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2022-08-21

第一篇:包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包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我国对包虫病的预防控制对策应包括:①采取以家犬管理和药物驱虫为中心的综合预防措施;②对流行区居民进行包虫病普查、普治;③强化健康教育,把预防包虫病的知识编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宣传和教育居民避免与狗密切接触,注意饮食卫生,病畜内脏应深埋处理。

(一) 传染源控制 1. 犬的管理和驱虫

1.1登记管理:对所有的家牧犬进行栓养、登记、挂牌管理,并进行药物驱虫,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减少家牧犬的数量,捕杀无主犬。建立犬驱虫登记卡,记录所有家牧犬的户主、性别、年龄、毛色,每次驱虫的日期等信息,由村指定专人保管。根据驱虫卡登记的信息,完成驱虫后汇总并逐级上报。

1.2 驱虫药物:使用吡喹酮进行犬驱虫。

1.3 服药剂量与投药方法:每犬每次1-2片(0.2g-0.4g,5mg-10mg/kg体重)。以能够被犬吞食的食物为饵,将药物包被,给犬喂食。驱虫员应亲自投药或亲自观察和指导犬主投药,确认犬吞服后记录入犬驱虫登记卡。

1.4 投药频率:每月驱虫1次。

驱虫后犬粪处理:驱虫后5天内的犬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防止污染环境。操作时要使用适当工具,避免与人体接触。

2. 狐狸驱虫

对狐狸栖息地进行统计,估算狐狸数量。采用适当的饵料,包被吡喹酮,放置于狐狸洞周围,每枚饵料包被一片(0.2g),定期每月投放一次,其数量按照估计狐狸数量的1.5-2倍进行。投放时要及时告知附近群众,避免被小孩等人群误食。

(二)切断传播途径 1. 屠宰管理 1.1 屠宰场的管理

加强牲畜屠宰和检疫管理。对病变脏器实施无害化处理(高温高压、焚烧或深埋),严禁转运出售;对屠宰的污物、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在屠宰场内养犬,并防止犬进入屠宰场。

1.2 家庭和个体屠宰的管理

目前在不能进行集中屠宰的区域,严防将未经处理的病变脏器喂犬。 1.3 病变脏器的处理

在屠宰场检出的病变脏器按相关规定处理。在分散屠宰或家庭屠宰点, 对病变脏器应焚烧或深埋;也可将病变脏器煮沸40分钟(高原地区适当延长)。 2. 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的控制

在泡型包虫病流行区可采取生物防治和药物控制等措施减少野生小型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目和兔形目动物)数量,并采取措施减少犬对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的捕食。

(三)健康教育 1. 健康教育的原则

1.1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包虫病控制全过程。

1.2先重点后普及。首先从有影响力的人群,如各级领导干部、宗教人士等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普及。要充分发挥有影响力人群在健康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1.3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2. 重点内容

2.1包虫病的传播途径和人是如何患包虫病的。 2.2包虫病的危害和患包虫病后怎么办。 2.3犬定期驱虫的作用。 2.4家畜患病脏器如何处置。 2.5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实施方法

3.1由卫生、农牧、教育、宣传等部门共同推动实施,形成相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网络。

3.2开展全方位的社区宣教。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流动宣传、小型展览、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册、组织宣讲团宣讲以及其他适合本地特点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开展健康教育;在社区指定健康教育员,组织社区人群观看包虫病科普录像、病畜包虫病感染脏器标本或与包虫病病人座谈亲自感受包虫病的危害。并结合人群包虫病查治和犬的驱虫管理等防治活动使宣传深入每个家庭和个人。健康教育的语言应通俗易懂,群众易于接受和记忆。

(四)改善环境卫生

积极创造条件为疫区群众提供清洁水源。及时清除犬粪,对犬粪进行深埋或焚烧。

(五)个人防护

1. 现场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1.1 从事包虫病现场防治工作的人员应穿着适当的防护服,包括长筒胶靴、手套、口罩、帽子、工作服。在槟榔碱处理犬采集粪样时,应将犬圈在特定的区域内,处理后的地面应翻埋,或彻底焚烧消毒。犬粪应在现场煮沸消毒,或者包装在安全的容器内运走。

