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问题调研报告

2023-01-18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扶贫开发问题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扶贫开发问题调研报告

龙州镇2017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报告

龙州镇2017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

反馈问题整改总结报告

按照县委、政府有关扶贫开发推进工作会议精神,为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认真查摆反思,坚持把抓好问题整改作为当务之急,真抓实干,强力攻坚,尽快扭转被动局面。根据《河北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整改通知》和《行唐县2017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镇此次整改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龙州镇位于行唐县城,县委县政府驻地。龙州镇是行唐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全镇总面积3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054亩,全镇有33个行政村,无贫困村;总人口12555户43420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我镇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732户1283人,贫困发生率3.09%,其中低保贫困户424户737人;五保贫困户149户150人;一般贫困户159户396人。6月6日第三次动态调整摸底,我镇上报需标注脱贫(不再享受政策)18户27人,其中未脱贫16户22人,已脱贫2户5人;732户1283人全部有项目扶持,其中行唐县旭丰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497户821人,小优鸡种养合作社235户462人,项目扶持覆盖率100%;计划2018年底全部脱贫出列。

二、总体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省、市、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的精神,以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核心要求,精准对标找问题、精准要求定措施、精准目标抓退出,坚持重点查找短板和不足相结合、重点整改与全面整改相结合,切实转变作风,强化责任担当,确保通过全面整改,如期完成工作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总体目标要求

整改目标及工作要求

坚持边排查边整改,问题逐村查找,档案逐户校准,帮扶逐项抓实,政策逐条落实,责任逐级到人。通过集中整改,实现贫困户识别零差错、贫困户退出零差错、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精准度明显提高,认同度明显提高,满意度明显提高,彻底扭转我镇脱贫攻坚工作被动局面。

l、深化认识。把整改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提高政治站位,端正指导思想,对省市县反馈的问题积极认领,照单全收,集中整改,务实求效。

2、责任担当。转变扶贫思维方式,脚踏实地,抓细抓实,严抓严管,强化暗访督查,强化问责追责,坚持奖惩分明,树立正确导向。

3、统筹推进。坚持以上率下,乡村户四级联动,点线面协调并进,方方面面共同发力,层层落实整改任务,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对账销号。对照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建立台账,责任到人,分类施策,逐一整改销号。

四、整改内容完成情况

根据省办提出的主要问题和我镇《整改工作方案》中突出问题,主要开展了一下几项工作:

1、政策落实方面:对照贫困人口退出六项指标,进行了全面筛查,通过筛查,我镇未脱贫732户1283人和已脱贫(享受政策)102户188人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9人,均在校,无辍学现象;834户1471人均享受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政策;834户14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通过住建部门评估确认,37户为危房住户,并已申报危房改造计划,预计2018年底完成,797户均为安全住房;对上述问题我镇已经建立相应台账,登记造册,确保全镇贫困人口享受政策达到100%。

2、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方面:对照县级方案整改内容,按照精准识别“六不评”和“七个不能退”的要求,严格执行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和程序,对漏评的贫困人口进行再识别,确保一户不漏、一户不错。对全镇834户14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面筛查,对筛查出的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18户27人,我镇已经将清退和系统需标注名单上报至县扶贫办数据中心。

3、规范档案资料和“一户一档”方面:严格按照“一村一柜、一户一档”要求,落实“细”、“实”、“严”、“高”四字方针,对镇、村、户三级档案资料进行统一规范完善。按照上级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规范档案的内容,加强镇、村档案建设和贫困户“五证一册”的规范填写;按照贫困户的退出办法和程序,做实做细档案,杜绝在签字审核时出现一支笔现象;各村应做好“一户一档”档案归整工作;根据上述要求,我镇各村利用此次阶段正在紧锣密鼓的整改中,计划月底完成。

4、产业就业扶持方面:根据上级实施产业扶持全覆盖的要求,为提高贫困人口的经营性收入,改善收入结构,减少对政策转移性收入的依赖,实现贫困人口产业扶持全覆盖,在全镇范围内对贫困户再一次进行全面筛查,通过筛查,我镇建档立卡未脱贫732户1283人和已脱贫(享受政策)102户188人均有产业扶持,产业扶持项目为行唐县旭丰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行唐县小优鸡种养专业合作社。根据贫困户收入薄弱环节,我镇又进行了光伏产业摸底,通过各村上报的264户中,光伏公司已经逐户进行了检测,计划6月底完成安装。105人贫困人口积极上报了县级安排的公益岗位,目前此项工作县级正在落实中。

