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一课: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唯一出路 第二课: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

第三课:营造宽容氛围,优化创新环境

1、【单选题】“创新的道路是用失败的砖头铺出来的”说的是

A. 创新的成功率高

B. 创新的失败率高

C. 创新不可能成功

D. 创新不可能失败

答题结果:

2、【多选题】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需要遵守的定律

A. 拴桩定律

B. 公正定律

C. 鲇鱼定律

D. 人本定律

答题结果:

3、【判断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环境的重要性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4、【判断题】“鲶鱼定律”告诉我们,要为创新型人才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5、【判断题】中央反复强调自主创新意味着今后我们就不需要技术引进了

A. 正确

B. 错误

6、【多选题】()等企业是我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

A. 丛林集团

B. 万华化学

C. 泰和新材

D. 正海集团

答题结果:

7、【多选题】原始创新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A. 首创性

B. 突破性

C. 持续性

D. 带动性

答题结果:

8、【多选题】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

A. 原始创新

B. 集成创新

C. 管理创新

D.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答题结果:

10、【多选题】经济强国的标志

A. GDP质量

B. GDP结构

C. GDP总量

D. GDP速度 答题结果:

11、【单选题】经济强国的标志是()。

A. GDP的总量

B. 科技创新能力

C. GDP的结构和质量

D. 人口规模

答题结果:

7、【单选题】70年代我国大飞机项目下马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我们可以引进技术了 B. 我们不可能研发成功了

C. 我们不需要该项技术了

D. 我们没有能力继续研发下去了 答题结果:

8.【单选题】()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A. 创新驱动 B. 资源驱动

C. 要素驱动

D. 资金驱动   答题结果:

4、【判断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A. 正确

B. 错误

1、【单选题】经济强国的标志是()。

A. GDP的总量

B. 科技创新能力

C. GDP的结构和质量

D. 人口规模

2、【单选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唯一的出路。

A. 产业转移

B. 技术引进

C. 淘汰落后产能

D. 技术创新

3、【多选题】经济强国的标志

A. GDP质量

B. GDP结构 C. GDP总量

D. GDP速度

4、【判断题】在国与国的竞争中,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比GDP的量更加重要

A. 正确

B. 错误

1、【单选题】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有()种

A. 2 B. 3 C. 4 D. 5

2、【单选题】70年代我国大飞机项目下马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我们可以引进技术了

B. 我们不可能研发成功了

C. 我们不需要该项技术了

D. 我们没有能力继续研发下去了

3、【判断题】万华、泰和新材料、正海集团都是我市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典型企业

A. 正确

B. 错误

4、【判断题】中国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并不在物质条件,而是勇气、信心和进取精神的缺失

A. 正确

B. 错误

5、【判断题】技术引进永远不能代替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A. 正确

B. 错误

1、【单选题】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有()种

A. 2 B. 3 C. 4 D. 5

4、【单选题】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层面。 A. 国家

B. 市场

C. 个人

D. 中介组织

5、【多选题】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

A. 原始创新

B. 集成创新

C. 管理创新

D.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多选题】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需要遵守的定律

A. 拴桩定律

B. 公正定律

C. 鲇鱼定律

D. 人本定律

答题结果:

2、【判断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环境的重要性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3、【判断题】中国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并不在物质条件,而是勇气、信心和进取精神的缺失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4、【判断题】万华、泰和新材料、正海集团都是我市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典型企业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5、【多选题】()等企业是我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

A. 丛林集团

B. 万华化学

C. 泰和新材 D. 正海集团

答题结果:

7、【多选题】原始创新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A. 首创性

B. 突破性

C. 持续性

D. 带动性

答题结果:

8、【多选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科技工作16字指导方针是

A. 自主创新

B. 重点跨越

C. 支撑发展

D. 引领未来

答题结果:

9、【多选题】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

A. 原始创新 B. 集成创新

C. 管理创新

D.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答题结果:

10、【判断题】中国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GDP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11、【判断题】在国与国的竞争中,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比GDP的量更加重要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12、【判断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单选题】我国产业发展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主要是因为

