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认识

2023-01-12

第一篇: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认识

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认识

福建广电集团电视综合频道

强 北 林

2007.11.6

新闻价值的规范定义: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关于新闻价值的定义,学术界曾有不同主张。素质论者认为,新闻价值的定义: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功能论者认为,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在群众中受到重视的程度。笔者以为:无论那种主张,都不应否认“非常”或者“反常”才是新闻价值所在。

正确认识社会上的“非常现象”与“反常现象”,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

在新闻工作者的视野中,哪些社会现象应该被视作是正常现象?笔者以为:普遍存在着的、常见的社会现象,均属于正常现象,不具备新闻价值。例如:在反映时代主流的积极因素中,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绝大多数积极因素,应被新闻工作者客观地视为“正常现象”。再如:多数群众还不觉悟、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下,其保守的言行,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应被新闻工作者客观地视为“正常现象”。

首先从概念上谈谈个人的两点思考。

一、非常,是正常基础上的提炼与升华。

事物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非常现象总代表着正常现象的未

1 来发展,它的存在价值、典型意义,都需要人们努力提高认识。

例如:一批批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其中有少数人又重新犯罪被收监,这一事实就属于正常现象。正像病人旧病复发一样,司空见惯,没有新闻价值。假如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不仅重新做人,还见义勇为,制止他人犯罪,那就是一种非常现象,它以生动、鲜活的事实向全社会证明,悔过自新的人群中,也能涌现出时代的先锋战士,极具新闻价值。

又如:新时代,全社会同情、帮助弱势群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其中捐钱、捐物者不计其数,一般说来,这些事实均属于正常现象。因为社会风气正,弱者得到四面八方的救助,是常见的事,没有多少新闻价值。而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的事实,或者变帮助“输血”为帮助“造血”的事实等,就属于一种非常现象。前者知难而进,非常难得;后者变治表为治本,非常好,都极具新闻价值。

再如:国家政策法令保护的野生动物被收养、被放归大自然等行为,本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正常的很。可人们的财产遭野生动物侵害后,仍然自觉执行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政策法令的行为,就非常值得宣扬。“央视”新闻频道《社区新闻》栏目2006年3月初有这样一则报道:一只猫头鹰侵入了鸽子饲养房,还安了家,数十天后才被人发现。见30多只鸽子成了猫头鹰的美餐,邻里们心疼地劝鸽子主人也吃了猫头鹰。养殖户主没有听从邻里们同情的建议而计较个人经济损失。他主动放飞了猫头鹰,把个人损

2 失全当缴了养殖鸽子的学费,使鸽房不再接待“不速之客”。故事主人爱护国家野生动物的举止,非常值得称赞,具有明显的社会新闻价值。

二、反常,是多数人习以为常的对立面。

1、与时代主流相对立的少量消极因素,属于“反常现象”,凸显被披露、批评的新闻价值。比如:为了进一步规范社会主义法制秩序,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个别地方的少数单位和人群,非但有法不依,还采取种种方式拖延贯彻执行,甚至抵触。这些落后典型、反常现象,就极具被披露、批评的新闻价值。

“央视”《朝闻天下》读报小栏目2006年7月20日上午7点,介绍了一条来自山西某城市的社会新闻——“违章不罚款令司机吃惊”。消息指出:交警纠风初见成效,虽是正常现象,可对轻度违规后被罚款了之早就习以为常的司机而言,突遇劝说教育就放行的事实,的确感到反常。司机们感觉反常的心态值得思考,它说明:“执法经济”的社会现象,在人们心中已打下了不光彩的烙印。从社会文明进步的总趋势出发,从举一反三的舆论导向出发,该消息具有鲜明的新闻价值。

“央视”新闻频道《社区新闻》栏目2006年3月初还有一则类似报道:公共汽车上,一位朴实的农民工为抱小孩的妇女让了座。可这位妇女却对怀里的小孩说:“他是外地小傻瓜”。笔者以为:此事虽小,却极具新闻价值。

3 第一,社会风气好转后,人们乘坐公共汽车为老弱病残让座,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细细想来,在恶语伤人的妇女面前,农民工的举止已被衬托成高尚的道德行为。

