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论文

2022-04-1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农村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论文 篇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国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农村,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并未纳入城镇社保范畴,这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就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农村养老问题为今后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更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养老 家庭养老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也给各国的养老保障带来巨大的压力。养老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关注点。人口老龄化主要指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即老龄人口比重日益增长的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不单单指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比重上升的简单问题,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人口老龄化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稳步增长等,所以我们要重视老龄化问题,避免因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在1998年后中国开始迈入老龄化国家阵营,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43%。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增速迅猛。中国是人口大国,老年人口数量自然庞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近1.8亿,占全国总人数13.32%。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近1.2亿,占全国总人数8.92%。主要因为医疗水平的进步,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老年人口寿命越来越高,造成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多。中国老龄化起步较晚,但速度迅猛,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7%提升到14%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而中国仅用了27年时间。所以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2.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压力不均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山东省老年人口数量最多,60岁以上老年人达1413万人占省总人口的14.75%;65岁以上老年人口943万人占比达到9.84%。紧随其后的是四川省和江苏省。与此相对的全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少的是西藏,60岁以上老年人只有23万,占西藏总人口7.67%。中國人口老龄化大致呈阶梯状,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压力大于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3.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应该是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才呈现出的一种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是由于计划生育作用的结果,短时间改变人口结构,而经济没有达到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程度。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人均GDP 只有1000美元,社会不能承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重压。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5919元,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承担快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没有专门的退休金,一旦年老各种问题就会出现。而且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为人口老龄化提供服务的制度安排基本没有。所以农村出现的这种“未富先老”的局面不容乐观。

4.农村三化现象并存。三化指的是“少子化”、“高龄化”、“空巢化”,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三种现象会带来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在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同时,出生率不断下降,就会出现“少子化型老龄化”,在这两者共同作用下,会加速老龄化的进程。主要因为执行计划生育后,这一代人成为老年人口后,多子女现象将不存在,基本上子女只有一两个。高龄化是指8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未来高龄化的现象可能更加严重。到2010年我国农村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2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8%。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老年人口难以随子女迁往城镇,老人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老年人长期与子女分开生活,空巢比例逐渐提高。三化积累起来的农村老龄问题,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农村养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现行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目前在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不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意义。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以家庭为单位,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为其提供养老支持,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支持。家庭养老是一种自然选择,更是一种社会选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家庭养老有利于传承孝道,更能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中国农村地区,农民收入较少,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水平较低,使得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的供养。据调查显示农村47.74%的60岁以上老年人经济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其中农村女性老年人依赖家庭供养占比达到59.93%。在农村老年人生活收入居第二位的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依靠土地养老,男性劳动收入达到总生活来源的50.53%,比女性要高出20个百分点。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中,居第一位的是离退休金,比例达到66.3%。只有22.43%来源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经济支持。据调查,75%的农村老年人认为家庭养老比其他养老方式更好,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老年人首先的方式。

2.社会养老。社会养老主要是依靠国家、集体为老年人养老提供物质保障。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养老保险、老年人社会福利等,社会救济主要是五保户制度。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广,所以基于此要增加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争取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

3.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最主要也是最喜欢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传统文化的流失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生育率不断下降,而且农村家庭不断趋向小型化,呈现出“4-2-1”或者是“6-2-1”模式,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增加了农村家庭养老的负担。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促使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许多农村家庭呈现空巢化,只有老人与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子女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是老年人家庭养老失去依托。在农村当农民受到现代物质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思想观念产生变化,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有的多子女家庭相互推脱责任,拒绝赡养老人;有的家庭只负担老人的费用,不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单薄严重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影响农村养老的质量。

三、应对老龄化的农村养老保障提出的政策建议

1.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虽然目前我国农村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但要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经济支持。家庭养老同样不可或缺,社会养老能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来源,但对于老年人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关怀仍需要依靠家庭成员。所以不能单纯实行家庭养老,但也不能由社会养老代替家庭养老,依据目前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两者相结合。

2.生活服务与精神服务相结合。养老不仅仅关心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还要关注精神生活,这样才能在老有所养的同时做到老有所乐。但目前中国农村老年人很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一方面因为子女的主观忽视,另一方面因为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公共服务滞后导致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所以对于农村养老,不能单单重视物质生活,还有注重提高精神服务,提高养老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张正军,刘玮.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养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J].西北大学学报,2012.05.

