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调研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乡村振兴战略调研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协力攻坚,响应政府号召,带领广大群众在这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军者,应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四有”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添砖加瓦,展现青春姿态。

第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调研论文

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调研与案例分析

2013年1 1月,习近平总书记湘西考察首次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教育当先。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短板、弱项,唯有借力教育信息化,才可能实现凤凰涅槃。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山村小学的华丽转身为案例,初步提出“增强造血功能、城乡教学教研一体化、媒体扶贫新生态”等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脱贫、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几点新思路。

一、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要素

1.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仍显不足。乡村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教育投入只能停留在最低保障水平。以平邑县为例,2019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6元,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显不足。距平邑县城东南约45公里处的闸口小学,位于省级贫困村——平邑县地方镇闸口村内,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级5个。学校服务11个自然村,服务半径5公里,而村庄多以自然村散居,交通不便。受山区自然环境影响,学校无法改扩建,校舍严重不足,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学生就要去离家10公里外的中心小学就读。由于办学条件简陋,加之接送孩子不便,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寄宿制学校就读。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缺编、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是乡村学校的通病。闸口小学现有教师8人,缺编4人。其中50岁以上的老教师2人,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3人,缺少中年骨干教师;教师学历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仅4人。迎面扑来的教育信息化着实让老教师手忙脚乱,青年教师接受新技术得心应手但尚未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由于工作、生活环境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教学质量有下滑趋势。

3.家庭教育明显滞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农村学生的家长大都是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原本辅导学生就有心无力,加上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力不从心。鲜有家长考虑到借力“亲子课堂”“在线心理辅导”等新方式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停课不停学”让学生大范围、长时间使用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有了正当的理由。网游、网红甚至黄赌毒等不良信息趁机肆意侵蚀着学生原本健康的思想,给我们的主流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危害。

二、对策研究: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脱贫

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山村学校如何迅速扭转上述被动局面、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成为摆在闸口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硬件升级,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增强学校自我造血功能

闸口小学位于闻名全国的九间棚村山脚下,闸口人发扬“开拓奋进、艰苦创业、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九间棚精神,借助教育均衡发展的机遇,开始了二次创业。现在,学校教室内全部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千兆光纤进校园,校园内无线信号全覆盖。教师依托临沂市拓扑公司教育云平台、平邑县万校云资源平台备课、上课,可以说,在教育信息化配备与应用方面跟城区学校的差距大幅缩小。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力,2018年10月22日至11月2日,闸口完小对教师开展手把手的信息技术培训,从电子白板功能的介绍,到课件修改与制作,再到如何使用小工具、小插件辅助教学,利用无线网络,借助手机实现无线传屏……通过培训,老师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极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山村小学联通了大山外面的世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山村教育腾飞插上了翅膀。

2.城乡结对帮扶,实现了城乡教学教研一体化发展

山区囿于自然条件,往往有多个小学和教学点,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担任教学工作也不鲜见,这就使得开展集体备课有一定难度。为破解以上难题,天宝学区所属学校(含闸口小学)与平邑县第四实验小学结对,组成城乡教学教研共同体,发挥名师引領作用,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由第四实验小学牵头,每个年级按学科组建网络备课工作室。主备教师负责设计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堂达标、课堂资源链接,完成开展说课教材通研的视频录制,上传至个人空间,发起集体备课、磨课。其他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学情和个人教学风格形成个人备课,有利于因材施教。这种网络集体备课方式,有利于发挥城区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为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

开展网络问题教研,精准辅导。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学生学科知识素养差的“双差”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呢?组件城乡教研共同体,开展了“大数据支撑下的补教补学研究”课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集体会诊学生的当堂达标题、作业题、单元测试题等,先由教师各自找出达成度较低的知识点,由学科组长发起问题研究、全组攻坚,开展补弱教学。通过数据分析,针对知识盲点,在各班级空间内推送指导性微课视频和补教补学试题。以此发挥教研共同体的作用,打破时空界限,提高了补教补学的效率。

推送专递课堂,实现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递课堂”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音乐、美术教师,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通过空中课堂的方式实现同步授课。由城区共同体学校的相关学科骨干教师,根据山区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授课的实际需求,采用网上专门开课的形式,给农村孩子同步授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不仅带动教育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更为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教育精准脱贫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3.搭建空中桥梁,开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交流沟通的直通车

