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2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绿色建筑及其智能化为立足点,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同时开展了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和“4+0”四年制应用型本科协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土建类学科为满足工程实践中的涉电需求设置的试办专业。结合新一轮培养计划的制定,该文对新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新课程体系在满足专业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强调了实践性环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新课程体系的设置考虑了学院的师资现状,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满足工程实践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专业规范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ZHANG Zhen-ya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6, China)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 scheme; discipline standard

“智能建筑”[1-2]以建筑为载体,在配置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的同时一般还需要配置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建筑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虽然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总体水平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但是,调查显示,我国“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基础,事实上,建筑领域是我国乃至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这一比例还将上升。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建筑节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保障新建建筑符合节能标准、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任务更加繁重,专业人才的缺口更加突出。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通常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结构、水、暖、气(汽)、电等工程领域,除了“电”以外,这些工程领域可以被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设置的土建学科中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锁覆盖。为填补了目前土建类学科中“电”专业的空缺,2005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2-7]作为土建类学科的新增試办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被批准纳入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培养对象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应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专业定位不但是“智能+建筑”,更要注意“建筑节能+环保”;即定位于“建筑+电气+信息+节能”。该专业承担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人才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1课程体系建设

1.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要体现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原则。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来培养。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素质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能力,建立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意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达到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及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信息处理技术、公共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应注意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容变化的主要技术因素来自于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自动控制、电气与电子信息、建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紧跟技术的进步。其次,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过去仅着眼于传授知识的观念,发展为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观,以及为了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理念等。

1.2课程体系建设规范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办学应该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本科院校应发挥各自特色,扩展专业领域,强调宽口径、多样化、抓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方向。具体的:1)人文社科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2)核心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其中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低学时,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相关课程,灵活地安排所侧重的专业教学内容,以体现各校专业特色,开创各校的特色品牌。4)确保与本专业学科基础类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倡和鼓励各校按专业及特色类课程,设置相关的教学实验或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代工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实践教学涉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

1.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例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在保证必需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最低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系的师资力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在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重新设置了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总结了5年来来本专业试办的经验,并参照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4-6, 8]。

表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必修课

表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

表1、表2给出了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其中,表1是必修课,表2时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表1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实际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只是根据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规划将其归结到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同时,表1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开设且理论学时和实验学习至少要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的最低要求。表2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是专业系所在学院开设的院内公共选修课程。表2中标记“★”的课程是2011版培养计划增设的特色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设置是试图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时紧跟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

3结论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修订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执行计划制定的基础。根据课程体现再安排教学执行计划时,需要在考虑课程的依赖关系确定开设顺序的同时,还需要考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负担,只有这样,从源头保证教学质量才能落到实处。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的修订的重要内容。培养计划的修订,一方面可以在坚持办学特色的前提下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该专业能够进入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柴永茂.中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的未来[J].智能建筑, 2010(4):16-17.

[2]许锦标,万频,谷刚,曾珞亚,宋亚男.科学认识建筑智能化及其发展[J].智能建筑, 2009(4):28-30.

[3]黄清宝,彭宇宁.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及其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28(2):182-184.

[4]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109-112.

[5]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105-107.

[6]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1-65.

[7]王娜,申福林,王俭.建筑智能化系统专业教学综合实验创新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8):11-13.

[8]贾媛,佟威,嵇启春.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9(5):7-8.

作者:张振亚

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 篇2:

高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  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绿色建筑及其智能化为立足点,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同时开展了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和“4+0”四年制应用型本科协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践改革;协同培养

作者简介:张先勇,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建筑电气;李丽,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建筑电气;王娜,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智能化。(广东 广州 51066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特色专业(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6]144号)、广州市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JG103)、2018年教师教育类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广师院〔2018〕279号-JSZD201803)的研究成果。