1.2 在现场解剖的动物应深埋,或焚烧,终宿主的肠管在从尸体上取下之前应结扎,防止传染性材料播散。

2. 实验室防护措施

2.1 处理动物粪便或肠道材料的实验室,应设置更衣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之前,应着装防护服。

2.2 对洗涤槽内的传染性材料亦需检查,在排入下水道之前,要进行煮沸消毒。

2. 3参与检查中间宿主的幼虫材料的工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包囊材料和感染的中间宿主残留物应煮沸消毒或焚烧。

第二篇:预防控制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东流小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预防控制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第三次预警通知》的精神,特制定血防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预防控制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一、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陈少赞程劲松

副组长:倪金龙檀甲文王孝亮

组员:各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

?

二、工作目标

建立政府领导,教育和卫生部门配合,师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学校血防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普及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健和能力,培养健康的卫生行为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血吸虫病的发生,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力度

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设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师生用水卫生、安全。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开设血吸虫防治健康教育课程

要高度重视血防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建立校级血防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定期开设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兼职健康教育教师;以《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依据,制定学校血防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检查、有评比,工作计划《预防控制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三)加大血防工作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

充分利用广播、板报、讲座、班队活动、知识竞赛等切实有效的宣传阵地和途径,多形式、多渠道地对师生进行血防知识宣传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血吸虫病的危害性及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反复性;同时,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发挥班级、少先队组织等的组织作用,走出学校,做好向社会宣讲的工作。

组织开展"四个一"健康教育活动(即上一堂血防知识课,看一次血防健康教育录像或听一次专题讲座,开展一次与血防知识有关的课外活动,写一篇与血防相关的作文)。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教育效果。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师资培训工作,提高学校健康教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五)做好学生健康卫生行为和习惯的培养

教育学生遵守血防行为规范,不接触疫水。结合健康教育课、同伴教育、知识讲座、课外活动等综合措施,启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卫生行为。成立学校监督队,做好学生日常和时期预防血吸虫病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防止感染血吸虫病。

(六)落实学校卫生防疫责任制

完善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发现疫情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积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做好血吸虫普查工作和师生血吸虫病的治疗工作。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向全体学生发放《了解血吸虫病知识,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血防知识培训,听专题讲座。

由心理健康老师专题教育课,有教案、作业。

四月份: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了解血吸虫病知识,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录像资料(由各班班主任负责)。

每班出专题黑板报。

中、高年级学生写一篇与血防相关的作文。(教导处及相关班主任负责)。

五月份:

开展参观、查螺实践活动。

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一次血防知识测验。

六月份:

发放一份告家长书,宣传有关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由教导处负责)。

做好血防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力争做到学校无血吸虫病人。

第三篇: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 、我校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禽流感、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 、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及时组建处理病情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成员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立即通知传染病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由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转市传染病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工会小组长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3 、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马上打“ 120 ”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 、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 、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6 、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中心学校。电话:3929314 7 、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做到:

① 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中层干部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 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可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 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8 、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第四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第十一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是各种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耐药性强,大量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不断增多,这不仅使医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因此防治医院感染成为当务之急。

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1、外源性的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一)机体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等。

2、病理因素 由于疾病使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

3、心理因素 个体的情绪、主观能动性、暗示性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免疫功能和抵抗力。 (二)机体外在因素

1、诊疗活动 现代诊疗技术和先进的药物应用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现代诊疗技术尤其是各种侵入性诊疗的增加。 (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治疗过程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

2、医院环境 医院是各类患者聚集的场所,其环境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

3、医院管理机制 医院感染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但只是形式主义;医院感染管理资源不足,投入缺乏;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都会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个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导致感染

(一)感染源:医院内感染主要包括以下感染源

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

2、患者自身

3、动物感染源

4、环境储源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外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方式: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2、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有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3、注射、输血传播