A. 引进技术不足 B. 技术落后

C. 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D. 引进后没有及时消化吸收再创新 答题结果:

第二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思考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思考简介: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重大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加快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也有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等带来的难得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和要素条件制约。一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范围内消费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面临一次全新变革,未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具有不确定性。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互动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的不确定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选择难度。二是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需求结构方面,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2009年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60%;2001—2009年我国投资率由36.5%上升到 47.5%,消费率则由 61.4%下降到48.6%,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产业结构方面,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处于价值链低端,2009年工业品产量虽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产品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要素结构方面,主要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区域结构方面,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区域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导致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产品市场争夺激烈、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增加了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困难。三是加快调整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但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相比,体制和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快、社会分配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尚未形成、金融领域改革和资本市场开放面临诸多风险、部分行业行政性垄断仍然存在等等。

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针对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是加快需求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加快要素投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针对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把调整优化要素投入结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管理,不断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四是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实现上述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要求,必须找准突破口、把握着力点,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突出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要增强消费拉动作用。要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多、幅员广、回旋余地大,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使投资更多地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大力推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能力的增强、支撑消费需求的扩大。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注重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产业形态发展。紧紧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推出一批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建立健全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推进区域特色化发展。立足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着力培育特色区域、特色集群、特色品牌,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发展,增强区域协同发展能力。同时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加快建设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要素保障体系。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快建设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以及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突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制约着我国国内需求的扩大,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城镇化扩大内需增长空间。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化率,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要坚持以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把加快城镇建设与加快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镇发展的空间立体化、功能多样化、土地集约化,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投入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要在优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仍然接近5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高层次空心化现象严重,导致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来维持。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标准。要健全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健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业、创新示范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多渠道、多层次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要培养集聚创新人才。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培养大批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切实抓好,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突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突出构建“两型”生产体系。要按照技术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效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要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和“两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立“两型”生产体系,努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加快形成“两型”消费模式。正确处理转变生产方式与转变生活方式的关系,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推广使用绿色产品、节能产品,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要充分发挥“两型”试验区带动作用。从产业扶持政策、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安排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率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突破、创造经验,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推进。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突出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要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制度安排。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市场经济主体的动力和活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深化金融等体制改革,更好地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

第三篇:十八大报告解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摘自十八大报告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

一是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浪费导致的经济低效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愈益突出,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和出口方式粗放,等等,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是可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一靠需求,二靠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保持供给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保持供需结构一致。需求结构处于不断变动中,供给结构也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经济结构合理的重要标志,就是需求结构要适应供给结构,没有需求,质量再好也只是产品,不能成为真正的商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收入的快速增长决定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小汽车、住房和旅游将成为主导产业,对文化、教育等消费也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只有不断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等方面量的指标,更包括产业、城乡、区域结构改善等方面质的指标,没有结构改善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是可以牢牢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发达国家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纷纷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从机遇来看,我国可以直接承接国外产业结构的升级浪潮,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从挑战来看,一方面,发达国家不可能把关键技术转移到中国,如果不加快结构调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现有一些产业会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倾向,必须加快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协调原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结构,协调有不同的含义。就产业结构而言,就是各个产业之间及其内部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对于区域结构来说,就是各个区域能够根据各自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区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对于城乡结构来说,就是要形成一个城乡相互促进和分工合理的结构。对于需求结构而言,就是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原则。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两大目标,短期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要在21世纪中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目标,都有赖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要在经济增长中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更好地增长。

第三,促进就业原则。经济结构调整要有利于增加就业。当然,促进就业并不是不要经济结构调整,也不是要求所有产业都围绕增加就业这一目标。要在淘汰落后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要建设美丽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上一代与下一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选择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提升第二产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例由目前的“

二、

三、一”结构调整为“

三、

二、一”结构。要继续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服务业现代化道路。三大产业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构组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www.shiyebian.net

