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师德魂分析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师的师德魂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进程当中,高等院校开始面临着越发复杂的育人形势。单纯地以专业育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培育出德才兼备、素养出众的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

教师的师德魂分析论文 篇1:

2009—2019年我国师德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探析

摘 要: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共词分析发现,师德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以及师德观的构建四个方面。因此,未来的师德研究应当注重创新研究内容,扩大研究群体,完善研究方法以及增加研究的实操性。

关键词:师德;研究热点;师德评价;师德教育;师德建设;师德观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够在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师德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影响颇深。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基于此,本文采用共词分析的方法,对2009—2019年以“师德”为篇名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以明确师德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一、研究设计

采用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近十年师德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是确定数据来源、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及厘清研究步骤。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以“师德”为篇名,文献来源设置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设置为“2009—2019”,共得到688篇文献。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逐个统计筛选,删除通知简讯、会议综述以及重复内容和无关文献后,最终获取611篇有效论文。将有效数据的题录信息从知网导出,分别保存为EndNote格式和Refwords格式,文档中包含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主要信息。本文以611篇文献为样本数据,对目前师德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师德”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研究工具对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借助Ms Office Excel和SPSS 22.0对关键词、研究主题等内容及数据进行统计和绘图,以期发现师德研究的热点主题、演进历程以及发展趋势[1]。

(三)研究步骤

本研究主要分为五步骤:(1)从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获取2009—2019年师德选题的核心期刊论文题录。(2)利用CiteSpace软件统计文献中的关键词、作者及机构的频次,并导出高频关键词表以及高频作者。(3)借助SATI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4)通过CiteSpace软件构建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并借助SPSS 22.0软件生成聚类树状图。(5)对上述研究步骤获取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近十年师德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反思,预测未来的研究走向[1]。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611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试图从载文数量、发展趋势以及高频词汇等方面探索我国十年来师德研究的热点及方向,力求为未来的师德研究提供指导。

(一)载文数量与发展趋势

载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我国师德研究的发展规模与趋势,图1描述了2009—2019年我国有关师德研究的发文数量及大体趋势。(1)从发文数量上来看,2009—2019年,我国每年发文数量均在30篇以上,说明师德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关注度颇高。(2)從发文趋势上来看,自2009年起,有关师德问题的研究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17年出现发刊最低值,但在2018年发文量又有所回升,这可能与2018年初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有关。以上数据表明,有关师德研究的文献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上来看,依旧是研究热点。

(二)高频关键词分析

对611篇有效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分析情况如下。

1.高频关键词统计。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发现师德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主题,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向。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之前收集的有关师德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并以EXCEL表的形式给出关键词的频率分布情况,共统计得出50个关键词。为了排除结果的偶然性,剔除与主题相关性不大以及重复的关键词,选取频率大于4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师德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师德建设、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基本上反映了师德研究的核心主题。

2.共词矩阵分析。通过表1显示的2009— 2019年师德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统计情况来看,近十年我国师德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师德建设、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等方面,这也反映了我国师德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但是,仅仅通过简单的词频统计,无法解释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本研究借助SATI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如表2所示,该相似矩阵的行和列分别由25个高频关键词一一对应组成。数值的大小对应两个关键词之间的相关程度,数值越大,相关度越大,例如,矩阵第二列的师德建设,与第四行的青年教师相关度为0.031 4,与第五行的师德师风相关度为0.000 5,说明青年教师与师德建设之间更为相关。因此,由表2可以看出,按相关度从大到小排列前三的关键词分别为教师职业道德、青年教师、高校教师。

3.热点时区分析。关键词的研究热点时区图是为了展示一个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情况以及变化情况,从而帮助我们在时间上把握师德的热点及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师德研究主要围绕青年教师、高校教师等群体的师德教育展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以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的研究热点,但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说明在今后的师德研究中应当更加得与时俱进。

