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集群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区域产业集群范文

壮大区域品牌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产业集群面临着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区域品牌作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为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加快我省产业集群发展,11月7日至9日,我省举办了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培训班。省工信厅副厅长、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雅君,湖南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黄东红,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处长张江乐,省品牌战略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武志辉,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副处长吴志国等参加了开班仪式。培训期间,参训人员就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近年来,湖南的非公有制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大批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促进湖南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强财力、保障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邀参加培训班的湖南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黄东红介绍了湖南省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的有关情况和经验。他说,湖南省中小企业局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理念,把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大工作推动和引导支持力度,突出抓好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各类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的服务网络架构。

在培训班上,省品牌战略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武志辉就如何推进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了专题演讲,对品牌的概念、推进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以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培育发展品牌、打造品牌强省等方面的经验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随着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品牌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最重要表现。”武志辉谈到,一个地区或企业要想创建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首先应全面认识品牌的重要性,真正意识到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强势的区域品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加大技术改造,推动自身转型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对区域发展、结构调整、产业振兴、企业重组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良好的培育扶持机制、激励机制和保护机制,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各种有利条件,使企业不断增强品牌创建意识和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积极投身到品牌兴省战略中来,使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品牌能持久健康

成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关系我省长远发展和质量、效益的重点工作,也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武志辉说,政府职能部门应把品牌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和激励保护机制,搞好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落实,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河北名牌、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进而不断提升我省产业、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立足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名牌产品,坚实中小企业基础,扩大行业覆盖面分布。”

据介绍,我省今年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培育100项以上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国名牌及区域品牌产品,争创100项以上驰名商标等战略目标,为全省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不能只依赖大企业,因为如果长期以来只依赖少数的大企业,必定会使经济发展出现后续力不足的问题。”武志辉建议,各知名企业之间应当加强合作沟通,使各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不仅要自己发展也要促进整个行业的共同发展。在品牌战略上,通过合作构成强大的产业链,进而带动全省整体经济发展。

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副处长吴志国对中小企业名牌组织申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他说,各地区一是要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企业积极申报,使企业认识到此项工作对于促进自身品牌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认真协助企业收集整理申报材料,做到资料全面、真实、准确,严格把关申报资格;三是要在评审过程中坚持“科学、客观、公正”原则,严格按评价程序和规则要求为申报企业服务,评价产生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和知名度居本省同类产品前列,企业信誉好、经济效益显著的河北中小企业名牌,促进我省中小企业提档升级。

省中小企业局产业指导处处长张江乐在培训班上阐述了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性和有效举措,并对省中小企业名牌评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他说,经过省市县镇多年培育,我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区域品牌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争创区域品牌意识不强、产业集群总体规模小、产业链条体系不完善、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

对此张江乐说,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示范产业集群和“国字号”的区域品牌;着力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渠道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品

牌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平台发展,健全产业链条体系;抓好企业名牌和区域品牌培育,下大力做好中小企业名牌产品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业集群产品质量。“今年的申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下一步将进行材料审核和现场审核。材料审核主要依靠省品牌战略促进会负责,现场审核将由促进会和省局形成现场审核组,赴各设区市、县、企业开展现场审核。省局将按照申报条件要求从严掌握,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宁缺勿滥。”

座谈会上,省工信厅副厅长、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雅君就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强调: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发展的眼光,有效的措施,扎实的工作,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抢抓机遇,把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融入产业集群工作之中,以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集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基于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论文

[摘要]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政府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竞争力作用机理提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程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低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克服产业发展中的“五低”障碍,从理论上认清产业集群的本质尤其是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层的公共经济政策选择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它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概念,是由区域内产业的资源、技术、管理、机制等一系列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主导优势。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从作用机理上看,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1.竞争合作途径。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大量相关企业间存在着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通过竞争能提升集群成员的竞争力和整个集群的效率。同时,集群企业间又开展着如联合研发、联合采购、联手建设区域品牌、联合开拓市场、联合融资、共同打造产业链的各种层次的合作。