其次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城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等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小城市适合于农民转移,基础设施投资相对较少,便于管理等优势。要制定适合于城市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清除城市发展的体制障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再次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克服盲目和重复建设,形成全国各地区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上,要注意处理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东、中、西部以同样的速度同步发展,而是要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各个区域之间要有合理的功能定位,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中部地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最后应改善需求结构。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需求中,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把以政府投资为主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把以城市投资为主转变为城乡共同投资,把东部地区投资为主转变为东中西部共同投资,要更多投向农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更多转向民生领域;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打造出口产品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第四篇:十八大报告解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

“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摘自十八大报告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

一是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浪费导致的经济低效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愈益突出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和出口方式粗放等等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是可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一靠需求二靠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保持给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保持需结构一致。需求结构处于不断变动中给结构也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经济结构合理的重要标志就是需求结构要适应给结构没有需求质量再好也只是产品不能成为真正的商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收入的快速增长决定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小汽车、住房和旅游将成为主导产业对文化、教育等消费也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只有不断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等方面量的指标更包括产业、城乡、区域结构改善等方面质的指标没有结构改善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是可以牢牢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发达国家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纷纷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从机遇来看我国可以直接承接国外产业结构的升级浪潮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从挑战来看一方面发达国家不可能把关键技术转移到中国如果不加快结构调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要素提高现有一些产业会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倾向必须加快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

略性调整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协调原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结构协调有不同的含义。就产业结构而言就是各个产业之间及其内部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对于区域结构来说就是各个区域能够根据各自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区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对于城乡结构来说就是要形成一个城乡相互促进和分工合理的结构。对于需求结构而言就是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原则。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两大目标短期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要在21世纪中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目标都有赖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要在经济增长中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更好地增长。

第三促进就业原则。经济结构调整要有利于增加就业。当然促进就业并不是不要经济结构调整也不是要求所有产业都围绕增加就业这一目标。要在淘汰落后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要建设美丽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上一代与下一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选择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提升第二产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例由目前的“

二、

三、一”结构调整为“

三、

二、一”结构。要继续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新型工业化道和服务业现代化道。三大产业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构组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

其次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城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我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等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小城市适合于农民转移基础设施投资相对较少便于管理等优势。要制定适合于城市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清除城市发展的体制障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再次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克服盲目和重复建设形成全国各地区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上要注意处理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东、中、西部以同样的速度同步发展而是要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各个区域之间要有合理的功能定位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中部地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最后应改善需求结构。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需求中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把以政府投资为主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把以城市投资为主转变为城乡共同投资把东部地区投资为主转变为东中西部共同投资要更多投向农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更多转向民生领域;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打造出口产品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第五篇:坚持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面向新世纪,汕头的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以提高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一个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汕头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五”期间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我市的“十五”计划纲要也强调,“十五”期间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构造符合汕头市实际生产力水平和具有国际竞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首要方面。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是发展我国经济的当务之急和根本着力点。根据汕头市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考虑中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应把握住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把握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一世界性潮流,把结构调整同科技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机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利用世界经济结构加快重组的机遇,从我市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出发,注意发挥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积极采用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模式,获取新的国际分工优势。

四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积极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二、按照“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把经济结构调整落到实处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遵循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要求,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致力落实经济结构调整的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加速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的转化,争取在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企业组织结构、增创民营经济优势等方面有所突破,构筑与国际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形成能够有效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首先,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结合我市的产业发展特点,在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要求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壮大优化汕头工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为重点,着力引导、扶持工业企业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纺织服装、塑料制品、食品轻工、玩具工艺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加速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化工医药、感光材料、新型包装和建筑材料等先进技术型工业优化升级,扩展产业链;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形成具有汕头特色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经济增长点,以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体系。

