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秀教师论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优秀教师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系列,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以信仰为最高追求,以还原、理解和认同为路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为目标,最终成就青少年的民族品质,使其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

第一篇:小学优秀教师论文

浅析小学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小学语文属于基础学科,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职业素质,下面我根据个人观点,阐述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个体本身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师素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观念,时代不同,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不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应该包含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品德。

(二)心理素质

小学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师角色认知。教师角色认知,就是作为教师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包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性质、内容、社会地位的认识。

2.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期待包括他人对教师的期望和教师对自身的期望两个方面。作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戒骄戒躁,终身学习。

3.教师自我意识。教师自我意识指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跟他人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对教师自身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人际协调等等有着促进作用,相反,则会产生阻碍作用。

4.教师品格。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个体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教育教学工作更注重对教师品格的角色规范。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自身以及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所应该有的道德观念和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行为。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周遭关系的一种行为准绳,是整个社会对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的一种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时代下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职业道德素质:①树立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③勤奋学习,为人师表;④团结协作,互相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想当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职业素质,还需要具备科学文化素质。

(一)语文专业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更高层次的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专业知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知识。现代汉语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懂得汉语的发音、声调、声母、韵母等基本知识,同时必须掌握词语的构成及规律,乃至词的本义、引申义,还需要掌握辨析词义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古代汉语方面:应了解一些比较常见的文言知识,为学生在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2.文字学知识。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了解一定的学科起源、学科发展、以及学科体系,还要求其必须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能正确使用和讲解简单的标点符号,并教会小学生说普通话,学会汉语言拼音,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

3.文学史知识。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选材日趋全面,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学史知识,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阅读、写作的能力。

(二)具有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

1.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的学科,它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各种实践,来说明了教育的规律。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抓住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成果必定能事半功倍。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对从事教育的老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了教与学之间的基本规律。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学科,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努力钻研,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成果的最大化。

3.新课程理论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占主导地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拥有广博的基础性知识、精湛的专业性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还要顺应时代对人才需要的趋势,尊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做一名新时代的教师。

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素质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下面,我就自己的认知谈一下几点见解:

(一)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1.素质教育的理念。现代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传递,忽略实践能力,只重视考试分数、忽略综合素质等等弊端,着重强调知识、能力、素质这三者在人才构成中的相互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2.全面发展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关注与重视都大大提高,教育的内容也更关注人发展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现代教育上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

3.创造性理念。创造性是现代教育更注重的方面,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颠覆了知识性教育的观念。现代教育主张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生态链。

(二)培养教师教学监控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根据实践情况,对教学活动及教学对象进行控制、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安排;②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③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矫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三)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

教师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如果教师不参与科研活动,那么科研活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更不要说科研活动带来什么成果。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调动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①加强思想管理,强化教育科学研究意识;②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研究氛围;③鼓励教师积极实践、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努力挖掘自身潜力。

参考文献:

[1]王兰英,黄容生.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學出版社,2003

[5]石中英.教育学基础[M].教育教学出版社,2008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编写组:教育基础知识指南.教育基础知识指南[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

[8]王铁军.现代教师角色及其素质论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0

作者:周瑜珊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系列,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以信仰为最高追求,以还原、理解和认同为路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为目标,最终成就青少年的民族品质,使其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仰;还原;理解;认同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教师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群体,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做到文件要求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素养”一词大热,源于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后,对“素养”“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极为热烈,且学者普遍认同,“素养涵盖了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在这一定义下,既为了个人修养的提高,又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履行,中小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呢?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说:“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对教师提出了信仰的要求。在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教授提出:“对一个传统文化教师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信仰。”信仰,作为一种极其鲜明的态度,是教师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的最高追求。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应当最终指向信仰,其具体的内容要求,应当能使教师更好地“明道”,从而达到“信道”。笔者结合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构的实践,认为还原、理解和认同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指向信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一、还原

根据《辞源》,“还”有“返回”之意;“原”可指水源,也有“根本”的含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还原”,就是恢复其载体,如文物(器物、艺术作品等)、文本、技艺等最初的状态,包括时间、空间、相关人物、事件、物品等。“还原”是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中最基础的内容。