一场特殊的疫情阻断了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居家期间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如何?能否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网课的质量能否都得到保障……一系列问题牵动着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心。隔离病毒但绝不隔离关怀!为全面了解疫情期间学生的相关情况,同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天宝人通过网络钉钉发起了一场场特别的家访——线上家访。老师们精心准备、关怀无处不在: “老师线上讲课的节奏能不能跟得上?感觉作业量大吗?学习中有哪些困难或问题?下一步的目标怎样?身体锻炼坚持得怎样?心理上感觉压力大不大?……”

通过电话访谈、网络问询、视频辅导等方式,让孩子、家长感受到了来自领导、老师和社会的关爱,在家校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温暖的空中桥梁,最大限度地缓解了心理压力。

4.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化疫情,线下督促不放松

疫情期间,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育人不掉线”的战略部署,把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县教体局的号召下,老师们主动出击、克服困难,发挥新媒体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采取“线上教学,线下自学”模式,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战场”上进行不一样的“战斗”。

支教在线, “疫”无反顾。由于线上教学的独特性、不确定性,如何整合资料、因材施教成为老师们首要思考问题。在闸口完小,石老师为保障孩子们学习不卡壳,在正式上网课之前都会先安排预习课,查阅、下载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提前发到班级钉钉群,让孩子带着问题预习;直播上课时老师再亲自示范、释疑解难。网络直播课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要精选内容、放慢节奏、缩短时间(25分左右钟)。在新村小学,青年骨干教师彭老师,每次直播开课之前至少半个小时就调试好电脑,用手机逐个联系学生,确保不漏一人;授课中除知识、技能的生成,还加强心理疏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普及卫生健康知识等。

直播课后,老师们还会加强跟进辅导,确保贫困学生学习跟得上、心理辅导不耽搁。特别是对无智能手机或无法上网的学生,要付出更多的爱。有一次家访途中突遇大雨,李老师仍按计划,坚持到建档立卡贫困生廉同学家里探访,家长很是感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奏响了“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的奋进之歌。

三、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结硕果

闸口小学弘扬沂蒙精神,借教育信息化的东风,秉承不让一名孩子掉队的办学理念,努力办成了一所山村学校的典范。

1.乡村校园响起陶笛声,网上学来曳步舞

实行“三通两平台”后的闸口小学,校园已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千兆带宽随处可用。教师打开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音频、视频齐上阵,为乡村孩子打开另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虽说是乡村学校,但在这个‘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山里的孩子也有机会看到大山以外世界的精彩”。该校王开校长言谈之间不无自豪。

近两百名孩子在教室前的空地上整齐划一演奏陶笛的场景,蔚为壮观。作为学校社团活动之一的陶笛演奏已坚持近两年了,在县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社团活动的成功开展,得益于网络平台的优质资源。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闸口小学打算在学生中搞好艺术教育,但苦于缺乏艺术类专业任课教师,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老师从网上下载陶笛的教学课程资源,边学边教,有效地解决了艺术课专任教师配备不足的矛盾。该活动也受到了县领导的赞扬。

校长王开从网上下载曳步舞,一边自学一边教孩子,没多久,孩子都会跳曳步舞了。每天上午的课间操,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们有节奏地跳了起来。通过跳曳步舞,孩子们都尽力展现自己的风采,找到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2019年8月22日,山东电视台三名记者采访报道了闸口小学孩子们快乐大课间。

2.充电提能,乡村教师走向赛课大舞台

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教师们形成了一股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热潮,开展微课制作、PPT课件制作比赛。把获奖作品保存到个人空间,共享给学科组的所有成员。特别是“三通两平台”应用,实现了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观摩到以前花钱也看不到的优质资源。通过对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学习,不管是年龄大的60后老教师还是刚分配来的90后新生代,都能较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一批批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青年教师霍老师等村小的教师,能够走出乡镇参加市县甚至省级课堂教学比赛活动,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原先学校因师资紧张造成的教师负担重、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后,得以有效地缓解。遵循实用性、专业性、开放性原则,建设集資源共享、教学应用、专业发展、交流互动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涵盖教师教学教研、个人学习、校园班级活动等内容,通过网络教研、视频课堂互动等方式,利用QQ、钉钉等即时通讯软件加强教师协同合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志青年选择扎根山村,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在教育的春天里默默守望。

新时代,新征程。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O行动计划》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我们通过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城乡教育协同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作者简介:

徐万东: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应用(15653927369@163.com).*本文系山东省电化教育馆关于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试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徐万东

第二篇:关于钦工镇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协力攻坚,响应政府号召,带领广大群众在这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军者,应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四有”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添砖加瓦,展现青春姿态。在本次对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进行的调研活动中,青年学生实地了解乡镇振兴的改革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今后为乡镇发展做贡献的决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兴产业 增收致富 改革

引言

2021年2月中旬,钦工镇乡村振兴调查团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进行了一次关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地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整个社会实践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展开,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更多年轻人对基层社会治理、乡村产业、基础设施等有所了解、激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感悟。团队通过对钦工镇振兴具体项目的调研走访,特别是对宋集村林下经济和镇西村天裔鸽业这两个特色项目进行了专门的调研考察,了解并研究了钦工镇独特的振兴之路。

一、钦工镇的基本情况

钦工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渠北腹地,南距淮安城约20公里,北距涟水城约12公里,是淮安区渠北片的中心集镇和江苏省重点建设小城镇。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全镇总人口4万人(其中集镇人口1万人),农业总户数7900户,3万人辖12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钦工镇是红色革命老区,是苏北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是中共淮安特委和淮安县委的诞生地。

本次社会实践围绕钦工镇这一带有红色记忆的苏北乡镇展开,通过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基层看发展,感受在社会长期稳定下我国经济的高速稳步发展,体会乡村振兴的辛酸苦辣。

二、钦工镇的乡村振兴战略

在钦工镇进行调研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新项目,例如:兴产业、促增收、农房改善、新型乡村产业和环境整治等,它们都是推动钦工镇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环节,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切实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物质保障、满足精神需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对此进行了调研与学习[ 1 ]。

1.兴产业、促增收

增加乡镇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把“事情”办实、办好,就得把提高乡镇居民收入作为钦工镇的第一大民生工程[ 2 ]。

在与同行的网格员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 2020年是决胜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号召,钦工镇工作第一位始终是提升乡镇居民收入,认真深入贯彻落实稳定扩大就业、兴产业优机制、强化兜底保障等各项举措。

我们跟着网格员前往钦工镇宋集村,走访相关农户,对“林下经济”这一项目进行实践学习。新型乡村产业是新时期新政策下的一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它的经营模式为“集体经营+合作社+农户”,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创收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宋集村的多元农业综合体项目,这是一片种植山核桃、甘蓝、苹果、梨子、桃等农产品的特色产地,是淮安区“党组引领、集成振兴”的示范片。在片区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这种新型经营模式以“富民、壮村”为目标,开拓了增加居民收入的新思路,让百姓们的生活步上了一个新台阶。[ 3 ]如今,大力发展中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产业富民的致富新路径。以这種方式代替单纯对低收入村户进行的经济补助,不仅可以让低收入农户收获更多收益,也让村集体经济实现新的创收。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片多元农业综合体项目已经吸纳了20名低收入农户,预计村集体经营收入达40余万。通过此行,我们也了解了现阶段实施振兴战略的新模式——将增收与企业相结合,既有利于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解决企业缺工问题。

钦工镇镇西村的天裔鸽业企业是与钦工镇振兴战略挂钩的重点工程,该企业带动了淮安市经济薄弱村的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同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淮安市就业发展问题的解决。

在天裔鸽业的园区中,我们观看了天裔鸽业的企业纪录片,并对天裔鸽业如何与村民增收进行了一番探讨,对企业与增收结合的新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了解到这一项目工程不仅为乡村振兴描摹路径,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让居民有了增收致富的依靠。[ 4 ]

蛋鸽舍里的温度较高,一个鸽舍约有二百只鸽子,地上散落了很多鸽子扑棱时落下的羽毛,这些不足之处都提醒着企业应不断完善技术,追求更高水准。企业负责人为我们展示了鸽舍自动滚蛋技术,鸽子下蛋后,鸽蛋会自动滚入鸽蛋暂时收纳箱内,展现了新时代新技术下的产业生命力。在天裔鸽业的参观与学习中,我们更深一步领悟到了新科技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有利帮助。

