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职业教育观感

2022-08-02

第一篇:台湾职业教育观感

台湾职业教育观感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开放,我们更注重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欧美澳洲的职业教育都给了我们大量有益的启示,对我们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珍贵的借鉴。台湾地区与大陆虽有几十年的隔阂,但是两岸同文同种,许多发展成果的相互共享也已经逐渐达成共识。上世纪台湾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身份,经济发展跻身世界前列,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地区经济腾飞的助推器,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反哺也已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支柱之一,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在此只提一点管窥之见。

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伴随台湾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提升而不断成长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台湾社会进入经济转型期,职业学校也不断追求晋级,升格为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本科学校。目前,台湾拥有高等院校163所,本科院校中普通大学71所,技职类大学92所。随着一些专科学校升格为学院或大学,台湾专科生数量减少非常多,而职业教育的博士生人数却增加了4 倍多,硕士生人数增加了7 倍多,大学生人数也增加了近4 倍,说明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学历高移倾向明显。 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以建立学生升学基础和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重点。台湾职业教育强调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将技术和基本态度作为核心职业能力的关键。强调高级职业学校“一广二专三精”的职业教育过程,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技术都要学习,实现“全人”教育。十几年以前,学生每周两天都是企业实习课(类似于我们开展的职场体验 - 1 -

课程),学生供不应求。近几年,产业技术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企业员工数量需求减少,很多行业萎缩,就业难度逐渐加大。学校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鼓励学生继续升学深造,以延缓就业压力。以台北淡水工商高级职业学校电机科为例,每年毕业生100人左右,去年只有1个人就业,近几年从来没有超过10人。另外,台湾和大陆的文化一样,每个做家长的都望子成龙,追求更高的学历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内在需求,很多技术层次要升级换代,发展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以建教合作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取得成功。台湾的“建教合作”教学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所谓建教合作,是指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进行职业与技术训练工作,2004 年台湾出台《高级职业学校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全面推进建教合作。建教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在学校接受必需的学科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训练岗位接受就业所需的技能训练。在学制上实行“三三制学习法”,即三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三个月到企业实训,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课堂和实训的轮换,在校生和实训生轮流安排,保证在校生和企业实习生的相对均衡。台湾重视建教合作的管理和考核,依据建教合作实施办法规定,建教合作课程依据现行课程标准实施,学生在建教合作机构实习经学校考察合格,获得实习科目及校订专业科目学分。该办法同时规定,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视业务需要,对学校办理建教合作予以访视考核,考核结果绩优者给予奖励,办理不善者限期改善,必要时责令其停办或不予受理下次申请案。建教合作企业不但为学校提供了稳定的实训场所,还为一大批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出路,这些学生被称为“建教生”。根据台湾当地的规定,“建教生”每月工作薪资至少为16000台币(约4000元人民币),每位学生工

作半年,学习半年,这样他们可以得到约10万左右的台币,除去学费6万,尚有一些零花钱补贴生活之用。

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台湾的职技学院和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与产业界进行交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具有相当实践操作能力的产业界人士到职业校院兼课或演讲,政府奖励产学合作成绩优良的学校及企业。将教师到产业界的服务成果与教学一起作为升职称评等级之标准,以使职业校院教师能够不断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出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学生。近几年,台湾拟逐步对高职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的上岗教师实行教学评鉴制度。采用档案评鉴、观察教学行为、访谈征询教师同事及家长意见等多方面结果综合考虑。评鉴结果未达到一定标准者再改进;若改进无效,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成评鉴小组进行复评及辅导。评鉴结果作为聘任学校人事聘任、学生选课的依据之一,充分调动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动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教师最大的潜能。为适应业界技术的不断变化,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教育部”鼓励职业院校采取“双讲师”制度。理论知识先由本校老师来组织教学,到了实务部分请企业教师来教,实际操作内容由企业教师来做,本校教师也跟着一起做。“双讲师”一般根据需要课程需要,长短不一,一般2-6周的时间,有时单独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式教学。例如,昆山科技大学信息技术系本学期有6门课,占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一。该办法实行四年的时间,效果很好。经费一般由政府提供。