(一)为何要“还原”

《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正确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文化的创造与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变成歪曲历史。例如,五四新文化未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未能辩证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正如葛兆光教授所说:“他们为了确立现代的价值而否定古代的意义,于是,在没有很好地作历史研究的时候,就匆匆忙忙地勾勒一个叫做‘传统’的假想敌,籍了批判这个假想敌来确认‘现代’的合理性,可是,如果我们检讨一下这个时代的批判,我们发现,他们批判的,可能只是一个‘想象的传统’。”因此,若在尚未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之际就妄自断言,任何人都无法得出准确、客观的结论。在新的历史阶段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首先需做好还原的工作。

(二)如何“还原”

中小学教师的职责不同于高校研究人员,“还原”这一素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需结合还原对象、教师个人的实践等具体情况来分析。

教师还原经典,应当注重文本的还原,结合文本语境、历史背景和音义传统来充分解读古代优秀作品。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中小古文《伯牙鼓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该文出处,对该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该文出自《吕氏春秋》,冯友兰先生认为该书“纲具目张,条分理顺”。课文《伯牙鼓琴》节选于该书卷第十四“孝行览第二”中的“本味”之二,这一部分的主题是“其本在得贤”;在原书中,所选文句还有一个结尾句:“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而所选文句的上一段,则以黄帝求贤之事论述“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由此可见,在“贤”与“知贤”的主题下,《伯牙鼓琴》一课的内涵应解读为:伯牙之贤,在于琴志高洁(志在太山与流水);知音之谓,在于以同样高洁的境界来礼贤;音乐的魅力,在于传达人的志向而不在技术。

同理,结合教学,对于文物(器物和艺术作品)的还原,教师应将其放回特定的历史时空去认识,给文物一个时空坐标,明确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客观定位,为准确揭示其内涵、理解意义做好准备。而在还原传统技艺时,教师应结合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处世观念、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并考虑地域特色,呈现传统技艺之美。

(三)还原素养的形成

中小学教师首先要有“还原”的意识。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需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它,将其放回特定的历史时空,具体分析其价值。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常识。晚清名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可见,传统的文学作品需向史学、经学、小学溯源;史学文本需向经学、小学溯源;经学文本需向小学溯源,又要参考相关历史。为实现正确还原,中小学教师就要具备最基础的小学与经史、文化常识。最后,教师要会使用相关的工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教师要学会借助书籍来完成还原这一基础工作。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使用如《说文解字》《辞源》《古代汉语词典》等常用工具书。除了工具书,教师如果在哲学、逻輯学方面有所涉猎,也将成为还原的重要助力。

二、理解

还原只是起点,要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是必备素养。《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不断地理解内化,拓展其内涵和外延。

(一)“理解”的六个侧面

“理解”的意义和指向是必须明确的问题。《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一书指出了“理解”的六个侧面,即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具体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理解”的这六个侧面仍然可资借鉴。其中,“解释”主要指能够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阐明”主要是结合自身经历和具体情境对事件意义进行探讨。“解释”和“阐明”常常结合在一起讨论,是“理解”最基本的要求。“应用”主要指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洞察”指提出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并分析观点的条件、优势与局限。“神入”即“共情”,指在自身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和世界观。这三个侧面,比前二者又更进一步。“自知”是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如何促进或妨碍认知,这是对自己认知行为的认知,即元认知,是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能够解释、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感受到物质载体所承载的情感与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出合理说明,能在生活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要做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还原的基础上,以中华文化的精神理念为依据,达到解释和阐明相关问题的要求。如有教师尝试将民国老课本的课文引入课堂教学,但对课文的理解不到位,未作出恰当的解释和阐述,影响了教学效果。以《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初等小学校)》第三册第十八课《蚁斗》为例,课文不到五十字,极易通读:“蚁居穴中,性好斗。一日,黄蚁黑蚁,成群而出。列阵于阶前,各据一方,蚁王率之。群蚁皆奋斗,至死不退。”面对四年级学生,一位教师逐句解说,将解读重点放在群蚁“至死不退”的精神。笔者认为,这位教师的解读过于浅显,未能完全抓住文本所蕴含的精神,导致本课教学的立意不高,容量较小。这套民国老课本“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注重立身居家处世以及重人道爱生物等以扩国民之德量”,也就是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并重,在忧患深重、仁人志士历经艰苦斗争才走上共和之路的中华民国,希望“教育救国”的学者将《蚁斗》编入第三册课本,应当有以学生生活中的故事表达和培养保家卫国、不屈不挠、至死不退的斗争精神的目的,而这种斗争精神,自“精卫填海”的故事流传以来,中华儿女已传承了几千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解读出这一层面,将是一次生动的家国情怀教育,才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第二,运用历史思维,换位思考,感受文化载体所承载的精神、情感和观念。这是《意见》要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师生要具备更多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通过感悟、思辨等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形成传统文化新的阐发。

