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构主义

2022-11-24

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而来的。因此, 它的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从哲学上讲解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于法国, 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 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 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解构主义建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学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 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 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 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 反权威, 反二元对抗, 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德里达本人对建筑非常感兴趣, 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 交流, 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是要控制经济, 因此, 他认为新的建筑, 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 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 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因此, 我们可以总结出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即:无绝对权威, 个人的, 非中心的;恒变的, 没有预定设计 (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家甚至连完整的工程图也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 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 多元的, 非同一化的, 破碎的, 凌乱的, 模糊的;1929年, 弗兰克·盖里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 获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城市规划工作。

盖里的作品相当独特, 极具个性, 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很少掺杂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样中去。盖里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以打破传统习俗, 对他而言, 断裂意味着探索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

在许多实例中, 盖里将形式脱离于功能, 所建立的不是一种整体的建筑结构, 而是一种成功的想法和抽象的城市机构。在很多时候, 他把建筑工作当成雕刻一样对待, 这种三位结构图通过集中处理就拥有了多种形式。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盖里所精通的这种形式活生生地破坏了本国的总体流行形式。尽管他的作品与其他作品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但在某些类别上又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但是在与传统的城市功能、形式、空间以及总体外形等方面的比较上, 盖里的作品又有相当优越感, 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建筑形式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深受洛杉矶城市文化特质及当地激进艺术家的影响, 盖里早期的建筑锐意探讨铁丝网、波形板、加工粗糙的金属板等廉价材料在建筑上的运用, 并采取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 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象力。其作品在建筑界不断引发轩然大波, 爱之者誉之为天才, 恨之者毁之为垃圾, 盖里则一如既往, 创造力汹涌澎湃, 势不可挡。终于, 越来越多的人容忍了盖里, 理解了盖里, 并日益认识到盖里的创作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

艾森曼给人们的鲜明印象就是, 一个耽于幻觉的自我臆想者, 他的头脑里到处是与经验无关的想象。在他20世纪70年代的系列作品《住宅1号》、《住宅2号》和《住宅3号》中, 虽然还没有20世纪90年代那么极端, 但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 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 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住宅2号》的柱廊可以看作是向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埃致敬, 但也不尽然, 它更像是暴露在外的骨骼。艾森曼在一种貌似现代主义的假面之下行实验之实, 梯形的屋顶、屋顶上的玻璃窗和柱廊围合的空间使整栋建筑空灵、富有趣味, 建筑在他的手中成了一个玩具似的小玩意, 为偶尔才有机会碰面的都市白领提供了另一种居住的模式。

作为一个后功能主义者或者说新理性主义者, 艾森曼坚信, 建筑是自治的, 是一块独立王国, 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 而是呈现它们, 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支离破碎的设计潮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 1983年至1989年为俄亥俄州立大学设计的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这个设计中, 建筑仿佛一把扶梯或者脚手架, 又像是某种动物遗骸中的脊骨横卧在大地上。白色的格架是一个步行的过道, 穿过现有的建筑, 将校舍和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的城市建筑连接起来, 一种典型的艾森曼式设计风格。他不会孤立地理解建筑单体, 过去与未来、都市与校舍、内与外在艾森曼这里获得某种直接的线索, 因为这些二元对立之物在艾森曼看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建筑物的每一根线条, 每一道色彩, 每一组空间比例, 都是蕴藏着各种含义和思想的一串符号——建筑语言。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元素之一, 后现代城运用色彩鲜艳与线条灵动的建筑语言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建筑。在立面处理中将原空中长廊的造型作为一个层面处理, 通过在柱子两侧装饰红色铝板, 标示出浮在空中的曲线边缘, 以强烈的动视觉效果隐喻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作品是他在AA建筑学院所教授课程的总结, 这些设计包括《电影剧本》 (1977年) , 《曼哈顿手稿》 (1981年) 等。他对蒙太奇技术的运用向当代其他仅在形式上追求蒙太奇效果的建筑师发起了挑战。在屈米的专著中他用对后结构主义以及自由主义者, 左翼分子政治文化革命梦想失败的揭示来回应当代建筑的固有理念, 并声称它已经走向终结。屈米在1983年拉·维莱特公园设计竞赛中的胜出成就了他的第一个重要的设计, 并且让他得以能继续那些在《曼哈顿手稿》和 (《电影剧本》中的设计研究, 这个公园的景观规划、空间序列产生了另类的社会活动, 这些活动挑战了巴黎大型城市公园传统的功能价值。

在1988年Kansai机场设计竞赛、洛桑桥梁城市和1989年Bibliotheque de法国设计竞赛中, 交叠程序在建筑重组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试验。在Bibliotheque de法国设计竞赛中一个很鲜明的主题就是建造一个大型公共流通廓道和一个屋顶健身场所, 这个健身场所与图书馆系统里的高层楼板相交叉, 这样健身系统和文教系统就可以共存而不互相干扰。

建筑使用的自由度也大大加强, 因为认识的扩大代替了存在的扩大。通过重新组合序列、空间和文化氛围, 屈米引导使用者自发革命性地使用他所提供的空间。

解构主义反对的是二元对抗的立场, 也反对后现代的矫饰方式, 因此通过强调多元化、高度模糊化、凌乱化的方法来达到建立新的可能性的目的, 他们从来不提出要以解构主义来领导潮流, 因为解构主义本来就反二元对立, 因而解构主义其实具有强烈的反权威、反领导潮流的基本原则。

摘要:解构主义建筑是一个从19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思潮。它的特点是把整体破碎化 (解构) 。主要想法是对外观的处理, 通过非线性或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设计, 来形成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形与移位, 譬如楼层和墙壁, 或者结构和外廓。大厦完成后的视觉外观产生的各种解构“样式”以刺激性的不可预测性和可控的混乱为特征。

关键词:新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分析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论文下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打造和谐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