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答案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地理教学论答案范文

地理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专业310级《地理教学论》科试卷AB答案及评分标准

命题教师:彭章宏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 1.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2.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与评价建议等 3.问题解决教学法

以问题为主线,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构建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4.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主要有哪三种? 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

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并写出一条包含各要素的教学目标。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通过运用地图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归纳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3.评课的基本原则包括哪几个方面? 促进提高;实事就是;因人而异。 4.地理教学挂图运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挂图应挂在光线充足的一边, ②如果两边步解均较暗,或攀亮,挂图最好挂在教师的左手边(即讲台的左边), ③挂图不宜太高和太低, ④挂图不宜太偏。 ⑤指图时,时间不宜太早和太迟, ⑥指图时,教鞭位置应准确无误,不要“声东指西,,, ⑦指图时,教师应站在侧面,并紧贴着墙壁, ⑧指河流由上游到下游,指城市指在城市的图例上,指地区先指出它的大致范围,再指在中心位置,指山脉则指出它的走向。

第 1 页 (共 4 页)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你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2.地理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与地理学科有关的能力、地理教学设计能力、地理教学实施能力和地理教学评价能力

四、实践题(共20分)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一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教案。 (答案略)

第 2 页 (共 4 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 1.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2.地理教学目的

地理教学领域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 3.发现教学法

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4.形成性评价

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编写主板书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注重地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板书的文字要简练、准确、规范;版面要部位恰当;板书层次要适度

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并写出一条包含各要素的教学目标。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通过运用地图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归纳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3.评课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教学态度、内容、方法、组织安排、语言、教态、教学效果。 4.地理教学挂图运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挂图应挂在光线充足的一边, ②如果两边步解均较暗,或攀亮,挂图最好挂在教师的左手边(即讲台的左边), ③挂图不宜太高和太低, ④挂图不宜太偏。 ⑤指图时,时间不宜太早和太迟, ⑥指图时,教鞭位置应准确无误,不要“声东指西,,, ⑦指图时,教师应站在侧面,并紧贴着墙壁, ⑧指河流由上游到下游,指城市指在城市的图例上,指地区先指出它的大致范围,再指在中心位置,指山脉则指出它的走向。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你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第 3 页 (共 4 页)

2.你对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有哪些认识? 略

四、实践题(共20分)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一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写出教案。 (答案略)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一般来讲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A ) A.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B.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

C.儿童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D.儿童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

2、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B ) A. 准备阶段、习得阶段、提取阶段 B. 习得阶段、保持阶段、提取阶段 C. 准备阶段、保持阶段、提取阶段 D. 习得阶段、巩固阶段、运用阶段

3、 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的实际含义,达到理性认识的这一个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是 (C ) A. 感知

B. 综合

C. 理解

D. 掌握

4、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动力是 ( A )

A. 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发展水平与数学教学的进程对他们提出的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

B. 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现状之间的差距 C. 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 D. 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

5、 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的 (A ) A. 深度与广度

B. 程度与水平 C. 积极性 D. 兴趣

6、发现法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倡导发现法的是 (B ) A. 布卢姆

B. 加涅

C. 布鲁纳

D. 奥苏博尔

7、常识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最早提出此种方法的是(D ) A. 布卢姆

B. 邱学华

C. 加涅

D. 陈景润

8、对数学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 (D ) A.布卢姆 B.巴班斯基 C.加涅 D.奥苏博尔

9、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概念的合理解释是(C ) A.利用计算机所进行的教学 B.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的教学活动

C.在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的辅助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

D.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和特性,通过教师、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活动来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10、小学数学的备课基本要求是 (A ) A.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条件、备教学方法 B.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活动 C.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方法 D.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活动、备教学条件

11、数学课中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种课型是 (A ) A.新授课 B.练习课 C.复习课 D.讲评课

12、对于小学数学学习考评的内容,以下概括较为合理和面的是(C ) A. 数学知识与情感态度

B. 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的能力 C.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D. 数学知识与技能、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

13、方程及方程的解在小学数学概念分类中属于 ( C ) A. 数的概念

B. 代数初步知识方面的概念

C. 数的关系方面的概念 D. 运算方面的概念

14、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描述准确的是(D ) A.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系统化 B.概念的引入-概念的获得-概念的应用-概念的巩固 C.概念的引入-概念的获得-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应用 D.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应用-概念的系统化

