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论文提纲

2022-08-17

论文题目:荀子教育哲学研究

摘要:本文以荀子思想中关涉教育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研究其特征及其内在系统性联系。人,是教育及接受教育的主题,荀子的人性论即为教育哲学的基础理论。据此,本文选定人性论、目的论和方法论作为荀子教育哲学研究的支点。荀子作为儒家思想战国后期的代表,其人性论渊源有自。要探讨荀子的人性论,则要追溯儒家思想以及战国后期百家思想对其的影响。由此,对荀子人性论的研究则立足于荀子教育哲学的渊源研究。人性确定则教育对象的基本属性确定,教育对象的基本属性确定则会据此生发教育目的。基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如“人性善”,那么教育目的相应为“扬善、持善”;如“人性恶”,那么教育目的相应为“抑恶、向善”进而“改恶为善”。由是,对荀子教育哲学中“教育目的”的探讨即为题中应有之事。在教育主体属性确定、教育目的确定的前提下,就如同起点和终点已定的路程,路径就是探讨的第三大因素。因此,教育方法论就是本文的探讨的第三个要点。本文探讨“荀子教育哲学研究”,即从荀子教育哲学的渊源、教育哲学的目的论、教育哲学的方法论三个维度进行缕析。在教育哲学的渊源方面,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讨论了孔孟对先秦儒家教育哲学的构建和奠基,结合荀子本人稷下学宫的游学经历,阐述了荀子教育哲学成立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及思想渊源。在教育哲学的目的论层面,分为个体层面和国家层面。就个体层面而言,学而为士、学而为君子、学而为圣人就是荀子设定的教育哲学目的。就国家层面而言,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先秦儒家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思想,希望通过教育来塑造一个大统一的王权。他认为教育乃兴国之基,是通往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在教育哲学的方法论上,荀子针对培养士、君子、圣人的不同需求,提出从智育开始兼顾德育的培养,在知识与德性的基础之上,发挥美育的作用。本章将从智育、德育、美育三个层面对荀子的教育方法进行全面的阐释。第一部分是智育的方法,结合荀子在认识论上的哲学思想,明晰了智育的前提—一心有征知、智育的途径——虚一而静,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行高于知的智育标准。第二部分是德育的方法,结合荀子在人性论上的哲学思想,分别从化性起伪——为什么要进行德育、积善成德——如何进行德育、以师正身——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是美育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荀子以“经”、“礼”、“乐”进行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荀子;教育哲学;目的论;人性论;方法论

学科专业:中国哲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荀子思想整体研究概述

二、荀子教育哲学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荀子教育哲学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荀子教育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制度的转型与大一统趋势

二、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百家争鸣的学风

第二节 孔孟对先秦儒家教育哲学的奠基

一、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二、孟子“明人伦”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稷下学宫游学经历对荀子教育哲学形成的影响

一、三任祭酒

二、融汇诸子

第三章 荀子教育哲学的目的论

第一节 学而为人—个体养成的教育目的论

一、学而为士

二、学而为君子

三、学而为圣人

第二节 兴国之基—国家强盛之教育目的论

一、功壹天下

二、强国之方

第四章 荀子教育哲学的方法论

第一节 智育的方法

一、心有征知

二、虚壹而静

三、行高于知

第二节 德育的方法

一、化性起伪

二、积善成德

三、以师正身

第三节 美育的方法

一、始乎诵经

二、礼以节外

三、乐以和内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依法行政论文提纲下一篇:建筑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