当然,台湾职业教育发展也同样面临很多的问题,首先是生源问题突出。近几十年来,地区人口出生略不断下降,据统计,90年代初台湾人口出生大约维持在每年30万人,到2001年下降到24万,到2010年

的低谷下降到16.7万人。台湾学校生源将迎来一个历史性的低谷。其次,近年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措施,扩充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普通中学毕业生的升学机会率高达123%,使学生选择普通学校就读的意愿弹性更大,造成各类职业院校生源不足、学生素质低下,甚至中途退学等现象发生。现在台湾“教育部”逐渐松绑,规定职业院校招生计划可以有少量(不到10%)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是职业院校是考不上普通大学退而求其次才来的,也没很大吸引力,对改善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没有根本作用。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促进了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批传统产业逐渐被新的科技产业所取代,由此要求职业及人才结构能做出相应的变化。但实际上,台湾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主要根据各校办学成绩、师资、设备及意愿等申请设科增班,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来统筹规划。公立职校扩充规模以争取员额预算,私立职校增科、设班则以增加学生人数、谋求收入为目的。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近年来已经造成各职校毕业生供需产生结构性失调,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及产业结构不匹配,直接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产业界却求才若渴。

中高职的衔接出现断层,台湾的高级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针对将来升入本科来教学,但是台湾社会面临的转变是社会更崇尚吃喝玩乐的风气,学生越来越不接受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等工业化教育基础,高职学校为了保证生源,满足学生学习意愿,开设餐饮休闲娱乐类的专业越来越多。造成高等院校生源越来越少,不得不屈从于高职生源

的专业方向。为弥补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专业衔接出现的断层,实现教育衔接,台湾于2009年颁布实施“技职教育再造方案”,政府对实务课程的传授进行补助,对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你要开设汽车维修,政府给你50万元的开办经费,自己设计,把可能断层的技术人才培养衔接起来。政府作为机制体制的制度是完善的,高职与高等教育衔接是个问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是个问题,而不是用谁带动谁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缺陷,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所以实操的教学也存在很大问题,甚至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的教师,并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不能将自己实际工作的技能拿到课程里面去。管理体制也不同,公立大学体制僵化,工作压力小,教师一般很少因为工作不适应而辞退,比如台湾大学,要做一个工作,老师经常会不配合,学校派人到每一个系去做工作,反复做都行不通。而私立大学则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末位淘汰,教师要拼命工作,不能懈怠,私立大学的老师都很辛苦,但是做事情很有效率。所以公立学校很多工作就很难推动,教师惰性很大,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很难。这一点与大陆的体制大体是一样的。

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一致,因此研究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深化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一位上海女游客对台湾的观感

一位上海女遊客對台灣的觀感

多雨之島

台灣多雨,記得帶雨具...台灣紀行二帖之一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每兩年開一次年會,今年選在台北。我精神上有一種尋根返鄉的感覺。因為喜歡漢字,又喜歡繁體字,更喜歡台灣的出版業,去圖書館或書店,總會誠服:台灣不大,如何便能出得恁多的好文章.好書?

會議全程四天,我和丈夫雖提早兩天到台北,會後也參加寶島知性文化之旅,全程完畢後又想延兩天回上海,想再看台北國際花博展。

到台北的當天晚上,就去了101大樓。雖然人們推祟這101層摩天大樓,我們卻決定將它列在茶餘飯後走馬觀花,去瞄一眼吃頓餐便行。全世界的商業大樓都是一樣的。

次日去看故宮和士林官邸。不少館因整館而關閉,略有失望。晚上在淡水著名的紅樓看夕陽西下吃美食,找那電視劇中出現多次的傍海席位。全世界的海鮮都一樣,只是佐料做法不同而已。

