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对策探究论文

2022-04-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对策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农村基层一直是我国政权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立足于农村基层会计的基本工作,通过详细论证农村基层会计的重要性,总结出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的重要意义,最后落脚于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的合理化措施上。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对策探究论文 篇1:

政府引导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路径探究

〔摘要〕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各地的不断推行,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各地政府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近年来,H省H市政府从“多予”和“放活”两方入手引导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政府在引导农村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亦存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脱节、政府语系和农村语系脱钩、政府行政干预与农村自治冲突、政府政务公开和农村基层监督断层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基层治理的成效。为此,政府要从政策实施机制、话语体系、权力配置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等方面加强嵌入机制的构建,以实现对农村基层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政府引导;善治

〔基金项目〕湖南省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7B(I)002),主持人徐艳红;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7B068),主持人伍小乐;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XSP20YBC064),主持人伍小乐;湖南省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0B(I)001),主持人伍小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1〕农村基层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领头羊”,要发挥好引导的职能和作用,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政府引导机制,逐步激发农村基层治理的活力。近年来,H市政府在引导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多措并举,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政府引导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构建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其他地方政府开展农村基层治理有所启示。

一、H市政府引导农村基层治理取得的成效

H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及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在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引导过程中采取了“多予”与“放活”相结合的政策举措,为农村基层治理注入了活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一是引导农村加强“龙头产业”建设。H市政府通过积极找准主导及优势产业,如茶叶、贡椒、乌莲等,用主导产业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后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奠定了基础。二是引导农村做好农产品的品牌。在农产品质量过硬的基础上创立品牌,注重品牌效应,“地域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新型农产品品牌机制逐步建立,如S县的红脆桃、H县的台源乌莲、L市的大和草鱼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三是引导农村基层进行电商建设。通过供给优质的农产品,吸引更多的电商来农村投资、合作。四是加强对农民的专业培训。H市政府通过组织农业专家学者定期对基层农户进行农业专业知识、技术和经营培训,使农户对农业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种植热情高涨,收益也逐年变好,过去缺少理性选择、合理规划的现象逐渐消失。五是农村农业产业园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1月,H市共创办了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98家,国家星级农庄达173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02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8个①,50家农业规范化示范基地得到了提質升级②。

(二)农村脱贫及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在H市政府的引导下,农村基层通过践行扶贫和扶技、扶艺、扶智、扶志相结合的举措,实现了全市3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2662户32237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③,农村脱贫及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建立特色扶贫产业。政府引导农村建立了特色扶贫产业“油茶扶贫”,先进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二是开展就业扶贫工程建设。通过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吸引各类返乡入乡人员创新创业,拓展了困难农户的就业渠道,激发了农村基层内生动力。目前,H市已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5000多名,同时还增设农村卫生清洁员、农村公路管理员、森林防控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8万人①。三是开展文化惠民利民工程建设。通过不断巩固“送戏送电影下乡”“村村响”“户户通”成果,完成了送戏下乡1010场、送电影下乡5万场②、“广播电视户户通”进村入户1.55万户的文化建设①。四是农村历史文化意识逐渐加强。地方传统节日文化得以弘扬,影响力不断扩大,如H县的渣江春社、N县的泉湖二月八等传统节日的影响力逐渐延伸到全国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村镇和传统村落得到重视、保护与修缮,如N县花桥镇高新村、H县曲兰镇、D县南湾村等。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明显

一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落实公路窄路加宽和安防工程建设,解决了自然村道路硬化1993公里。二是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扶助农村持续进行自来水设施的建设,共解决了42.8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①。三是进行农村网络全覆盖建设。大多数的家庭都装上了无线网络,拓宽了民众获取知识和消息的渠道。四是推行“一门式”集体办公体系。简化了民众办事程序,逐步实现了农村基层“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目标要求。五是建设运动、娱乐等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农村活动中心、运动广场、图书阅览室等丰富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并增设了一些管理和维护基础设施的岗位。