4.知识图谱分析。知识图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明显的观察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因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师德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关键词字体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字体越大,表明出现的频率越高,且该词牵制其他关键词的能力也就越强。从图3可以看出,师德建设最为突出,师德师风、青年教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较其他词也更为明显,说明这些词都是师德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的相关程度,连线越粗,关键词间相关性越紧密。

5.共词聚类分析。为了更加直观地显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将先前导出的文本矩阵导入SPSS 22.0中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生成这些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图。如图4所示,图中树状分支形式及组间的距离表示不同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根据共词聚类树状图显示的结果以及就现实逻辑做出的人工调整,可以将师德研究的关键词聚焦为以下四类:(1)高校教师师德评价;(2)师范生的师德教育;(3)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4)师德观的构建。

三、2009—2019年国内师德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分析2009—2019年国内师德研究高频词,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国内师德研究的前沿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师德评价、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在职教师师德建设以及师德观的构建四个方面。

(一)高校教师师德评价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外也都更加正视师德的现实问题,而科学评价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李晓东(2018)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师德评价创新路径研究》中指出,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高校师德建设面临新的形式,比以往都更需要重视师德建设。他认为,引导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是科学的评价高校教师。结合多年以来师德评价“难”的问题,李晓东提出,大数据分析可以作为完善师德评价的有效工具,并基于师德建设的数据挖掘、师德建设的数据库平台建设、师德建设的数据运行三个方面,构建了师德评价的新路径[2]。赵静(2016)在《新形势下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重构》中指出,当今社会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加强高校师德评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赵静认为,当前高校师德评价存在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方法不客观、反馈机制不健全、结果应用不充分等问题,并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重构对策与措施,实现高校师德的长效发展[3]。

(二)师范生的师德教育

师范生是我国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师范生的师德状况影响着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师范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求利”现象,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因此,为了减轻师范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失衡”,张迪(2018)指出要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正确处理“教学技能与教师素质”“知识容量与政治责任”“主动践行与被动执行”三对关系,并为有效地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提出了建议,如增强法律认知,注重奖惩结合,做好“实习上岗”以及加强心灵体悟等[4]。毋靖雨(2019)指出,在对拥有“学生”和“准教育者”双重身份的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时,应当构建一种全程全方位的模式。在认知层面,设置“同向性”师德课程,实现思政和师德的互联,推动师德认知的发展;在情感层面,构筑“耦合型”师德育人平台,推动榜样力量和内生动力的互动,引导师德情感的表达;在意志和行动层面,构建“协同型”师德育人平台,坚持师德理念与教育模式互融,实现师德教育的全程育人[5]。

(三)在职教师师德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立师德、铸师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6]。因此,师德建设一度成为教育行业的热门话题,包括师德建設机制的培育以及不同阶段教师的师德建设途径。上述研究显示,我国学者主要着眼于高校教师、青年教师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如潘玉驹、王中对(2018)认为,必须从把好教师选拔“入口关”、下好明道信道“先手棋”、完善考核评价“指挥棒”、强化党的领导“保障线”以及用好责任追究“撒手锏”五个着力点出发,加强师德建设,培育高尚师德,引导教师立德树人[7]。张也卉、郑晗(2019)认为,在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并指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现有发展状况,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提高师德意识,充分发挥青年党员教师的榜样作用,树立师德典范[8]。朱玲、朱虹(2009)指出,随着学校积极引进人才,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青年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事业心、安于现状、稳定性差以及师表意识淡薄等,如何提升青年教师师德意识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她们认为,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必须立足于青年教师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续引进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培训和使用,完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以及优化师德建设环境等方面共同推动[9]。朱晓伟(2019)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调查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社会期望与评价,结果显示,公众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评价总体上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和期望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自身对师德的评价则比公众更为积极。通过向教师传达公众对师德的期待和评价,能够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公众对教师的关注点,进而推动师德培训指导标准的制定和师德培训的实施[10]。