5、扶贫政策宣传方面:根据我镇扶贫工作实际情况,针对部分贫困户“等、靠、懒、要”的思想严重,内生活力不足的问题。积极推进精神扶贫,进一步加强贫困人口的民主法制、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通过此次两委换届的契机,我镇加大了脱贫典型的发现、总结、宣传力度,组织引导贫困人口转变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引导贫困人口把精力集中到脱贫致富上来,逐步解决“等、靠、懒、要”陋习。在扶贫项目、资金使用上向贫困户倾斜,进一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6、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落实方面:根据上级要求,我镇成立了国家和省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郭趁义担任,副组长由政府镇长王河夏担任,成员由我镇主管扶贫副书记刘建刚和四名扶贫专干组成。利用早点名会议和组织专门会议,对镇、村干部进行了整改工作安排部署,并多次进行了业务培训,切实加强了包村干部、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业务知识,并多次进行监督、考核,严格杜绝工作不深入、工作不扎实、力度不够大等问题,确保下得去、持得住、干得好,确保他们业务精、底数清。严格执行帮扶责任人帮扶不超过5户贫困户的原则。

7、扶贫干部攻坚能力方面:我镇围绕解决扶贫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和作风方面等问题,切实落实了脱贫攻坚责任主体,党委、政府一把手必须把脱贫攻坚工作当做头等大事,亲自抓,亲子管,对本镇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底数、工作进度、薄弱环节等做到了心中有数,亲自督促落实。

五、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1、针对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存在的问题:各村在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情况摸底不清不知道贫困户的收入来源,具体的收入项目。产业扶持已全覆盖,各村正在想方设法给贫困户的产业就业寻找出路;贫困户涉及的村安全饮水得到了保障;安全住房通过各村上报数据,我们组织住建局、龙州镇民政所、扶贫对各村进行逐户现场查验,全镇上报37户危房户,已经申报危房改造计划,计划2018年9月底完成。

2、档案资料政策及措施:通过对照其他乡镇的档案资料,我们的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村签写不规范,档案整理不规范,没有目录,政策包没有及时发放到贫困户手中。村干部对政策了解不透,对一些指标具体数据掌握不清。需要加强对政策学习和对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3、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被动工作,进展缓慢;个别村宣传发动不够到位,导致部分贫困户认为脱贫后就不能享受国家政策,导致精准扶贫工作不够精准。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继续深入推进领导包村、干部包户、扶贫对象参与的工作机制,把精准式扶贫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内容,将扶贫工作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到每个干部,定期检查考核,确保分户包村工作机制和结对帮扶工作措施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2、加强政策兜底,确保所有无劳动能力及低收入的贫困群众享有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低五保户的保障能力。

3、由包村、村两委干部逐村逐户根据致贫原因及预脱贫人员的需求,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完善帮扶工作责任制,为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提供保障,预计2018年底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

4、加大医疗救助扶持,调整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受益程度。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增加贫困对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费用的支出。

5、开展教育扶贫,增加贫困户的就业机会。在确保贫困户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按照“雨露计划”的要求,对贫困户子女在中、高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实施资金补贴,增加贫困户子女的就业机会。鼓励贫困户的劳动力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至少掌握一门生产技术,为实现就业提供保障。

6、积极谋划项目。坚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战略,强化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涉农项目向贫困户倾斜。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的入股衔接,将贫困户入股分红作为扶贫的一个重要抓手,一个专项扶贫项目,一套举措来抓,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顺利实施。

2018年5月25日

第二篇:我市扶贫开发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使我市提前1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建整办、小康办合并组建为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至3月份,先后从有关单位抽调8名人员到位。机构组建后,办公室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班子强、农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全面小康目标,加强了基层指导,狠抓了督促,全面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发展。

一、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运行情况

(一)抓部署,促整体推进。为创造性地开展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形成城乡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一是起草文件,积极参谋。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拟了《关于2005—2010年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安排的意见》和《资兴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施方案》(送审稿)提交市委研究,经市委审定后由市委行文下发全市,出台了《资兴市2005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要点》,起草了《资兴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送审稿)和《资兴市200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送审稿)。认真筹备了3月16日全市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会议。会上,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各包村单位负责人与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资兴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确立了“一定三年,逐年考核,三年验收”的小康建设机制。落实了责任,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二是分类定级,明确目标。根据全市各行政村的经济基础,对全市266个行政村进行了分类定级,将全市266个行政村划分为

