指导性: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四)显著性:报道所涉及的人、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

(五)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

(六)知识性与趣味性:传播高尚的、健康的、大众的知识与情趣

(七)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有人情味的生活事件。(家庭暴力致妻子杀夫、少年舍身救人等)

五、怎样写新闻

首先是克意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

企业通讯员:消息、通讯

1、 怎样写消息

(1) 消息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一语破的,一目了然;导语是指消息中具有可读性或启发性的富有吸引力的开头,要具备五个W: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干什么) Why(为什么),(形式多校,有直述式、描写式、悬念式、引语式);主体是消息导语的展开部分,补充新闻事实;结尾切记空泛,好的结语,可以增加消息主题的深度和消息的信息量。

(2)写法技法

(a)用事实说话

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叙述较间接地流露出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寓观点于事实之中。主要不是讲道理,而是讲事实,显示事实本身的逻辑。因此,作者在消息中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初学写消息者常忽略这一特征。写作中总是急不可待地站出来直接地对所写人或事发表看法、评价,对其意义进行明明白白的揭示,造成议论多于事实,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真实性,也难以让受众接受。

消息通常不对人物事件作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描写。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方法很多,如以小寓大、对比衬托、不偏不倚、再现场景、细节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等等。(b)借口说话。即引述他人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话虽是别人的,但却经过记者选择,别人话中的观点也是记者想表达的观点。

(c)全面、平衡。即要把构成该消息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都报道。当社会各方面对某一事实(事件)有不同的意见,报道应让各种见解都有同等的表达机会。比如公司一台晚会或运动会,总是会有遗憾,成功与遗憾都应当表现。

(d)简明扼要。消息一般篇幅均较短,几十字、百把字或几百字,故列宁曾称之为“电报文体”。

“读图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快、时间观念强,希望在最短的阅读时间里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然,短要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长而空固然不行,短而空也不好,空洞无物的短,也是长。

(f)注意事项: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尽量少用形容词;避免作者自己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五、怎样写通讯

1、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是:①新闻报道内容的详细和概括程度不同,消息概括,通讯详细。②新闻的时效性、文学性不一样,在时效性上,消息强,而通讯较弱;在文学性上,则通讯强,而消息较弱。

③结构方式不同,消息主要采用金字塔式结构,有导语和背景;通讯则是时空式或逻辑式结构,后者用于人物通讯、工作通讯等。

④表达手法不同,消息多用叙述和描写,而通讯还可以抒情和议论,文学色彩比较浓厚。但,它必须是真人真事,永远不能脱离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通讯的种类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顾名思义,一个写人一个写事。

3、通讯的特点: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4、通讯写作

关于选材:就企业通讯员而言,侧重于反映企业风貌,宏扬企业文化,以先进人物激励

人,以感人事件鼓舞人。

(1)关于人物通讯

形神兼备,通过言、行、动作、表情把人写活。人物言行,往往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 龙” ,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2)、关于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通常是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形成。

叙事要注意: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 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

第二,选择典型的细节。

第三,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任何事件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

通讯写作的散文化写法运用日渐广泛。即结构不拘一格,技法形式多样。

六、怎样投稿

1、摸清对方底牌

媒体特点、兴趣、栏目种类及特点,用稿规律,投稿时限、每期截稿日期等。换位思考,对病下药,投其所好,提高命中率

2、建立通联渠道

通过电话、传真、E-Mail、QQ、手机短信等及时沟通

3、稿件见报后,就其删改情况,与编辑沟通交流。弄清删改原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稿水平。

第二篇:新闻写作培训,新闻写作培训与技巧。

新闻写作培训

培训老师:艾老师

新闻写作是一门学科,只有深度了解、具体实践了,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其丰富、深远的内涵。

图片、标题(字大、位置最高)的内容即是本报纸最显眼的内容。 报头、报眼:其新闻价值最高、最大,即头版头条。

标题:一篇新闻的报道,其标题相当重要。标题应保持在14字以内,少数情况采用更长标题、但不宜超过20字。如公司小报中有一则新闻报道的标题:公司荣获2008~2009年度乌鲁木齐科技进步奖。通看全文,其实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信息没在标题中体现,即科技进步一等奖,可把2008~2009年度这几个不是关键的字替换掉(标题不宜过长),即写成:公司荣获乌鲁木齐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等奖更能、更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远比读者关注的哪个年度(时间)更具价值与新闻性,而这个时间可在文中轻盈带过。①、标题应具有如下特点: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看书看皮、看文看题),要将标题浓缩到最简洁、明了。其基本要素应把握:准确、鲜明、简洁(深度)吸引人。②、内容应突出,如什么项目、谁负责、取得了什么成绩、怎么取得的?要让大家关心的东西突出来,开门见山、直接拿出来让大家看到。要把醒目的东西写出来,如:******(什么)项目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什么),要直接在标题中突出来。如比较好的标题,能够抓住关键词:动漫产业,体验高科技带来的快乐!其中关键词动漫产业,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动漫是目前刚兴起的一种科技产业,一下子就将读者的兴趣调了起来。

导语:要与标题吻合。导语应保持在100字以内。标准三步曲:标题、导语、过程(怎么干出来的、即内容)。导语又叫引题,即是对标题的进一步阐述、补充与过度。引题的内容一定要把专业的东西去除掉,因为大众读者并不熟悉各类专业的东西。如果写上那些专业的让人看不懂的东西会使文生涩难于发表(新闻与其它素材的文章有明显的区别)。导语体现了所写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内容:内容要有针对性、规范化,针对读者(他所关注的,他关注什么)来写。抓住5要素(5W)写具体内容。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果。另外消息要求时间一定要具体(消息必须明确时间的具体性)。

要把握好信息与新闻的重大区别,要区分开消息、通讯与新闻的区别。消息、通讯是新闻的横截面、它的特点快而短,它甚至可以是一句话,如:在刚结束的花样滑冰项目上,我国选手谁、谁获得了该项目的冠军(没了)!它只是描述一个事件或刚发生的什么事情,并不铺开来写,只是个报道。而新闻则需要描写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如何在落后的场面下奋勇直追,拿得了这枚金牌,完全可以

把5要素铺开来写。新闻着重写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报道那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多写细节,多描写。把事实摆出来、把具体事情、详情、具体人物写出来。

另外,内容一定要体现其价值性、其意义性以及其吸引人眼球的东西。突出特点、个性,捕捉不同的信息点。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要精益求精,改了再改、斟酌再斟酌。一定要注意语法,多写、多练。如:三个不同(的、得、地)用法:形—名/的;形—动/地;动—形/得。跑得飞快!飞快地跑!飞快的火车!

内容特点要鲜明、特点突出。举例:每年自治区都要进行粮食征购,征购粮食是自治区粮食局的头等大事,每年都要做新闻采访及新闻发布会,这样16个地州就都得上交不同的新闻稿,这样不同地区就要不同的新闻题材。那每个地区都应找到自己的特点,要找到最能吸引人眼球的东西。首先上交的吐鲁番地区,因为吐鲁番地区气候和日照时间多,粮食成熟的早,它是第一个提前完成粮食征购的地区,特点就有了。而塔城地区也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即它是超额最多完成粮食征购的地区,为何能够做到超额那么多就成了新闻的要素。昌吉地区也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它们上交的都是一级品小麦,质量第一,这个第一就成了新闻的突出要素。阿克苏地区也找了自己的特点,它从不条白条完成全部兑现征粮用户的款项。„„,所有地区都基本找到了自己的征购特点,完成了新闻稿件,只有克州地区没找自己的特点,但通讯员一下子找到了克州未完成征购粮食任务的特点,它是独一一家未完成征购任务的地区,原因是因为该地区粮食用地少等特点,成了它突出的特点。

忌讳文不对题,不要堆积一大批形容词,如: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等等。结构一定有层次性,要有具体实例,要与大家的不同特殊事例。事例太多也不好,一定要有突出的东西,别写绝对数据、要用相对数据,绝对数据没有价值与意义,与相对数据则有借鉴性。如:××单位完成利润200万元,与外面同行相比也许200万元不是什么数据,但××单位与去年同期相比超额完成200%的利润则相当有价值性,并且会让读者联想到超额完成这么多,迫切想知道是怎么完成的,是谁来负责完成的等等。要突出靓点、细节描写。如这样一句话:我们常看到她忙的把带来的中药放进微波炉几天都忘了喝,但却“忙里偷闲”亲自购买补品去探望部门生病的员工。简短的描写,抓住了细节,突出了人物的先进性与特点。自己的身体有不适,需要中药调理,却老忘了顾上自己的事去忙别的事,体现了人物的先进性与突出性特点。另外,人物描写忌讳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思想,要采用原话,以免遭拍须溜马之嫌,别夸大其词,要自然得体与事例相符。

