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研究论文

2022-04-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发展现状和原因,总结了现有经验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其培养模式和保障体制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教材建设、师资保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

会计学本科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成效探析

摘要: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一步趋同,急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本文探讨了宁波工程学院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强调国际化特色,其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成效显著。同时指出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使我国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更趋完善。

关键词:会计专业  双语教学  成效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由此,会计国际化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就显得非常紧要。作为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高等学校,如何迎头赶上时代的需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成为会计专业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成为各个高校进行国际化教学的切入口,虽然教学模式多样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因此对各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成效进行剖析,将推动会计专业国际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与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的要用5—10年时间着力培养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并能承担国际业务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相符合。

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实施的专业改革背景

宁波工程学院会计学专业在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中,提出了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打造出一大批“A型会计人才”,即我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Adaptability),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Adventure)、应用型(Applicability)的高级(Advanced)会计师(Accountant)。该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且具备“国际化视野”两大特色,从而使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Excellent Accountants)。由于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明显,先后成为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专业。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人才,我校拓展了多元化的国际合作路径,构建了多元化的国际合作途径,派遣会计专业教师出国进修,通过中西方会计教学方法的差异比较,充分吸收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双语教学为平台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习西方会计核算和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熟悉中西方会计准则的应用,了解外向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状况,满足国际化现代港口城市发展的需要。加强国际化产学研合作,通过引进国外高校学生实践研究项目,联合宁波市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既具国际化视野又充分联系宁波本土企业实际的卓越人才的目标。

三、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宁波工程学院的会计专业积极探索国际化教学改革,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中开展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形成了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考核过程化等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双语教学的多元化模式。我们针对会计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

1.中美会计合作班会计专业的混合双语教学模式。该班级属于“宁波工程学院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0年向教育部申报,2011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并于当年9月份正式招生。该项目采用“4+0”模式,参加项目的学生本科四年全部课程均可在本校完成,获得毕业规定学分,符合中美双方毕业及学位要求的学生可同时获得中美双方的学历学位证书。

由于招生时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再加上第一学年高强度的英语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为中美双方共同开发,共同设置。其中73%的专业课程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DSU)引进,17门核心专业课程由DSU的教授亲授,学生接受的是“原汁原味”的国外教育并获得与DSU本土会计学专业学生同等质量的本科教育。个别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等由本校教师承担,在教学中选用美国原版教材,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学生的深入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补充中国国情的相关知识,便于中外专业知识的差异分析,为会计专业跨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基本会计专业的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对于传统培养模式下的会计专业,其主要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学习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为主,为了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专业建设方案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会计人才,我校在双语教学上实施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正常的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三门双语课程:Fundamental Accoun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和International Accounting。其中,Fundamental Accounting、Management Accounting两门双语课程是在中文的基础会计课程、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以及管理会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旨在花费最少的时间培养学生原版专业书籍的阅读与专业英语的思维能力,并了解中外会计理念与实践的基本差异,在此基础上开设全英文的International Accounting课程,做到循序渐进。

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都是只开设了双语课程,没有任何中文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我们认为这样的模式最致命的缺陷是专业培养计划中严格控制了专业课的学分和学时,在并不充裕的课时中运用原版教材进行专业核心课的教学是非常不现实的,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课程,如果一开始就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在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专业和语言都会学得一知半解,对中外的会计处理差异不能深刻理解,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必定很差。而我校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充分理解我国会计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用少量的课时,让学生阅读原版教材,思考国际会计理念的实践,与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际对照,融会贯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双语教学的多样化方法。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是中美合作会计班,在进行双语或纯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特拉华州立大学分享了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材料、习题集、试题库、网上互动学习系统Blackboard等,打破了传统围墙内的大学,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时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互动式研讨等灵活的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力发挥其能动性。

(三)双语教学的过程化考核。我们借鉴国际会计教学的方法,在会计课程的双语教学考核中引入过程考核的方法,实施月考制度,以Fundamental Accounting课程为例,全课程分8章内容,每一章一个小测试,每个月一次考核,共4次,每次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加上作业、考勤以及课堂表现的20%,共100分。成绩实时公布,学生可以实时看到自己的过程成绩,知道接下来要如何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分数。通过过程化考核,改善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合理的评价体制促进了学风的改善,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双语教学的阶段性成效。通过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效。