一、

二、三类,其中一类村106个、二类村114个、三类村46个,按照“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目标、一村一要求、一村一考核”的要求,一类村用3年时间(到2008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二类村用6年时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三类村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为强化责任,我市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实行1个市直单位包1个村,三年不变,一包到底,确保所包村小康社会指标全面实现。确立了“市级领导办点、市直单位包村、小康专干驻村、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联村”的机制,全市36名市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村,53个市直单位各包一个村,并确定53名分管领导和59名小康专干具体抓,28个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包村51个,上级确定省级小康示范村2个。三是履行职责,全方位。为确保办公室规范、有序,强化了内部管理,出台了《办公室人员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对人员进行了合理分工,明确了各自职责。1至7月,办公室8名人员先后到28个乡镇(街道)80多个小康示范村进行调研180多人次,深入乡村进行指导和督促。

(二)抓规划制定,促思路清晰。理清思路、制定规划,是提前1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为此,狠抓了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的3年总体规划和2005年计划的制定。到5月30日止,各小康示范村都报送了总体规划

和计划。规划体现了“因地制定、内容全面、突出发展、整体推进”的特点。同时,建立了106个小康示范一类村2005—2008年以人口、户数、主导产业项目、人均可支配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等为主要内容的小康台帐,并制版上墙。

(三)抓组织建设,促班子优化。一是以农村支村两委换届为契机,优化村级班子建设。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换届选举获得圆满成功。支、村两委换届后,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有42人,占16,“两委”交叉任职181名,交叉任职率35。交叉任职后,“两委”成员比上届减少223名,减幅为28.5。一大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农村能人”充实到了支、村两委班子中。二是举办农村支书、主任培训班,提高村干部素质。积极参与配合举办村支书、主任培训班,7月10-18日,组织全市266个行政村488名支书、主任系统学习了全面小康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这次培训帮助支书、主任树立了“发展消除贫困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提高了他们执行上级政策、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依法治村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提前10年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四)抓项目带动,促产业发展。各小康示范村把发展产业项目作为经济的重中之重,产业项目发展来势喜人。1至7月,全市各乡镇(街道)、市直包村单位干部职工有4400人计划投资参股528万元参与11大支柱产业项目建设,带动了农户积极参与

产业化建设,已发展网箱养鱼5061口,新增1953口,1—7月存栏生猪36.32万头、出栏30.98万头,存栏黑山羊8.27万只、出栏4.8万只,存栏家禽239.12万羽、出栏246.27万羽,开发东江果3000亩,开发狗脑贡茶2000亩,种植优质稻20万亩,杂交制种2.5万亩,种植无公害蔬菜5万亩,造林5.22万亩,开发楠竹1.27万亩,新增种养殖大户100户,新增村集体企业50家。在农业产业化中,白廊乡白廊村、高码乡高码村、团结瑶族乡半垅村走规模化养殖之路,成功新办了股份制养鸡场;白廊乡白廊村、黄草镇前程村各新增网箱养鱼上百口;七里镇茅坪村、高坡村连片规模制种2000亩;州门司镇黄旗洞村、白筱村开发东江果1000亩;烟坪乡烟坪村招商引资开发巴西菇30个大棚,这些产业项目的开发都颇具成效。

(五)抓环境改善,促村庄美化。“村庄美”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办牵头着力推动了农村小康改房,全面推动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等。会同市规划处、市设计院优选了我市农村小康住宅户型,先后组织设计了3轮小康住房户型设计图型,最后经市有关领导审核确定了8套不同档次的小康住宅户型效果图、平面图和施工图供农户建房参考选择。根据市农村改房会议精神,各乡镇(街道)将小康建房计划分别报送市农村办和我办备案,截止7月24日,全市28个乡镇(街道)已有22个乡镇上报建房计划3223户,我办会同市规划处、市设计院对提出了规划申请的10个乡镇19个村组260户进行了小康建房实地规划。据统计,上半年小康建房有90多户正在建设之中,其中青腰镇青腰村22户已完成旧房拆迁任务,正在动工兴建,彭市乡塘家湾村12户完成主体工程进入装修阶段、三宝村30户已完成规划选址正在拆迁旧房,汤市乡汤边村11户农户正在开挖基础,唐洞街道办事处新民村农民别墅住宅区7户已完成基础工程,兰市乡横丘村15户建房主体工程即将峻工;改水、改厕、改路等建设全面启动,106个小康示范村兴修水利工程267处,解决饮水困难4000人,修筑村组公路279千米,新建沼气池200口,启动改栏、改厕1570户。其中汤市乡青林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成改水20多户,高码乡坪石村改厕改栏力度大,集中连片完成5栋35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运行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上半年支村两委换届村干部新老交替,以致小康规划落实普遍偏缓;二是产业项目发展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不多;三是受资金制约,材料上涨、成本增加、部门的配套政策没有及时到位等因素,农村小康集中建房进展缓慢,高标准建房户不多;四是发展不平衡,有包村单位的小康示范村力度相对大些,而部分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联系村相对滞后;五是个别乡镇(街道)、包村单位领导及小康专干对小康建设力度不大,存在畏难和怨烦情绪;六是小康示范村普遍反映村集体经济增收压力大;七是部分村还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三、几点建设

