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原则评价管理论文

2022-04-16

小编精心整理了《历史人物原则评价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以原真性评价体系模型的评价标准为基础,探讨历史文化村镇分权化监管体系机制的建立问题。从考评模型的层次、特征指标、真实性评价3点进行契合村镇原真性的筛选,从而在管理层面以监管主体—利益相关—协调组织为脉络,梳理村镇文化传承的监管机制,提出适合于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传承管理体系机制。

历史人物原则评价管理论文 篇1:

实事求是是中共党史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研究中共党史的思想主要包括:坚持实事求是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用史实说话,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对中共党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中共党史研究和党史人物评价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实事求是;中共党史研究;党史人物评价;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共产党迄今已走过97年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1]同样的道理,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也是做好党史研究的关键。新时代应该如何研究中共党史和评价党史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新的要求,其中关于中共党史研究和党史人物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既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中共党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也是中共党史研究必须坚持的方法和原则。2010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3]也就是说,实事求是是中共党史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和根本方法。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做到“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党史问题和党史人物。具体来讲,就是从全面的历史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开展中共党史研究。

一是要从全面的历史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共党史问题,用史实说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4]研究中共党史必须充分地占有和掌握史料(如大量可靠的原始档案),弄清历史事实,做到论从史出,重现历史的真实性。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用史实说话,“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5]在史料、史实上务必坚持评价历史人物“真”的标准。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必须准确地把握评价对象和评价中所包括的事实,评价所包含的关于评价客体的信息必须是符合实际,是真的”。[6]也就是说,绝不能以既有的观点来决定史料的取舍,反对那种将与其观点相违背的史料或弃之不顾或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的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二是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开展中共党史研究,实事求是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7]例如:对中共党史上某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可能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关于这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资料收集不全,可能存在着某些欠妥当的评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档案材料的陆续公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研究者对党史人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可能原来对党史人物的某些评价会有所变化。正如邓小平所说:“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8]因此,中共党史研究者不要存在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因为实事求是是一个过程,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深化研究、久久方能为功。

三是要用辩证的眼光研究中共党史问题、评价中共党史人物。要从个人和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中认识党史人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也就是说,革命事业的成功不只是党史人物个人的功劳,也有党的领导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功劳;遇到的挫折也是如此,不只是党史人物个人有责任,用邓小平的话说,当时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也有一定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9]也就是说,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党史人物的功绩与历史局限。无论多么卓越的党史人物,其认识和行动都要受到时代条件和个人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因此,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求全责备历史人物。

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研究和评价中共党史人物

党史人物研究与评价是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毛泽东多次强调,必须全面、一分为二和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切忌“一点论”、形而上学,切忌全部肯定或全盘否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做法。他以苏联为例指出了“一点论”的严重危害:有些人要么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要么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这些极端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是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与评价要做到两个“实事求是”。既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党史人物的成绩,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党史人物的错误。既要避免夸大党史人物的成绩或抹杀其成绩,又要避免夸大党史人物的错误或讳言其错误。1954年9月,毛泽东在提到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时说:“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评。”[10]针对丑化和神化领袖人物的两种错误倾向,邓小平在评价革命领袖时就坚持了两个“实事求是”:對毛泽东的功与过都要做到实事求是。1980年8月,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对于毛泽东的功过,“因为他的功绩而讳言他的错误,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因为他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绩,同样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11]正是坚持两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才避免了在历史人物评价中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这两个极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就是一篇充满实事求是精神的历史性文献。第一,他实事求是地概括了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用五个“创造性”概括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杰出理论贡献。第二,习近平总书记也实事求是承认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要辩证看待其功过。“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12]对党史人物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正是中国共产党对领袖人物失误和错误的正确态度。习近平总书记还采取实事求是的方法,全面、历史、辩证地分析了新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条件,并分析了毛泽东犯错误的历史原因。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要求将党史人物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3]这实际上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党史研究中的运用。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指出:评论一个历史人物,“要严格地联系到这个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14]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得更加明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15]这里,他区分了三个层次:全面的历史条件—全面的历史过程—历史规律。如果说历史条件是静态的,那么历史过程则是动态的,而历史规律则揭示了党史人物与社会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总之,只有把党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历史过程中进行分析,才能如实反映其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党史研究和党史人物评价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影响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甚嚣尘上,它以个别事件、所谓“细节”为主流,以胡乱编造、无中生有、“戏说”历史为手段,以攻击、丑化、诬蔑重要党史人物为主要内容,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夸大历史之非、缩小或抹杀历史之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危害和实质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而否定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错误的认识根源就在于坚持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因此,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则,才能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一是坚持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开展党史研究,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之策和有力武器。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高度深刻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他认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搞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苏联领袖,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国内外敌对势力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大做文章,其“根本目的就是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6]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实事求是研究中共党史包括评价党史人物,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他提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那么,要以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共历史?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7]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而历史虚无主义正是以唯心主义为其理论基础。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黨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18]针对某些人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9]也就是说,不能人为割断这两段历史之间的联系。因为前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所以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而那些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人,试图否定中共党史的主流和本质,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法,用某些片面的材料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把支流夸大为主流,将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的失误无限夸大,达到歪曲和颠倒历史真相、诋毁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目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20]