2.规模经济途径。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总会遇到以下两种挑战:其一,规模不经济问题,即企业规模有一个合理的内部边界,若超越这一边界,往往因规模过大导致组织失灵、管理成本上升;其二,遭遇法律壁垒问题。而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一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可以在避开上述壁垒的同时获取规模效益,实现低成本竞争优势。

3.创新激励途径。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效果显著。一方面,集群企业的独立创新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的集体创新,可以通过联合各自的研发力量与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工作,成员企业的研发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有效配置,减少重复性投入,共担研发成本与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4.区域品牌途径。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区域品牌的辨识促销效应,一旦建立了知名的区域品牌,就有利于购买者对该产品的辨识,区域品牌产品就可以凭借良好的品牌认知来扩张市场,由此可以明显节约营销成本;二是区域品牌的品牌伞效应,一旦区域品牌建立起来,群内企业就可以以这一品牌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壮大集群产品队伍,丰满优势产品线,甚至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新产品就可以在区域品牌的大伞荫蔽之下减少市场开拓的成本投入与可能风险

5.资源集聚途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资源集聚效应。一旦集群形成,以集群的早期发端企业为核心,就会吸引群外与产业有直接联系的高等要素如资本、技术、企业家等加入到集群中,壮大集群实力。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产业集群思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1.明确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国内外成功的集群实践表明,完全靠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无法保证集群的健康成长,适度的政府参与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尊重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以“引导、扶持、服务”为己任,是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正确的角色定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制度与政策安排,支持集群中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带动作用;与成员企业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创造品牌资产;提供质量监管、信用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以促进集群成员间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关系的建立;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提供信用担保、组织会展、市场信息、咨询服务;鼓励科研机构、学校与企业广泛合作;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2.科学地制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很难做到产业发展上的均衡,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在刺激自发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促进区域性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我国区域产业布局中主导产业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因此,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还应注重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同时,要注重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加速形成产业集群。

4.明确产业集群战略在区域经济政策的应有地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区域产业的低成本或差异化优势,而这种低成本与差异化要持久就必须依仗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与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因而,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产业价值链,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各地区应将产业集群战略放在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地位,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此引导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依靠传统产业政策无法解决的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郑胜利: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4,(3)

[3]梁文玲: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7,(16)

第三篇: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上) 试卷

1-15中,错误的已用红色标注。

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

正确

错误

2、“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正确

错误

3、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面积约为全国的3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4.6% ,造成严重的植被生态退化、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灾害等。

正确

错误

4、中国的重化工业经历了轻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正确

错误

5、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是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正确

错误

6、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方针。

正确

错误

7、未来10年,都市圈、城市群覆盖地区以外的1千余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新增城镇人口3000多万,约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39%。

正确

错误

8、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包括水电、核电、风电和其它新能源。

正确

错误

9、《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需转移农村人口1亿人以上。

正确

错误

10、华东平原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

错误

11、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正确

错误

12、“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正确

错误

13、中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7%。正确

错误

14、“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正确

错误

15、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呈现为()的空间结构格局。

正确

错误

16、我国()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

珠江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

17、我国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比重超过()。

三分之二

二分之一

五分之三

八分之七

18、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讲,粮食的价格需求弹性()。也就是说如果在粮食能够获得的情况下,公众不会因粮食的涨价而对粮食需求量出现大幅度波动。

不变

稳定

非常低

19、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全国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而各地上报国务院的计划高达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倍。

1.5

2.5

3.5

4.

520、世界最大漏斗区在()。

关中平原

华中平原

华北平原

华东平原

21、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重点推进()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华南地区

西南地区

22、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李察•基尔

迈克•波特

亚当•斯密

卡尔•马克思

23、2011年国土资源部下达全国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而各地上报国务院的计划高达()万亩。

1000

1250

1500

1750

24、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大量区域发展规划,不属于2011年的是()。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25、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发展。

综合

纵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

26、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

链条化

同质性

高集中度

一体化

27、中国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将至少持续到()年左右。

2030

2020

2018

201

528、海洋经济体系应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海洋发展

统筹兼顾

和平发展

产业集群

29、我国批准建立12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包括()。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天津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30、1998至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45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已逼近()亿亩耕地红线。

