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2022-07-07

第一篇: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华东交通大学校园安全状况的调研报告

印明宝,张声纲,刘银川,朱鑫亮

摘要:本报告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现场访问、查阅文献等多种方式调查华东交通大学在校学生在宿舍安全、电信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心理安全方面的状况及对学校安全教育建设的建议,旨在了解学校的安全现状及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分析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方法。 摘要:高校、安全、调查

一、调研背景

校园安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关注的问题,更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人身财产的重要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学校在查寝时发现有学生在使用大功率电器和学校多次出现物品失窃以及各式各样的传销和电信诈骗等事件,对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并引起学校领导和师生的重视,多次组织了班级的安全班会,使校园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调研的目的及意义

在校园安全教育日益重要的情况下,我们组决定从大学生在校园中可能会碰到哪些安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安全隐患,大学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看法及自身对校园安全的认识等几个方面对我校大学生展开调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对校园安全的认知程度,从而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并为大学生提供校园安全方面的帮助,以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

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既是高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 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与实践意义。研究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总结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大学 生安全意识教育的一般规律,拓展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内容、丰富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方法,提出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有效对策,丰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理论,推动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和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科学发展。

对大学生科学地进行安全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整个国民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水平。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不仅能够适应高校安全形势的发展,还可以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三、调查方法与研究路径

本次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包括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共

200份),对数据进行统计,绘出条形图,饼形图。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校园安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对这些数据和现象进行探究,并给出一些解决问题建议与方法。

四、交大现状调查结果

(一)火灾安全隐患

1.宿舍内火灾安全隐患

大学生宿舍内引发火灾的隐患因素很多,由图所示,列举了具有普遍性的几个方面。

我们可以看出,宿舍内燃蜡烛这个安全隐患较轻,仅占 5%,随着各式各样的台灯大量进入宿舍,燃烧蜡烛已不再是普遍现象。 除此以外,其他各项火灾隐患均大量存在。几乎所有学生离开宿舍时习惯性的只带上需要的随身物品各自离开,都没有自觉的意识到离开宿舍要切断电源的重要性,此类 学生占到 48.5%,这个数字令我们毛骨悚然。

现在社会已不再是简单的电灯电视时代,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笔记本电脑、高档手机、大功率电器等等争先恐后涌入各个角落,在宿舍人员密集的居住区,无限的电量通过有限的几根电线笼罩在各个房间,离开宿舍不拔电源,短路起火引发事故是必然。

在宿舍内吸烟占 18.5%,不仅是男同学吸烟,当下的部分女同学也有吸烟的癖好,这一类学生将近占了一半的比例;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也是部分专业的需要,几乎 80%以上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随之在宿舍内私拉乱接电线的学生也就急剧增多,占到 11.5%;当代大学生除了学习以外,个人形象和享受生活的愿望也配套涌来。

据了解,每天坚持洗头的同学占到 65%左右,大功率吹风机应运而生,因此在宿舍内使用大功率违规电器的学生达到 7+%;为了方便使用手机,绝大部分学生把手机充电器在充电状态下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比如说枕头和被褥下面,这类学生占到 78.74%,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手机充电器都是高质量信得过产品,即使有危险,也不过是万分之一,他们在用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做筹码殊不知手机电池也有假冒伪劣产品、爆炸伤人的案例屡见不鲜,后果极其严重性。

总之,调查显示,大学生宿舍内火灾隐患因素随处可见,且屡禁不止,侥幸心理滋生,安全意识非常薄弱。

2.使用灭火器情况

调查中,73%的学生表示曾经通过各种渠道培训过或实际操作过灭火器的使用,遇到火情,会第一时间选择使用灭火器灭火,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和财产。而有 27%的学生则表示从未接受过任何有关灭火器的培训或实际操作,也就意味着近 1/3 的学生仍不会使用灭火器,在遇到大火险情时,这部分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有灭火常识的,少部分同学需要进一步认识使用灭火器的重要性。

(二)交通安全情况

1.过马路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过马路时,99%的学生能做到按照交通规则行走,仅有 1%的学生随心所欲,不看信号灯,不走斑马线,我行我素,随意穿插于车流之中。

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外出时都能考虑到自身安全问题,自觉保护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的意识较高。

数据显示,大学生外出搭车时,有 73.58%的学生会经常考虑搭车的安全系数,不会图一时之便搭乘摩托车或“黑出租”等无经营执照车辆,选择搭车时会比较慎重;16.31%的学生也偶尔考虑搭车的安全因素,但一般很少;10.99%的学生搭车很随意,根本不考虑安全问题。

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外出时都能考虑到自身安全问题,自觉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意识较高。

(三)饮食卫生情况

在饮食安全方面,33%的学生很在意饮食卫生,比如,在购买食品时,只买正规厂家生产的保质期内的食品,从不在小摊购买散装食品等。而 61%的学生则认为不用太注重卫生,大众化的饮食没有任何问题,偶尔的不卫生反而能增强体内的免疫力,散装食品和小摊食品更多样化,购买起来更方便。6%的学生在这方面非常随意,认为没必要那么小心,反而认为太注重卫生是洁癖,太娇气,甚至还自我安慰: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不难看出,大学生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对饮食安全重视不够,据了解,有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农村,这可能与部分孩子小时候不太注意卫生而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关,比较随意,病从口入的安全意识薄弱。

(四)财产安全情况 1.信息外漏问题

关于信息外漏问题,在调查中发现 61%的学生经常把有关自己的信息告诉别人,比如,收到不明身份的邮件时,会打开网站填写相关信息;为了获得小赠品或一时的小利益,毫无防备的办会员卡,如实填写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经常用自己的生日或电话号码作为银行密码等。11%的学生也偶尔外漏信息,但一般较少。比如,qq 聊天时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随意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告知他人等。21%的学生比较慎重,从来不将涉及自己的个人信息告诉他人,很谨慎的保护个人信息,比如,在 ATM机取款时,会警惕周边的行为防止密码泄露等。从数据看来,绝大部分同学因为年轻,社会经验较少,遇事不慎重考虑头脑一热就把个人信息(银行密码,个人信息,家庭信息,网络信息等)随意告诉他人,导致丢失被盗,上当受骗,欺诈受害甚至丢掉性命的恶果发生。

