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2022-09-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实际上,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就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 而这一美好社会形态的实现, 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才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精神支柱。高等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 应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选择有效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

1 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

1.1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内涵十分丰富。从根本意义上讲,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 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 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 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1.2 将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纳入和谐社会的视域符合时代的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而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纷繁复杂, 不少人存在认知与行为背离、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背离的情况。当代大学作为思维最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 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 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 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 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2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内化的有效路径

2.1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适应心理时才能加大亲和力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熟期, 在认识上有肤浅性、外露性、单一性, 在心理上重内心体验、情绪性强、心理脆弱, 他们渴望平等, 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成功欲望强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 人的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适应这种心理需要,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状况、个性特点和需要、兴趣、爱好实际出发, 进行知心引导、贴心帮助, 变传统的“忠言逆耳”为“甜口”、“顺耳”, 努力使教育取得情感上的融洽, 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样, 就适应了心理需要, 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缩短了心理距离, 加大了亲和力, 就易产生共鸣和提高内化实效。

2.2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贴近实际的过程中提高吸引力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实践证明, 对大学生单纯进行空洞的说教硬灌, 他们就会头痛。只有用鲜活的切合实际的事例进行真实地教育, 调动激活每个同学民族精神需求上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事半功倍。目前, 一些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必须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使青年大学生明白, 只有在先进文化的代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通过接受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 才能提高思想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而这一过程能否产生共鸣。为此, 应注意8个方面的因素: (1) 从时间因素看, 时效性越强, 即实际问题离某一教育内容的时间越近, 则结合度越高。 (2) 从空间因素看, 近距性越强, 即选用的事例距所发生的地点距学生越近, 则结合度越高。 (3) 从关注因素看, 现实性越强, 即与社会生活中学生本身生活中遇到的焦点、热点越贴近, 则结合度越高。 (4) 从认知因素看, 针对性越强, 即与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矛盾、困惑、冲突、迷茫越贴近, 则结合度越高。 (5) 从价值意义因素看, 影响越深远、越重大、越直接, 则结合度越高。 (6) 从心理因素看, 适宜性越强, 即越是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则结合度越高。 (7) 从效用因素看, 实用性越大, 即越是能给大学生提供成才、择业、立世直接帮助, 则结合度越高。 (8) 从双向本质看, 理论与实际问题之间相关性、一致性越高。这样, 就会提高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吸引力。

2.3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温馨氛围中增强感染力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有无共鸣, 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因此, 教育者首先要懂得尊重青年大学生的情感, 因情感是教育走进心灵的先导,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只有在情感上和学生有了亲近感, 道理才能入耳入脑入心;也只有在做到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人, 用平等的态度感染人, 用真诚的关怀感动人之时, 才能唤醒、激活大学生个体潜能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再次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以心理融洽为先导, 把尊重、关心、理解他们与教育、引导、鼓舞他们有机统一起来, 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再是让他们“缺席”、“不在场”, 而是被尊重为有愉快感受、幸福体验的鲜活的人。这样营造出来的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的温馨氛围, 必然会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操上获得陶冶, 并且会加速向着教师“语以尽”, 自己却“意无穷”的境界扩展, 如此就能增强感染力。

3 在和谐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内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要在把握民族精神基本内核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 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和灵魂, 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之所以始终没有因内忧而解体, 因外患而屈服, 仍然以东方巨人的高大形象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进入新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 “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等观点, 直接与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对立。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的削弱, 对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同质化, 决定了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核心, 培育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情感, 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第二, 培育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思想, 从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滋生, 其理论表述的代表当推《易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无论对个人理想的实现, 还是国家民族的强大都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激励作用;甚至可以说, 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 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进取心较强的一个群体, 但这个群体中也有不少人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 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自立”、“自强”意识尤其缺乏;一些大学生面对学业的竞争、家庭经济的贫困和就业压力的增加, 失去了自强自立的信心, 以至放松学业, 虚度光阴。如果他们在校学无所成, 不能成为有用人才, 这无疑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危害, 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教育。

第三, 培育大学生诚实守信的精神。“人无信, 则不立”、“人无信, 不可交”。诚信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美德之一, 事实上, 经过几千年的道德实践,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已成为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 成为人与人相安共处、互爱互助的基础, 成为现代人重要的个人品质。近年来, 诚信缺失充斥社会的各个领域, 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诚信问题。而大学是大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后一站, 如果大学教育不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 培育大学生诚实守信的精神, 在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 将会成为整个社会信用链条上的薄弱一环, 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四, 培育大学生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超越和创新精神。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科学的发展思想, 深入理解“八荣八耻”的精神内涵, 帮助大学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帮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计划和宏伟前景, 并通过中国和世界其他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 让大学生们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不断地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自强精神。要让大学生了解和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了解和继续发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

总之, 当社会成员尤其是承载民族希望的大学生能够在弘扬民族精神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促进自己的精神和谐、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之时, 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高等学校应该明确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战略意义, 而且要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选择有效的内化路径, 抓住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 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真正的纳入和谐视野, 取得实效。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内化,培育

参考文献

[1] 王正明.用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精神[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2] 王有炜.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内化的路径选择[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 (5) .

[3] 沈宝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与有效途径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07 (8) .

[4] 伍中元, 陈君生.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传统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5) .

[5] 王有炜.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5)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祛风通络洗剂1号治疗麻木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探讨下一篇:浅议于己不利且相矛盾的当事人陈述如何采信——以杨某某诉孙某某、唐某某民间借贷纠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