1.师资英语水平有效提升。从双语教学实践来看,我校师资的英语水平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大幅提升,从事双语课程的教师有的是从国外留学回国,有的专门去美国进修访问,如果平时不从事双语教学工作,英语能力可能会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甚至有退化的可能。通过双语课程的教学,任课教师强迫自己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当代的学生都是90后,英语水平非常好,在他们面前稍有疏忽就过不去评教关。

2.学生国际视野得以拓宽。在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中,通过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吸收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文化,使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不断拓展。双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幅提高,他们敢于参加各种专业的国际化活动,如每年与法国高等商学院合作的学生国际实习项目,都有我校会计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且表现非常出色。

3.毕业选择趋向明显外向化。近年来,学生毕业选择不再是国内工作一项独大,很多学生选择去国外深造,在申请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时,这三门双语课程使他们选择的大学的排名提前了许多。中美合作班的学生虽然还没有毕业,但已有37%的学生有意向去国外尤其是美国深造。基础班的一些优秀会计学生也在双语课教师的熏陶下积极申请国外名牌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诺丁汉大学、曼斯菲尔德大学、法国鲁昂商学院等都有我校学生的身影。

四、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不足

虽然我校在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许多方面仍感到力不从心,离理想的境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首先,从事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仍显不足,专业和语言水平都一流的会计人才往往不在高校,国际大事务所、跨国公司等已经把会计高端人才招致麾下,薪酬非常可观。即使是去高校,也都去了一些知名高校,对于我们这样升本不久的高校往往缺乏精通国际惯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当然近些年学校也多次派遣会计专业教师出国访问,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能力,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

其次,课程过程考核平台和网络课程平台不是非常完善,教师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和试卷,时间和精力都被消耗在无谓的事情上。而美国会计教学的过程测试和改卷很多都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教师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和学生沟通以及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学效率大大提升,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最后,中美合作会计班和常规的会计班融合程度不够,导致合作班的个别学生英语成绩较差,无法跟上美国教学的节奏而不能顺利转为常规班的学习,而常规班英语较好,又有意向去美国大学深造的学生则加入了国际合作班进行学习。这样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国际合作班学习的氛围,不能公平地让每个学生分享到先进的教学实践。

五、结论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本科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会计专业本科教学必须注重新型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双语教学的实践只是国际化教学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以此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会计人才。S

参考文献:

1.何传添,刘中华,常亮.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4,(1):91-93.

2.朱爱萍.“中级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2006,(2):71-74.

3.王志莉,陈旻,黄亮.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7,(9):51-55.

4.洪荭.试论会计国际化下的会计双语教学[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66-68.

5.姜萍,刘晓迎.会计双语教学与会计教育国际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146-148.

6.陈艳利.基于国际化办学的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9):84-87.

7.王岩,王宇慧.基于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11,(10):116-117.

8.冯黎.会计学双语教学分析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3):57-58.

作者:梁旭雯 林灵

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2:

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发展现状和原因,总结了现有经验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其培养模式和保障体制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教材建设、师资保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教育 国际化 发展现状 经验 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会计标准体系逐步实现了与国际趋同,此种背景下,会计教育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的倾向(刘永泽、池国华,2008)。因为我国经济转轨时间较短,客观上存在会计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本文旨在探索国际化视野下会计教育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

一、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 一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加强、跨国经营业务的日渐增多,客观上推动我国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在制定会计政策、遵循会计惯例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与其他国家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趋同。会计教育国际化是会计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会计国际化最重要的方面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2010 年财政部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下一步会计准则改革的方向和持续趋同的目标,这既是响应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有关倡议、顺应会计国际趋同新形势的需要,又对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持续国际趋同做出了重要规划和部署。以上历次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都对会计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建立产生了直接影响。

