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汉语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古代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在分析该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教学。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教学古代汉语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第一篇:汉语教育论文范文

汉语发展与汉语母语教育

摘 要: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学生需要强国时代的智慧、理性、胸怀、审美情趣与语言生活。关注、研究并把握汉语的近现代发展特别是当代发展,体察当代学生的实际语言生活,在汉语母语教育中建立起语言服务意识,是当务之急。当代汉语母语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应努力构建一种体现汉语发展、服务学生成长、面向民族复兴的新格局,从而为数以亿计的中国学生建设一种理性、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汉语发展;汉语母语教育;当代学生;语言生活

一、当代学生究竟要学习什么样的汉语母语

有关汉语史的研究表明,与世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一直处在演化、发展过程中;而且这种发展在近现代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几乎完全同步[1],呈急速演进趋势。可以说,在可考的汉语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最近100多年是其发展的一个突变期,一个高峰期,一个让每一个汉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为之阵痛又逐渐由古典语言向现当代语言自觉转型的特殊时期。到目前为止,这个转型期还远远没有结束,但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说,最前面的八十余年,亦即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2年卢戆章创制汉字外的汉语书写方案、1917年胡适发文明确指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1931年瞿秋白进一步倡导“文腔革命”、1934年陈望道等发动“大众语运动”、1941年拉丁化新文字成为陕甘宁边区法定文字到1946年《人民日报》创刊,终于迎来了“中国语文的新生”(鲁迅语),汉语转型基本完成其“创生期”,现代汉语的基本形态完全确立[2];那么后面的五十余年,即1950年代“普通话”推广全国、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全国课堂,1980-1990年代以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广播电视传播迅速走向千家万户引发普通百姓语言生活的全面改观,历史则开始迈入汉语转型的“自觉期”,现代汉语走向自信和成熟,一些知识分子或非知识分子在公共事务、日常生活、伙伴群聚时都自觉使用普通话为其重要标志[3]。2004年后,以汉语海外传播为宗旨的孔子学院雨后春笋般地在世界各地创建起来,在华留学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4],汉语学习不再只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历史让古老的汉语走上了一个崭新舞台,汉语转型进入一个全新的“展望期”,现代汉语与世界其他语言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汉语发展这一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试图构建全球汉语教学、学习与交流网络;从此,汉语教育的内涵除传统意义上的汉语母语教育外,还有一个重要意旨,即汉语海外教育或汉语国际传播。而就汉语母语教育来说,它通常是指中小学语文教育,但也包括母语高等教育。实施母语高等教育的课程最初统一称为“大一国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等人在清华还尝试过“高级作文”、“散文写作”),后来统一改为“大学语文”,最近十多年从名称来说翻新较快,有的叫“大学人文基础”,有的叫“中国文学与文化”,有的就叫“应用写作”,但其实都是汉语母语教育在大学阶段的新探索、新拓展。清华大学2018年秋季起为全校新生开设的《沟通与写作》必修课,无疑也是母语高等教育的一种开拓和努力。

汉语教育是汉语发展的孪生兄弟。汉语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汉语教育。汉语现代化运动史上的两大重要史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一,国语罗马字母只是一个摆设,至多在一些语言学界的文人中间有点影响。作为“国家方案”,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母之所以没有产生瞿秋白拉丁化新文字那样大的影响力,就因为它不曾一天进入课堂[5],走向广大的学习者。第二,白话文运动是汉语规划史上极成功的一场汉语改造运动。1917年胡适高举白话文大旗,风起云涌、势如破竹,不能不说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全国大中小学汉语教育的支持。据费锦昌《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1892-1995)一书记载,早在1916年教育界就有人“吁请”教育部下令改国文科为国语科,并于当年成立了研究国语“以备教育界之采用”的“国语研究会”。仅仅4年之后的1920年,还是北洋政府的中国教育部就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分批废止以前的旧国文教科书,其他各科教科书也相应改用语体文[6]。另据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介绍,1923年开启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课程设国语、算术、公民、卫生等12科目;初中设国语、外国语等言文科,图画、手工和音乐等艺术科,共6科;普通高中设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等公共必修科目;六年制师范学校设国语、外国语等语文科[7]。可见,以学习白话文、语体文为核心目标的国语课涵盖大中小学各个学段。