(四)师德观的构建

中华民族的师德观是基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产生的,师德建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师德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师德,最早可追溯到孔子时期,建国以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一直秉承着继承和创新的原则看待师德观。胡锦涛同志曾针对师德观做了全面论述:“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这正是在与时俱进中对师德要求的概述[11]。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师德系列的重要讲话中融入时代要求,逐步形成习近平师德观。习近平师德观认为,为师者要明道信道、立德垂范、业精善学以及敬业爱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把理想信念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了师德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以及坚持顶层设计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的特点。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树立教育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满足教师需求为切入点,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多力并举,促进师德建设[12]。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师德建设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有必要对师德的相关研究梳理整合。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共词聚类等方法,对师德相关的核心期刊进行收集和分析,以量化方式和可视化形式呈现师德研究的热点分布,补充传统的通过主观描述和简单统计得出结论的不足。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选取的是以“师德”为篇名的核心期刊,没有涵盖所有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数据信息的不完整。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师德研究虽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围绕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展开,创新性不足,缺乏理论深度。(2)在研究对象上,主要着眼于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青年教师三个群体,对于新手教师、乡村教师涉及不足,且社会调查范围不广。(3)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思辨的方式较多,质性研究较少。(4)研究结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缺乏实操性。因此,未来有关师德建设的研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改善。

(一)创新研究内容,加强研究深度

从目前来看,我国有关师德研究的内容主要着眼于师德建设的内涵、问题以及策略等方面,研究内容略显单一。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1)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展师德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政策资料为理论指导,在深入学习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师德建设进行创新性研究[13]。(2)突破单一的学科限制,注重多学科融合。目前,师德研究多从思想政治和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对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涉及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师德研究中,可以从多学科的视角出发,改变研究视角的单一性。(3)不同时代的师德有其不同的内涵,也存在不同的问题及策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挖掘师德的深层内涵,探索师德规律,加强研究深度。

(二)扩大研究群体,拓展调查范围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就师德研究对象而言,文献主要集中于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研究对象的范围较窄;就研究范围而言,在涉及实证调查的文献中,基本都是以某市或者某学校为例进行取样,调查范围不广。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意以下两点:(1)扩大研究群体,将着眼点放到新手教师以及乡村教师中去。新手教师处于教师发展阶段中的早期关注生存阶段,此阶段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新手教师的师德培育对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能够促进整个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需要用教育扶贫,这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乡村教师的师德建设也应当成为师德研究的重点。(2)在对师德研究进行实证调查时,应当扩大取样范围。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应当对各级各类教师、职工、学生及家长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获取更为准确的一手资料。所发放问卷也不能仅限于某个城市或某个学校,应当涉及多个代表性较强的城市,增强研究的可信度。

(三)完善研究方法

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思辨方法的使用多于实证研究,因此,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完善。(1)将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文献法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研究现状,让我们对师德研究的大体方向有所了解,帮助我们选取新的研究视角,而实证研究是基于实际调查得出结论,所得结果更具说服力,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2)应当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方法,将其运用到师德研究中去,为己所用。如,在师德研究中可以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通過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获取有用信息,形成适用于自己研究的师德评价体系。

(四)增强研究的实操性

师德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寻提高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路径,但就目前已有研究来看,其研究结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较差。例如,文献中提到,加强师德建设要遵守师德规范,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文件,但师德规范大多关注的都是个人修养问题,并未很好的与教师职业相联系[14]。教师在执行师德规范时也会存在疑惑,不清楚自己具体要怎么去做,要做到什么程度,因此,师德规范应当进一步细化,明确如何适用,由谁监督,如何评价。这就要求师德研究应当更加深入,更加细化,争取将研究中的任何一个点都落实到实处,都可以直接运用到师德建设中去,增加研究的实操性[13]。

参考文献:

[1]张子石,吴涛,金义富.基于CiteSpace的网络学习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8):77-84.