2011年1月3日

第三篇:新闻写作知识基础

一、 新闻概念及新闻学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新闻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第一要素。 凡是新闻文体,不论消息报道,还是通讯、特写,在写作上都应当做到新、快、短、活。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按体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以及新闻边缘体裁。新闻边缘体裁主要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等。

新闻分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上段的分类是按广义的新闻进行分类的,它们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又称电讯(通过电报、电传、电子计算机传输的消息)。它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也是最直接、最简练、最迅速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的报道方式。

(三)新闻六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新闻构成的主要因素。交待新闻要素,是把事实报道清楚的起码条件。一般来讲,在传统的新闻学讲义中,我们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谓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何时,

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在西方新闻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新闻学除了五个W外,还应增加一个H(How——怎么样,何果),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

(四)新闻语言

在写新闻时,有的作者常用写散文或者写评论的方式写新闻,其实,它们之间的语言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评论语言是说理性语言,新闻语言则是表述事实的语言。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1、客观。新闻语言的主要功能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情原貌的了解和把握。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

新闻写作知识(2) 新闻语言的客观性,通常表现为:

1)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即客观地描述,而不随便下结论,或者评论;新闻中一般不使用评议性的语言,即使是评述性消息,作者的评述语言也极少,多讲究分析对比,然后自然将极其精练的评述语言自然落笔。

2) 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举例:昨日气温已开始回暖,最高温度已达15℃,这是用数字进行限制;如果写成:昨日气温已开

始回暖,大家感到比前些日暖和很多,这就成了形容词性,不宜用作写新闻。

3) 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把一些事件或者现象以第三者身份客观描述出来,而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去下结论或发表感叹。

2、确切。确切,就是准确,贴切。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除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确切。比如, “近200吨”比“几百吨”,“30多厘米”比“几十厘米”要精确。

3、简练。新闻以简练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应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正如鲁迅说过,“简洁的文字,有着穿透读者心胸的力量”。写新闻提倡写短句,说短话,强调简捷直叙,少曲迂回,尤其忌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比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础上”等等繁冗的句子都应避免。

4、朴实。质朴无华,具体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新闻语言讲究朴实,就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

5、通俗。新闻语言的通俗,要求从读者(听众、观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形式,即接近口语的书面语。在写新闻时,用语不以作者的认识标准为准,也不以行业内的认识为标准,而应是最广大的读者认识为标准,对一些特殊用词,或者专有名词,应加必要的注释。

二、消息与通讯的特点及与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一)消息的特点

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什么事情(包括新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按事实性质分类,可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按报道内容分,可以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按写作特点分,可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按篇幅长短分,可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按写作形式分,可以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其他的消息形式还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等。

消息体裁的特征:

1) 比较短,多为几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 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听众、观众); 3) 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 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 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但不能概念化。 6) 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7) 交代必要的背景。写清楚被报道事物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

托,更鲜明的阐述事物的意义。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经验性消息实用价值比较大。经验性消息是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典型报道的一种,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

(二)通讯的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

新闻写作知识(3) 通讯常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工作通讯是反映并指导实际工作的一种通讯,它通过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理论色彩。

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工作通讯,但目前,我们的工作通讯写得格式较死板,程式化太强,有必要注意切入角度,写得更鲜活。 通讯的体裁特征:

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 2)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

3)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与消息相比较,通讯的描写偏多。 4)比起消息,通讯的文字篇幅稍为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短、快。

(三)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在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4、在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三、消息的写作

(一)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组合成为从外部看,一般可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标题新闻、简明新闻除外),而背景和结尾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

新闻按照结构方式通常可分为三种: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和散文式结构。 新闻写作知识(4) 1)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的第一段是导语,是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概括,然后按照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写下去。

倒金字塔结构的主要优点有:最能体现新闻性;开门见山,概括性强;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新闻欲”;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它的缺点有:过于标准化,程式化,缺乏多样性,往往略输文采,愈到后面愈显得无力,有“虎头蛇尾”之嫌;比较容易出现标题、导语、主体“三重复”现象,此

现象应力争避免。

2)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是按事情发生的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事情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新闻的开头和结尾。

金字塔结构的优点主要有:行文构思比较方便;可以保持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容易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它的缺点有:可能比倒字金塔的篇幅可能多一些;容易显得平铺直叙;有些题材从头说起,容易显得平淡或缺乏新鲜感。

3)散文式结构。散文式结构,是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的写法。

(二)消息的标题

消息标题从形式到内容与任何文体的标题不同。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内容具体、涵义明确、鲜明引人。标题把消息的核心内容概括、浓缩成几个词(短语)或一句话,使人一目了然,且过目难忘。

消息的标题,不仅有主题,还有引题或者副题,内容重要的消息,有时兼有主题和引题、副题。主题字号最大,最突出,处于中间显要位臵。引题用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副题用以补充交代事实或问题,说明主题的来源和依据,有时也用来说明或注释,甚至是全文提要。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标题都应该准确、清楚、简洁、生动。切忌空、偏、烦、板,努力做到求实、求准,求简、求活。

消息的标题与通讯的标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标出了新闻事实,消息要求在标题中写明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简洁明快;通讯的

标题可以标出事实,也可以不标出事实。

(三)消息的导语

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开头部分。它往往是一篇消息内容的核心和精华。

在通常的情况下,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导语便是开头第一句话;有的消息段落很简短, 其导语也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段落。有的消息也可以没有导语,比如一句话新闻。 新闻写作知识(5) 导语写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是又是什么,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2)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

3)应有新闻事实,避免与主体内容的重复; 4)交待消息的来源和新闻的根据,给人以可信感; 5)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

写导语的基本要求:要实在,忌空话;要简练,忌冗长;要新颖多样,忌千篇一律。导语的写作方法多样,可以有叙述式,评述式,描写式,设问式等,其中叙述式导语用得比较多。

1)叙述式导语:又称直叙式导语,用直接叙述的方法,简要地写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

2)评述式导语:对消息的主要内容进行评论,说明意义,进行判断。这类导语又可分成“结论式”、“评论式”、“提问式”三种类型。

3)描写式导语:对消息中的人和事,或现场环境作简洁形象的描绘,渲染气氛,以达到某种情绪效果。

4)引语式导语:也叫摘要式导语,引用或摘录文件、公报中的关键材料或消息中人物的言谈,以突出消息的中心。

(四)消息的背景

消息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我们写新闻人物,必须向读者交代这个人物的经历和社会关系;我们写新闻事件,也必须向读者介绍这一事件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新闻背景的种类很多,诸如: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人文背景、民族背景、知识背景等等。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类型:

1)历史背景。恰当地交代消息中主要新闻事实或其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的历史状况,以有助于读者了解人和事的全貌,增加其新闻价值。

2)地理背景。有些新闻涉及国内外的有关城市、地区,而读者不一定知道,有必要适当介绍有关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

3)人物背景。当新闻中出现读者不熟悉的新人物,或者过去熟悉,由于时间久了印象不深的人物,就需要介绍人物的概况,作为背景交代。

4)事物背景。指介绍一些新事物、新成就的有关资料,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事物的意义和它的价值。尤其在科技报道中,对新技术更需要作背景介绍。

交代背景的方式在消息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1)说明与解释。通过背景交代正确地揭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全局与局部等。

2)交代与补充。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联的一些材料又不得不加以交代和补充,就得运用背景。 3)衬托与对比。

四、新闻写作的主题、角度和选材

我们在动笔写作一则新闻之前,有一个首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写这则新闻的主旨是什么?从哪个角度入手来表达这个主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那么面对成堆的事实材料,就无从下手,具体写作流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就无所凭依。

新闻写作知识(6)

(一)主题的提炼

古人作文很讲究立意。唐代文学家杜牧曾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里的“意”或“主脑”,以及古人另外常用的“旨”、“志”、“神”等,就是指文章的主题。

新闻作品的主题可以解释如下:它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是作者通过客观事实所要表现的主观意图,也是写作过程须臾不可偏离的核心。

主题来自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现实生活异常丰富,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众多的、复杂的种种主题。我们不能抓到什么就写什么,对主题必须有所选择。我们在选择新闻主题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应抓住决策性、方向性的问题。新闻的主题应是那些代表事物发展方向、对全局有影响的主题。它与全局的形势紧密相联,对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往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次,选择主题要考虑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和事物,是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再次,选择主题不仅应当是正确的,而且要合乎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炼主题有一定的要求,没有无目的报道,新闻主题的确定通常有以下一些标准: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主题鲜明,是指记者对新闻所报道的人或事,要有鲜明的态度,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应当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主题集中,是指新闻主题要单一,要抓住要点,不枝不蔓,把中心思想写深写透,切忌贪大求全。一条新闻最好只有一个主题,写作时要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思路,把火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去。所谓“开口要小,挖掘要深”,“突破一点,以小见大”等,都说明这个道理。