4、饮水、食物传播

5、生物媒介传播

(三)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因此,医院感染常见的人群主要有:①婴幼儿及老年人;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③营养不良者;④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⑥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⑦手术时间长者;⑧住院时间长者;⑨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加强三级监控

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应有独立完整的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不同科室的相关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层次分明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做到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

依照国家行政部门颁发的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来健全医院感染各项管理制度。 (三)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隔离技术规范,切实做到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四)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重视职业暴露的防护。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一)清洁: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的方法

(二)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牙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三)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牙胞的过程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是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和变性,细菌膜发生改变,酶失去活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分干热法(燃烧法、干烤法)和湿热法(煮沸消毒法、压力蒸汽灭菌法)

(1)燃烧法

常用于a、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纸张、敷料等直接在焚烧炉内焚毁。 b、金属器械:在火焰上烧灼20秒

c、搪瓷容器:倒入少量95﹪—100﹪乙醇,点火燃烧至熄灭 d、培养用的试管或烧瓶。 (2)干烤法(干热法)

利用特制的烤箱,通电升温后进行灭菌,其热力传播与穿透主要靠空气对流和介质的传导,灭菌效果可靠。

适用于玻璃、金属、搪瓷类物品、油脂及各种粉剂等的灭菌。

消毒:箱温120~140℃,时间10~20分钟;灭菌:箱温180℃,时间20~30分钟。

(3)煮沸消毒法

是一种简单、经济的消毒方法。

方法:将水煮沸(100℃)后计时5—10分钟达消毒目的。

如在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沸点可达105℃,除增强杀菌作用外,还有去污防锈的作用。

适用于金属、搪瓷、玻璃、橡胶类等。 (4)压力蒸汽灭菌法

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灭菌效果可靠,是物理灭菌法中最有效的方法。

方法:当压力在103—137kpa,温度可达121—126℃,经20—30分钟可达灭菌目的。

适用于如敷料、手术器械、搪瓷类物品及其某些药品、细菌培养基等。 效果监测: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最可靠)

2、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

(1)日光曝晒法:将物品放在直射日光下曝晒6小时、定时翻动,可达消毒目的。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空气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m,时间30—60分钟 物品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1m,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以上记时从灯亮后5—7分钟开始计时,如需再次使用,关灯后需间歇3~4分钟再启。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理想化学消毒剂应具备的条件

杀菌谱广;有效浓度低;作用速度快;性质稳定;作用时间长;易溶于水;低温下使用;无剌激性;腐蚀性;过敏性;无色、无味、无臭;毒性低;价格低廉等

2、化学消毒剂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性能及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易挥发的药物要

加盖。

(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查、调整浓度。 (4)浸泡前将消毒物品洗净擦干,全部浸泡在消毒液内,注意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管腔内注满消毒液

(5)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于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气体消毒后物品,应待气体散发后再使用,以免药物刺激人体组织。

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1)浸泡法

物品洗净、擦干→浸没于消毒液中、在标准浓度与时间内达消毒目的 用于人的体表、锐利器械、化学纤维制品、精密仪器等。

(2)擦拭法

用于桌椅、墙壁的消毒。 (3)喷雾法

用于空气和物品的表面(桌椅、墙壁)的消毒。 (4)熏蒸法

使消毒剂成气体、在标准浓度与时间内达消毒灭菌作用。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法

是利用灭菌剂气体,在密闭容器内,经标准的浓度、温度和时间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第三节

手卫生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二)手卫生的管理

1、制订管理制度

2、配备必要设施

3、定期开展培训

4、加强监督指导

5、开展效果监测 (三)手卫生设施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1)流动水洗手设施: (2)清洁剂: (3)干手物品: (4)速干手消毒剂:

2、外科手消毒设施 (1)洗手池: (2)清洁用品:

(3)手消毒剂: (4)干手物品:

(5)其他: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二、洗手

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暂居菌,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目的】

清除手部皮肤污垢和大部分暂居菌,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环境准备

3、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1、打开水龙头,调节合适水流和水温,水龙头最好是感应式或用肘、脚踏、膝控制的开关。

