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心理过程研究论文

2022-04-2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修辞心理过程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提要修辞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是一种高级的、有意识的过程,而不是像语言机制中的语法、语义和语音机制那样的下意识的过程。修辞现象的理解是一种相当复杂的逻辑推理程序。没有这种逻辑推理,几乎所有的修辞现象都无法得到正确理解。修辞学的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揭示人类语言中的修辞过程(心理运算过程);二,启动人的语言机制中的“修辞模块”。

修辞心理过程研究论文 篇1:

影像修辞研究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对历史上的影像修辞研究进行梳理,目的在于探究影像修辞研究的发展规律。历史上的影像修辞研究一开始就与符号学和语言修辞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主要包括图片中的修辞研究和电影修辞研究。电影修辞研究是影像修辞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从电影的第一符号学和第二符号学两个阶段对电影修辞研究作了概括。

[关键词]影像修辞 第一符号学 第二符号学 修辞格

人类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传媒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电影的诞生和电视传播技术的出现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在读图时代里,信息的传播的媒介由以文字语言为主转变为以图像为主包括声音和文字的综合语言。以视觉为中心的“影像时代”,带来了人们接受方式、感知方式、思维范式等一系列的变迁,也使得影像的传播面临着新的课题,即影像的传播者怎样运用以图像为主的综合语言的各表达要素进行修辞建构,以使影像传播的表达效果最佳。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影像传播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历史上的影像修辞研究一开始就与符号学和语言修辞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要包括图像中的修辞研究和电影修辞研究。前者主要指的是对绘画、摄影、广告图片的图像修辞规律的研究后者是影像修辞研究的主要内容。电影第一符号学中的修辞研究主要是对电影语言中的修辞符码的研究,第二符号学中的修辞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是运用修辞学和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电影与梦之间共同的语言机制和和共同的心理功能。达德利。安德鲁则把电影修辞作为对电影文本的解构活动,认为电影修辞格是是影视创作主体个人化的言说方式,是“叙事在场(presence ofnarration)的标志”。

一、图像的修辞学

对于图像的修辞研究影响最大的是罗兰·巴特和他的学生杰克斯·都兰德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罗兰,巴特是最早运用符号学的原理进行影像研究的理论家。《影像的修辞学》是其视觉修辞研究的经典著作。在文章中,巴特把影像中的讯息符号分为:语言讯息、非编码的肖似图像讯息和编码的肖似图像讯息。语言讯息实质即语言的,如影像上的“解说词”和品牌标签等。语言信息对于(双重)肖似图像讯息具有“锚定”和“中转”的功能。非编码的肖似图像信息,是影像中的一系列非连续性的符号系统。在对一则Panzani广告的分析中,巴尔特分析了四种这样的非连续性符号。这些符号并列而非线性地呈现在影像中,它们“形成一个紧凑的整体”,在影像中并不具有直观性的特征。它们需要观众一种“普遍的文化的知识”和“文化教养”才能识别和见出,甚至是隐藏为连观众也不易觉察的“暗示”。都兰德沿着视觉研究的语言修辞研究方向,在老师的研究基础上,把视觉研究引向了深入。相较于老师的研究,都兰德的研究主要借鉴语言修辞的概念,以“在视觉成分的运用现象中寻找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已经基本确定的各种修辞手段,或者更简单的说,就是要在视觉传播领域中寻找语言学修辞手段的图片性对应物。”在其著作《修辞与广告图像》(1970年)和《广告图像中的修辞手段》(1987年)中。都兰德首先进行了对一般语言修辞手段的划分这一视觉修辞研究的基础工作。然而,实际上在语言,性修辞手段和视觉修辞手段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都兰德又对这个语言性的划分进行了适用于视觉修辞的修改,以适应具体的视觉修辞现象。之后,用大量的篇幅,在对上千幅广告图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修辞手段在广告图片中的体现。都兰德把图像中的视觉成分划分为图像中的产品、展示和使用产品的人和形式三个部分。这些成分的不同的选择或配置,产生了8种不同的修辞手段,即反复、形体变化、芭蕾、同形异体、连续、多样、全体一致、列锦。

