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目标研究论文

2022-04-2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大学生教育目标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自我教育模式正是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既是对他人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一种对教育主体的心理、认知、责任有更高要求的教育活动。因此,这一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发展的目标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设定进行研究,以培养创新人才。

大学生教育目标研究论文 篇1: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模式及内容研究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遍及全社会的课题,对大学生而言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代表中国素质教育的程度。因此必须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本文重点对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模式及内容做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模式

序言

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分析评价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树立包括诚信在内的健康的价值观,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然而有些大学生将诚信抛之脑后,甚至无视诚信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目中的诚信是一种理想,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的要求,自身却不能践行。对大学生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以规章制度约束其行为,以主题活动引导其思想,使得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而使其大学生达到自觉诚信,使大学生做诚信的践行者,这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大学生想成为诚信的践行者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制度约束

2004年教育部规定,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要求考生考前阅读《诚信考试承诺书》并签字认可,这一举措将从法律角度进行约束。“大学生诚信身份证”在全国启用,一些高校开发了“大学生诚信度评测系统”,可对大学生诚信度随时测评。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守则》征求意见稿,这对大学生诚信提出了要求。

(二)活动引导,营造诚信氛围

各高校利用学生社团、班级主题活动、课堂教学使管理者、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营造诚信氛围。学校通过一系列“诚信”主题活动来营造诚信氛围,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励,树立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实守信形象,倡导文明诚信之风,打造诚实守信校园。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提高诚信意识和诚信践行力。

(三)使自觉成为诚信的个体道德

诚信需要引导,需要相互监督,更需要自觉。新时期的大学生最应具备自觉诚信观。新时期的大学生只有时时刻刻努力践行诚信,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论大事小事、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生。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但应树立和形成自身的诚信,更应成为诚信最有利的宣传者和践行者[1]。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

信用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诚信教育其教育模式应具有“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时间的长期性、教育形式方法的多样性”等四个基本的特点。在“六性”的指导下,积极构筑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育模式[2]。

(一)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是指诚信教育是全员、全程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应该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体系。要努力建设一个校领导、教职工、全体学生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要让诚信教育贯彻到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

(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我们除了对大学生继续加强社会诚信基本要求的教育、营造氛围外,还针对某些可能出现诚信问题的具体事项予以加强深化。通过多角度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贷款求学意识和如期还款意识,珍惜自已的借贷信用和名誉,自觉履行还贷责任,成为具有良好诚信意识的公民。

(三)教育时间的长期性。为保证诚信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诚信意识,从进校到毕业始终不能放松诚信教育,要做到“反复抓,抓反复”。如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这种不讲诚信的行为,学校应坚持从进校到毕业每次考试前进行教育,考试后进行总结,对考试作弊者进行惩处,使学生明白方方面面都要讲诚信,包括学习,没有诚信将处处碰壁,直到影响一生[3]。

(四)教育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对“空洞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不再认同,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注意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应配合教育部团中央关于人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创设良好诚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地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讲求诚信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侧重从道德诚信教育、法律诚信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和市场信用教育四个方面入手。

(一)道德诚信教育,学生道德诚信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大学生做人的传统教育,是用中国古代传统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自觉做到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增强自身的道德操守和自律。

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包括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美德建设的关键内容是“明理诚信”教育。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言而有信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职业的社会责任,培养“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二)法律诚信教育,新时期大学生法律诚信教育,亦可称之为大学生立世的公民教育,是用法律规范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教育大学生自觉的信守法律、履行诺言,成为模范遵守法律的新一代好公民。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法律强制性特征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守法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使大学生懂得公民在行使权力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

(三)学术诚信教育,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又叫大学生为学的品格教育,是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中,养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脚踏实地的诚信品格,严禁大学生在学习和学术活动中出现考试作弊、抄袭、剽窃等行为。包括:学术诚信内涵教育和学风教育,通过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成果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充分关怀,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也是我们必须遵循

的基本道德原则[4]。

结论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是好的,只有少数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模式以及诚信教育的内容,希望对各大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庆胜. 大学生诚信品德危机现状及对策[J]. 咸宁学院学报. 2010(30/4):26-27.

[2] 杨兴英,庞维杰,梅其君. 大学生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 许瑞芳.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 2002(12).

