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2022-12-03

“完全学分制”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认识不到位、条件不完备、操作层面的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健全等原因, 对实施“完全学分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制约了“完全学分制”的实施。[1]

1 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完全的办学自主权

高等职业院校没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由于高等职业院校没有专业设置自主权, 使学校的专业结构不能与社会、部门、产业需求对接, 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需要。由于没有主动地去增设和调整专业, 使学校总是处在被动适应的局面。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只能采取在现有的专业内设“专业方向”的办法来调整。这种调整也难以适应人才市场多变和职业岗位多变的社会需求, 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低的一个原因。

在学校管理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过于“刚性化”, 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制年限、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等, 宏观上国家都有一些统一规定和要求[2], 使涉及到实行“完全学分制”出现的问题就不好解决。如:对于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学生能否及时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修业年限硬性规定, 影响学生选择、调整的主动性和参与学分制学习的积极性等。这两个问题是个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在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上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进一步松绑, 给以更大、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以加大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市场办学的开放力度。

2 现有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

“完全学分制”是以开设大量选修课程为前堤, 选择课是核心[3], 但从目前看, 普遍存在着课程资源不足, 课程门类少的问题。选修课特别是专业选修课程比例比较小, 学生选择课的空间不大, 难以满足学生选择课的要求。对此, 学校应组织各专业教育专家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各专业比较完整、科学的课程结构。并鼓励教师在结构框架内再开设一些高、新的边缘学科、学科融合等课程, 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前沿性。

3 相对教育资源不足

“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制, 要求一个教师能讲授几门课和同一门课程需若干名教师同时开, 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 而现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总量不足, 基础课教师还尚可, 专业课教师大都只能开设1~2门, 且由于专业面比较窄, 一人能同时开设几门课的教师不多,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如果突然增加大量选修课, 教师是很难应对的, 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下降。

3.1“硬件”设备不足

实行“完全学分制”必须有充足、配套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室、科研场所、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资源的支撑。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总体上“硬件”特别是高档次的仪器设备不足。

3.2 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行“完全学分制”, 学校需要大量增添教学、试验仪器设备, 教师讲课费、教学经费、科研费、实践教学费、协作费等都将大幅增加。然而, 高等职业院校经费历来就是不足, 上拨经费增幅与学校规模扩大不同步, 增加有限。大多数院校刚刚渡过靠贷款扩建期, 经费十分困难。学校的正常收费和有限的创收都难以补充工资和管理经费的亏空, 根本无力更多的投入教学“硬件”建设。对此, 教育主管部门经费拨款应根据各校推进学分制的进程同步增长, 增强学校的有效创收能力, 调整学生收费标准, 有条件可吸引社会资金。

4 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不适应

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与“完全学分制”管理制度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 现行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自主选择课;

(2) 现行专业设置的分割性与跨专业选课;

(3) 统一排课与个性化学习方式;

(4) 现行的班级为单元的的管理形式与不同规模、灵活性的教学模式;

(5) 现行的学籍管理与毕业时间的不确切性和不统一性;

(6) 现行的人文学习修养和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学习实践;

(7) 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与多变、个性化较强组织活动。

这些不适应性问题是实行“完全学分制”重要的制约因素, 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改变, “完全学分制”是难以实行的。为此,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和学习活动的特点、规律, 有针对性进行改革, 建立相应的可施性强的各种规章制度。

5 出现的负面影响

5.1 学生功利主义思想

由于社会、学生对“完全学分制”缺乏全面理解, 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引导和指导不力、不到位, 不可避免的会在部分学生中产生拿到总学分就万事大吉的思想, 出现忽略了不能用量化指标计量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教育的倾向。这是“完全学分制”下出现的功利主义思想。这将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为此, 要研究在“完全学分制”下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点, 特别要研究思想品德教育的评定内容与标准以及在整个学分中的权重, 实施对学生全过程的引导和控制。

5.2 市场化倾向

学生除了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专业、选课程外, 大多数学生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就业的需要和热门职业来选课程, 以期很快能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热门且待遇又好的工作岗位。“完全学分制”给成就这些追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这种择业观和学习目的, 不可避免地使本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现市场化的倾向, 这将使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比例出现一定的失调。一些冷门专业岗位人才短缺, 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

为防止市场化倾向, 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外, 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择业观、就业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直接引导和具体的指导。

5.3 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的置疑

由于社会用人单位对“完全学分制”缺乏准确的理解, 会对提前毕业和延期毕业的学习质量和工作能力提出置疑。认为国家规定四年、五年毕业, 而提前毕业一、两年质量能保证吗?延期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顶岗吗?这种置疑对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 在实行“完全学分制”的过程中, 要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 让社会改变传统的人才观、质量观, 教学主管部门、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进行沟通, 加强佼全面企合作, 创造机会让社会用人单位参与到“完全学分制”的教学过程中, 共同培养适用人才, 使“完全学分制”下的毕业学生顺畅地进入人才市场。

6 部分学生学习质量可能有所下降

在尚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试行阶段里, 学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选课上可能出现避难就易、删繁就简, 拼凑学分的现象。由于教师指导的不到位或服务力度不够, 会使学生出现单凭兴趣爱好, 使选择的课程带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由于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运行不力, 可能会议出现学生选而不修, 修而不选和教学秩序紊乱的现象。由于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 对学生学习评判不准确, 服务的不及时, 缺乏师生更多的交流的机会, 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引起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对此, 要通过采取建立适应“完全学分制”下的各项相关制度, 制定新型的教学监控系统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严格实行“导师制”, 在运行中坚持标准、规范化运作等措施去解决。

7 教师的不适应

“完全学分制”虽经多年的探索和试行, 但大多数院校还没有经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的过程, 还没有完全掌握“完全学分制”的特点、运作规律。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专业知识面不宽, 课程开发能力不强, 对学生指导能力还显不足。这种状态, 实行“完全学分制”定会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和新的挑战, 很可能由于选择课程制度给一部分教师带来“下课”的危险。

教师和导师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关键因素。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 较宽的专业知识面, 较宽泛的人文素养以及较高的学术水平, 要有较强的吸收、转化和传播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为此, 要激励和鼓励教师努力提高自己, 打造“品牌”教师, 让学生冲着教师“名声”和讲授的“精品课程”来选择课、选教师。与此同时, 还要完善和新制定各项有关政策, 加强“导师制”的建立, 加强导师的有效管理。

实行“完全学分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是个渐近的过程, 所以要从每个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可能, 通过试行逐步过渡到“完全学分制”, 切勿急于求成。要积极创造“完全学分制”下所需要的条件, 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高等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是一场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教育观的大转变, 是对传统学年制教育模式的一种时代性的挑战, 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面向市场、面向教育未来, 迎接挑战, 继续努力, 深入探索, 积极构建, 精心设计组织, 进一步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 把高校建成一个新型、现代、和谐的高级人才培养摇篮。

摘要:“完全学分制”是不受修业年限限制, 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本文针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在办学理念、办学体系、办学条件、办学制度、办学影响、以及老师和学生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以便同教育界同行及专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学分制,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徐平.完全学分制初探[J].科技信息, 2009 (29) :216~210.

[2] 雷辉, 等.湖南大学完全学分制实施约束因素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1) :46~48.

[3] 祝善友.关于完全学分制下选修课程选课的思考[J].气象教育与科技, 2008 (2) :27~3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制教育分析下一篇:混改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