然而,最近的几十年时间里,特别是最新流行的一些汉语母语教育专业著作里,人们对于汉语教育与汉语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足够的探讨。要么视而不见、作壁上观;要么不屑一顾,不予理会。目前,市面上似乎很少看到一部汉语教育专业教科书,辟出章节专题讨论现当代汉语发展及其教学对策,更很少看到有哪套新近汉语母语教材对其语言分布格局做全景式描述和介绍,阐述其在反映当代汉语发展面貌上的认真和努力。

在世界母语教材建设中,汉语教材也许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例。因为应该没有哪个国家的当代母语呈现出今日汉语这样复杂的构成元素。既有文言与白话两个完全不同的话语系统的融通,又有普通话与差异绝不比语言小的各地方言之间的相互融合,当然还可能有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异族人群使用汉语所展示出的种种特殊形态。当代学生究竟要学习什么样的汉语母语?普通话是否可以圈定为汉语学习的全部?即使是普通话本身是否完全不能容纳方言等其他汉语形态?一百多年来,虽然这方面的讨论一直不曾中断过,但时至今日似乎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结论,以致于汉语教育圈内外人士对此都有迷茫。2018年6月上海小学语文教材有关“外婆”与“姥姥”的争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8]。从汉语发展的视角来考察,“外婆”一词既是作者李天芳在《打碗碗花》的原文,也是上海地方文化用语,更有比“姥姥”更为悠久的历史,是早在汉代就出现在书籍中的通用汉语用词,这些都是“外婆”称呼正当的原因。“姥姥”一词的介入并最终退出表明,一方面女子的家庭地位在近二十年的中國得到再次上升,在人们的文化观念里,“妈妈的妈妈”的称呼岂可与“外人”、“外戚”的“外”字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许汉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比“姥姥”更能让社会大众接受的“词”,一些方言里的“家婆”、“亲婆”影响也实在小了一些,所以“外婆”一词还是回来了。“外婆”回归这一事实再次证明,即使是《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标有<方>的所谓方言词也会演化为现代汉语通用词,一定程度上北京话也可能还是北京话。这些年来,社会上所关注的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更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汉语教育现象。从汉语教育的角度来考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部经典作品不可能永远是语文教材中的“定篇”。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要求。从汉语发展、汉语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定篇”不再是“定篇”,有其必然性。因为时代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果说,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几乎每一件事、每一种努力都跟“启蒙救亡”发生着关联,那么二十一世纪的每一项事业则都跟国家的“复兴强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毋庸讳言,“救亡时代”与“强国时代”所需要的话语方式、汉语能力、传播意识是完全不一样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当代学生,当然不可忘记救亡时代的苦难、艰辛和抗争精神,但是他们更需要强国时代的智慧、理性、胸怀、审美情趣与语言生活。这是汉语母语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把握汉语发展是汉语母语教育的重要课题

作为汉语母语教育,当今语文课程最大的问题恐怕就是一再失去学生;或者准确地说,目前的语文课堂相当程度上在让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失去汉语母语学习的兴致、动力和理想,而且年级越高形势越为严峻[9]。为什么学生有那么普遍的情绪厌弃我们的语文教育?这当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无视当代汉语的发展现实,无视学生的当下语言生活,让“强国时代”的学生来学习带有浓重“救亡时代”色彩的汉语母语可能是其最主要的症结所在。当代学生的阅读兴致究竟在哪些地方?其写作行为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公众场合下的演说能力、辩论能力、主持能力会给学生的语文能力以怎样的整体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评价才算真正符合当代学生的发展实际?……一句话,目前的语文课程究竟能给当代学生带来怎样的精神成长和学业发展?在许多人心中,这些可能还是一笔不太清楚的糊涂账。今天看来,通过问卷等一般方法所获得的样本意义上的调查数据有可能难以采信。而基于“大数据”获得的数据信息客观、真实、全面,如果分析恰当的话,很有可能会给今天的汉语母语教育带来不少有益的引导和启示。