[2]李晓东.大数据时代高校师德评价创新路径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8,34(2):129-134.

[3]赵静.新形势下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6(3):49-51.

[4]张迪.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问题与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4-46.

[5]毋靖雨.论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全程全方位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40-4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7]潘玉驹,王中对.高校师德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34):130-131.

[8]张也卉,郑晗.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93-94.

[9]朱玲,朱虹.新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和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8):42-43.

[10]朱晓伟,周宗奎,谢和平,等.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社会期望与评价——基于公众与教师视角的实证调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3-58.

[11]林崇德.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1):43-51,174.

[12]戚如强.习近平师德观述论[J].社会主义研究,2018(3):27-33.

[13]肖立勋,韩姗杉,康秀云.70年来高校师德规范的回顾和前瞻[J].江苏高教,2019(11):6-10.

[14]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6(7):48-51.

[责任编辑    王文静]

作者:孔程程

教师的师德魂分析论文 篇2:

《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进程当中,高等院校开始面临着越发复杂的育人形势。单纯地以专业育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培育出德才兼备、素养出众的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本文就《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就《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探索中的问题予以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化实施路径。面对当前课程认知、资源开发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高校《财务分析》教师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卓越的政治责任感实现方法的创新和路径的优化,扎实推进《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合;财务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当中旗帜鲜明低指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最终做到各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共行[1]。各高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就课程与思政的融合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财务分析》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着很高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专业学子们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建设力量,处在企事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因此,《财务分析》课程的思政理应走到前列。就《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探索当中,虽在理论探索、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践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实施效果上看还存在着一些显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就实践中的问题展开全面的分析,以路径的优化更好地推动《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1《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针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实际而生发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它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嵌入到高校各门类的课程教育当中,进而构建起一个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教育闭环,引导大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实现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涵养和塑造[2]。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要能够充分地挖掘专业教育当中的思政因子,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在提升课程内涵的同时,提高课程育人质量。财务工作在专业性和职业性层面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在201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曾发文《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要以培养和践行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为根基,完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当中需从二元层面出发,即要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展开规范的专业技能教育,又需要对其展开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职业教育。就前期的实践来看,《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无论是对于思政育人,还是对于专业建设都具有者很高的推动意义。《财务分析》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当中的融入点较多且能够覆盖专业学习和岗位实践的全过程,经历了课程思政教学教育的学习,在工作当中表现出了更高的专业性,同时较好的展现了新一代会计人诚实守信、严谨踏实的风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

2《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探索中的问题

2.1岗位教师课程思政认知不足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专业教师在教育中的出发点、发力点和落脚点。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对于专业教师而言然要能够担负起育人和育德的双重重任,充分地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实现对专业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的激发,并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完成对学子潜移默化的教育。但就前期的实践当中可以发现,《财务分析》的课程思政教学当中,专业教师仍未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脱离出来,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入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方式,而不是融合式的方式,导致实践当中出现了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的两层皮。在这样的教学架构之下,思政教育的内容太过突显,导致学生对于思政版块的学习未免有心生抵触[3]。

2.2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优秀的职业素养是人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关键,这其中的素养既包括了专业素养,也内涵着对于思想政治的隐性要求。《财务分析》的人才教育当中,要从课程的维度加以丰富,从单一技能性学科建设向多元综合性学科建设迈进。资源是课程教育的重要支撑。这一资源在课程思政的显性要求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财务分析》的课程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课程体系,也需要基于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求实现对课程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就现实情况来讲,后者具有者明显的短板[4]。一方面,《财务分析》的课程思政资源的探索未能够实现顶层设计上统筹,导致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有个人的能动性行为来达成。另一方面,对于《财务分析》的课程教师而言,他们自身在思政层面存在着显性的专业短板,这在一层程度上限制了资源开发的深度。

