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节水改造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灌区节水改造范文

加快节水改造 深化灌区改革

加快节水改造 深化灌区改革 把全省灌区建设管理推向新阶段

刘建明

(河北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

石家庄

050011)

摘 要:加强大中型灌区建设与发展是河北省缓解水资源紧缺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局面的重要举措,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在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多年来的灌区节水改造和体制机制改革实践取得了灌溉节水、农业增产、农民减负增收等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规模效益不显著等问题。加大投入、加快灌区节水改造、科学分析评价、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引导十分必要。

关键词:地表水;灌区;节水改造;改革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B

河北省是一个地处北方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大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省内水资源紧缺,其时空分布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突出矛盾,水旱灾害频繁。农田灌溉对农业和粮食生产至关重要。河北省多年来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造成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源节流并重,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加强地表水灌区的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节水、高产和高效,对缓解全省水资源紧缺状况、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支撑“三农”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引水30~40亿m3(占全省农业灌溉用水的22%以上),

2实灌面积为64多万hm。灌区以粮食作物为主,兼有棉花、油料等其它经济作物。

1.2 灌区管理

灌区骨干工程由国家负责,并设专管机构,现有职工7500多人;支渠及以下的田间工程由群众自主管理或乡镇、村委会代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灌区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很不健全。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各灌区实行了“包浇队”等浇地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逐步推行经济责任制、干部选聘制、经费包干制等,加强了企业化管理,依法制定和完善了水费计征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灌区管理向生产经营服务型转变,从1996年开始探索推行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现已累计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1100多个,管理面积22多万hm2,参与农户50多万户,在明确管护主体、加强工程维护和科学灌溉、节水增效及水费征收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3 地位和作用

灌区建设管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集中体现在:一是为规模化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灌区粮食总产达610多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0%以上),已成为全省粮、棉、油生产的重要基地。二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灌区所在地经济社会1 灌区现状及其作用

1.1 工程及用水

河北省共有大中型地表水灌区160多处(其中2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有21处),主要分布于省境中东部和中南部,地处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及滦河等五大水系,涉及104个县(市、区)。灌区共有各级渠道7700多条、长度5万多km,防渗衬砌长度8500多km,共有渠系建筑物16.86万处座,渠系配套22面积70多万hm。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160多万hm,有效灌溉面积120多万hm(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27%

收稿日期:2011-06-07 作者简介:刘建明(1967-),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灌区建设与管理工作。E-mail: 163jmliu@163.com。 2以上)。灌区主要从水库和河道引水,近年来的年灌溉2 加快节水改造 深化灌区改革 把全省灌区建设管理推向新阶段 刘建明

的发展,灌区已由单一的为农田灌溉服务转变以灌溉服务为主,兼顾为企业、城市生活、生态供水等多元化服务。三是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条件。灌区建设管理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在改善农田水生态环境的同时,直接美化了城乡人居环境。

2 节水改造及其成效

为从根本上扭转全省大中型灌区基础设施脆弱、用水效率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河北省加大了灌区节水改造的力度。1998~2010年,共争取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1世纪首都水资源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投资计划20多亿元(含需要地方配套部分),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近14亿元,完成砼113.45万m3,土石方0.30亿m3,钢结构安装0.27万t。有20多条骨干渠道恢复到了设计标准,新增、改造渠道1032.33km,防渗衬砌1406.54km,配改建筑物4105座。灌溉输水能力达到40多亿m3,实灌面积可以达到64.6多万hm2,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年增粮食生产能力达130多万t。

在灌区节水改造的过程中,一是按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办法和规范规程的要求,抓实抓细各项前期工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概预算、灌区管理、信息化、监理等方面专家的作用,严把项目论证和审查审批关;二是搞好项目规范化全程监管,全面推行“四制”管理方式,在防渗断面结构设计、施工工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工程验收移交后,抓好档案资料管理,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管护责任;三是积极推进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改革,深化灌区内部人事、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符合本省灌区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行)》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行)》等政策规定,编制和审批了改革方案。根据《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加强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建设。还科学进行供水成本核算,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完善计量设施,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通过灌区节水改造与管理改革,一是灌排体系逐步完善,提高了灌排保障程度,优化了资源配置,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了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提高了安全输水能力,推进了参与式灌溉管理,减少了管理费用,降低了农民用水成本;