第二,做好事还被恶语所伤,实为反常。由于农民工被妇女称之为“小傻瓜”,旁人对道德行为的注意力,从暗自赞赏礼让者,立即转向了非但不道谢还恶语伤人的妇女身上。她成了整个事件的焦点人物。围绕这位妇女的道德素质,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这一事件。善美总是伴随丑恶而存在,只不过有时丑恶来的太突然、太出乎人们的预料。及时揭露反常社会现象,引导人们以小见大,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正是这一《社区新闻》的价值所在。

2、社会客观存在中的反常现象,并非只是些与时代主流相对立的消极因素,还包含着一些暂不被多数人理解、有争议、值得探讨研究的潜在的积极因素。此类积极因素往往“反常”在,它暂处于被少数人支持的地位,短期内还不能被多数人正确认识,极具正确引导的新闻价值。它的常见形态就是 —— 新闻事实的因果关系中,好的动机,却暂不能收到如意效果。

例如:国家提倡节能环保产品,尤其批准诸多企业生产或进口电动自行车,此举深得广大消费者拥护。可由于各地政府在交通管理上的种种困难、矛盾,用户手中的一大批电动自行车还暂不能申办牌照,社会反响较大。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些商家与消费者,甚至因此而状告基层政府。这种反常现象,揭示

4 了一个“好事该如何下大气力办好”的社会问题,因此极具讨论、研究、正确引导的新闻价值。暂不能全部解决的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不了,关键在于怎样给人以正确认识问题的理念,解决问题的信念。

又如:“超市”在做好事,却没有多少好评。对于此种“反常现象”,需要新闻媒体分析客观原由、引导受众正确认识。

“央视”新闻频道《社区新闻》栏目2006年3月初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一家大超市,允许收银员在无零钱可找的情况下,不收顾客一元以下的零钱。他们的口号是:“有零找零,无零让零”,并以此为风格。不过,这种以人为本,周到服务的企业现象,没被同行们理解,成为争议的问题,反常的很。

对此持“正常现象”观点,觉得无新闻价值的人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竞争形式多种多样,“有零找零,无零让零”不外乎一种让利销售的方式,不新鲜。对此持“反常现象”观点的人则认为:“有零找零,无零让零”的做法,表面上为消费者着想,却暴露出企业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度不严,极有可能使收银员队伍孳生经济问题。笔者以为,新闻媒体关注的价值点应在于 —— 好事只有在相应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办的更好。为消费者着想、为民办实事,是宗旨。可离开了规范管理中的科学运作程序,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其次,笔者以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新闻工作者只有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展开积极正确的分析对比,才有可能作出新闻价值

5 的评判。对此,我们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非常现象对比正常现象,量少、质高,新闻价值明显。这类事实本身具有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也倍受群众关注和重视。例如:为数不多,能够反映时代进步趋势,更代表社会未来主流的典型积极因素,它们本质上虽与绝大多数社会积极因素同类,却是“领军”角色。在分辨新闻价值的方式方法中,这些典型从同类事物中被区分开来,归属为“非常现象”,凸显具有宣传导向的新闻价值。

第二:一般情况下,与时代主流相对立的消极因素,无可辩驳的被人们视为“反常现象”,凸显被揭露、被批评,并告诫社会,启示防范的新闻价值。

1996年间,福建电视台播出的由笔者为主采制的专题报道《船该沉,人不该亡》,正是一部对反常现象进行述评的电视作品。它围绕渔民海上生产作业的事故隐患,尤其是人员伤亡事故,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发展农村经济”的大主题。作品揭露了船沉人亡恶性事件中,无动于衷的农村相关管理部门及其一些干部群众的错误言行,指出:福建省连江县部分干部群众,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观念与当地近海连年出现的废旧生产船舶沉没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混为一谈,是一种典型的反常现象,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极不负责任的是非、原则问题。

政治路线确定后,人是第一因素。农村相关管理部门及其一些干部群众把一切服从于经济发展,做为人员伤亡事故的客观原

6 因,每每敷衍了事的做法,必须予以揭露,坚决制止。作品特别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种反常现象的社会背景,坚持正面分析问题,寻找从根本上减少、杜绝海上渔业生产恶性事故的科学方法,特别强调 ——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首当其冲,从源头上严把购置船舶设备等生产工具的质量关。