分析都兰德对类似性修辞手段的划分,我认为,他把对图像中的视觉成分划分过于简单化了。它一目了然,只是简单的浮于图像的构成内容。他并未像他的老师一样对图像中象征的、文化的或作为内涵的讯息揭示出来,图片中的色彩、构图等元素所传递的所指被严重的忽略了。都兰德的视觉修辞的研究其进步意义在于,对广告图片中的修辞手段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分析,尽管这种整理还存在一些遗漏,但是,这已经在图像的视觉修辞领域取得了一个开拓性的进步。

二、电影第一符号学与电影修辞研究

对于电影的符号学研究是电影修辞研究的基础和发端。电影符号学的诞生使电影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化、系统化、成熟化。电影中的修辞研究,历来就和电影符号学纠缠在一起,其本身就是运用电影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理论研究分析电影的产物。

在对电影语言特有代码的分析中,麦茨认为现代电影由包括形象、被记录的言语音声、被记录的乐声、自然音响声、书写物的图形记录五种物理型式的能指独特结合为特征,由此麦茨确定电影语言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在麦茨看来,电影语言缺少一种“语言系统”,即一种可供相互通讯的记号系统,它只是部分的系统和欠缺记号的系统。“这导致了麦茨在一个超越影像的层次上,在把影像组合成片断的过程中,在故事本身的产生中,通过广义的蒙太奇手法去寻求一种电影语言的特征。”基于对电影语言这样的认识,麦茨确立了他的“组合段类型理论”。麦茨的电影修辞法的研究也是从蒙太奇的运用所产生的修辞效果为出发点的,以此来探讨某一修辞法的特征及其修辞效果的。他列举了其中一个系统的一种修辞法即“连续蒙太奇”的修辞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能指面上,“连续蒙太奇”具有如下三个相关的特征:(1)从同一空间具有的若干主题,循环地或紧凑地融合在一起。(2)系统地依赖于一种,而且只是一种光学效果。(3)在音乐主题(单一的)和肖似形象系列之间时序的符合。这些特征为同一时期的连续蒙太奇所独有。另外在所指的平面上,它也具有三个相关的特征,即“同时性的语义特征”、“连续性的语义特征”和“与陈述方式相关的语义特征”(它只是偶然具有相等性,表现为细节上的可信的说明或令人信服的样例)。麦茨对连续蒙太奇的分析,实质上是对“连续蒙太奇”修辞法所具备的特征的分析概括。

与麦茨把形象作为“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再加以分解的原初实体”和帕索里尼把“形象记号”确立为电影语言的工具性基础不同,艾柯认为,电影形象是一种编码。并把电影代码分为知觉代码、识别代码、传输代码、色调代码、肖似代码、肖似化代码、趣味和感觉代码、修辞性代码、风格代码和无意识代码10个类别。其中的许多代码具有强烈的修辞特征。如其中的肖似代码、肖似化代码和修辞性代码(作用与电影语言中的含蓄意指层)、风格代码、色调代码和趣味和感觉代码(作用于电影语言的含蓄意指层)、无