2.农房改善

农房改善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项目,2020年,钦工镇在农房改善环节上开展了两个具体项目——钦工镇西设腾飞小区和东支社区。这两个项目主要致力于四个方面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塑造田园风光;提升公共配套、建设幸福家园;突出产业联动、全面振兴生产;控制建设成本、打造民心工程,在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公共服务、提高产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农房改善以拆除原有破旧农房瓦房、建设新型小区为主要手段,致力于向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使人文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既体现田园风光、保障生态环境,又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居民生活服务。

此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与环境,对生态发展及产业建设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钦工镇在第一产业的建设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仅发展寻常稻米小麦的种植培养,在果蔬种植上也有新突破,尤其是特色果业的发展。相对应地,农房改善加强了人文与生态更高程度的紧密结合,促进“水—田—果—林—宅”的融合一体化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水田果林人居”的和谐共生,因地制宜,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房改善对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公共服务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突显在以下几方面:

(1)改善人居环境,塑造田园风光

农房改善项目周边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占据地理位置优势,靠近镇区,实现镇区教育、医疗设施的高效共享,入住居民可享受在镇区就学、就医、购物等基础服务,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具体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的建筑特色(淮安位于苏北腹地,民居以青砖灰瓦为特点,体现古朴淳厚风格)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着力打造出一个既体现淳朴田园风光,又兼备多样化功能的宜居建筑形态。

(2)提升公共配套,建设幸福家园

项目结合钦工镇的建筑特色以及居民的居住需求,兼具宜居环境的建筑形态活力,打造出一个符合现代城镇化要求的成熟居住区。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在综合功能上也能够体现出来,不断加大力度来打造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包含购物中心、教育点、警务中心、卫生医疗站点、邻里中心等),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管理有序、服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各个社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同体,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3)狠抓产居融合,促进富民增收

项目在邻里中心设置农贸市场、生活日用品超市、快递点、肉圆制作展示销售点、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点、电商等销售服务行业设施,提供就业岗位与机会,在缓解群众就业压力上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邻里中心还设置了203平方米的就业培训中心,为入住居民就近到钦工工业集中区、商贸区以及服务领域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产业与居住环境相融合,有利于富民增收。

(4)突出产业联动,全面振兴乡产

采用“体验+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充分利用一产、二产、三产的生产空间,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亲子活动等休闲服务,带动乡村产业共同发展。

一产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为游客提供体验精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展示、亲子种植体验等体验;二产与当地毛巾厂结合,为游客提供有机棉毛巾生产、手工加工工坊等的体验;三产与体验点建设结合,在体验点外围改造一定数量的农宅开发农家乐产业,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与相关服务。产业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股份合作社形式,充分利用能人、市场、产业的优势,由村委会牵头各方主体成立股份合作社,统一对接市场,既为农户创收提供服务,又为村集体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保障。

3.环境整治

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环境整治一直是整个淮安区发展建设的重点环节,该环节下包括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拆除违规建筑、改善村居环境、清洁河道等项目。

钦工镇近年来修建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工程、水利设施。在钦工镇进行实地探访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便民举措,比如将主要干道修整为“黑色路面”,宽阔的柏油路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拓宽钦工镇当地的大寨河,并清理河道中的淤泥,方便民众从大寨河中进行对农田的取水灌溉。

在改善村居的居住环境方面,主要是对违章建筑的拆除。拆除私搭乱盖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于村民的居住安全来说却是大事。政府特派专业部门对违规建筑进行大刀阔斧的拆除工作,不少居民也受此感染,我们常常在村里看到有居民开着挖掘机自觉将自家违规搭建、妨碍正常交通通行的建筑进行拆除。

4.便民工程

在钦工镇的街道上,不仅是便民基础设施随处可见,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诸如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淮剧团等休闲娱乐设备设施,它们不仅有助于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帮助居民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在公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名人名言以及对一些针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宣传标语和宣傳牌,在乡镇文化墙上,我们也能看到有关扫黑除恶、环境整治等相关热点问题的漫画,以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方式起到了宣传作用,也丰富美化了居住环境。

钦工镇在这些年,已将所有主要干道修整为“黑色路面”(柏油路面),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拓宽大寨河的工程也顺利开展,对河道中的淤泥也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在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细致耐心地为前来寻求帮助的村民提供帮助,对现行政策方案进行解释,让村民更加了解针对自己的补贴措施。

通过对这一系列便民举措的了解,我们也确确实实理解了学习进乡村、文创进乡村、服务进乡村、科技进乡村的重要性,同时,对新型“乡村振兴战略”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反思。