第三:新闻价值判断所指的反常现象并不都属于被揭露、被批评的范畴。正如前面所述,对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的个别新事物刚刚脱颖而出,还暂不被多数人所接受时,不可避免的受排斥、有争议,成为被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一种反常。对于这类表象反常,趋向正常的新闻事件,任何简单、轻率的宣传报道,都无法揭示其内涵的新闻价值,还可能引起误解,加剧社会矛盾。笔者认为:对这类有争议的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在作出“反常现象”判断的同时,尤其应该遵循时代主流发展的规律,通过正面、深度的分析报道,揭示其新闻价值所在,引导人们客观、正确的认识目前的问题。

第四:同类事物的异常表现,它也具有新闻价值。 笔者以为:“正常”与“反常”相对而存在,两者关系的内涵中,除了正确与错误的对立外,还包括社会自然现象中的相同、异同这两个方面,其新闻价值就存在于异同中。

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新闻事实的审美标准也逐步提高,传统概念上的美,被填充了时代意义的内涵。

比方说:无论过去、现在,社会都提倡“讲真话”的优良品

7 行,对此许多人习惯成自然,这是相同的一面;异同的是 —— 当今信息时代,讲不讲真话已不仅仅是个一般道德意义上的诚实与不诚实的问题,它更成为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平等交流的一种手段。

今天人们有个共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社会,公民除了法律赋予讲真话的各项义务外,在道德范畴内讲真话,有前提,看场合,论对象,不再是一概而论,因为经济贸易往来中,并不都是真言换真言。“信息均等”已成为社会人际交流中的一条重要道德原则。“信息均等原则”与传统意义上的“凡事讲真话原则”并不矛盾,它们毕竟都是人们经济活动中互信、互盈、互利的先决条件。但“信息均等原则”有个最最重要的前提,这就是“以真言换真言”,对比传统意义上的“凡事讲真话原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现象。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飞跃,正是异同所在,类似的社会现象,普遍具有新闻价值。

第五:为引导舆论,“第一需要”也是价值。

新闻媒体将曾经报道过的内容择机再行重播,虽已不具备时效性,但仍然具备服从政治需要的时机导向性新闻价值。

2006年3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知荣明耻]小栏目重播了这么一条消息:“2005年9月23日,东北某地,行进中的列车经过栾平站附近时,一乘客不慎将社会捐助孩子治病的两万元巨款,落失车外。当地铁路干警全体出动寻找,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让巨款失而复得。”此时社会的政治背景是:全国政协

8 十届四次全会刚闭幕,举国上下开始宣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知荣明耻”的八点要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以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铁路干警将人民群众利益置于第一位,竭尽全力排忧解难的事迹,尤其值得此时反复宣扬。

第六:新闻价值的判断,涉及道德范畴与法规范畴,既有着自身的变化规律,又是个不断实践中的问题。

新闻价值的判断,以社会道德伦理、社会意识形态的准则为依据,又随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

例如:中共中央作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后,《公务员法》等近百部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各级政府、各级执法机关、各团体组织的一言一行,越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全国各族百姓更加坚定了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社会风气大为好转。这种可喜变化,使新闻媒体判断党群、干群关系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三贴近”这一社会现象的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新闻价

9 值的变化。歪风邪气盛行时期,“三贴近”现象属于并不多见的非常现象,有大树特树之新闻价值。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风气有了根本好转,“三贴近”已成为普遍、正常的社会现象。对此,人们原先的新闻价值判断,随之变化。原先的“非常”,转变为“正常”了。然而,新的正常现象还会脱颖而出新的非常现象,它使得媒体判断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更高、更严格了。

综上所述,司空见惯的事,也是人们并不需要怎样努力发现,就能接触到的现象,它并不稀罕,很正常。反之,少有的、少见的,要么出类拔萃,非常值得人们认识、仿效;要么一反常态,尤其值得人们辨认、识别,加以警惕,汲取教训,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司空见惯的事,正常;出类拔萃的事,非常;与时代主流对立的典型消极因素和暂不被多数人理解又受排斥的好事,反常。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新闻价值的判断有着自身的规律,但它以时代背景为基础,其判断标准随之而变,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角度进行科学思考,遵循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切莫将正常视为非常,更不应该将正常看作反常,把反常当成正常。

第二篇:关于《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的读后感

书名:《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 作者:刘刚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3年1月 本书提纲:

第一章:新闻“度量衡”

第二章:新闻价值的发现:从事实到新闻

第三章:采访方法论

第四章: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五章: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六章: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七章:新闻价值的表现

本书读后感:

新闻反映的是“真实”和“新鲜”的事实,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并不一定是新闻,只有当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具有新闻价值时,它才上升为“新闻”。吸引受众、影响舆论是新闻力量的体现,而构成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的核心力量。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仿佛是点石成金的催化剂,一些司空见惯了的现象因此具备了新闻报道的基础,产生出吸引受众和影响受众的力量。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初入新闻的大门,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捕捉新闻价值的能力,思考怎样才能吸引受众的目光,只有在吸引受众之后,记者才能传达观点,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舆论。如果你所采写的稿件不具备新闻价值,就不能称得上是新闻作品,即便这些文章在行文结构上如何精巧,但由于缺乏受众的第一需要,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经验的记者总能从社会各个方面发现层出不穷的有价值的新闻,而经验不足的记者却哀叹无新闻可写。记者自身的素质不同,决定了他的眼界和新闻发现力的差异。我们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把握新闻价值,培养新闻发现力和表现力?

首先,新闻是靠两条腿跑出来的,在香港,记者被称为“跑街的”,许多新闻事实就是在跑动中发现的。“跑出去是记者采访的第一要务,也是寻找新闻的最好突破口。呆在办公室里,接触到的永远是二手资料,新闻记者不是经院式学者,新闻记者一定要接地气,要走出书斋,走向受众,到新闻现场去,才能不带偏见地发现事实真相。

其次,事实真相是新闻的生命力,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最重要的是要要注重事实。物质决定意识,没有什么比事实真相更重要的了。受众最关心的是事实,新闻中如果有太多的完形填空,这样会使简单的事情变得扑朔迷离,不少事件总是有意无意留下空白,给民众留下广泛的想象空间,比如说刚开始曝光的微笑局长的手表门,可以是五块、十块,一直往上猜,读《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有感

员工打空姐的罗生门,也有多个说法。新闻工作者要挖掘事实,发现真相,给读者一个最佳答案。

新闻是记者选择的结果,记者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一件事实都是新闻,只有经过记者提炼、发现出新闻价值的事实才构成新闻。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对读者来说,记者就是他们的眼睛,这双眼睛的职责就是把事实分出主次,突出新闻价值的所在。新闻工作者要学会选择,善于挖掘,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不仅仅要提高理论素养,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能将知识融会贯通。

最后,新闻业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事业,公众对媒体有着特殊的信任感,有人把它成为社会良心,把记者当成“无冕之王”,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价值观必须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确保新闻事实、导向正确的基础。最近放映的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中,叶蓝秋拒绝给车上的一位老大爷让座,陈若兮凭着新闻主编的敏锐嗅觉,将此新闻恶心放大,引发了社会的一场大搜索,使叶蓝秋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中饱受指责。所以记者一定要下笔谨慎。

对新闻价值很好地把握是新闻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逐步培养新闻发现力和新闻表现力。

第二本书

书名《新闻评论》 作者:薛中军

新闻评论在发挥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评论要为人民说话,拉近与人民的距离,要说实话,与时俱进,解决问题,还要“民主”,不仅评论发言要民主,还要通过评论宣传“民主”。新闻评论是“易碎品”,不求不朽,但求及时有效。我觉得新闻评论的难度比新闻报道的难度要大,它不像新闻报道那样就事论事,强调真实性,它需要我们有宽广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 第三本书