意识代码都产生出强烈的修辞效果。

肖似代码是以由传输代码实现的可知觉的成分为基础形成意素的代码,它们被连接为修辞元、记号和意素。修辞元如主题背景关系、光暗对比关系、几何学效果等。记号有“通过惯习化的图形手段成立的识别意素”,“抽象模型”、象征符号,对象的概念图式(用具有放射线的圆圈表示太阳)。意素经常被看作“形象”或“肖似记号”,他实际上构成一个复杂的肖似性短语,是影像表意的重要单元,也是电影修辞的不可缺少的载体。肖似化代码则把肖似代码的“所指”,提高为“能指”,以便含蓄意旨更复杂和更被文化化了的意素。修辞性代码指的是“把意素(文化性的)加于组合或聚合以形成习惯意素的代码”,它们可以划分成修辞性修辞元、修辞性前提和修辞性论证。修辞性代码是形成电影修辞法的重要代码、其中的视觉性修辞性修辞元,实际上就相当于语言中的修辞法,如隐喻、换喻、反喻、引伸等等。修辞性论证是“具有论证力的真正组合段的连接物”,是一部电影复杂的含蓄意指实现的必备条件。风格代码直接就是电影导演精心修辞建构的结果,是特定的电影作品中“由修辞学加于码化的、或者只被实现过一次的、确定的、独创性的代码。”如红白蓝三色系列之《红》中,影片开头镜头随主人公的声音穿梭于电话线、到达大洋彼岸的镜头。色调代码是“使肖似代码的成分(记号或意素)携带审美信息的代码。”它是由记号媒介的特殊性的决定的,如色调处理,运镜方式和剪接技巧等。趣味和感觉代码也是一种修辞性极强的代码,它们以极其富于变化的形式建立由肖似代码和肖似化代码意素引起的含蓄意指方式,具有强烈的审美意味。对于无意识代码,人们惯习的把它们看成是能够进行同化作用和投射作用,能够刺激起某些反应并表现某种心理情景的代码,它们是实现劝说性修辞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第二结构主义与电影修辞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一些电影理论家们开始认识到,并非一成不变的符码不可能独立于作为一个“独特符号系统”的“影片本文”——本文创造着符码,而符码又为本文所独有。因而,对作为能指的本文的读解就非常重要。符号学的研究对象己从结构向结构过程、从表述结果向表述过程、从静态分析向能指运动转变。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更加的关注主体的次级心理过程的分析,结构符号学向着主体的符号学的方向发展。

麦茨首次在法国《通讯》杂志上发表了《想象的能指》的论文,文章主要运用拉康的后弗洛伊德主义思想来解释电影现象,表明了麦茨把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电影的意图,即把电影当成梦和一种语言来进行研究。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发现,电影与梦具有共同的语言机制和共同的心理功能。梦是一个隐喻的世界,电影也是一个隐喻的世界。梦能够“将高度浓缩的表象的心理能量置换给无关重要的表象”,而电影则通过整部影片复杂的语言修辞策略隐含着各种意愿、思想和情感。对于二者而言,隐喻都是它们最基本的表现(转化)形式。然而隐喻又不仅是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电影语言的修辞方式,它甚至是电影的本性所在。凡在电影中出现的东西,它们都具有隐喻的功能。电影不仅有与梦同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还采取了梦的表述语言,具有梦的修辞方式。梦在具象化、视觉化的过程中,需要把由于凝缩和移置的作用导致的杂乱无章的梦的材料进行处理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梦,“使各种个人欲望以各种‘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使梦失去荒谬不连贯的表征”,那就需要所谓“二度校正”,即对梦进行叙事化处理,“赋予梦的逻辑一种显在的可理解性”,从而“给梦的更深层的形式结构披上伪装”。电影则“能够把一种非逻辑精神情绪变得逻辑化,把一种非理性的感性冲动变得理性化,把一种非道德的自我欲望变得道德化。”这需要修辞主体在影像表达的过程,采取有效的修辞策略来实现。这样影视作品才能实现最有效的表达,获得观众最大程度的认同。