2.贵重物品防盗问题的考虑

调查显示:67%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贵重物品要妥善保管,一旦发生丢失被盗情况,第一时间告知管理人员或报案;21%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也能意识到贵重物品不能随意乱放,但是没有养成良好习惯,仍丢三落四。只有 12%的学生认为贵重物品是自己的,怎么放置与别人无关,即使丢失或被盗,也会埋怨运气不好,忍气吞声或是自认倒霉。上图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贵重物品应妥善保管,严防丢失被盗,只有一少部分同学因为疏忽大意,丢三落四,丢失被盗意识尚浅,导致后果才悔恨当初。

(五)心理安全意识

1.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心理安全问题

步入大学以后,要融入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成长背景的同龄人的大集体,生活习惯、个人兴趣、价值观念等都需要磨合,大学生阶段处于个性张扬时期,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较高,人际关系处理稍有不当,可能缩小生活圈,严重者可能会产生心理安全问题。据调查,遇到此类问题时,62%的学生能够或多或少的向朋友或家人倾诉,看情况自己处理的占 29%,闷在心理不说的占 7%左右,向专家求助的仅占 2%。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到找人倾诉或发泄,也有一部分同学遇到困难时碍于自尊心的考虑,悄悄的压在心理,既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又不愿意找人求助,久而久之就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着身心安全。

2.因对学业成绩不满而产生的心理安全问题

因学业成绩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现象比较常见。调查中发现,58%的学生在经过努力之后考取的成绩不如所愿时,会向辅导员老师求助(为了获取奖学金等荣誉请求辅导员老师想办法更改成绩等),有 32%的学生了解成绩不如意以后,下定决心,课下努力,争取下次考试取得满意成绩,10%左右的学生因此开始厌恶学习,认为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取得好成绩,开始放任自流,成绩一滑再滑,成为后进生。 由此看出,为了满足个人成就感,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重视成绩的,一旦成绩不理想会想方设法提高,只有极少部分同学没有计划目标,无视成绩好坏,自甘堕落,不思进取。

总结以上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在“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安全问题”上,还是在“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安全问题”上,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都有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重视并加以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五、调研结果之对策建议

(一)加强校园安全专门立法

首先,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建立统一的校园安全防范制度,确立学校安全标准、明确学校与主管部门的安全责任等。世界各国如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校园安全法》,使有关校园安全风险防范与治理工作的开展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据。校园安全关系具有复合性,它不仅包括纵向隶属性特征的教育行政关系,还包括横向平等性特征的教育民事关系,这种复杂的法律关系亟待相应的法律予以调整。具体来说,一是要规定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保障校园安全的具体职责;二是要规定学校在校园管理中的职权和安全职责及其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合理划分学校、家长及社会的责任及其承担;三是要规定校园常态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

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我们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和教训,将安全作为基本人权来考虑,从制度上建立一套防范不安全因素的规范,构建立法理念明确、层次缜密、配套完善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从而将校园安全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此外,大学校园章程作为国家法治和高等教育法治的具体表现,应把大学的重要事项纳入其中。因此,大学也就有必要将保障校园安全作为体现基本人身安全权利的事项,并作为大学管理机构的职责写进大学章程。

(二)引入校园警察模式与多部门合作

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扩招,校园呈现出开放与包容的特点,而校园安全形势也更加严峻,校园治安情况更加复杂,这使校园安全保障问题涉及范围更为宽泛。学校的教育性质以及经费来源决定了学校无论采取何种自我保卫力量都是薄弱的。就此而言,美国的校园警察制度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校园警察制度是校园安全风险治理的一个重要特色。1990年美国议会通过的《校园安全法》正式确认了校园警察制度,从而以联邦法的形式确立了校园警察体制的法律地位。鉴于我国目前严峻的校园治安形势,校园内安保人员的素质不高等现实,我国也应尝试建立这种制度。具体来说,规定校园警察不隶属于学校,其人员是《人民警察法》中规定的人员,是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正式人民警察,学校警察机构列人到所在省市的警察机关序列进行管理。虽然学校警察机构与学校相关部门分设,但协调合作才能促进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在工作中,警察机构对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指导,学校对警察机构的工作进行积极协助和配合,以此来共同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多元化的运作、多部门的合作是校园安全保障工作成功的核心。因为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时间、类型和参与主体的不确定性等,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旨在整合学校各项资源,以公私伙伴关系构建的战略联盟。在这个框架中,不同组织部门运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共同为在校师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和谐有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此过程中,公安、交通、消防、医疗、网络等各相关部门可在学校内共同成立一个管理机构,主要用来承担各自的校园安全伤害预防和善后处理工作。

(三)强化安全防范教育与管理 学校应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和日常的安全防范管理,同时在校学生也应提高自身的校园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把校园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实践证明,许多校园安全事件是可防可控的。

应加大校园安全法制教育的宣传,定期开展校园安全讲座,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应及时发现、及时疏导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宣扬科学与理性,宽容与谅解,杜绝校园暴力,以此加强在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安全观教育。

高校应该把在校大学生的校园安全管理纳人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学校通过规范组织部门分工,将临时性安全事件处理机构长期化、专门化,建立常设性的安全处理工作机构,为学校日常的安全事故处理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切实做到事发前及时预警、事发时应急响应和果断处理、事发后妥善安抚,以及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强化各项预防措施等。在这方面,一些高校的做法值得推广。例如,强化对校门的管理,采用验证进校的办法,并限制社会车辆穿行校园;辅导员人住公寓值班制度等。另外,北京高校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在安防技术改造升级上舍得投入,先后投入23000多万元对安防设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造升级,并在部分学生公寓安装了智能人脸识别系统,该系统通过准确捕捉人脸可对嫌疑人进行社会黑名单比对报警。北京工业职业学院实施“千名宿舍长培训计划”,通过每年对学生宿舍长进行轮训,使得宿舍长能积极参与宿舍安全管理,并带动其他同学提升资助管理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