( 二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在世界各国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世界上已经有包括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在内的100多个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早自2005年,欧盟、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就开始采用国际准则。自200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相继宣布采用国际准则或发布与之趋同的计划。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会计准则改革,并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早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5年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声明,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7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宣布内地企业会计、审计准则分别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审计准则在技术层面实现了等效。2008年中美两国也一致同意将两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2008年欧盟委员会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发布规则,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欧盟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进入欧盟市场时采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由此可见,我国会计国际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并将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继续保持与国际趋同的趋势,这必然对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未来趋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界定和现状

( 一 )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界定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界定源自对会计国际化的界定。梁珩和张兴国(2001)认为,会计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沈志蓉等(2010)认为,会计教育国际化包括会计课程体系国际化、会计教学方法及内容国际化、会计师资国际化;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实现取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完善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张素云(2008)认为,高校会计教育目标上要走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力求从高校中培养精通会计业务、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会计惯例、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懂外语和计算机、具有较广泛的商业知识的国际会计人才。可见,会计教育国际化是随着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的国际化,旨在培养出既通晓国际会计惯例又能解决我国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外语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

( 二 )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将近40%的高校办有会计学本科专业,在开设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排名第6,会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占所有在校本科生的10%左右,反映了会计教育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在规模发展中,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国际化途径主要是加强国际合作办学,鼓励国内大学与国外名牌大学合作办学,互派教师和互换留学生,建立国际间的校际联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人才;扩大与国外会计组织(如ACCA、CGA)的合作,将其先进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引人到我们的教学方案中来,目前全国已有20多所院校办有ACCA或者CGA班;鼓励国内大学与外国政府、国际著名企业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合作培训会计人才,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科研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国外大公司也纷纷将制造基地和市场目标定位于中国,这种背景下,会计人员必须能按国际标准编制会计报告和进行财务管理,才能参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同时,众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成立,我国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这些都促进了会计环境、会计市场和会计人员流动的国际化。多数院校反映,国际化会计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可达到100%,大多数ACCA(或CGA)班的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率均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有ACCA和CGA教育背景的员工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强一些。高就业率的背后其实是培养模式,ACCA(或CGA)班的学生接受的是国际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专业课程、作业和考试全用英语,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都明显提高。同时,将国际化职业教育融于学历教育,还使学生能够进行职业经验的前期积累,提高职业上的竞争力,也为部分学生的进一步出国深造创造了条件。

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有益经验及面临的问题

( 一 )会计教育国际化的有益经验 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近年来国内院校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许多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1)教育理念国际化。通过开放办学下的教学改革、学生管理、人事创新等方式,把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与国内教育管理范式结合起来,既坚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又强调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既坚持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又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既坚持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等。(2)培养模式国际化。在培养目标方面,致力于培养既懂国际惯例、又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使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符合国际标准;在培养环节上,加强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和社会人文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在教学模式上,全面引进国外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培养既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流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在教学层次上,实行分层教学,目标化培养;在实践环节上,与国外学校拟定详细的计划,通过面试遴选的方式选拔一些学生到境内外企或境外企业实习,保证培养质量。(3)师资配备国际化。由于全面引进国外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单凭某一个二级学院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很多学校本着“不一定为我所有,但可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国外合作院校选派、校内调配、校外选聘等方式来配备双语师资和提高专业师资配备的层次。(4)互动交流常态化。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改革新举措,需要双方经常性的互访和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双向互动交流。通过老师的相互交流,如授课、开设讲座、科研合作等方式,可以了解彼此不同的国情和校情,使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国内教育情境能有机结合,从而创建适应我国实际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如学生出国访问、境内境外实习等方式,可以使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延伸到环境适应环节,为学生进一步的留学深造甚至是国际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 二 )会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会计教育国际化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何深化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如何在教学体系改革上进一步与国际趋同?会计教育国际化下如何保持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在国际会计教育中,应具有全球化和开放性的战略眼光,把培养国际型会计人才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会计人才的全球意识,调整会计人才知识结构,改变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策略。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文化交流成为大学新职能,为了实现这一职能,就需要准确理解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应有之义,譬如会计教育国际化要分阶段、分步骤的推进,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应开展改革试点;应加强我国在会计教育国际化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原则,既要引进国外先进模式,也要传播我国成功经验;在教育对象上,不仅要输送学生到国外留学,也要积极吸引海外优秀留学生来我国攻读学位,提升留学生层次,扩大留学生规模;会计国际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包括教学改革的国际化,也包括科研管理、人事政策、后勤保障等诸多体制配套在内的国际化等。