(四)人居环境建设不断改善

H市政府引导农村以市场为导向,将农村经济结构与可持续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结合,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加强生态旅游、和美农家乐等绿色式、家园式环境建设。持续推进人工造林举措,加大农村森林覆盖率;开展了秸秆禁烧专项活动和农药化肥“负增长”行动;扶助各村落实行示范创建工程,推进了100多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①。二是深入开展了村庄清洁工程。355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通过治理逐渐达到标准,2181个行政村完成了村庄清洁革命;农村基层不断深化“厕所革命”,17.4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完成改建①。

二、H市政府引导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

H市政府引导农村基层治理虽然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显现出政府在引导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政府顶层设计与农村基层具体实施存在脱节现象

顶层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规划,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各个要素,解决问题,政策规划侧重于全局性、整体性〔2〕。然而,由于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治理政策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宏观的顶层设计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于农村基层治理具体的建设、改革中。调研发现,H市政府引导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时所制定的政策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基层治理精英人才缺乏。H市比邻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大量H地区农民外出广东打工,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儿童、妇女等议事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导致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人才短缺,农村治理主体弱化,直接影响了治理政策在农村的实施。二是对政策文件的理解还不深入。H市少数农村对政府制定的政策文件没有完全理解和消化,一些农村的办事中心摆放着各类治理文件,但对文件的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讨论,对文件内容的理解“差强人意”,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三是政策文件的落实成效还需巩固。个别农村基层对于政府所制定的治理政策往往采取“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实施手段,政策怎么规定,农村怎么实行,缺乏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和采纳,致使实际落实效果与政策文件要求达到的成效还有一定差距。

(二)政府话语体系与农村基层本土语系衔接不畅

话语体系蕴含着知识体系、思想体系,背后承载着思想、观念、理论、文化、价值等内容〔3〕。政府话语主要采用官方文件的语言规范,理论性强;农村基层主要沿袭口口相传的交流方式和传统,比较随意。语言方面的不贯通性,使得农村基层群众不能全面准确地接收政府所要传达的信息,这就会导致政府所期望在农村基层治理中达成的目标与农村基层的理解、解读存在偏差,使得农村基层治理不能及时紧跟政府的步伐。H市政府在引导农村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在政策的传达和农民的接受之间,就存在着衔接不畅的问题。一是语言交流不畅影响农村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H市农村基层民众交流更多使用的是方言,且不少农村地区存在“五里不同音”的情况,农民大多对普通话的掌握和理解并不熟练。不少基层干部并不是当地人,在向农村基层传达和讲述治理政策时,存在语言交流不畅的情况,且农村基层治理的政策语言转化为不同的民族语言、方言的难度较大,影响了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普通农民对政策文件中的文本语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政府引导农村进行社会治理时,多用的是政府文件或社会治理的专有名词,理论性较强,而普通农民受自身知识的局限,政策文件中有许多晦涩枯燥的词语,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导致部分农民对政策理解不透彻,影响了农村基层治理的效果。

(三)政府行政干预与农村基层自治存在冲突

行政干预是政府依托政治权利,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农村基层自治是农村基层依据村内事务,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項基本管理准则〔4〕。在政府引导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农村基层面临着良莠不齐的市场信息,模糊难懂的治理内容,动态多变的人口结构等问题〔5〕,仅仅依靠农村基层管理组织的力量去应对解决这些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发挥行政干预的手段来进行调节。但是,如果政府行政干预不能行之有度的话,行政干预就会变成“行政失灵”。在调研中发现,在引导农村基层开展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政府行政干预与农村基层自治二者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一方面,政府拥有较多的权利,这些权利具有约束性、强制性、权威性等特点,政府对农村基层多采取直接指挥的方式下达命令,使得农村基层逐渐变成政府的下属部门,二者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了政府领导和农村基层被领导的关系。同时,政府还有可能将自身的行政考核任务下置于农村基层,增加了农村基层治理的负担。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基层缺乏财政上的自主权。村级财务自主权是村民自治权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实现情况影响着农村基层治理的效果。而现在大多数农村基层的财政实行的是“村财乡管”的形式,乡镇府由于财政和行政体制上的双重压力而产生干预村级财务的行为,乡政府对村级财务自主权的不当干预,使得农村基层财政上的自主权难以实现。