主题的提炼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对新闻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一个飞跃的过程。准确地达到了对新闻事物全体的、内部规律的、完整的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那么,这个主题就深刻了。

(二)新闻角度的选择

客观事物是具有多面性的。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普遍的客观规律,即事物的多面性决定了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反映它;而每一个角度各有其不同的用意、动机和出发点,不同角度所反映的关于事物的特征往往不一样,所蕴含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所谓新闻的角度,指的是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新闻事实的入手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如何选择最佳的角度呢?首先要选择能切中要害的角度,切中要害的角度往往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因为这个角度是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最能表现出问题的实质。从这个角度报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选择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新闻作品的主题本身,大都是严肃的,往往缺乏趣味性。但写作时记者要善于通过角度的选择,把严肃的新闻事实中的趣味性因素突出出来,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使读者乐意接受。再次是选择读者最关心的角度,与读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自然是读者最关心的事。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最后还应选择有新意的角度,俗话说:“文章切忌随人后。”新闻贵在“新”,除了立意新,还要角度新。

(三)新闻选材

新闻选材的具体要求主要有:新鲜生动的材料;有积极作用的材料;独具特色的材料;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四)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中的“新闻”专指消息。也就是说,只有消息这种新闻报道体裁才需要“由头”。而其它的新闻报道体裁如通讯、报告文学

等是不需要“由头”的。“由头”,是消息所特有的。

消息为什么需要新闻由头,这是由消息的“新近性”这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有些重要事实,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值得报道,但事实发生的时间过去已久或跨度较大,要把事实报道出来,还需要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新闻写作知识(7) 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

寻找新闻由头总的原则是:新闻由头的事实要是新近发生的变化,要与所要报道的事实有本质的联系,要有利于消息主体部分的展开。

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等。不同的消息,寻找新闻由头的方法不同。

一般地,值得报道的各类事件和活动只要及时抓住报道,就不存在寻找新闻由头的问题。但有些事件和活动发生后,过了一段时间才被记者或通讯员捕捉到。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些事件和活动报道出来,就要在系列性的变化中寻找一个新闻由头。

第四篇: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篇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节 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 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 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 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 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 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 “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 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 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

- 1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三)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四)新奇性:冲突、异常、冒险、变动等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五)重要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六)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 有人情味的生活事件。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读者兴趣"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 在借鉴其合理性的一面时,也不能忽视这种"新闻价值观"导致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价值就是选择和衡量事实是否报道及如何报道的标准。它包含两 层意思:一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即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影响力和新鲜程度等;二是读 者接受新闻后的受益程度,即新闻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前者是先决条件,但没有后者前者也 失去了意义。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判定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一)指导性与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二)重要性与显著性:内容重要,社会影响大;(三)普遍性与迫切性:反映群众呼声, 关注社会热点;(四)知识性与趣味性:传播高尚的、健康的、大众的知识与情趣;(五)时效性与真实性:坚持新闻的“真”,突出新闻的“新”。

三、写作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 3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 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 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 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 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 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 《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 5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 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 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 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 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

- 7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 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 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 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种类

1、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 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

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中 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划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除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外,另有:“工作通讯”,这是介绍某单位先进事迹,传播其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的通讯;“概貌通讯”,这是记述某地区、部门、行业、工程的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报刊上常见的“见闻”、“纪行”、“巡礼”、“散记”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写一段片断、一个场景、一场冲突为对象的“新闻故事”、“小通讯”

- 9事件原貌 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纺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显然选材与提炼主题是各类通讯写作中必须面对的,而写人与叙事则因通讯品种不同而有所侧重。但是通讯的写作模式也必然带来约束,因而通讯的散文化写法亦开始为人注目。所谓 的散文化倾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生活面更趋广阔,(二)结构不拘一格,(三)技法更多样 化,(四)报道呈系列化。

第四节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是广播、电视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报道形式。广播、电视以其快速传播的优势,夺取了报刊宣传的许多阵地,在快速这一点了,报纸无法和广播、电视竞争,而读者,不仅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了解事件的原因、了解事件的形象、了解事件的过程,这样报纸新闻就逐步向纵深发展,更加注意新闻道的深度与广度,于是解释性报道主和特写式报道就发展起来了。美国新闻学家丹尼尔·威廉说:“特写文章是报纸同电子宣传手段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报纸奉献给读者的一种独特形式的信息。”

一、新闻特写的特点

新闻特写注重于解释性和深度报道。因此,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自身的特点:

一是新闻性。新闻特写也是新闻,是特写式的消息。其时效性比

- 11

三、新闻特写的写法

特写要求准确、真实、迅速及时,但仅此还不够,特写的优势在于“特”,是针对真实、新鲜的人和事的特别写照。怎样写好新闻特写呢,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准焦点。摄影要调准焦距,才能够清晰地显示图像。新闻特定也是个对焦点的问题。新闻特写的焦点是什么呢?是引人注目的典型形象,典型场面,是人物个性化的行动,是事件的高潮,抑或是社会上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现象及背景。那么如何对准焦点呢?一是指采访时要善于抓取宜于特写的题材,例如,香港回归的瞬间,就是宜于用特写的形式来表现;二是表达时,要集中笔墨。比如在体育比赛时,要善于抓住瞬间动作或一系列有特点的动作,作为特写的焦点。

2.显示内涵。特写的真正力量,在于形象的内涵,在于人物的内在精神,在于事件的内含意义。因此,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社会问题,都不能满足于表面形象的再现,而必须显示其内涵。那么怎样显示内涵呢?一是事实说话,既抓住那些能体现内涵的外部表象,如言谈、举止、场面、氛围等等,着力表现。二是议论解释,就是通过采访,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经过、结局,通过写事来表达特写所要表达的情感。

3.写出特写的情趣。特写“特”的地方还有情趣问题。西方新闻记者很喜欢在特写中加点佐料,即幽默与趣味。趣味,不能成为特写的主旨,但是幽默与趣味,可以增加报道的特色,可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可以增强形象的感染力。这些都是我们在新闻特写创作时应该吸收的东西。

第五节 现场短新闻

现场短新闻,就是作者亲临新闻现场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短小报道。有人认为一般地讲“再现”是不够的,必须强调亲临新闻现场的目击式再现报道。强调亲临新闻现场的意义的必要性在于:

一是鼓励作者到新闻现场抓“活鱼”,这是深化新闻改革、提倡

- 13碎品”,在今天是新闻,在明天就是“旧闻”了。现场短新闻重要的是新鲜,也只有新鲜才能体现新闻的现场感,所以我们在报道现场短新闻时,要是新近发生的或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现场短新闻的写法

现场短新闻在采写时,总的要求是再现新闻及现场,具体说再现内容包括到下几个方面:一是再现现场的事;二再现现场的人;三是绘好现场的景;四是传好现场的情。那么,怎样才能再现的好呢?

1.深入新闻现场。采写现场短新闻时,我们必须第一个出现在新闻现场,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现场的事件、人物、环境,感受现场的动态、色彩、声音、情感、气味等,深入认识新闻事件的原因、结果、意义,才能写出优秀的现场短新闻。

2.捕捉新闻动态。再现现场的事和人,要着力再现事和人的动态,因为动态,最具传神写照作用。所以,捕捉再现现场动态,对写好现场短新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善于用眼睛采访,用视觉写新闻,追随新闻动态,写出有独具特色的现场短新闻来。

3.抓住新闻细节。一般的消息,为了求得生动,有时也要勾勒一二细节。通讯、特写、现场短新闻等再现式报道,就更要注意抓住典型细节,以新闻意义,以传神写照。典型化细节,对于再现现场形象往往能起到“一滴水现太阳”的作用。

第六节 专 访

专访是就特写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所谓纪实,指的是如实地纪录访谈经过、内容、环境等。

一、专访的特点

1.纪实性。专访的主要篇幅是记载被访者的谈话内容,有如答记者问。这是它与消息、通讯主要不同的地方。消息、通讯中虽然也有记言,但主要篇幅是记者的直接叙写。

2.访谈性。所谓访谈性,是说记者可以围绕访问内容和被访者交谈,形式比较灵活,不象答记者问那样,一问一答显得严肃有余,

- 15本事实,历史的现实的都写;后者的取材则较详尽,且都是现实题材。

三、专访的写法

1.专访要“专”。专访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于“专”。写人、写事、写问题,都要专一,不能散。倘若是“本报专访”,其内容还要适合本报读者的口味,例如农业类的专访,多写与农民有关的人、事、问题、知识;体育专访则报道体育明星和体育界权威人士对体育问题的评价等等。

