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育凸显生物学科论文

2022-04-1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环保教育凸显生物学科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成长为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生物学科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将社会责任感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事务,使学生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具备正确是非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人们认知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直接关联,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责任。

环保教育凸显生物学科论文 篇1: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策略探究

摘 要:目前,现代化发展遵循环保理念,生态环境将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及质量,将保护环境落实,有必要加强个人的环保意识,有意识才有行动。生物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实践,对生态环境知识诠释的比较到位,因此,生物课堂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占有显著的优势,教师需要制订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利用生物知识进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完成保护环境的任务。文章首先阐述了环保意识的基本内涵,其次提出了生物课堂中培养初中生环保意识的意义,最后分析了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需要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大环境。生物课程从初中教育开始设立,并且课程中包含有大量生物类型及其生活环境和条件等,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诠释。教师可以将形形色色的生物生存环境作为基础,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教材知识原有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扩充。生物科目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生活案例向学生解释课本内容,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生态环境受破坏的因素,以至于在今后的生活中尽可能地避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进而养成环保意识。初中阶段刚接触生物科目,存在一定的陌生感,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需要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将环境保护形成自觉行为。文章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作为主线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生物环保教育提供建设性的帮助。

一、 环保意识基本内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维持以一切生物做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险峻,人站在生物链的最顶端,需要肩负起保护环境之一大重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会成为最大受益者。人类的活动一旦超越自然生态承受的最大限度,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反击。中国教育充分认知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呼吁人类自觉保护环境,不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做对生态环境有用的人。其中环保意识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内涵:1. 环境知识。人类树立起环保意识需要具备足够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储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后,才能够了解生态环境破坏的形成原因,能够做到从根本上思考问题,通过基本知识的引导,可以促使人们掌握环境问题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建立起环保意识,才会规范起自己的行为。2. 环境情感。环境情感便是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看法,能够凸显出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思想层面的体现。人类思想就存在维持自然环境和谐的意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正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会盲目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后代人的利益。3. 环境行为。环境行为就涉及人类的实践行为,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将保护环境事项落实,发挥出以上两项的价值。只有在环境行为落实之后,才能有效地降低环境破坏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二、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生物学科中富有生物环境较为全面的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劣变化,中国格外重视环境环保,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学校中宣扬和鼓励环保行为,尤其是生物科目的教学,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够将生物教学局限在僵硬的课本知识中,要求学生学习过后要有所得。中国是人口大国,环保意识薄弱,并且工业发展,不断对自然环境的剥夺与伤害,导致大量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相继发生。近年来,淡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严重,农业的发展过度使用农药,部分地区常发生酸雨、雾霾、大量物种灭绝等问题。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发出的警告,只有强化环保意识,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环保意识需要从青少年抓起,培养其环保意识,成长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初中阶段生物课程是诠释保护环境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环保理念,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能环保好习惯。

三、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生物科目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需要不断挖掘生活素材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给予生物环境教学实践性,解决传统环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初中生具备将强的探索意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组织学生展开探索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结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展开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竞赛,要将教学内容作为核心,实现知识的拓展,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环境调查,对实际生活环境进行了解,可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切心情,培养学生自主保护环境能力。

(二)完善环保意识教学体系

现阶段,存在部分学校对生物教学体系建立的不完善,在整体的课程安排中,生物学科课时较少,增加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难度。由于中考给予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压力,普遍将生物教学的中心倾向于升学考试,对生态环保意识教育略略带过,便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结合这一现状,学校需要結合新课标的要求,优化和完善生物课环保意识培养体系,遵循“从整体上认识环境”的理念,可以不限制于生物课程,将环保意识的培养贯彻到相关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增加培养力度,帮助学生掌握生态环境概念和原理,建立起环保情感,灵活掌握环保技能,达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

(三)实施多元化教学形式

随着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使用多元化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结合现阶段对初中生物环境教育现状来看,传统教学存在教学方法上的局限,依旧停留在书本教育,缺乏一定的实践性教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要求。单纯依靠讲授教育凸显出的教育较为僵硬,为了提高保护环境教学效率,在教学中需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初中生思维较为活泼且富有活力,教师需要采取与其个性特征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不断完成教学方式的突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契合教学内容和主题,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打破传统思维。又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感受自然的美好,并主动捡起路面垃圾扔进垃圾桶,教师要做好表率,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物教师需要避免单纯地依靠教材进行逐句的讲解,兼顾环境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以环保作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的思想,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环境知识,让学生来了解到更多环境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主动思考和研究。生物知识是现实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要求教师不断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向学生宣传一些环保知识,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针对性强的内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领略保护生态环境的真谛,有效地落实环境教育。