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信息错综复杂的今天,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不能简单地运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对他们的违法违纪行为也不能仅仅采取简单打击的手段。那样的作法会使他们丧失自立于社会的信心,甚至会滋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产生报复心理。合理的教育和引导,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才是帮助他们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关键。应建立由政府机构、学校、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服务的多元化社会教育体系,运用多种社会管理手段进行社会预防和控制,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联系学校、个人和家庭的桥梁作用,加强社会工作者与学校、个人和家庭沟通的中介作用,全方位地防范校园安全风险。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由政府岀让社会可以承担的职能,然后社会中介组织在法律的范围内从政府手中购买服务,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化,这样也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社会工作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在处理校园安全事件中的不足。社会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运用社工的理念对问题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心态,促进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其合法权益,预防其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首先,在政策层面,通过政府主导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应的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对在校大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管;其次,社会中介组织自主运作,不断加强专业培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水平;最后,在社会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并得到社会认同后,积极动员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参与,不断充实社会志愿者队伍,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五)构筑“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 人防对于我校安全防范来说是主要的手段。此外,还会辅以物防加技防的手段,共同维护高校环境的安定和谐。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安今:防范段已经几乎失效了。在新的社会格局和发展背景下,防范范围和难度都明显加大。为了提高防范精度,扩大防范范围,不仅要完善防范技术设施,还要使用高科技的防范。超前的安全防范工作将工作重心放在危险发生之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安全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部门的领导和负责人一定记要提高思想觉悟,充分认识技防的必要性,给予充足的财力和物力进行相关设施的述设,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防护设施,并不断完善技防设备,奠定充足的物质連础。要加强相关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以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基本原则,保证各项设备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学校的屯点区域和事故多发区,要设置全面的监控系统,做到不留死依全面监控。此外,要做到全力位24小时不间断监控,尤其对于办公楼、实验楼等重要部门,更要加大监控和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报警消防系统。同时,为了妥善处理突发事故,要建立事故快速处理小组,为了确保处理的及时性,要配备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人防在安全防范中占有重要作用,在重视技防的同时,也要加强人防的作用,保证校园保卫队的高水平,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尽量招聘受过安全保卫专门训练的保安人员,或者提供相应的保安培训。保安人员负责学校整体的治安,为师生提供-个安定的生活环境。此外,要根据重要性设置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对于卒要的部门要史加重视,安装防盗门和防盗窗,设立安全警示牌,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要路上设置减速带。

学校的沿安防护体系是一个涉及而很广的问题,“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都要重视。

(六)发挥宣传媒体的主导作用

了解校园安全状况、公开安全信息和必要的安全知识以及安全管理部门的主要措施和工作运行机制,有助于师生提高警惕,树立安全意识、有效加强自身防卫,积极参与校园安全建设,也有助于校园安全管理部门有效实施安全管理、及时获得师生帮助、降低安全管理成本、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效率,进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有效制止和打击各类危害校园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就我国而言,师生安全意识不强、获取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必要的安全防卫常识,安全管理部门工作的透明度不高、校园安全预防的机制未有效建立、获得安全管理帮助的渠道不畅,是当前校园内各类案件和安全事放频发的重要原因。要发挥高校宣传媒体的主导作用,切实公开安全信息,增加安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师生的知情权得以充分尊重、安全防卫意识和技能得以提高、安全管理参与的热情得到鼓励,也使得校园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随时得到充分监督、履行职责和职能的责任感得以强化、获得安全管理帮助的渠道得以拓展,从而使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准确及时而又事倍功半。因此,可以借助广播、电视、校报、黑板报、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媒体广泛 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一方面,可以利用校报、广播等有针对性地报道校园外的安全事故的起因和危害后果,发挥校园媒体的优势,经常发布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信息,分析典型案例;利用专题板报、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海报、张贴安全警示标志牌等,向学生宣传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知识,增强学生防火防盗等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校园网络是学生了解学校和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有关部门和各院系一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反映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二要将有关校园安全管理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及时发布,通报情况,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以此发挥网络在安全防范教育方面的作用。

各级学院要采取班会等形式及时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发挥预警功能。另外,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建立QQ群等,发挥网上谈心服务或思想交流这一现代化教育载体功能,可以及时了解可能影响校园及师生安全的人和事,把事故苗头尽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

(七)加大预防资金投入

学校的安全问题具有不可预知的特点,保障高校安全则必要有一定的投入,没有人财物的保障,高等学校的安全管理就无从谈起,因此要设立安全管理专项经费。学校应当通过学校自筹、利用社会资金或合理统筹安排政府各项投入等合理的措施,为高校开展更加高效的安全保卫工作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高校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保卫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的力量,落实好定期的校园巡逻活动,及时动态地掌握校园人员密集区等重点区域的治安管理状况,提高门卫等关键点的安全监管力度;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排查制度,对于外来人员采取正式登记、严格出入管理的措施,将校园各类潜在的治安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由于各高等学校保卫组织体制不同,各种待遇也不尽相同,大多因学校规模大小、经费多少而定,造成很大的随意性。一旦发生案件,保卫干部又往往难辞其咎,遭受各方面的批评和职责,人们只看到了责任,却忽视了权力,保卫人员的奉献津贴、加班补贴、夜餐补助、通讯补贴等均需要落实到位。同时,也应当继续发挥以往传统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的作用,如利用围墙对校园的防护作用,对于公寓低层配备防护窗,在重要的或者易发事故的道路上设置明显的交通标志或配备一些有效的减速装置,此外也可以加大对于校园消防设施和器材 购买配置的费用等必要措施。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保证校园内基础建筑设施一定要按照消防部门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配备,并在主管部门经验收合格的情况下予以使用,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增加校园内的非正式控制,全力减少犯罪的死角,从校园的安全防范上着手。政府对于高校的安全管理建设工作应加强在财力以及物力等各项管理资源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安全专业管理队伍和各类安全管理监控设施的正常有序运行提供基础支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视频频监控、电子报警等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到安全巡更和安全门禁等安全保卫工作中去,逐步形成周界防范和消防中控等先进技术一体化应用的安全防范体系。

现阶段,可以有效地在校园普遍配置安全电子眼,也可以针对重点实验室重点配置安全报警系统,并且保证这些先进技术在投入使用后能够保持正常运行,如在各主要路口、重点部门、重要楼层和重点部位安装防火、防盗、报警求助,尽最大可能减少人身伤害。将最新的安全防范技术应用到高等学校的安全管理中,这对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事故的侦破很有帮助。形成人防和技防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形成为一种有机结合的安全防范体系,将更加先进的安全工作理念和安全保卫形式运用到高校安全管理实践中去,以便在遭遇突发安全事件的情况下,高校的专业管理力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及时有效地启动善后工作。