第三,结合对自身的反省修正,完善已有的认识和判断,用中华文化精髓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整个“理解”的过程,也是不断汲取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与人生智慧的过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

经过“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理念、情感、价值观才能逐渐内化,成为自身认知的一部分,进而指导实践活动。

三、认同

经过还原和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谓“明道”。但是,距离“信道”还差了一步,那就是要经过“认同”来达到信仰。根据《辞源》,认,有“认识、识别”和“承认”的含义;同,有“共同、相同”和“齐一、统一”的含义。“认同”,即识别出自己与他人或某个群体的共同之处。那么,为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我们需要认同什么呢?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作为中国人,首先要认同“中国”。而“中国”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历史上的中国,地域空间边界随中央王朝的变更而变化,但“在文化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之后的中国,具有文化上的认同,也具有相对清晰的同一性”。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在还原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其实并不难,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石,儒家文化以血缘亲情为出发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对每个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论语·学而》说得很清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本,修身从亲情开始,认同感比较容易建立。其二,中华文化关照人性,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容易引起个人与群体的共鸣,而且不会过时。《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仁”与“知”(智)这两个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都围绕着“人”而展开,讨论的是有关“人”的话题,具有长远的意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使中国人具有独特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只是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现在谈“认同”,就是要让人们有深入认识自己文化渊源的自觉。

教师要自觉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除了还原和理解,还应具有思辨意识。其一,教师要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充分检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发现原本不自知的文化影响力,更好地认识自己、认同已得到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中小学教师应当锲而不舍地学习和实践,践行还原———理解———认同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路径,坚持不懈地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仰,坚定“四个自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3遹]许维.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张之洞.书目答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李保田.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初等小学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關“中国”的历史论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林晓洁

第三篇:新时期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效的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保障。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呢?本文就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秀教师 管理 创新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要,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效的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保障。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从多个角度对课堂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想要成为新时期的一名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的教学技能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新时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呢?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积极的学习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积极的将理论知识運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一定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提高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独霸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想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必须能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那么,该如何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呢?第一,教师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突破口。第二,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把握有效的交流方法很重要,尤其是在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更要把握有效的沟通技巧。第三,在师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占有主动地位。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敬畏心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教师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走进小学生的世界。

三、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

21实际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新时期知识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自我充电,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进行自我充电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学习最多的知识。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仅要涉猎与学科教学相关的知识,还要广泛的进行知识的涉猎,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在提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对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有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第一,教师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影响到学生。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榜样,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教师较强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步骤虽然是大致相同,但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能够更好的应对突如其来的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教师较强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进行创新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环境管理能力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想要为教师的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管理能力。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中进行的,因此,课桌、椅子、灯光等就构成了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隔一段时间会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证明物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通过有效的位置变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二,对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进行管理。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较之于课堂教学物质环境的管理而言,对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管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管理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将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六、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管理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十分关键。现代教学要求构建快乐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而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就是实现快乐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分配,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接受,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教师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这样不仅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还将学生纳入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积极的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新时期必须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应该从哪几方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变得更加优秀,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有所启发。

作者:赵晓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故障排除技术论文下一篇:口语交际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