1.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突出以“五个绝大部分”为标准,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大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党员发展力度,建立健全村级各项规章制度。

2.加大包村力度。各乡镇(街道)、市直包村单位对各小康示范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要切实做到指导到位,资金物质到位,任务落实到位,全面增强包村单位、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和各小康专干的责任感。

3.抓好规划落实到位。各小康示范村要按照所制定的三年总体规划和计划,持之以恒抓好到位,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确保完成小康建设各项指标,特别是在抓产业、上项目上要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4.加强小康建房规划督促检查。重点督导好S322公路沿线及东部乡镇和全市第一批小康示范村小康建房和“五改”,确保完成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000户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

5.召开专题会议或流动现场会。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建议市委、市政府召集各乡镇(街道)、市直各包村单位党政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或流动现场会,研究和部署基层组织和小康建设,强化责任,采取措施,完成任务,迎接考核。

6.尽快出台《资兴市200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考核体系。

第三篇: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问题的

相 关 思 考

【内容摘要】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大多处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存在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等多种问题,扶贫开发成为民族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从少数民族团场的实际出发,不简单照搬非民族团场的扶贫经验,避免扶贫思路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问题,从而多方面综合摆脱贫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本文的一些思考还不太成熟,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求共同思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 扶贫开发 自然生态 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

一、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现状:

从兵团成立以来,历届党委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团场的扶贫开发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少数民族团场贫困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团场大多存在地理环境封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滞后、扶贫攻坚的难度较大等问题,少数民族团场大多处于一种集自然环境复杂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经济发展边缘性、社会文化过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造成这些地区贫困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是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三是薄弱的基础教育;四是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五是原始的生产方式,以及特殊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因此,扶贫开发成为民族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从少数民族团场的实际出发,不简单照搬非民族团场的扶贫经验,避免扶贫思路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问题,从而多方面综合摆脱贫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农牧团场贫困的客观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大多地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旱、水、雪、风、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口增长和不合理开发,原本脆弱的生态进一步遭受破坏,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陷入资源破坏、环境退化、贫困加深的恶性循环中。

(二)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不足,群众缺乏自我发展和保障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人口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偏僻地方,生活方式落后,沿袭旧的观念和习惯,生产经营能力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育严重滞后,直接造成贫困以及扶贫的艰难。

一方面,基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自身综合能力差,提高生产效率的增加收入能力不足。尽管通过教育扶贫有所改善,但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差,师资缺乏,教学水平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改进。造成劳动者素质低下,旧文盲和新文盲的并存,各种扶贫措施难以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医疗卫生条件差,地方病多发,部分民族地区人口处于贫病交加的状况,使贫困程度加深,返贫率高。再加上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状况差以及社会保障的缺乏,长期处于贫病交困的境地。即使通过扶贫勉强解决温饱,一遇疾病,又迅速返回贫困状况

(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尽管经过国家长期的扶贫投入,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长期投入有限、人口迅速增长、少数民族农牧团场财力不足等因素,造成水、电、路、住房等条件差,部分地区靠天种地养畜,生活水平难以稳定提高。

(四)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影响了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教育落后以及基础设施的欠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民族地区产业构成以农牧业为支柱产业,其他产业比重极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收入不能自给,长期靠国家补贴,很难彻底脱困解贫。

特别是地处边境的牧业团场,大多地处高海拔、高纬度,各种灾害频繁,加上长期粗放式的放牧方式以及人为破坏,草原退化、沙化、碱化(三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牧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牧民逐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游牧生活方式,使牧民抗灾抗病能力弱,即使脱贫后返贫率也极高。

(五)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少数民族农牧团场部分群众减收和返贫的新问题。

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本质上是解决西部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出路。其结果切断了保护区内部分农牧民的传统收入来源,同时这些地区短期内很难形成新的收入来源,生产生活只靠国家的补贴,直接造成群众的收入减少,出现了新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由国家的生态利益和群众的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补偿办法的不合理而产生的贫困人口,单靠扶贫恐怕很难奏效,须有关各方从长计议,协调解决。

二、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普遍存在的“上学难,看病难,用水难、行路难、养老难、农田水利建设难”等问题。由于人口文化素质低,在经济发展上,市场经济意识淡薄,致富技能缺乏,增收手段单一;在生育上,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浓厚,重子女数量轻子女教育,经济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消耗,往往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在对待生态环境上,只顾眼前利益无限制地向自然掠取,使原本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在社会发展上,生活方式落后,一味依赖社会救济,法制意识淡薄,使社会安全系数降低。