四、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 一 )课程体系设置 在基础课程上要使学生了解跨国公司所在国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熟悉WTO规则等国际惯例;具备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税收和外语、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具有国际视野。因此,应增加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如金融工程、数理统计、组织行为学、国际贸易与结算、民商法学(尤其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物权法等)、新制度经济学、风险管理、博弈论等。也应以通识教育为着眼点,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的经济管理学科以外的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如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同时,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要求,除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外,也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理工学科课程,如建筑工程、生物工程、产品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等,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其沟通和适应能力(田冠军、张志恒,2009)。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尤其应注意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的特色化,以突破人文环境缺陷、充分凝练教育特色和发挥培养优势。在专业课程上,教学内容应进一步国际化,对各国与我国的会计准则应作比较研究;增加一些我们平时所忽视的课程,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理论和前沿领域会计制度的建立,以从容应对会计环境动态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是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为主线,辅之以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会计模拟实验、毕业论文等课程。我们认为,对一些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可以整合,内容的增加以增加课时量的方式完成。专业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也不一定千篇一律,可以采取调研、社会实践报告、调查数据分析、实地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在课程安排上,合理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构,给学生预留更多的选择空间,以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针对一些补充性的专业知识,及时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或开设专题讲座,或举办学生学术论坛、讲坛,以提高学生接触新事物、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并能够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差异化的培养。

( 二 )会计教学方式教学改革的重点除了改革课程体系设置,还应在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甚至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教学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1)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对客观事实和问题提出见解并做出判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现场教学。会计现场教学就是把课堂从校内搬到校外,带领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各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劳务提供过程、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的设置和职责,以及如何办理纳税申报、与银行开展业务往来等具体业务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3)启发式教学。启发式会计教学法包括“示范启发式、类推启发式、相互启发式、案例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比较启发式、激励启发式等”(李艳,2007),这些启发式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4)交叉教学。随着经济和管理学科的迅猛发展,会计学领域逐步形成一系列分支学科;另一方面,会计学和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甚至是社会学、伦理学等的交叉研究更加普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融合各学科或分支学科的知识特点,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会计人才。(5)互换教学。即由学生讲授会计课程,通过角色互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样,在会计双语的教学中,角色互换也可以破除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听力、观察、反应和自我创新等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热点讨论、境外体验等方式。另外,课程考核方式和考题类型也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使课外活动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载体。

( 三 )信息化教学手段 随着互联网与通讯科技的快速进步,必然带来会计职能的变迁,进而带来会计教育模式的变革(田冠军、张志恒,2009),信息技术也必然会成为会计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因此,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可以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或进行网络互动式教学,学生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其知识结构;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堂开展在线讨论,教师利用在线测试控制平台随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其学习进度;境外实习可能受到经费等的限制,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情境教学,达到境外实习的效果;在合作办学中,如由于受地域的限制,那么怎样突破地域界限引进更多的国外专家学者,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也是近来的重点(姚蕾蕾,2008),这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国际远程教学的“异步教学”,把老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分离,通过时空界限的突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五、会计教育国际化的保障体制

( 一 )专业教材建设 应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配套教材建设。目前会计教材的选用一是自编教材和参考资料;二是选用国内优秀教材;三是直接引入国外原版教材。对于采取中文教学的专业教材,建议自行开发适合学校和学生现实需要的系列教材,而以国内其他高校的优秀教材作为补充和参考;对于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议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能够反应国外教育的编写和思维方式,且语言地道,既能使学生学到国际会计专业知识,又能提高英语水平。但即便是双语教材,也存在配套教辅资料缺乏、与我国理论和实际缺乏分类比较等问题。因此,需要重视教辅资料的建设,特别要关注教辅资料编排的内容体系、难易程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附列框架图示、穿插用于开阔视野和启迪思维的“小贴士”等。