作者:文美玲

农村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论文 篇2: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2016年7月17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重要批示专题研讨会”在江苏南京隆重举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国亦是如此。21世纪,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该如何面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更是国人的一大难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据新华社消息民政部2016年7月11日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公报指出,截至去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比上年增长23.4%。各类养老床位672.7万张,比上年增长16.4%;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比上年增长11.4%。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普遍弱于城镇,大量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一)未富先老。世界范围来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基本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使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基本是同步的。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而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慢,这样就有一段较长时间来准备和适应,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虽然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出现的,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具有超前性和偏离性,更为严峻的是中国“未富先老”的态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多数国家在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而中国仅为0.1万美元。在中国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中,财产性收入仅占0.3%,更多的是靠子女供养,经济实力还不强,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二)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模式是和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在土地保障的基础上,靠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进行养老。虽然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实行了集体养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在一些地方实行,但是,就全国农村看,家庭养老仍旧是中国农村最普及、最长久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据重要地位,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子女供养占有主要部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农村人口的生育率不断下降,已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人口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家庭结构日渐趋向小型化、核心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同时,孝道观念蜕化、家庭伦理道德淡薄、重幼轻老现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问题日渐突出,导致了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趋于弱化,使得农村养老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

(二)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小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的原则,即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国家对这项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凡是达到全国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农村居民,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凡是已经解决温饱,且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方坚持政府积极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凡是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我国目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也几乎都是农村的富裕居民。而我国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未来农民家庭养老困难的问题,但现在参加保险的人并不是未来养老的困难人群,或目标人群,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今后的养老也不会是太大的问题。未来养老将会面临困难的恰恰是那些养老保险工作并未覆盖的不发达农村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农村居民。所以,当前“保富不保贫”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

三、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和保障家庭养老制度

无论如何,家庭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是不能被其他养老方式所替代的,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家庭养老已经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养老方式,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改革和完善家庭养老制度,使其在新的形势下焕发新的活力,这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

道德约束家庭养老。建构制度伦理,要以完善的制度化、法律化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尊老敬老,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赡老养老。经济条件保障家庭养老。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民才能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老年人的养老支出上,从而使家庭养老更为稳固。法律强制家庭养老。用法律规范家庭养老,才能使其由自发走向自觉,由道德约束变成法律约束。加强家庭养老立法详尽性建设,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法律条文。政策倾斜家庭养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是家庭养老不断发展的关键。家庭养老不仅是家庭的事情,同时也是国家的事情,政府应该从不同方面支持和鼓励家庭养老。

(二)继续扩大养老保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在中央出台的“十项措施”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将农民纳入养老保险范畴,正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具体而有效的举措。养老问题是农民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当养老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农村的消费潜力也将得到释放。我国的国民总收入已由 1978 年的 3645.2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673021亿元,社会保障体系的扩面工作进展顺利,大量的农村人口被纳入到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逐年上升等等,这些增长的势头引领了我国老年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养老方式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陈昱阳.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保体系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2011(5).

[3]赵晓强.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钱海龙.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2(8).

[5]杨励.推行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完善新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J].社科纵横,2007(6).

[6]贾丽凤,马翠花.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12(4).

作者:朱婷

农村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论文 篇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

摘 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它融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分析了居家养老模式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完善农村居家养老的方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中国农村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老龄化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关注,农民的传统观念及家庭养老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出一条顺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养老新路子十分必要。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正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养老模式,同传统的养老模式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一、居家养老的含义和界定

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是社区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方式[1]。居家养老模式中,劳务养老主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主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的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存的社会养老也有所区别,这是一种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新模式。

二、居家养老模式相比其他养老模式的优势

1.居住上的优势。居家养老的核心依然是家庭养老,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相同,居家养老不是在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而是在自己的家中养老,老年人仍然同子女居住在一起。居家养老既方便了子女对老人进行经济、生活和精神上的照料,同时也符合老年人的在家养老的心理,使他们比较容易接受。

2.资金上的节约。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因此资金问题是农村养老的关键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由家庭承担了养老的所有费用,经济负担重,造成部分年轻人背弃父母,严重阻碍了家庭养老的顺利进行。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的是,居家养老把养老的经济供养责任不仅确定在家庭上,社区和国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了养老的顺利进行。

3.服务上的便利。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相比,居家养老模式在依靠家庭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的基础上,以社区为依托,形成全方位的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这样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和个人的负担。

三、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呈现二元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压力也日益增大。以青年人为主体的人口迁移、流动现象,使得同堂而居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同时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如今的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呈现出“4—2—1”的模式。中间一代人不仅要承担起下一代人的教育、生活及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须为赡养上一代四位老人支付巨大的开支,于是农村大多青壮年外出谋生,这是农村凸显以弱养[2]。