18

19

20

2131、“十一五”规划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几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

禁止开发

32、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性作用急剧增强,引发了()等问题。

耕地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

水资源问题

矿产资源问题

33、“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以()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

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

东北森林带

北方防沙带

南方丘陵山地带

34、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

电子信息行业

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汽车

节能环保

35、“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沿海

京哈京广

京藏京哈

包昆通道

36、影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是()。

粮食

物价下调

物价上涨

石油价格

37、两大战略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是()。

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性作用急剧增强

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成为未来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传统工业化与现代产业体系相互叠加且加速发展

38、狭义现代产业体系包括()。

先进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

海洋经济体系

39、“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经济优势互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体功能定位清晰

国土空间高效利用

40、《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指出,未来10年,环()三大都市圈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4000多万,城镇总人口约约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25%。

渤海

长江

珠三角

长三角

第四篇: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2009-10-13 17:37:15

集群;一种是政府行政色彩浓厚的产业集群,主要是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也称为嵌入型产业集群;一种是地区自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有点类似于衍生型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学者也将两者合并称为嵌入型或衍生型产业集群。通常来说,开始时纯粹的由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随着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会逐渐向衍生型产业集群演变。

(1)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初的形成是利用和提升地区的地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例如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木材资源和水利资源;意大利的Carrara的石制品业得益于当地丰富和高品质的大理石矿产。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县域型和小城镇的产业集群。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5年3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例如,仙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随州市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并且成为中国香菇出口第一镇。蔡甸索河镇有劳保手套和五金制锅两个产业集群,生产的劳保手套和铁锅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0%和汉正街市场的100%。湖北这些以自发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赖资源优势或者当地的特定劳动技能,但是,这种原始的产业集群优势往往会因为技术创新和资源的转移而弱化或者消失。从2001年开始,全国的百强县市评比中,湖北省一届不如一届。在第一届中,湖北有仙桃、潜江、襄阳、枣阳、宜昌和天门六个县入选。第二届中有仙桃、枣阳入选;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只有仙桃入选,而且第四届评选结果显示,仙桃下滑至97位;第五届和2006年的第六届评选结果中,湖北省没有一个县市入选,而刚刚发布的2006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名单中,湖北省也没有一个小城镇入选。

总的来说,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力量较弱,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对经济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湖北省的嵌入型产业集群通常带有很浓重的政府导向色彩,通常是以某个大型企业为中心构建,湖北的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就属于此种类型。东风汽车公司1969年成立之初以二汽的身份选址在湖北的山城十堰,1984年在湖北襄樊基地规划总面积1.2万亩,迄今已经建设一个集整车生产、配件服务、汽车试验等配套设施完备的的汽车工业基地,都是政府力量主导。政府试图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中心,打造一个汽车整车和配件制造的嵌入型产业集群。事实证明,这种政府导向的产业集群发展并不理想,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出于市场的选择,还是将总部地址迁往武汉。十堰、襄樊作为中国较早发展的以汽车整车与配件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太过于依赖总公司,竞争力不强。东风神龙汽车公司的零部件采购不得不舍近求远,40%的零部件供应商选择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仅有30%的零部件采购来自武汉及周边城市。调查显示,湖北省的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多数是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地区内企业相互竞争,没有形成互补优势,导致东风集团不得不向湖北省外采购。

湖北是产钢大省,拥有武钢、鄂钢、冶钢等钢材研发和生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但是钢铁产品的后加工企业薄弱,湖北所谓的钢结构产业集群都是从原来的钢铁企业剥离,依赖性过强,竞争力薄弱。湖北的钢铁企业处于“孤军奋战”状态。纵向没有构成完整的链条,横向不能“成群”,产业发展缺乏“邻里效应”。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中,钢铁生产上游企业产品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与现有的钢铁生产能力不配套,如矿石不够、辅助材料不够;钢铁生产与用钢产业的需求不对称,如湖北汽车产业生产能力强,但其需要的型板、型材却多