三是党史研究只有从史实出发,还原历史事实,才能将“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臆想代替史实”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阴谋暴露在阳光之下。针对日本右翼势力对侵华史实的虚无和狡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21]面对日本侵略者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给中国人民造成严重创伤的“铁的历史事实”,一切辩解的言语都是苍白的,一切脱离事实、“美化侵略历史”的做法都是徒劳的,因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22]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对待党史研究和党史人物评价的态度和方法,对于新时代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2017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新形势下加强对‘一把手’教育、管理、监督的途径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7YZD06)、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主集中制重要论述和实践要求研究”(项目编号:16KDA0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

话[J].党的文献,2015(4):3-5.

[2][4]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1).

[3][18]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0(8):5.

[5]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EB/OL].(2015-07-31)[2018-10-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31/c_1116107416.htm.

[6]林璧属.历史人物评价两难题[J].史学理论研究,1999(2):4.

[7][9][12][1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8][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49,333-334.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6-347.

[1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5.

[14]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

[16][19][2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2-113.

[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4(2).

[22]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作者单位:王春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清华,中共天津市静海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

[责任编辑:卜 珺]

作者:王春玺 刘清华

历史人物原则评价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原真性评价的村镇文化分权化监管机制研究

摘要 以原真性评价体系模型的评价标准为基础,探讨历史文化村镇分权化监管体系机制的建立问题。从考评模型的层次、特征指标、真实性评价3点进行契合村镇原真性的筛选,从而在管理层面以监管主体—利益相关—协调组织为脉络,梳理村镇文化传承的监管机制,提出适合于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传承管理体系机制。

关键词 原真性;村镇文化;传承

快速城镇化中历史文化村镇急需有效的监管

历史文化村镇蕴藏着宝贵的遗产,因地域、习俗和建筑风格迥异,村镇文化也大相径庭。当今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村镇居民的需求与时俱进,其部分本真的村镇文化功能与意义在减弱及消失,存在更新的压力,而对其所承载的文化功能的保护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没有有效发挥作用[1]。近期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城镇化进程的跃进,使得具有以上文化特征的历史文化村镇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功能使用的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相应的特有文化也受到冲击。所以,基于原真性评价的监管方法急需在村镇文化传承更新中得以确立。