二是发挥汕头特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积极拓展提升第三产业。巩固和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物流业、房地产业。要以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发展物流业,要对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提高物流管理的社会化和组织程度,变粗放管理为集约经营,使物流企业适应中国加入WTO,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要深入发展连锁、超市、代理、配送、网上销售等新型经营业态和营销方式,以电子商务手段改造传统的营销手段,规划建设一些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比较完整的物流网络,推动物流业向集团化、联合化、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大流通促进大生产。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先导型产业,鼓励发展能有效引导消费、促进社会转型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新闻出版、广告会展等“知密型”第三产业,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的建设,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挥汕头处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骨干节点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信息化应用工程,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速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和城市现代化,比较效益高、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重点发展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花卉、食用菌五大主导产品,大力发展设施、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大力促进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推进以汕头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学园为龙头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加速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及产品加工业的渗透,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基本形成以汕头特区为中心,辐射粤东及周边地区的开放型农业产业体系。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快推进我市海洋资源产业化进程。突出海洋综合开发和管理两个重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初步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资本密集、多元化、开放型的海洋经济体系。

第二,优化产业布局,增强特区辐射功能。采取“新上一批、提高一批、转移一批”的策略,以突出保税区、高新区特定区域功能开发,加快工业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区域内外企业间合作,促进区域内外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市区北区以高新区和各级科技工业园为基地,以重点大型企业为骨干,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型工业;南区以发挥保税区和广澳深水港的综合功能为重点,发展以资本密集、大运输量的石化、新型材料、船舶修造工业为主体的临港工业。潮阳、澄海两翼要着力推进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工艺玩具、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优势行业的升级换代,引导企业向工业区和中心城镇聚集,加速产业化、基地化、现代化进程;南澳县以充分运用海岛开发试验区政策、区位和资源优势为动力,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风能发电、海岛旅游产品加工业,积极拓展对台经济合作,努力建设生态岛。

第三、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朝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的。其中,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核心和关键。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入手,产品、技术、区域、劳动力等结构的调整才有实施的载体。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做强做大一批。我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推动企业上市;实施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要行业形成具有龙头地位的骨干企业;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等手段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依托。如超声电子集团、海洋集团、宜华集团等企业,通过扶持和培育,让它们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集团。

二是搞专搞精一批。根据我市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建立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培育和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力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是关闭破产一批。对于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必须依法关闭。尤其对我市自来水取水源进行污染的纺织、印染、洗涤等企业更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早关闭。同时,对于国有企业中那些产品没有市场、资不抵债、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也要解决退出市场的通道,实施破产关闭。不抓紧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结构调整就迈不出大步,国民经济素质就难以提高。

第四、增创民营经济优势。民营经济是汕头经济的主体力量。多年来,民营经济对推动汕头经济的腾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00年,非公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0%以上,出口创汇40%以上。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脱颖而出,在国家和省认定的6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40家。进入新世纪,在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巨大发展潜力,引导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立与国际市场规则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努力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包括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速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化进程;增强民营科技企业整体创新能力;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企业家群体以及探索和发展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等。

鼓励为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鼓励各地市对优秀中小企业实行规费收取的封闭管理,每年由分管专员市长或分管县市长带领有关部门集中办公1—2次,有效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使企业集中精力搞好经营管理;鼓励各地市依法涵养税源;鼓励各地市在工商领证、土地征用等方面为非公有企业提供“一条龙”便捷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经济每次大的发展,都创造出新经验、新特点,也推动着我们有新的探索、新的认识。领导推动、市场拉动、利益驱动、能人带动、环境松动,既是过去我省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后加速推进需要重视的基本经验。

领导推动。我省既是地处中西部的内陆省份,又是国有企业占较大比重的老工业基地,发展非公有经济往往与旧体制、传统观念、教条思维发生较多碰撞,领导推动对加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全省各地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群雄争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慢进亦退的新趋势。

市场拉动。市场竞争的选择和淘汰对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为鼓励非公有企业在当前全国经济已经由过去的短缺发展到现在剩余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快速发展,省和各地市将帮助中小企业通过“三网一平台”获取信息,使他们按照市场需求导向,把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既能够跟踪企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技术进步前沿,努力开发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能够在政府的扶持下,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开发电子、通讯、医药、生物、环保等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事实证明,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最深刻的动因,没有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的优势难以发挥,仅仅停留在机制创新而没有技术创新也是“短命诸候”。