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研究越过语言学的逻辑清晰性转向比较朦胧的修辞学规律的研究,“意味着对符号学领域(符码)和表述理论领域(组合体、聚合体、叙事诸因素)进行增补,办法就是引进修辞学术语(隐喻、转喻、反讽,等等)和精神分析术语(凝缩、置换、再现力、再度阐释,等等)。”麦茨是雅克布逊“心灵(及其一切过程)靠选择和有序化而运作”主张的积极倡导者。在语言学和符号学中,“词典(聚合规律)囊括了我们选择的可能性,语法书(组合规律)指导着选择出来的东西的有序化。”语言的这一运作模式与精神分析模式相契合。“‘凝缩’靠基本的选择操作,‘置换’靠曲折的有序化操作”,而‘再度校正’只是调节梦、艺术品、习惯等等对凝缩和置换的程度的协同因素、把“再度校正”这个概念引入编码领域,我们可以发现选择和有序化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修辞学。其实,从一开始精神分析研究就采用修辞学术语进行研究和表述。它们就成了电影按照单元的选择和部署来组织本文的方法。电影符号学研究的这一转向显示出,电影并非是一种自然语言,它顶多只不过是一套做法和手段的有序化,它们是‘预制的’,而并非来自一个什么(在系统一词的任何强烈意义上的)系统。因此,电影文本的“这种拼合(bricolage)状态”,使得电影中的意义,“大部分都是经由惯例(最初是作为修辞格)而来的。”所以,修辞格“尤其是在电影中,乃是逐步有序化的非理性表述的常规标志。”与麦茨不同,达德利·安德鲁认为阐释的层次远高于结构主义分析,因此把把修辞格看作一种解构活动。罗兰·巴尔特和其他批评家认为“抉微剔隐的词源学方法、修辞分析法等等,会使每个符号的;中击力,不论搞得多么复杂,最终都能一清二楚”,而精神分析则通过把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永远切断,从而“清理出即便不是意义、至少也是任何象艺术语言那样充满情感的话语的力量。”修辞格与有语法的语言的有序的逻辑相对立,它(隐喻、排比、反意等等)违反或窜改语法,并通过此举坚持它们的独特呈现模式的重要性。因此,修辞格与幻想有特殊的联系,对于精神分析学家来说,是希望掌握表述的力量(即深层意义)的任何考察的焦点。“从每个角度来看,修辞在一种全面的电影理论中都占有首要的地位。从表意的观点看,在符号学被迫离开去的地方,它就大行其道。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修辞格标出了分析的范围。从样式和电影史的方位看,修辞格一方面编纂了我们仅有的唯一可靠的词典,另一方面,修辞格提供了使系统变更的能量。”修辞格是影视创作主体个人化的言说方式,是“叙事在场(presence Ofnarration)的标志”。对于具有独特的形式的修辞表述,“只有诠释取向而不是结构取向才能使我们有办法对付它”。“在依靠规则、常识和语法,同时无疑又植根于心理学的前提时,修辞活动扩充了意义的空间,并吸引我们通过阐释来填补这个空间。修辞格改变了词典,但它又不能没有词典。”

作者:苗 瑞

修辞心理过程研究论文 篇2:

试论隐喻的理解程序

提 要 修辞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是一种高级的、有意识的过程,而不是像语言机制中的语法、语义和语音机制那样的下意识的过程。修辞现象的理解是一种相当复杂的逻辑推理程序。没有这种逻辑推理,几乎所有的修辞现象都无法得到正确理解。修辞学的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揭示人类语言中的修辞过程(心理运算过程);二,启动人的语言机制中的“修辞模块”。

关键词 隐喻 理解程序 心理过程 修辞机制 修辞学的任务

一、 引言

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之一是揭示人类语言的理解过程和生成过程。在由普通词汇构成的表现语义基本命题的“中性”语句的理解和生成方面,语言学家们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在具有浓重修辞色彩的自然语句理解和生成方面,却乏善可陈,令人扼腕。其原因在于以往修辞研究的主要注意点在于对某些修辞现象的“欣赏”和解读方面,或者在辞格的分类以及结构分析方面,没有将修辞当作一种心理过程来研究。而修辞的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恰恰是修辞学研究最有意义的领域。“修辞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只有在积极的、高层次的认知活动中,才能有修辞行为,它是采用较为复杂的认知方式所进行的思维活动的结果”(金立鑫,2009:54)。

修辞研究不同于语义研究、语法研究和语音学研究,语义学、语法学和语音学所揭示的所有语义规则、语法规则和语音规则都是语言机制控制下的下意识的行为,它们受最底层的规则控制,一旦这一规则形成,就成为下意识。而修辞永远都是有意识的行为。因此,用一般常见的命题逻辑语义分析、语法分析或语音分析很难得到修辞现象背后的真正含义,目前的水平还远未达到足以分析修辞现象的高度。这个工作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本文试图就修辞中常见的隐喻理解(主要是修辞的语义理解)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二、 问题的提出:“扭断语法的脖子!”