[4] 杨金娥,文艺,殷艳等. 大学生道德诚信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 教书育人.2007(36).

此论文为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来源: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模式及内容的研究》项目编号:125GH256。

作者:王纪梅

大学生教育目标研究论文 篇2: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设定研究

摘 要:自我教育模式正是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既是对他人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一种对教育主体的心理、认知、责任有更高要求的教育活动。因此,这一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发展的目标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设定进行研究,以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校;自我教育;目标;设定;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教学目标,而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行为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也必然使高校、社会对教育模式转变新的理念和视角,主要表现为设定既定的自我教育目标以满足当代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学生自身发展目标(学生观)

1. 个人需求发展

虽然大学生还没有直接面临经济问题,但是根据大学生个人需求发展理论分析,大学生已在无形中有选择恋人、谈婚论嫁、建立家庭、承担责任的需求,他们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在整个学习生涯、职业准备以及成家立业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以自我为主体来考虑和决定,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控制干扰,最终实现自身预先设立的自身发展目标。总之,无论学生是要获得自尊感的满足,还是获得社会认同的自身价值感,都要有自我治理的意识和行动,更需要自我治理的终身发展。

2. 自我价值实现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还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如性别、年级、专业、家庭背景、接受教育方式等。有资料显示,应用型高校的男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要显著高于女学生;高年级的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理工科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要远高于文科学生;来自省会城市家庭的高校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的学生;以放任方式教育的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高于其他教养方式学生的感知。所以,高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不同背景的学生,通过环境的熏陶,让他们感受到机会是均等的,树立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和决心。

3. 承担家庭责任

家庭责任是大学生应承担的主要责任之一,家庭责任意识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然而,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之过分溺爱以及隔代家庭教育的方式,导致他们个性化加强,也越来越表现出自私自利的行为,更不用提家庭责任感了。所以,强化大学生对亲人的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进一步升华他们对社会、对职业、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加强对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不断完善人格与提升自身素质,做一个对家庭有责任心的有用之才。因此,大学生应该在自我治理、自我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家庭责任感,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必经之路。

4. 服务社会

树立服务社会的远大目标,可为大学生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同时,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也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大学生要深刻理解社会、高校教育的目标,积极主动进行社会实践,如不定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维护社会环境活动、募捐慈善活动等,锻炼自己的意志、砥砺自身品格。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把校园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在加深对书本知识理解和体会的同时,能尝试做到认识国情,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体察民意,关注民生,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使服务社会意识在大学阶段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5. 改变时代

不同的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不同。21世纪的大学生被科技信息包围,互联网更为他们的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时代,勇于承担改造世界、改变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成为创新人才,做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们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更要使自己的梦想和时代的梦想紧密相连,以科技武装自己,以创新改变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时代的设计师和规划师。

二、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教育观)

1. 更新教育观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剧,这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观念等发出了挑战,以往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都已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已是摆在高等教育改革前沿的重中之重。现代高校的教育,应该实现由教师监督为主向学生自我教育为主转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高校应势推行大学生自我治理教育方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标志。特别指出的是,设定应用型大学生自我治理的教学形式应该成为目前高校管理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可以先通过改变教育观念,调动学生自我治理的主动性、自觉性、主体能动性等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治理能力。

2. 优化目标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复兴中华、改造世界的使命,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目标建设和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关乎整个人类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大学生在这个插上互联网翅膀的科技信息时代,只有树立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才能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供求变化莫测的多元化背景下不至于迷失自我,失去方向。如今,人才市场出现了“僧多粥少”“供不应求”“就业难”等局面,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保持清醒和镇定,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所向以及自己人生的目标价值所在。时代要求高校必须真诚对待大学生目标教育问题,这不仅是影响以后就业的重要因素,而且关乎大学生一生的发展。树立恰当的目标,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选择、索取和输出以及自由合理地安排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立志把自己培养成为志向、见解、前程高远而伟大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人才。

