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园林及环保探讨论文

2022-04-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乡村景观园林及环保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提高。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要积极融入乡村景观设计,实现园林工程建设风格的多样化,满足人们的环保和审美需求。

乡村景观园林及环保探讨论文 篇1:

中国乡村园林景观浅析

摘要: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渐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园林景观建设非常重要,不能因新农村的建设而忽略乡村风景的建设。乡村园林景观需要拥有贴近自然的美丽环境,还应该体现着乡村的淳朴之情,做到与乡村的实际相结合。如何做好乡村园林景观的建设和设计对于新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篇文章仔细探讨了中国乡村园林景观,并从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园林;设计;发展

一、乡村景观园林的概述

乡村景观园林是由乡村和园林景观构成,乡村园林景观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人们的生活进步的体现。是人们生产生活发展形成的,主要是利用原有乡村的自然景色通过设计人员的涉及所呈现出来的有着农业特色的自然景色和风光。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新农村的发展,农村的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乡村园林景观的建设就是要把农村的特色进行规范设计,为人民的生活提供美,让周围的自然环境通过设计更好地展现出乡村的美丽。我们国家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比国外地区起步较晚,因此我们还需要认真学习先进的园林景观设计技术,并且要研究出适合我们国家乡村的园林景观技术,使我们国家的乡村园林景观进一步发展。

二、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与城市景观园林不同,城市园林景观使通过人工技术把城市设计的更趋进自然状态,而乡村园林景观是通过技术更好地把自然存在的景观更好地保留,使原有的景观更美丽和吸引人。其实园林设计人员的设计来源也是来自于大自然,对于乡村园林景观的研究和设计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寻找灵感,更主要的是为新农村和乡村面貌的更新做出努力。

三、我国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

我们国家的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研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技术有些落后,缺乏整体有序的规划,有些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有些乡村对于园林景观不重视,更是没有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造成整个乡村园林规划处在被动的情况。有的因为涉及不合理造成乡村园林景观不美观,达不到初期设计园林的目的。

2、和农村的生活脱节

我们现在的乡村主要是依靠农业生产,而农业的生产离不开周围生活。而实际的乡村园林景观的建设中对于农民生产需求方面考虑不到位,一味地追求城市化设计,设计的园林景观占用了农民的一部分地方,而没有对这个地方进行合理规划,使得整个乡村园林景观的设计不合理、不实用,给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带来不方便,有的甚至达不到乡村美化的作用。

3、设计缺乏特点

一些乡村园林的设计一味地模仿城市园林的构造,种植一些城市化使用的绿色植物,不能把乡村原本的特点体现出来。不能充分利用乡村本身存在的一些景色,有的甚至破坏了乡村本有的景色,使得整个乡村园林的建造变成了四不像,刻意的模仿城市园林的建造给人们造成审视的疲劳,破坏了乡村的整体环境。

4、园林的建造与乡村环境不协调

乡村是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形成的,整个村庄是一个整体,村庄的建筑业具有整个农村的特色。而在乡村的园林景观建造过程中,有人忽视了这个方面,建造一些不符合当地特点的建筑或者景色,不能与当地的人文特色相呼应,使得整个乡村变得不协调,影响乡村的美观,也不利于乡村的历史的发展和学习。

5、绿植的种植忽视的人民的需求

在乡村园林建设过程中会大量的使用到绿色植物,而实际建造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在选用绿色植物时并没有考虑当地人的需要,在一些主要路上采用了美观却遮阴效果不好的一些树木,比如柏树、大叶女贞等,在乡村与城市不同,人们之间的沟通很频繁,尤其夏季天气热的时候,无法从事农耕,大家会选择出门聚在一起找有树荫的地方进行乘凉,这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一些设计者将原本乡村的大树砍伐更换一些美观的树木,破坏了村民的生态环境。

四、乡村园林景观的建设对策

1、整体规划建设符合乡村的园林景观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基础,就是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在乡村进行园林景观建设,不能简单地照搬城市的园林景观模式。而应该根据各地乡村的实际情况,针对该地区乡村的地域性特色,对园林景观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尤其是要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风土人情、乡村文化等因素,进行有方向的规划设计。这样建造出来的乡村园林景观,才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特点,既能够更好的吸引游客的玩赏兴趣,又不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进行全面的考虑、设计,才能建造真正满足改善地区环境需要与居民生活需要的园林景观。