“扭断语法的脖子”是若干年前中国文学家提出的一个耸人听闻的口号。这个口号让语法学家们无地自容。而就是这么一句口号本身,也曾经让语法学家们一筹莫展,用他们的“科学语言”无法描述这样的结构。当与计算机专家联手来处理人类自然语言时,语法学家和语义学家更是气馁:目前在面对“扭断语法的脖子”这样的语句时,各国的计算机处理的结果大同小异:“对不起,我无法处理,或者它根本就是个病句”。其智力水平在学龄前孩童之下,计算机虽然能够理解“语法”的含义(这一点它可以超过孩童的智力),但却弄不明白“语法的脖子”,即使它将“扭断”和“语法的脖子”搭配成一个动宾结构,但它依旧不明白“扭断语法的脖子”的含义是什么。在语法学家和语义学家一筹莫展时,修辞学家们可以大有可为了。

通常修辞学家会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隐喻的说法,然而几乎都无法给出一个理解这种隐喻现象的推导规则。一般人是如何理解这种隐喻现象的,他如何从字面意义去推导出字面以外的意义从而获得句子真正的语义信息?理解这样的句子的过程(逻辑推导过程)究竟是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需要理清楚其中的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规则,包括如何确定“N的脖子”是一个隐喻结构(“贪官王宝森的脖子”不是一个隐喻结构)、是否任何“扭断N的脖子”都能成立、其中N变量都必须符合哪些条件才能构成一个合格的隐喻结构。在这些方面,修辞学家们理应当仁不让,给出语法学家和语义学家无法给出的修辞解释——人类在生成和理解修辞手法时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可以用非常细致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三、 词汇隐喻不需要作语义分析

所有的词汇隐喻(严格说应该是“隐喻词”——隐喻被词汇化的结构)是已经结构化了的固定单位,一般人在理解这些结构时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推导过程,他们是直接在使用过程中(或在词典上)感觉或学习到这些单位的意义的。因此,对这一类词汇隐喻单位只需要通过直接定义就能解决问题。所有隐喻词的意义都应该通过词典或词库定义得到刻画。如下列由人体局部器官构成的隐喻词(所有这些词的习得和应用都属于语言机制控制下的下意识行为,不属于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当然,创造这些词的过程和规则却值得修辞学研究,修辞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创造更具生命力的语言单位):

山顶、山头、山嘴、山腰、山脚/桌子面儿、墙面、地面、铺面、门面、水面、海面、封面、里面、对面、迎面、反面、字面、街面、市面、路面、谜面、账面、票面/桌子腿儿、跑腿、歇腿、绑腿、裤腿、泥腿子、狗腿子/山口、瓶口、门口、洞口、窗口、港口、入海口/豆腐嘴(棉花嘴)、茶壶嘴、尖沙嘴、周家嘴、大嘴、乌鸦嘴/针眼儿、锁眼儿、字眼、棋眼、腰眼、榜眼、鼻眼、嗓子眼、节骨眼/木耳、岩耳、石耳、牛耳、鼎耳、车耳、耳房、耳箭、耳杯

所有词汇层面的隐喻都可以通过词典定义的方法得到解释。这对人和计算机来说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句法中的修辞手法,例如句法隐喻。这不是可以通过定义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推导过程才能解释的。

四、 句法隐喻的逻辑程序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本小节所讨论的“程序”是将人脑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进行形式化的表述。人脑对问题的实际分析和处理过程我们目前无法得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人脑对问题的分析并非如本小节所描述的一种串行过程,而是并行和串行同时运行的。我们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而作了串行式的形式化表述。并且将这种串行处理过程用计算机程序方式表达出来(实际上计算机程序都是人类编写的,计算机的处理程序实际上是模拟人脑对问题的处理过程)。进一步的细节可参看周昌乐(2009:122-156)。

让我们从一个典型的例子开始。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英文用例(转引自束定芳,2000:5):

(1)She is a block of ice.(直译:她是一块冰。)

我们可以认为,说话人形式上表达的是S is P(她是一块冰),但实际上要表达的却是S is R(她待人很冷漠)。现在的问题是,听话人为什么不会真的理解为为S is P,而一定理解为S is R,他是如何将P和R联系起来的?(Searle,1978,转引自束定芳,2000:198) 我们可以从会话合作原则开始作如下推导:

①听话人假设说话人遵循了会话合作原则(如果说话人没有能力遵循会话合作原则——如精神病人等——则面对类似的句子听话人通常采取放弃的策略);

②根据低层次的语法、语义逻辑规则,该结构无解(“她”和“冰”之间没有种属或上下位关系,计算机可以通过搜索“她”的属性得到“无解”的结果);

③听话人坚信①,基于②,听话人必须寻求低层次以外的语法或逻辑规则的解释;

④进入低层次以外的语法语义逻辑解释程序:

Ⅰ 搜索S和P的上位概念的语义特征①,分别得:

她[人类[有生命;有感情[热情,好客,有爱心……冷淡,冷漠,残酷……]]];

冰[水的冷凝固化物[冷,透明,降温,可液化为水,可塑,可雕……]]

Ⅱ 搜索S和P之间共同的属性(或上位属性(温度),得:S(冷淡,冷漠)vs P(冷)

Ⅲ 将P中的语义特征(冷)赋予S得到R(冷淡,冷漠)

Ⅳ (S is P)=(S is R)

Ⅴ S is R(她冷漠→这个人待人很冷漠)

解毕。

问题没那么简单!并不是每一个修辞句都可以作如上推导的,修辞手段有各种变化(甚至变化无穷),对各种各样的变化方法,假如是计算机又该作如何推导?请看下面的句子:

(2)你的微笑编织了每一个奇妙。

计算机的句法处理结果,得到主干结构:“微笑编织了奇妙”。根据词库所提供的所有句法语义属性,该结构无解(“编织”的主语首选为人类名词,宾语在语法上应为结果宾语,且语义上具有[物质]或[非抽象]的属性。此句中的“微笑”与“奇妙”与以上属性不符)。由此,我们不得不进入高层次的修辞处理程序寻求解释:

①有理由相信说话人遵循了会话合作原则,由于低层次句法语义关系无解,进入修辞解释程序;

②根据系统设定的主干成分分析法的运算结果②,该结构核心为“编织”,再查“编织”的句法选择限制规则,得:[+V,[NP1,+HUMAN ___NP2,-ABSTRACT,+RESULT]];

③NP1“微笑”为[-HUMAN],与规则不符,转入下一步④;

④查“微笑”上位属性,获得[HUMAN]属性;

⑤根据①和④将[HUMAN]赋予“微笑”(规则根据:上位属性具有的特征可赋予下位属性);

⑥查V后NP2“奇妙”的句法特征为ABSTRACT,与规则不符,转入下一步⑦;

⑦查“奇妙”的上位属性,无任何有价值的可匹配结果,转入⑧;

⑧根据①、⑥、⑦,进入强制执行程序(任何满足①和⑦的条件③,则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将[-ABSTRACT]赋予“奇妙”(此强制执行程序只在修辞模块中设定:强制改变该项目的赋值,或将某属性强制赋予该项目);

⑨查V后“奇妙”另一句法特征为RESULT,“奇妙”属性中无任何与RESULT相关属性;

⑩由于①和⑨形成严格冲突,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将RESULT赋予“奇妙”;

{11}将②赋值改为:[编织 [微笑 [+HUMAN]],[奇妙[-ABSTRACT,RESULT]]];

{12}得:你的微笑(拟人)编织了每一个奇妙(拟物+结果)

有了上面两个用例的程序分析,“扭断语法的脖子”或许就能较为轻松地分析了,请看:

①有理由相信说话人遵循了会话合作原则;

②查“语法”和“脖子”的特征,无任何交集,无解;

③回溯,查“V断”,得:VR动词;

④查VR动词句法结构特征,得:VR+PATIENT(受事);

⑤赋予“X的脖子”为VR的PATIENT;

⑥根据句法分析结果,得:扭断=VR,X的脖子=PATIENT;

⑦查知识库④:扭断(VR) X的脖子 (PATIENT)=杀死X;