产自外地。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湖北市场钢结构项目订单中约有六成被外地企业拿走。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没有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小企业习惯于依赖大企业而缺乏竞争力。

(3)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与前两种形态的产业集群相比,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一种集群形态。依托已有的自发形成的人力或者产业优势,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入户,并争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了该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典型的衍生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50平方公里

范围内集聚了18所高等院校,56个省部属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名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5万在校大学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知名光电子生产企业包括长飞光纤光缆公司、烽火公司、NEC日电公司、武汉邮科院、华工激光公司、楚天激光公司、团结激光公司、NEC移动通信公司、武汉精伦电子公司等。该地区光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武汉市政府的引导是分不开的。长飞光纤光缆公司1987年在做选址决策时,武汉市政府及时将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并将该公司门前的路命名为长飞路。在当时,武汉市政府的意识还是比较超前的。

在传统产业中,武汉市东西湖区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和已有的物流集散地优势,积极建设武汉国际物流园,该园还在建设过程中,就吸引了美国普洛斯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2月20日与东西湖区政府签约,合作将其打造成华中最大物流集散地,必将促进武汉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做法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

二、提升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湖北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2006年10月湖北省经委出台了“关于促进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指导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训、指导产业集群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与协调、支持产业集群开拓市场、加强煤电运的管理与协调、加强产业集群的监测、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领导共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非常全面,有较强的指导性,不过具体操作中,还需要结合湖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资源的有限性和可以取代性决定了原生型产业集群必须把握并且找寻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升自我。湖北省是我国农业核心生产区,可以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结构上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水产加工业。以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为例,当电力代替了水力、在锻造上煤代替了木材、高质量的钢铁更容易获取后,Soligen的自然优势逐渐消失,但是,该地区把握住刀具制造的关键性的专业知识,借助品牌效应,终于保住了刀具制造的王牌地区称号。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推进科技进步,让地区集群产业与时俱进,另外,还需要配合地区性品牌的强势推广。例如京山大米、三里岗香菇采用地区性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遵循市场机制,这两种产业集群是湖北省第

二、三产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湖北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着较好的教育资源基础,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省政府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深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重投入、重规模转变为重知识、重创新,由拼成本、拼有形资源转变为拼智力,开发无形资源,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新商机。另外,地区政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别

是针对地区性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增强地区内产业集群的互补性和科技含量。只有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Coleman,J.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Malmberg,A. Spatial Clustering,Local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Firm Competitiveness [J].Geografiska Annaler 1996,78B/2:85-97.

[4]Brown,S.L. and Eisenhardt,K.M. Product Develop-ment: Past Research,Present Findings,and Future Directio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2:78-343.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

产力研究,2006,(7).

[7]马鸣萧,王林雪,易芳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8]吴翔阳.产业集群优势与“以群引外”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9).

[9]涂人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J].决策与信息,2005,(8).

[10]毛汉英.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途径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2005,(10).

[11]赵凌云.深化省情认识,提升湖北发展层次[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第五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吴勤堂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类似地,可以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耦合。

我国的经济规模小、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相对分散缺少经济聚集效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因此,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现象

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现象十分明显。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聚集在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微电子产业集群;聚集在底特律汽车制造业集群;集中于新泽西的医疗业;聚集在纽约的华尔街金融投资集群。传统产业集群仅意大利就有威尼斯玻璃器具业群;比耶拉、普拉托的毛纺织;都录、皮亚琴察的自动化设备;阿雷佐、瓦伦扎的珠宝;布赖恩扎的家具;蒙特别鲁那的滑雪靴;帕尔马的食品;卡斯泰尔戈弗列多的照明设备;萨斯奥勒的瓷砖等产业集群闻名世界。至于德国的索林根刀具业群、印度北方邦阿格拉鞋业群,瑞士的制药业、斯堪的那维亚的移动电话业、印度班家罗尔地区的软件业、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地区等亦是尽人皆知。