我下榻的旅館不遠處,便是中正紀念堂。第三天上午,決定去乘捷運。因為很多人說過,你一定要乘一次台北捷運。從中正紀念堂站下車,走出車廂,站內宏偉莊重得出人意外。踏上升降梯向樓上走去,需經過一條長的寬敞的通道,方可走出捷運站。忽然我與丈夫都被兩旁牆上的畫吸引,一一細審後,都不絕地叫好。走到底,已在出站處。

我說:「等一下,我要全部拍下來。」這根本是一次精采的畫展!何以會在地鐵中?還配了框,竟沒人偷嗎?我回去一張張拍;丈夫再在站內重新檢視站內四壁。他走到我身邊,用很虔誠的口吻對我說:「我檢查過了,一張廣告都沒有。」

這時,我們已經感動到無語。習慣了目之所及皆廣告的我們,竟在台北的捷運站內如置身畫廊。人們生活在如此乾淨的環境中,地面沒有一片紙、一口痰;排隊時沒有一個人插隊擁擠;上了車立刻有人讓座;甚至在車廂裡隔了兩三個人的距離,會有人來找我去坐。

有一次問了路,之後又被人細心找到,告知新的情況……。我問丈夫,你看要多少年,上海的文明才能趕上台北?他想了一下說,至少十年,或許要更長時間,也許三十年也未能全國普及。

十年,也許是表面上的軟體文化會改善,但是走遍全島,遇到過這些溫良恭儉讓的台灣人後,我覺得,也許不是上海,而是整個中國,與台灣是沒得比了。

因為台灣文化文明方面,沒有斷層,自覺地將文明精髓溶入到個人的身心行為之中。 那些盲目自大,看不到目標在哪裡的人,你叫他們怎麼去比?怎麼去趕?怎麼去改?

我總愛回國;因為我愛中華文化。但文明與禮儀的文化,這麼多年來我在故鄉有時已找不到它們。因此而困惑、遺憾、失望;卻在陌生的台灣,與它撲面相遇。甚至同樣使用漢字所表達的日常話語,也能盡現台灣人民的溫良恭儉讓的精神,從而為我飄洋過海數十載後,依然摯愛的中華文化,找到了源頭,得到了慰藉。

後來方知,此次有位女會員,在台北捷運車廂上看到張貼了詩歌。這文學中高處不勝寒的、被急功好利社會摒棄的詩歌,竟普及到公共交通上!她竟感動得哭了。

會後我們向南走去。在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內, 我被一組組的文學作品分類標題吸引了:離散與釘根、原鄉與祖靈、災難與生態、論辯與重建、性別與情欲、禁錮與脫出、反殖

與認同、戰爭與傷痕、疏離與超越、批判與關懷……。它們的沉重使我動容。

在以後所看到的台灣人民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他們曾經長期生活在血淚及掙扎中,強權的殖民統治,抑或專制的獨裁並沒有將他們壓垮變形。如一粒粒的種子,在土壤中依然頑強地往上竄升。

那些苦難的歲月及磨鍊,反而孕育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富有自尊自強自愛之心。在台北國際花博會上,我們這些疲倦的女人試探尋找VIP通道。問我們的導遊小姐,可有辦法不排隊?導遊說:「這兒沒有VIP,這是民主國家,人人平等。」

這勾起我對上海世博會的記憶。其實VIP便是特權及階級的代號,是不平等的象徵。看慣了龐大無當的官僚及特權泛濫成災,我已麻木不仁。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不相信華人社會還有人人平等的民主、還有自覺的紀律及尊重別人的自重。

第二天我又去乖乖地、心平氣和地淋著雨排隊,雖然得不到特殊禮遇,卻再無怨言。我又有幸在離去的前一晚,在台北國家劇院看了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事後又讀了林懷民的書《高處眼亮》。當我在形同吐納的舞者與僧人或靜默或搖曳至終,看那三噸半金黃稻米傾瀉完畢後,在一片燦爛

奪目的金色光芒中,由衷體會自己受了真正的心靈洗禮;甚至忽然對自己的浮躁感到慚愆。思量著陽光與土地的神聖、生命及自由的可貴、萬物存在的意義……,它使我心中只剩下一片平和的感激,及對生命和自然的敬意。