(一)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问题。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贫困是一种“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传统”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但在过去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更多地强调的是增加“物”的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往往是见“物”不见 “人”。因此,一谈到扶贫大都强调如何加大资金投入,如何发展项目,如何改善基础设施等等,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却很少把如何促进当地社会、文化、传统的转型,如何发掘和利用当地社会、文化、传统甚至宗教中合理的精华,如何移风易俗,扬弃其糟粕,把改造人的观念意识,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是“好心办不成好事”。比如,在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如何发掘其传统的文化、风俗以及民族习俗中好的东西来推进反贫困行动,这方面我们往往不太注意,也不善于发掘,甚至简单地一概以落后、原始加以蔑视和排斥。然而在现实中,事实上在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毒品、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尊长敬老、耻于偷窃、乡规民约、乡村和谐等方面的一些零星的少数民族自发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发掘和引入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又如何改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糟粕,比如,重利轻义的财富观;厚死薄生、奢办婚事的消费观;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观;重血亲、盲目排外的人际观;视农为本、轻商贱役的生产观;宗教迷信、敬畏鬼神的宗教观;“等、靠、要”的消极度日观,移风易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与交融,倡导健康、良性的社会文化氛围,可以说是新时期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单纯强调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保护问题。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的扶贫模式由过去的“救济式扶贫” 为主转变为“开发式扶贫” 为主,并且也“一刀切”地普遍推行于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开发式扶贫”在改变这些地区贫困面貌中无疑是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但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比如,过度放牧、挖药材和烂施农药化肥造成的草原退化、鼠害猖獗、土壤荒漠化;过度开垦种植,造成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大问题。开发式扶贫是否普遍适合于这些地区,开发式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究竟应当如何协调,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到底应当如何进行,这些地区农牧民的利益如何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因此,在生态环境如此脆弱性的这些地区,如何在生态环境可能承载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使当地农牧民能够脱贫致富,这的确是一个目前亟待解决的很严峻的问题。

(三)人口素质低,基础教育落后,脱贫增收能力不足

在扶贫开发实践中,由于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人口文化程度低,形成了产出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家庭教育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出水平低的恶性循环,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贫困人口受体能、技能、智能的限制,一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和职业教育萎缩,导致大批没有经过教育加工的人力资源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他们缺乏文化、缺乏技能,随时面临失业的威胁;待其娶妻生子,其子女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仍然难逃贫困的厄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目标、课程设臵与城市一样,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完全脱离“三农”实际需要,脱离日后谋生需要。由此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一是这类地区农村学生能考上大学的是极少数,考不上大学的回乡后无论是务农还是打工,体力和适应能力还不如书念得比自己少的同龄人。二是考上大学的,贫困地区三个壮劳力一年的纯收入也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家庭因供子女上学而返贫。上述情况使一些家长不愿让子女上学,一些适龄儿童、少年厌学、辍学,“读书无用论”再次蔓延。三是有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收入也不错,但只是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对家乡贫困面貌的改观却难有作为。

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掌握现代工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工人,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去实现。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教育使农牧职工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

农业产业化也是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主要思路是,以当地资源条件为依据,实行“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使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其实施思路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公司为引导,实行公司加农户,龙头加龙尾,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

但是现阶段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大多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缺乏组织性和团队发展意识,缺少有组织、有发展目标和抵御市场风险的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如:农牧民自己组织起来的综合性“农协”。

三、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要制定特殊政策,采取超常措施,集中力量攻坚。

各级党政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要把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问题,作为扶贫和民族工作的重点来抓,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团一品,先温饱,后致富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

(二)加投入,集中资金,合力攻坚。

各级党政必须增加投入,集中资金,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水利、林业、教育、卫生、交通等热点难点问题。为保证投入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所有资金实行专户贮存,推行报帐制管理。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脱贫致富基础。

通过认真规划,关系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要下大力气尽早动手,以改变生产生活条件。首先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小水利”建设,同时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其次是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通过改土治水、培肥地力、推广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三是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修建饮水工程,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其四是加强通连公路建设,对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公路,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补贴,逐步提高公路等级标准,改变晴通雨阻的状况;其五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努力降低电价,加强电网建设,提高农户通电率。

(四)对住房困难的特困户实施安居工程扶贫。

对目前居住条件特别差的特困户,要统一规划,采取“国家补一点、团场帮一点、自力更生凑一点”相结合的办法,分期分批解决住房问题,使之实现安居乐业。

(五)把移民搬迁与小集镇建设和退耕还林相结合。

结合小城镇建设,将生存条件特别差的特困户安臵到小城镇,通过移民,引导特困户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小城镇的发展;空闲出来的土地或牧场可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以增强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的发展后劲。