利益驱动。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鼓励人们合法地追求物质财富。从我省非公有经济发展看,在国家政策鼓励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下,利益驱动对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中,在企业内部采取员工购股、法人持股、让利参股、要素入股、人力折股以及厂长经理年薪制等措施就是为了加大国有和集体资产存量盘活的力度;在企业外部采取涵养税源,费用缓征,贷款贴息等政策,是为了给优秀中小企业创造资本增值的有利环境,鼓励其创出优秀经营业绩。为缩小我省经济发展与沿海省市的差距,鼓励非公有经济能跑则跑,能跳则跳,能快则快,能联则联,一切从有利于培育山西经济增长点的实际出发。

能人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动因可以说是机制上的利益驱动加发展上的能人带动的组合。厂长经理的素质维系着企业发展的命运。培育企业家既是投资,也是“储蓄”。优秀的厂长从哪里来?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和自学成长者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正值精力充沛时,为选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基础。聚财先聚才,聚才先聚心,聚心先造就带头人。非公有企业的优势是产权清晰,但优选小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手段是公开选聘。

对非公有企业要以“改革分是非、发展论功过、业绩定取舍”,鼓励优秀中小企业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凭着对事业的追求,把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与经济资源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环境松动。 经营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非公有企业的兴衰。经济落后往往与环境不宽松相伴。要引导政府中有关检查、收费的部门做企业发展“助推器”,“吃税人”必须服务于“纳税人”,蛋糕做大才能有共同利益,企业萎缩,自己将被解职,机构将被撤消。我省只有加大环境松动的治理力度,才能创出松宽环境,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涌进

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基础和前提。落实“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第一位的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工作中来,为我市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坚持面向市场,切实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重点提高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水产业、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优质农产品的比重和农产品的加工比重。一是要大力提高果蔬设施化种植水平,扩大反季节高档蔬菜比例,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和加工的质量档次,提高蔬菜生产经营效益。要把水果上山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步伐,抓好未利用的10万亩宜果山坡地开发工作,形成名优水果规模生产与经营基地。二是要加快海洋开发工作。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稳定近海捕捞,探索发展远洋渔业;大力增加苗种繁殖数量,提高育种技术。三是大力发展家畜和珍禽生产。要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积极发展肉牛和水奶牛,提高草食家畜和家禽的比重,发展节粮型牧业,并在规模化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一批上市量超过万头的大型猪场,上市量超过10万头的养鸡、养鸭、养鹅场,带动整个禽畜业的发展。四是要发展名、特、优、稀、新农产品,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选育、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强化名牌意识,重视名牌品种的培育、商标注册,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要着力于农产品的保鲜生产设备、储藏包装设备、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发展多品种、多风味、高档次的速食品、冷冻系列品和保健营养品。力争至2005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至2008年达到55%。

——开拓物流业,营造城市大商业,增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功能。当务之急是针对我市区域中心功能弱化趋势,积极发挥特区优势、侨乡优势、商贸传统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以增加市场供给为基础,市场开拓为导向,发展物流业为重点,营造城市商业氛围,立足粤东,服务全国,构建汕头商业大规模的跨区贸易服务功能。一是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扩大对内开放,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构建“海外汕头内地”双向大经贸格局。二是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市现有流通设施改造,投资兴办区域性商品配送中心、发展商品仓储中转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行业、参(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与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和经营。三是大力扶持商业批发。围绕力争在3-5年内,培育3-5家年零售额超1亿元的零售企业,3-5家批发销售超5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批发企业的近期目标,发展集批零于一体的仓储式大型商场;组建集收购、运输、销售于一体的批发机构,专事农副产品的销售;建立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批发企业。在上述几个方面发展基础上,逐步发展以系统性、整体性和网络性为特征的采购、运输、分类、配货、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构建区域内及全国性乃至国际化的物资中转、储存和发送等功能,促进物流、商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合理组织,带动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欣赏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笔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