世界很大,城市再美,每當我離去時,我心中會對自己說我不會再來了。儘管台北很舊,不及上海繁華,但它很像故鄉。因為它是一塊溫馨的土地;我會再回來。

我想起台灣副總統蕭萬長在我們的會議開幕致詞中說過的話: 一個強大的國家不等於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偉大的國家的人民有自尊,也尊重別人,它們的人民應該有很好的文化修養,而台灣正朝此努力,而且被世人敬重。

我除了敬重和祝福,對這塊土地更有很深的同情及擔憂。我希望亟待登陸寶島的所有人,能尊重這兒的生命及他們固有的生活及習慣;請清掃你們的喉嚨,不要把痰吐到島上來;尊重別人,上車時切勿你推我擠;好好學習漢字,認識你不是老弱病殘孕時,要起身讓座,不要裝成睡去;勿見利忘義,用假冒偽劣商品及廣告侵蝕人們的健 康。

最後,台灣多雨,記得帶雨具,如果你是人民「公僕」, 不要讓你的「主人」為你打傘。

台北我會再來。在陌生的台灣,我感動得哭了。

第三篇:杜郎口之行观感 - 润州教育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杜 郎 口 之 行 观 感

润州中学 张培芳

9月下旬的一个清晨,我区一行18人从济南出发,奔赴早已耳闻的课改实验成功区——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

初入课堂,让我为之振奋,为之激动!让我眼前豁然一亮,让我顿觉耳目一新!

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给人的启示是深刻和多方面的。下面仅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 我们的教师向杜郎口中学学什么

1、教师的功力

知识储备。不必说那花枝招展、动态生成的展示课,也不必说那内容详尽、紧扣考纲的反馈课,单以预习课为例吧:我翻看了几个学生的数学预习笔记本,上面分为了预习目标、预习练习和归纳总结三个版块。我又翻看了几个学生的语文预习笔记本,上面也分为预习目标、预习重难点、知识点、写作特点等几个版块。由此可见,教师不是没下功夫,教师的真正的功夫下在了课外!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驾驭不了这样的课堂,是驾驭不了这样的学生的。

组织能力。一节展示课,如此小的“单位时间”,如此密集的“群体参与”,如此“大容量”的内容,教师的“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点拨”作用,以及“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听了一节苏轼的《水调歌头》,从文本到心得体会, 再到拓展延伸,学生展示,最后师生小结。课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学生的活动方式有:比赛、朗诵、表演、课本剧、小品、唱歌、三句半等,所有活动秩序井然,忙而不乱,百分百的参与率,真是“生龙活虎,欢呼活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啊。而教师总共讲了不到二十句话,所有的评论主持词几乎都是学生自己的。这一切,你能说这与教师的组织能力无关吗?不仅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杜郎口中学教师的组织能力真的很强!

1 教学智慧。教师的语言必须不多,而且一定要句句受用。如上面所提到的苏轼的《水调歌头》。刚入校的初一学生,在展示时,免不了情绪激动了起来,声音高了起来。老师一旁维持秩序,说道:“有理不在声高,请注意谦让。”学生立即安静了下来。下课铃响了,教师作小结时有提醒:“以后同学们要注意:一上课时声音要恰到好处,二要学会倾听。”这一点在初一的课堂里,的确很重要,而老师的点评也是恰到好处。课上,教师“穿针引线、随机点拨”,一堂课,话很少,却句句如重锤般敲打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充分表现出杜郎口中学教师的教学智慧。

2、教师的心胸

从教学阵地里看:杜郎口的课堂,教师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的。预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备课的过程,教师必须参与其中,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激发出潜藏于学生身上的内发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展示课上,师生通过诸多形式交流学习体会,提倡学生多说个人的观点,教师以鼓励性语言积极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感受,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竞争的天地,成长的舞台„„教师让出了神圣的讲台,美丽的光圈消失了。面对学生,他们理解宽容,平等尊重!