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许多高校于2006年开始招生,目前全国已有93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类,由于其集成“建筑”“电气”“智能化”三大热门学科,交叉性强,因此在社会中应用领域广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迅速推广和广泛普及得益于学科交叉性。由于是新兴专业,许多高校依托原有基础申办,因此该专业在不同的学校通常隶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这导致每个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科建设的基础不同。建筑学院、计算机学院、电气学院、自动化学院分别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强电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方面各有所长,每个学校学生就业又都面向一定的传统地域范围,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使得本专业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由此可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学校现有实力开展合理规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1]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为广东省内唯一开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公办院校,省内传统电气强校和建筑强校均未开设此专业,因此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小。从过往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就业升学率达100%,可见市场对这个专业的人才需量极大。毕业生就业流向城市要在珠三角地区,且主要以广深两地为主。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高层建筑多,降低碳排放和能源转型需求迫切,以建筑节能为核心的绿色建筑迎来井喷式增长。深圳市绿色建筑的数量及规模稳居全国一线城市榜首,其发展趋势逐步从单体建筑项目扩展至整个城市。在绿色建筑之上,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建筑“智慧化”时代已经到来,在以楼宇自动化为核心的建筑反馈控制系统集成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数据挖掘为基础的建筑前馈控制系统,有利于构建智慧型运行维护体系。因此,对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而言,绿色建筑及其智能化应是其核心需求。[2]
二、高校建筑电气和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隶属于自动化学院,针对社会经济对绿色与智能化的发展需求,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外语、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及各类工程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本学术素养,为其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涵盖的学科面广,其专业技术基础课由电气工程基础、自动化基础、信息技术基础以及土木建筑类基础课程等四部分组成,旨在为学生提供宽厚的学科知识背景,引导他们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电气工程基础课程主要由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模电、数电)、电机与拖动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组成。自动化基础课程主要由自动控制原理、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组成。信息类基础课程主要由计算机语言、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可编程技术等组成。土木建筑类基础课程主要由建筑识图、工程力学、建筑概论等组成。由于该专业学科交叉性强、课程门类繁多,高校要本着“削枝强干”、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内容主要由建筑電气、建筑智能化和建筑节能三大模块组成。建筑电气部分重点开展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控制技术、电气CAD课程建设。建筑供配电与建筑电气技术课程均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应结合工程现场施工实际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施工图纸进行案例教学,多设置一些讨论互动环节,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智能化模块则要重点开展控制网络与协议、综合布线、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等课程的建设。计算机控制技术向建筑领域的快速渗透,带来了智能建筑和数字化社区的飞速发展,因此要重点开展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和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教学。基于网络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能够解决智能建筑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融合问题,提升智能建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由于涉及知识点多面广,该课程教与学的难度均较大,因此适宜以具体的智能建筑工程为例,对其智能化系统进行剖析、学习和设计上的改进,以增强学生的大局观和提升其总体设计能力,从而直接促进学生就业。建筑节能模块则应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技术课程建设。建筑节能涉及的新技术较多并且发展较快,因此其课程设计要紧抓市场技术发展动态,引进最新技术及课题,实现学生学习与将来就业的无缝对接。目前可从建筑能耗分析与评估、中央空调的优化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以及空气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综合利用等角度进行介绍。[3]


三、高校建筑电气和智能化专业应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实践环节的开展情况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就业情况。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应针对不同年级设计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实践环节。

学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培养重点以基础性实践训练为主,以依托自动化学院学生组织科技创新创业联合会(简称“科联”)的系列竞赛活动来开展,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学校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团队作为2011年中国冠军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美国“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全球邀请赛,荣获第二名,并创造了华南赛区8个省份高等学校在该项赛事历年来的最佳成绩;2015年学校学生获“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2016年学校学生团队荣获微软MOS世界大赛中国赛区冠军。一系列竞赛成绩的获得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针对三年级学生主要开展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实践。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学校设置了多种形式的工程训练和实践环节。其中一种是学期项目,学期初始教师就布置主题任务,将其贯穿整个学期,将学生的完成情况则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技术课程即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节能技术调研,组织他们在学期末集中讨论并向教师汇报研究成功,使他们了解建筑节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另一种是课程实验,以理论指导实验,以实验促理解,学做结合,促进学生掌握课程核心内容。例如,可在控制网络与协议课程中融入Lonworks实验箱操作,在综合布线课程中融入实际布线操作,两者的教学效果表现均为良好。为了进一步保证关键环节的实践效果,学校安排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两周均用于完成某一专题的集中实训。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课程均采用集中实训,以提高学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邀请行业内专家和已毕业的优秀校友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和技术现状,从而极大地提升他们专业学习及实践的积极性。

学校对四年级学生主要安排专业实习。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需求大,因此社会实习资源丰富。与其他专业通常采取班级集中实习不同,学校鼓励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寻求个性化的实习发展机会,为将来就业积极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学生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类是工程技术类岗位,如星河湾地产、恒大地产、时代地产、碧桂园地产等甲方机电工程施工管理岗位,或广州一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奇信建设集团、深圳城投集团等乙方建设单位。第二类是设计类单位,如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等。第三类是弱电智能化类公司,如广东杰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东暨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中建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宏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的还有诸如一些检测、咨询以及开发类单位。基本上每个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四上学期都能获得实习经历,那么他们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就能够避免空泛的无意义的重复选题,也就更有针对性。学生经过实习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其职业规划能力显著增强。
四、高校建筑电气和智能化专业应开展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探索

根据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先后与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4+0”四年制应用型本科试点工作。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2016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为100人,单独编班,学生先完成3年高职学段学习,转段选拔考核合格后,可进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习两年,通过最终考核后可获得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于2018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为40人,单独编班,学生经过4年学习后,通过考核即可获得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是未来培养既能掌握较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综合实践、创新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擴大,这类人才将成为新型高端产业的主力军。但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试点单位双方对培养方案进行认真的研讨。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对师生均提出了新的课题,专科起点的学生能否适应这种宽广度的学习,教师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难度,形成专业教学标准,如何制定合理的转段考核方案,如何面向就业市场进行定位等问题均需要在进一步实践中寻求优化答案。[4][5]

参考文献:

[1] 潘玉驹,廖传景.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及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5):88-94+117.

