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习惯之留守儿童论文

2022-04-2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儿童行为习惯之留守儿童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社区儿童之家是为社区内适龄儿童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场所,其中包括为0~3岁婴幼儿群体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对儿童之家开展的早期教育服务進行质量评价,既可以深化对早期教育的理论认识,丰富教育评价理论,又可以改进早期教育服务的内容与过程,推动儿童之家本身的建设与完善。

儿童行为习惯之留守儿童论文 篇1: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摘 要:农村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原因,在行为习惯、人格特质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儿童,我们可以通过认知引领、榜样示范、实践锤炼、环境熏陶、家园合作等策略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2.114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016年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中国民政》2016年第22期相关数字显示,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占89.3%;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占3.3%;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1万人,占3.4%。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占4%。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群体,其中有些人与其他孩子无异,甚至在吃苦耐劳、生活与学习自理等方面要强于他人。也有一些孩子,由于家庭原因,在行为习惯、人格特质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儿童,我们需要注重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策略如下。
一、认知引领

“知”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基础,要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首要的就是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而对道德认识的获得,绝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和种树、种庄稼需要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一样,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为此,一方面要借助语言讲解、动作示范、视频展示等,让儿童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与人相处、完成事务中应养成的行为习惯,如注重個人卫生(衣物 、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在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等;另一方面,可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儿童讲故事、做游戏、观看电影、录像、演出等,从儿童自身利益立场阐述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增强其习惯养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榜样示范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观察学习是儿童品德学习的一条有效路径,尤其是幼儿时期的孩子更加喜欢观察、模仿。为此,要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既要善于为儿童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并对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表扬与鼓励,借助替代强化促进儿童品德发展;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儿童做到的,教师应带头做到,要求儿童不能做、不该做的,教师要带头不做。教师要努力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成为儿童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
三、实践锤炼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需要依靠其多次反复的实践。幼儿教师要在一日常规生活、集体教学、游戏活动等多种情境中训练儿童的行为习惯。在动作行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一边示范,一边让儿童跟着练习,同时还应向儿童指出动作要领,对于一些复杂的行为,可分解为多个动作学习,待个别动作掌握后,再将局部的、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整体动作。对儿童学习的结果,教师可适时予以反馈、奖惩。可以借助普雷马克原理,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可以采用代币法,对有关行为(适当的或不适当)坚持每天做好记录,累积到一定程度,依据行为记录实施奖惩;可以凭借行为协议法,由教育者与儿童共同协商后,达成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进而增强儿童自我控制毅力。

幼儿园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活动室,专人负责,定期组织孩子们进行各种活动,比如手工制作、美术绘画、体育活动、个人才能展示等等,使他们在活动中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品质,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四、环境熏陶

得体的环境、浓郁的情感也是推动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大动力。教师可以在教室或走廊里制作一些行为习惯标兵评选榜,张贴文明用语,悬挂良好行为习惯展示图,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让儿童在不知不觉当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教师要多与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要及时发现儿童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其寻找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并尽快矫正。当儿童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让儿童感受到身边的爱,以爱心赢得儿童的信任,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威信效应。
五、家园合作

长期以来,中外教育大家皆充分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陈鹤琴先生也指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幼儿时期是个体人生的开端,也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期,幼儿教师要向家长充分宣传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与重要性。

同时,由于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的监护人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对良好行为习惯的理解认识不尽到位,幼儿教师还要通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向他们讲述各种行为习惯的应然表现,并倡导留守的监护人首先习得,再依托他们的示范促进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召开家长会,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共同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搭建平台,加强指导。

此外,幼儿教师亦要采取微信、QQ群或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经常和留守儿童在外工作的监护人联系,指导他们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提醒他们不定期督促子女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巩固,努力打造家园深度合作的良好局面,避免“5+2=0”或小于“0”现象的出现。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本着对留守儿童、对弱势人群的关心热爱之情,借助上述策略强化习惯养成教育,为广大留守儿童赢得明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莹,云苗,梁占峰.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之我见[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一卷),2016.

[2] 赵昌英.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之我见[J].中华少年,2015(9).