在我国,北京中关村聚集着电子产业;上海聚集了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四川西昌聚集了中国航天产业;广东佛山的陶瓷、东莞的电子和服装、惠州的制鞋、中山的灯具、顺德的家具和澄海市的玩具、工艺品业;浙江嵊州的领带业、温州的鞋、服装、眼镜;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化纤、永康的五金;海宁的皮革、服装;余姚的轻工模具;鄞县的服装;奉化的服饰;慈溪的鱼钩、长毛绒;永嘉的钮扣、泵阀;路桥的日用小商品;金乡标牌;大唐的袜业;瓯海的阀门;柳市的低压电器;台州的精细化工等在国内外都十分著名。据统计,仅浙江省目前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区519个,年产值达6000亿元,平均每个县有3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断刷新着所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靓点。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理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例如两个单摆之间连一根弹簧,它们的震动就彼此起伏,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单摆耦合。类似地,可以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耦合。

1、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产业聚集必然带来人口的空间集中,这在为产业聚集提供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使聚集区的居民和企业均能从中获益。首先,人口聚集为厂商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次,产业聚集区域居民则因之获得了择业的便利,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就业信息搜寻费用,另一方面降低了求职、工作过程中的交通费用及时间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消费决策的有效性。其三,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上升——产品畅销——产业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之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聚集又引起生活消费、住宅、能源、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物流、咨询等基础产业的新需求与发展。所以产业集群带来了城区规模的扩大,城区规划的扩大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的聚集功能,使城区、产业不断的高级化。产业的高级化必然要带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性与产业集群的耦合。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主导核心企业,通过该主导核心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市场需求是某个产业或企业集群的触发因子,而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及互补性。一个区域区一旦有某个领域的产业或企业出现,随即与之相互关联、相互互补、相互竞争的原材料、零部件、零配件供应、产品制作、配套产品、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上、中、下游产业其外围支持产业体系的产业集群,就会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地趋向集中。云集于区域的各产业、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比垂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位置。正是产业集群所发挥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聚集带动了城镇、城市的发展。城镇、城市的出现实质是产业聚集的结果。

3、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与区域优势的耦合。地理是国际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产业集群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区位特征、资源共享特征使群体内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形成集群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的,这些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他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源泉。

4、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耦合。产业集群的发展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提高区域第

二、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化水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退出,农村土地从小规模向大规模集中,可以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为产业的聚集提供着更大的市场,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产业集群同整合区域资源的耦合。企业资源的稀缺性赋予集聚更为重要的内涵就是产业集群中各成员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帕雷托最优。产业集群的投入要素不仅涉及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特别强调企业家资源、人才资源的培育及其在发展中担当的作用,更是要求地方政府、行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将这些区域内的软、硬资源整合、优化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形态除了积极利用本地资源外,更注重外部资源、外部市场的为其所用,积极寻求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积极开发外部市场,扩大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和产业集群的磁力和覆盖面,形成区域动态的竞争优势。外资在向本土产业聚集转移的同时,必然会带动区域内外的新企业在本土繁殖和成长,从而依赖本土产业聚集的强大吸纳力量,形成区域产业聚集和吸收外资与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即“全球一本土”双重聚集同所在区域信息业的耦合。

6、产业聚集同所在区域信息的耦合。信息畅通是产业集群的又一优势。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充分化,无论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均可以比较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中间产品,或找到自己的买家,并保持较低的交易成本。产业聚集的大量形成则要得益于集群内的网络支持和伙伴关系以及知识的创新和运用,它们构成了产业聚集的高级要素,不仅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用,而且有助于激发技术发明与革新,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产业聚集丰富了信息资源,扩大了信息交流,提升了信息技术,促进了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将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7、产业集群区域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创新带来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存在吸引更多的企业不断学习和创新。集群内关联企业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接近联系频繁,便于现场参观,面对面地聚会和交流,使他们能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变化,有利于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方向的把握,有利于相关企业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既可分散创新风险,减少创新困难,而且可加快创新速度。同时企业的创新成果易于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扩散更快,从而促进着整个群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又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因此集群内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而集群机制又为创新提供着有利的条件,创新者在集群内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的人才、资金、设备和工具等各类资源。所以,产业集群在学习与创新的动力、环境、组织等方面具有极高优势,这使产业集群往往成为创新主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步力量。