六、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建设者、接班人,承载着社会各界的巨大期望,所以高校的校园安全历来备受关注,但是由于高校往往人员复杂、密集,加之大学生相对缺乏社会经验,思虑单纯,时常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宿舍用电不规范、物品摆放随意、走路玩手机、麻痹大意等是造成学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校大学生心理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愈来愈突出,这显示了新形势下高校安全问题面临的的新挑战。

虽然我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问题已经卓有成效的渗透到各个领域,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事实上,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事实表明,在我校教育这一主阵地上,要高度重视安全知识的宣传作用,加大安全防范技能的培养力度,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出发,针对不同时期的的安全环境特点,充分利用“宣传”与“防范”两大利器,进一步尝试将各种安全教育机制纳入教学计划的新方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出现在课堂讲授中,实现“教”与“管”的默契配合,共同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同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实效,真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在高校教育阶段存在和产生的各种安全意识隐患。

在当前的的安全形势下要维护学校长期的安全稳定,学生应当切实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防微杜渐,把握好心理防线;学校要加大安全管理工作的力度,坚持教育在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学生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心理安全干预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S斌:《如何遏制校因安全事故发生》,栽《人民a报》2013年6月19 g第18版。 [2]眛士桢:(世界各国、各地区校曲安全建设经验借鉴》,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梁捷:《莫纪宏(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保障校因安全应纳入大学章程》,栽《光明日报》2011年4月18曰第2版。

[4]吕斌:《如何遏制校因安全事故发生>,栽《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第18版。

[5]胡华荣.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6]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04). [7]洪建场.浅析“以人为本”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8]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9]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6:5. [10]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1]张伟.我国当前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探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9. [12]葛君梅. 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2008(08). [13]张莹. 研究生社安全意识的培养[D]. 山东师范大学,2010.

第二篇:农村交通状况调查

综合实践活动农村交通状况调查

《关于农村交通情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活动设计

一、活动背景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各类交通工具正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自行车在农村渐渐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摩托车的数量又在农村逐渐增多,近年来,由于助力车的数量在农村的激增,以及广大农村个体经营者的电瓶车、三轮摩托车数的泛滥,而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再加上农村人口素质及交通意识的薄弱,逐渐导致农村交通情况的不断恶化,虽然说是广大农民进出城市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变化,交通便利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交通事故的频发,给广大农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农村交通环境的不断恶化,也正在深刻地提醒人们时刻要把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而我们的学生,正是今后一个阶段内,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为此,很有必要让他们通过调查、访问、分析、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自己身边的交通情况及环保情况。一方面,要以那些血的事实为鉴,注意时刻把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增强自己的交通意识,并能为更好地改善当地农村的交通情况,遏制农村交通事故的频发趋势而努力。另一方面,能对如何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作出策略性研究,并能把自己的好的设计方案或想法,向有关部门反映,积极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从而在不断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美化家乡不断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二、活动内容:

发动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使用情况,测定某一路段在一分钟内各类车辆的流动情况,调查农村街道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交流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真实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发展及后果情况,并能针对以上情况,作出自己的对策分析和研究策略,在班内交流汇报,收集整理出一批积极有效的方案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总结评价。

三、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分析、交流、明确当前农村的交通情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自己良好的交通意识和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大胆地对未来本地的交通情况作出预测及策略研究。

3、积极倡导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心,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四、活动过程及步骤:

(一)、课前学生分组调查。

调查内容有:

1、测定某一路段在10分钟内各类车辆的通过情况。

2、在自己的周围任意选择50户农家作为调查对象,重点调查各户拥有的各类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及被调查家人曾经发生过的交通事故情况。完成后制成下表:

表一:某路段10分钟内各类车辆的流动情况统计表

1、组织学生进行班内交流汇报,并算出各类调查数据分析,完成下表:

表二:各类交通事故数及百分比统计表

地区的交通情况现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集体交流和反馈后完成下表:

4、请学生代表来表演一起本不该发生的交通意外的前因后果,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育。

5、请学生来讨论从网上查询来的各类资料情况,以进一步明确和认识到全国范围内的交通情况,培养忧患意识,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针对现状,设计对策。

1、请学生分组讨论,根据以上的交通现状,我们自身以及家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以尽快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树立环保意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免遭破坏。

2、反馈和交流各组的讨论结果。

自身方面:

家人方面:

交通部门方面:

交通工具制造方面:

行车安全方面:

环境保护方面:

未来生活方面:

宣传发动方面:

3、根据各组反馈和交流的方案,通过小组评议的方式,评选出最佳策略,给与“金点子”奖,并通过整理,整理出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方案,向有关部门提出倡议,并尽可能让其付诸实施。

附互评最佳方案评分标准:

方案名称:

评议内容:创意性(3) 可行性(3) 环保性(2) 操作性(1) 持续性(1)方案成绩(10分制)

(四)、活动的总结评价。

1、分组讨论和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情况。

2、反馈交流各人自己的心得情况。

(五)、活动操作及应用。

布置学生通过今天的活动,把自己的调查、访问、分析及对策研究情况,以书面形式成文,并要写出自己对此类活动的体会和收获,以使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交流和推广。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反思

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全新的课程来到了我们农村初级中学。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一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经历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活动反思等阶段,有初步的成功经验,然而更多的是教训。

反思之一:转变观念,加强学校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形态,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的关联性最强的,实施时涉及的课程资源最为宽泛复杂的一种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地方课程改革需求和支持、学校校长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师的特点、政府和相应机构的协助都有密切关系。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在绝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被作为一门还不够成熟的新 “副科”地位存在,缺少应有的关注,课程支持严重不足,实施的难度与课程相关支持程度不成正比。由于中考的压力很大,社会对初中升学率要求很高,使得学校安排的活动课教师大多是难于应付中考的老弱病残的照顾对象。另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需要与之配套的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校园网及现代化的实验室。而农村中学硬件设备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学校目前还不具备,有的学校虽然有了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但作用却很难发挥出来。图书馆的图书几乎是摆设,难得对学生开放,真正适合学生的图书微乎其微;实验室设备简陋,几乎不能做实验;网络室能按照规定正常进行教学已实属不易,这一切都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因此,要想顺利开展这门课程,学校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进行开源节流,加快校园网建设,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添置,让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成为学生最想去的地方。