⑧“扭断X的脖子”=杀死X,or干掉X。将“语法”代入X,得:杀死语法,or干掉语法;

⑨查词库:a“语法”:“无生命”属性

b“杀死”、“干掉”:“有生命→无生命”

⑩由于⑨a和b形成冲突,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将“有生命”赋予“语法”,得:

{11}解:干掉语法。

五、 修辞学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

语言学的终极目标是揭示人类的语言机制——即人类的语言是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包括两个领域:语言的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不言而喻,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等相关学科都能在“语言的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修辞学的位置在哪儿?修辞学研究的修辞现象处在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的哪些环节?我们或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修辞学几乎可以超越上面所列举的所有分支学科。我们可以用下面粗疏的模拟自然语言生成过程的流程图来表达:

一个说话人有了说话意图以及表达内容之后,首先开始检索能够表达所要表达意义的词汇,从这一刻开始,整个过程就开始受到修辞机制的监控,从词汇检索到句法处理、篇章处理、语音合成输出,所有过程都在修辞机制的监控之下,其中每一步监控都在进行反复的“调试”,这种调试表现在上面流程图的“+”和“-”的选择上。例如,假如词汇检索的结果(检索到某个词)符合所要表达的意义,同时也符合修辞目的,则获得“+”值(获得通过),程序便进入下一步,否则只能获得“-”(负值),凡是负值则自动进入回溯程序(上图中向左向上),重新进行检索,直到同时符合表达的语义内容又符合修辞目的,该过程才能进入下一步程序。

当然,在许多人那里,修辞模块的设置很可能为缺省状态,即修辞模块基本不工作。这种人的言语通常毫无色彩,很难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因此,修辞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还在于教导人们去启动修辞模块,同时通过各种教育和训练增强人的修辞模块的工作能力,使修辞模块(语言的修辞机制)具备最佳的工作机制,随时为说话人提供最佳的修辞选择(或修辞监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际出于最优状态。这也是修辞学工作者应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 结语

文学家的话大可不必都信以为真,文学家通常喜欢夸张,故作惊人之语,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如果我们当真相信了“扭断了语法的脖子”,后果就会很严重。文学家大都不会为自己说的话负责。

修辞学的研究到底是向文学欣赏一头靠拢,还是向人类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一头靠拢,或许是个假问题。但修辞学到底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倒是个真问题。具体说,修辞学研究者必须关注和回答的问题有:(a)人是如何创造某一修辞手法的?在什么条件下,又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某一合适的修辞手法以获得最好的言语效果?(b)人创造某一修辞手法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听者或读者在理解这一修辞手法时,其心理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修辞学家有义务回答,有义务向计算机等相关学科输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学科正期待着修辞学家们的输出!

注释

①以下所有“语义特征”都是词库(或称“语言知识库”)中已有的,词库中所有的属性都是事先由语言学家建立起来的(这是语言学中具有实际意义的基础建设),具体工作可参见知网(HowNet)。知网是目前我国最好的汉语语义知识库。

②该运算程序可参见金立鑫(2008:42),或金立鑫(2007:278)

③步骤①和⑦形成严格冲突。当系统内部形成严格冲突,则进入强制执行程序以解决该冲突。以下步骤⑩相同。

④如前所述,知识库作为语言研究的基础工作,是事先建设的。

参考文献

金立鑫 2008 《语言研究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金立鑫 2009 中国修辞学的重新定位和研究方法的更新[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

束定芳 2000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周昌乐 2009 《意义的转绎:汉语隐喻的计算释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

作者:金立鑫

修辞心理过程研究论文 篇3:

修辞心理过程个案考察之二

提 要 以鲁国尧《创造新词的心路历程》为例,着眼于微观视角,可以深入探讨修辞的过程性;着眼于常观,表达者以内省的方式用语言文字记下的亲切自然的“作品”适宜于作为研究修辞心理的材料;着眼于宏观视域,作为个案可以探讨修辞心理诸要素之间的关联乃至修辞表达与接受之间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修辞心理过程 微观 常观 宏观

作者:张春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市土壤园林绿化论文下一篇:电力系统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