(六)加大科教扶贫的力度。

素质贫困是少数民族致贫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直接影响到收入增加;二是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下和机会缺乏,很难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人口素质低已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的“瓶颈”。因此,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口素质的提高,要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中心走向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轨道上来。首先,要增加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并保证各项教育补助经费足额落实到校点和每个学生身上。稳定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引入激励机制,广泛开展支教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辍学,巩固“两基”成果。要努力探索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多层次、多形式地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其三,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推广科技项目,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的科技进步。其四,加强民族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网建设,改变就医难和缺医少药的状况,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同时,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倡优生优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面提高民族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荒山造林、水土保持,使森林植被有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发展,减轻自然灾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加快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开发,建设一批优质林果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绿色中草药基地,把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八)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帮扶。

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是帮助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的一条重要政策措施。要在认真总结领导挂点、单位帮扶、党员干部结对扶贫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制度,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四、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的展望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是当前及今后扶贫开发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持续性的工作。就我场而言,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高海拨山区,如何继续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加大力度,进一步搞好全县的产业扶贫工作,是我们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新的发展时期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

(一)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实力决定一切的思想。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事业的良性发展,是关系屯垦戍边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关系边疆稳定繁荣的关键,俗话说得好“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才是春”。要下决心改变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贫困现状,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地发展日新月异,落后就要挨打,不加快发展,差距就越来越大。现如今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必须树立“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思想,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要努力迎头赶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好兵团农牧团场应起到的“三大作用”。

(二)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的思想

要实现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一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的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经济、社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推行农业产业化,逐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和谐、经济开发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谐;同时要加强文教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党政工阵地建设等等,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一致发展,努力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团场。

(三)自我挖潜,依托六大优势加快发展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虽然贫困,但也有自身的优势,要加大自我挖潜的力度,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主要一剖视自身存在六大优势:

一是基础优势,经过多年来的扶贫开发,积累了一定的产业扶贫经验,产业开发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新时期的产业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机遇优势,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国务院把新时期扶贫开发摆在优先的位臵,党的十七大把关注“三农”提到了新的高度,继续扶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农村消费市场,为少数民族农牧团场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地理优势,其特点是地势较开阔,光热充足,无霜期短,海拔高,为发展反季节蔬菜、水果创造了条件。

四是交通优势,近几年连连通硬质路面,给产业产品的运输外销带来了非常快速的通道,再加上近几年将要建设喀什到和田的高速路、铁路,为少数民族农牧团场的产业化运输带来十分便利的交通优势。

五是政策优势,少数民族农牧团场针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制定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大户奖励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产业开发政策等,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足够的政策支持。

六是服务优势,围绕产业建设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技术骨干的培养,做到生产什么、学习什么,发展什么、学习什么;并且,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农村技术培训服务体系,利用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或推广站,为贫困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撑。

(四)坚定不移的抓好特色产业发展

少数民族农牧团场依据自身优势,应大力抓好四大产业的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利用地缘优势,发展优质马铃薯、小茴香、玉米等耐储运、市场潜力大的种植业。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利用海拔高、温差大、无污染等优势,大力发展晚熟和反季节林果产品,如特色杏、核桃、红枣、苹果等。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少数民族群众在养殖牛羊方面有悠久的传统,利用天然及人工草场资源,逐步建立起牦牛、羊等胚胎繁殖基地,提高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品质,变粗放式自然放养为集约式高效优质饲养。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药业。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幅员广阔,拥有较大的戈壁或原始山川,因为原始无污染,有较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可以有计划的开发利用,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大中草药人工培育和种植,以此大力发展特色药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产业带动,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经营层次和水平。建立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和产业带动力的合作组织,如养殖协会、林果业协会、特色药业协会等,辐射并带各族农户从事农业产业经营。

(五)坚定不移的完善农牧团场基本经营制度

兵团“1+3”文件和国发【2007】32号文件为农牧团场改革指明了方向。要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产品订单收购,农资集中采购”基本经营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和农牧工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农牧团场各族职工群众的创造活力,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六)坚定不移的贯彻农场改革和完善农场的管理制度

贯彻农牧团场的“减负”和“两还”政策,切实减轻职工负担;连队实行定员、定编、定责;农畜产品和部分基础设施可以作价归户;加大项目、资金、人才的管理,完善各项团场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团场各项事业向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七)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统领一切