反思之二:培训师资,成长一批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不同于已往的活动课,也不是学科教学的课外延伸,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门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学校和班级的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更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遵循。在具体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感到无从操作,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不明,对其本质不了解。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活动课。在活动中学生、教师的地位、任务不清,教师不知道使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去活动。有时候由于资源贫乏,学生不能查到相关资料,教师则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干脆包办代替,直接向学生展示资料结果,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没有一点成效。多数教师宁可选择有教材的哪怕是难度大的科目,也不愿从事该课教学。

因此,培训师资显得尤为重要。在安排教师时,应采取教师自愿报名与学校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初步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有个初步的了

解,对课程有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另外,加强教研活动,形成教研氛围,让任课教师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寻求最佳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反思之三:挖掘资源,充实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初中(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大部分农村初中都能按规定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有现成教材的课程,但对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有所忽略。一是初中学习任务重,学生平常没有时间走出校外,即使是双休日在家也有相当多的作业量。二是农村中学地理位置偏僻,大班额制带学生外出调查交通不便,经费短缺,没有安全感。三是社会、家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认为只有中考科目才是重要的,他们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提供任何活动条件。在农村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真是举步维艰,碰壁的次数越多,教师也就失去了热情,有的干脆放弃了这些内容。当然,我们教师不能因为以上问题确实存在就放弃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大力宣传新课程理念,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发适合农村初中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设和地方特设的课程资源包。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之初,学校可关注各学科领域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并使之以活动的形式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如学习了鲁迅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走近鲁迅》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将学校原来开展的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加以开发和实施。比如环境保护主题可设计的活动有:探究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污水处理厂的参观活动;社区环境污染的社会考察活动;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学校或社区环境冶理的公益性活动或生产劳动;初步设计某一地区冶理环境污染的整改方案等。另外,还可让学生关注家乡人文经济,生成合适的活动主题。如《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如何调节柑桔的大年和小年》、《家乡的水质达标吗?》等等。这些主题与学生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很感兴趣,会很投入的自觉开展活动。因此应做到不管是从哪一维度设计的主题,都应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三方面来思考并设计活动项目,使各领域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的个性也具有整体性。

反思之四:认真实施,保障课程落实

农村初中学生一般来自于乡村,他们的求知欲虽然旺盛,但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知识面窄,各种能力更显出明显的差异。他们常常设计不出一份像样的活动方案,更不用说有创意,有的调查报告连语句都不大通顺;有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常常不能按时参加活动,不能投入,不能完成活动任务;还有的学生胆小,没有交际能力,调查采访不能如期进行;还有的学生态度漠然,没有兴趣,展示的成果也很单调、肤浅。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更多的是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体验,而不是追求研究的结果。所以,对活动过程的管理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小课题研究,如果不加强过程管理,必然会导致在教

科研中存在的开头一个方案,结束一份报告,中间根本没研究的现象在学生课题研究中重现,使综合实践活动完全失去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首先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确立活动主题;要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不断的完善活动计划;要引导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还要引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展示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还是学生的伙伴,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活动的督促者。如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活动,纠正活动偏差,督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袋,督促学生进行活动反思,交流感悟等。每一个活动环节,教师都要把脉,认真实施,不能出现放任自流的局面,当然也不能出现包办代替的现象。要通过管理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这样,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落在实处,达到该课程应有的育人目标。

总而言之,虽然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在实践中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欣喜的感到,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差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方良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迎难而上,不断反思,积极摸索新的教学经验,使农村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新局面。

第三篇:城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交通运输部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编写组

2014年11月

1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标准编制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根据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安排,由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呼和浩特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6家单位负责编制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本标准计划完成时间为2014年。

1.2、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道路交通拥堵频发,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关系到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关系到政府交通工作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在传统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中,多使用流量或负荷度(V/C)等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往往只适用于路网运行静态评价,在道路拥堵状态下则会失效,同时,这些指标的技术性太强,不便于理解和接受。受交通检测技术条件的限制,基础数据存在盲区,只能获得断面的、不连续的数据,难以反映道路交通的时变特性。因此,国内缺乏一种统一评价指标反映路网的动态运行状况。

随着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多种新型交通检测技术涌现,包括浮动车、视频、微博、地磁等等,为道路网交通运行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结合先进的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道路网运行整体评价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近年来交通信息发布手段逐步多样化,且有多个服务运营主体,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指标和阈值等级),导致对道路运行评价的结果不一致,不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应用。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百姓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政府管理部门需要科学、客观地掌握城市整体或部分道路网交通拥堵的程度、时空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从而服务或指导疏 2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堵工程、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制定与效果分析、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养护等工作。

科学、客观地掌握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特别是交通拥堵的时空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是指导疏堵工程,服务于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制定与效果分析,以及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基础。易于理解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统一的交通运行状况的评价规范也是交通信息服务(动态交通诱导)开展和推广应用的基础。目前,我国北上广深等城市分别建立了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体系,但计算指标、指标数值范围、划分等级等方面均不相同,不利于从全国层面掌握各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因此,本标准的制定,用于规范城市道路评价体系和指标、评价技术方法、指标阈值等工作,为城市开展拥堵治理提供支持(为政府服务)。易于理解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统一的交通运行状况的评价规范也是交通信息服务(动态交通诱导)开展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为社会服务)。本标准建立的交通状况评价规范,侧重于交通拥堵评价应用的操作流程、方法,为决策支持提供依据,对规范交通状况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规范直接指导各城市的交通运行状况评价工作,有利于更好地监测与对比不同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情况,互相借鉴先进举措,有助于全面指导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与运营。

1.3、工作概况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承担本标准起草工作以来,针对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的技术内容与实际应用,以及我国标准化文件制定的流程、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调查和文本编制工作。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2013年1月至12月,项目申报以及国内城市交通运行评价情况调研。 2014年1月至2月,收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整理标准框架内容。 2014年3月,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下达标准参编单位名单。

2014年4月,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针对标准起草任务,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标准起草的技术路线和工作计划。

2014年5月,建立道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计算方法,通过各类数据调查与分析,划分各指标的等级阈值。

3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2014年 6月,数据测算。

2014年7月,客标委召开工作进展检查会,听取本标准工作进展汇报,专家研提意见建议,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2014年8月,形成标准编制初稿,向各个参编单位征询意见。

