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2023-01-09

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提高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肝脏作为稳定机体各种激素代谢的重要脏器,同时也是维持机体血糖稳定的主要脏器。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讲,干细胞出现损伤,会导致患者机体内糖代谢紊乱,糖耐量发生异常,如果在此基础上患者患糖尿病,不仅加重了原本的病情,同时也进一步使病情更加趋向复杂化[1]。目前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具有特殊性,对于该类患者,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还没有统一的抗病毒治疗方案[2]。为探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该研究将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该次对象,均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0~76岁,平均(50.6±7.2)岁,其中首先发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者18例,首先发现糖尿病者5例,二者同时发现者27例。

1.2 纳入标准

1.2.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版)中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标准[3]。并确诊为轻、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半年前均未接收任何抗病毒治疗,治疗前ALT波动性升高,不伴有失代偿性肝硬化等情况,排除伴有严重心、肾、肺功能障碍者,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及伴有精神病患者等予以排除。

1.2.2 糖尿病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在空腹的情况下,其血糖值在7.0 mmol/L以上,在餐后2 h的状态下,患者血糖值在11.1 mmol/L以上。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对于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参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对其的诊断标准:(1)糖尿病患病前患者有肝病时或者两者同时发生;(2)没有糖尿病家族史;(3)患者肝功能发生好转或者恶化时,其与血糖的变化一致;(4)排除甲状腺、肾上腺等疾病及降压药、避孕药、利尿剂等导致的糖代谢紊乱。排除血糖重度异常的患者[4]。

1.3 方法

治疗原则:主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辅以糖尿病治疗。

1.3.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以保肝降酶减黄进行基础性治疗,如果患者属于重症肝炎或者肝硬化,可对症治疗,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人工白蛋白。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采取饮食疗法,由于临床上一些降糖药物会导致患者肝功能受到损害,例如磺酰脲类;在患者采取饮食疗法,肝功能损害比较轻的情况下,可适量的给药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控制血糖水平,效果不佳时,可采取胰岛素治疗,其目的是因为胰岛素不仅有降血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对肝糖原合成具有促进效果。该组患者采取饮食疗法加口服降糖药的患者10例,效果良好,其余40例患者,均采取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改善情况,每日进行检测三餐前及睡前血糖,待患者血糖稳定后,每周进行1次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值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11.4±3.3)mmol/L与治疗后(6.2±1.3)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4,P<0.05);治疗前餐后2 h血糖(18.9±4.6)mmol/L与治疗后(10.3±1.8)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92,P<0.05);治疗前血胆红素(80.3±6.9)μmmol/L与治疗后(33.7±8.5)μ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23,P<0.05);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8.1±2.2)%与治疗后(6.1±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8,P<0.05);治疗前谷草转氨酶(286.2±130.7)U/L与治疗后(61.2±10.3)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24,P<0.05);治疗前谷丙转氨酶(295.4±120.5)U/L与治疗后(65.9±11.4)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93,P<0.05);治疗后各项临床治疗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当患者即患有肝病,同时有患有糖尿病时,当患者肝病伴有肝功能异常时,患者的血糖也相继发生改变,同样,如果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肝功异常的后果,此外,机体转氨酶及胆红素均会发生升高的风险[5]。所以,临床上在对肝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对患者的糖尿病进行治疗,并在治疗中,做到两者兼顾,在该次研究中,笔者所采取的主治肝病,辅以糖尿病治疗的原则,达到了上述的要求,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为因果,也相互有矛盾,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处于急性期时,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并卧床休息,糖尿病患者一般采取饮食治疗,主要是严格控制患者糖的摄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饮食疗法不仅可以很好的稳定患者血糖值,降低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患者肝脏的影响[6]。所以在进行糖尿病治疗时,如果患者肝功能处于较差的情况下,应避免采取对患者肝脏影响较大的药物,可给予饮食疗法,不过有的患者采取饮食疗法效果不佳,此时应早期给予患者胰岛素进行治疗。在文献[7]中,该研究采取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不仅快速的稳定了患者血糖,同时也组织了降糖药物对患者肝脏的损伤,减少了很多不良反应。此外,治疗过程中,为保证患者已受损的肝脏能够有足够的血糖供应,所以,在治疗中可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的稍微高些。该中,随着肝炎的好转,患者糖尿病的症状也慢慢缓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此外,还有报道指出[8],合并糖尿病,增加了肝炎患者发生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几率。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加强对肝源性糖尿病的筛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在治疗中以肝炎治疗为主,辅以糖尿病治疗,效果理想。

摘要:目的 探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给予保肝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辅以糖尿病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血糖、谷草转氨酶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该组治疗前空腹血糖(12.4±3.3)mmol/L、餐后2 h血糖(18.9±4.6)mmol/L、血胆红素(80.3±6.9)μmmol/L、糖化血红蛋白(8.1±2.2)%、谷草转氨酶(286.2±130.7)U/L、谷丙转氨酶(295.4±120.5)U/L,治疗后,空腹血糖(6.2±1.3)mmol/L、餐后2 h血糖(10.3±1.8)mmol/L、血胆红素(33.7±8.5)μ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1.2)%、谷草转氨酶(61.2±10.3)U/L、谷丙转氨酶(65.9±11.4)U/L,治疗后各项临床治疗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加强对肝源性糖尿病的筛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在治疗中以肝炎治疗为主,辅以糖尿病治疗,效果理想。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糖尿病,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大凤,冉兴无,王林,等.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2,6(2):121-124.

[2] 曲晶.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预后与病毒因素的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4):77.

[3] 李彩艳.探析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J].糖尿病新世界,2015(6):123.

[4] 王永清.刍议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预后与病毒原因的相关性[J].糖尿病新世界,2015(4):69.

[5] 徐亚芹.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2型糖尿病控制对策[J].糖尿病新世界,2015(4):146.

[6] 施中凯,胡晓丽,赵宏伟,等.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2):120-121.

[7] 赵娟,李娟,于红卫,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5,22(1):6-9.

[8] 李睿,陈卫刚,刘芳,等.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113-1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地质勘查的影响要点研讨下一篇:柴油液相加氢装置的危险性分析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