1.1 以原真性作为管理方法的切入点 村镇文化中原真性的构成要素明确了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所在,这些要素也就是未来村镇文化传承管理的主要内容。而“原真性”危机等一系列修旧如旧的大拆大建体现了没有将原真性原则应用于保护中对村镇文化的重大危害。原真性原则在村镇文化保护中的应用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以原真性为切入点首先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保护思想和观念,认识科学的历史保护的措施和方法。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历史保护的本质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就是保护原真性,切实地保护有价值的信息源要素,避免人们在对历史遗产进行保护时迷失方向或把握不住重点,有利于真实历史信息的保护和传递。其次,有效截断产生“原真性”危机的根源。无源即断流,对一些不恰当的修缮、盲目的翻新等破坏现象的发生以思想层面予以遏制。再次,有利于探索适合各村镇本地特色的科学保护方法。通过对融入场所精神的“中国特色原真性”的深入理解,并应用于历史文化村镇之中,将有利于历史城镇由内而外地实现健康发展,充满活力,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环境效益得到综合提升。

建立适用有效的评价体系。历史文化村镇的村镇文化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客观评价方法基础上的。在村镇文化的评价因素中,部分因素可直接用数值来衡量其等级,将这些因素及指标独立出来,构成适用于本地的客观评价分体系是建立分权化监管的前提。

评价体系一般以行业内的技术和质量规范为标准,这些标准大部分已经条文化、定量化,而且受到国家的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力。客观评价体系主要是定量评价,分为建立模型,收集信息,进行等级评价几个步骤,利用统计图表来描述评价结果,使结果更直观,更易于理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易于规范化和推广,有较强的可比性,同时可针对本地村镇文化特点制订指标特征化的评价因子。

1.2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权化管理方法 村镇文化的管理保护工作是一种有意义的文明行为,是属于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的理智的公益活动,因此只能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行为。保护工作实际上是政府依据法规进行维护公众利益的行政管理活动。但对于文化的传承保护仅仅依靠技术性保护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管理制度,正确地处理政府、公民在保护文化遗产中的相互关系。

根据公共管理学中的“关注权利与责任的一致性”,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应建立真正的责任管理机制,负责全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历史文化村镇不但涉及保护文化遗产,还涉及村镇的建设与发展,故应以建设规划部门作为历史文化村镇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作为历史文化村镇主要协助管理部门。地方各级也应明确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管理的主管部门,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理顺管理主体、利益相关人等管理体系。村镇文化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城建和文物部门协调合作,还要有国土部门、旅游部门、环保部门、财政主管部门、房管部门等的配合,要出台地方保护政策,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减少职能交叉的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2 关于现行村镇文化评价体系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中国现行的村镇文化评价体系技术文件主要包括评选办法和评价体系两部分。其中,评价体系基于研究分析村镇文化价值标准,尝试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评价体系,对村镇文化进行量化评价分析。评价体系涉及三方面内容,即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保护措施,强调整体保护思想;运用量化评价指标,是评选历史文化村镇的重要依据。关于以上办法的评价方法、目标、内容,笔者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概括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评价结果从优,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评价体系更多侧重于“评优”,即评价分析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价值、文化特色以及有关保护措施,然后从申报村镇中挑选出符合标准的历史文化村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村镇起源变迁的自然环境不同,文化发展的人工环境复杂,单一的从优评价容易出现“沧海遗珠”的现象。

2.2 评价体系的静态封闭,缺少灵活性 除了评价目标单一外,评价体系也不够灵活,比较封闭。现阶段,我国村镇的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价值特色,所占比例为70%,二是保护措施,所占比例为30%,各项评价指标都有相应的分值。这种评价体系虽然比较规范统一,但也存在以下问题:①会排除有很高文化价值但保护措施不完善的申报历史文化村镇,还有个别村镇为了申报成功,在申报流通环节做浮于表面的保护工作,以应付上级检查。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文化价值特色,也关注保护措施,这和强调保护管理的世界遗产评选原则比较相似,但两者有明显区别。世界遗产评选中的保护措施标准是根据《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来制订的,即保护责任由缔约国自己来承担。而我国历史文化村镇评选是基于国家政府角度的保护要求,所以国家政府可以为历史文化村镇提供保护,逐步完善相应机制,而并非一定要把保护措施作为评价标准[2]。②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不同类型特点。由于自然环境、地区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我国历史文化村镇在规模、建筑年代上都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分布范围广。诸如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的很多近代村镇都没有被评为历史文化村镇;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形所限,其村镇规模较小,很难达到《条例》中规定的“历史建筑”数量、规模标准,但这些村镇的整体景观十分和谐且富有文化特色。现行评价体系采用的统一规范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使得评价结果不够准确[3]。