2、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但需注意水流不可过大以防溅湿工作服。

3、关上水龙头并取清洁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4、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具体揉搓步骤为(图11-1)

5、打开水龙头,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

6、关闭水龙头。 【注意事项】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用清洁剂和流动水洗手。

2、洗手方法正确,手的各个部位都需洗到、冲净,尤其要认真清洗指背、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部位;冲净双手时注意指尖向下。

3、注意调节合适的水温、水流,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4、洗手指征:①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②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

清洁部位时;③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之后;⑦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⑧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三、卫生手消毒

【目的】 清除致病性微生物,预防感染与交叉感染,避免污染无菌物品和清洁物品。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环境准备

3、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1、按洗手步骤洗手并保持手的干燥,并且要符合洗手的要求与要点。

2、取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必要时增加手腕及腕上10cm。

3、按照揉搓洗手的步骤揉搓双手,直至手部干燥必须保证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

4、揉搓时间至少15秒,等手自然干燥即可。 【注意事项】

1、卫生手消毒前先洗手并保持手部干燥,遵循洗手的注意事项。

2、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时方法正确,注意手的各个部位都需揉搓到。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②接触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③直接为传染患者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④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四、外科手消毒

【目的】

清除指甲、手部、前臂的污物和暂居菌,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环境准备 清洁、宽敞。

3、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1、摘除手部饰物,修剪指甲。

2、调节水流,湿润双手,取适量的清洁剂揉搓并刷洗双手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消毒 【注意事项】

1、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①先洗手,后消毒;②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2、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和手表。

3、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始终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

4、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5、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第四节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项基本而重要的技术,其基本操作方法根据科学原则制订,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

一、概述

(一)概念

1、无菌技术: 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3、非无菌区: 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4、无菌物品: 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5、非无菌物品: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操作环境清洁且宽敞

(1)操作室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

(2)操作台清洁、干燥、平坦,物品布局合理。

2、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要求

3、无菌物品管理有序规范

(1)存放环境符合要求:

(2)标识清楚:

(3)使用有序:

(4)储存有效期:

4、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

(1)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2)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定距离;

(3)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4)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5)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6)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7)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8)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以更换;

(9)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患者使用。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目的】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作用:用于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 操作要点:

1、无菌操作前准备

2、开浸泡容器盖

3、将钳移至容器中央、钳端闭合、垂直取出

4、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

5、用后闭合钳端、垂直放回、松开轴节

6、到远处取物、连同容器一并搬移

(1)钳及浸泡容器每周清洁、消毒一次、同时更换消毒液 (2)使用频率高的部门、每天清洁、消毒一次

二、无菌容器的使用

目的:用于保持已经灭菌的物品处于无菌状态

1、准备:检查容顺标签

2、取物:开盖(内面朝上妥善放置)、取物(用无菌持物钳)

3、取物毕:立即将盖盖严

4、手持无菌容器时、托住容器底部

三、无菌包的使用

目的:保持包内物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无菌状态。

1、洗手、戴口罩

2、包扎无菌包:物品放于包中央→盖内角→盖左右两角(角尖向外翻转)→盖外角→〝十〞字形扎妥

开包法:核对包外标签→手搁在清洁、干燥的台面上→解系带→按原折顺序逐层开包(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横向扎好、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24h内右再使用)

四、铺无菌盘

1、洗手、戴口罩

2、取无菌治疗巾包

3、铺盘:

(1)开包:用无菌钳取治疗巾一快放治疗盘中

(2)开巾(手不可触及内面)双折铺于治疗盘上、上层扇形折叠、边缘向外 (3)放无菌物品、盖上层(边缘对齐)开口处向上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折一次

(4)有效时限不超过4h

五、倒取用无菌溶液法

1、洗手、戴口罩

2、取液、查对

3、打开瓶盖、瓶塞向上翻起

4、拉出瓶塞、瓶签朝掌心、倒少量溶液冲洗瓶口、由原处倒出无菌溶液

5、倒毕、盖瓶塞、消毒 、翻下瓶塞、注明开瓶时间

6、剩余溶液可保存24h

六、戴、脱无菌手套法

1、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核对标签

3、打开取滑石粉涂擦双手

4、掀开袋口、一手提住一只手套反折内面,对对准五指戴好

5、用戴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的反折内面,取出手套、同法戴好

6、双手调整手套位置、将翻边扣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1)脱手套:从袋口翻转脱下 (2)手套浸泡于消毒 液内、洗手

