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的和谐班级文化建设

2022-09-12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修正案) 》中,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同时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地方, 和谐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立和谐班级也就理所当然的被看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和谐班级也成了学校和谐的重要标志。坚持以学生为本, 构建和谐班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和谐班级”的和谐发展

1.1 和谐班级建设有利于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

“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班级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班级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班级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

1.2 和谐班级建设有利于丰富和充实学校教育的内容

和谐班级建设活动以其内容的多样性不仅能够弥补学校课堂教育的不足, 而且能够满足学生们“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愿望, 给他们一个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展现自我的平台。如体育比赛, 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进取意识;文艺演出, 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人格力量;适合学生们自身特点, 满足其求知欲望的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增长文化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和谐班级建设活动, 可以开拓知识领域, 锻炼健康体魄, 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在活动中, 使得每位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观念互相碰撞、情感相互交融, 使他们思想得到升华、品行受到磨炼、信息得到丰富让学生加深了对社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1.3 和谐班级建设有利于扩大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班级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 其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向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信息,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感受力和文化感悟力。如文学创作、DV制作、音乐、舞蹈、讲演、书法、绘画、集邮、摄影等。另外, 还可以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科技馆等场所开展活动。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能够把学习寓于各种教育形式之中, 寓于知识的传播之中, 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同时又是在宽松、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样可以使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渗透, 教育者通过对和谐班级的引导和调控, 让受教育者在特定的内容和文化氛围中, 受到熏陶和影响。

2 以学生为本, 努力构建学校和谐班级

2.1 构建和谐班级, 强调人本主义

对于学生来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以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 人的因素已成为教育、训练、管理中的根本因素。突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应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新世纪新阶段, 基础教育就是要坚持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并重, 就是要积极贯彻人性化原则, 增强教学的人情味含量, 在关注学生素养提高的同时, 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用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塑造学生, 关注学生精神家园的建造, 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和自我实现, 体现出应有的人性关怀与人伦关切。

2.2 构建和谐班级, 强调发展个性

“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 它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个性作为人性的共同性与个体的独特性的统一, 是人类自身成长的尺度, 是人类解放程度的一种标志。长期以来, 由于对个性的理解与把握不够准确, 强调共同性, 抹杀差别性, 忽视个性发展。社会发展证明, 只有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 才能开发创造潜能, 生成创新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向发展共性与发展个性并重转变, 就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承认差异, 发挥自我, 促进个体个性完美发展和全面素质普遍提升。引导其成为真正自由独立、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获得价值和尊严、能创造性地适应发展的个体。

2.3 构建和谐班级, 净化班级道德环境

道德环境是指人在与自然交往中及人与人之间交往中所持有的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荣誉与耻辱等观念行为的总和。道德标准是衡量道德意识是否正确和道德行为是否向善的法则和尺度, 是人们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传统的以集体为本位的道德标准和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标准, 在新时期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产生着影响, 在这样的“双重”道德标准作用下, 容易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是非模糊和道德行为的多元选择。营造健康的班级道德环境, 就是要让学生能明辨是非, 懂得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班级, 将会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 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 加快基础教育改革步伐。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地方, 作为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 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学校,和谐班级,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宫希魁.论社会更加和谐[J].济南大学学报, 2004 (1) .

[2] 徐飞鹏.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N].北京日报, 2005.

[3] 赵恒平, 庞艳桃.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J].高教理论与实践, 1995.

[4] 丁长银.构建和谐校园推进高校文化建设[J].党史文苑, 2007 (10) .

[5] 燕国材.再论主体教育[J].中学教育, 2000 (1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石生产企业的环境保护措施下一篇:小学数学快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