[2] 汪小龙,方潜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及前景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2,(3):61-65.

[3] 徐晓宁,丁云飞,吴会军,游秀华,郝海青.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建筑节能[J].高等建筑教育,2013,(4):5-8

[4] 郭福雁,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5):23-26.

[5] 杨世忠,邢丽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8,(5):20-25.

责任编辑  陈  玲

作者:张先勇 李丽 王娜

建筑电气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需要尤其重视实践教学。针对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教师教学配合、产学研合作和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五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使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更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为提高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人才;本科实践教学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介于土建和电气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融合了土木工程、建筑电气、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多种学科与技术。近年来,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和发展,建筑逐渐实现了楼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自动化和信息通信自动化。与传统建筑相比,智能建筑更加现代化和智能化,居住起来也更加舒适、便利。与此同时,智能建筑对建筑电气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上来说,由于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有建筑设计院、建筑行业工程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具体从事的工作有建筑电气设计、安装、设备维护、管理等相关工作。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教育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本科教育的重心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国内开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几十所。然而,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很多高等学校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有的实验课程只是做表面功夫,实践课程的意义没有落到实处。总的来说,目前国内高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实验课设置不合理,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居多,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太少,使得实验课程变成对理论教学的知识性验证,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初衷相去甚远。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结合,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沟通不够,教学进度和知识点的衔接没能统一。③实验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强人意。④实践课程学生成绩考核方法不合理,实践课程的考核照搬理论教学的考核方法,无法客观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⑤从事实验教学人员大多数常年在高校工作,缺乏实际工程经验,更不了解当前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开展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欠佳。

一、改革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需要兼具实践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尤其要注意实践教学和基本理论教学并重,设置切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还要包括金工实习、建筑电气认识实习、建筑电气生产实习、建筑电气毕业实习以及建筑电气毕业设计等。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土建和电气两门学科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兼顾两门学科,不仅要培养土建工程方面的知识,更要注意传授学生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和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所以,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设置专业实践课程上综合考虑了两门学科的需求,开展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有电路原理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和电机与电力拖动实验共60学时;开展的核心专业实验课程有电气安全工程实验、计算机网络通信实验、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实验、楼宇自动化技术实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和电气工程概预算实验共96学时,另有建筑电气方向综合实验16学时。同时,对实验指导书进行修订,调整不同类型的实验课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增加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实验开出率100%,课程实验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大于90.90%。

二、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手段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局限于在具体实验器材上进行演示和操作,不仅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成本高,而且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更重要的是,由于大部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验需要跟电打交道,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为了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实验教学的安全性,本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积极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模拟仿真软件如RP-INDUSIM 、MATLAB和BIM软件,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模拟相对真实的工程生产环境进行试验。这些虚拟仿真软件能直观、形象地介绍和演示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设计、安装、调试、测试与运行的全过程,让学生如同置身真实的建筑电气工程环境,让实践教学变得更安全、更有趣味。

三、加强教师教学配合,联合打造良好教学效果

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和实践教学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防止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教学脱节。基础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两方面的教学应该相辅相成,课后教师之间要充分交流,就如何更好地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并且运用专业知识展开讨论。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穿插教学,即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时,由理论教学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进行联合教学、答疑、探讨。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提供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

要想培养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需要实时了解企业和市场发展情况,利用各种条件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考虑到企业工程师大多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可以实行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老师联合培养的模式,让企业工程师直接到学校为学生授课或者联合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另外,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具体的工程,了解相关产品电气控制原理、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等相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真实的工程环境,并与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同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到企业和相关研究院等进修,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交流,进一步拓宽高校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五、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和理论教学考核最重要的不同点在于实践教学重在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绝对不能照搬理论课程考核方法,仅仅以书面的形式考核理论知识。南华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中,不仅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针对实验过程现场提问学生现场解答,还要同时结合学生平时上课情况和实验报告的质量来综合评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摆在首位。本次实践教学改革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工程师和校内专业教师联合培养等诸多方式,解决了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提高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汪小龙.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及前景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2,(2):61-65.

[2] 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61-64.

[3] 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等.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4] 陈一民,张少华,陈志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2010,(6):345-353.

[5] 高瑞,黄民德,杨国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2):132-134.

[6] 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 基于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82-185。

[7] 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育,2011,(7):27-30.

(编辑:秦俊嫄)

作者:蒋盼盼 胡艳 蒋新波 林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小企业销售管理论文下一篇:信息系统林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