2.专访要“访”。访,是专访的又一特色,记者问,被访对象答,问答交谈,记录成文,构成专访的主要篇章。报刊上有些冠以“专访”的报道,只在开篇处交待记者就什么问题访问某某人,然后就通篇记录被访人的谈话,有如答记者问,虽然简洁,但形式呆板。这类作品叫做谈知记录更为确切。专访,就得有访的特色。

从叙述人称看,专访写作

一、

二、三人称均可采用。采用单纯记录式,则通篇是第三人称。如作者出场,采用问答交谈形式,则

一、

二、三人称都得运用。用第

一、二人称比第三人称更为亲切,更有现场感。

3.记言准确。专访,主要是记录被访者的谈话。记言要准确,这是最要紧的。不仅要准确表达概念、意义,还应当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就是说,要抓住被访者个性化语言和表达风格,再现于专访作品。被访者的话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转述,即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显得更真实,有现场谈话感;间接引用,便于概括集中。具体写作应根据表达需要两种手法结合运用。

4.再现场景。这里的场景,是指访问现场。再现场景于作品,一是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一是以景写人,用场景衬托人物身份、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

5.新鲜活泼。新鲜是指内容而言,活泼就是形式而论。

内容新鲜,一是要及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人新事;一是要选择好新闻的由头。另外,专访的结论结构应灵活、自然。写人物,可以按几个片段组织材料;写事件可以按几个侧面安排层次;无论写人、写事、写问题,都可以按访问谈话的自然次序写来。可以直

- 17氛也不可“合理想象”;后者认为特写不必拘泥于完全真实,“基本真实”就行了。于是提出了种种掺假的主张,诸如:“略有虚构论”、“填补、稀释、扩大论”、安装“假肢论”,还有人提出“非真人真事论”等等。这显然是文学的真实论。

(2)关于特写的起源问题,有“新闻起源论”与“文学起源论”和二者“杂交论”之争。“新闻起源论”认为它是新闻文体横向增殖与文学联姻而产生的一株鲜花;“文学起源论”认为它是“文学树上长出的异种”;“杂交论”则认为,它是新闻与文学杂交而产生的,既是新闻体裁,又是文学体裁。

(3)关于特写的发展趋势,有“文学趋势论”、“新闻趋势论”以及“完美统一论”的分歧。“文学趋势论”认为:“当前文学性日益增强,新闻性逐渐减弱,发展趋势是价值正在取代新闻价值,特写正逐渐由新闻领域进入文学艺术王国”;“新闻趋势论”相反,认为特写是新闻传播的舆论宣传形式。“核心是新闻信息,文学只是手段”,认为“新闻性日益增强,文学性相对减弱,发展趋势,正由文学园地进入新闻领域”;"完美结合论"认为:特写的新闻性与文学性都在日益增强,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两者缺其一就不是特写了。

2、特写的本质特征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1)特写的新闻性包括以下一些含义:

第一,题材的新闻性。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所以当然不能是陈年旧事,这就决定它必须反映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事物;第二,主题思想必须具有新闻性。特写的主题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浓厚的政策感,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回答当前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三,新闻的真实性。既然是新闻,特写就必须完全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必须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真实,是辩证唯物论的真实;第四,新闻的表现手法。特写的表现手法,总的来说,也是新闻性的,那就是用新闻事实说话,所不同的是特写必须将新闻事实形象化,用形象化的新闻事实说话;第五,新闻的时效性。特写必须及时传播新近变动的重要新闻,这是特写区别与纪传文学、纪实散文的重要特点

- 19

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专访所要选择的对象应为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根据)的知情人,以及与问题有关的专家、学者、领导、权威人士。这些特定的采访对象都具有富有吸引力的“新闻由头”。

所谓“由头”也就是采访的时机问题。很多情况下,时机错过,报道也就失去了价值;即使是著名人物,时机不对,没有好的“由头”,报道也不会成功。多年前,匈牙利的鲁华克发明的魔方风靡世界。中国也有一个中学教师发明了中国的魔方“伤脑筋十二块”。在这个时候去采访这位发明者,读者就很感兴趣;而在魔方热消退之后去访问他,影响就不会大。这就是时机问题。

另外,有许多事情,可以说时过事过境未迁。当事人与有关的人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可以因境而忆事,触景而生情。记者在这种场合,可以更好地观察、感受,培养和激发感情。在球场上访问运动员,在书房访问作家,在机床旁访问工人,都会取得好的效果。

2、写好现场和人物。

谈话要有好的气氛。名记者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在谈到采访艺术时,介绍过“斯诺法”: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聪明睿智,就是表现在特定的环境里,选择合适的话题,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同采访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地谈起来,无拘无束„„。这种气氛也应该反映到作品中,使作品更有感染力。

记者要善于带领读者进入现场,进入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典型环境。专访的记者,是受广大读者的委托的调查人员、代言人,也是新闻事件中的见证人。记者要把访问的环境烘托出来,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活动。当记者用"我"的眼睛、耳朵、鼻子等等把读者带进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之中时,读者顿生一种亲切感,并便于把谈话和环境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和可读性。

3、注重谈话纪实,突出被访者有真知灼见的见解,有个性特色的语言

专访,主要写访问的情况与谈话的过程,写现场活动,其中心是一个“访”字。不要注重写事迹,也不要注重写历史背景。访问的主

- 21之乌合”。可见立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文章的优劣,所谓“意在笔先”即此道理。

例如曾轰动全国新闻界,受到读者好评的《人民日报》通讯《九妹三回娘家》(1992.1),就是因为立意新颖,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此文通过记叙上海下放知青九妹三次回娘家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的从物质到精神的可喜变化。九妹张惠芳,1970年到安徽农村插队落户,在那里她与憨厚能干的小伙子唐世和结成伉俪,建立了小家庭。小俩口虽勤扒苦作,但经济上总是困窘不堪。1971年九妹七凑八借,总算凑够了回沪探亲的路费,到家后兄姐们看到九妹身上穿的衣裳仍是下放时购买的,心里十分难受。九妹离沪回家时,兄姐们为其买了车票,还送了几十斤大米、挂面等一些本来应从农村往城里运的东西。回归途中,九妹发誓:穷日子没个头,就再也不回家了。”1978年后,安徽农村试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九妹在家种田,丈夫在外开拖拉机跑运输,小俩口内耕外挣,家境发生了变化。1980年春节,九妹带上7只大母鸡、20斤绿豆、20斤黄豆,穿上新样式的衣服,“喜滋滋地回到上海娘家”,家里人见九妹“衣服鲜亮脸上笑,个个欢喜”。1981年,由于政策的稳定,加之风调雨顺,安徽农业空前大丰收,九妹家的日子也越活越红火。这年,俩口子一合计,便双双把家还,还玩遍了大都市,晚上,姊妹们拉家常,将家里的收入一比试,还都输给了九妹,于是九妹便成了娘家第一个“冒尖户”。 从《九妹三回娘家》,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在通讯的立意上是含意隽永的,它通过三个变化,窥视到农村的全貌。三中全会政策深得人心,给农民带来的是生活改善,家境富裕。道出了农村这场伟大变革的必要性,立意鲜明、突出而深刻。

新闻通讯的立意法一般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化旧为新。即指过去的事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起作者的回味,从旧事中创立新意。二种是直抒胸臆。即指对事物通过分析、比较后,得出明确的思想、态度,然后进行褒贬。三种是触景生情。即指触及景物而荡起思绪。如《九妹三回娘家》就是触景生情之作。

- 23从这篇通讯中,我们不难看出,蕴藏法意味着主题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目的在于给读者留下思索的快慰之感。但是,运用蕴藏法首先必须把新闻事件叙述清楚,使读者读了新闻后,稍加回味。思索就能领悟出作者隐蔽的是什么倾向、思想。同时,对新闻事件,人物不能作任何评价,更不能发议论,不能抒发情感等,否则,就不是隐蔽法。

三、继续法

在新闻通讯的布局上有一种方法叫一线穿珠。即将人和事顺着一条线索叙述下去,而至中间或断或续,表面上似乎中断,实际上暗中相连相接,或语不接而意接。这种布局方法就是继续法。明断暗续,妙在“断”字。天空乌云翻滚,看上去虽然山峰被断开消失,实则仍在密云中矗立。例如《人民日报》通讯《开封品瓜》就是这种继续法的典型例子。

此文以明断暗连的方法布局,记者将中途的瓜地品瓜后,驱车来到目的地——开封,然后到了开封并未品瓜,而是中断了品瓜的线索,只是描写了开封的瓜市,按说作者在这满街满市的西瓜中,又应写品瓜,但作者又将笔锋一转,插入市农委一位同志对全国三大西瓜栽培基地和西瓜的优良品种的知识性介绍。然后再与前面相连继续写开封的瓜市和瓜农的内心忧虑。通讯中时断时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横断面,但这些不同的横断面看起来各自为政,而实际上给人的感觉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全文中心的意旨是:农村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深化、极大地调动了瓜农的生产积极性。