15、当主体需要了解某种数学关系或空间形式,而其中一些要素是未知的时候,就产生了( B) A. 数学障碍

B. 数学联想

C. 数学问题

D.数学学习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有哪些? ① 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提出和思考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 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2、数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数学的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广泛的应用性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1)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是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和谐、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2)教学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特殊性各表现在:

认识活动的特殊性:a、学生的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b、学生的认识条件经验特殊性;c、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实践活动的特殊性:a、实践目的具有特殊性;b、实践环境具有特殊性;c、实践的方式、方法具有特殊性。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矛盾: 基本要素:小学生、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主体地教学中介。 主要矛盾: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

c、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与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和启发式谈话法、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做到几点:

(1)要熟悉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运用其中每种教学方法,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2)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先按教学目的和任务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找出重点、难点,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逻辑上完整的几个部分, (3)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考虑教学过程效率的高低

第三篇:数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 „„„„„„„„„„装„„„„„„„ „„„„„„„„订„„„„„„„„„ „„„„„„„„„„„„„„„„„„ 线 „„„.邢台学院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数学教学论》 考试用时120分钟 系别: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 ____和____的一门科学。 ★

2、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_____ 的思维方式。 ★

3、数学记忆包括:获得____、___、___三个阶段。 ★

4、概念间的关系有:__、___、___、交叉关系。 ★

5、备课的主要程序:__、__、__、___编写教案。 ★

6、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 )。

7、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要求是要( ),也就是要充 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 ★

8、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 20 分)

1、确定数学教学方法的因素不包括( )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环境 D、教学时间

2、数学能力的三大基本能力不包括( ) A、运算能力 B、空间想象能力 C、观察能力 D、逻辑思维能力

3、数学教育的自身特点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

111 ①综合性 ②实践性 ③实用性 ④发展性 ⑤灵活性 ⑥科学性

⑦教育性 ⑧主体性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⑦

4、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 ) A、解题能力 B、推理能力 C、实践能力 D、想象能力

5、数学中的“双基”指的是 (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C、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 D、基础知识和基本命题

6、下列那项不是复合判断。 ( )

A、假言判断 B、负判断 C、联言判断 D、关系判断

7、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是 ()

A、分析教材

B、阅读教材

C、师生关系

D、分析学生

8、 判断分为:()

A、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 B、 简单判断与复合判断 C 、负判断与联言判断 D、 选言判断与假言判断

9、教师是学习的 ( )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212

10、说课的基本要求包括 ()

A、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B、科学性、理论性和严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和理论性 D、思想性、严谨性和实践性

三、简答题( 每小题4分,共 12 分) ★

1、定义的规则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2、构成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请简要阐述。 ★

3、数学概念的定义方式有哪些?并各举一例。

四、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叙述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 2新课程新理念是什么?

3数学探究教学过程包含哪几个基本环节?请设计一节探究活动课。

4问题解决的五种含义是什么?

五、综合应用题 ( 共20 分) 举例说明说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答案

一、填空题

1、数量关系 空间形式

2、本质属性

3、保持 还原 再现

4、同一关系 属种关系 全异关系

313

5、备教材 被学生 备教法 制定教学计划

6、教学

7、组织好学生

8、课堂教学

二、选择题

1—5DCBCA 6—10DABDC

三、解答题

1、答:①定义要相称;

②定义不能循环; ③定义要简明;

④定义一般不用否定形式。

2、答:①理论基础; ②教学目标; ③操作程序; ④实施条件; ⑤教学评价。

3、答:⑴属加种差定义,如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发生是定义,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这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 ⑶外延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⑷关系定义,所有的自然数(0除外)中只有1和它本身外没有其它的因数的数叫质数;

414

四、分析题

1、答:(1)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2、1)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3答:数学探究教学过程包含四个基本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一定的教学功能。(1)问题提出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宋朝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情境

515 的创设。创设问题情景通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①学习者能否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觉察到问题的存在;②探究的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定是新的未知,经历过努力是可掌握的;③能否激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需要和期望。因此,进行探究性教学时,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当,要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2)建立猜想,形成结论。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一方面,要进一步收集有关事实和资料,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事实和先前的经验,以假设的形式进行大胆探索,假设就其结构而言,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条件和结果之间建构设想,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3)科学解释与证明。假设指出后,就要想方设法去检验它,用一些实例对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它,整个过程着重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习者积极思考,进行科学抽象,并形成科学解释。

