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究

2022-09-13

一、引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到注重内涵发展, 强调教育教学质量的阶段, 而职教教师队伍的有效建设和专业化对保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2013年, 为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该文件明确了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是中职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准则。2015年, 教育部文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 建设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上述文件指明了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即建立一种社会相关资源高度整合, 各单元既独立运作又紧密协作的有机整体。有学者将这种各方联动、紧密协作, 培养“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模式总结为“一体化”培养模式。

二、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的概念

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现在各个层面, 既包括组织形式的一体化, 也包括具体实施过程方案的一体化。它一方面指根据当下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原则, 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功能完善的教师教育运行体制, 实现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以及入职后教育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指培养培训实施主体, 即高校、政府、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聚集优势, 各自发挥优势, 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合理规划和有效衔接的一个系统。理想的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应该能够合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并通过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与科学的评价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育规格。该模式要以“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 又有实践素养和是实践指导能力的合格‘双师素质’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都应服务于这个人才目标的实现。整个培养模式应该坚持以实践为导向, 兼顾“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

三、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的现状

(一) 现有的项目化培训体系无法满足职教现代化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职教教师的教育机构主要由国家与地方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构成, 这个模式在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都参加过上述培训基地举办的国培、省培项目, 许多教师因此有机会接收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然而这种培养模式由于其项目化的本质, 在稳定性、系统性和长效性方面无法满足职教现代化发展对高水平教师的需求, 出现了重复培训、割裂理论和实践、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 系统、深入研究职教教师培养规律, 建立一种制度化、体系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十分有必要。

(二) 目前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入职后教育工作相分离

教师培养工作是一项持续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可以把教师能力发展划分为入职前培养阶段、入职培训阶段、入职后培训阶段以及专业成长阶段。目前我国职教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主要由大学采取学历教育的方式实现, 而职教教师的入职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工作基本上由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来完成。这种模式因无法促进培养教师的院校与职教师资培训部门的及时沟通和交流, 造成了实际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入职后教育工作的严重分离。与此同时, 现如今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大多模仿职前教育的办学模式设置教学计划, 因此就容易使职教教师入职后的教育培训内容与职前教育培训内容发生重叠, 无法产生教育一体化的效果。

(三) 现阶段职教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职教教师进行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中既有职前教育课程内容, 也有入职与入职后的课程内容, 再加上每一个职教教师入职后所教授的学科也不尽相同, 也就使得现如今的职前、入职和入职后的教育课程比较多样化, 课程内容复杂、散乱、重叠。职前教育课程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理论性课程与必修性课程较多, 一味地模仿普通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忽视了实践课程与选修课程对于职教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在入职教育与职后教育方面, 功利性与单纯追求学历的课程教育培训较多, 难以真正提高入职后的教师学科教育专业水准, 没有达到入职后的职业教师教育培训的最终目标。

(四) 职教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本身的积极性不足

传统的职教教师教育培训的功能主要由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完成, 这种模式以政府为核心主导, 政府对具体实施学习采取直接管理, 因此职教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本身的办学积极性较低, 其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与教育针对性。再加上当下物价水平的不断增长, 职教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费开支越来越紧张, 培训机构仅能保证正常运转, 难以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 更不能深入研究如何系统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 导致当前职教教师教育机构的培训质量普遍不高, 影响了职教教师教育的发展。

四、优化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 多种资源发挥集聚效应, 各方主体明确培养职能与责任

要想构建出完善有效的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培育模式, 首先就需要完善当前的职教教师职前、入职和入职后的教育培训体制, 而具体施行方案就是要将职教教师的教育与教师今后的发展相联系, 使得职教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以及入职后的教育能够三位一体, 避免整个教育系统性被割裂。而想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基于原有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与资金支持。同时, 政府协同高校、行业企业和职校, 四个主体共同参与构建一套系统、长效的职教教师培训体制, 在这个体制中, 政策制定、理论研究、资源保障、实践环境等各项功能的提供必须得到保障, 而各主体的充分协调与沟通至为重要。通过深入调研、充分沟通, 顶层设计、机制创新, 平等合作、多方获益的方式, 新时代职教教师一体化培养体系的框架才能成功搭建。

(二) 加强对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管理

职教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培养不单单需要培训教育机制的一体化, 在教育质量管理、评估以及反馈的环节上也需要做到职前、入职以及入职后的三位一体, 明确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各个部门的职能与责任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中之重。职教教师培训机构需要通过更多途径对职教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入职后三个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和评估, 及时掌握教师动态, 并且设立相应的智囊专家团队对当前机构管理进行研究、分析、评估并做出及时反馈, 引导制定更加优秀的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管理方法。

(三) 制定每个阶段明确的职教教师教育方案

职教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培养离不开各个阶段明确的教育方案的施行。在职教教师的职前教育培养中, 方案需要从教师将要从事的学科教育入手, 减少不必要的学科教育以及一些杂乱无用的理论教学, 增加更多职教教师实践类教学, 为其之后的入职和入职后教育打好基础。而在入职阶段, 方案更应该注重如何帮助职教教师适应教学工作, 开设更多的个性化与心理培训课程, 从而使得职教教师能够快速上手工作, 走出教育工作适应期。而入职后的教师教育就要偏向于挖掘职教教师的创造力, 方案则需要为教师量身打造前沿的学科教学课程, 让其教育能力更上一层楼。只有通过这样细化每个阶段的教育方案, 才能够保障职教教师一体化培养的有效性、长效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 尽管我国当前职教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体制尚不完善,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职教教师一体化培养已经成了当下教师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应该通过多种措施来完善当前的职教教师教育体制, 促使我国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走向完善和进步。

摘要:为了促进当下职业院校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助力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的设计和构建, 本文分析了当下职教教育领域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现状, 着重介绍了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和职校各方联动,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设计和构建职教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 促进职教教师实现从职前、入职和入职后教育的完美对接, 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职教教师,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从项目化到制度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 2014 (5) :19-15.

[2] 谭璐.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理论预设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14 (6) :12-15.

[3] 曹皖俊, 李仲阳, 唐智彬等.职教师资“高职-本科-专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8) :106-110.

[4] 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构建——基于专业化取向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7.

[5] 李进.教师教育概论[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 2008:5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的思考下一篇:高校学生干部角色定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