三是转变了人们的用水观念,减少了水事纠纷,改善了乡风,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四是修复或改善了农田水生态环境,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降低了农药用量,提高了农作物品质,推进了周边村镇的环境建设;五是锻炼了灌区建设管理队伍,积累了经验和技能,提高了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效益水平。

3 主要存在问题

当前全省灌区面临灌溉水资源有限(甚至不断减少)、耕地面积日益萎缩、农灌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困难而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等诸多不利影响。要进一步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保障和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灌区的基础设施保障与支撑能力、自身建设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要,近年来,部分城市除开采地下水外,已将大量的地上水引入城市,挤占了农业用水,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年灌溉

引水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60~70亿m

3,减少到目前的30~40亿m3。二是灌溉用水效率依然不高。灌区工程多数兴建于20世纪

五、六十年代,工程建设“先天不足”,多年来无力维修养护,尽管实施了灌区节水改造,但据调查,仍有40%以上的干、支渠及30%以上的建筑物老化失修,渠道防渗配套率为10%~20%,中型灌区的控制性建筑物和管理设施普遍缺乏。全省大中型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4左右,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显突出。

(2)是总体投入水平较低。据统计,已下达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资计划仅为原规划的32.58%,而中型灌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灌区节水改造需要地方配套40%~50%的资金,河北省是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地方财力有限,且大多数灌区所在的市(县)多为农业市(县)或革命老区,水价难抵成本而灌区自身的经济状况较差,项目配套资金到位难,实际完成投资仅为原规划投资的19.13%,加剧了节水改造投入的不足,工程老化失修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据2010年调查,全省大型灌区待改造的渠道还有近3万km,需要配套改造的建筑物14万处座。全省大型灌区2009~2020年节水改造规划估算投资172.63亿元,中型灌区“十二五”估算投资29.73亿元,投资缺口很大,比照近年来的年度投资水平,灌区节水改造任重而道远。 加快节水改造 深化灌区改革 把全省灌区建设管理推向新阶段 刘建明 3 (3)是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单一。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是按照基建程序进行,实施项目“四制”,前期工作程序较为繁琐,审批环节多、耗时长,对工程建设进度影响较大。灌区工程建设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种类繁多的特点,且多数属于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照搬基建程序操作多有不适,项目施工期除了受汛期和冰冻期的限制,还要照顾到灌溉季节的农田输水、灌溉和发电,黄金施工期只有每年10~12月上旬的2~3个月,而项目操作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致使项目投资不能尽快发挥效益。

(4)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乏力。灌区灌溉水资源的经营受各种不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很大,自身不能通过集约管理实现增收获益,而可用灌溉水资源的日益减少和低经济价值运行,环境生态和防洪保障等公益性部分(包括灌溉水源及灌排工程设施的占用)难以得到合理回报和补偿等,必然挫伤灌区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灌区体制改革涉及发改、财政、人事、社会保障、税务等相关部门,缺乏整体推进合力,造成改革滞后,“两定”、“两费”落实难,加上供水价格机制不合理、农民用水户协会缺乏运行经费和服务能力不足等等,都严重制约着灌区的发展。

4 发展思路与建议

4.1 思路与目标

灌区发展涉及到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等诸多方面,应从“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谋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农业、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推进改革的要求,抓住农田、农业、农村和广大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环境用水这一主题,遵循区域水资源循环规律,谋求灌区(或县域)范围内水资源的科学调控与持续高效利用,大力推进科学用水、管水、保水和节水,逐步建立起富有时代特征的灵活高效的灌区建设管理经营体系。

4.2 措施和建议

(1)加强灌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彻底扭转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水平低的局面。一是坚持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建设同步推进,科学编制灌区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把规划作为引导灌区发展的重要依据;二是突出公益性或准公益

性特点,加大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投入力度,整合各方面资金,探索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三是加快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加大年度项目的实施力度,加强协调并适当简化前期操作程序,尽快实现规模效益和整体效益。