( 二 )师资保证 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必然需要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总体战略,必须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引进具有海外学习背景或具有国际学术影响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选派部分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进修留学;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把师资应分为侧重于理论和侧重于实务两部分,侧重于理论的教师应精通本学科理论的国际研究前沿,侧重于实务的教师应鼓励在内资或外资企业中兼职,两类教师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加强对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的教师的引进,同时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重视现有教师的知识更新,完善其知识架构,使之具有国际会计课程的教学水准。

( 三 )管理保障应完善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制度,在人事配置、经费预算上予以保障。应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等相关培训,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的专门管理人才,增强政策的领悟程度和合作谈判的针对性。鼓励各二级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通过论文合作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国外院校教师的合作研究。不仅可以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还可促使教师对于专业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并将研究心得体现于学生培养和课程教学当中。

*本文系财政部全国会计科研课题“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回顾、评价与展望”(项目编号:2008KJA35)、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1SO9000理念的一般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0836109)、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湘教通[2009]321号)和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教学改革项目“ACCA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国际化”( 项目编号:ZDJD10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2]沈志蓉、吴君民、王秀萍:《基于会计教育国际化目标的会计学专业建设》,《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3]姚蕾蕾:《国外会计教育现状与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8期。

(编辑 聂慧丽)

作者:田冠军 张亚连

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3:

抓住机遇 走内涵发展道路 推动高等财经教育科学发展

摘要:高等财经教育处于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新高等财经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财经实践教学和人才协同培养,全面提高财经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财经教育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等财经教育;内涵发展;人才培养

从19世纪70年代举办近代高等财经教育算起,我国的高等财经教育已经走过了130多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财经教育经历了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变迁,高等财经教育的使命和任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科不断分化,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师资力量日趋雄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财经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财经教育如何承担使命、把握机遇、顺势而为、科学发展,是摆在高等财经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1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安徽财经大学召开了财经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暨高等财经院校第五届校长论坛。会上,与会校长、书记对当前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的任务和工作重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推动高等财经教育科学发展,关键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等财经教育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当代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与传统的专业教育相比,高等财经教育由于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重新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阶段,在学科专业发展初期很不成熟,多数教学内容从西方引进,本土化不足。学生对高等财经专业的出路不甚了解,各高校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差异很大。上世纪90年代,通过教育部实施的“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项目,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基本确立了专业教学的范式。基于对高等财经教育当时情况的认识,财经教育界提出了“入主流”的看法,认为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历史短,基础薄弱,融入我国高等教育主流是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

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高等财经教育基本完成了“入主流”,并且隐隐有领导主流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高等财经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据2011年统计,2010年,高等财经教育(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约291万人,占全国23%,招生人数83.1万人,占23.6%,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高等财经教育生源情况持续向好,多数省份的财经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高居前列;在非财经类高校,财经专业持续受到热捧,是当前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第三,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入职工资总体较高,在当前就业形势总体不乐观的情况下,财经专业对许多考生和家长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第四,高等财经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迫切需要更多的高层次财经人才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并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五,从国际形势看,高等财经教育日趋重要。随着经济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货币战可以轻易摧毁一个国家。从美国发端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我们对高等财经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占据主流的高等财经教育,如何抓住机遇,引领主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更新高等财经教育观念

高等教育是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财经教育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专业,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高等财经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使命,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财经教育体系。

首先是理论的创新。我们已经走过了“拿来主义”和引进的道路,计划经济的实践和西方自由经济理论的实践已经被证明具有自身的缺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中国特色财经理论的创新,也呼唤财经教育理论的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为财经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实践中及时总结,将引进的财经教育理论本土化、突破现有财经教育理论的限制,是我国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财经教育体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要我们植根实践,消化吸收借鉴中外理论,推陈出新,中国特色的高等财经教育必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创新的教育理论,才能有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全方位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财经类专业是“显学”,是经世济用的学问,脱离了国家经济建设,就没有财经高等教育的发展。财经教育要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中大有作为,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在经济实践中获得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三、优化高等财经人才培养结构