(四)政府政务公开与农村基层监督存在断层

政务公开是群众了解和知晓政府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工作成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公众有效监督政府行为和推动阳光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H市政府在引导农村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政务公开与农村基层监督断层的问题。一是政务和政策信息公开的形式比较单一。H市政府关于农村治理的信息主要在政府官方网站上公布,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动态号等其他形式公布的较少。二是信息内容零散且不全面。以目前H市政府公布的农村治理信息来看,内容主要以新闻稿的方式公布,内容中有用信息较少。三是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H市政府官方网站上暂未开通与农村基层治理相关的在线服务平台,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上报并得到反馈。这导致“直接受益主体”即农村基层无法准确适时地直接掌握治理的动态信息,难以准确比较各个农村主体在治理方面存在的差距,不能切实有效地找准自己的治理短板。面对这样的局面,农村基层民众知悉信息的权力、表达建议的权力、监督政府工作的权力将得不到保证,农村基层民众很难实行好监督权〔6〕。

三、构建政府引导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对策

农村基层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和农村基层通力合作,完善政府引导机制,从政策实施机制、话语体系、权力配置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等方面着手,打造政府引导柔性嵌入农村基层的社会治理模式。

(一)完善政府引导与农村基层相适应的政策实施机制

完善政府引导和农村基层相适应的政策实施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处理好政府引导的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顶层设计作为宏观层面的政策体系,需要紧密联系微观方面的具体情况,在开展农村基层治理时,要完善好政府引导的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机制建设,边实践边总结,在实践中求真知。一是要树立好人民群众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由于基层群众长期生活在政策实施的最前线,所以他们能够确切了解政府顶层设计是否适合农村基层的发展,是否切实可行,这就要求政府在引导农村基层治理时,要全面收集民意,及时与农村基层群众沟通〔7〕,及时了解治理情况,不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式完善政府引导顶层设计的内容和方案。二是要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基层治理政策机制。政府在引导农村基层治理时制定的政策机制要与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不能规定的太机械、太死板,不能“一刀切”。要紧密结合各个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现不相适应的,要及时调整政策、方案,使政府在引导农村基层治理时所做的相关政策、顶层设计与农村基层社会发展相协作、相促进,推动农村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治理机制相适应、相促进。政府引导农村基层治理制定的政策、顶层设计等,规定了农村基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综合性和总体性的治理内容,指明了农村基层治理的目标、方向等,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机制。而摸着石头过河是立足于农村基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机制。农村基层在进行实际治理时,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治理记录并及时、按时、定时反馈给政府,政府要按时接收、定期查看农村基层的反馈,并及时给予答复,进而调整、完善政府引导的政策建设。通过二者的相互促进、相互协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与农村基层治理相适应的政策实施机制。

作者:徐艳红 葛春芳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对策探究论文 篇2: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摘 要】农村基层一直是我国政权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立足于农村基层会计的基本工作,通过详细论证农村基层会计的重要性,总结出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的重要意义,最后落脚于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的合理化措施上。

【关键词】农村建设;基层会计;业务水平;会计基础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显著增强。农村作为我国区域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应的统计资料及经济账目也与时俱进,变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2 农村基层会计的基本工作

要想研究好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就一定要研究好农村基层会计的基本工作。首先,归根到底,农村基层会计隶属于会计的总类之中,具有会计的基本属性,比如使用会计科目、填制相应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信息表、编制农村基层的年度报表、管理经济基础档案、办理相应会计活动交接,这些都属于农村基层会计的工作范畴。就目前来说,农村基层会计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村基层财务会计,一类是农村基层管理会计,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为农村基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持。

