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

2022-04-2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 篇1: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教学设计不仅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是教学过程的指引及学习结果的保障,更是开展教学反思和研究的重要凭据。相比于数理化等学科,以“选文”为基本施教载体的语文学科,并不具备一套知识点具体、逻辑关系明晰的教学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就更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明确“教什么”“怎样教”。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为创设体现核心素养理念的课堂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视频课,由郑桂华主教,本着“ 育人为本”“ 实践取向”的教育理念,致力于语文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不仅着眼于提升“准教师”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也深切关注在职语文教师的实际需求,聚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根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科学设计教学模块,合理配置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一書正是凝聚了此项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精华,聚焦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关键要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实问题,为学习者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全书共分为三编。上编从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教案格式及撰写要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设计、课堂提问设计、作业设计、课堂板书设计十个方面,综述了语文教学设计的要领。作者首先明确了教学设计的定义,即“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对于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的过程”,进而强调了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面向学习者,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二、以课程观统领语文教学设计;三、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四、需要提供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的可能;五、根据不同功能的课型进行教学设计;六、语文教学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同时,作者提纲挈领地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选修课等角度阐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要领。中编和下编则分别深入阐述“阅读教学设计要领”和“ 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设计要领”。通过对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选修课程等教学设计的讲解,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并灵活运用,从而设计出合宜的教学目标、合乎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及有效的学习评价。

全书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思路多元、方法新颖,囊括了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郑桂华老师对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深入研究与丰富实践。该书不仅为即将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大学生奠定了基本技能和知识架构的基础,也为一线语文教师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新课改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益启示。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 篇2:

浅探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途径

摘 要: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创新途径 生活化教学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把课堂作为自己活动的平台,展示自己,发挥才能,进行创新。

一、设置疑问,制造悬念

设疑实质上就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悬念,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解的渴望,进而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的快感。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二、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和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三、注重教学方法,指导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教师首先要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转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学习。

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要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但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失去信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明白了这一点,既能摆正教材的位置,又能确立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個例子罢了。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

五、创新教育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的排战者,还是教学艺术美的欣赏者、参与者、创作者、审查者,最有发言权的批判者。为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勇于打破常规,以人为本,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知,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在主张张扬学生个性,着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今天,要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上要进行创新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彻底转变教师“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具”和“贮存器”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用创新的金钥匙撬开知识的大门。自主、创新、探究是创新教学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终生能受益。创新学习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组织“动态社会”活动的教学效果较好。在合作中,阅读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七、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

创新课堂是师生的群言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整合场所,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当好“名导演”,学生要当好“名演员”,共同演好语文课本剧。随着新课改的要求,语文课堂逐渐扩大,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多种器官并用,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讲、议、辩、练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强化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训练了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际的能力。

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凯洛夫主编.沈颖等译.教育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

作者:马香莲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 篇3: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大批开拓创新型人才应运而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创新思维因素,使其具有独特性、求异性、积极性、变通性等,还要着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训练

21世纪新科技及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步伐是一名活到老学到老的教师的内在要求和时代所需。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为了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为了学生能够成为天之骄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已成为每一位中学教师面临的时代课题。

创新思维的特征有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所“发现”或有所见解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的创新思维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现”或有所见解地设计出新颖独特的高水准的思考问题。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掘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甘落后,竞争向前的决心;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习惯;有强烈的内驱力,形成合理灵活的學习方法;即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

一、根据实况摆脱定势,创新设疑提问。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与基础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课堂为载体,创设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经历”发现创新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紧密联系教学实际,从中发掘出不是简单临摹教材而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并将其设计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从某种意义上开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有创新意识,善于抓住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那么教师的问题情境设计如何来做?将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提问设计,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知识;更有利于活跃思维,培养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时间。通过实践来创设思维情境,这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讲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当时的情形,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活灵活现地再现当时的情景。朗读或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失,好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又在那里,并说出理由,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轻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情况下,较圆满地去完成教学目标。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

实际上,中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要我们去开拓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要我们重视对发散思维、想象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等这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与其他思维相比,发散思维与创造力的联系更为紧密。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要求打破常规,勇于质疑,从多方面寻求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进思维活跃,不僵化。

首先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特性。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教师的讲课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中多是主观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答案,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大胆创新,不必特别地追求答案的一致性。其次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培养思维求异性。求异性要求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课堂上多讨论,讨论的答案尽管不一致,但反复推敲、仔细分析比较,最终的认识会趋于一致,而并不是教师直接“奉送”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再次要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思维的积极性。语文很多问题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完整的,对学生回答内容正确的部分要及时给予肯定,而不完整的可以让其他的学生补充,有些学生的回答表面上看似荒唐,不易被大家理解,但仔细推敲却未尝不可,这样的情况下对学生给予肯定,有利于引发思考并激活思维。

四、突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指思考能力的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于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在讲到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拿现代诗人李广田的《乡愁》来进行比较,并精心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它们各有什么特色”,“这两首诗你更喜欢那一首?说出你的理由”。尽力使学生克服思维惯性,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想象不断丰富。

五、攻克“思维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大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活动的凭借,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运用教材引发学生展开想象。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为此,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对某些课文进行改写,如学《沁园春·长沙》后,可以让学生将其改写为抒情散文,在改写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在改写时,学生必须先充分理解课文,然后才能根据文中的信息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拓展,于是新的东西就在学生的大脑中应运而生了。

时代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益加重要,引导学生开发创新能力,不仅要为其后继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打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为造就大批开拓创新型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韩忠山.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9(25):73.

[2]白江萍.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整理和反思能力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23-24.

作者:徐官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等教育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职校学生情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