2.3 评价指标的非特征化 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共分为14个大类,其中包括23项具体指标,从整体上看是比较简单方便的。但在指标细化、分值确定、指标权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偏重于文物珍稀程度和历史久远度,其所占分值达到10分;而对于自然环境评价不够重视,分值只有2分。而事实上,山水田园景观也是历史文化村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文化价值特色的集中体现。②忽视原生态文化建设。像核心文化保护区生活延续性所占分值只有5分(假如村镇每公顷土地常住人口少于50人,就属于空心化,要扣除一半分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3分,而物质文化遗产各项指标总分为57分。③用同一个体系来整合特征评价指标和真实完整性评价指标,但两者没有形成相互对应。这样一来,特征要素不能得到相应的真实完整性评价,文化价值真实性无法体现;而真实完整性评价指标缺乏相应特征要素载体,使得评价活动缺乏有效依据[4]。

2.4 评价方法的便利性 因为申报评选的村镇数量很多,考虑到可行性和便利性要求,第一批到第五批文化村镇评选采取“自下而上”逐级申报方式,即地方村镇填写有关评价表格,之后由评选部门按照表格数据信息以及评价体系标准对村镇进行考核打分。评选部门通常只会修正填报人不理解的内容部分,调整历史人物、事件等评价项目,而在价值特征评价、真实完整性评价方面缺乏规范考核机制。

从目前来看,我国历史文化村镇评价还是采取一种单向的评价体系,尽管操作简单方便,但不够科学合理,尤以“自下而上”的基层评价缺失更甚[5]。传承发展村镇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村镇文化保护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文化价值体系结构更加复杂,如果只是为了“评优”,而不考虑居民等自身使用的感受,这样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现在很多历史文化村镇在成功申报以后就忽视了保护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单一的“评优”目的造成[6]。

3 基于原真性评价标准建立村镇文化评价体系

村镇作为自组织特点强烈的聚落,对管理制度的认识没有城市深刻。尤其以村镇原住民的视野观察诸如习俗、节庆、手工品等耳濡目染的历史文化村镇,无法激发强烈的保护意识。在此需要以现存历史文化村镇为基础,梳理文化空间的权重等级,确认责任明确的监管机制。

原真性是考核历史文化村镇是否稳定及保护措施是否贴切有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国村镇跨度大,民族众多,且村镇特点在指标层和因子层的垂直关系中因地方特色不同,单一以现行评价体系进行传统历史文化村镇等级评价会出现偏差。所以建立一个以原真性为基础的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是对未来村镇自身传承的制度奠下稳固的踏脚石。

目前评价方法的建立有广义原真性评价体系(图1),考虑到需要调查的内容繁复浩大,从便利程度和可行性上,主要通过以下几点确立该评价体系的建立。

(1)以该村镇价值评判标准与保护为核心建立原真性评价体系。这里的价值标准包括对该历史文化村镇要素的指定、登录等进行评价(双轨制度),而保护的原则是根据原真性的还原程度是否达标。由于文化标准没有定量计算或直接获取数据,所以在评价时不可仅以“有没有”、“多不多”来衡量,对申报的文物、行为文化需要原住民介入,并与专家团队及相应主管人员同步评价。该部分内容应成为日后设立监管机制的核心评价依据。

(2)参评选项的分类应有利于分配地方的有限资源分级保护,而分类遵循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对三者之间交叉、边缘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因此,充分把握该地域资源的多样性及现有文化差异性是对该评价体系服务于未来监管的前提条件。