相对于救亡时代,当代中国已经走出近代“贫弱屈辱”的阴霾,社会各项事业成就斐然,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当前,一个国际国内各项事务中“负责任的大国”正努力成长为一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强国”。作为汉语母语教育的基本文本,语文教科书在为学生形塑这一国家形象中发挥着基础性功能,影响深刻而巨大。然而,大数据显示,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虽然相当有力地展示了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国民仁义等这些基本的国家形象,但对中国当代形象,特别是当代中国国际形象的描述却涉笔不多。对于辉煌灿烂的几千年中国古代文明的介绍,语文教科书仍基本上沿袭的是救亡时代的话语系统、价值取向,“动乱困苦”仍是古代中国社会形象描写的主色调,即使是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的唐代,选文也差不多全都聚集在安史之乱时期,战争、破败、百姓流离失所等是其不变的主题[10]。显然,这样的汉语母语课程非但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而准确的国家形象、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他们汉语母语学习的兴致也因此大打折扣。有人甚至用大数据看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氓》、《孔雀东南飞》、《雷雨》、《边城》等诸多公认的爱情题材篇目都给人一种凄凉、悲苦、伤痛的情感体验。果真如此的话,试想,这样的故事会给当代学生在他们的豆蔻年华对爱情以怎样负面的观感?

其实,语文教材首先是语言教材,其次才是文学教材等文体教材。与课文主题、题材、情感的这种单一、保守、消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汉语母语教材在语言选择上的狭窄、无序和滞后。大数据表明,很多具有现代理念的语词在今天的汉语母语教材里不曾得到充分反映。教材的对象语言里没有,教材的叙述语言里也没有怎么特别的强调。比如“民胞物与”,比如“公序良俗”,比如“契约精神”,比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這些语词不仅在语文教材里看不到,就连一般的语文教师也都感觉很陌生,没多少概念,也不太怎么关注。笔者曾经就此探访过一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还有一些专注于语文教材语言研究的大学教授,他们有的竟然表示不明白“民胞物与”是什么意思,更不清楚“民胞物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等语词其实来自中国宋代学者张载、范仲淹等人的著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数据表明,语文教材中与“仇恨”、“焦躁”、“决斗”相关的语词异常丰富。因此,在学生那里,“水火不容、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愤世嫉俗、不共戴天、势不两立、新仇旧恨、嫉恶如仇、报仇雪恨、睚眦必报”等表“仇恨”的成语信手拈来;“杞人忧天、如坐针毡、忧心忡忡、惴惴不安、坐卧不安、面面相觑、谈虎色变、张口结舌、抓耳挠腮、搓手顿脚、心急火燎”等表“焦躁”的语词在学生的文章中枚不胜举;至于“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你死我活、枪林弹雨、智勇双全、刀光剑影、出生入死、短兵相接、一剑封喉、斩尽杀绝、杀鸡儆猴”等表“决斗”的语词在学生的话语中更是多如牛毛。如此众多与“仇恨”、与“焦躁”、与“决斗”联系在一起的语词聚集在学生的语言意识里,应该是救亡时代语文课程留下的印迹,这对于建设当代学生理性、健康的语言生活来说也是值得认真商榷的。

借助大数据,人们不难看到,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主要都在要求考生写作追寻梦想、读懂中国、创新致富、合作成功等积极、昂扬、充满正能量的时代主题。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大数据又显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主题却大多展现作者的忧思、悲愤、批判等负面情绪。比如,像《沁园春·长沙》、《飞向太空的航程》、《囚绿记》这样积极向上的课文很少;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别了,不列颠尼亚》等这些记叙客观、情绪平和的也不多;而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本是客观介绍和评述的新闻报道竟抒发起新闻记者对当年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来,读后让人不寒而栗。可见,在今天的语文课堂里,学生的写作与阅读、文字信息的输出和输入在主题、题材和情绪表现上严重不匹配、不对称。关于学生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安排,早在1940年代朱自清就有专门的探讨。作为著名语文教育家,朱自清曾在中学任教5年、在大学主授大一国文课程20余年。他曾特别强调说:“了解和欣赏是诵读的大部分目的;诵读的另一部分目的是当做写作的榜样或标准。按我的意见,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为了解和欣赏而止,白话文的诵读,才是一半为了榜样或标准。”[11]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从主题选择到情感表现到语言表达方式与当代学生语文生活比较切近的课文才是他们学习写作的榜样或标准,而其他文章,特别是古文,主要的目标则是“文化训练”的事[12]。所以,朱自清当年就明确指出:“无论如何,重古的选本不可避免的使阅读和写作脱了节。多年来大学师生都感到这种困难;只有让学生课外阅读语体文的书来弥补这语文训练的缺陷——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收录语体文,是比课外阅读进了一步。”[13]阅读与书写与演讲可以有很多的不同,也应该有其不同,但不能不有所关联。将阅读能力、阅读趣味与学生的写作行为、演说行为完全并列起来甚至对立起来,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演说是演说,并不能显示教学有多少科学性、专业性和进步性;相反,则很有可能因为没有榜样或标准的滋养、影响和引领,学生的说与写一直徘徊在平庸状态[14]。因为很显然,没有阅读的说与写,或者说,与阅读关系不大的说与写,不可能深刻起来、专业起来。