从业务论坛上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每周六下午都要在会议室展开论坛。论坛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发现、疑惑进行交流;一种是命题论坛,如“如何面对别人给自己提不足”等。如果这样的论坛,只是说假话空话的话,它必然会流于形式而夭折。可是多年了,它仍在进行着。因为它是实在的、有效的,教师们都是说的真话,也都愿意听到真话。面对同事,他们坦荡无私,光明磊落!

从反思文化中看:教学楼走廊的两边立着许多小黑板,上面有的写的是教师本人上课后的反思,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今后拟采取的措施;有的写的是班主任工作反思及措施;还有听别人的课的收获以及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小黑板内容并每天进行更新。杜郎口中学的教师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敢于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自己,他们严格要求,勇于解剖!

二、我们的学校向杜郎口中学学什么

1、规范管理,严格落实

不仅是在杜郎口,很多学校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制度本身没有完美的,一个能为学校大多数人接受的制度,想把它转化为学校的生产力,靠的就是落实。当很多学校还仅仅把制度当作是应付上级敷衍家长的公文时,杜郎口已经在逐一落实了。我们看到的正在执行的有:听课制度、备课制度、反思制度、评价制度、聘用制度„„无论是大制度,还是小制度;无论是成文的制度,还是不成文的制度,都在严格执行,并且长期坚持着,真正落实到了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这就使得广大师生把遵守学校制度当作是一种习惯。

2、团结协作,高标高效

这次杜郎口之行,我听了两节完整的语文课,一节是一个有着10年教龄的初三的女老师上的,那节课自然是无话可说,上得非常不错;怀着疑惑的心情,我又走进了初一的课堂,听了一节课,就是上面提到的《水调歌头》。上课的也是一位女老师,不过更年轻,事后从教研组长那里了解到,她才是第二年参加工作.一个如此年轻的老师能上出这样好的课,显然是与学科组其他老师的帮助、点拨分不开的。这样看来,高校长介绍的“聊城市赛课的五个一等奖中,杜郎口就占了两名,而且都不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有一个还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教龄”,这些话都还是真实可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县以上的教学能手”这绝不是一句口号。由一斑而窥全豹,杜郎口成绩的强大支撑肯定是一个又一个团结协作,高标高效的优秀群体。

3、以人为本,赏识教育

杜郎口中学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每天早晨出操之前,对全校前一天上课好的、不好的班级进行反馈。但很注意方式方法:表现最好的是„„,进步较大的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是„„。这样做,既激励了优秀者,又照顾到了弱者的自尊,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再如“从最后一名抓起”:一旦学生有进步,挂牌表扬,授予“学习小猛士”、“学习小标兵”称号;再有进步,红绸表扬,授予“学习小明星”称号;特别优秀者,还将他的“名言”及头像制作成卷轴,张贴在人多显眼的地方。像这样的赏识教育,在他们的展示课上也是随处可见,可圈可点。

4、创设氛围,环境育人

走进杜郎口,各种标语口号随处可见:草坪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究中创新”;教室内“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黑板上方“我的课堂我主宰,自主的课堂更精彩”;走廊 “开放课堂,伴我飞翔,积极展示,成就梦想”;宣传栏“自主的课堂我们精彩,改革的校园我们腾飞”;楼梯拐角“课堂新风,教学新貌,学业新绩,效率新高”„„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每一句都有所指,每一处都是精心设计的体现。这样一来,学生就处在一种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走到哪里,都有鞭策、都有提醒,真正实现了养成教育的潜移默化,避免了思想教育的形式化。

古语云:“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学习杜郎口,不可仅盯着别人客观条件的优势而强调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更不可妄自菲薄,在不加选择的学习中丢掉自己的传统,或者只看到一些细节,而忽略其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四篇:关于台湾教育

08中文文学班刘波10220082202380

关于台湾,我们总会想到政治、经济、外交云云,大多逃不出意识形态的桎梏。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造成意识形态差异的,除了历史政治等原因,还难免思维方式的差别,而造成思考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