(3)建立贯穿文化传承全过程的评价体系,提供丰富信息资源,明确价值评判标准,从而加强监督管理,有效防范风险[7]。在运用评价结果过程中,除了关注监管保护工作是否根据评价结果要求进行、有关投入支持是否足够外,更重要的是以上措施是否针对本村镇的特色进行合理安排。因为保护是一个动态过程,文物古迹包括民风民俗随政策或年岁的颁布或推移会有不可干预的外力影响,因此对测评结果的监测,尤其是一定周期内文物多次评价结果的差异有何变化,需要对其发展趋势、变化原因及相应对策及时作出调整,并在多次调整后设立预警机制。

(4)在考核体系的指标选择上,应该合乎村镇本土属性。关于“乡村文化景观遗产”问题,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乡村聚落形态和城市相比是有明显区别的,乡村文化景观遗产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是乡村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乡村社会历史变迁[8]。这些文化景观遗产具有重要的观赏、研究价值,也是留给现代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因此,在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时,指标选择有两点考虑:①对村镇生存环境及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做出协调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本身的自然属性,还要考虑一些附加属性,包括农业发展、公共交通、景观特色等;②关注当地社会生活延续性,继承保护文化遗产[9]。既有城镇化挤压的村镇空间贴合本地风貌、民俗的人地关系是本地村镇的瑰宝,如何将其原汁原味的生活体验及传统结合物质空间载体,在混凝土时代继续传承,是该村镇价值构成的重要成分(图2)。

考评体系在采用上述评价方法时,要从特征指标、真实完整性指标两个角度来评价。特征指标的构成选取综合了地域性、模糊性、复杂性等特点,如因文化要素占重要部分,对聚落的优美程度等都有定性的考量。而真实性则需定量考究(街道的原材料所占比重、原住民所占比重、原住民数量、街道面积、两侧街道的原始建筑风貌数量等),进而综合二者进行定性定量的考核。

借鉴日本文化保护策略的双轨制度进行申报、评价,另该体系在检测中需要除了原住民、村镇主管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即专家评定团队,进而达到最专业、客观的结果。这里的评价和检测过程弥补了“顶层设计”的缺陷,即由上而下的保护方法。由于原方法不具备民间特色,过于依赖成功的既成评价体系,忽视了地方村镇等规模较小的细节。所以加入第三方评委,不仅可以根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打分,同样可以以专员的身份现场勘查,核实申报材料的准确性,可保证结果的合理性。由于第三方专员的专业知识体系,该评估报告结果是决策层的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笔者从历史文化村镇的实际情况出发,归纳整理了历史文化村镇基本特征,提出村镇文化考评体系模型,如表1所示。

分值需由当地协调委员会相互协商后合理设置。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每项分值范围为0~4分,各项合计100分。

4 适应原真性评价体系的分权化监管机制

村镇文化原真性评价体系的考评结果是对历史文化村镇的管理涉及许多民间利益相关主体,如果仅以政府高度集权的等级组织去管理,不但会增加许多成本,而且管理效果未必突出。政府单方面进行规划决策的方式造成了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增加了居民对政府意图的不了解和抵触情绪。当决策部门没有在居民中进行必要的宣传解释和征求意见时,价值判断便会出现失准的现象,更加激化了矛盾。当居民缺乏可靠的组织形式和申诉渠道来表达观点,与政府或开发者进行平等博弈时,矛盾会难以得到化解,甚至发展到不可调解的地步。民间由于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也会造成无法及时沟通而产生的延误。因此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管理可借鉴本地原真性评价结果,以此为管理基础,建立一种分权化的管理环境,使得管理人员更接近管理点,便于及时与当地居民沟通,及时发现自身管理权属中的问题并及时处理,避免由于行政延误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4.1 组建职能清晰的管理主体 保护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不仅是国家政府的责任,更是全体公民的责任,它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问题,所以政府活动必须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事实上,文化遗产保护也是政府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其中日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行政主管机构的分权确立上有着明确的监管机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单体建筑到城市景观,都有明确的监管机制(图3)。根据管理学中“关注权利与责任的一致性”,国务院的住建部和文物局对责任下放及责任分配的机制完善有必要深化改革,负责对全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监管工作。以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相关度,不仅牵扯到本村镇主管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还与市级协管部门相关。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管理是一项牵扯众多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环评、城建、文物保护、房管局、国土局等部门由上而下及平行配合,以《文物保护法》为基,交叉配合,各司其职,减少重叠区域,提高办公效率。对于文化遗产仅仅依靠技术性保护措施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管理制度,正确处理政府、公民在保护文化遗产中的相互关系。公众在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时需要得到更多的决策力分享,对保护机制的设立,不应把公众放在链条的下游,在与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交涉中,须有对制度监督的权力,尤其以村镇的原住民为重。