2、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

在乡村建造园林景观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需求,不能一味地对乡村进行改造。园林建造使用土地时,不能把绿化面积作为目标,在乡村,一些农忙季节,需要一些空地惊醒农业生产,而大面积的绿化占用了村民的地方,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这不是我们建造乡村园林景观的目的,我们是为了让村民更好地享受生活。因此在设计时要充足的考虑农民本身对于土地的使用,再进行设计。园林规划中的绿色植物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这应该考虑村民对于绿色植物的需求并不只限制与欣赏,而要求具有实际的作用,这区别于城市的园林建造,这应该充分考虑乡村的习惯,要多种植一些能够有绿茵的植物,,更不能因美观破坏到掉原有的大树,总之建造乡村园林景观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的真正需求。

3、建设符合当地乡村特色的园林景观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一个乡村的发展否有着一定的历史和自然风景,我们应该充分对当地乡村的特点和文化进行了解,并且充分利用在乡村园林景观的建造过程中。不是城市的园林才是美的,当地的风景是自然形成的,我们在建造乡村园林过程中需要保护当地原有的风景特色,可以根据自然风景充分进行设计,建造每个不同地区的特有的乡村园林景观。形成一个自然美丽生态环保而且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享受生活的特色乡村园林景观。

4、加强建设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景观的建设需要得到村民的认可,因此要加强村民对于园林建造的意识,让村民意识到乡村园林景观的建造对于村民有利无害,加强对于园林的充分认识,是建造过程更顺利的进行和發展。

五、总结

乡村园林景观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的园林建造不适用于乡村。乡村的园林建设需要的是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色,体现着乡村的特点,比较自然和朴素。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对乡村园林尽管的研究,帮助农村打造出适合自己而且美丽的园林景观,这对于我们乡村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这可以帮助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还可以提升我们乡村在其他国家中的印象。无论是什么样的园林景观建造,都应该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植物,我们在园林建造方面经验还不足,需要向一些经验丰富的国家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建造属于我们真正的健康、环保、美丽得乡村园林景观。促进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6):365-370.

[2]唐兰,鲁长亮.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模式初探———以仙桃市郑场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06(9).

[3]周再知,蔡满堂.乡村景观规划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13(2):160-166.

[4]郭晋平,周志翔.乡村景观生态规划[J].景观生态学,2006:251-255.

[5]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

施泓图设计院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作者:康慨 李梦瑶

乡村景观园林及环保探讨论文 篇2: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提高。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要积极融入乡村景观设计,实现园林工程建设风格的多样化,满足人们的环保和审美需求。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目前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缺乏独特艺术美感,没有展现出乡村景观独有的特色,设计艺术性较低。随着人们审美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开始尝试在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能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需求,能赋予风景园林独特的美感。设计者需要积极探讨开展怎样的策略才能实现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设计的完美结合。

1、乡村景观的特征

人们一般将田园风光称之为乡村景观,包括该地区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情怀。自然风景就是指该地区的地形、山川、树木、河流、地势等;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耕地、民风民俗、村落、生活方式等方面。乡村景观的特征可以分为:(1)地域性特征。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比较辽阔、具有丰富土地资源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域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都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人文情怀,使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出现很大的差异性。(2)生产性特征。土地是乡村中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审美性特征。乡村景观主要都是由大自然形成的,具有非常淳朴、独特的自然生态气息。乡村景观更加亲近于大自然,完全符合人们绿色环保的理念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

2、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2.1协调性原则

通常而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精致、细腻为出发点,而乡村景观却以原始、粗犷、贴近自然而闻名。纵然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初衷为人乐道,但如果贸然生搬硬套,而不将乡村景观与其他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协调,那极有可能出现彼此间格格不入的现象,那么就违背了初衷。因此在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时要注意在保持整体风格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自然地将其融入。

2.2合理规划与保护原则

在风景园林设计规划过程中应用乡村景观,不仅要合理科学地抽取乡村景观元素,还要充分保护这些乡村景观元素。园林设计师要高度注重对这些元素的保护,充分发挥乡村景观的真正价值。比如农民在耕地时,要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耕地的损害,因为农村耕地在农村景观中是一个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建设我国新农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园林设计师更要格外地注意。如果乡村景观中的自然地貌、地形和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基本上无法进行修复,园林设计师在设计和规划时必须从多个方面考虑到这种情况,最大限制地减少乡村景观元素的破坏,并能够坚持保护和规划的原则。

2.3开放性原则

首先设计者在融入乡村景观时不应该被乡村景观形式所束缚,要认识到乡村景观是田园风光艺术的一种延伸。在设计过程中不应该为了美观而忽略农作场景,要尽可能地展现出乡村景观的原生态,唤醒人们的田园情怀。其次在融入乡村景观时不应该过分看重某一方所占据的比例,不能固定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的比例,也不可以将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两者隔开,而是要根据审美需要、自然发展需要,自由分配两者比例,让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都能展示独特的魅力。

