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类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对策探索

2022-09-10

当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医疗服务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高职类医学院校承担着各地方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 医疗卫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当前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怪象:一是医学类职业人才的培养“过剩”;二是基层和经济落后地区“缺医少药”。简而言之就是“医学生找不到工作, 医学岗位招不到人”。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因我国医疗卫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相对滞后外, 和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是分不开的。

国家相关文件明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 从而确定了其课程地位。但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因而高校发展层次参差不齐, 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低不一。尤其是在大多数地方医学类高职院校, 医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重视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无法落地。在国家顶层设计一直把“就业优先”作为战政策实施的背景下, 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标准的建立进行科学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医学类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普遍现状

(一) 对课程标准理解肤浅, 执行较为随意

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设置笼统, 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混为一谈, 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二是课程开设时间不规范,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或者大二下学期, 不能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三是开设课时不够。先满足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等有硬性要求的课程, 再根据情况进行开始。大多为18个学时或者36个学时;四是对课程的重难点理解和认识不符合课程特点、教学方式单一化。

(二)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

作为课程的执行者和引导者, 多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或者有一定文科背景的非专业老师。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从而导致为数不少的任课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甚至只能照本宣科, 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知道专业的重要性, 但却忽视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重要性。大多学生抱着只要求及格就行的心理, 再加上我们的任课教师未能真正把这门课程的内涵挖掘、讲解出来, 真正让学生受益, 从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 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当前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评价方式基本上都是“自考”即由科任教师自行组织考试。一定程度上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有一定的激活, 但大多数老师未能很好地利用好“自考”, 或采取期末小论文, 或采取开卷考等方式, 过度重视理论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未能结合课程的内在要求进行考核。所以, 构建合理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课程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于医学类高职院校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对策探索

(一) 建立科学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所谓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课程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通过对自身的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专业的倾向性而做出的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就业指导则是对就业形势、就业的技巧及就业权益、职业道德要求等知识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特点, 应该把职业生涯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分开设置, 先开设职业生涯课程, 然后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 具体来说大一上学期为职业生涯规划最佳时期, 大二下学期为就业指导课程最佳时期。课时数最低要求分别为18学时,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宽到36学时。同时, 教师应该对课程的重难点理解和教学到位。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对自我认识和定位、医学职业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设计等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在就业指导方面重点突出就业前的准备、自荐书制作、面试及合同签订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 理论与实践并重, 突出医学专业特点, 创新教学方式, 让学生学以致用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都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性, 但作为一个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在教会学生如何实践、如何运用。所以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的方法, 同时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法对大学生活和人生进行短期、长期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则是帮助学生对当地就业形势有一定了解, 重点让学生学会收集就业信息、制作自荐书和掌握面试的基本技巧, 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式上一定要打破常规, 敢于创新。一是突出学生主体, 打破“一言堂”, 充分调动其参与到课堂中;二是运用案例教学, 集思广益, 释放教学活力;三是课堂、论坛、讲座相结合。开设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论坛, 邀请校友、优秀医护人士、企业家等到课堂进行授课,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力。

当然, 作为医学院校,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一定要与医学专业充分结合, 体现专业特点。由于医学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要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职业的特点, 为学生创造条件, 深入到医院真正感受要成长为一名职业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成长的路径以及待遇等情况。同时教师要结合当前国家机构和职业改革的相关政策, 帮助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做出全面地认识, 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树立对自我职业发展的强大信心。

(三) 抓实师资队伍建设, 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所谓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固然高职院校因为学校编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不能引进更多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此类课程。我们可以尝试, 首先严把课程教师的“选拔关”。尽量以高学历、年轻化, 有一定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教师为主, 不拘泥于学科, 有临床医学工作经验的教师更佳。同时, 充分利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机会, 邀请行业专家、名师等到校或者校外正规培训机构, 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知识体系的学习力度, 让“半路出家”的教师构建专业的知识体系。其次, 多途径鼓励教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培训, 加强课程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四) 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 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考核方式的改革一直是引导课程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最终的要求是助力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树立正确地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所以, 本门课程的考核应该是重过程即学习的整个过程的综合表现。如课堂考勤、课堂互动、作业完成等;重实践即学习成果的具体化。如:职业生涯规划书写作、自荐书制作、面试运用 (自我介绍、基本礼仪要求等) 等。课程结束即考核完成, 这样的考核方式, 让学生从传统的课程考核中解放出来, 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当然, 最重要的是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有着积极地作用。

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课程, 其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深刻地领会教育部关于本门课程标准的实质, 解读好精神要求, 充分结合国家对医学专业的相关要求和政策改革方向, 激发课堂活力, 加强队伍建设, 注重对医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最终让学生称为课程的受益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课程标准的内涵要求, 从课程体系、专业特性及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体构建系等提出对策, 以期让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真正落实, 有助于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 尹玉斌, 董利.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29) :125-126.

[2] 张晶.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3 (4) :102-103.

[3] 杜安强, 张爱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民间医药, 2010 (7) :71-7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改革方向下一篇: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