(4)评价与交流应用。学生完成知识意义建构学习不能通过教师传授实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通过教师或同伴的帮助,启发学生领会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为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意义的建设。

4答:问题解决的五种含义:① 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

616 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② 问题解决是过程。“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这就是说,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③ 问题解决是教学类型。“应将问题解决作为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④ 问题解决是目的。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在《21世纪的数学基础》中认为,“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因而,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为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此时,问题解决就独立于特殊的问题,独立于一般过程或方法,也独立于数学的具体内容。⑤ 问题解决是能力。那种把数学用于各种情况的能力,叫做问题解决。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列为10项基本技能之首。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目的之一是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都是不确定的世界里学习生存的本领。

五、答:说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说教材:⑴剖析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要阐述所选内容在本课题、单元乃至学段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说所选内容的学习重难点以及确定这些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等。 ⑵说学情:说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和技巧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说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的方法和策略;对所任教班级的班风、学风、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等方

717 面客观的分析,同时对班级中的特殊个体的特征进行单独分析。 ⑶说教学目标: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目标,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就学习内容的教与学的目标要求,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分层化解,阐述依托内容载体实现这些目标要求的途径与方法。

⑷说教法:本根据课题的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业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⑸说学法: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理由。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说出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要求学生运用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哪种能力等。

⑹说教学程序:说教学活动的展开顺序,包括教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

„„„„„„„„„„„„„„„„线 „„„„„

818

第四篇:英语学科教学论试题答案

英语学科论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Section I: (30 points)

1-5BCBCA6-10BBABA11-15BCACC

Section II: (30 points)

16. Problem: The lesson fail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 because it

focuses totally on the meanings and uses of individual words or sentence patterns.

Solution: The teacher is suggested to divide the class into three stages. In the pre-readingstage, the teacher can engage the students in some speaking activities to help them predict the

contents of the text. Thus arouses their interests in the text and, more importantly, gives them a

purpose for reading--checking the predictions. Such activities can also activate the students’

schemata about the topic that can facilita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Or it is necessary, the

teacher can provide the students with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r list of new words to help

remove potential cultural or language barriers. In the while-reading stage, the teacher can design

activitie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skills of skimming, scanning, reading for detail or inferring.

They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 text not only at the linguistic level but also at the

contextual and rhetorical levels. The teacher can also design some post-reading activities which

offer the students the opportunities of using freely the language they learnt from the text in

speaking or writing contexts.

17. Problem: The lesson started with the third stage of the PPP Model--the stage of productionbut skipped the two important stages before it--the stages of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Solution: Before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talk freely about a topic, they should have relevant

language input. Therefore, on the stage of presentation the teacher can introduce to them some

vocabulary or some reading/listening materials related to the topic and introduce to them some

useful sentence patterns of stating opinions, presenting reasons, expressing agreement, etc. The

teacher is then expected to give the students the opportunities to use the newly-presented language

items in a controlled framework. This may be done by drills or prompted short dialogues. The

focus of this practice stage should be on accuracy and therefore any language errors, once spotted,

should be corrected immediately. Finally comes the stage of production where the students do the

activities, like the group discussion in this case, to experiment with the new language items freely

and creatively. Since this stage is intended to develop fluency, the teacher should refrain from

frequently interrupting a student who is speaking for immediate correction.

18. Problem: The teacher should not stop the tape time and again to explain a word or

information point, because this is not the way people listen in real life.

Solution: Anticipating some language or information barriers the students are likely to encounter

in the process of listening, the teacher can design some pre-listening activities to get the students

ready for the contents and language of the text. An alternative is to have the students do some

inferring activities while they are listening. In this way they can not only have a purpose for

listening, but also develop their ability of making inferences based on the contextual cues.

19. Problem: The teacher only performed the role of a manager but neglected some othersignificant roles such as those of a prompter, assessor, resource person, etc.

Solution: A qualified teacher has many roles to play in the classroom.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features a student-centered, task-based and Process-oriented class. This does

not diminish the teacher’s importance in the class, but puts a higher demand on his/her functions,

especially those associated with facilitating and monito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When the

students are doing an activity, the teacher needs to move around to offer encouragement and

suggestions as a prompter, give help with ideas or language as a resource person and detect

problems for immediate or delayed correction as an assessor. In addition, the teacher acts as a

controller to maintain discipline and make sure each student is participating in the activity the way

he/she is required to do. The teacher may also need to give examples of how to do an activity. In

this case, he/she serves as an instructor.