所以,关注、研究并把握汉语的近现代发展特别是当代发展,体察当代学生的实际语言生活,在语文课堂中建立起语言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汉语母语学习准备更切实的榜样或标准是汉语母语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在汉语发展新平台上构建理想的当代学生语言生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汉语教育,当代汉语发展是汉语母语教育的崭新平台。在这个新平台上展开听、说、读、写、译是必须首先明确的学习前提[15]。汉语母语学习中的“译”指的是什么?不妨做这样一个界定:它不仅指涉通常意义上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单向话语转换,而且囊括了汉语口语形式与书面形式、汉语普通话与各主要方言等“汉语形态”之间以及汉语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等“中国的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此外,还应包括外语到汉语普通话的单向转换。可以说,“译”这种话语转换方面的研习是当今汉语母语学习应该特别重视的课程内容。所以,今天,当笔者作为语文人再次追寻学生语文学习意义的时候,一种新的价值认识在胸中自然涌出:当代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应努力构建一种体现汉语发展、服务学生成长、面向民族复兴的新格局,从而为数以亿计的中国学生建设一种理性、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难理解,关于语文学习,可以做如下时代价值梳理:如果不考虑几千年士绅阶级的文字交流、文化传承与基本的社会管理需要,近100多年汉语母语学习的意义大约可描述为三个时期,也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或境界。第一境界,语文工作必需。包括学生在内的最一般的广大民众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汉语通用语的说法和写法,满足其最基础的实际语文工作需要。第二境界,科学文化学习。各类学校的学生借助现代汉字和标准普通话的学习使自己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获得长足进步,从而也在人生价值、审美趣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第三境界,语言生活建设。学生在汉语母语各主要形态熏染的基础上,能在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获得自由发展,特别是在演讲方面拥有足够的自信,从而极大程度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生活与精神生活。所谓“汉语母语各主要形态”的熏染,指的是语文课程不仅仅提供现代汉字和现代普通话教育,而且还应当包括一定程度关于方言的讨论和总结、关于网络语文现象的介绍和讨论,自然也少不了一定程度关于不同时代文言文(包括汉字演进历史)的研习。总起来说,大约有五种形态的汉语母语学习。(一)现代标准普通话。(二)现代汉字书写的语体文(含外语翻译作品)。(三)历代文言文。(四)当地主体方言。(五)网络语文。这五种形态又可分为两类。前三者可称之为“通常形态”,后两者可称之为“发展形态”。各形态汉语都应放在汉语发展平台上来探讨和学习。