3. 完成角色转换

高校除了是一个独特的思想孵化器外,还是一个角色修复和完善的摇篮。在这里,大学生的角色不再像中学时代那样,只是一个纯粹的知识的接受者。大学这个环境赋予了大学生丰富的角色,他们可以是学习标兵,可以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可以是新思想的发起者和践行者,更可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者和规划者。高校是连接学生、家庭和社会的立交桥,其就像一个充满多角度、多方位、多岔口的神秘的坐标,任何学生都可以在这里重新给自己定位,任何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角色修缮。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的殿堂,因学生自我觉悟、自我担当、自我崛起的转变而变得格外神圣而美丽。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介入,学生开始有了家庭、社会责任感,自我约束的意识加强,并开始懂得如何理性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该成为谁等人生非常重要的问题,并自己尝试用行动去证明,开始各种角色的完善和转换。

4. 强化理想信念

要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就必须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前大学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淡化,有的甚至整天浑噩度日,对自己也不负责任,其本质就是缺乏理想和信念教育。所以,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世界梦中去。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需要一代代有理想、有抱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传承,需要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在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低年级教育中,要着重进行人生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不断强化和继续巩固教育成果,把教育内容内化为理想信念。

三、社会发展目标(人才观)

1. 科学发展人才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的发展要依赖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也就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类发展目标。所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要确立科学发展的人才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人才辈出,才能兴旺发达。古人云:“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人兴。”而纵观历史的发展,治国安邦,百业兴废,人才是根本。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实践任务。社会各领域要根据人才的多样性、广义性、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群体性等特征,不拘一格造就人才、选拔人才,彻底改变以往单纯按资历、学历、职称、职务等论人才的片面观。

2. 尊重人才

新时期,要科学把关人才素质的标准和依据,划分人才的标准和类型,搞好人才的培养、考核、选拔和使用。同时,要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人才观。然而,纵观全国人才市场,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各人才市场从市场需求、提供服务再到发展和完善服务等顺应市场变化趋势方面发展得非常顺利,但一旦触及市场体制,就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强大阻力,这种阻力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人为因素,如人才没有从根本上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这一方面是对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人才的极为不尊重。所以,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人才,让每一位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这一举措将会在充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3. 全球化思维

世界新格局的到来,使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普及和紧密,各高校之间、单独的人与人之间将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国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会以人才的竞争与合作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高校把以后的目标升格为培养具备全球化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将是高瞻远瞩的举措。当前,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等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为人类正确认识大自然,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知识和强大的动力,打开了广阔的前景。如在物质科学领域已深入到基本粒子世界,在生命科学领域已深入到分子水平,数学与脑智科学的进步则拓展了思维科学领域,这一系列的成就无不显示科技劳动者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催化剂,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因此,只有具备世界格局思维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认清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才能形成具有全球影响的力量或力量中心,才能参与国际之间的布局,进而揭示世界的发展、演变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向,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人类发展社会、改造世界的本质。

4. 协调多重关系

社会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包括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协调好各种关系,首先要学会协调好自己与自己即自我的精神因素与身体因素的关系,达到身心和谐,其次是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友好指正别人的失误,勇于承认自身的错误,五湖四海皆朋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靠智商打拼天下,靠情商维系天下,靠逆商分享天下,人与人的关键在于关系。

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就具备了整合各方力量的无穷魅力,它将像一张无形的网,使个人具有的综合能力远远大于各种具体能力的简单叠加。只有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社会才能幸福长久。这样,大学生也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傅美芳.试论自我教育目标的导向功能及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

[3]道格拉斯·戈登.自我管理与目标设定[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永明.自我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哲学[D].苏州大学,2008.

作者:翟美荣

大学生教育目标研究论文 篇3: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创业教育已经在国内大多数高校得到逐步推广,但是,处在起步阶段的高校创业教育只能说是初见成效,在教育模式、内容、实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对近几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分析,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基本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阐释、分析和评价,以期促进学界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张亿全(1983-),男,安徽绩溪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助教;徐佳(1990-),女,江苏江阴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常州)本科生。(江苏 常州 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商富国’——个性化培养导向下的创业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便在国外掀起了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热潮,理论成果也慢慢被中国学者所接受。因而在10年后,“创业教育”的理念便开始在中国正式提上议程,在随后的几年里,通过“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程、“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形式,在国内掀起了创业教育的研究热潮。

创业教育是指进行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其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根据目前中国的国情,开展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提高高校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将有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发展。