作者:林蓉

儿童行为习惯之留守儿童论文 篇2:

早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促进社区儿童之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摘 要] 社区儿童之家是为社区内适龄儿童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场所,其中包括为0~3岁婴幼儿群体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对儿童之家开展的早期教育服务進行质量评价,既可以深化对早期教育的理论认识,丰富教育评价理论,又可以改进早期教育服务的内容与过程,推动儿童之家本身的建设与完善。对社区儿童之家的评价应把握好儿童之家的机构属性,聚焦于服务原则、服务目标、服务主体、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要素。同时,应明确评价的基本要求,在坚持儿童利益至上、教育性与适宜性原则的基础上,关注评价方案制定、评价信息收集、评价报告编写三个关键环节,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实现促进儿童之家健康运行与社区内婴幼儿健康发展的评价目的。

[关键词] 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教育评价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在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为0~3岁婴幼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国务院于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就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90%以上的城乡社区要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截至2019年,我国已建成儿童之家或儿童中心28.9万个,[1]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儿童之家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是优化儿童之家建设与发展水平的必然举措。但当前我国儿童之家的发展尚处于探索期,儿童之家的建设与管理尚未形成有效的体制和机制,[2]甚至部分儿童之家有存在变成儿童娱乐中心的倾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儿童之家的保育与教育功能。[3]因此,对儿童之家所提供的早期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是促进儿童之家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手段,有利于为社区内婴幼儿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一、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内涵与价值

儿童之家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它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服务宗旨,为社区内的适龄儿童提供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等一体化服务。[4]早期教育是儿童之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儿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务是指由儿童之家组织实施且以社区内0~3岁儿童为主要作用对象的公益性服务,它以根植社区和服务社区为主要特征,是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我国儿童之家的发展现状来看,儿童之家已经被定位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儿童家园,是为儿童提供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同时它也担负着儿童启蒙、情感交流、安全看护等职能。[5]教育评价对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有着重要的监控和调节作用,[6]通常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运用适宜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存在状态、发展水平与趋势及其价值等进行了解、分析、判断并做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的过程。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对其服务过程和结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提升早期教育服务质量和优化儿童之家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新时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已经达到83.4%。但在3~6岁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0~3岁婴幼儿的早期保育和教育发展却十分缓慢,托幼机构数量严重萎缩。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0~3岁婴幼儿的入托率仅为4%,绝大部分0~3岁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仍在家庭中进行。受家庭教养者时间、精力、知识和能力等的限制,在家庭中开展的早期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婴幼儿的发展需要。因此,依托社区而成立的儿童之家开展的早期教育服务应该主要服务于0~3岁的婴幼儿。社区儿童之家立足于社区且服务于社区儿童,是创新社区儿童教育与儿童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和快乐成长的“弥合缝隙”的重要民生工程,[7]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在促进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对早期教育服务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等进行系统的审视和评价,这一过程可以深化对早期教育的理论认识和丰富早期教育评价理论,可以为改进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模式与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可以促进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可以对已开展的各项早期教育服务进行直接的水平鉴别,有助于管理者和家庭更为直观和明确地了解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质量和合需要程度,有利于改进早期教育服务的内容与过程,以及推动儿童之家本身的建设与完善。

二、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模式

(一)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儿童之家为儿童提供游戏、娱乐、运动、教育、卫生、生活照护、社会心理支持等公益性服务,兼具幼儿园、托儿所、早期教育培训机构、健康运动与游乐中心等多种儿童机构的功能。儿童之家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它既服务于0~3岁的婴幼儿,也服务于3~6岁的学龄前儿童或者小学生;既服务于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也服务于进城务工子女。[8]具体到0~3岁婴幼儿,社区儿童之家服务的内容又包含婴幼儿生活常识与生活习惯培养、身体发展促进与健康运动引导、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人格与个性品质培养等诸多方面。在服务方式上既包含现场亲子活动或主题交流活动,也包含以网络的方式提供家庭保育与教育指导,甚至各种形式的托育服务。

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要紧紧围绕教育服务活动的实施过程来展开,评价的内容就是儿童之家为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的保育和教育服务。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原则、服务目标、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结果等方面。其中服务主体是指具体实施早期教育服务活动的行为者,包括直接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服务对象主要是指参加活动的儿童,同时也包括参加亲子活动或者接受指导与服务的家长等。服务环境既包括机构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也包括活动现场的环境条件与氛围等。

(二)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主要维度及其权重分配

确定了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内容也就确定了评价的主要维度,即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环境、服务內容和服务方式五个主要方面共11个评价维度,各维度依据其重要性程度又可赋予其不同的评价权重。以100分来计算,服务主体所占权重为20分,服务对象所占权重为20分,服务环境所占权重为10分,服务内容所占权重为30分,服务方式所占权重为20分,但上述权重分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服务主体的评价包含主要组织者的教育过程和辅助人员的行为表现两个维度。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组织者主要包括育婴师与保育员、儿童教师、保健医生、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等。辅助人员通常包含儿童之家的管理人员、保洁保安等勤杂服务人员以及活动志愿者等,对这两者的评价主要考察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爱心与责任心、情绪状态与工作态度、专业修养与能力水平等内容。