20. Problem: The class hag so many students that it is not easy to control.

Solution: A ready solution is to replace the worksheets with a blackboard drawing or poster. The

alternative rows of students are asked to turn around, so that half the class is facing the student

behind them. In this way, only the front-facing rows can see the information on the blackboard or

poster. Alternatively, two different posters can be put up, one on the front blackboard and the

other on the back wall. Then the one is visible to the front-facing students while the other can be

seen by those facing the back of the room. In either situation exists an information gap. The pairs

can then exchange the information until they have completed the assigned task.

Section Ⅲ: Mini-lesson Plan (40 points)

两题的评分标准相同,具体如下:

Name of activity 1分Objective(s) of the activity 2分

Type of the activity 1分Classroom organization of the activity 1

Teacher’s role 1分Students’ role 1分

Teacher working time 1分Student working time 1分

Teaching aid(s) 1分Predicated problem(s) 2分

Solution(s) 2分Procedures 1) 2分 2) 2分 3) 2分

下面教案仅作参考:1.

Name of activityReading

Objective(s) of the activityGet to know something of the fish in the ocean

Type of the activityThe exploitation of the text

Classroom organization of the activityPersonal work /Individual

Teacher’ s roleOrganizes and guides

Students’ roleRead with skills to find out the key information of the text.

Teacher working time2 min

Student working time4 min

Teaching aid(s)Some pictures, or videos, or overhead projector.

Predicated problem(s)Some students may read word by word and they neglect the reading skills.

Solution(s)The teacher explains the skills clearly.

Procedures1) The teacher explains some skills, such as locating specific information, taking notes on the main points, and so on.2) Students read with skills3) Get feedback

After reading, the teacher invites some students to give some key information of the text. 下面教案仅作参考:2.

Name of activityPut the events in the correct order.

Objective(s) of the activity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text. Type of the activityListening

Classroom organization of the activityGroup work.

Teacher’s roleInstructor , manager

Students’ roleActive participant in class activity

Teacher working time1 min

Student working time4 min

Teaching aid(s)Tape and tape recorder.

Predicated problem(s)There will be pure listeners in group work, or there will be some who tend to idle, and the students may have some difficulties in putting the events in the correct order. Solution (s)For those pure listeners and those who are off-task, the teacher can walk close to them and show them how to participate.

If students have difficulty, the teacher should offer help, showing them how to decide the time order of the events.

Procedures1) The teacher assigns the work2) Students listen carefully and decide the order of the events.3) Get feedback

When the students have finished their work, the teacher invites some to show their decision.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参考答案3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3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 教学过程多本质说 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 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3、直观手段 认识能力 理论思维;

4、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5、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 教与学的方法;

6、传递---接受;

7、学生自学;

8、演示法 参观法;

9、教学组织形式;

10、班级授课制 集体教学形式;

11、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

12、复式教学年级;

13、人与事 时间与空间

14、课堂时间管理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5、积极的 消极的。

二、选择题:

1、B

2、A

3、A

4、A

5、C

6、A

7、A

三、简答题:

1、答:这种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

2、答: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但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地学习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经验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条件。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答:教学过程的特点:(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

主要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答: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知识。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答:(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答:道尔顿制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行。这是一种典型的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答:基本特征:(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答:(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包括: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2)运用建设性的课堂环境;(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如: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等。

四、论述题:

1、参考观点: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智力在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慧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的发展。这里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2、参考观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应该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2)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3、参考观点:(1)缩小班级规模;(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适当举例)

4、参考观点:(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2)与学生平等相处;(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5)加强师生互动。(适当举例)

5、参考观点:(举例并从以下观点中选择部分内容展开论述) 可参考的的教学规律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规律;(3)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4)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可参考的教学原则有:(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s q#n-m r d 课堂时间的优化策略:(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3)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4)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优化课堂气氛的基本策略:(1)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以优化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2)讲求教学艺术,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3)注重情感投资;(4)及时挽救不良的教学气氛。具体方法:(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2)与学生平等相处;(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5)加强师生互动

恰当课堂问题的策略:(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包括: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2)运用建设性的课堂环境;(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如: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等。

6、参考观点:(举例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国内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研究法。

国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等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 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1)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2)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参考观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政策主要有:(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读匠人精神有感范文下一篇:大检修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