四、曲直法 古人云:“文如看山不喜平”。新闻通讯的写作,如何做到高低起伏,回环跌宕,有曲有直,曲中有直,直中有曲,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曲直笔法,说的就是有曲有直、回环跌宕的布局方法。例如曾被评为河南省好新闻的通讯《买化肥》(原载1983年9月12日《河南日报》),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代表作品之一。《买化肥》写的是一位农民五次进城购化肥令人不堪忍受的遭遇。第一天进县化肥厂,买化

- 25的东西在脑子里呈现出来,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战士们具有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这也就是战士们为什么不怕死,为什么那样英勇的根本原因。这样,《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便充分地提炼出来了,并起到了笼罩全文,“统帅”全篇的作用。

六、矛盾法

矛盾法,又叫冲突法。毛泽东同志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论》)。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客观事物,不变,不动的事物就不能成为新闻。因此,作为报道现实生活的新闻,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事件的发生。在新闻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的写作中,如何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去刻画,在矛盾冲突中多层次地展示其精神风彩,这是最主要的一种笔法。例如,著名的长篇通讯《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1964.2.7《人民日报》)就是把主人公放在极其白热化的矛盾斗争场面中来刻画的。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了一个尖锐的矛盾:“1963年11月18日早晨,白雾茫茫,细雨蒙蒙。在湖南省湘江东岸枫叶红艳艳的群山之间,满载旅客的282次列车由衡阳北上,风驰电掣地向前飞奔。列车鸣着长长的汽笛进入了两山峡谷中的一个急转弯。一队炮兵战士拉着驮炮的战马,正沿着铁路东侧迎面走来。万万没有想到,一匹高大的驮着炮架的黑骡被震耳的汽笛声惊怒,闯上轨道中间„„。

一场灾难眼看无法避免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从部队的行列中猛然冲出一个战士,他奋不顾身地跃上铁路,抢在机车的前面,用尽全身的力气把黑骡推出轨道之外,无法避免的车祸避免了,旅客和列车得救了!但是,这个伟大的战士却被迎头撞倒在火车轮下!„„湘江水滚滚北流,巍峨的衡山高耸入云。江水歌唱英雄的战士,高山赞佩英雄的战士!一个战士倒下了,几千人的生命得救了!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牺牲了,一个光辉的名字——欧阳海铭刻在人民的心上!”

又如著名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也是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来展示模范人物的精神风彩的。全篇围绕着三个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刻画主人公的形象:一是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二是同干部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的错误思想作斗争;三是同自己的病痛

- 27褒贬法指的是对新闻中的正、反面人物进行赞扬、夸奖、指责、揭露,使之形成鲜明对比,达到反面人物显得更加可卑、丑恶,正面人物更加可歌可赞的目的。因此,晋朝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中称这种笔法为:“惩恶而劝善”。运用这种笔法可以直率地叙述观点,赞扬好的,鞭挞坏的,可使人们从中受到明显的启迪和教育,增强文章感召力。例如,曾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小通讯《活着的安珂》(原载1983年4月12日《人民日报》)。在这篇通讯中作者运用褒贬笔法讴歌了武汉电台记者杨威敢于向坏人进行斗争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鞭挞了康连科等人的懦夫行为。广州的安珂在与歹徒作斗争中英勇地牺牲了,在关于安珂的报道中记者尖锐地点出了他是个孤胆英雄,围观的见死不救。武汉的杨威是个活着的英雄,但仍然是个孤胆英雄。当他大声疾呼:“共产党员,革命同志帮我抓坏蛋”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就餐的顾客没有一个敢挺身而出。这是其一。其二是:当杨威抓住扒窃歹徒向被盗人康连科说:“同志,你的钱包被盗了”的时候,康连科在歹徒面前竟吓破了胆,矢口否认。招致歹徒的反扑,使杨威全身多处受伤。公安人员赶到现场时,康连科的良心发现,于是又向杨威屈膝道歉。作者运用褒贬笔法,把康连科等人的懦夫行为作为衬托,使杨威的英雄行为显得更高大,而康连科的懦夫丑态显得更渺小。

运用褒贬笔法时应注意的是:必须做到真实无误,不能含有丝毫的虚夸,甚至连每个细节,每个词汇,每句话都要做到无懈可击。同时,要严格掌握分寸,对表扬、赞颂者不能过头,对指责、批评者要恰如其分。

九、正反法 所谓正反法,即指说正映反的笔法,也就是在叙述事件过程中,说反面的话,却从正面谈起。采用正反笔法,能使新闻报道更准确,更全面、更完善。比如,我们在对先进人物的报道时往往存在着片面性,一说某人好,就一好带百好,这其实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群众看了也不会服气。如果在报道其成绩、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那就不仅符合客观实际,同时也能促进先进人物的进步、向上。

- 29形象动人。如曾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通讯的《广州街头寻“美军”》(原载1982年5月5日《羊城晚报》),就是采用叙议笔法,对香港一家报纸编造“神话”,肆意对广州青年进行贬黜,而展开彻底驳斥。全文围绕着编造的两个“神话”,一边叙述事实,一边进行议论。请看,港报叫喊什么“广州许多男青年都是一件美国陆军部队的上衣,穿得服贴整齐,堂而皇之”。这些青年“是否有一股盲目的崇拜狂?除了当美军,便是做香港人”。于是记者在广州街头到处寻找也没有发现一个穿美军服的青年。叙述了以上事实后,接着写了一段议论:“原来所谓许多男青年都有一件什么‘美国军衣’的说法,倒是披着一种忧国忧民外衣的地道的冒牌货哩!至少是这个作者先生凭着主观上的幻影,或是在闭目养神中臆造出来的一篇‘羊城神话’”。有了事实,再这么一议论,便使香港那位冒牌忧国忧民的记者哑口无言。

- 31更不是新闻,人云亦云也写不出好新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深人生活,深入群众是写好新闻的基础。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歧龙。只有来自生活的报道才鲜活可读,富有生命力。

那么如何进行采访,这里确实有个技巧问题。这里我只谈一点,就是我们在采访中要讲究方法。采访重点和方式,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成不变、一个模式。采访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我们预先想到的主题,但在采访中,却意外地发现了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采访重点。这是我要说的方法灵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采访办法。我认为,我们面对的采访对象大体可分为这样几种情况:一种人,善于谈,会谈,也愿意谈,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对这种人我们的采访就要容易得多,只要选好问题,把握住重点,做好笔记。完后稍加归纳整理就能用。采访这一类人,一般来说比较顺手,采访上不需要费太多的心思。

第二类人是善讲、愿讲,但总也讲不到点子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牛头不对马尾,东拉西扯。比如有些企业或行政领导,或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或是不想只讲一些小细节,尽管侃侃而谈,有声有色,但却都是我们所不需要的。所以采访者一定要把握主动权,启发、诱导、甚至牵制被采访者回到主题上,不能因为不好意思,而由对方漫无边际东拉西扯,那样我们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类人是会讲,不愿讲。对采访者或怀有戒心,或有顾虑。对此,我们首先要搞清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打消他的顾虑,或采取迂回战术,谈他的家庭或者他感兴趣的东西,先与他沟通感情,然后再慢慢回到主题。

第四类人是既不会讲也不愿讲。那我们就要从他的外围下功夫,采访他的亲友、邻里、同事、对他进行观察、了解。只要肯下功夫,也一定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孔繁森、焦裕禄这些人的先进事迹都是在他们牺牲后采写的,不是同样生动感人吗!