现代标准普通话是教师教学语言引导下最基本的语文学习,它关涉听说两个方面。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听”得懂,问题不大;关键是要围绕提升听的水平实施训练。一要能抓住要领,能够复述;二要能领会精神实质,做到会意。至于听到“言外之声”,则是一种更高的期望了。而与这“言外之声”联系在一起的,恐怕就是能够在无意识中从他人的谈话中获得某种与其话语主旨并不一致的信息,甚至灵感;有了这一关键信息或是灵感,他(或她)就可能完成下一步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比“听”具有更强的社会意义。如果听能改变人,那个人也仅仅是听者一人;说则一定是影响其他人,这其他人一般不止一人。然而,要真正能够让说起到影响他人的作用,则有很多技术要学,很多艺术要能领会。比如,要能调动他人的情绪,提高听的兴致和注意力;比如,要能将要说的多重意思做很好的归纳和排序,让他人听明白;又比如,要能说得让对方心悦诚服,愿意接受你的意见,采纳你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无数事实证明,要真能说好,离不开写作和阅读,也就是现代汉字书写的语体文学习。这是整个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16]。首先,说要有写来提供底稿,说本身就是书面底稿的现场口头发挥。所谓腹稿,其实就是书面底稿的潜在形式。所以说,语体文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普通话的演说与辩论水平,因而成为各类语文考核的重点。其次,说的内容甚至思路和布局很多源于读的材料。在所有说的内容中,读所提供的营养最为充分,所以读的训练花的气力也最大。读的材料当然也包括历代文言文。但正如朱自清先生所指出的,历代文言文的学习最基本的功能是“文化训练”。所谓“文化训练”,用朱先生的话说就是不在“示范”,而是“立本”、“达人”、“知道自己”,从而“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做到“辞明理达”[17]。之所以强调“历代”,乃是期待教学文言文能将文言文纳入汉语发展的视野来考察、讨论和学习。视文言文为铁板一块,没有时代性,这可能是过去文言文教学成效不大,“文化训练”的目标不易达成的原因所在。

以上这些都是历次大纲课标都明确规定的汉语母语形态学习。然而,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通常形态”之外增添了“发展形态”汉语母语的学习。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还只是将“方言土语”作为与“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并列的“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18],那么普通高中阶段则作为具体的语文课程学习内容纳入“学习任务群”的,“方言”与“网络语言”一道成为第13个任务群“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的两项专题性学习内容[19]。为什么应当容忍有一定量的方言学习和讨论?这既是对学生实际语言生活的尊重,也是服务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学生都在一定的方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就汉语母语学习来說,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语言学习资源,不可轻易抛弃。但方言差异很大,一般人们讨论的只是某地的主体方言。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就已经发现方言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发挥其妙用。即借用方言里保留的“古音”、“古义”来学习古诗文。比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如果与粤方言的“xiá”音联系起来,就能领会该诗的押韵规则,明白这里的斜(xiá)和后面的“家jiā”、“花huā”都是为押韵而选择的“韵字”。后来,语文教材也就直接安排了题为《方言小调查》综合性学习活动。如今,语文试卷里也出现有方言内容的考查题目。今后,方言将从更多方面走进语文课堂,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了。因为人们开始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待方言,期待方言能像普通话一样在建构当代学生理性、和谐的语言生活中有所作为了。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汉语发展的新角色、新形态。它发展迅猛,对于常态语言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值得当代学生关注和探讨。网络语文的学习,或者更准确地说,学生虚拟语言生活的建构是历史给予当代学生的新任务。李宇明教授指出:“随着信息化,特别是现代语言技术的发展,虚拟语言生活逐渐重要起来,不仅是新词语的‘主产地’,新话语的传播地,甚至还成为现实语言生活的引领者。”[20]不错,大中小学学生的语言生活一般局限在校园内,他们的虚拟语言生活与现实语言生活一样都还在发育过程中,但我们对此不能不引起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当今语文课程的设置必然要将学生的虚拟语言生活纳入进来,而没有理由将它排斥在语文教育的视野之外。而且,伴随着语言智能的发展,人与机器人共事的时代即将到来。所以,人机对话在不远的将来也将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学生在汉语母语上述五种形态的不断熏染中有所感悟、有其进步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当代语言生活便开始丰富起来了。一种理性、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的建设理想也就有了很好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体现汉语发展的语文课程与学生的语言发展期待同频共振,学生非但不会厌倦,而且还会尽情徜徉其中。第二,语文课程所囊括的五种汉语母语形态学生能够自由穿梭,这样的语言生活首先是和谐的,当然也是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同时也避免了因个人的偏爱和喜好而偏执于某些领域的学习。第三,“译”将五种汉语母语形态紧密联系了起来。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话语转换主要是文言文指向语体文、方言指向普通话这两类极为平常的翻译活动,那么今天的“译”则拓展为五种汉语母语形态的所有话语转换。也就是说,不仅普通话到语体文,而且网络语文到普通语文都属于话语转换的“译”。