台湾教育的历史

正如尊学尚贤的中国大陆,台湾也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改汉语为日语,扼制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但台湾民众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抵抗,坚持用汉语,许多知识分子办起了书房(私塾),甚至还兴办收费的义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殖民统治的同化政策失败,中华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与发展。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深知教育之之重要,更加重视台湾的教育,使得台湾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越发地深入全面,于是学校的质量和数量也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台湾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不断上升,到2001年达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学生数更是大幅上升,而研究所研究生人数也快速增加,教育和科技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台湾的教育政策

一国、一地区的教育发展,总是与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其社会制度的产物,也必然是为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巩固其社会制度、发展经济等服务的。台湾的教育发展也是受上述因素制约的,其目的是为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地位,维护其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国民党政府退台后,检讨过去教育失败的原因,认为是对学校控制不严所致。台湾当局1950

年6月颁布所谓《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1970年8月通过所谓《复国建国教育纲领》,实行了40年的戒严时期教育,学校全面实行训导制度、学生军训制度,实行"党化教育"(指三民主义教育),即所谓的党义、党治、党办教育,对学校严加控制。经济上抑制通货膨胀,恢复和发展工业,力求稳定财政经济,发展教育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政治、经济的目的,台湾当局规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沿袭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的教育方针,由于时代变迁,教育方针也有所改进。

而台湾的现行教育制度分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正规教育分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3个阶段。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技术学院组成。现行学制依据法规施行。

这些都不需赘述,我想要说明的是台湾教育的两个特殊的制度:联考和兵役制度。

联考。台湾的第一次联考是在一九五四年,那时只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四所大学招生,考生近万人,但就是这次规模不大的考试,开启了台湾长达四十八年的联考制度。

台湾现行的联考制度主要特点包括:所有大学校系都用一种统一也是唯一的考试方式招生,校方大体上不必为招生事务烦心。考生们都是在成绩张榜后填报志愿,各校再择优录取,基本上不考虑专长问题,志愿亦属其次。

联考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它造就了一批人才,但也衍生众多弊端。从事教改运动多年的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史英说:“大学联考是当代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也是共同的噩梦。”因为联考对学生和老师的危害都已很深,现在老师不是在教学生钻研学问,而是在帮学生应付联考。

“公平”是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对联考最直接、中肯的评价。大学联考制度培育了无数精英人才,对台湾社会结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一试定终生”的升学制度也

让台湾高中教育目的受到严重扭曲。台湾前“教育部长”毛高文很早就提出要打倒联考这个“怪物”。社会上很多人也相信,文凭主义是造成台湾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最近十年,民众对联考的改革声浪始终不断。

至于兵役制度,更是台湾教育的一大特点。

台湾“兵役法”规定,服兵役是台湾年轻男性的义务,全岛18岁以上的男性都必须服兵役,陆军服役期为2年,海军和空军的服役期为3年。这种兵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6月17日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兵役法。当时的兵役法明文规定:国民党政府征兵采取义务役和志愿役两种并行体制,其中军官和士官采取以志愿役为主、义务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士兵则采取以义务役为主、志愿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基本沿袭了这一兵役制度。现在的台军采取义务征兵制与志愿募兵制两种方式,但总体上是以征兵制为主,所有与兵役有关的事务都由台军“人力司”负责

台湾之前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兵制度。规定每个青年男子(健康原因或被法院判处7年以上徒刑者除外),在年满18岁或大学毕业之后,都必须服兵役,陆军兵役时间为2年,海、空军为3年。服完兵役后,虽未在军营服务,需要时可随时动员回营。

而最近几年台湾兵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由义务兵向志愿兵(即募兵制)的转变——2002年,台军开始试行募兵制,到2006年,台军官兵中募兵的比例上升至60%,军官、士官、士兵比例达到1∶2∶2,实现“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

