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建设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2-10-26

学生在班级这一群体中生活, 这种群体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运动空间”。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精神气氛, 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 民主型群体较之“专制型群体”, 受到挑战的群体较之没有受到挑战的群体, 管理组织较好的群体较之管理组织较差的群体, 能够出现更高的合作激情, 能够表达更多的客观态度, 能够出现更高的创造性。学校教育实践也证明, 营造一个具有民主气氛、提倡宽容、有竞争性的多元化空间, 最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需要研究和构建一套策略体系。

1 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班级精神

何谓班级精神?它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它是经过长期的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 在全班师生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 也可以说是一种摸不着又不可更改的习惯势力;它通过其群体成员的思想、言谈、风格、习惯等诸方面表现出来。它虽然是一种摸不着的精神状态, 但却是可以测定的, 是人们在学校里、班级内随时随处均可感觉到的一种制约性很强的力量。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班级精神的支撑, 班级精神又促进个体创新能力的形成。那么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班级精神包括哪些呢?我们认为, 应包括以下内容:好学精神:个体应热爱学习, 好学之中发现问题。

质疑精神:敢于怀疑、敢于否定前人的经验与理论。

创新精神:有总想创新的欲望与冲动。

求实精神:应具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养成顽强而有韧性的意志品质。

负责精神:做事应有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感。

宽容精神:遇事宽容豁达, 使个体置于和谐的人际环境, 便于协作, 利于创造。

班集体建设中, 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班级精神呢?

1.1 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形成新

的教育教学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好学精神、质疑精神、宽容精神

新的人才观。面对未来的生产者的教育, 不应以分数、一次考试来对学生个体下定论, 应把学生看作虽有不足和幼稚, 但却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制订优秀教师知识和技能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优秀教师热爱青少年, 一心扑在学生身上, 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 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

1.2 团结班级学科教师, 形成合力,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革课堂教学, 不断摸索“渗透课”、“深化课”、“迁移课”、“结构课”、“发散思维课”, 在学习中使学生不被“成见”、“陈规”所束缚, 善于从各个侧面观察分析问题,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他们去求异思维, 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 养成既尊重科学, 又敢于向名家的错误挑战, 坚持真理的好品质, 使学生认识到求异与创新的关系, 使学生思想活跃, 避免思想僵化, 在学习中敢于质疑,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班级环境

良好的班级环境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沃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班级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班集体建设运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班集体建设中, 应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并努力增强班级环境的教育力量, 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1 创设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化形态环境

物化形态环境是班级环境的物质层面, 主要是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布置、改善、保护和对物质生活方式的要求构成的一种体现教育思想的外部环境。学生置身于此、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 感觉到心灵的激励与洗礼, 激发自身的内在动力, 产生适应环境、维护环境和改变环境的心理定势。

2.2 优化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形态环境

观念形态环境是班级环境的精神层面, 它是由积极进取的班风传统、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正确的集体舆论、团结向上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个性品质构成的一种体现教育思想的内部环境, 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 有意无意地影响、支配学生的行为, 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善学生的人格。

优化班级观念形态环境, 就是要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环境:弘扬“创新班风”:班风是班集体中起主导作用的风气, 它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风貌, 并能不断指导和调节班级成员的行动方向, 是班集体建设的综合反映, 通过榜样工程 (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学生) 、舆论工程、活动工程 (科技夏令营、学科奥赛夏令营、主题班会、团会、队会、校园艺术节等) 形成集体力, 树立“创新”班风, 约束教育班级成员。课堂教学中, 通过科技实验、思维训练等多种形式, 激励班级成员“质疑”、“创新”、“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

3 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班级制度

那么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班级制度有哪些呢?从具体的行为模式和操作程序来看, 这样的班级制度包括: (1) 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班级课程制度。比如坚持基础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同时发展的原则;创建针对学生实际的发展性课程、扩大课程、探究课程和特长课程等。 (2) 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的班级德育制度, 比如建立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行为规范一体的德育制度。 (3) 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的组织制度, 如“一日班长”、“一日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等制度, 多创设角色体验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

总之, 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班级制度体现在班集体建设的方方面面, 我们只有把握时代精神, 大力创新, 勇于实践, 才能让班级发展成为具有坚强核心, 培养自觉纪律, 树立正确舆论, 团结进取, 努力创新的班集体。

摘要:创新的关键在于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班集体是学生的“心理直接运动空间”。美国心理学家查尔斯库指出:“个体的自我感觉会不断从自我延伸到以他们作为组成部分的群体中, 个体通过与所接触的群体的互动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及其能力体系, 这种与个体直接相接触的群体被称为‘初级群体’。”在学校生活中, 班集体就是学生个体所要接触的“初级群体”,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能力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初级群体是“创造力的托儿所”, 这就是创新教育必须与班集体联系起来的原因。

关键词:精神,环境,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 鲁涒.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P166~P167, P289.

[2]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P103, P481.

[3] 彭德华.学生管理心理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 P203~P204, P331.

[4] 王鉴.实践教育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 P55~P60, P81~P87, P20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珠宝品牌的营销方式——以蒂芙尼为例下一篇:课程让生命更精彩——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