本文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上的文献,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一个综合评述,以期对未来“创业教育”的研究提供全面可靠的文字资料,推进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概况

从研究论文数量来看,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发现最早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发表于1999年,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几个特点:1)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正在逐年升温;2)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的发表上,说明对于此项的研究目前还主要在初级阶段,集中于学术领域;3)硕士、博士论文及重要会议论文鲜有涉及,说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研究潜力巨大。

从研究角度上来看,有的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思路的整理出发,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很有意义,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从文化视角出发,提出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构建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大学文化层面上形成创业理念、创业的氛围”(邓敏,2006)。有的从创业心理素质角度出发,认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创业教育应从理论和实践的途径,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能力的培养”(毛杰、李翅,2009)。有的从课程体系的研究出发,认为“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理的基础上,设置以实践为特点的模块课程,加强模块课程的相互融合,对课程体系的运作予以保障,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李莹、刘建华,2009)。有的从解决具体类别院校的角度出发,比如何婷英、张丽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温州高校大学生为例》。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业教育的内涵

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标准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社会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阶层的差异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点:第一,认为创业教育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发展(邓敏,2006),这种观点认为,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主要强调教给学生捕捉机会的眼光和组织资源的能力,重视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高级目标,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种高级形式(毛杰、李翅,2009)。这种观点强调更多的是大学在教学上对学生能力培养要讲究协调性。第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房欲飞,2004),这是典型的素质观点,强调大学生能力与意识的结合,即整体素质的提高。

2.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见表2)

表2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

外部环境 潜在外部威胁(T)

(1)目前由于就业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很多大学生开始接受新思想,进行创业,使得创业竞争压力变大。(2)在教育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缺乏较全的体系。(3)对于刚兴起的创业,尚未得到当代大学生家庭的完全肯定。(4)在宏观环境下,相关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不是十分健全 潜在外部机会(O)

(1)具备一定的创业环境和条件。软硬件设施俱全,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逐步推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保障。各种硬件设施亦是日益翻新。(2)高校的支持。目前很多大学开设创业型社团、选修课,也提供了各种创业大赛的平台,使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创业有所认识。(3)目前技术革新飞速、创新氛围浓厚,对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了适合的文化氛围

内部环境 潜在内部优势(S)

(1)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2)自主创业意识较强,对创业有浓厚的兴趣,渴望成功,充满激情、朝气和活力。(2)他们希望通过创业展示自我生命的价值,为社会和自己创造财富。(3)他们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思想意识方面更加具有创业的潜力。(4)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易于创新。(5)具有娴熟的电脑基本操作能力,善于运用发达的信息技术。(6)具有更强的法律意识 潜在内部劣势(W)

(1)当代大学生缺乏经验是其创业的最大弊病,容易纸上谈兵,不切合实际。(2)大学生创业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前提下,才会去考虑创业。(3)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定位,对环境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4)地方高校有不少大学生形成了个体学习的智障,成为创业行动的绊脚石。(5)不少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有心理障碍。如: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

(1)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有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理论分析,按各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倾向,指出我国目前存在着五种创业教育的模式:1)侧重于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2)侧重于创业意识的培养;3)侧重于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为侧重点;4)撰写创业计划和案例教学成为创业教育教学的中心;5)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侧重创新能力的发展(黎江,2004)。在实践中,这些内容都或多或少地交织在一起。有学者依据教育学的理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展开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和探讨。有人认为,当前推动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重心,一是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包括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和创业者联盟五个模块的创业教育体系;二是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通过培训、国际合作、引进短期海外教师以及聘请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等担任兼职讲师等形式,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木志荣,2006),并以此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想,如图2所示。

有学者提出由创业文化、创业理念、创业资金、创业教学、创业实践等部分构成创业教育模式(景圣琪,2008)和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各方力量协同合作的开放型创业教育模式(钟彦峰、曾平生,2007),还有学者提出了理解与研究创业教育模式的不同视角,如顾客的需求和目标市场,认为高校做好创业教育,出发点并不是创业教育本身,而是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定位以及学校自身的资源能力(杜海东、朱立伟,2008),基于营销学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才能让学校树立起鲜明的形象。