(2)科学进行效益效果评价。着眼于灌区建设管理活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等各方面效益,本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尽快确立和完善灌区效益效果评价评估体系与方法。一是科学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切合灌区实际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二是确立基于系统化、模糊数学、灰色理论等方法技术之上的综合评判技术与方法,据此对灌区现状、水资源配置、未来发展及项目实施成效进行综合评判,进而作为编修规划、完善政策、科学决策、激励竞争的重要依据,引导灌区良性化发展。

(3)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快落实“两定”、“两费”,妥善解决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二是深化灌区基层单位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三是在不断完善量测水设施的基础上,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在水价未达到供水成本之前,实施政策性补贴。

(4)依靠科技促进持续发展。一是围绕灌区管水、用水、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灌区改革与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理论充实灌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头脑,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的灌区建管队伍,提升整体素质和建管水平,增强灌区发展的内在潜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徐光.河北省十余年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回顾[J].河

北水利,2008,(10):15~17.

[2] 刘建明.努力推进河北省农村水利的科学发展[J].水利发展

研究,2005,(7):33~36.

[3] 刘建明.靠新机制引领和助推农田水利设施[J].中国水利,

2008,(9):11~12.

[4] 刘建明.搞好农村水利工作 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河北水利,2006,(4):11~12.4 加快节水改造 深化灌区改革 把全省灌区建设管理推向新阶段 刘建明

第二篇:甘肃省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规划

(2015—2017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升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和科学合理利用,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为平台,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将稳定粮食生产、强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等与发展节水农业结合,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和垄膜沟灌两大技术;注重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相结合,农机农艺相配套,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努力把我省灌区建成全国节水型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区,实现节水增粮、节水增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与国家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在摸清水资源供求现状、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科学编制农田高效节水规划,适当集中连片,规模推进,明确分发展目标,将农田高效节水任务落实到乡村和地块,扩大灌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技术推广层面上,按照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水利配套工程和节水灌溉设施基础条件等,确定不同作物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的适宜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把节水性、效益性和生态性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在任务安排及技术补贴环节上,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用户收入水平,有所不同、有所差别。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高效作物和容易见效、投资少的垄膜沟灌技术推广应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群众接受能力,逐步扩大投资较大的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提升。

4.提升技术,点面结合。制定适合不同区域和作物的滴灌施肥制度及垄膜沟灌技术参数与主推模式,规范垄膜沟灌技术,并与现有管灌技术紧密结合,有重点的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作物需水、需肥规律进行试验研究,提升滴灌技术,做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提高项目总体效益。

5.完善机制,政策引导。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动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引导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节约用水,对节约下来的灌溉用水鼓励流转。对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县市区将予以奖惩。

(三)规划目标。

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两大技术为主,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面积每年稳定在1000万亩,实现“年节水10亿方、增收10亿元”的目标。其中,2015年河西区域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分别为554万亩、1

45万亩;中部区域分别为238万亩、

45万亩;东南区域分别为8万亩、1万亩(分面积详见附表)。通过开展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达到应用膜下滴灌技术,亩节水150—200立方米,亩节肥20—30%左右,亩增收100—200元;应用垄膜沟灌技术,亩节水80—100立方米,亩增收60—100元,使项目区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10%左右。

二、实施区域和主要任务

(一)实施区域。

在我省灌区有灌溉条件的40个县市区和嘉峪关市、兰州五区、兰州新区及省农垦公司农场共44个项目单位实施。将全省灌区分为三个区域:河西区域,包括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5市18个项目县区和省农垦公司农场;中部区域,包括白银市、兰州市、定西市、临夏州4市的17个项目县区;东南区域,包括天水、平凉、庆阳、陇南4市的8个项目县区。

(二)实施重点。

在抓好水资源综合利用田间配水渠道配套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与提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耦合,达到节水、节肥、省工、增效的目的。规范垄膜沟灌技术的推广,注重农艺与农机有机结合,注重大田种植与设施农业相互兼顾,注重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协调配比。

1.膜下滴灌技术主要在高效经济作物及设施农业方面推广应用。在项目区现有膜下滴灌推广应用面积160万亩的基础上,3年新增140万亩,其中2015年40万亩,2016年50万亩,2017年50万亩,累计达到300万亩。

2.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以“中央财政统借统还以色列政府贷款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涉及的敦煌、金塔、玉门、凉州、古浪、民勤、高台、临泽、山丹9个县市区和设施农业为重点,兼顾其他灌溉农业区。3年累计实施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100万亩(含每年1万亩的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其中2015年20万亩、2016年30万亩、2017年50万亩。

