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2-09-13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模式。工学结合就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 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 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课堂的实用性与开放性, 是贯穿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学习和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 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同时, 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感受真实的工作情境, 提高了学生毕业后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模式。它的实施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职数学是高职教育中一门重要基础课, 数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如何改革高职数学课的教学, 以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结合我院的办学实际,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1 构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数学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考虑学生专业的实际需求, 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把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放在首位, 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走实用型的路子。

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打破数学学科的原来课程体系, 增强开放性, 有针对性进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课题的实践和研究, 我们认真研究了各专业培养计划, 对各专业数学课程内容的需求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要实施模块化内容设置的构想, 对于不同学生的需要和不同专业的需求, 采取“基础必修模块+专业规定选修模块+定向延伸模块”的弹性课程设置体系。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 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体系完整性和逻辑体系严谨性, 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课程和毕业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

1.1 确定公共基础课的必修模块, 体现数学的基础性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数学本身是一种工具, 无论任何专业, 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都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 数学对技术人才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数学几乎是一切再学习的基础。高职学生应掌握的共同数学基础内容就是一元函数微积分, 以及象Mathematica简介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也可以说是高职阶段的通识教育, 体现了“必需”的原则。

1.2 完善专业需求选修模块, 体现数学学科的应用性

高职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提供知识和工具的支撑。按照专业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们通过与各专业主干课程任课教师沟通研究, 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 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这部分内容包括常微分方程、级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向量代数以及空间解析几何的部分内容。如机电类专业课程中要用到向量代数、线性方程组、二重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等知识;如计算机类专业要用到布尔代数、逻辑基础等内容;如土木类专业教学要用级数和概率统计等知识;如经管类需要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如制造类专业需要空间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 二元函数微积分等内容;如电气专业开设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在机械系各专业开设“线性代数”;如现代服务类专业规定选修内容为矩阵、线性方程组和概率与统计等内容;这种各取所需来弹性设置课程, 使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真正接轨, 学以致用, 体现数学学科的应用性。

1.3 设置学生发展需求的延伸模块, 体现数学的广泛性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针对一些对数学有深厚的兴趣或继续深造的学生设置的, 如误差与误差分析, 插值法与逼近, 非线性数值方法等内容, 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 了解一些最新的数学工具和软件等, 以满足将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 倡导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高职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的高职数学教学多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为主, 教师控制着教学的进程,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不能主动参与教学, 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了。因此, 高职数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应逐步由教师讲授为主过渡到探究式教学,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知识迈向主动获取知识, 构建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探究式教学应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着确定的课题, 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 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究, 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 在教学活动中, 要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探究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 与学生一起互动探究, 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从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性教学的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四个阶段。其中提出问题阶段是探究性教学活动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探究目标。解决问题是探究的核心, 而探究性活动突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学生探究性活动的评价, 重点是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 而不能只看最终的结果,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创造性和合作能力等, 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让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再创造, 让学生在分析探究、讨论交流中,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实施内容讲授实用化, 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必须遵循“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做到少而精、实用、够用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几方面。

3.1 淡化理论, 注重实践应用

在高职的高等数学教学中, 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公式等, 应淡化严格的数学推理及论证, 运用几何说明, 注重直观、形象的理解, 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深入浅出, 不要人为的制造难点, 不过分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如极限概念用描述性定义叙述, 学生能够理解即可;微分中值定理采用几何说明法;将分散于微积分学各部分的有关数值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起, 用数值分析的观点结合计算机处理等;这样从实际出发, 从实验出发, 不做严格证明, 或借助多媒体与一些软件,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2 贴近专业, 实行案例教学

教师应多收集与教学内容和贴近学生专业的数学实例, 尽可能多地将数学与各专业领域联系起来, 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 在学习导数概念时, 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实例, 在机电系可选非恒定电流强度、质量非均匀分布细杆的线密度、变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变化率等例子。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介绍边际成本的问题, 农科类专业可以介绍细胞繁殖速度、边际产量问题等。同时, 引入数学建模的有关知识, 增加数学建模的例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出发, 来学习数学知识, 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拓宽思路,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高等数学的工具性和服务性。

总之, 使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不仅要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更需要我们教师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不懈的去努力和探索。

摘要: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模式, 研究高职数学课如何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尤为重要。本文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6]16号,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 马丽杰.工学结合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7) .

[3] 于坚.高等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6 (11) .

[4] 彭建.实施“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8 (2) .

[5] 聂天霞, 徐强.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9)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的生态化教学探讨下一篇:水泥胶砂搅拌机叶片转速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