2.3课程思政融合成效未能显现

就理论层面而言,课程思政不是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而是要在新的基础上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当中,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需要从基于二者的相同之处,实现以思政为内核的大融合,要通过思政课程来涵养课程思政,同时又要通过课程思政实现对思政课程的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在二元体系下对于思政教育的深度推动。而就当前的实践来看,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是,课程思政的教师对思政课程内涵的引入不够,导致思政课程内涵在《财务分析》的课程教学中的体现不够具体,不乏有牵强之举导致未能够收到思政教育的实效。二是,《财务分析》的课程思政的内容对于思政课程的涵养不够,其价值应用未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5]。

2.4体系的互融有待进一步发展

对于課程体系的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对于理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更应该在宏大的时空之内为专业学子搭建课程思政的实践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成上述目标。当下来看,这一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其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课程思政实践平台虽以搭建,但教师对其后期的引导多是一种松散式的态度,由学生独立在岗位实践当中品悟思政价值,课程思政未能够实现对这一过程的覆盖。二是,随着互联网+向课程层面的不断渗透,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的结合开始兴起。互联网+能够给课程思政实践带来平台、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撑。现阶段,这一融合性的实践在开展层面相对苍白。

3《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化策略

3.1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实施者。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将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达成高度。因此,持续提高《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就显得尤为低重要。《财务分析》专业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有着高度的认同,深刻学习课程思政理论,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同向同行,自觉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育好人、为国家育好人、为社会育好人、为家庭育好人。高等院校在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中,要做教师的引路者、知心人,常态化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邀请思想政治教师开展讲座,加大课程思政的跨学科、跨学院研究,进一步提升《财务分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用队伍素养的提升夯实课程思政深度发展的基石。

3.2立足课程教学植入思政教育内核

在《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进中,专业教育本身需要担负起“隐性思政”的教育内涵。应立足于《财务分析》课程的实际,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地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学的内核融到了《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当中,进而有效地实现特色发展与特色教育的深度结合,专业发展与文化诉求的深度融合。个人认为,在这一实践过程当中,可以从《财务分析》课程和思政教育两个层面开始建设,既要找到《财务分析》课程教育当中思政的契合点,又要实现思政理念于《财务分析》课程教育的柔性体现,促成课程思政与《财务分析》课程教育融合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深入发展[6]。

3.3创新课程思政教學的方法与路径

《财务分析》专业教师以知识获得为基础,在严谨、细致的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的基础积累。思政课教师要以文化引入为导向,在自然、宽松的情景当中完成对学生的点醒[7]。这一教学上的互补,逐步使《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走向了一个理想化的情景。可以预见的是,在《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当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将能够更好地建立起知识与人、社会、生活的关联,对于提高育人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必然会诱发新一轮的创新,《财务分析》课程教师和思政教师都应该清晰地意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未来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意义,以更为宏大的视角来实现基础教育、文化教育中与思政教学层面的元素融入、内容发掘、价值迁延,这将对提高《财务分析》课程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3.4推动思政课程融合实践的深度发展

《财务分析》的课程思政探索即要保证《财务分析》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又需要能够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学的元素进行全面的发掘,并进行迁移模糊的实施。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要兼而有之。就当前课程思政融合实践当中所出现的浅层融合、形式化融合等问题,应从真正地从学生成才的需求出发来实现对形式、平台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持续优化,使《财务分析》的思政探索不仅有课程思政之表,更有课程思政之魂。如可展开对《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网络展现平台的自主打造,使学生在更具时代感的参与方式当中,实现对课程思政的学习和实践[8]。

3.5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考评方案设计

在不断地推动课程思政的资源开发、平台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在课程思政的终端环节加大考核,以考评来倒逼《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深度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财务分析》教师的考评力度,要在对《财务分析》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考核的基础上,就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展开课程思政实施专项能力的考察。同时,也要加大对课程思政的过程性考察,扩容思政课程教师的考核维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学子的考核力度,改变以往只注重书面考察、结果考察的形式,增设学生自评、互评等内容,以更为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来全面反映学生在专业技能及思想道德层面的学习成果。也需要就考核的结果加大运用的力度,以彰显考核的强度,更好地引领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和实践。