例如,七年级《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课中,充分涉及了环境保护知识,教师可以先播放课件进行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意识到这节课的主题内容,通过课件让学生总结出绿植森林的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演示森林被破坏后的后果,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等问题。在观看课件视频资源的同时,教师提出“森林破坏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防控”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能够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真实数据向学生普及现阶段中国环境面临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以乱砍滥伐作为一条线索,由学生研究出防控措施,掌握具体的环保技能知识。

(五)拓展教材内容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只是在实际生活中选取了一部分,存有较大的延伸空间,因此,教师要不断挖掘生活案例和生态环境资源,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还能拓展学生知识面。生物教材中含有有关酸雨的危害和形成原因,教科书上的内容是大致概括,教师可以列举工业生产与化学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同样会引发酸雨,学生便会在形成一种防护意识,对其因素有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还要向学生明确酸雨的危害,造成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树木受侵蚀等,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大学生对身边环境的关注力度,面对较为严峻的现实环境,能够感染到学生的思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

(六)密切联系社会实践

现代教育重视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是如此,单纯地依靠教材进行说教教学,远远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要想促进学生养成环保意识,需要拓展教材,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教育和行动教育相融合,多参与环保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环保能力。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防护环境的具体做法,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环保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要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环境不是说说而已,只有赋予行动了,才算是发挥出环保意识培养的价值与意义。教师的作用的巨大的,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并结合课堂主题,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效率。

例如,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中,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内容中详细介绍了细菌和真菌的形成特点和影响,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例讲解这部分内容,例如生活中变质的牛奶及面包、长霉的馒头等物品,向学生传导变质的物品不能随意丢弃等知识,一定要遵循科学处理的方式,避免影响到周边环境状况。教师可以在这基础上不断发掘知识内容,组织学生举行变质食品处理环保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学会正确的环保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环保观念,自觉形成环保意识。

四、 结语

环保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青少年时期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为环保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长期不断培养环保意識,立足于初中生物课,借助其优势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理念与行动并存,对保护生态环境尽到一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钟志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1):104.

[2]文丽娜.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文渊:中学版,2020(1):883.

[3]李玉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J].魅力中国,2018(45):138.

[4]耿安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刍议[J].考试周刊,2018(9):156.

作者简介:周双,福建省邵武市,邵武市实验中学。

作者:周双

环保教育凸显生物学科论文 篇2: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成长为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生物学科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将社会责任感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事务,使学生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具备正确是非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人们认知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直接关联,很多教师认为对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事实上,社会责任感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单纯是思政课程要开展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他主流学科同样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

生物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教学中与社会事务相关的议题也比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就某项社会事务展开论述,参与讨论,形成传递社会知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生物与生活、生产关系密切,学科内容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生态环境、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知识和生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使学生掌握简单且高效的学习方法,真正了解生物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在生活中,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成效,推动初中生物教学发展。本文将讨论社会责任感的内涵,阐述教师在开展生物课程教学工作时采用的能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策略。

一、社会责任感概述

所谓社会责任感,主要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当中,个体在内心所形成的对他人进行伦理关怀的感觉,自觉承担关怀他人的义务。具体来讲,就是社会大环境并不是单纯的不同个体之间的集合,而是个体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整体。尽管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但单独的个体却属于并不存在的抽象物质。简单来说,没有个体能够在不与其他个体形成社会交流途径的情况下独自生活。因此,个体处于社会环境当中,需要秉承对其他个体的责任感,对社會大环境担负责任感,并不是单纯为获取自身利益而存活,如此,社会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二、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