8、产业集群同区域市场运行效率之耦合。在产业集群区,无论是主产品的生产,还是附属行业的配套服务,都天然形成严格而精细的分工,因而降低了因转换生产加工环节而必须付出的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空间聚集,经济活动竞争性增强,市场变得日趋发达和完善,市场运行效率得到提高。产业集群区内部的高度竞争性也足以使该产业能保持较高的产业效率和竞争力。市场运行的高效率才是区域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之源。产业集群发展实践表明,聚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其国际竞争能力也较强,产业高度集聚的地方,该地方的出口能力也特别强。

9、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开放程度耦合。产业集群及集群区的形成和开放经济有着内在耦合关系。凡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产业集群现象就较弱,即使有也几乎完全是资源性产业。经济的开放性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基础,在开放经济环境中,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得更快、更突出,中国和外国的例证都能支持这一理论。

10、产业集群负区域经济的负效应之耦合。聚集能使企业在生产和交易成本方面得到节约,产业聚集使区域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和交通扩张。人口向区域聚集的惯性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诱惑力使区域发展呈加速度之趋势。但当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将会出现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生态环境胁迫又通过人口驱逐、资本排斥、资金争夺和政策干预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对策思考

我国的经济规模小、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相对分散缺少经济聚集效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因此,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政府要致力于完善相关的政策框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优越的综合环境。要善于针对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战略资本寻求型和不同规模类型的产业提供理想的差异性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但是地方政府部门也应认识到政府干预

经济的局限性,准确定位,避免“缺位”和“越位”,奉行支持、引导但不干预企业的理念。避免或减少行政干预,主要依靠市场力量,依靠产业集群的内在运行规律,积极引导,对危及产业集群自身良性发展的行为加以规范,弥补市场缺陷。

第二,及时发现正在形成中的区域产业群,为已成雏形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妥善解决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积极促进区域产业聚集。要利用区域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培育优势产业;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管理、高增值企业来区域落户,促使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持续健康成长。使区域优势产业实现几何增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第三,充分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中介服务体系。行业协会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众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是通过协会而能联成一个整体。集群的发展还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辅助,如市场调查、技术咨询、资产评估、会计、法律、职工培训等。

第四,促进企业认识到植根本地在其发展战略中的意义,自觉地融入当地经济活动之中,积级帮助当地的供应商和销售商提高竞争力。各级政府要注意营造一种产业氛围,培育企业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企业在文化上的一种归属感。让企业认识到,区域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自己属于所在的区域,企业文化就应与区域文化相协调,植根本地就是立足本地、扎根本地,将企业的生产、研究、开发都置身于与周围企业的联系之中。如果一家企业完全依赖外地市场,很少与当地企业发生联系,那么聚集效应就无法产生,对当地的技术创新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第五,扩大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通过当地网络放大技术创新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将进入科技推动型发展时期,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在区域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区域政府应大力扶植地区性研究体系,发挥研究的知识外溢效应,促进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区域政府要鼓励同一产业的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地区性网络,通过业务衔接、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等形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在信息自由交流的体制下促使创新的出现,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

第六,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产业集群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诚信而产生的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资源,它是企业之间交易与合作的基础,没有诚信的产业集群中假冒伪劣遍地、期诈行为盛行,这样的产业集群只能是短命的。因此在加强诚信教育的同时采取系统的措施以降低因败德行所付出的代价。

最后,要重视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平衡工作,关注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环境承载能力,避免环境的恶化。环境恶化会通过排斥居住人口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一是阻碍甚至逆转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把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驱逐”出区域,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最终造成区域经济的衰退;二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一般人口密度高,生态环境压力大,一些有钱有车居民纷纷到郊区寻求适宜生活环境。居住地的外迁带来城市地或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务必通过政策干预、影响企业选址,限制环境恶化;通过制定环境政策限制污染型企业在市区落户并迫使大批企业迁出市区,加速区域内土地功能置换,优化地域投资环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雀之灵读后感范文下一篇:区域停电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