4.2 利益相关人分权化的管理逻辑 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管理涉及多处利益团体,政府在其中充当枢纽作用。如果只是一味提高政府决策权及影响力去主动导向管理办法,只会使枢纽变成“肢端肥大”的畸形节点,不仅不会缩减成本,反而会在流通环节占用过多时间精力,降低各利益团体的积极性和办事效率。另外,由于保护规划的审批向来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做最终审核,所以与其他团体的信息源不属于同个级别(信息不对称),仅在决策达成效力后的公证阶段才放由公众参与,这本身就是滞后的表现,十分容易激发民众反感。当居民缺乏可靠的组织形式和申诉渠道来表达观点和与政府或开发者进行平等博弈时,矛盾会难以得到化解,甚至发展到不可调解的地步。因此,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管理可借鉴新公共管理学提出的关注权力与责任一致性观点:以一种分权化的管理机制来取代集权主义的等级结构,在这种管理环境下,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接近于信息源点,而且此源点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又可以为利益团体提供话语权。所以,建立一种使得管理与被管理更接近的管理点,方便双方沟通协商并及时处理,省掉期间各种距离、时间、机会成本是避免产生误解的有效方法。

4.3 组建监管协调组织 由于政府在保护规划工作中的专业素质多为规划部门、文物保护部门得取信息,管理者的专业素养有统一高度,有效协调。但专业过于集中的缺点使得延展层不能面面俱到,对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略有偏颇。所以可由政府做“融资平台”,组建一个由政府职能协调,资源部门管理,相关利益团体出资,文物保护专家及其他相关专家为智库的协调组织,其作用如同协调委员会,组织定期协商、监督和服务体系,周期可与历史文化村镇原真性评价体系模型的检测结果同步(图4)。由于各团体的利益点不同,专业层次不同,在文化传习可行性和技术考量以及资金周转等问题各有己述,综合结果与预期的顶端结果容易不一致,此时协调组织的作用就是克服其中诸多困难,在文化传承度最强的前提下,使各组织利益尽可能达到均等化,在交流中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使讨论结果有可信度,透过社会舆论对未来社会力量的参与及成果展示有正能量的推进。该委员会的职能应包括:①基于村镇独特属性,拟定相关村镇保护的政策法规;②借鉴欧洲、日本的文物保护双轨制度,设立指定、登录等程序,做好备案;③审定历史文化村镇的复建、保护项目,对拆建比严格控制;④对历史文化村做到相关者全程参与,不可越俎代庖;⑤统筹协调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问题;⑥对保护工作定期监督检查;⑦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库,多方备份。

总之,成立协调委员会有利于加强各部门交流与合作,协调处理各部门矛盾和利益关系,促使各部门依法行政,统筹区域发展,提高决策水平,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批申报规范,保证司法解释、裁定结果客观公正[10]。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英国的上院特别委员会就对环境政策提出倡导:在欧洲多国建立有威信的调控组织,并制订可行性最高的基础标准,各国政府均需参与调解,行动同步。随着英国漫长的立法过程,该行为获得了不分国界的支持,并有力地保护了欧洲各国的文化体系不受破坏。