对服务对象的评价包含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发展情况、家长在活动中的表现或配合与支持程度两个维度。儿童一般以0~3岁婴幼儿为主,部分可以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或者小学生,对儿童的评价主要以其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为主要依据。对家长的评价也主要看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行为表现,但家长平时的信息反馈与满意度调查数据可以作为对家长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

对服务环境的评价包含现场环境条件与活动氛围等微环境以及社区文化教育资源与人文环境等大环境两个维度,具体包含社区儿童之家的物质条件与环境、社区文化教育资源与人文环境、早期教育活动氛围与现场微观环境等内容。在对环境的评价过程中,应更注重对人文与精神环境的评价。[9]

对服务内容的评价包含婴幼儿培养与发展引导、家长育儿辅导与家庭教育支持两个维度。婴幼儿培养与发展引导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护、基本动作训练与运动、情绪与情感引导、人际交往与社会性发展、人格素养与品质、能力培养等方面。家长育儿辅导与家庭教育支持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关于儿童生长与发育、安全与卫生、认知与行为习惯、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内容因主体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具体的评价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服务内容适宜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评价。[10]

对服务方式的评价主要包含0~3岁婴幼儿亲子游戏活动、托育照护活动、家长培训课程三个维度。在评价过程中,对于条件较差的儿童之家,对它的评价可以允许其只存在一项或者两项服务方式,而对于条件好的儿童之家则应考虑其存在的其他服务方式并将其也纳入评价范畴。

对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评价应该把握好儿童之家的机构属性和服务对象,因为儿童之家不是作为一个正规且专门化的教育机构而存在,而是正规教育机构的补充。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对象广、内容多且方式多样,不同的儿童之家所具备的条件也不一样,[11]对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评价应该聚焦于那些最核心的要素,如教师教学素养、儿童行为表现、社区人文环境等。

三、开展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基本要求

在开展社区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活动的过程中,评价者除了要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的内涵与价值以及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还需要明确评价的具体要求。

在评价原则上,对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的评价首先要遵循儿童利益至上的原则。儿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务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坚持儿童利益优先,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婴幼儿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需要。[12]其次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儿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务要从婴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出发,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教育引导,为他们创设有准备的教育环境。[13]再次要遵循适宜性原则。儿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务必须关注婴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需要,要结合其身心发展水平和具体的成长背景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14]优质的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应该面向所有的儿童及其家庭,应该保持服务的长期与稳定。

在评价流程上,儿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务评价一般可分为准备、实施、结果反馈三个阶段,评价者要关注评价方案制定、评价信息收集、评价报告编写三个关键环节。评价实施方案在制定前要开展充分的前期调查,要对评价所涉及的所有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梳理。评价信息的收集应该科学合理,要确保收集到的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评价报告的编写则要在对行为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评价机制上,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念,要深化对儿童之家早期教育功能与价值的认识,要将儿童之家的育人和家庭服务功能放在首位;[15]其次,要将教育评价与儿童之家的运行相结合,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再次,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增强评价的适宜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最后,要合理运用评价结果,要强调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9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EB/OL](2020-12-19)[2021-01-30].http://www.gov.cn/xinwen/2020-12/19/content_5571132.htm.

[2]张丽蓉.“儿童之家”的种子在社区开花结果[J].社会福利,2015(07):38-39.

[3][11]王思源,王建龙,胡继元.我国城乡儿童福利设施状况、问题与体系建议:基于“幼有所育”的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目标[J].社会福利,2018(10):6-12.

[4]胥兴春,姜晓.疫情防控下的社区儿童之家幼儿教育帮扶策略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05):18-25.

[5]郭海燕.儿童之家: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10):73-74.

[6]焦艳,冯晓霞.对“为教学服务的评价”的理论构想[J].学前教育研究,2009(05):7-11.

[7]覃淋.“儿童之家”筑就幸福港湾[J].当代贵州,2019(05):62-63.

[8]郭海燕.协同理论视域下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76-77.

[9]胡娟.论环境及其创设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价值[J].教育科学,2002(02):61-64.

[10]苏贵民,廖红艳.试论以儿童发展结果评价早期教育机构质量的合理性[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05):17-22.

[12]李召存.以儿童为本:走向“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5(07):9-13.

[13]裴菊英,闫承生,张英奎.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社区服务模式[J].中国妇幼保健,2005(06):663-665.

[14]彭建兰,杨美珍,詹贤玲,等.和谐的亲子活动是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个性的教育之道:对100余位留守儿童两年教育的实验研究报告[J].教育学术月刊,2010(01):28-31.

[15]杨伟鹏,罗丽,洪秀敏.国际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的发展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20(08):31-41.