2.中国传统文化使居家养老成为可能。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继承了几千年,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绝大多数老人喜欢在家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在文化相对落后、传统思想更为深厚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养老方式[3]。而中国现有的养老救助模式——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等的养老理念有悖于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文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点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孝文化”的宣扬更使得敬老院、养老院等机构在中国农村没有市场[4]。相比之下,居家养老则很好的遵循了传统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照料生活的同时,又不脱离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熟悉的农村环境,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和亲缘优势,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更容易为老年人所接受。

3.国家养老金制度的扶持。国家养老金制度建立充实了家庭经济,提高了老年人群体的购买力。在国家经济增长势头持续上升的背景下,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稳定了老年人对退休生活的良好预期,增强了老年人的消费信心,从而愿意为改善自己的晚年生活而投入更多的资金[4]。对于老年人而言。家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亲情抚慰是人们特别是老人最渴望的[5]。居家养老既可以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社区服务,减轻儿女的负担,又不使老人离开熟悉的家庭与亲人,因此,老年人愿意接受居家养老模式的服务。

4.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与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区别。西方的养老模式经历了由“家庭走向社会”的变迁,后又呈现从“院落回归家庭”的趋势。这给中国农村养老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西方的机构养老相比而言,居家养老使老年人居住在家里,避免了由于居住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带来的高额费用。同时,在居家养老模式中,家人可以承担相应的照料责任,减少一部分养老支出,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6]。

四、中国农村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村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大的方向上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切实的可行性。但介于居家养老才刚刚起步,在政策、保障、社会支持等方面还有待完善。为确保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各项资源整合,从而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村养老需求,符合农村社会发展需要。

1.强化政府职能,健全居家养老保障体系。首先,政府要加强指导和扶持力度。把老年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服务供给的有效程度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给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经费和运营经费补贴,酌情减免税收,用电、水按居民价收取;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对社会捐赠给予税收减免[7]。其次,在公共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政府要加大对居家养老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养老金保险制度,提高社会养老和老年人自我养老的经济能力,减轻家庭在养老上的经济负担,不仅如此,还应将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养老保障体系之中,对其提供政策性财政补贴。最后,给予赡养老年人的家庭以特殊的政策优惠。为了鼓励家庭成员给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活照料和心理安慰,除精神表彰以外,还可以考虑引进经济杠杆,对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津贴以及特殊的住房优惠[8]。

2.健全服务制度,完善社区服务。一个完整、充实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和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因此,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培养一支具备现代社区养老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培训力度[9]。另外,社区通过讲座、免费咨询、义务服务等方式,为老人解决赡养、财产纠纷及部分老人再婚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以保护老人合法权益。

3.整合服务资源,促成健康老龄化。在整合现有社会资源的条件下,做好农村老龄人口的医疗保健,做到病有所医,是发展居家养老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通过多方努力促成健康老龄化。

第一,要努力实现农村的健康老龄化,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增加补助资金,扩大医药费报销范围、提高报销额度,减轻老年人医疗负担。第二,探索建立农村长期康复护理体系,拓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工作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让更多老年人就近、就便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第三,加强农村的健康教育,在平时给予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积极推广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培养一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队伍,定期上门为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实施重点服务。

4.家庭全力支持,构建温馨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家庭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子女除了给予父母必要的养老金、生活费外还需要在精神上对父母进行关心关照。日本政府规定如果子女照顾70岁以上收入低的老人,可以享受减税,与老人一起住的子女交税时,可享受更大的好处。如果照顾的是卧床不能行动的老人。还可以得到额外的好处[10]。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需要建立由家庭成员构成的家庭养老网,年老的父母与儿子、儿媳、孙子(女)、女儿、女婿、外甥(女)构成家庭人际网,大家以父母为主要目标,网内成员互动和交往,照顾和赡养老人。

五、结语

居家养老模式虽然仍处于试点阶段,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养老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时,实施居家养老符合中国国情,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倘若居家养老体系不断成熟与健全,并得以实施,那么居家养老模式便可以很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 祁峰.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2] 谷永跃,唐晓英.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大庆社会科学,2010,(6).

[3] 钱春慧.浅析当前中国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J].传承,2010,(5).

[4] 赵丽红,李智勇.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新出路——家庭养老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模式[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5] 张碧涛.当代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J].黑河学刊,2010,(9).

[6] 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月刊,2010,(9).

[7] 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2004,(4).

[8] 胡金红.关于推进我市农村居家养老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丛林,2009,(2).

[9] 万春利.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3):60-61.

[10] 王爱珠.老年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黄丽丽 卢冠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论文下一篇:混凝土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