书名:《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跟随作者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苦苦思索,莫高窟、天一阁、西湖等等,每读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亚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喟叹。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第三篇:对新闻的认识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学了新闻概论这个课程后,让我对新闻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在这过程中我把对新闻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对新闻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的认识。第二是对新闻价值的认识。第三是对新闻选择的认识。第四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新闻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4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起步晚,发展迟缓。它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媒介因素;4军事;5学术传统:6人才等的因素。关于传播学还有两大源流。欧洲源流:1,塔尔德和他的模仿理论《模仿的法则》——1890《舆论与群集》 ——1901,他的观点是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传播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2西默尔和他的网络理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观点则是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个人有特定信息渠道相互连接,形成传播网络。美国源流:1,杜威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2,库利,系统研究人际传播现象,进行理论化尝试—“级群群体”,“镜中我”。3,帕克和芝加哥学派最早将报业作为社会和文化机构研究;反对本能论,提倡社会互动论。4,米德,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主我”和“客我”;5,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新闻传播学中还有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成名作《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指战争中只有宣传与欺骗,以心理战方式。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发现二级传播舆论领袖。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说服理论即情感最为主要。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则是施拉姆。新闻传播学中也有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申农,则凡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都确定为信息。控制论是维纳,他要讲的是反馈。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宣传理论: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等。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的把关人,场论,群体动力论等。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施拉姆,使播科学从梦想变为现实,他的著作等等都为新闻传播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学习新闻传播学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让我认识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与信息,让我对其有更大的了解。

对于学新闻的我们来说,我认为新闻价值是我们最值得去学习的。:所谓新闻价值,就是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客观素质或属性的功能适合自身需要所作出的肯定性评价。首先,新闻价值具有社会性。其次,新闻价值具有变易性。最后,新闻价值具有情感性。所谓新闻价值的类型,就是新闻价值表现形态的类别。新闻受众精神需要的主要内容包括求知需要、社会伦理需要和审美需要。从这三种需要出发去考察新闻主客体价值关系,我们以为,满足这三种精神需要时所能实现的新闻价值分别为新闻认识价值、新闻道德价值和新闻审美价值。它们是新闻价值最基本的类型。新闻认识价值,指的是新闻客体以其知识,包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去满足新闻受众主体的求各需要时所能实现的价值。新闻道德价值,就是新闻客体的存在方式或社会行为合乎某种道德标准,体现了社会的伦理关系,满足了新闻受众的社会伦理需要。新闻审美价值,就是新闻客体在本质上作为人的力量和智慧的鸪时,又以其固有的属性满足了新闻受众主体的美感需要。所以,新闻价值观是决定人们对新闻的看法,也是编辑,记者选择,衡量新闻的标准。

新闻选择:1“新闻选择”,是指新闻传播者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现象和事件进行鉴别、衡量和取舍,从中筛选出值得自己传播的内容,通过新闻媒介加以报道的过程。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环节,也是决定整个传播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定因素和关键环节。2把关人,控制新闻信息流向与流量。3多重把关,受各个因素的制约。4新闻选择的依据。所以,在我看来新闻选择就是对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也就是实话实说。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它不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是新闻报道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基本尺度。毋庸置疑,所谓新闻的真实性,首先指的是事件的真实性,也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消息。具体而言,这种真实就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乎发生了那么一个事件,那个事件也真实地存在着。

狭义言之,新闻就是消息。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这就是我对新闻的认识。

新传1班

1120064

卓玛拉吉

第四篇:联系实际谈谈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结合工作职实际自我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的责任与贡献。

(一)科学的世界观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依据

(二)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

(三)实现个人价值和为公司创造价值要有机结合起来

(四)实现人生价值要从工作点滴做起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工作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作为公司的建设者,不仅需要共同做好工作,更需要自觉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奉献,读书好学,多思多问,革新创造,特别是注意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时俱进,保持蓬勃的朝气;正确对待生活境遇,丰富自己的人生;奋力拼搏,全面提高能力。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公司发展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人,这样才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公司价值和个人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系,也才能确实地肩负起建设公司的责任,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五篇:对人生价值定位的新认识

根据百科全书可知,人生价值是指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的价值属性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具体可分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两种。而人生价值的定位是指你持有何种人生观和价值观,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处理各种事情。通过学习,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对人生价值的标准有了新的看法。并不全是像高中思想政治书上所言,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现在看来,我认为评价某个人人生价值的最基本标准应看他所言所行是都可以对他人有着积极的影响,是否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人生价值时,应该看到其积极的因素,并且促使其改正不符合这个最基本标准的方面。同时,在对待自身时,更应该用其作为我们行事的准则。

其次,通过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都是中共共产党人生价值的正确定位。不管是在生产力、文化,还是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她始终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站在同一战线,不离不弃。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国际大背景和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政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背离这一初衷,在执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时,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通过学习,我对人生价值有了新的定位,有了新的看法,并会将其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影响他人,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应有的胜任素质下一篇:大学生英语演讲稿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