作者:邵小佩 骆晓莉

儿童行为习惯之留守儿童论文 篇3:

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对策

摘要:纠正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一直是我国农村问题的主要探究方向。留守儿童不良习惯的养成有着多方面因素,是教育权利分配不均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具体表现,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且提出了纠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教育对策;德育教育

引言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人数一般占学校人数的90%,甚至是100%,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自身的原因或者各种外界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养成教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培养”,因此类学生从小的养成教育就成为了大问题。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一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可见加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更好的培养一批优秀的“山里娃”,这样城乡的教育差距也才会相对缩短距离,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当前,在我国农村有着相当一部分的农民选择到城市中就业,而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这些子女就是今天本文要着重讨论的“留守儿童”。相对于其他儿童来说,留守儿童由于多方面因素,出现身心健康发展不均衡的概率较大,家长和教师应当注意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帮助留守儿童脱离困境。

一、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现状

(一)学习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由于家长良好的教育以及自身的良好条件,成绩比较好,即使家长外出务工,也不会对儿童的学习成绩产生较大影响,此类儿童学习比较稳定,但是这类儿童占整体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少。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大部分而通过在家长离开后,出现成绩下降、厌学、甚至会出现逃学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不在儿童身边,儿童缺乏父爱和母爱并且没有父母的监督,儿童长期处在此环境下产生烦躁情绪并且出现抑郁症状,会产生自我怀疑,对学习自然不能产生兴趣[1]。

对于这些儿童的父母外出工作,一般由家里的老人负责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由于老人年级较大,并且身上还有繁重的家务劳动,同时缺乏较高的教育程度,对儿童的学习起不到帮助作用。对于寄宿在亲戚家的儿童来说,亲友对于儿童的态度不敢有过多责备,同时有缺乏专人监管,儿童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造成儿童学习没有目标、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有所抗拒或厌烦等不良行为习惯。

(二)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40%,并且在这群留守儿童中,有将近80%的儿童出现了违纪现象,说明留守儿童在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由于儿童的年龄限制,周围其他事物对于儿童影响较大。比如,一位留守儿童学会了打架、旷课等行为,周围其他留守儿童会对这些行为进行模仿,从而迅速在留守儿童中流传开来,由于留守儿童不能从父母上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周围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导,对其他满足自身精神世界的事物会产生明显的依赖情绪,比如留守儿童在家玩游戏时精神世界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受到很少体验到的快乐,自然就会陷入其中,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2]。同时,长期混迹在无人监管的网络世界很容易结交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少年”,这就更容易发生违法的不良道德行为,这不仅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留守儿童心理上的问题

对人的生命现象而言,心理发展是终身性的,最重要的阶段仍是人的早年,从出生起到18前后是人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基础发展阶段。如此家庭便承载着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肩负着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这种作用不是短期见效的,需要父母长时间陪在儿童身边,给予儿童正确的心理引导,促进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而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并不完善,由于父母不能和儿童在一起生活,对于儿童的性格养成会产生不利影响,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会养成儿童自私、冷漠以及内向的性格特点,同时自身有着消极兴趣,对其他的新鲜事物不感兴趣,使他们变得自卑、易怒、烦躁以及孤僻。

二、纠正留守儿童不良习惯的具体对策

(一)家庭方面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儿童的终身教师,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因为血缘的关系,家长对儿童发展和成长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深远的。正式基于如此家长是学校德育的一股潜在的支持性力量。所以,家长要在儿童早年时光中多些陪伴。

(二)学校方面

1、学校管理道德性的根本体现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问题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着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学校管理在对留守儿童心灵关怀德育实施中的意义和价值。

2、教师是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2]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减轻教师心理负担,

3、学校应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给予关心,在课后开展心理讲座,对于在心理上有着消极情绪的留守儿童给予正确的疏导,把学校的“留守之家”发挥到最大价值。

(三)社会方面

1、改良就业制度,减少城乡差距

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原因是城乡差距太大,如果父母不在城市中工作,无法满足家庭的生活需要,地方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尽可能使得农村父母在农村进行就业并且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3]。同时,城市教育部门应该减少对学生户籍入学的限制,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能够在城市中上学,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留守问题,并且对农村户籍以及城市户籍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允许出现差别对待的现象。

2、发挥社区功能,形成教育管理体系

社区应当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并且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亲子教育知识的培养,使得父母意识到自身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让父母真正肩负起监护人的职责。

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改良需要家长、学校以及社区共同努力,本文对浅层面的留守儿童问题进行阐述,对于其他方面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洪江,刘宗发.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研究[J].吉林廣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3:55-57.

[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3]梁时丽,周仕丽,刘定香,赵金秀,顾珍梅,任文静.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9,23:119-120+118.

[4]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和品行问题的空间治理[J].贵州社会科学,2017,09:69-74.

作者:刘志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独立学院后勤管理论文下一篇:翻转课堂中初中物理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