进一步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不至于多走弯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委班子建设,建设一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班子;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班子建设,要配一个好的支部书记,理一条好的发展思路,建立一个好的发展机制,创办一个好的阵地;三是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发展的—系列文件,《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2)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1月版,以及他的其他文章。

(3)柯炳生《加入WT0与我国农业发展》经济日报2002年1月10月第13版,以及他的其他文章。

(4)陈锡文、韩俊、于建嵘、林毅夫、陆学艺、朱玲、潘维、邹恒甫、赵磊、党国英、贾康、白景明、苏明等人的有关文章。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对若干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建议――对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多角度透析》。

(6)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朱明熙《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扶贫的八个问题》。

(7)师市党委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

第四篇:浈江区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市、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帮扶干部的倾情帮扶下,贫困群众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浈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几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需帮扶的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93元的相对贫困户有283户958人,其中需要帮扶的有劳动力贫困户244户904人,分布在3个镇的5个行政村,其中新韶镇黄浪水村25户68人,犁市镇溪头村31户94人,花坪镇花坪村35户134人、奎塘村79户311人、长地头村74户297人。

二、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经常过问和亲自参与扶贫开发各项活动,不断充实和加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建立扶贫联系户。区直部门和对口帮扶

1

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和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收到了好的效果。

二是落实规划。为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浈江区2013年-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和分计划,各乡村也因村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家庭经营、开发剩余劳力、搞好劳务输出的经济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抓好落实,基本做到了规划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村村有规划,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任务”扶贫格局。

三是用足政策。为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党的先行农村经济政策和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先后出台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扶持力度的意见》和计划。明确提出了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区直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对贫困村给予人、财、物、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该优惠的优惠,该配套的配套,该服务的服务,保证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加大投入。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问题,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2013年财政投入100万元的基础上,2014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0万元,总计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已达到140多万元。

五是制定措施。为调动贫困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整体效应,我区提出和坚持了“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喊、大干大扶、先干先扶和不干不扶”的扶持原则。近几年来,区“6.30”广东扶贫济困日共筹措8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对贫困村贫困户种养项目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并成立农民专业

2

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种、养、加和产、供、销后顾之忧,使种养殖户购销有了保障,收入有了保证。

六是强化培训,搞好劳务输出。各帮扶单位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举办各类种养培训班10多起,联系职校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5起,受教育贫困群众人次达300多人次。我们还组织部分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使贫困户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增长了知识,在种养业开发上起到了骨干和带头作用。同时,有关帮扶单位还协调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接受和安排贫困村剩余劳力,帮助他们转移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三、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区扶贫工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应看到扶贫开发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有:

一是贫困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差异,各村项目开发进度极不平衡。还有少数村干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靠、要依赖思想和“小富则安”的传统观念影响,严重制约着贫困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对口帮扶力度减弱。对口单位把对口帮扶当作负担,加上缺乏激励和制约机制,使有些单位有其名无其实,工作不到位,任务不落实,严重地影响了对口帮扶进度。 三是劳动力转移方面:一是扶贫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专业培训进间短。

3

四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但由于我区贫困山区和贫困人口多,致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用于项目发展的资金不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五是村集体脱贫与农民个体脱贫不甚协调。目前扶贫模式的确立从指导思想上是要实现整村脱贫,形成整村致富的氛围。但贫困村内的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中几乎一致是修路、建桥、打井等基础设施的扶贫工程,但对贫困户个体的脱贫扶持似有不足。

六是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参与程度比较低。虽然这几年我区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但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这种状况会造成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扶贫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二是由于贫困群众对政府组织实施的项目责任感不强,因此缺乏对这些项目进行后续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造成了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源的浪费;三是扶贫项目的设计脱离了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影响了扶贫的效果,这同样也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

四、扶贫开发工作应对措施

目前,全区有985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3480元)以下,共涉及5个村。

一是进一步搞好规划,选好项目。按照扶贫“双到”工作要求,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村逐户搞好规划,通过

4

好中选良,良中选优等的办法,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资源、符合村情民意,并效益好、参与和收益人多的名、优、特、奇、新的种养加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可实行“公司+农户”和“集体+农户”及村与村、乡与乡连片开发。并由“整村推进”向“区域”推进。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购销、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确保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出精品、推向市场,增加收入。

二是继续加大对口帮扶力度。认真落实“单位帮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一包三年,不脱贫不脱钩,对贫困残疾家庭、独生子女户和优抚对象实行优先扶持。各贫困乡镇、贫困村要加强同区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争取更多、更有效的扶持。同时,动员富乡、富村、富户与贫困乡、村、户结对帮扶和邻里互助。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贫困村做贡献,实行互惠互利,使全区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和“送温暖,献爱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抓好劳务输出。区扶贫办要及时掌握和协调涉农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企业的用人计划和就业信息,为贫困乡村剩余劳力提供就业门路。并搞好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10次,受训人员要达到200人次以上,年劳务输出达到100人次以上,户年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