三、结语

时光飞逝,我们的实践工作在实地走访与深入挖掘中顺利画上了句号,我们通过对钦工镇相关产业人员、基层工作者的详细介绍,对各项乡村振兴项目的深入探索,了解到钦工镇近年来第一产业的大幅度提升,小到稻米小麦的种植,大到蔬菜果园的打理,领略了农业发展新态势;环境修整及农房改善项目的开展,使人文与生态环境实现了更高程度上的融合;“水—田—果—林—宅”的融合发展,最大程度上促进了“水田果林人居”的和谐共生,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钦工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的很多知识在平时的书本、甚至新闻报道中都很少能够有所接触,然而,越是靠近基层实地走访得来的资料越是真实,也越能启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学习进乡村、文创进乡村、服务进乡村、科技进乡村的新型“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有利之处,为今后我们走出校园、投入社会生产服务提供了指引。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同时应当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学习学懂相关政策与方针,并将其弄透,加强今后为乡镇发展做贡献的决心,要以钉钉子精神扎根基础,尽绵薄之力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原.天裔鸽业:打造全球最大蛋鸽繁育基地[N].淮安区报.2018-04-18(头版).

[2]黄洁.淮安区钦工镇宋集村:“林下经济”让百姓生活上台阶[EB/OL].无线淮安.2020-07-07.

[3]陈雅雯.钦工镇宋集村:发展林下经济,开拓产业富民新路径[EB/OL].视听淮安.2019-05-18.

[4]周建,王娟.钦工镇农房改善项目腾飞小区开工建设[EB/OL].苏淮视界.2020-05-20.

(责任编辑:李雪威)

作者:唐子昊 戴凡子

第三篇: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结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如何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江苏省涟水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合力推進。

大处着眼:提高认识,系统谋划,强化三个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专门章节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章修正案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总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涟水上下以乡村振兴的要求重新审视“三农”工作,系统谋划“三农”发展,强化三个引领,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强化思想引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思想引领,结合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切实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变为本地干群的自觉行动。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自觉用以指导涟水的改革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清醒认识涟水的发展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进一步明确涟水发展的主攻方向;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进一步完善涟水发展的思路举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的视野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坚定发展信心,围绕“决战决胜达小康,做强做美副中心”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为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涟水不懈奋斗。

强化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实质上是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落实这一战略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涟水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工作,以系统思维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谋划,以科学规划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方向。首先,坚持全域规划,多规融合。根据涟水总规确定的“一主一副三纵一横多极点”城镇规划布局,遵循“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规模适度”原则,启动强镇扩权和乡镇空间布局优化工作,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土地整治、村土地利用、农村社区建设等规划充分衔接,实现多规融合。其次,坚持保持特色,完善体系。贯彻“城市像城市、农村像农村”的理念,统筹考虑各镇各村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域文化和村民实际等要素,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好乡村产业发展、村庄布局、基础设施、土地、生态、公共服务等规划,建立起乡村特色鲜明、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定位合理、梯次衔接有序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体系。再次,坚持自下而上,尊重民意。在制定规划时,严格按照“村组酝酿、乡镇统筹、县区校核”程序,村庄遴选、规划编制、房屋造型和套型设计要切合当地实际,方便生产生活,得到群众认可,坚决不搞“一言堂”。

强化改革引领。土地、资金、人才是振兴乡村的核心要素,也是振兴乡村必须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并形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根本要靠深化农村改革。涟水紧紧抓住改革“牛鼻子”,突出改革重点,开拓农村发展新天地。首先,积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县镇两级产权交易平台,引导农民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断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有偿退出,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充分释放农村土地活力,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累积起来的土地闲置浪费、过于碎片化、收益偏低和权属不清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村土地的供给能力、增值空间和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大作用。同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资源不再“沉睡”,变资产为可交易、可流动的资本,把改革与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经营性、公益性等资产改革,抓好清产核资、身份确认、股份量化等工作,构建权属清晰、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其次,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形成财政保障、金融倾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探索组建农业担保公司,切实拓宽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支持农民、倾斜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切实提高保险机构为农服务水平,严格把握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障性、农民有利性等标准,规范实施政策性保险,稳妥推广自愿参保的商业服务型、分红投资型保险项目。再次,重视“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努力让每个从事“三农”工作的干部都有成长进步、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从在外能人、现职机关干部、退休干部、优秀退伍军人、立志回乡的大学生等群体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有计划地推动在外事业有成的相关人才回归农村、发展农业。

