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及有效性分析

2022-09-11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石油勘探水平的提高, 裂缝型油气藏在新增储量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油气储层裂缝不仅是油气进行储集的空间, 它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那就是, 它能够充当油气流通通道。在这个背景下, 研究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及有效性的诸多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原因探讨

在构造力存在的情况下, 如果应力在到达局部内部之后, 没有对单层造成损害, 这种情况下, 只会产生较为小规模的微裂缝。随着应力的增强, 到达破裂条件产生的极点, 就会造成显裂缝的产生。以上两种油气储层裂缝的不同之处在于, 后者的长度和宽度都会产生不小幅度的加大, 但是相对位移较小。在如果应力达到平均破裂条件时, 就会促成断层的产生。以上三者的成熟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上述构造应力这一个因素之外, 还会因为成岩作用受到不小的影响。在受到矿物胶结、压实作用、交代、重结晶等成岩过程环节的影响下, 岩层会产生收缩、膨胀现象。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的矿物之间会实现重新组合, 并且相互转化, 为裂缝的产生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这其中, 某些裂缝还会在溶蚀作用下, 产生溶蚀缝等, 导致储层孔隙能够实现互相沟通, 提升渗透性。

2 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规律

2.1 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

所谓的构造裂缝, 是指在构造的变形过程中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可以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伴生裂缝, 透入性特点较为显著, 具备统一的构造应力场。另外一种是诱导性质的裂缝, 形成于构造变形过程中出现的诱导性局部范围内的变形。在构造裂缝中, 大部分的油气储层裂缝都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 有章可循。这种裂缝的方向的确定方式主要包括测井法和古地磁法。通过预测裂缝分布, 应用应力和应变关系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

具体来说, 首先, 构造裂缝分布于局部构造上, 大多表现为褶皱型。因为在局部构造中形成的裂缝, 会便随着伴生裂缝的发生, 还会出现诱导性质的裂缝。在褶皱型的局部构造中, 岩石变形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会随着从边缘到顶部的向上演变不断增强, 完全相反的是, 地台型的局部构造中穿绳的变形分布规律则是随着从构造的顶部向边缘的演变, 变形程度不断加强。其次, 在断裂带上以及周边地区的分布则情况不尽相同, 因为一般来说, 断裂带的主要性质是伴生油气储层裂缝, 诱导油气储层裂缝的发育部位主要位于断层周边地区。而在断裂带中, 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规律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 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方向同断层本身的分布方向大体是一致的。第二, 油气储层裂缝在断层带的中央部位的分布最为密集, 而且其宽度大概在四十米以下的范围内。最后, 关于在断裂活动中形成的诱导性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规律, 也就是地质学中断层的低序次构造分布规律,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油气储层裂缝与主干构造之间会存在一定的交角, 交角的大小和浮动范围主要由岩石力学和断层的位移规模决定。第二, 油气储层裂缝主要出现在断层的周边地区, 并且里断层的距离越短, 分布的就越多。

2.2 火山岩宏观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规律

在火山岩中, 宏观的油气储层裂缝具有明显的平面分布以及纵向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 首先, 油气储层裂缝的走向分为不同的组, 而且还分为发育层次上的多个期次。其次, 在油气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上, 旋回性是其纵向分布的主要特征。最后, 油气储层裂缝的平面分布随古地形的变化而变化。

3 影响油气储层裂缝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首先, 是一些诸如粘土矿物在裂缝中充填等破坏性因素, 这个因素会导致受到构造应力的影响时, 油气储层裂缝产生闭合现象。这些因素会造成油气储层裂缝的堵塞, 通道作用减弱甚至完全丧失。其次, 是一些能够提升油气储层裂缝有效性的建设性有利因素, 主要包括人工溶蚀改造和压裂改造等能够使裂缝产生互相沟通的因素。

在影响油气储层裂缝有效性的因素分类中, 还有很多的分类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成因分为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相关的研究分析人员要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确定分类办法。

4 结语

从我国目前的油田勘探开发实践来看, 裂缝型油气藏早已成为勘探开发中后期中, 最新领域的重点建设项目。所以对油气储层中裂缝的形成、分布和有效性进行描述以及预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油气储层裂缝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进行精密分析, 并且对于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 能够切实提升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整体水平。

摘要:本文从分析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原因出发, 探讨了油气储层裂缝的分布规律, 最后指出了影响油气储层裂缝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以期为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及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油气储层裂缝,形成,分布,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孙昆, 曾正荣, 陈敏华等.油气储层多裂缝形成机理研究——以腰英台油田为例[J].石油化工应用, 2014, 33 (5) :67-71.

[2] 周新桂, 张林炎, 黄臣军等.华庆地区长63储层裂缝分布模型与裂缝有效性[J].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2012, 42 (3) :689-697.

[3] 周新桂, 张林炎, 黄臣军等.华庆探区长63储层破裂压力及裂缝开启压力估测与开发建议[J].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44 (7) :2812-28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像孩子一样笑下一篇: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学会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