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背景下的“冷”思考——关于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反思

2023-02-23

1 热“自主”冷“主导”

目前的教学中, 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 预习、质疑、讨论、总结、检测, 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 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 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 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 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或者有些内容, 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 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 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 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 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因此, 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 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2 热“形式”冷“内容”

教学形式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在教学实践中要力求找到一种更适合内容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 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也能让一贯沉闷的政治课堂展现生机和活力。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 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 中等生得到锻炼, 后进生得到帮助。很多人把这种教学方式看成是课堂教学中的时尚追求, 在一节课上将自主、合作、探究等几种学习方式全端给学生。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 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 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 实际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使得合作学习成了做无用功。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 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没有保证, 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学生方面, 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 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 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 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 气氛活跃, 似乎人人参与、面向全体, 实际上还是少数尖子生得益, 而多数学生或闲聊或陪读, 如此蜻蜓点水合作学习, “双基”不落实, 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3 热“探究”冷“接受”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孔企平博士指出:“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目的) , 提供有价值的政治 (学习内容) , 倡导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方式) , 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政治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 (评价内容) 。新的理念, 必然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引起学习上的革命。”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 体验, 实践, 主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升华认识, 学会学习。为了顺应新课程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作为适应这一要求的方式得到普遍的应用。高中政治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思考活动, 深层次的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的探究学习虽然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 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4 热“个性”冷“共性”

新课改以来, 广大教师努力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的张扬个性的策略总感到有些不尽人意。

一种现象是过于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 (体验) , 却忽视对教材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尊重。有的老师上政治课, 学生对教材有十几种理解, 有的切中要害, 视角独特, 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 浅尝辄止, 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 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 不及其余, 或是莫衷一是, 无所适从。另一个极端——舍本逐末, 一味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本着彻底与传统教学观念决裂的“革命”态度, 将很多知识彻头彻尾的“翻本”, 美其名曰为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和对书本的质疑精神。表现在问题探讨上, 教师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现成结论的超越, 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 似乎只要学生说出不同的东西就成为课改, 甚至课堂上出现“虽然不正确, 但是很好”的教学评价, 让人啼笑皆非。应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 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策略, 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从而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主观性偏差。由此, 教师既要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 又要引导学生尊重教材主旨并追求共通见解, 正确处理一元标准要求与多元解释、个性解读与教材原旨领会、个性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要求。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在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 存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忽视讨论交流的针对性等问题。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 我们还会面临着一些更新的问题和困惑,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对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进行探索和反思, 防止过热过冷, 走极端化的道路。而且在实践中反思、摸索、总结,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也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任重而道远。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和困惑。过热过冷, 教学改革从认识上的片面走向行为上的极端。

关键词: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朱明光.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 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5.

[3] 杨洪芳.课程改革忧思录.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陕西师范大学, 2007, 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井下采煤技术及采煤工艺的选择论文下一篇: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