4结束语

高校的人才培养当中,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这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国家和人民的重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在补强专业教育短板的同时,构建起一个更为宏大、科学的育人体系。这一体系的深入践行将能够助力高校真正地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发展目标。面对前期探索中所出现的认知不足、融合不够等问题,应在未来的实践进程当中通过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立足课程教学植入思政教育内核、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与路径以及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考评方案设计等策略的实施来加以优化,以更好实现《财务分析》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其安.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J].才智,2022(03):32-35.

[2]者吉莲.TOPCARES-CDIO模式下融入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理念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02):184-186.

[3]彭贵芝.高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化考核路径探索——以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05):79-81.

[4]翟一.高校课程思政的专业协同创建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公关世界,2021(24):44-45.

[5]周移红,侯红英,张昱.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同向育人的实践探索——以《财务链管理系统》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65-67.

[6]刘维华,刘丽梅,刘布天.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6):66-69.DOI:10.13787/j.cnki.43-1374/z.2021.06.017.

[7]邸砧.课程思政融入“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23(06):72-75.

[8]木宗香,桑智慧.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推进路径的思考[J].科教导刊,2021(32):139-142.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46.

作者:孙逢媛

教师的师德魂分析论文 篇3:

高职生信仰宗教现状及其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五所高职院校学生信仰宗教及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 分析了高职生信仰宗教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的严峻挑战,提出了高职院校在高职生信仰宗教趋于升温的新形势下搞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宗教信仰;理想信念;挑战;对策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1] (P.67)近年来,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国信仰宗教的高职生人数呈现增长趋势,这给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高职生信仰宗教的现状和成因,分析高职生信仰宗教对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現状及其成因

(一)高职生信仰宗教的现实状况

为深入了解高职生信仰宗教和理想信念的现状,我们课题组从2011年10月—11月,对杭州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不同类别的高职院校838名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课题组梳理了杭州市高职生信仰宗教的基本现状:一是从总体情况看,宗教信仰不是高职生信仰的主流。在被调查的838名学生中,在回答“目前您是否信仰某种宗教”的问卷时,628人选择了“不是” ,占被调查人数的74.94% 。二是从信教比例看,高职生信教人数比例较高。在被调查的838名学生中,在回答“目前您是否信仰某种宗教”的问卷时,210人选择了“是” ,占被调查人数的25.06% 。三是从政治面貌看,高职生宗教信仰者绝大部分属于共青团员。在对210名宗教信仰者的调查中,共青团员占93.33%, 中共党员(包括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占 0. 95%,群众占5.71%。四是从性别结构看,高职生信教比例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目前已信仰某种宗教的,男生占19.48%;女生占29.8%,女生信教比例高出男生10.32个百分点。五是从信教种类看,高职生信教主要是信仰佛教和基督教。在信仰宗教的高职生中,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和其他教的分别占74.76%、19.05%、3.81%、0.48%、0.48%、1.43%。在有皈依某种宗教想法的高职生中,以后打算皈依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和其他教的分别分别占57.38%、26.23%、5.56%、3.28%、3.28%、3.28%。六是从信教途径看,主要是家庭和亲朋好友介绍。在对信教者“信教的途径”的调查中,可以发现通过“家庭和亲朋好友介绍”的占61.9%,通过“宗教组织的宣传”的占3.33%,通过“阅读宗教类书籍杂志”占6.66%,其余通过“其他”的途径的28.1%。七是从信教程度看,高职生信教虔诚度较低。在被调查的信教高职生中,认为信教就是信真理的仅占9. 52%,认为对于人生更愿意去信仰宗教的仅占12.38%。八是从宗教态度看,高职生对宗教的宽容度较高。调查显示,对身边宗教信仰者,表示“基本理解”和“非常理解”的分别占53%、 31.57%;而“不理解”和持“鄙视态度”的仅分别占15%、3.5%。九是从行为表现来看,信教的高职生大多数趋于理性,但也有极少数行为极端,影响恶劣。十是从发展态势看,高职生信教比例有逐步增高的趋向。在大一、大二、大三这三个年级中,信仰宗教的比例分别30.16%、23.31%、19.8%。