3.垄膜沟灌技术重点在蔬菜和粮食作物上推广应用。玉米重点采用半膜平铺起垄沟灌和全膜沟播沟灌技术;马铃薯、蔬菜重点采用半膜垄作沟灌技术;小麦、大麦、油菜等密植作物重点采用全膜微垄节水技术。其中,2015年示范推广面积800万亩,2016年750万亩,2017年700万亩。

(三)主要任务。

1.稳定粮食种植,强化优势产业。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要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与发展高效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坚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强化节水农业在我省杂交玉米制种、马铃薯、葡萄、啤酒大麦等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旅游和工业城市鼓励发展特色经济作物,通过旅游业带动节水农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挖掘农艺节水潜力,改革种植制度,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高效节水耕作制度和农业种植结构,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积极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发展,扩大蔬菜、瓜类、葡萄等种植规模,加快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发展步伐,大力示范推广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超时令的农产品,扩大高效集约型农业生产规模。特别是沙漠绿洲边缘区和交界地带,不断扩大经济价值高、耐旱性能强的枸杞、大枣和牧草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用水效益。

2.鼓励土地流转,规范核心示范。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实施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对于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的优先给予地膜、水溶肥等补贴。将核心示范点与测土配方施肥、粮棉高产创建、优良品种选育、病虫综合防控、深松耕少免耕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区域优势和种植作物,每县每年要建立多个节水核心示范区,通过以点带面,推动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

3.加强技术培训,创新技术模式。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负责全省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灌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成立技术指导小组,通过现场指导、印发挂图和画册等多种形式加强技术培训、宣传,每年培训农田高效节水示范户10000户,使项目区每个农户至少有1人接受过1次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乡镇技术人员1000人次,农民技术员10000人次,农民5万人次,连续培训3年。推广、科研和教学等单位要加强合作,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开展高效农田节水的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精准施肥技术、配套品种、种植模式、农机具配套等方面的试验研究。重点推进水溶性肥料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探索区域统一供肥模式,及时研究解决河水灌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广示范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扩大密植作物全膜微垄节水技术;东南部山区,完善小水截流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小水池、集雨窖等雨水集流工程实施垄膜沟灌技术,并采用移动滴灌、注水补灌等技术措施在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进行补充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总结创新高效节水生产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指导农民科学灌水、规范种植,完善灌区农业节水技术路线,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探索灌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新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高效节水农业用水指标考核体系,把高效节水农业发展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工作制度,细化奖惩办法,落实节水责任,形成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技术干部包质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农牧厅、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协作,切实加强对全省灌区农田高效节水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设省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办公室,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各县市区及乡镇政府要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省农牧厅要加强督促检查,对分解到市州、县市区的工作任务及时进行抽查和验收,全面掌握工作动态。

(二)加大补贴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整合现有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流域综合治理及各级政府和企业项目资金,加大对膜下滴灌技术及垄膜沟灌技术所需的地膜和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所需的水溶肥料等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形成国家支持、地方补助、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效节水农业投入机制。将节水配套机具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优先享受补贴政策。开展整建制推进工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节水工作成效显著、示范推广面积大的县市区和大户进行奖励,进一步调动各地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创新节水机制。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稳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定额配水、节约有奖、超用加价的办法,进一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城乡一体”的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在明确初始水权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建立农民用水协会和水权交易与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参与水权的分配、水价的管理和水量的监督。对于节约下来的水资源可转让用于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建设,让农民得到节水的实惠。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技术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确保用户收入稳定增加。

(四)强化项目管理。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的示范推广由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承担、县级农技中心配合。各项目区要实行公示制度,对享受扶持政策的用户实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物资扶持分户登记造册和以户为单位的登记卡,由用户在登记卡上签字确认,确保扶持政策入村到户。对膜下滴灌技术中用过的废旧滴灌带,鼓励生产企业及时回收,并根据回收的数量补充新滴灌带,具体费用由地方财政、农户、加工企业三方协商解决。对垄膜沟灌技术推广产生的废旧地膜,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回收利用,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引导用户在使用0