我国尤其重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传统,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强调个人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个人,也关系到是否能积极努力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命运而奋斗。目前,我国中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自我意识严重,对个人责任观念淡化,以自己利益为中心,较少顾及别人感受;过高要求个人权利,而忽略了对义务的承担;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我要求降低,将个人得失看得太重。第二,社会主义公德纪律意识较低,个人角色责任观念弱化。第三,以个性为导向,团体协作观念、社会服务意识与敬业精神有待培养。第四,没有远大理想与抱负,不重视个人品质和性格的培养。第五,不懂得家长和教师的良苦用心,要家长、教师为自己服务,却不懂得感恩,容易对家长、教师的教导产生抵触情绪。第五,回报感恩意识薄弱。有学者对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展开调查,在询问学生的人生任务时,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孝敬父母,大部分学生感觉比较迷茫,认为完成自己的学业更重要。虽然学业比较重要,但在这类能体现学生责任感的调查中,学生忽略孝顺父母则意味着不具备回报感恩的理念,将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教育领域中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教学任务。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改革中强调教师需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看法,使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习活动,加深学生的生物知识记忆。而在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怎样才算科学,怎样才算承担责任,怎样才能以创新方式维系人与自然平衡。可见,教师需为学生营造特定教学环境,使学生从人伦关怀角度关注社会热议话题。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的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正确的三观的建立奠定牢固的基石。学生在校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教育非常有必要。而生物学科不但能传递科普知识,还能发展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能力,使学生了解生活和学习中需要的知识,更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科学知识,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可以联系日常生活,这些内容对培育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在中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堂的社会教育作用,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举措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的培育,也是初中生物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可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

四、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的优势

(一)联系生活紧密,内容丰富有趣

初中生物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且富有较强的趣味性,涉及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例如,七年级上册植物部分的内容以及八年级上册学习的动物部分的内容,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七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人”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教材中除了生动形象的主体知识外还有许多丰富有趣的新闻内容及最新生物研究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时更具优势。

(二)以实验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科学接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初中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科学史内容,通过对科学史的挖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提高学生辨别伪科学和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能力。

(三)本质为生命科学,易渗透生命教育及环境教育

生物学科是以生命观和生态观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其本质为生命科学。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是生物学科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时的两条重要主线,教材在编排内容时也着重凸显了生命教育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更易对学生开展爱护生命、保护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教育。

五、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初中生物是生物学科的基础教学阶段,教师需深度结合教材知识选择恰当教学内容,并借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有价值的生物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一)将社会责任感培养确立为教学目标

进行的一切教育工作都要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除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教师还要根据课本中所规定的内容,确立培育学生社会责任心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传递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印象,对社会责任感产生认同心理。例如,苏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节中,教师除了制定学生在该节课程中需达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以外,也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首先,学生需通过知识学习产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意识,了解当前世界上存在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了解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其次,学生在明确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后,要对父母及长辈的膳食更加关心,从网络渠道中获取关于合理膳食的相关知识,为父母及长辈制订关于合理膳食的食谱计划。最后,学生要能为自己制订合理饮食计划,并约束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教师在设定上述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和情感培养目标后,为学生开展生物知识教学工作将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生物知识或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知识技能,还要求帮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的方式了解生物知识对自身健康生活的引导,使学生在内心形成关爱他人的意识,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长辈的身心健康,对自己的家庭形成责任感。在制定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和生物情感教育目标时,教师需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常识问题,确保教学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关联,满足学生在生物知识方面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拓展生物知识学习范围。

(二)营造社会责任感教学氛围

教师可借助生物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引言作为教学导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加深课堂体验感。例如,苏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细读引言内容,通过引言进行教学环境创设,通过教材内容延伸,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该章节的引言表示了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但因为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各项活动,生物圈的正常发展受到干扰,严重影响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此时教师可借助引言内容为学生展示关于环境破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生活行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自然环境更加关注,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组织社会责任感教学活动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先筛选生物学科中与社会责任感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然后选择其中融合度比较高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为学生开展交流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袁隆平研究水稻的影片、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教师继续筛选各个行业的纪录影片,让学生通过影片感受到不同工作岗位的艰辛。在此期间,教师将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明确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加深学生内心的责任感。例如,在教授关于生物圈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研读教材知识内容,然后根据教材引导设定教学活动,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扮演林业工人、农民、政府负责人、消费者、餐馆经理、卫生人员等不同的角色,参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影响”的话题讨论,通过资料收集,能明确不同的角色在该话题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根据自身角色对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展开论述,并深思一次性筷子使用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此时学生能形成社会责任感,并在面对社会事件时能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四)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是一个自然课程,其中生物实验在课程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生物实验能带给学生非常直接的体验,对培育社会责任心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例如,在苏教版生物教材“吸烟的危害”一课中,谈到了香烟烟雾的主要危害有哪些,以及为什么要在公共场所禁烟等重要问题。大部分中学生都清楚吸烟有害健康,可是他们往往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吸烟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中学生通过设计并制订“香烟对小鱼生命活动的影响”实验计划,探究香烟对生物健康的危害有多大。实验过后学生亲眼见证了卷烟浸出液使鱼类的反应更加迟钝,呼吸速度明显下降,并因此严重危害了鱼类正常的生命活动,由此真正认可了卷烟对生物体健康有危害的观念。在初中学生全面系统认识到吸烟对生物健康的危害后,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吸烟并把烟头扔在地上,你会怎么做呢?根据这个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學生明确爱护公共环境的思想,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约束自身行为,并对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培养。