四、结语

把握汉语发展,为当代学生构建一种理性、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是汉语母语教育可能的新方向、新思路、新战略。因为没有一种语言生活的构建,奢谈其语言能力、语言素养。没有英语语言生活,根本谈不上多少英语表达素养。没有粤语语言生活,也无法评价什么粤语能力。所以,当代学生语言生活建设是汉语母语教育的一个新课题,这一新课题持续、科学、有成效的探讨也许会为语文课程阅读、写作、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等诸多问题的破解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何九盈.汉语三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1.

[2]饶高琦,李宇明.基于词汇聚类方法的现代汉语分期与分期体系构建[J].中文信息学报,2017(11):18-24.

[3]俞玮奇.国民普通话能力的基本状况与发展态势[J].语言文字应用,2018(2):99-107.

[4]石彤喆.传播与接受: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1950-2015)[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3-7.

[5]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M].上海:时代书报出版社,1948:111.

[6]费锦昌.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纪事(1892-1995)[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27-33.

[7]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74-478.

[8]杨早.留住语言多样之美[N].人民日报,2018-6-30(12).

[9]程振理.努力追求“活”的語文学习——当前高中生语文学习现状调研[J].语文知识,2015(8):6.

[10]张鹏,吕立杰.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分析——以A版初中教科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8(7):21.

[11][12][13][17]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2,18,20,18.

[14]吴娟.教育的无奈:高考作文难以“拒绝平庸”[EB/OL].https://news.qq.com/a/20110616/000984.htm.

[15]麻友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论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新任务[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3):12-14.

[16]白亚利.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神州(下旬刊),2012(1):23.

[18]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34.

[19]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6-27.

[20]李宇明.全球语言生活治理——序《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C]//国家语委.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

(责任编辑:张祥卉)

作者:汪禄应

第二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摘要:古代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在分析该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教学。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 教学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这门课程是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通论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古书阅读能力。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文言用法及有关问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但由于受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因素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讨与改革。

一、古代汉语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沿袭经典,专业针对性不足

目前,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王力先生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也基本遵循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编写体例。王力先生所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权威性毋容置疑,但该本《古代汉语》完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培养语言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当今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应面向专业、面向新环境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调整更新。

(二)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在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的背景下,古代汉语的课时也在不断缩减。古代汉语知识点多,且历史跨度长、难度大,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加之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更无从谈起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兴趣

古代汉语课由于课程内容、教师年龄等原因,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仍多沿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或者仅利用多媒体介绍相关背景材料。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很难做到内容丰富、生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也势必受到影响。

二、古代汉语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在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新兴的学科,其古代汉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语言文化传播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应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运用和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立足专业调整更新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汉语教学的古代汉语本体知识,系统而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文化传播的基础,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古代汉语课应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理论知识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二是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和语言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夯实本体知识的同时,重视汉语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语言偏误、语言现象以及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与获得,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在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训练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设置充足的学生思考与展示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置问题、组织讨论、构建网络资源平台等教学环节,创造学习、思考、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把握课程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参与性

古代汉语课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使教学方法多样化,鼓励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通过主动探寻不断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代汉语课教学中,围绕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内容提出选题,学生围绕选题查阅、搜集资料,并将自己的“分析、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堂或课余实践活动给同学讲解展示,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学生参与其中,主动探寻求知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另外,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针对古代汉语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社会调查,在调查材料、分析材料、形成成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手段: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古代汉语教学中,为了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应做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各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图像、视频、声音、文字一体,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等优势。相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手段授课速度慢、内容量受限制,但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又长于情感思想交流、重现性强、灵活性的特点。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地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建立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加深补充课程内容,完成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审美。