农村基层财务会计便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要负责编制财务报表之类的工作,其工作重点在于如实、准确、高效的反映农村基层财务状况和經济建设状况。 而农村基层管理会计主要是对农村基层相关部门的领导层提供信息的,作为农村基层内部各部门进行政策决定的依据。相较于农村基层财务会计而言,农村基层管理会计的工作没有相应的标准模式,也很少受会计准则的相应控制。

3 农村基层会计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农村基层的账务情况突发情况频频,农村基层财务人员私自亏空公款的事情屡屡发生,为党和人民乃至于农村基层经济建设带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虽说当前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会计的工作及廉政,但是私自挪用公款、私自亏空公款等违法犯罪情况仍旧屡见不鲜,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不良趋势[1]。其实,造成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农村基层会计的专业性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反应不够及时不够准确,相应的廉政政策也没有做到位。在这样的一种大形势下,农村基层会计及相应的财务人员掌管着大量的资金,严重时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农村基层的资金流动范围。

农村基层的会计基础工作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速度和质量不断加强,相应的对农村基层的经济援助和扶持政策也渐渐加大,无疑农村基层的会计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也必然加大。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如何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会计基础工作、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变得尤为重要。规范农村基层会计基础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建立、发展、完善、巩固农村基层会计工作秩序和流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会计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业务广度和深度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农村基层经济建设中规范农村基层会计的工作一定要切实抓紧、切实抓好。

4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的重要性在此不再赘述,那么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呢?“发展”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打好专业基础,提升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第二步完善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农村基层会计人员,也更好地保护了农村基层建设的资产;第三步是贯穿农村基层会计人员始终的一项任务,即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先进性、忠诚性等。

4.1 农村基层会计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会计的理论知识学习

由于我国农村基层建设的不断加强,计算机的已经开始普及,相应的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开始改变,会计电算化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笔、纸、算盘等。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基层建设的经济业务渐渐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基层农村会计人员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基层会计工作的需求[2]。另外,农村基层会计人员要主动加强财务会计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实农村基层会计工作中的实务技能。另外,农村基层会计人员还需要具备业务的紧迫感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激励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始终保持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会计知识在领先地位。

4.2 廉政建设,农村基层会计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由于是直接跟资金打交道,直接掌握着资金的流向和流动范围,为了防止私自挪用公款、私自亏空公款等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农村基层会计一定要有廉政建设,一定要遵纪守法,严格做到“不该拿的不拿”、“不该碰的别碰”,做到廉洁奉公。另外,有少部分的农村基层会计人员上岗前并不熟悉会计有关法律的相关权利和责任,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基层会计人员在处理有关农村基层会计业务时,无意识地违反了法律或者有关的规章制度。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在加强农村基层会计的同时,还要帮助农村基层会计树立相应的法制观念,农村基层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贯彻落实党的方针和基本政策,要懂法、执法,违法的事情坚决不做。对于违反法律或者不利于农村基层建设的行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要坚决抵制,要勇于与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做斗争。

4.3 加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基层建设中,除了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基层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加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建设。农村基层会计人员要端正自身的三观,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农村基层会计实际工作中,应依照流程来设置财务账簿,要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坚决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坚决抵制拜权主义,坚决不伪造财务凭证,坚决不做虚假的财务报表[3]。另外,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克服懒惰不求上进的思想,抑制不良的工作作风,增强其敬业精神。

加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应该贯穿于农村基层会计人员一生的,加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始终保持我国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先进性,保持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廉洁奉公,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村基层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农村基层会计工作更好地配合农村基层建设,对我国农村基层会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际农村基层会计工作处理时,一定要对加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一定要切实开展有关方面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我国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5 结论

通过对农村基层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农村基层会计人员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农村基层会计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从而提出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的合理化建议,即“三步”发展战略。注意,“三步”发展战略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有机统一的。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三步”发展战略要同时进行,不可厚此薄彼,要从宏观上进行操作和把控。另外,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牵扯面极多,突发情况较多,在具体改革操作中要放慢“步子”,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从而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薄秀云. 探究農财队伍的不足与对策[J]. 农村财务会计,2015(5):12.