(2)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述评。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多少烙有外国经验的印迹,但这并不妨碍对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和探索。综观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文献,我们认为在该领域的研究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点缺陷:1)研究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现有的文献大多为经验性的总结或是比较研究,鲜有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来开展研究的文章,缺乏理论基础。2)缺少实证研究。现有的文献绝大多数是定性研究,建立在广泛调研和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实证研究几乎是空白,目前的研究缺乏说服力。3)片面地、静态地研究问题。目前的研究很少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整个大学生教育体系联系起来,各模式之间、模式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相对静态地来研究问题,缺少系统的、动态的研究。

针对以上三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缺陷,项伟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进研究:1)从教育学、心理学或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开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技术。2)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广泛收集高校师生、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意见和建议,增强研究的说服力,提高应用性。3)系统地、综合地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将研究置于大学生教育、就业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有机地设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2010)。

4.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李小兰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资源投入不大;2)缺乏良好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3)创业教育教学内容片面,教育形式僵化、单一;4)创业教育缺乏实效性,实践证明,要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5)缺乏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效大打折扣;6)学生创业信心不足,自我定位不明确。张俊、颜吾芟(2008)认为我国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实施不到位,三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四是创业教育急功近利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后,韩美贵、刘智元(2007)针对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对课程教学安排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深刻意义,他们指出,目前高职学校中的创业教育课程大部分是在学科专业教育基础之上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开设的,必须受到教学计划安排的制约,何况创业知识除专业技术知识外,还涉及现代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综合性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很大的广度。最后,高永良(2009)对创业教育的几个细节问题进行了总结性研究,他认为:1)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覆盖面不够广泛,创业意识教育并没有普遍深入到大学生群体当中;2)当代大学生对成功创业信心不足,创业准备还不够充分;3)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所必需具备的相关知识,缺乏创业知识的专业培训,对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4)接近一半的学生对政府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并不了解和熟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政府出台的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并不认可;5)大学生创业的困难主要在于经验不足、融资困难和缺乏创业能力。

5.解决创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既是对大学生开展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即要进行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心理教育。2)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主要是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开辟创业实践基地、加大创业教育宣传力度(李莹、刘建华等,2009)。3)创业教育必须打破主体的局限性,实现“平民化”;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有经济的立足点、要具有深层次的创业品质、要基于高校的内源性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4)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结构如图3所示。

完整的创业教育目标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于鼓励和引导部分有能力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使大多数学生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保持活力,更好地发展,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我国创业教育的源动力在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就业瓶颈,加之我们缺乏相应的物质保障和软件设施,创业教育的目标被曲解和简化。

此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形成良好的教育支持和保障:第一、成立创业教育的专职机构。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三,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三、结语

从总体上看,创业教育研究在近两年内没有很大的突破,可见,针对瞬息万变的形势,我们需要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路,打破发展的瓶颈,对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整,结合全球大环境、中国实际情况,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对外国的创业教育资源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然后进行理论创新,为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创业教育的研究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在对环境有明晰认识的前提下,在进行创业教育研究的时候,我们可以拓展视野,结合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特别是结合心理知识和哲学内涵进行创业教育内容的革新,一石激起千层浪,融会贯通,进行学术上的互补结合,将产生1+1>2的效果。

创业教育研究文章虽然很多,但是,只要具有独特的视角,它的研究潜力将十分巨大,只有百家争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在创业教育研究方面的创新突破,所以应该大力鼓励创业教育新理论的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邓敏.创业计划大赛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企业家天地,2006,(3).

[2]毛杰,李翅.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3]李莹,刘建华,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实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

[4]房欲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5]韩丽霞.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

[6]姜红仁.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教育学术月刊,2007,(11).

[7]姬道兴.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和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23).

[8]张俊,颜吾芟.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韩美贵,刘智元.创业教育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10]高永良.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11]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4,(12).

[12]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13]景圣琪.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14]钟彦峰,曾平生.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17).

[15]杜海东,朱立伟.创业教育理念和模式选择的新视角:顾客需求与目标市场[J].科技创业月刊,2008,(3).

[16]项伟.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1978—2008)[J].网络财富,2010,(19).

[17]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18]杨娟.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拾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19]李小兰.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1).

[20]曹剑辉,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究,2010,(8).

(责任编辑:张中)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亿全 徐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论文下一篇:青少年野外生存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