小处着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重抓三个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着重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各地的优势和短板各不相同,应对照20字总要求,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有所侧重。涟水根据县情,在大力鼓励各类社会群体回到乡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打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同时,重抓三个工程。

优化农业产业。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的问题,必须把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涟水各乡镇立足乡村实际,梳理适合本地、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首先,坚持用产业融合理念优化农业。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不断延伸“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休闲农业”五条产业链条,打造供应链,提高附加值;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为农业农村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借助网红经济、粉丝经济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农村电商平台和企业,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特色消费、共享经济、体验服务等新增长点,加快陈师中医药养生、保滩花卉、高沟缘来、红窑云锦等小镇建设,加强与知名旅游网站、旅游机构合作,打响涟水乡村旅游品牌。其次,用高效生态理念优化农业。围绕“一路一廊”布局,按照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思路,大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将芦笋、中药材、鲜切花培育成年产值超十亿元,食用菌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示范性产业;不断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特别是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等短板,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打造“从种子到筷子”的全产业链条;加快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着力提升百花园、百药园、百果园、百菇园建设水平,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创成一个国家级农业园区、三个省级农业园区。再次,用品牌品质理念优化农业。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使国省字号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区域特色品牌在涟水不断涌现;提高品牌运营意识,通过组建产业品牌发展联盟或产业协会,开展优质农产品推介活动等形式,做强安东米富、涟水鸡糕、圆绿捆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把地方小品种培育成致富大产业;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提升,深化食品安全城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监控,实行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经营主体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全覆盖。最后,以现代管理理念优化农业。积极培植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让更多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收益;切实提高农业招商组织化程度,大力招引质态好、前景大、效益高的农业产业项目,力争每年新上投资超3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20个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5个以上。

美化人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态宜居”目标,必须强化农村生态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化人居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吸引人才向乡村集聚。涟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打造的原则,建设生态宜居家园。首先,提升农村环境整治质量。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以农村“厕所革命”引领“美丽家园革命”,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村道路、水利、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礎,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再次,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科学配置城乡教师资源,不断增强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和自豪感,努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开展常态化关爱服务;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要求,对标找差,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各项保险制度,有效统筹城乡救助体系,切实保住基本、兜住底线。

深化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涟水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入手,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首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基层党建工作力度,严格执行“三务”公开,巩固农村“四有一责”建设成果,整顿软弱后进基层党组织,扩大产业链、合作社、项目一线党组织覆盖面,推动党组织在引领农业发展、富民增收、脱贫攻坚上发挥核心作用。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广泛开展最美村民、最美家庭、文明村镇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传承创新传统优秀乡土文化,不断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让涟水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走起来”“用起来”;全面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界线,坚决遏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大力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弘扬文明乡风。再次,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基层自治模式和民主协商机制,实现“集体的事让群众举手,群众的事让群众联手”;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制服务,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全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合力推进: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做到三个结合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支持,只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心有“三农”、情系“三农”,“三农”工作岗位上同志倾心努力,农民朋友踊跃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才能如期实现。涟水成立了实施兴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县委书记王向红担任组长,加强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举措,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涟水县委、县政府坚持“四个优先”,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三农”工作,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新走上“三农”工作岗位的同志的培训,增强工作本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定期检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机制,加强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跟踪问效,以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检验作风和水平。各部门立足各自职能,积极做好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基础建设、项目推进等工作。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做到“三个结合”。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结合。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农村改革开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融合、民生福祉和干群精神风貌大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讲透彻、讲清楚、讲明白,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同时彻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彻底摆脱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拿出更多顺应时代要求,契合涟水实际的硬招实招,切实补齐乡村振兴中的短板。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与精准脱贫工作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把优化农业产业和深化产业扶贫结合起来,把培育新型农民和扶贫工作中的扶志、扶智、扶技结合起来,把优化乡村布局、农民集中居住、土地连片整治、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实施整村推进脱贫结合起来,把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与渠北片区、涟沭结合部片区整体帮扶结合起来,与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使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生活富裕”全覆盖。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与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结合。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关系,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环境治理,完善管护机制,加强乡村治理,增强文明意识,实现“生态宜居”目标,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涟水县委巡察组)

责任编辑:高 莉

作者:徐志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系统分析相关论文下一篇:外国文学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