2014年9月,根据反馈意见,修改标准文本,召开标准讨论会,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4年10-11月,广泛征集意见,修改标准。 2014年12,修改形成送审稿。

二、编制原则及依据

本标准的编制以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测性作为原则。为全面刻画城市路网或者特定区域的交通拥堵程度、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及发展趋势,实现对交通拥堵的立体描述,便于多层面把握交通系统的总体运转状况,明确交通拥堵的变化趋势和时空演化规律,了解道路网运行的薄弱环节,因此,本标准建立了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方法,从指标计算、集成方法、指标选取都进行了详细说明,特别是提出了基础性指标、特征性指标、决策性指标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评价体系。基础性指标主要考虑到各个城市获取的基础数据;特征性指标主要评价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相对于健康交通状况下的偏离程度;决策性指标是将具有普适性的特征性指标转换为较为直观,决策者和管理者使用方便的指标。

本标准的编制的依据主要是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标准或规范等经验以及严格按照标准化法律法规标准进行编写。国外方面,美国较早开展了系统的交通拥堵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如美国HCM(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美国的畅通性研究报告(Mobility Report)、交通拥堵管理系统(Congestion Management System, CMS)等,欧洲和日本等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拥堵评价指标方面也有相关研究。已有的交通拥堵程度评价指标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即拥堵定义指标、出行影响指标、交通流参数指标、服务水平指标和其它指标。国内已有标准(主要包括GBJ 124-88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和 4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GB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了车辆延误、速度等指标,用以反映道路交通状况,它们主要服务于交通规划与设计工作。与此同时,北京率先开展相关研究,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持续进行北京市道路交通运行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积累,智能交通系统新技术的研发、建设与应用(以浮动车系统为代表),为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分析与监测工作积累了充分的数据资源与技术基础。2005年以来,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智能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资金支持下,开展了《缓解市区交通拥堵措施可行性研究及评价》、《交通拥堵评价》、《交通拥挤程度指标分析》等一系列专项研究,结合我国基础数据特点,首次建立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建成了以浮动车数据和交通流动态检测数据为基础的北京路网运行评价专题数据库和评价分析平台。2009年初,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的起草工作,该标准于2010年正式发布,在北京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的研究和起草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制定本标准过程中,编写组严格遵循了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作为该标准起草的重要依据。通过参考该工作导则,明确了标准编制工作应遵循的统一的原则和方法,使标准编写工作组能够以实际和有效的方式组织工作,能够在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之间保证该标准的一致性和逻辑上的完整性,能够有助于标准整体上的协调性、普适性和科学性。

三、标准范围及主要内容

3.1 标准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对道路、区域道路网、城市整体道路网的交通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和跟踪评价。城市交通运行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标准在明确评价范围的基础上,确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方案,保证基础数据质量,从城市交通运行评价基础性指标、城市交通运行评价特征性指标、城市交通运行评价决策性指标中 5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选取适宜的指标进行城市交通运行评价。

本标准可适用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政策制定、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交通拥堵预测预警以及交通出行引导和信息发布。

3.2 标准内容

本标准包括封面、目次、前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流程、评价范围选择、数据采集内容要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方法、评价结果、附录、参考文献。其中,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方法为本标准核心内容。

(1) 指标计算

a) 基础性指标  交叉口平均延误

 交叉口平均等候信号灯周期个数  平均交通流量  自由流速度  平均行程速度 b) 特征性指标  行程时间比  延误时间比  里程比例 c) 决策性指标  交通指数  行程时间指数  延误时间指数

6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四、贯彻标准的措施与建议

4.1 加强标准宣贯力度,扩大标准宣贯范围

从高层单位到基层单位,从主管领导与专业人士到具体从业员,从客标委、出版社到网络媒体建立立体化,多形式广泛的宣贯网络,使标准宣贯具体到每一个岗位,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1)《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的宣贯首先应进行标准化意识的培训,营造广泛的标准化文化氛围,利用现代化网络建立标准化知识传播和交流的平台。

(2)《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宣贯不只包括标准本身,还应包括标准的制定依据、执行的程度。宣贯对象拿到标准之后,不能只读标准中的条文内容,也要了解该标准条款中制定的各种术语名词释义、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指标选取的依据。宣贯标准也应使宣贯对象了解标准的适用范围和执行的程度。另外,标准起草人员应讲解标准的起草背景,标准中各重要技术指标的术语释义,以事实为依据,深入浅出的说明该标准实施和推广的必要性,这样有利于参加宣贯班的人员能够深刻的理解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才能取得了很好地宣贯效果。

4.2 研究宣贯的有效途径,真正发挥标准的作用

(1)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以便加强标准的宣贯力度:标准宣贯的管理制度对其宣贯的力度和最终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的宣贯制度应规定以下内容:一是规定本标准宣贯要有专人(组织)负责;二是要规定本标准宣贯计划;三要规定参加标准的宣贯的对象;四要规定作为特定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有哪些,应了解的相关标准有哪些;五是规定新发布的标准组织宣贯的期限,六要规定宣贯效果跟踪反馈信息等。

(2)加强过程控制以便提供标准的宣贯效果:标准的宣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在《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宣贯过程中,首先要对宣贯的讲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其在宣贯前应编写适宜的教案,明确宣贯 7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的对象、宣贯内容、宣贯进度安排、宣贯的要求以及考核方式。另外,应该对宣贯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的情况进行监视控制,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或企业应制定某部门对宣贯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讲解人完整地表达了标准中的内容和要求、确保相关员工都参加标准的宣贯、确保宣贯的进度安排合理、确保宣贯过程符合宣贯要求。

(3)做好信息反馈和适用性评价以便提高标准的实施效果。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5.1 标准实施的建议

建议各级城市交通主管部门、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在城市交通运行日常监测、交通管理措施效果评价、交通政策预评估、交通规划、交通信息发布等工作中积极采取本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第一次制定并且与任何现行标准无冲突,建议颁布后,即实施。

5.2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有关基础和相关标准不矛盾。

5.3 标准性质的建议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标准不具有实施的强制性,建议作为交通运输部推荐性行业标准。

5.4 其它应以说明的事项

1、评价指标选取

进行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宏观评价时应以统一取值范围和等级划分的交通指

8 《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数为主,其他指标为辅。交通指数应能够和出行者的拥堵感受相一致,且具有敏感性。