采访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三、呕心沥血写好新闻

- 33型材料与通讯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通讯要求生动形象,而材料则要求概括简练。比如写一个人,材料可写成这个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而通讯则不能这样写,必须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或形象语言来说明。所以在写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写得形象生动,以事动人,以情感人。

3、反复推敲修改 稿子写出后,不要急于投递,要反复推敲修改,修改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

我来到报社后,写的第一篇较有影响的人物通讯,题目是《辛辛苦苦文化人》。刚开始写出的第一稿和发表后的文章相比,几乎面目全非。就说开头吧。一开始我采用惯常用的从肖像描写的手法人笔,用了

二、三百字对这个人进行描写。结果,让编辑看时,被毫不犹豫地删得一字不剩。后来,我又三易其稿,终于写出较为满意的开头。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去年11月14日,洪洞县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稽查队长贺伟,从收发室拿回一叠报纸坐在他的办公室翻看着。忽然,他眼睛一亮,11月7日的《中国文化报》第2版上有“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的光荣榜,“洪洞县文化稽查队”榜上有名。他揉了揉眼睛重新审视,千真万确。“啊”!他激动地站了起来,又坐了下去„„

先进集体全国30家,山西只一家,不容易啊!“啪!”一滴热泪掉在了报纸上,一滴又一滴„„

这篇文章开头很短,却把一个忍辱负重,辛辛苦苦,惯于压抑忍耐的形象跃然纸上。

要写出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尤其篇幅较大的稿件,仅凭短短

一、两个小时的采访或坐谈远远不够,不仅把握不住,也难以生动鲜活。所以,在写作之前要广泛占有材料,善于联想,善于积累。

写新闻难,写出好新闻更难,但只要用心去写,新闻写作也并非高不可攀。既然喜欢或从事了这一行,就应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反复锤炼出好的新闻稿件。

- 35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或者灵感,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种“偶然”其实就是一种“必然”。作为记者,日常的工作就是采访。面对五彩缤纷纷繁复杂的大量情况和信息应如何处置?就要消化和储存。只有储存才有财富。当这些情况和信息在我们的思想中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处理后,便会留下许许多多“新闻敏感点”,如果某一点忽然触及到一种相关的情况和信息,便会有灵感火花的迸发,然后产生联想。全省电视好新闻《山乡响起“拍卖声”——沂水县万亩荒山进市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当时我到一位朋友家里串门闲谈,听朋友讲家里有人买了几亩荒山地,准备栽种果树。“拍卖”、“市场”、“荒山进市场了”?这件事立即就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其一,在当时,“拍卖”一词绝对“时髦”,在大城市里“时髦”,在沂蒙山区这山旮旯里可说“时髦加时髦了”;其二,近年来的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连年会战治山不止,可结果还不是“连年植树不见树,头年开发二年荒”吗?既然如此,将荒山拍卖给个人,个人开发治理应是治山的好思路。但事实究竟如何?拍卖方式怎样?群众有何反映?第二天,我便深入事实发生地进行了广泛详细的采访,消息发出后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并很快被省电视台采用。由此我想,对于一名记者,学习、积累直至联想的过程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 捕捉“线索”

新闻敏感,说到底就是如何捕捉新闻线索。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怎样获得新闻线索呢?线索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有,例如各级领导机关、亲戚朋友、各类文件、谈话、报告、会议发言、简报等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次采访教训,那是我刚到电视新闻部不久,单独去开一个夏季就业洽谈会。按说我完全可以抛开会议写一个新闻特写,深入采访一对洽谈成功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然而我回来之后只写了一个简单的会议日程式的消息,把县领导的讲话进行了大篇幅的采写。老记者们的提示和指教,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虽然当时勉强交差,可多年来我一直未能忘记这次不成功的采访。自此,我时刻都在提醒着自己处处留心,事事留意。

- 37在这则消息中,记者没有具体交待展出照片的所有具体内容,没有说明拍的是哪栋建筑物,哪座江桥,城市在哪一个具体时间的变化,但读者不会因此而觉得这则新闻有不清晰的语义。新闻事实即是如此,这种模糊语言的运用恰好符合了新闻语言“客观性”的要求。

其二,由于事件发展的随机性,其发生的规模与产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对新闻事件一时难以作出十分精确的判断,因此记者只有采用模糊语言对报道对象进行概括性的表述。比如在一些解释性、预测性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句子:“取得可喜的进展”、“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影响尚难估计”、“可望获得转机”等,这些语言对报道的事件进行模糊识别分析、评价预测。这种模糊表述看上去不准确,但由于对事件的发生发展作留有余地的动态报道,以反映事物发展的随机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要比准确性的表述更客观。

其三,记者掌握了新闻事件的精确细节,但由于某种需要(如受法律保护的人和事等),则要该模糊时就模糊。我们应掌握这样一个原则:与新闻主体关系不大、可有可无的时间地点(尤其是比较具体的地址)、电话号码和具体数字,最好模糊处理。

新闻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使用不定指代词,如表示时间或地点的一些词或词组,如“近年来”、“一些地区”等。二是使用模糊称谓,如“该局如何”、“这个公司”等具有泛指意义的词或词组;三是借助文学手法,对形象信息进行模糊组合,把新闻写得具有文采。举一个例子,如穆青和周原1982年11月18日写的通讯《抢财神》中的一段,说的是农民争抢技术员刘凤理的事儿:

农民抢不到人就抢他的被子,说我把你的铺盖抢走,看你上哪去睡觉!于是在队与队之间发生了被子的争夺战。从抢被子发展到抢“财神婆”——抢他的老婆。农民说,有了“财神婆”,就不愁“财神”不过来„„

“抢被子”、“抢财神婆”、“抢财神”,记者没有直白写出事件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行为主体,事件交代较为模糊,但记者是在有意识地用形象化的手法将采访得到的信息进行组合,烘托出农民渴求科技

- 39

第三篇 人大新闻写作三议

人大新闻好稿件的基本要求

安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

我认为,好的人大新闻稿件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一要导向正确。稿件宣传的主题和内容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能出现政治性错误,不能体现落后、腐朽的观点和思想。稿件宣传的主题和内容要能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引导人们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义,追求社会文明和进步。从事人大新闻创作的同志一定要自觉遵守新闻纪律,不该宣传的绝对不能宣传,不宜宣传的不要随意宣传。二要真实准确。忠于事实是新闻稿件的生命。人大新闻稿件政治性、法律性比其它新闻稿件更强。因工作大意、疏忽造成事实不准确,甚至杜撰、歪曲事实,都是人大新闻创作的大忌,都会对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带来负面的甚至是恶劣的政治影响。从事人大新闻创作的同志一定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切不可为了猎奇、吸引受众弄虚作假。三要主题鲜明。新闻主题就是新闻事实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是新闻稿件内容的核心。稿件要围绕主题去写,不能含糊不清。主题不清楚的文章使人看了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思想或者新闻事实,这样的文章没有用处。四要时效性强。迅速及时是新闻的重要要求。当然,某些新闻还要注意把握报道时机。五要内容充实。事实是新闻的根本。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缺乏事实的“新闻”人们看了会觉得空洞、乏味。越是好新闻,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作者的意见,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观点。即使是言论类文章,也要言之有物,用丰富的内容来阐述主题思想,而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比如,要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就不宜用单纯的说教,而要用大量的新闻事实来反映和体现。六要表述准确。表述准确就是作品语言要符合作者表达的意思和观点。表述不准确,就容易产生歧意,使他人

- 41时自己写的东西,自己看不出问题,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经人一指点,你就会有“顿悟”的感觉。因为高手对你文稿的改动之处,往往是你思维受限、容易忽视的问题,或者是你语言、文字运用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二)激情出动力。

从事人大新闻写作,一定要有写作激情。没有写作激情,就很难写出好的新闻稿件。人大工作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都很强,容易使人产生新闻线索少,难找新闻亮点的感觉。但是,如果你热爱人大工作,有强烈的写作激情和新闻意识,同样可以发现新闻亮点,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从事人大宣传工作的同志,要把从事人大新闻写作做为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的重要方式和过程,自觉培养人大新闻写作的兴趣和激情,这样才能产生人大新闻写作的冲动,潜心钻研和思考人大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不要被动地把人大新闻写作单纯作为工作任务来完成,要从中体味创作乐趣,这样,将更有利于你产生浓厚的写作激情,激发新闻敏感,一旦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亮点,就能产生创作冲动,欲罢不能地创作完成你的人大新闻作品。

(三)勤思找亮点 初学人大新闻写作的同志,最大的困惑是发现新闻事实后却找不到灵感,选不好角度,抓不住主题,虽有创作冲动,但往往像老虎吃天无处下手,提起笔又不知所云。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勤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对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物,为什么有的人却能得出独到的见解,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和看法?这里面就有一个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问题。要掌握辨证思维方法,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要横向多角度、纵向多层次地观察事物,不断调整、丰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开阔思维,激发灵感。从事人大新闻创作,一定要培养新闻敏锐力,培养锻炼对事物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新闻亮点。更进一步,就要培养锻炼对事物的洞察力,就是要通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以小见大,揭示出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如果你对人大制度建设

- 43及其常委会的重要会议,不仅要确保会议程序报道准确无误,而且要发掘会议议程中真正为读者所关注的新闻和热点话题,紧扣会议作出及时的解读和重点报道。同时,还要注意采编反映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审议过程,反映各项决议决定形成过程,体现民主议事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报道,这样才有利于深化对会议主要精神的宣传。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做出决议、决定后,不仅要公布决议、决定,而且要在后续报道中重点反映该项决定、决议对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进行政治建设或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推动民主法制建设或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和成效。对人大常委会开展视察、执法检查等重要工作和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工作,不仅要通过程序性报道反映这些工作,而且要通过后续报道着力反映人大常委会开展这些工作,对促进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对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和作用。同时, “一府两院”及其相关部门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常委会审议意见情况,民众对此的评价和反映,也要有选择地予以报道。这样,才能有效反映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成效,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关心支持人大工作。报道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要着重反映人大代表履行职务职责方面的情况,注意反映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形成议案、建议意见的过程,从而客观地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基础工作的民主性、科学性。

