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结合小剂量氨茶碱治疗轻中度哮喘的疗效评价

2022-09-13

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 是气道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1]。尽管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哮喘治疗的首选用药, 优化治疗方案, 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仍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就小剂量吸人糖皮质激素结合小剂量氨茶碱治疗轻中度哮喘的疗效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呼吸内科就诊及住院的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5例, 男34例, 女21例;对照组55例, 男36例, 女19例。2组在性别、年龄、疗程方面均没显著差异, 具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

对照组: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200μg, 每天3次治疗。观察组: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100μg加口服氨茶碱0.05~0.1g, 每天3次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有必要时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 (喘乐宁) , 疗程12周。

1.3 疗效评定

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 PEF达预计值80%以上;显效:哮喘发作较前明显减轻, PEF达预计值60%以上;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 PEF有所改善, 但仍需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临床症状及PEF测定值均无改善。以控制及显效计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观察记录2组患者各项指标, 结果见表1。 (2) 不良反应:对照组中出现4例咽干, 3例恶心, 3例声嘶, 1例咽部念珠菌感染, 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中有2例恶心, 1例心悸, 1例咽干, 发生率为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哮喘, 是气道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许多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此过程的发生[1]。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关于发病机制的假说有多种。如细胞因子机制、炎性细胞和炎症介质、环境-神经调节机制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哮喘抗炎治疗最有效、最常用的药物, 主要通过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有活性受体类固醇复合物, 并移行至细胞核与特异核酸序列结合, 参与炎性基因转录过程, 最终达到抑制炎性细胞渗出、上皮细胞增生和损伤以及基底膜增厚等治疗目的[3]。但即使是肺部吸人性激素, 也会由肺部进入血液循环, 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潜在不良反应也在加大[4]。在哮喘治疗中, 常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联合用药, 减少激素使用量。在治疗哮喘时茶碱具有以下作用: (1) 控制夜间发作性哮喘, 抑制夜间中性粒细胞的渗出及凌晨嗜酸性粒细胞的渗出; (2) 补充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效果, 对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不能控制的哮喘, 茶碱治疗效果理想; (3) 控制持续发作性哮喘; (4) 与β2-受体激动剂有协同作用; (5) 可直接舒张痉挛的呼吸道平滑肌[5]。有研究报道, 小剂量茶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能减轻哮喘的症状和发作次数, 缓释茶碱, 对于控制夜间哮喘具有良好作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0.05

在本研究中, 小剂量茶碱与小剂量激素吸入合用与单用较大剂量吸入对哮喘的治疗效果相近但稍好 (P>0.05) 。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P<0.05) 。相关研究显示, 小剂量的茶碱与小剂量ICS合用效果与LABA联合ICS效果相当, 与单用大剂量激素者相比, 明显减少在夜间使用沙丁胺醇的次数,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联合用药不但能更有效地控制哮喘症状和发作次数, 减轻大剂量激素药物不良反应, 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结合口服小剂量氨茶碱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 对照组:吸人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200μg, 每天3次治疗。观察组: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100μg加氨茶碱0.05~0.1g, 每天3次治疗。结果 小剂量茶碱与小剂量激素吸入合用与单用较大剂量吸入对哮喘的治疗效果相近 (P>0.05) , 不良反应明显的减少 (P<0.05) 。结论 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结合小剂量氨茶碱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哮喘,糖皮质激素,氨茶碱

参考文献

[1] 孔灵菲.最新哮喘全球防止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4) :225~226.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 (3) :177~185.

[3] 龚震明.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成人哮喘长期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08, 37 (22) :2610.

[4] 张绍曦, 赵海金.支气管哮喘临床诊疗指标及治疗进展-呼吸系统疾病 (13) [J].新医学, 2007, 38 (1) :56~59.

[5] 李建华.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药业, 2008, 17 (5) :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析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内审工作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