2、阈值选取

在进行多城市指标计算对比时,标准文本中表1和附录B至附录D的阈值宜取统一标准。城市自身进行针对性分析评价时,阈值宜根据城市特点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行精细化标定。

3、算法和参数说明

各城市计算出的交通指数等指标数值应提供所使用的参数和样本数据,可通过第三方计算验证。

4、评价样本

评价样本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支路以上的路网。

5、评价结果验证

评价结果应通过拥堵感受调查进行验证。

第四篇:农村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加快农村交通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致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农村公路交通情况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 农村交通运输在近几年取得的发展。

市政府连续四年把建设农村公路作为为百姓办实

事的十件实事之一。各县市区紧扣目标任务,打好农

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浠水县2009年计划建设完成52

4公里通村公路。至当年七月,已完成路基392公里,

硬化路面289公里;蕲春县已计划修建561公里通村

公路,届时将新增62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武穴市梅川

镇政府精心编制发展规划、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投入

资金500多万元,对道路交通、生态绿化、土地利用、

安全饮水、产业发展、农业水利等10个方面内容进行

了全面详细规划。实施了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梅川”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以梅川城区为龙头,以柳界线、武梅线、梅马线、梅横线、四条交通主干道为骨架,以公路沿线31个村和部分中心村为主阵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试点工作之路,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安县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攻坚战,对19个不通公路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实行政府扶持、部门包保责任制,力争实现全县“村村通”。英山县重新组建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强化监督措施,落实政府监督职能,加强通村工程质量监管。近几年来,英山县积极抢抓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机遇,通过试点示范、片带开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80%以上的农户新建或改建了楼房,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9%的村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其他县市也都围绕通村路建设任务“结零”目标,加大落实力度,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公路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市交通局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的文件,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养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质监站加强质量巡检,坚持一月一通报,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2、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自行车被大量的摩托车和少数面包车代替。据了解每村85%以上的家庭都配备了摩托车,出门较方便。

二、 农村交通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农村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在:

1、交通事故频发。2009年5月28日16时50分,麻城市龟山乡九里冲地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21名幼儿的面包车被随后一辆满载灰砂砖的农用车追尾撞翻至右侧山崖5米多深的水沟,农用车一同坠下水沟将面包车压住,酿成惨祸。事故造成l

名幼儿当场

死亡,6名幼儿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死亡,14名幼儿不同程度地受伤。这是近几年来麻城市发生的最大的一起交通事故。

造成这个惨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低下,无证驾驶、违法占道打场晒粮及集市占道现象严重。

1.1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相对城区居民来说,农民对交通安

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知之甚少或认识肤浅。有的人没有把交通安全

当回事,抱着侥幸心理,不相信交通事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

不管是摩托车、三轮车、低速汽车还是拖拉机,怎样方便、省钱就怎

么出行,根本不考虑安全的问题。有的人对交警的管理持抵触情绪,

不理解、不支持,想方设法躲避,甚至对抗。

1.2违章驾驶的现象严重。在春节走家串户拜年时,可以看到各种

各样的无证、报废摩托车“走出家门”,这种情况很令人揪心。另外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的机动车辆是五花八门,以摩托车、低速汽车和拖拉机为主,大部分是杂乱、低质量、安全系数较低、性能差的车辆,有的甚至是一些报废车、拼装车。由于平时疏于保养维护,车辆的机械性能大打折扣,制动性能差、夜间灯光不全等隐患突出。大多数参与运输的车主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擅自对车辆进行改装,超过核定载货量的一倍甚至几倍装载运输。这些都对农民的出行安全构成了威胁,也给整个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1.3农村公路经常被违法侵占。在秋收季节

时,在乡村公路上经常看到占道打场晒粮的农民。

这很容易成为交通隐患,我市在前几年由此引发

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另外,在人口较密集的集

市,占道经营现象十分严重,商贩们都把商品搬 农民打场晒粮 机动车随便停放

到道路两侧进行买卖,加上本就拥挤的人群,使

并不宽裕的道路变成了单行道。这引起了市民的

强烈不满。

1.4交通管理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交通管理部门一般都把眼光

和精力集中在国道、省道等主要路段,而对一些农村和偏僻的山区线路

不够重视,因而使一些超载、人货混装的现象没能得到及时制止,结果酿成各种交通事故。

2、道路“健康”状况差。“村村通”公路的建设存在漏洞,后期维护工作也大都无人问津。

2.1农村的道路,原来大都是“晴天满地灰、雨天烂泥潭”,

虽然近几年开展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大部分乡村道路实现了

水泥硬化,但部分乡村道路路面狭窄、交通标志缺乏、安全防护

设施安装滞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由于施工期间的资

金和技术问题,乡村公路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不仅给大家的

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还无形地增加了日后的公路维护费用。

2.2大部分乡村公路在建成以后,都没有安排人员承担后期维护工作,导致公路长期无人清扫,两侧垃圾成堆,汽车经过后,灰尘扬起,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一些路边的碎石滚到路中央,被一些车辆碾压过后嵌入路体中,加剧了道路的损坏;加之一些大型货车来来往往,使质量本来就不太好的公路寿命更短,不到几年就坏了,并且坏后很长时间都没有技术人员来维修,使得道路磨损得更快,原本残破的道路更变得坑坑洼洼。有些村民还笑称:这种公路修了不如不修,比土路还差。对此相关单位负责人称他们也很无奈,因为实现“村村通”后,公路是在太多,而保养人员太少,他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但实际上各级政府对其还落实不到位,真正分到对农村公路的保养和维修上的资金明显不足,加上农村人民本就贫困,通过“一事一议”凑的资金有限,导致没有多少单位愿意接手承担此公路的维护工作,因为这对他们毫无利益可言,毕竟公益事业不是人人都愿意做。

三、 农村交通对其他各方面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农村污染严重,资金周转困难。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公路交通污染不仅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而且影响沿线作物的生长,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一些靠近公路的田地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农作物枯萎死亡,并且其叶片上覆盖着一层层灰尘。这是因为公路上长期无人打扫,灰尘堆积。每天又有许多汽车、货车经过,经常是灰尘漫天飞,有些就落在农作物的叶片上。长期如此,灰尘阻挡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汽车尾气的毒害作用,最终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枯萎。

在一些种植大户,货车难以进村,农民在买肥料、运出自己的产品等方面受到极大阻碍。在产品紧俏季节,农人如果没有抓住商机,就只有自认倒霉。

2、对教育的影响: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在贫困地区,许 孩子们挤着一辆破货车上学 多学校都没有能力置办校车,所以许多学生都是走回家的,幸

运的孩子还可以搭便车回家。对那些步行的孩子而言,公路便

成为危险地带。一旦某个司机不小心,孩子们的生命就会受到

威胁。至于搭便车的孩子,更令人担心。试问农村有多少车不

是报废车,有多少司机信得过?