二、要讲求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人大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人大新闻报道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新闻报道程式化。程式化就是把新闻报道的格式固定化了。程式化报道让读者看了很乏味。新闻报道当然要讲格式,但是不能千篇一律。比如,对会议的报道,通常的作法是把会议的时间、地点、会议议程,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与会人员范围一交代,再把领导讲话重要部分一摘录,就形成了会议的新闻稿。这样做不是不行,而是不宜千篇一律。对于部署重要工作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精神就集中体现在领导的讲话中,适当摘录领导的讲话是必要的。但有的会议则可以改变报道的角度,不报道会议本身,而是抓

- 45点、新的信息在报道中脱颖而出。作者不仅对新闻事件要有敏锐感,而且要有独特的新闻视角,善于从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事件中思考、发现问题,使新闻报道能够切中时弊、引发人们的关注,或使受众受到启示、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作者要努力锻炼积累新闻素材整合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才能“妙手著文章”。要使新闻报道打动、感染受众,首先要制作一个精彩的标题。其次,要选好报道的切入点。一段生动、别致的开头语,往往能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让受众欲罢不能。第三,报道的主体部分一定要内容丰富充实,生动鲜活,要用充分、确切、具体、有说服力的新闻事实来突出报道主题。要富有情节、反映时代气息。反映矛盾冲突和注重细节描写是增强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方法,都需要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第四,要恰当运用新闻报道的结尾方式。结尾部分要能加深受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给人更多的启发、感悟或鼓励,为该篇报道增光添彩。第五,新闻报道要恰当运用写作技巧,要表述准确、文从字顺,不要出现败笔和“硬伤”。

三、正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监督作用

随着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人大工作也不断在加强和改进。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大工作也还存在某些薄弱的环节和问题。笔者认为,正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发挥好舆论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监督作用,将更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更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是舆论宣传必须把握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新闻报道中,要刻意地回避矛盾,掩盖问题。新闻报道必须遵循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能文过饰非。对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缺乏人大意识等思想认识问题,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启发、引导其端正思想、提高认识。但是,对法律贯彻实施中存在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问题,对于因为领导干部和经办人员由于人大意识淡薄,而对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监督意见或人

- 4748 -

第五篇: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篇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节 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资的新奇事情。 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市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 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三)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新闻构成的主要因素。交待新闻要素,是把事实报道清楚的起码条件。一般来讲,在传统的新闻学讲义中,我们常提到的是五要素,所谓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在西方新闻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新闻学除了五个W外,还应增加一个H(How——怎么样,何果),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

二、新闻价值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见解,尤其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对新闻定义的根本分歧,归根到底是由于对新闻价值的不同认识所决定的。

西方新闻界认为测定某一事件和某种思想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时间性:报道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间愈近,价值愈高; (二)显著性:报道对象要有声望或出名,人、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 (三)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 (四)新奇性:冲突、异常、冒险、变动等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 (五)重要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

(六)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有人情味的生活事件。

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读者兴趣"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借鉴其合理性的一面时,

也不能忽视这种"新闻价值观"导致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价值就是选择和衡量事实是否报道及如何报道的标准。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即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影响力和新鲜程度等;二是读者接受新闻后的受益程度,即新闻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前者是先决条件,但没有后者前者也失去了意义。

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判定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性与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二)重要性与显著性:内容重要,社会影响大;

(三)普遍性与迫切性:反映群众呼声,关注社会热点;

(四)知识性与趣味性:传播高尚的、健康的、大众的知识与情趣; (五)时效性与真实性:坚持新闻的“真”,突出新闻的“新”。

三、写作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 以下几段话应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座右铭:

△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列宁全集》第9卷第283页) △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 要任务。”(《列宁全集》第28卷第83页)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 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毛泽东选集》第1217页) △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周恩来给《新闻日报》增刊的题词)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坚定地全面准确地宣 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决策,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 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否认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人们可以作多种概括,但照我看,除了前面谈到的党性以外,还要注意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读性。(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第二节 消息的写作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一、消息种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 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 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 《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 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 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 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第三节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 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 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 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 、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 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 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 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种类

1、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 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

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中 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划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除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外,另有:“工作通讯”,这是介绍某单位先进事迹,传播其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的通讯;“概貌通讯”,这是记述某地区、部门、行业、工程的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报刊上常见的“见闻”、“纪行”、“巡礼”、“散记”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写一段片断、一个场景、一场冲突为对象的“新闻故事”、“小通讯”之类,它 们以生动、快捷的形式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实为通讯家属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三、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

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 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 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 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

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 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

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 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 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

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 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 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纺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显然选材与提炼主题是各类通讯写作中必须面对的,而写人与叙事则因通讯品种不同而有所侧重。但是通讯的写作模式也必然带来约束,因而通讯的散文化写法亦开始为人注目。所谓 的散文化倾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生活面更趋广阔,(二)结构不拘一格,(三)技法更多样 化,(四)报道呈系列化。

第四节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是广播、电视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报道形式。广播、电视以其快速传播的优势,夺取了报刊宣传的许多阵地,在快速这一点了,报纸无法和广播、电视竞争,而读者,不仅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还要了解事件的原因、了解事件的形象、了解事件的过程,这样报纸新闻就逐步向纵深发展,更加注意新闻道的深度与广度,于是解释性报道主和特写式报道就发展起来了。美国新闻学家丹尼尔·威廉说:“特写文章是报纸同电子宣传手段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报纸奉献给读者的一种独特形式的信息。”

一、新闻特写的特点

新闻特写注重于解释性和深度报道。因此,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自身的特点:

一是新闻性。新闻特写也是新闻,是特写式的消息。其时效性比专访强,比通讯强,尤其是事件特写,常常可以和动态消息相媲美。

二是形象性。形象性是新闻特写区别于其它几种体裁消息的主要特征,也是它和通讯、现场短新闻、报告文学共的特征。形象性也叫文学性,因为它是运用电影和文艺特写的手法写的报道,正是这种手法,使它具有形象性。但这种形象,不同于文学形象,后者是塑造形象,它则是再现形象,再现人物形象、事态形象、场景形象,再现自然风貌,再现社会风貌。除了专题性特写外,新闻特写也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的描写,使读者有亲身的体验,增强新闻特写的现象感。

三是聚焦性。新闻特写一般情况下是新闻的焦点事件的真实反映。这是就取材幅度而说的。它的取材幅度有如动态消息、解释消息,集中在一点,而不象综合消息、通讯那样,“面面俱”。然而它的取材视角又有别于动态的解释消息。动态消息主要是获取主干新闻事实;解释则着眼于向深度开掘;而特写主要是捕捉新闻形象,它是截取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地方风貌中最具有特点的一两个片段,来进行“放大”描写,让读者对事件特征有“细节”上的认识。

二、新闻特写的种类

1、人物特写。截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绘声绘色再现形象,展示其精神风貌。

这是人物特写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人物的特点描写,突显人物的具体形象。

2、事件特写。截取事件的一两个片断,一两个场面,浓墨重彩,立体化再现作品,使事件特写在读者心中有长存的印象。

3.专题特写。近些年来,专题性特写每每见于报端,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就其原因就是:专题特写能够从一个问题的侧面,或者抓取一种社会现象,向纵深开掘,笔墨集中,问题单一,有很强的透视感。

4.风貌特写。风貌特写是风貌通讯的一种,以报道一方一地的社会面貌、风土人情,特别是新成就、新变化为基本内容。仅从写作方面看,风貌特写直接继承了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手法,可以说,它是运用旅游文学的笔触和取材视角所写的新闻报道,是旅游文学和新闻的结合体。

三、新闻特写的写法

特写要求准确、真实、迅速及时,但仅此还不够,特写的优势在于“特”,是针对真实、新鲜的人和事的特别写照。怎样写好新闻特写呢,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准焦点。摄影要调准焦距,才能够清晰地显示图像。新闻特定也是个对焦点的问题。新闻特写的焦点是什么呢?是引人注目的典型形象,典型场面,是人物个性化的行动,是事件的高潮,抑或是社会上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现象及背景。那么如何对准焦点呢?一是指采访时要善于抓取宜于特写的题材,例如,香港回归的瞬间,就是宜于用特写的形式来表现;二是表达时,要集中笔墨。比如在体育比赛时,要善于抓住瞬间动作或一系列有特点的动作,作为特写的焦点。 2.显示内涵。特写的真正力量,在于形象的内涵,在于人物的内在精神,在于事件的内含意义。因此,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社会问题,都不能满足于表面形象的再现,而必须显示其内涵。那么怎样显示内涵呢?一是事实说话,既抓住那些能体现内涵的外部表象,如言谈、举止、场面、氛围等等,着力表现。二是议论解释,就是通过采访,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经过、结局,通过写事来表达特写所要表达的情感。