01mm以上地膜的同时,加强地膜日常管理保护,实现一年覆膜两年使用;对破损严重的地膜,保留至第二年播种前,揭旧膜覆新膜,以利保墒。示范推广机械拾膜技术,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努力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探索应用降解膜,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减少地膜使用试验研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附表:甘肃省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2015-2017年规划表 抄 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第三篇:中型灌区改造项目申报书(可研报告)编制提纲(修订)

附件3 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

目 录

1、项目提要

2、灌区所在地经济社会概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3、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灌区水量供需分析及水质分析

5、建设标准及总体布置

6、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效益及经济评价

9、环境影响评价及土壤流失防治

10、建设管理及施工组织

11、建后运行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12、主要结论 表格 图纸

(说明: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文字宜简练、篇幅应适当,全部文字、表格、图纸应为A4幅面,并装订成一册)

1 1 项目提要 1.1 项目背景及依据

简要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有关的政策、法规、文件等方面的依据。 1.2 灌区所在地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简要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旗、团场等)的气候、人口、土地、农业、经济、财政、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灌区人口、耕地、灌溉面积、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年代、现状及完好率等。

1.3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4 灌区水量供需分析及水质分析 1.5 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1.6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7 效益及经济评价

1.8 建设管理、建后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1.9 主要结论

2 灌区所在地经济社会概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2.1 自然状况

介绍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工程地质、水文、降水、水资源和主要自然灾害等情况。 2.2 经济社会状况

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旗、团场等)的人口、土地、耕地、灌溉面积、中低产田、农业、经济、财政、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2.3 基础设施状况

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旗、团场等)交通、电力、通信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情况。

2.4 灌区骨干水利工程状况

说明灌区人口,耕地,灌溉面积,水源工程、骨干工程建设年代、现状及完好率等方面的情况。简要说明灌区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情况等。如有必要,简要说明当地大型防洪、排涝等工程现状。

2.5 农业生产状况及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状况

说明项目所在地主要农作物种类、种植结构、复种指数、主要农产品产量、平均亩产等;说明项目所在地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已完成的中低产田改造面积、投资以及起止年份等。

本章的主要指标和数据应填在附表1《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2 经济社会及基本现状表》中。

3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 骨干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3.2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列出灌区骨干工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农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对灌区骨干工程的要求 3.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灌区水量供需平析及水质分析 4.1 灌区现状水量供需分析

分析计算灌区水源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灌区水利工程现状供水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现状需水量(包括灌溉、工业、生活、生态环境、其他等),并说明富余或短缺结果。

现状灌溉需水量以现状灌溉定额为基础计算。

计算采用的频率为:以淮河和秦岭为分界线,北方灌区一般采用50%,南方及北方水稻灌区一般采用75%。

4.2 项目实施完成后灌区水量供需分析

分析计算项目实施完成后灌区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需水量(包括灌溉、工业、生活、生态环境、其他等),并说明富余或短缺结果(原则上不允许出现短缺情况)。

项目实施完成后灌溉需水量以设计灌溉定额(应低于现状灌溉定额)为基础计算。 计算采用的频率同4.1。 4.3 灌溉水质分析

对灌区灌溉用水的水质状况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分析结果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本章的分析结果应填在附表2《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水量供需分析、经济评价、建后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表》中。

5 建设标准及总体布置 5.1 建设指导思想 5.2 建设目标

主要是新增及恢复灌溉面积、改善灌溉面积、年增节水能力、年增供水能力、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灌溉保证率等方面的指标。

3 5.3 等级标准

根据有关标准规范确定。

5.4 总体布置及主要单项工程设计方案选择 5.5 渠道设计成果

5.6 水源及渠首工程、泵站和主要渠系建筑物设计成果

以表格方式列出需疏浚、开挖和衬砌的渠道长度、流量和断面尺寸等,需改建、重建的水源及渠首工程、泵站和主要渠系建筑物规模、尺寸、装机容量等。

本章一些指标数据应填在附表3《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中。

6 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6.1 主要建设内容(主要单项工程)

针对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中所列的主要单项工程)以及工程管护设施、量水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环保土保工程等,并列出汇总表。 6.2 主要工程数量