调整目标。

我认为兵役制应该可以算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因为台湾青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更为主动和直观地去认识世界和认识人,尽管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但很多学生通过服兵役,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兵役制应该也可以算是融入到台湾教育中的一大有效手段。

台湾教育的阶段特点

在我看来,所谓的教育体制,不只是教育的模式或者说是形式,更多的则是一个长久性和全面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相比死气沉沉的刻板制度,更倾向于对于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塑造。而台湾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塑造一个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幼教体系

台湾的幼教体系, 从根本上讲就是引导学生该如何自己选择,亦即你觉得怎么样 ,你认为可以怎么做(不告诉你该怎么做 ,用引导的方式) 你有权利去问老师,有权利说出你的看法,老师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不会漠视或是处罚)主题式的教学就是很明显的做法。

2国民义务教育

这个时段,所有人都会告诉学生:你有你应尽的责任,也有你身为国民的自由跟权力,你可以为自己发声,因为这是你的权力,没有不能说的事,但是你要搞清楚,比喻跟辱骂是两码子的事情。这样的教育告诉你 ,好的大学不缺会背课本分数高的学生,不缺会念书会考一百分的学生,所缺的是会创新、有创意、有独创力的学生。

3大学和社会教育

每个人都有的思想,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清清楚楚地向年轻人说明: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你,而你也必须学会去尊重跟你不同想法的人,必须知道在台湾的社会里面是多元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人有资格去查看你的信件,去审核你部落格的内容。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你的权力,我们有很多跟你不一样的人存在,因此你必须学会,尊重对方,但是不一定要苟同对方。

4.社会视野教育

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将社会里的人放开,让他们置身于更大的环境去思考

——你开始学会去质疑一些事情 你可以将你自己质疑的问题去跟政府做提问, 而他们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发表你认为的事实,只要你没有把炸药绑在自己的身上,没有人有权力去阻止你的言论自由。你手上握有决定台湾走向的一票,所有人都有资格有义务参与,因为台湾不属於几十个人的地方,是属於两千三百万个人的家。你可以选择,在选择间也有一条叫做放弃。

这样四个阶段之后,台湾教育体系的工作,才算真正大功告成。

当然,做的永远都没说的好,再好的教育理念,在执行上总会有偏差,但是理念在,效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台湾教育与大陆教育

谈到这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之与大陆的教育做个对比。

就课业来看,台湾的学生或许没有比大陆的学生看起来那么聪明,成绩可能也不会比大陆的好,但他们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一定更轻松更自然,而台湾学生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胜过大陆学生的。

台湾学生大环境的竞争并没有大陆那么激烈, 所以他们可能不是课业优秀、知识丰富的那种“三好学生”,但是因为环境上自由开放,所看所闻所接触的东西大不相同,所以台湾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跟想法理念的机会很多,因此在创意方面,相比大陆的“三好学生”,台湾学显然更有优势。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陆教育的一些亮点,但是以学习借鉴的角度,我们的确是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和学习台湾教育的可贵之处。如此这般,大陆之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台湾教育体会

赴台湾教育考察体会

有幸能在2011三明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中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台湾考察学习,此行教育考察团共32人,在班主任陈明杰的带领下,由厦门机场乘坐13:30的飞机飞往台北松山机场,一下飞机带着兴奋、激动和一丝神秘感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见到繁体字的招牌、听到亲切的闽南话,让我感受到我们似乎还没有远行,就像在家里一样。第二天参访了台湾桃园国小、郑声中学及托福托儿所,听取国小及郑声中学校长的台湾教育现状和学校介绍,参观了校园、观看了桃园国小的汇报演出,同时走访了部分师生。5月27日开始,我们对台湾进行了为期7天的环岛考察。我们先后到达了台北市、台中市、斗六市、高雄市、台东市、花莲市……,对台湾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现谈谈我此行的感受、体会:

一、台湾教育:

1、注重多元办学,接轨国际教学

台湾的“国民教育”普及分国小和国中,国小六年,国中三年这些就构成了台湾的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学生就读公办学校实行免费,学生所需费用均由政府承担。但校园建设已远远比不过祖国内陆的许多市属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小。台湾有国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还有天主教、佛教办学等这是我们内陆所见不到的,台湾人只要家庭收入高,文化知识高的家长都喜欢选择私立学校,虽然私立学校学费昂贵,是公立学校的3倍,但有能力的家长都愿意花钱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私立学校为争取生员,竞争激烈,都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如:我们参观的郑声中学就是一所私立的天主教学校,现已有四十五周年的历史了,校内设有天主教堂,天主教教主寝室,学校利用天主教堂对学生进行生

命教育、感恩教育----举行祭天敬祖礼、十八岁成年礼等品德教育。这所学校有5000多名学生,启动了校园美化工程,让本校广设科学生自行设计并装扮校园文化,将校内厕所及楼梯进行彩绘美化展现了普普风潮的艺术风格,让学生随时臵身在时空交错的空间里。学校施行国际教育,安排学生到海外特色学校参访体验学习,增加其跨国文化知识以及提升未来在全球各地的就职能力。

2、办学特色突显,传承精典文化

参访桃园国小,带给我深深的震撼的是这所学校给我们展示舞蹈特长班的学生表演的节目《蜕〃进行式》,当学生的优美而专业的舞姿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感到这是一所不简单的国小,这节目参加99学年度台湾全国学生舞蹈比赛获得特优奖。听老师们介绍这些特长孩子是从三年级起面向社会特招,经过专业委员严格认定选拔出一个班级,平日每天都上专业舞蹈课,可见特长教育在这里是相当重视的。台湾社会比较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更为突出。从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可以领略到:当我们走进那并不起眼的小学校时,在穿堂中本校校长和教务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穿堂中展示着他们老师的照片,校园校舍的平面图、近期开展的系列活动。走进校园虽然没有华丽的建筑但处处整洁干净,校园内每个角落都有贴近学生的警示标语,如:“禁霸”、“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说话音量放低低,懂事有礼笑嘻嘻”等,这所学校让我印象最深的建筑是在教学楼前立的一尊孔子塑像,至圣先师的文化思想在这儿仍然发扬光大,中华精典文化的传承在这仍然得以延续,虽是一海之隔但本同根生。

3.家长委员热情,关心资助学校

这次参访三所学校的过程式中,两位漂亮的家长委员会会长始终陪着我们,她们热情地接待着我们这些远方的贵宾,在参访桃国小图书馆时,我们还发现

这儿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是由家长委员会的志工当任,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家长委员真正参与了学校的办学、管理。陈校长介召这些家长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关心并资助学校发展,有常住学校内的办公室、活动家长室。其历任会长写入学校史册,家长会还协助校务推展、公益团体认养(资助贫困学生)与资助办学,是一种亲师合作。如:家长对学校有什么意见,找家长委员会;学生社团要资金,找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参与学校这么多事务,却是分文不取,完全是做义工。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因为他们明白:一切为了孩子!家长委员会成员表现了非常高的素质。

二、台湾风土人情

1、山美水美人更美

此行我们领略了台湾的美景,台湾同胞的热情好客,台湾人的彬彬有礼。每到一个学校,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周到的安排、细致的准备。每天离开酒店时服务人员都会站在门给我们招手离别,讲话轻声细语,举止端庄国民素质较高。

2、提倡环保低炭生活

台湾人很节约注重环保,在校园内装有用电监测即时看板,这是国家电力社监测各用电单位的用电情况,超过规定量电费将倍增。来到每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小镇,很难见粉尘。街上不大看见警察,却看不到有车辆和行人闯红灯的现象,更难见车辆为了抢时间而左冲右突不文明现象,遇到交通堵塞,大家各自在车里静静地等候,听不到喇叭声。街道边的修车店也是干净整洁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深深地植根于公民的心中。

台湾一行,来去匆匆。感受了台湾的教育,开拓了教育的视野。一海之隔本是同根生,多少感慨,多少期待,希望早日实现统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下一篇:体育备课组长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