【2】尹庆伟,王海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素质调查[J]. 商,2014(2):5.

【3】潘秀英.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素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19.

作者:陈雪梅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对策探究论文 篇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

【摘 要】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乡村老龄化严重、青壮年人口流失、教育落后等问题展开了着重的研究。推出了乡村振兴策略,力求改善当下的乡村建设问题。其中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人们思想的核心更是得到了重点的关注,如何有效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落实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了乡村建设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展开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和成因;对策与出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得到了崭新的发展的机会。通过不断地优化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乡村的经济环境,将教育、交通等关系民生的地方得到有效的优化,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降低当地的青壮年人口的流失,减轻城市的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由此可见,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这些力量之间拥有一定的共同点,也拥有一定的差异性。乡村文化就是一种力量的表现形式,想要通过这一股力量振兴乡村环境,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必须想对这一股力量拥有一个足够透彻的理解,全面地掌握力量结构特征、内涵形式、发展状态等。经过分析与整合,以下将对我国的乡村文化力量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两点展开针对性的研究。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乡村文化是在乡村生活与乡村自然秩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拥有自己独到的一整套程序,具有极强的道德性与规范性,能够发挥关怀村民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乡村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含义,包含的内容也愈发丰富,如:乡村文化活动、乡村村民素质水平、乡村管理制度等都隶属其中,呈现出了新的时代下的乡村文化的新气象。乡村文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拥有着不同的定义,但从乡村文化的内涵的角度来看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根本都在于乡村文化的主体作用下的不同形式的活动,而这一群体就是村民。目前我国的乡村依然还是以种植作为主要活动,所以农民就是乡村主要获得经济效益的职业,在乡村中占据了主导性的位置,是乡村主体的主要构建力量。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必然是以农村合作社以及农村的种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而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认知等则是这其中的核心,对整体的乡村文化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在公共文化中这一核心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新农村文化中的建设的图书馆、公园、学校等,潜藏着浓厚的乡村技术文化、思维文化、习俗文化等,因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乡村在文化构建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因地适宜的理念,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落实不同的文化建设策略。

(二)乡村文化的构成要素

乡村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农民、社区、以及乡村实际生活。首先,就乡村文化结构中的农民要素而言,其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最终的实施者,所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中位列第一,占据了核心位置。其次,乡村中的社区是乡村文化的构成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平台,只有对乡村社区实施科学的合理的调整才能够让社区为乡村文化的构建提供辅助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最后是乡村实际生活,乡村实际生活涉及的方面较多,如:村民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在乡村中自然形成的制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结的当地的风土人情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建设应当考慮的要素,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同时在掌握这些恶要素,并付出相应的行动时,文化建设工作人员还应注意站在村民的角度考虑,从村民的心理状态以及素质品质等方面入手,探寻最为合适的文化建设切入点,让村民能够感受到政府对振兴乡村的重视,并主动的接受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为乡村文化经济条件的改变出一份力。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乡村文化建设能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农业是我国发展至今的根本,在中央会议中曾多次指出,农业与农村才是中国的核心。所以只有让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化,才能够推动中国发展的现代化。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下最终的受益者,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村民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现代化科学种植技术,为村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村民的视野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展,进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让农民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其能够逐步的建立起优秀的社会公德心,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身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为我国的社会环境的营造提供推动进性的力量,让国家得到和谐的有序的发展,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

(二)乡村文化建设能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打破了原有的瓶颈,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让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但乡村建设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却未能得到明显的提高,逐步的与城市化建设拉开了距离,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性与和谐性。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有关部门推出了针对性的城乡融合发展意见与策略,作出了一定的规划。其主要表现在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通过落实这一战略性策略,能够打开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大门,让城市与乡村经济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乡村发展,进而让乡村的经济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让乡村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与事业上的需求,进而将外出务工的乡村青壮年都从新找回,让农民能够在原生土地上自给自足,并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经济与思想上的交流,让村民的生活质量彻底发生改变,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三)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虽然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乡村的缓慢性发展的对比下,乡村表现了明显的劣势,但就环境建设而言,乡村却拥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是乡村文化构建的核心,也是乡村建设的根本意义之一。但就是调查结果显示,当下我国的乡村环境因管理不当等多种文化的作用,普遍存在拉低乱推、水资源污染、乱砍乱伐、卫生条件不达标等情况,为乡村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而通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则能够有效的缓解这一情况,让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增强,认识到乡村环境对乡村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进而自觉的对乡村环境进行维护,逐步的将乡村环境复原到青山绿水的状态,让乡村的旅游业、工艺等得到崭新的发展机会。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三、解决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走文化兴盛之路