(六)教学评价:多形式与重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也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本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卷面形式进行评价的方式,做到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不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注重学生潜能、个性的发挥,综合运用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考核评价,使评价不仅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变化,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根据社会环境、专业特点、教学对象等因素不断改革创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瑾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古汉语教学改革[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作者:王丽 朱宏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样也是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说明更多的发达国家也是很注重素质教育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历史的回顾,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和前景。更好的把我国的本土文化和汉语的博大精深推向全世界。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历史发展;前景展望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中,他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表面看来,对外汉语已经成为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从狭义上讲,是对来华的留学生进行的汉语言教学。而且从教学方式上来讲,已经由原来的对汉语的认知转变到汉语国际教育方式方法的层面上来。中国对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是对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背景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我国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汉语教学时文化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现在全世界都在力求全球发展,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强,而在这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哪个领域都必须要先懂得汉语,因此,我国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是越来越强烈的。自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多次派留学生去国外深造,传播我国的文化及精华[1]。另外,我国也是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立了汉语言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仅只是接收本国的学生,同时也包括他国的留学生,以此让更多的人对我国的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与详细的理解。中国的汉语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更是深奥,细细的去品读与研究,能从中领略很深刻的精髓。

(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情况

虽然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今年来越来越多的院校设立了汉语言机构,以此来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留学生都是公费留学,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自费留学生,这也从侧面上说明了对外文化交流与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对我国是有重大意义及发展前途的。而这批自费留学生更多的是来源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说明这些发达国家对于文化素质的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因此我国对发展文化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及文化交流已经发展到了各个行业,比如医学、农业、理工等各个方面。而这方面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提升有了重要的帮助。目前,我们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对我国文化的认知,而是更多的教师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转换和多样性等问题,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层次的提升。

二、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因此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重要,同时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和挑战[2]。为了解决新时代下的这些挑战,我国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做出了新的调整,成立汉语言教学小组办公室,可以对国家汉办进行独立办理,成为知名品牌,其中的孔子学院就是其中的知名代表。孔子学院的设立,为我国文化的交流工作产生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我国还多次组织海外交流活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交流渠道和研究机会。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促使汉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革新。第一,从汉语言教学到国际教学的转变;第二,把语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转变;第三,向大众化应用教学的转变[3];第四,由政府推动运作发生转变等,教学模式更加多样,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三、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展望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留学生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奖学金生到以自费生的转变,同时留学生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数据分析可以指出,由非洲、东欧等几个国家的学生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说明越来越多国外大学生喜欢向往到中国接受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教育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预科生为主到现在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的转变。对外汉语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认识到对外教学时一门学科,因此我们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和用什么教的问题,随着教学对象的多元化,教学类别和教学方法也在向多元化进行发展,教学方法从最初的翻译法、直接法发展到沉浸法、交际法、听说法等方法。同时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进步,网络、多媒體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运用,各类教材也在不断的推新,学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广泛。

通过发展,我国的对外教育已经从以往的引进来不断发展到了走出去,更多的学生通过对我国汉文化的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切身体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对我国汉文化的传播起到推动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4]所以在以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关注,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创新教材,寻找更多的教学方法,促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的描述,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侧重于请进来而汉语国际教育则侧重于走出去这两条路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到必然趋势,两条战线的互相推进,相得益彰。“请进来”可以让更多的来华学生亲身经历我国的汉文化,利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创新模式,为留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体验中国文化的伟大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中国的巨大变化。让他们在汉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走出去”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重要表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国的中国文化,让很多希望学习汉语但是没有办法来到中国的人都能就近学习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我们要大力培养知华、友华人士,培养精通中国文化的博雅君子,更要培养一些在国际舞台上有话语权的中国通。语言是人和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要想要我们的汉语真正的走向世界,首先我们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自己走向世界,用我们的一言一行来改善我们在世界上对我们不良的印象。让世界各国的人向往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魅力,同时我们必须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敞开胸怀,不鄙视仇视外国友人,欢迎每一位来到中国的友人,学习中国汉文化知识,了解中国传统,体验中国魅力。慢慢的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更好的促进我国文化知识的对外传播。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婧.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现代职业教育,2016(34):76-76.

[2]王若霆.浅析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J].才智,2017(28):188-188.

[3]朱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教学系列课程建设探究[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2):40-44.

[4]徐子亮.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核心课程的实践性知识学习探究——以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14(3):17-21.

作者:刘晓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共享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经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