第五节 隔离技术

隔离(isolation)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 他人的措施。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清洁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患者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2、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3、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患者者和疑似传染患者者接受诊疗的区域。

4、两通道: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

5、缓冲间: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

6、负压病区:也称负压病室,指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室)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室)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

7、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医院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医院可分成4个区域:(1)低危险区域;(2)中等危险区域;(3)高危险区域;(4)极高危险区域

1.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布局与隔离要求 适用于经呼吸道传播疾患者者的隔离。

(1)建筑布局:呼吸道传染病病区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

(2)隔离要求:

①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

②病室内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③不同种类传染患者者分室安置;

2、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布局与隔离要求 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疾患者者的隔离。

(1)建筑布局:感染性疾病病区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区、重症监护病区和生活区。 (2)隔离要求:

①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②病区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

③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患者者应分室安置;

3、普通病区、门诊、急诊的布局与隔离要求

(1)普通病区: (2)门诊: (3)急诊:

(三)隔离管理与隔离原则

1.医院建筑布局合理,符合隔离要求 2.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

(1)隔离病区设有工作人员与患者各自的进出门、梯道,通风系统区域化

(2)隔离病室门外或患者床头安置不同颜色的提示卡 3.严格执行服务流程,加强三区管理

(1)患者及患者接触过的物品不得进入清洁区;

(2)患者或穿隔离衣的工作人员通过走廊时,不得接触墙壁、家具等;

(3)各类检验标本应放在指定的存放盘和架上;

(4)污染区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到他处;

(5)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应按规定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必要时换隔离鞋;

(6)离开隔离病区前脱隔离衣、鞋,并消毒双手,脱帽子、口罩:

(7)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4.隔离病室环境定期消毒,物品处置规范 5.实施隔离教育,加强隔离患者心理护理

6、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实施终末消毒处理

二、隔离种类及措施

一是基于传染源特点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的隔离,二是基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隔离。 (一)基于切断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使用蓝色隔离标志。 (2)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3)减少患者的转运。

(4)进入隔离室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

(5)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6)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换药器械等均应先灭菌,然后再进行清洁、消毒、灭菌。被患者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使用黄色隔离标志。

(2)相同病原引起感染的患者可同居一室,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闭。

(3)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4)严格空气消毒。

( 5)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 (6)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患者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使用粉色隔离标志。

(2)同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的第(2)、(3)。

(3)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4)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5)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6)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4、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二)基础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隔离预防

1、设专用隔离室 患者应住单间病室隔离,室外悬挂明显的隔离标志。

2、进出隔离室要求 凡进入病室内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

3、污物处理 患者的引流物、排泄物、被其血液及体液污染的物品,应及时分装密闭,标记后送指定地点。

4、探陪要求 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患者;原则上不予探视,探视者需要进入隔离室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三、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一)口罩、帽子的使用

帽子:遮住全部头发,用后放入特定污物袋内

口罩:罩住口鼻、用后取下将污染面向内折叠放入胸前小袋内、用后集中处理。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患者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患者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脱;佩戴后应调节舒适度;摘下护目镜、防护面罩时应捏住靠头或耳朵的一边,放入医疗垃圾袋内,如

需重复使用,放入回收容器内,以便清洁、消毒。

(三)穿、脱隔离衣

1、穿好工作衣、帽

2、取下手表、卷袖过肘

3、取下隔离衣(持衣领)

4、露出肩袖内口,清洁面向自己

5、穿衣袖(抖袖)

6、扣领扣、袖口(手被污染)

7、系腰带

脱隔离衣:

1、解腰带、于前面打一活结

2、角袖口、卷袖

3、消毒双手

4、解领扣、拉下双袖(手不可触及衣袖外)