(五)利用课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课程中的资料,根据学生生活实践,设计课外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心。例如,苏教版生物学教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阐述了绿化的重要意义,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外深入调查本地最近十几年的植被变化情况,了解当前中国植被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中国植被变化的主要成因,展开讨论:为维护中国植被,绿化祖国,你觉得林业主管部门或个人需要做些什么?当前中国很多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如果继续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会变成什么样呢?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生物学科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学生传递比较刻板和守旧的知识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的。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能在面对环境问题、饮食问题时形成正确情感认知,对社会事务产生深刻的认同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凭借自身努力为社会作贡献。总体来讲,教师在生物课堂开展教学工作,需将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设定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目标,并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通过丰富教学实践活动方式锻炼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左毓红)

作者:任振荣

环保教育凸显生物学科论文 篇3: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新思路探讨

摘 要:在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环境的恶化问题也逐渐加重,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环保教育也是当前教育行业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作为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的中学生来说,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教学课题,生物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综合性学科,其知识理论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通过自身环保理念的树立,将环保教育逐步渗透到初中的日常生物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延伸教学内容、灌输环保知识等创新的教学形式,结合实际生活,促进学生保护自然环境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在不同程度上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危害,与此同时,也对人类本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1]。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环保教育的重中之重,环保意识的增强,是保护好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条件,因此,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要做到生物理论与实际教学相融合,让学生正确理解生物依赖于环境、存在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渗透的现状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展开阐述,针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进行探讨。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渗透的现状

现阶段的教育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滞后观念上,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果检验依然把理論知识的学习和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大部分的初中生物教学方式过于刻板、单一,只是按照生物教材内容进行授课,缺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只是一味地记录和背诵知识点,对知识理解浮于表面,不够深入[2]。即使在授课过程中涉及环保方面时,教师也一般只是一带而过,浅层次讲授,没有深入、系统地讲解环保知识理论。因此,现阶段的初中生物教学并没有很好地把环保教育渗透到教学体系中,也没有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关于环保素材和元素展开环保教育的有利资源,导致学生对环保观念认识薄弱,体会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有效举措

1.充分利用教材,延伸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教材中隐藏着丰富多样的环保元素,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生物教材,进行环保素材的有效挖掘,延伸其生物知识点,使其与环保知识融合,拓展学生知识点学习的新内容,提升其对生物学科学习积极性和对环保意识的深入探索,环保教育是一个持久且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进行耐心的引导和教学。

例如,在初中生物人教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内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真实例子,让学生通过真实事件切身感受到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拟定保护生态环境计划”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保护环境的途径和直接方式,促使学生对环境问题重视起来,从自身点滴做起,树立保护环境的新风范。

2.立足于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生物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主要环节,要时刻保持高度环保教育责任感,充分掌握和利用生物教材所潜在包含的众多环保素材,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可以融入环保知识的切入点,凸显出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将环保理念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的结合和渗透[3]。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基本知识点的同时,了解环境保护相关要点,树立正确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知,培养其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比如,教学人教版生物教材《生态系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在自然界中生物创造的价值,其次深入渗透食物链的相关知识,分析环境造成的食品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最后升华主题,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是一个平衡的有机整体,人类虽然可以适应和改变环境,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系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3.结合实践教学,多途径展开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生物理论知识的基本途径,而课外实践活动的展开是有效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又一途径延伸[4]。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对知识的合理运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切身感受知识,提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相关的实践活动,组织课外环保小组或者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以此来达到环境保护的宣传目的,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总而言之,生物教师要加强自身和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生物科目自有的教学优势,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渠道,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尔日曲.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有效渗透[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9:352-353.

[2]薛治水.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66.

[3]郭玉刚.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科技展望,2016,26(14):218.

[4]田先娇.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79-280.

作者简介:曹慧珉(1978—),女,甘肃天水人,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初中生物教育工作。

作者:曹慧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双语教学调查文化产业论文下一篇:医院人才继续医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