4.4 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建立新的评价制度 我国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其指导下,村镇一级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应与党的最新指示同步,将历史文化村镇可持续纳入考核标准,树立文化GDP认识。以本章第一节的原真性评价标准为主要参考的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的结果是未来政府评价指标的重要参考。于文化保护中,不仅可以在大众传媒中得到发扬,同时还可以培养原住民回复历史文化村镇认同感,抵抗城市文化的置换作用。

5 结语

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影响不仅体现在审美方面,还体现在帮助人们对传统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理解、对传统中国哲学观的理解方面。既舒缓都市人在城镇化中疲态渐长的节奏,还帮助现代人创造可持续的“诗意”栖居地。因此,原真性评价和分权化监管的文化传承方法不仅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有重要意义,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遗产保护任重道远[J].中国文化遗产,2004(2):6.

[2] 邵甬,付娟娟.以价值为基础的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研究[J]. 城市规划,2012(2):82-88.

[3] 李金龙.疏导与发展[D].重庆:重庆大学,2004.

[4] 戴晓晖.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郊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以上海崇明陈家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6(1):80-85.

[5] 黄光宇,张继刚.我国城市管治研究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0(9):13-18.

[6] 蔡晓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上海:同济大学,2005.

[7] 阮仪三.遗产保护任重道远[J].中国文化遗产,2004(2):6.

[8] 单霁翔.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名城,2010(4):4-11.

[9] 叶秋华,孔德超.论法国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10-19.

[10] 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作者:张戈 马超

历史人物原则评价管理论文 篇3:

评说古人 鉴还史实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人物、时间、事件、现象,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与分析,以此把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以,指导初中生正确地认知、评价历史人物便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围绕课堂指导、实践锤炼、反思延伸三方面展开论述,为笔者管窥之见,望各位同行多加指正。

【关键词】历史 人物 认知 评价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每一位历史人物都有一段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历史事件。在此之前需要指正一下,历史人物并非任何一位历史长河中的人,而是指那些在某个历史时期内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人物。通常,每一位历史人物都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因为他们对那时的年代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说学者们对每一位历史人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目前,初中生因长期受到历史剧的影响,加之一些编剧导演为了迎合经济市场,大幅修改历史人物,导致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越来越片面。所以,指导初中生正确认知、评价历史人物,便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事迹导入,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初中生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大多参照于书本和影视剧,这种手段不仅片面性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干扰他们的认知。因此,扭转这一现状,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便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指导初中生认知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可以合理导入历史人物的历史事迹,让评价更具依据和说明性。了解历史人物事迹是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依据,但是,每一位历史人物的背后都会包含诸多事迹,如何将这些事迹划分出来,并快速被人所认知呢?以唐玄宗为例,我们不妨从时间和类别两个方面入手。(1)时间:统治前期,任用贤能、提倡节俭、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唐朝进入开元盛世;统治后期,荒淫无度、荒废正业、任用奸臣、安史之乱、唐朝从此一蹶不振。(2)类别:政治(推恩令)、经济(收归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文化(设立中央太学)、思想(独尊儒术)、外交(丝绸之路)。

在引导初中生初步了解历史人物事迹后,还要鼓励他们对历史人物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主要从两个层次入手,第一是历史人物的功绩,第二是历史人物的过错。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评价必须中规中矩,不能夹带个人情感。比如在对唐玄宗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肯定他的功绩,如上述提到的内容。但同时,我们也要指出他的过错,过渡宠溺贵妇、荒废正业,导致大唐王朝走向衰落。另外,在提问的时候要遵从循序渐进原则,从而透过史实评价历史,透过历史挖掘思想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设问:在指出唐玄宗的错误时我们要肯定哪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唐玄宗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你们如何评价唐玄宗?通过对唐玄宗的了解,我们得到了哪些启发?