城市化建设与乡村建设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整体,在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下,农村建设发展如一潭死水的现象的长期保持最终只会导致城市化建设需求与其自身拥有的力量不相符,导致城市化建设步入瓶颈期,不仅无法满足人们当下的需求,还会出现经济回落的情况,极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走文化兴盛之路刻不容缓,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应从解决当下的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的角度入手。首先,城市建设应先明确自身在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能需求,依据实际情况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助力,帮助乡村拔除文化建设中的腐败蛀虫,打击腐败现象。并且在城市文化在对乡村文化建筑实施帮助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突出乡村文化中的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热爱自然等美德,让优秀的文化得到发展与传承,构建出乡村文化特色,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初期,城市应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帮助乡村初步构建文化社区,为乡村文化搭建起传播的载体,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使乡村能够逐步地培养出自己的文化建设主力军,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性提供助力。

想要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乡村地理位置偏僻,网络应用并不发达,那么也就导致文化信息相对闭塞。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当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假设网络通道帮助乡村了解外界信息,丰富乡村文化内容,同时定期举办不同的文化主题活动,提高乡村人民文化意识,将信息科技和乡村文化建设有效融合。

(二)调动农民群体积极性促进人才回流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乡村中拥有足够多的青壮年力量,才能够让乡村文化建设获得依托,具备足够的持续发展的力量。因此,面对当下乡村老龄化发展较为严重的情况,乡村文化建设必须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回流、促进乡村产业链的构建、提升乡村经济环境为目标,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落实对乡村运输道路的修建工作,并依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找到乡村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不断地优化与扩大这一资源的方式,为青壮年提供工作岗位,满足青壮年的就业需求,从而达成让乡村中的青壮年力量回流的目的,逐步的构建出良性的循环系统,让乡村经济能够渐渐跟上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构建出真正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价值。

(三)重塑新时代乡村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具备极大的继承与发展的优势,但当下大多数人都沒有意识到这一点,存在对乡村文化的排斥现象。对此,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团队应致力于重塑新时代乡村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带领农民种植符合市场要求的经济作物,构建经济作物种植、包装、销售的产业链的方式,让村民发现土地的真正价值,提升人们对农民职业自信心与认可感,从而保障农村的核心力量不被抛弃。在此之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团队应提升对乡村文化风气的营造,制定出一整套的方案与体系,着重打压不良风气与社会负面行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侵蚀,让乡村文化道德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进而高效地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任务。例如可以根据当地乡村特点形成独有的乡村文化,以主题和特色来凸显乡村文化底蕴,通过乡村规划建设带动村民文化建设热情,打造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以此提高人们对于乡村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另外在建设乡村文化的同时,要让村民感受神了感受到乡村文化建设为自身带来的改变如精神面貌、乡村环境、文化内涵、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而塑造新时代乡村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结语:

简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牵连深广,对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构建、国家的稳定性等都具有突出的意义,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应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城乡结合等方式不断地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助力,帮助乡村实现文化的初步构建,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使其能够发挥更多的良性影响力,为我国的综合国力稳定提升提供关键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李清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新农业,2019,(5):89-92.

[2]李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19):39-40.

[3]白雨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8-9.

[4]占基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各界,2019,(12):34.

作者简介:

王宗楚,女,1987.08,湖北十堰,四川工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文化方向。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作者:王宗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法律思考论文下一篇:电影为了霍洛维茨音乐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