3.写出特写的情趣。特写“特”的地方还有情趣问题。西方新闻记者很喜欢在特写中加点佐料,即幽默与趣味。趣味,不能成为特写的主旨,但是幽默与趣味,可以增加报道的特色,可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可以增强形象的感染力。这些都是我们在新闻特写创作时应该吸收的东西。

第五节 现场短新闻

现场短新闻,就是作者亲临新闻现场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短小报道。有人认为一般地讲“再现”是不够的,必须强调亲临新闻现场的目击式再现报道。强调亲临新闻现场的意义的必要性在于: 一是鼓励作者到新闻现场抓“活鱼”,这是深化新闻改革、提倡写现场短新闻的本意;二是追求新闻的时效性的需要。作者亲临现象,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话筒、摄像机直接传达给受众,比起事后通过采访他人的追述性再现,不仅时效快,也更易于再现得真实、准确、形象;三是有益于各种新闻媒介统一要求。声像新闻事件,不亲临现场,是不可能制作出现场短新闻,那么不同媒介对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要求就不同,要求不同就容易造成要领的混乱。因此,我们对现场短新闻作如下表述:简短地再现新闻及现场的目击式报道。它是报道,不是评论;它是简短的报道,不是长篇大论;它是再现式报道,即形象化报道,不是概述事实性的报道;它是目击式再现报道,不是时过境迁采访他人的追述性再现报道。

一、现场短新闻的特点

从上述对现场短新闻的界定可以看出,现场短新闻的特点主要是现场性、再现性和鲜活性。 1.现场性。现场性是现场短新闻的特质。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它是在新闻发生的当时当地采写的。其二,它写的是现场的事、现场的人、现场的情、现场的景,能给人以现场感。我们在报道时,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全用第三人称表达;也可以亮出身份,因为写的是我们的所见所闻,所以受众在感受新闻现场的同时,总是能感受到我们的存在,看到我们的身影。就受众的感觉而言,我们亮出身份,用第一人称或者用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描述比起单用第三人称更为亲切,现场感也更为强烈。

2.再现性。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解释性消息等,主要是叙述基本新闻事实,很少有形象描绘。现场短新闻则不然,它不仅报道基本的新闻事实,现要再现新闻现场,以给受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再现性,就是形象性,是现场短新闻与其它各种体裁消息的重要区别,也是现场短新闻与新闻特写、新闻通讯共有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一共同特征,在现场短新闻这种体裁被提出来之前,我们把现在看来可称之为现场短新闻的许多报道,都称之为新闻特写或新闻素描的原因所在。

3.新鲜性。新鲜如同真实一样,是新闻作品的生命。新闻是“易碎品”,在今天是新闻,在明天就是“旧闻”了。现场短新闻重要的是新鲜,也只有新鲜才能体现新闻的现场感,所以我们在报道现场短新闻时,要是新近发生的或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现场短新闻的写法

现场短新闻在采写时,总的要求是再现新闻及现场,具体说再现内容包括到下几个方面:一是再现现场的事;二再现现场的人;三是绘好现场的景;四是传好现场的情。那么,怎样才能再现的好呢?

1.深入新闻现场。采写现场短新闻时,我们必须第一个出现在新闻现场,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现场的事件、人物、环境,感受现场的动态、色彩、声音、情感、气味等,深入认识新闻事件的原因、结果、意义,才能写出优秀的现场短新闻。

2.捕捉新闻动态。再现现场的事和人,要着力再现事和人的动态,因为动态,最具传神写照作用。所以,捕捉再现现场动态,对写好现场短新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善于用眼睛采访,用视觉写新闻,追随新闻动态,写出有独具特色的现场短新闻来。

3.抓住新闻细节。一般的消息,为了求得生动,有时也要勾勒一二细节。通讯、特写、现场短新闻等再现式报道,就更要注意抓住典型细节,以新闻意义,以传神写照。典型化细节,对于再现现场形象往往能起到“一滴水现太阳”的作用。

第六节 专 访

专访是就特写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所谓纪实,指的是如实地纪录访谈经过、内容、环境等。

一、专访的特点

1.纪实性。专访的主要篇幅是记载被访者的谈话内容,有如答记者问。这是它与消息、通讯主要不同的地方。消息、通讯中虽然也有记言,但主要篇幅是记者的直接叙写。

2.访谈性。所谓访谈性,是说记者可以围绕访问内容和被访者交谈,形式比较灵活,不象答记者问那样,一问一答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3.针对性。专访一般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问题性采访,访谈的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摸准时代脉搏的专访,对于指导实际、引导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4.特定性。专访的特定性是指访问对象特定。一般情况下,专访的访问对象,都是编辑部事先确定的,不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临时找的。这是专访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使它不同于消息、通讯中的一般性采访,也有别于某些冠以访问记的报道。

二、专访的种类

专访,按内容分为人物专访、问题专访、事件专访、科学专访。

1.人物专访。写人的专访。或者写某方面的业绩,或者写生活中的某几个片断,意在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弘扬人物的思想、观念。从表现手法看,人物专访与人物消息、人物通讯的差别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人物自我介绍表现人物的,后者则主要是通过记者的描述展现人物的;从取材看,人物通讯较为全面,全方位地展示人物形象,人物专访一般仅展示人物的某一个侧面,而人物消息则主要是通过人物所做的一两件事来显示人物精神的,且常采用特写笔触。人物专访是专访中多见的题材。

2.问题专访。专访的目的是回答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被访问者的回答、解释,给读者以启迪,或者引起人们的思考。这类专访,新闻性、政策性都比较强,对社会的针对性、指导性也比较强。

问题专访,还经常采取系列报道的形式,即把一个庞大的复杂问题,分成若干侧面,若干个小问题,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发表,这样既有“专”的特色,又有广度和深度。

3.科学专访。科学专访,又叫知识性专访,旨在向读者介绍新鲜知识或科普知识,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引导受众的传播目的。

4.事件专访。事件专访,访的是人,谈的是事。所谈的事,是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现实事件;所访的人,是与事件有特殊关系的特定人物。事件专访的取材,有别于事件通讯,前者多是叙述基本事实,历史的现实的都写;后者的取材则较详尽,且都是现实题材。

三、专访的写法

1.专访要“专”。专访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于“专”。写人、写事、写问题,都要专一,不能散。倘若是“本报专访”,其内容还要适合本报读者的口味,例如农业类的专访,多写与农民有关的人、事、问题、知识;体育专访则报道体育明星和体育界权威人士对体育问题的评价等等。 2.专访要“访”。访,是专访的又一特色,记者问,被访对象答,问答交谈,记录成文,构成专访的主要篇章。报刊上有些冠以“专访”的报道,只在开篇处交待记者就什么问题访问某某人,然后就通篇记录被访人的谈话,有如答记者问,虽然简洁,但形式呆板。这类作品叫做谈知记录更为确切。专访,就得有访的特色。

从叙述人称看,专访写作

一、

二、三人称均可采用。采用单纯记录式,则通篇是第三人称。如作者出场,采用问答交谈形式,则

一、

二、三人称都得运用。用第

一、二人称比第三人称更为亲切,更有现场感。

3.记言准确。专访,主要是记录被访者的谈话。记言要准确,这是最要紧的。不仅要准确表达概念、意义,还应当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就是说,要抓住被访者个性化语言和表达风格,再现于专访作品。被访者的话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转述,即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显得更真实,有现场谈话感;间接引用,便于概括集中。具体写作应根据表达需要两种手法结合运用。 4.再现场景。这里的场景,是指访问现场。再现场景于作品,一是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一是以景写人,用场景衬托人物身份、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 5.新鲜活泼。新鲜是指内容而言,活泼就是形式而论。

内容新鲜,一是要及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人新事;一是要选择好新闻的由头。另外,专访的结论结构应灵活、自然。写人物,可以按几个片段组织材料;写事件可以按几个侧面安排层次;无论写人、写事、写问题,都可以按访问谈话的自然次序写来。可以直接入题,也可以从环境写起,

6、透出时代气息。专访,访的是当代人物,写的是当代人们关心的事情或问题,因此,时代感便成为专访的生命。

时代感,主要是通过问题的针对性和人物的精神、观念体现出来的。

选题要切准时代脉搏,要写当代人们关心的问题,写当代人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普遍感性趣的问题。选择专访对象,要选具有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或者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

只要问题切准了时代脉搏,人物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专访的时代精神、时代气息也就在其中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外借宿生安全责任书下一篇:县委书记就职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