3、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方法

3.1结合农业元素

乡村自始至终都是农业生产的聚集地,也是农业劳动的核心载体。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也应重视挖掘农业元素,特别是要提升农业元素的观赏性。设计主体要将农业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不仅要让人们体会到农业生产的美好,也要让人们获得农业生产的体验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设计主体可以在风景园林中开辟相应的农业观光游览区,可以是作物种植、花草养殖、水产垂钓,并且要为人们开放一定的实践名额,让人们按照自身的兴趣,选择进行体验。这种农业元素的融入,既可以充实群众的观赏活动,也可以保护区域的农业生态,宣传区域的农产品,扩大乡村农业的销售市场,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这种科学融合农业元素的模式,不仅可以展示出乡村景观的艺术性,也可以提高乡村生产的经济价值。

3.2保护乡村景观的历史特点

乡村景观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失去历史文化的乡村景观仿佛失去了灵魂,无论将多么艳丽多彩的颜色或者纷繁复杂的手法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当中,都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因此在将乡村景观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当中时,务必将历史文化同步融入其中,确保乡村景观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应有的保护。例如要在以城市景观为主的风景园林中加入乡村景观,在规划设计时,可以同样采用借景手法,将乡村景观中的部分场景直接应用其中,通过在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中铺设一条道路将二者相连,在道路的尽头是真实的乡村景观原始面貌,比如耕地、房屋、稻田等,保护了乡村景观的历史特点,同时让田园化风景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此充分体现乡村文化。

3.3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目前很多风景园林已经不再是封闭式管理,风景园林区域内的很多村落也被归入景区设计。如果能充分实现居民区域与风景园林两者的融合就能提升自然效益与经济效益。如果要将风景园林区域内的所有居民区域划入其他地方将会浪费大量时间与资金,但是如果能充分利用居民生活环境就可以完善风景园林内的服务设施。安排部分居民参加风景园林规划管理工作可以向当地旅游者展现丰富的风俗文化,可以让游客充分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乡村景观上实施风景改造,能为人们营造出最富有生活化气息的观赏氛围,可以赋予风景园林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同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能适当解决乡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的情况下提升经济效益。

结语:

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审美要求不断的提升,风景园林之中融入带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是一个重要的设计方向,值得所有的园林设计师关注并探索。乡村景观与园林设计的相互融合,能够带来更多的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通过完美的探索与展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供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敏.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建材与装饰,2018(12):258-259.

[2]赵娜.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探析[J].中华建设,2019(11):94-95.

[3]祝自東,刘雄飞.浅谈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0):86-89.

作者:陈子岳

乡村景观园林及环保探讨论文 篇3:

探究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

摘 要: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是乡村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滨水景观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可以有效的提高乡村环境的质量,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所以滨水景观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只有从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才能增强滨水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充分发挥滨水景观的环境效益。

关键词:滨水景观;乡村滨水景观;心理需求

[课题来源: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黑龙江流域滨水乡村景观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B030]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建设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新农村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乡村滨水景观的建设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并且提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滨水景区,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设计滨水景观时需要对人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进行滨水景观的设计,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有效发挥。

一、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一)人的需求层次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的观念,认为人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求,这些需求是由低至高、按照不同层次划分的,最下面的是基本需求,越往上则代表需求的级别越高。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的顺序可以理解为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渐变,需要通过外部环境的构建达到与人的心理需求的契合,这样才能得到满足。在人的“需要层次”中,爱与归属以及自尊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这里包括对生命的意义、对社会地位、交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且这些需求是伴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具体包括如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精神文明建设,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的需求。基于此,在滨水景观的设计方面,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而且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人群的个别需求,重视情感的特征,才能增强滨水景观设计的科学性。

(二)人对环境的需求

首先,安全是人对环境的根本需求,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他的需求。安全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如土地、空气、水源、气候等,当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按照规则进行排列形成不同的安全环境,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需求。

其次,选择性与多样性是人们对环境的另外一种需求,在满足了基本的安全需求以后,人们希望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更适合自己、更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环境。

最后,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一种最大的需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接触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耗的能源与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一种损失,所以现代人对环境的一个需求就是节约,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想要获得良好的自然环境就要注重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且要构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所以,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人类对环境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设计活动的思路架构和实践,只有从人的需求出发进行滨水景观的设计,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