(二)高职生信仰宗教的成因分析

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什么力量驱使那么多的高职生信仰宗教呢?在对高职生信教者“信教的原因”的多项选择调查中,89.52%的认为是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20.95%的认为是内心需要精神寄托,9.52%的认为信仰宗教就是信仰真理,7.14%的认为是其他原因。可见,高职生信仰宗教是多种因素、多个方面相互影响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里的客观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从国际社会大背景来看,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渗透作为他们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和渗透颠覆的重要手段,而当代大学生是他们渗透的重点人群。”[2](P.19)另外,国际上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问题的存在,也是部分高职生在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原因。国内环境看,高职生宗教观念的形成,首先与社会上“宗教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其次与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压力增大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凸显,消极腐败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高职生的心理。其三与地域环境和学校环境也有着密切联系。从地域环境来看,浙江省地处沿海, 对外交往频繁,信教群众为数较多,并且是以信仰佛教、基督教为主,这也是促使信教高职生人数比例较高和信仰佛教、基督教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从学校环境来看,教师、同学等的言行举止对高职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是宗教家庭环境的熏陶。在宗教信仰的家庭里面,父母往往要求下一代追随他们接受相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来自信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广大农村地区的高职生,他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亲身体验着浓浓的宗教氛围,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宗教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有些人也自然追随父母辈走上了宗教信仰的殿堂。

三是自身认识心理的错位。一些高职生对宗教的认识往往只看到宗教教人弃恶从善等好的教条教义,不能全面认识宗教的本质,看不到宗教对人对社会的束缚、麻痹作用。而且,高职生与大学本科学生相比,心理上较易出现自卑感。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苏志刚近十年来对该校高职生的调查显示:高职生有70%缺乏自信心,60%缺乏自律心,10%有严重心理障碍,其中1%为重度。他们面临如就业、升学、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旦这种压力无法通过积极渠道缓解和释放,他们就会选择一种消极方式来逃避,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四是宗教文化魅力的诱引。宗教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具有净化人的心灵、教人弃恶从善的特点。在“宗教世俗化”特别是宗教“现代化”的进程中,宗教逐渐由神道向人道靠拢,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些新的适应性特点。首先,宗教政治色彩淡化(从形式上看),使得宗教的“宗教价值”更加得到强化和为人所需。其次,宗教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引发了高职生的兴趣。并且宗教都宣称是“善”的事业。这对一些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高职生也很有诱导力。特别是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功能,能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这恰恰是高职生最为缺失的。

五是学校信仰教育的缺憾。尽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各类学校普遍重视信仰教育工作,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由于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传统的办学方式、方法等原因,信仰教育至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对人生信仰、人生价值等深层次问题少有说服力的回答;教育形式单一、说教意味重,人文关怀不够, 缺乏亲和力,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个体的差异, 致使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失去信心,认为宗教信仰更为简单、纯粹、真实,转而追求所谓“至真至美至善”境界的宗教。

二、高职生信仰宗教给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首先,高职生信仰宗教,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了现实冲击。虽然我们不能把宗教徒与非宗教徒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高职生信仰宗教,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在宗教信仰者中,只有1.43%的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是一种荒诞学说”,而认为宗教对“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影响”和“其他影响”的分别高达33.81 %和42.38%; 90%的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并不冲突, 大学生既可以信仰共产主义,同时也可以信仰宗教; 69.52%的认为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甚至有16. 67%的认为在大学校园内可以公开传教。在对838名全部调查对象中,与上述对宗教信仰者几组调查数字相对应,分别是9.64%、31.12 %、30.89%、59.01 %、35.5 %、11.52%。