四是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稳产增收打牢基础。做大做强扶贫产业,首先要扶持做大做强扶贫龙头企业,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采取直接或间接地提高项目扶贫贴息贷款比例等手段,培植扶贫龙头企业,同时,抓好扶贫

5

龙头企业与贫困村优势产业及贫困农户的对接,推 行“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互相依赖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农户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要按照“以自力更生为主、集体帮助为辅、国家予必要的扶持”的扶持政策,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围绕扶贫“双到”战略,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对项目好、效益高、参与人多、前景广阔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继续坚持“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喊,先干先扶,大干大扶,不干不扶”的扶持原则,实行重点扶持。对重点扶贫项目,重点扶持,确保其项目正常运行。

六是加强监管力度。对各类扶贫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申报程序,实事求是写出书面报告,认真填写预算和验收表,申请和预算报告,扶贫办要坚持“报项目必看,完工后必验,合格后必付”的原则,确保项目真实可靠、真正见到实效。对下拨的扶贫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严把资金使用关。首先要规范财务报帐手续,严格财经纪律,要实事求是的把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并增加透明度,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上级和群众的监督。要经常督导检查,严防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和截留挪用及贪占、私分等违规、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

6

2014年9月18日

第五篇: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使我市提前1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建整办、小康办合并组建为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至3月份,先后从有关单位抽调8名工作人员到位。机构组建后,办公室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班子强、农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全面小康目标,加强了基层指导,狠抓了工作督促,全面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发展。

一、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运行情况

(一)抓工作部署,促整体推进。为创造性地开展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形成城乡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起草文件,积极参谋。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拟了《关于2005—2010年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安排的意见》和《资兴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施方案》(送审稿)提交市委研究,经市委审定后由市委行文下发全市,出台了《资兴市2005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要点》,起草了《资兴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送审稿)和《资兴市2005年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送审稿)。认真筹备了3月16日全市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各包村单位负责人与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资兴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确立了“一定三年,逐年考核,三年验收”的小康建设工作机制。落实了责任,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二是分类定级,明确目标。根据全市各行政村的经济基础,对全市266个行政村进行了分类定级,将全市266个行政村划分为

一、

二、三类,其中一类村106个、二类村114个、三类村46个,按照“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目标、一村一要求、一村一考核”的要求,一类村用3年时间(到2008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二类村用6年时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三类村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为强化工作责任,我市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实行1个市直单位包1个村,三年不变,一包到底,确保所包村小康社会指标全面实现。确立了“市级领导办点、市直单位包村、小康专干驻村、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联村”的工作机制,全市36名市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村,53个市直单位各包一个村,并确定53名分管领导和59名小康专干具体抓,28个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包村51个,上级确定省级小康示范村2个。三是履行职责,全方位工作。为确保办公室工作规范、有序,强化了内部管理,出台了《办公室工作人员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合理分工,明确了各自职责。1至7月,办公室8名工作人员先后到28个乡镇(街道)80多个小康示范村进行调研180多人次,深入乡村进行指导和督促。

(二)抓规划制定,促思路清晰。理清工作思路、制定规划,是提前1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为此,狠抓了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的3年总体规划和2005年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到5月30日止,各小康示范村都报送了总体规划

和年度工作计划。规划体现了“因地制定、内容全面、突出发展、整体推进”的特点。同时,建立了106个小康示范一类村2005—2008年以人口、户数、主导产业项目、人均可支配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等为主要内容的小康台帐,并制版上墙。

(三)抓组织建设,促班子优化。一是以农村支村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优化村级班子建设。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换届选举工作获得圆满成功。支、村两委换届后,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有42人,占16,“两委”交叉任职181名,交叉任职率35。交叉任职后,“两委”成员比上届减少223名,减幅为28.5。一大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农村能人”充实到了支、村两委班子中。二是举办农村支书、主任培训班,提高村干部素质。积极参与配合举办村支书、主任培训班,7月10-18日,组织全市266个行政村488名支书、主任系统学习了全面小康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这次培训帮助支书、主任树立了“发展消除贫困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提高了他们执行上级政策、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依法治村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提前10年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四)抓项目带动,促产业发展。各小康示范村把发展产业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项目发展来势喜人。1至7月,全市各乡镇(街道)、市直包村单位干部职工有4400人计划投资参股528万元参与11大支柱产业项目建设,带动了农户积极参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父亲退休后的幸福生活下一篇:防溺水教师包靠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