在看到高等财经教育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潜在的危机。由于对高等财经教育人才的巨大需求,许多高校都开办了财经类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专业数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98年修订专业目录至今,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从22(4+18)个增加到85(20+65)个。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专业不断得到培育,从原有的专业分化出来,这是可喜的;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对新专业论证不足,对原有专业进行简单修改或包装,就变成了新专业,导致部分财经专业就业市场重叠,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有人才过剩的危险。在这次校长论坛上,许多高校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一部分专业人才培养可能过剩的同时,一些行业的财经人才短缺,如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设立征信管理专业,培养征信管理人才。因此,必须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教育部在今年进行的新一次专业目录调整中,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目前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征求意见二稿中,对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下的专业类进行整合,在经济学门类下设立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类,共17个专业;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与工程、服务业管理等8个专业类,共42个专业,同时赋予高校更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这种设计一方面体现了人才的分类培养思路,另一方面,使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灵活,大大拓展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广度和深度。

四、构建高等财经人才分类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

高等财经教育要发挥学校的现有学科优势和学科的生态环境,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研究制定分类人才培养标准,分类培养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人才。据了解,教育部将在调整专业结构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专业介绍,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标准,高等财经教育应该以此为契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研究制定分类财经人才培养标准,让教学质量可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可比较,人才培养思路更清晰。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分类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是很多高校提出的发展目标。高水平主要反映在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办出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财经高等教育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教育,一定要坚持走特色办学的道路,正确定位,进一步建设好特色学科群,锻造独特的大学文化,在特色办学的道路上,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不仅不同类型的学校财经教育要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在一所财经高校(院系)之内,也要体现分类培养的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培养各类有竞争力的财经人才。

一些学校已经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例如,西南财经大学依托金融、保险、证券、期货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大金融学科基础教育+跨学科复合型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制定金融学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国际化金融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三类人才培养计划,努力依托该校特色的金融学科群,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的高素质金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再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则针对蒙汉双语授课学生的现状,充分利用加减法,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减少重复、交叉的专业课程,增加斯拉夫蒙古语、公务员能力训练课程,构建完善的民族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五、推进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在这次论坛提交的论文中,许多高校认为,目前高等财经教育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教材重复建设严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起步较晚,对市场经济现象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照搬照抄国外教材的现象十分普遍,理论本土化不足,缺乏中国特色的案例分析,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还远远没有形成。在教学方法上,传统式的课堂填鸭式教学仍占比较大的比例,在某些高校,多媒体教学变成教材搬家,信息技术的正面作用还没有发挥之前,就显示了它的负面作用。

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教师的参与只能是空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表演,变成教师当导演,全体学生当演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我们给教师好的脚本——教材,把生动的教学案例,科学的教学体系交给教师,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育部在新颁布的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充分表明了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高等财经教育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把生动的教学现场放在流动的经济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和方法跟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教育不是象牙塔,而是可以用来学习造福社会的训练场。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打破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神秘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有了好的教师、好的教育技术,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并最终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财经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

六、加强高等财经教育实践教学和人才协同培养

高等财经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与经济社会发

展结合更加紧密。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财经教育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结构层次,在大学本科阶段对实践教学整体设计,建立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有相对独立、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衔接、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推动下,高等财经教育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人文社科类大学开展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教学管理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各省、各高校也建立了一批财经类实验教学省级、校级中心。实验教学对培养训练学生的能力十分重要。如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系统掌握新会计制度和企业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结合起来。

实习实训基地也十分重要,这是增强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重要手段。许多高校按照开放性、共享性、开放性的原则,不断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依托经管学科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与相关金融机构、工商税务机关、企业等单位关系密切的有利条件,不断建设和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强化实践教学还要注重人才的协同培养。实务部门的专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案例,对高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实践教学,要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体系,引入协同培养的概念,即把实务部门作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主体,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如浙江财经学院,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完善课程设置和优化实践体系,探索校内外深度联动的阶段培养模式,不断密切高校与实务部门的联系,使财经专业的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前,高等财经教育处于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财经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财经教育科学发展,不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周杨]

作者:武世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态性趋向环境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旅行社经营管理案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