其次,高职生信仰宗教,消解了部分高职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内在动力和进取精神。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必然对高职生宗教徒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一些信仰宗教的高职生,由于过分倚重教义,在人生观上产生了宿命论思想,对世俗之事表现冷淡、漠不关心,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过于片面。调查显示,13.49%的认为人生目标是“生活安乐,与世无争”; 7.98%的坦承“本来就没有理想”;16.61%的没有为自己的大学三年制定目标;19.1%的在大学三年没有入党动机;14.12%的认为成功的标准是“有财富地位”,而认为成功的标准是“有贡献”的仅占9.6%;24.47%的或不知道能否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回答“您为实现理想的动力信念来自于哪里”时,60.71 %的认为是“让家人能过上好日子”,而回答“报效社会”的仅占7.53%。在“倘若您毕业了政府号召你去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支援建设当地你会去吗”时,只有28.83%的选择了“会”,而选择“不会”、“ 还不知道”的竟分别占42.34%和28.83%。在回答“以下六项在您的大学课外生活中花费时间比例比较高的三项”时,竟有57.76%的选择了“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影”,远远超过“完成课内作业”、“ 课外阅读、学习、读报和浏览时事等”、“ 体育锻炼”、“ 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社会工作”(兼职等)五个选项的百分比。

其三,高职生信仰宗教,促使高职院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环境更为复杂。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形、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为高职生多元信仰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既为高职生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宗教传播、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生信仰宗教以及宗教在高职院校的逐步升温,无疑使高职院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环境更为复杂。调查结论显示,高职生宗教信仰途径具备多样公开、社会性强的特征。这种更为复杂的环境,对搞好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当前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图谋“西化”、“分化”、“分裂”的形势下,如何努力提高高职生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

三、增强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3](P.9)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对于搞好理想信念教育十分重要。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科学无神论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宗教知识和宗教政策的教育,使高职生了解宗教、认识宗教、掌握宗教发展规律,消除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丢掉对宗教信仰的盲目性。要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要根据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 通过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及其它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高职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搞好形势政策教育。“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4]

其次,要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我们不能把高职生中少数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不能因为他们的信仰特殊而歧视他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信仰。要加强人文关怀,切实解决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努力消解高职生信仰宗教的现实根源。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更多地引入启发性、研究性以及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激发起高职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而使其远离那虚无缥缈的宗教世界。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要进行更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和针对性的引导。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高职生正确地认识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消极腐败现象等,使他们对社会现实有全面、科学、辩证、积极的认识。

其三,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队伍的素质。要搞好高职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从事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师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以方永刚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在宗教文化已对高职生思想产生着广泛深刻影响的情况下,从事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师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自觉维护这种政治信仰的责任感;要深入了解宗教知识、宗教特征,从而使针对宗教活动的理想信念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实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进而使自己成为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宗教知识和心理知识的有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行家里手。

其四,要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机制。搞好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努力形成全方位教育管理新格局。从社会方面来说,就是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减少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消极腐败现象和其他一些负面问题,同时,还要对各种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从高职院校方面来说,就是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保持师生互动,打造学习型、和谐型校园氛围,让不断学习成为高职生的动力和乐趣;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生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归属感和价值实现的平台;加强高职生社团或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归属感,要通过各种学生社团为高职生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机会,为发挥他们的各种兴趣特长打造平臺,学校党团组织对高职生的思想应给予有效引导并成为其思想归属地。从家庭方面来说,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自己不仅要学科学、学文化,还应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无神论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淑珍,张俊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维透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3).

[2]吴泽娟.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分析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徐治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论文下一篇:通信技术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