其次是教育质量问题。由于大部分农村隔县城学校较远,交通也不方便,县市开销也较大,因此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就读于乡镇学校。而乡镇学校缺少资金支持,因此配备的老师也不足,甚至有一个老师带几个年级的,教育质量自然而然下降。像我原先就读的小学,现在只有5个老师,而仍有5个年级十几个班。所以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十分重要。

3、对医疗的影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村的医疗条件已

得到极大改善。各村的卫生所已经建立,由镇医院统一派遣医

疗人员和派发药品。但是一个有几百个人的村子,只配备有一

到两个医生的卫生所显然不够,因此生病之后大部分村民只能

到较远的县医院治疗。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一些小病小痛村民

们只好能忍就忍,小病最终拖成了大病,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

间,而且还可能因为不能及时发现病因造成一些恶性传染病大

面积传播,这显然不符合“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规律。况且

一旦有人得了突发疾病,卫生所也没有条件治疗,如果经由那

些残破不堪的道路送到市里治疗,不仅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还可能因为路上的颠簸使病人病情加重,不利于农村医疗的进

一步发展。

4、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农村道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被重视,整个农村也就形成了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经济。道路修好后,又因为没有公交车或公交车收费太贵等原因,大部分村民也不愿意上街买东西。这对刺激农村消费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由于进村不易,也没有多少商人把眼光积聚到农村,导致传统产业无法发展,农村商品也无法走向市场,这对农村城镇化极为不利。

四、 对农村交通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1、希望政府做好质量监管、日常养护、经费筹集等方面的工作。

1.1在质量监管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交通管理,应该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体制。县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该筹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县道的建设和养护工程。乡镇人民政府应该筹集乡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乡道建设和养护工程,成立乡道养护协会负责乡道的日常养护和管理。村民委员应该协助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筹集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同时组织成立村民议事会,具体做好村道的建设和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乡镇、村应分别设立公路管理站和农民道班,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才可能使农村公路

“长寿”。希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真正带给农民幸福。

1.2在经费筹集方面,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地筹集经

费以满足公路后期维护工作的需要,尽可能的给农民带

方便。农民自己筹集到资金,也可以委托政府帮助,做

好后续工作。在公路修好后,公路两侧的人们也应该意 性能差的机动车“上路” 识到道路对自身的重要性。保持路面整洁是他们的责任。

如果道路上满是垃圾、灰尘,这对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十分不利。当发现道路出现凹坑时,希望他们能自发地填平公路。,这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

2、继续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其中培育农民群众交通文明素质十分必要。对此,我们可以以开展交通安全“五进”宣传为载体,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交通安全常识,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理解支持、积极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使县乡道路交通现状有根本改善。要对群众讲清违章驾驶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商贩分析集市占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重点对农村中、小学在校生进行教育,同时应该将交通安全常识纳入教育计划,专门设置课程,使学生自幼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3、摸清县乡农村道路和车辆及驾驶人底数,强化源头管理。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经常深入县乡农村公路,了解县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对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小三轮、摩托车等农村车辆注册登记情况和驾驶证申领情况要有大致了解,掌握本地农村各类机动车辆的底数。同时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积极动员农民群众自觉上户办证。交管部门要真正开辟“流动车管”服务渠道,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办牌难、办证难等突出问题。

4、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交警部门需要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对事故多发和危险路段进行排查整治。增加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警告标志,以及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禁止客运车辆夜间通行等禁令标志,增加施划减速标线或增设减速带、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山道边沿安全护墩等。对不能及时设置和完善标志标线的路段,交警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提出预防交通事故、消除安全隐患的建议。不能等到农民上访后才想办法解决。

5、推进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通村达户、平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农村交通发展由“建设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确定 “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安全到家”的农村客运服务新理念 。将客运路线由城镇延伸到各地乡村公路上,并加大力度建立候车亭,使农民进城不再成为困难。这是政府今后应该重点考虑的。

第五篇:校园门口交通状况的分析

校园门口交通状况的分析与调查校园门口交通状况的分析与调查校园门口交通状况的分析与调查校园门口交通状况的分析与调查研究此问题的背景研究此问题的背景研究此问题的背景研究此问题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迁安的交通系统已进入转型期,面临着十分尖锐的交通矛盾。中小学生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也正因为交通规划与管理的滞后而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扰。由于校园周边交通拥堵,因此校园周边碰擦等轻微事故不断,死亡事故也时有发生。 下面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四十小在三里河附近,位于连接居民区和市中心的主干道上,处于十字路口处,因此车流量较大。再加上学校右侧有一座桥,也是造成我校门口拥堵的原因。给学生的上学,放学带来极大的影响。 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校园周边交通与其他地区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学校人群的集聚性和人员集散的时间性。我国的学校上学和放学时间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早晨学生上学时和放学时校园周边人员特别拥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接送学生的私家车也会越来越多,拥堵拥堵拥堵拥堵况将会更加严重。家长乱停乱放车、司机抢道也是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紫荆中学正对邮政大厦巴士站,不少家长直接把车停在巴士站,公交车不得不在马路中间停靠上下客,而路的这一边也被家长的车占了。我的建议我的建议我的建议我的建议::::

1、、、、为了减轻交通拥堵负荷,交警部门应在学校门口设置执勤点。校门口应该标有“严禁停车”的字样,并对于非法停车给予大力度的处罚。

2、、、、设立安全通道,保护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安排管理人员; 错开与其他学校的放学时间,避开高峰期;及时疏散放学的学生,严禁在门口逗留;

3、、、、家长乱停车、乱掉头、占用人行道等行为还需自我约束,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炉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道路安全知识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