滨水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系统的补充,与自然生态系统交错形成,为居民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环境的生活和休闲场所。滨水景观的设计通常包含七个元素:水体、远景、水际、夜景、自然变化因素、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生态。水体是整个滨水景观的核心要素,对于整个滨水景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可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并且将其引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提高滨水景观周边的环境质量。除了基本的生态调节特征以外,滨水景观也可以为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效应,主要是受到位置和距离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当人们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或者与景观的距离远近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景象,这时映入人们眼帘的也将是变化的景观。另外,水体的变化对于人的视觉感受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静谧的水面会给人带来安静、平和的心理感受,而翻涌的睡眠则会给人的情绪造成很大的波动,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的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心理需求。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性

人类活动的开展都是需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实现的,而滨水景观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环境,既要保证其本身的公共性,又要确保每个环节之间的通达性,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滨水景观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欢,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们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心灵的栖息地,而且滨水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所以需要重视滨水景观设计的公共性特征。

(二)私密性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同时每个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间,所以滨水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到其设计的领域性与私密性,当人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领域时便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安全沟通,这也是人类的安全心理需求。拥有足够的私密性可以减少人们沟通时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感,而且不会被其他人干扰,所以有利于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同时,滨水景观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独处的空间,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渴望拥有一处可以放逐心灵的空间,绿色屏障形成的自然环境可以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的人们提供休息的空间。

(三)安全性

安全性是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心理诉求,安全性的实现需要通过设计人员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进行领域性空间的建设,满足群众对滨水景观的使用价值需求。这里的安全性不仅是来自心理需求,同时也体现在滨水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方面,比如设计景观小品时要注意水深的控制,避免游人误入其中。另外,滨水景观本身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可以达到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所以设计人员可以选择一些乔木植物用来建设休息区,建设一些适合老人和小孩休息的场所,这样既可以满足群众的锻炼需求,又可以方便人们休息。

(四)个性化

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还要体现其个性化特征,当人们置身其中时可以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所以滨水景观的设计要与乡村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既可以体现当地的特色又可以为外地游客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促进滨水景观社会价值的发挥。需要注意的是,个性化的滨水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其设计独特性的基础上,考虑到宜人性,游客来到乡村地区时可以通过滨水景观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感受乡村地区的人文环境,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乡村地区的特征。

三、基于人的心理需求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乡村滨水景观的设计也要富有动态性,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们的心理需求变化,满足滨水景观功能性的同时,增强滨水景观的美观性,同时结合乡村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特点,完成滨水景观的设计。在实际的工作中,以人们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的乡村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自然水景

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自然水景,乡村地区拥有很多接近自然生态的景观,江湖河流都可以作为滨水景观的设计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正确地利用和开发,就可以形成水景与环境水体的有效结合,既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可以增强滨水景观的观赏性。将乡村地区富有特色的当地景观元素融入到自然水景的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水景形态,这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心理需求。如果可以利用自然景观中的河流与湖泊资源进行滨水景观设计,则能够充分体现滨水景观的公共性与通达性的特征,而且也发挥了滨水景观的社会价值。近些年来,社会对于滨水景观的设计与发展关注度不断提升,很多地区都开展了详细的滨水景观设计工作,如青岛的栈桥设计、武汉的江城设计,都是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对于乡村地区的人们来说,一个可以休闲、娱乐以及放松身心的景观,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满足,更多地是心灵上的慰藉。

(二)人工水景

在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需要采用很多人工水景,需要根据滨水景观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空间环境,运用溪流、瀑布、湖泊等天然资源进行引水造景,将其与滨水景观中的自然水体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水景。人工水景在乡村滨水景观设计中运用得较多,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根据实际的环境,选择相应的材料、设施、植物等资源相结合建设一个可供人们欣赏和嬉戏的人工水景。比如在景观中设计一个可以休息纳凉的场所,供老人和儿童休息,也可以建设适合小朋友玩耍的景观小品,或者是运用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志凸显乡村地区的环境资源,可以为乡村地区的居民创造一个更好的景观环境。运用人工水景时需要与自然水景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而且乡村地区通常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水景,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渴望程度也更高,这时可以建设一个规模适合的人工喷泉,既可以满足人们与水交流的期望,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大中型城市中的音乐喷泉,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与滨水景观的公共性,这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直接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滨水景观设计是乡村发展战略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活动环境,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应当是在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于滨水环境的认知也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对环境有了更高的需求;所以在滨水景观的设计方面,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滨水景观的设计,才能实现滨水景观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史永红.浅谈滨水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3,(03).

[2]杜春兰,代劼.滨水景观设计[J].时代建筑,2012,(09).

[3]邓彦,宋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J].城市发展研究,2014,(01).

[4]刘笑.滨水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J].中外建筑,2011,(06).

[5]黄瑜,龙岳林.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策略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9) .

作者单位:

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王言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景区产品营销对策研究论文下一篇:人民币国际成本收益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