二、实践锤炼,引导初中生正确评价人物功过

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认知与合理评价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不能单纯地依赖老师,单纯地依照基础知识来评论历史人物,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指导学生展开实践,在锤炼的过程中导入思想理论,让他们从思想和史实两个层面入手,通过双边活动来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其中,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综合归纳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加灵活地使用理论知识,并以此解决具体问题。

1.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抓好对历史人物的教学

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帮助初中生正确认知、评价历史任务的关键一步。目前,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以此当作教学法宝。如,在学习有关拿破仑的世界历史时,便可以借助教材中拿破仑的图片说:“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里面的人物形象带给你们哪些感觉?”学生立即思索,随即回答:“这位伟大的军事家虽然身材矮小,但是目光炯炯有神,而且散发着属于王者的气息,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之后,老师将教材内容带入其中,并提出拿破仑的诸多历史事迹,比如推翻督政府、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刑法典》等。通过历史事迹,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的评价奠定可靠的“物证”基础。

2.创建练习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初步了解历史人物后,可以为他们构建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如,构建操作性和思考性强的练习题,或者是为学生们播放影音资料,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视觉上的了解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撰写观后感。不过,通过笔者的实践与观察发现,利用辩论会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能力。如在学完“秦王扫六合”的知识后,我便以“亲王嬴政的功过是非”为题开展了辩论赛。比赛之前我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收集资料,以此作为辩论之用。辩论赛开展之后,学生们的观点层出不穷,大有“百家争鸣”之势,就拿焚书坑儒这一史实来讲:

生1: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思想,这样可以在思想上阻止国家分裂,从国家层面来讲,这是可以肯定的。

生2:但是,焚书坑儒过于残暴,而且摧毁了许多珍贵的文化作品,从文化层面来讲,这是需要抨击的。

生1:话虽如此,但是秦王嬴政还废封国,立郡县,这为以后的国家管理方式奠定了模式基础,这一点也是肯定的!

……

通过辩论赛,一方面可以激发初中生的探究热情与兴趣,增强他们的好胜心,同时还能延伸他们的探索空间,让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精准。

三、反思延续,鼓励初中生正确纠正野史秘闻

学习永无止境,若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学生自然无法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我们要鼓励学生课后反思,通过反思发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和漏洞,并对其加以纠正,从而完善自身。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反面教材来延续教学。比如时下流行的一些古装电视剧,虽然在剧情、人物表演上很成功,但是从史实的角度来讲,无疑存在很大的漏洞。所以,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挖掘古装影视剧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漏洞,从而通过纠正野史秘闻来增强他们的自身能力。

譬如《大宋提刑官》和《洗冤录》中的宋慈形象,历史中的宋慈真的是这个样子吗?对此,学生便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此了解真正的宋慈。又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这三部剧中塑造了不同形象的乾隆皇帝。那么,历史上的乾隆是哪种形象的呢?他的功绩为何?他的过错为何?如果仅从电视剧的角度来看自然无法寻出答案,这时便需要学生接触文献资料进行了解。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主题不同的古装剧会因为剧情的需要而对历史人物进行适当地编改。如何在这个编改的基础上还原真正的历史人物,这不仅是一次实践练习,同时还是巩固历史知识的有效途径。

结束语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因为有人,所以才会有历史。在指导初中生认知历史人物的时候必须站在中立的角度,用全方位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肯定他们的功绩,指出他们的过错,严格遵循历史事实,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影视剧的改编而去报以异样的目光。总的来讲,用客观的评价方式去认知、评价历史人物,这是每一位初中生都要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加丰. 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初探[J]. 黑龙江史志,2009(01).

[2] 吴占平. 基于初中生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的教法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2(01).

[3] 徐国利、李天星. 中国当代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研究述评[J]. 军事历史,2012(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作者:吴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利施工单位会计核算论文下一篇:外国农村社会政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