5、双臂退出袖内、双手持领、挂好隔离衣 (四)穿、脱防护服

▲穿防护服

1、查对防护服,查对防护服是否干燥、完好、大小是否合适,有无穿过;确定内面和外面。

2、穿下衣→穿上衣→戴帽子→拉拉链,无论连体式还是分体式都遵循本顺序。

3、脱防护服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脱防护服前先洗手。 ▲脱分体防服

拉开拉链,上提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上衣时先脱袖子,再脱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垃圾袋内,脱下衣时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垃圾袋内。

▲脱连体防护服

将拉链拉到底,上提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先脱袖子,再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全部脱下后置于医疗垃圾袋内。

(五)避污纸的使用

1、取用:从页面抓取

2、用后:丢入污物桶,集中焚烧处理 (六)鞋套、防水围裙的使用

1、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2、一次性使用的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电教:无菌技术

实验:穿脱隔离衣

实验:穿脱隔离衣

实验:无菌技术操作

实验:无菌技术操作

实验: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操作考试:穿脱隔离衣

无菌操作考试:穿脱隔离衣

第五篇:ICU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

治疗室(区):内应设流动水洗手设置,有条件的可配备净化工作台; 监护室(区):分普通区和隔离区。每床使用面积为9.5m²,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也可配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二、工作人员入室要求:

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四、加强ICU室内环境的清洁消毒:

1、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地面消毒: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通常采用湿拭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清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病原微生物;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min,致病性芽孢菌污染用含有效氯1000-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 §各类物品表面的消毒:一般情况下室内用品如桌、椅、床头柜等只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2次擦拭各种用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当室内各种用品的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如:用500mg/L(2000mg/L)含氯的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室内各种物品表面;

§其他表面的消毒:包括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卫生间、便池等物表,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况下,每天用清洁水或清洁剂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参照上述各类物品表面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床单位消毒:包括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床单等,可采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进行消毒,按说明书操作。

2、室内空气消毒:

(1)有人情况下的空气消毒:

①室内自然通风;

②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由高强度紫外线灯和过滤系统组成,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尘埃,将进入消毒器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杀死;

(2)特殊情况下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熏蒸或喷雾消毒:过氧乙酸:原液浓度应为16—20%;低于12%不得使用:稀释成0.5—1.0%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用量按1g/m³计算,熏蒸时间2h.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泊作用,注意防护;温度和浓度过高易爆炸,阴凉保存;配制消毒液时,应按有效含量计算,稀释液应现配现用。

五、加强对各种仪器设备、物品等消毒灭菌,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静脉导管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

1、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

(1)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2)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3)腋下体温表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75%乙醇10-30min,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2、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清洁: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肛表等器具,用后应先清洗去污。

(1)最好一次使用;

(2)耐高温的器具用压力蒸汽灭菌后,保存备用;

(3)不耐高温的器具在清洁的基础上采用500-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10-30min后,清水冲洗,擦干备用。

3、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氧气面罩、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器具可在清洁的基础上:

(1)耐高温的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高温的可清洁后浸泡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30min,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3)可采用清洗消毒机(80~90ºC)或超声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烘干 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4)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4、分枝杆菌、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如分枝杆菌、炭疽菌、气性坏疽、肝炎病毒、艾滋病等病人污染的器具应先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45 min清水冲净擦干后:

(1)耐高温的管道与引流瓶、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等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最好使用一次用品);

(2)不耐高温的部分可在预处理后再次浸泡在1000—2000mg/L的含氯或含溴消毒剂中30~60 min,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3)最好直接放置在洗净灭菌装置内清洗、消毒、灭菌依次完成,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及保护医务人员。

5、其它类器具:

(1)热水袋、冰袋:无血液、体液污染时,浸泡于250mg/L含氯消毒掖中30min,皂水洗净晾干备用(每周消毒一次);有污染随时消毒,用500~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洗净晾干备用;

(2)治疗车、换药车等:每日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2次。

六、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

七、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与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性的监测。

八、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九、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爸爸去哪儿节目游戏下一篇:保安形象岗招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