估算建设上述主要单项工程需要完成的土方开挖、回填量,石方开挖、回填、砌筑量,混凝土浇筑量,以及防渗土工膜布铺设数量等,并列出汇总表。 6.3 主要建筑材料和设备数量

列出建筑工程、金属结构购置及制作安装工程、机电设备购置及制作安装工程等涉及的主要建筑材料和设备数量汇总表

本章一些指标数据应填在附表3《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中。

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依据及有关规定

列出项目投资估算依据及有关规定,主要根据省级水利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标准和定额等进行项目投资估算。 7.2 投资估算

建筑工程费是指项目建设涉及的土建工程方面的费用,如渠道开挖疏浚、衬砌防渗,渠系建筑物及泵站土建部分建设等。

设备购置及制作安装工程费包括金属结构设备购置及制作安装工程费、机电设备购置及制作安装工程费等。

金属结构设备购置及制作安装工程费是指项目建设涉及的金属结构设备制作制

4 造、采购及安装方面的费用,如水闸闸门和启闭机等。

机电设备购置及制作安装工程费是指项目建设涉及的机电设备购置及制作安装方面的费用,如泵站中的机电设备部分、配套输变电工程,量水设施及信息系统中的机电设备部分等(注意:此处禁列车辆、办公设备购置等费用)。

施工临时工程费是指项目建设涉及的必要的临时性工程建设费用,约按永久建筑及安装工程费的3-4%估算(以新建为主的项目取上限,以续建和更新改造为主的项目取下限)。

环保土保工程费是指项目建设涉及的环保及土壤保持工程方面的费用。(一般列10-20万元)。

勘测设计费(包括规划统筹费--约占10%、勘测设计费--约占90%),约按建筑工程费和设备购置及制作安装工程费之和(即建安工程费)的3%估算。

建设管理费(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如组织或委托招投标等--约占65%、建设监理费--约占35%),约按建安工程费的3.5%估算。(注意:此处禁列占地、拆迁及苗木补偿等费用)。

不可预见费(基本预备费),约按建安工程费的5%估算。

项目总投资即为“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及制作安装工程费+勘测设计费+建设管理费+不可预见费”。

人工、材料等单价和合理税金应采用市场时价及现行有关规定比例,不将材料价差等单独列出。

要将项目投资估算汇总表(格式见后)、分项费用估算表、单价分析汇总表、人工工时费及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等表格放在本章最后。 7.3 资金筹措方案

根据有关规定,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水利部门(含灌区管理单位)资金等。

依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鼓励引导受益乡镇、农村集体和农民以筹资、投劳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但数额一般不宜超过项目总费用(总投资)额的10%(填入其他资金栏)。

项目地方资金配套比例执行所在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配套比例政策。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水利部门(含灌区管理单位)资金须有可靠的资金来源。鼓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水利部门(含灌区管理单位)等多配套、多筹集资金。 7.4 分年投资计划

按照计划建设工期(一般按24个月考虑),以列表方式合理提出分年投资计划。 7.5 建设资金管理

按照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方案和设想。各项资

5 金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严禁挪用、截留和抵扣。财政资金按灌区管理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县级财政或地级财政报账制,并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等。

本章一些指标数据应填在附表3《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中。

8 效益及经济评价 8.1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主要是新增及恢复灌溉面积、改善灌溉面积、年增供水能力、年增节水能力、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等指标。 8.2 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值

主要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棉花生产能力、油料生产能力、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新增产值等指标。要分析说明新增及恢复灌面、改善灌面分别亩均增产能力。 8.3 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8.4 经济评价

按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项目经济评价,主要计算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应大于8%)、经济效益费用比(应大于1)、经济净现值(应大于0),以及单位面积投资、成本水价等技术经济指标和参数,并进行评价分析。

本章的分析结果应填在附表2《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水量供需分析、经济评价、建后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表》、附表3《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中。

9 环境影响评价及土壤流失防治 9.1 对环境及土壤流失防治的有利影响 9.2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 9.3 对环境不利影响及可能造成土壤流失的防治措施 9.4 环境影响评价及土壤流失防治结论

10 建设管理及施工组织 10.1 建设管理

提出项目建设管理设想。要成立或明确项目法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建设管理;限额以上主要单项工程及主要设备,要通过招标投标选择施工单位和供货单位;要实行建设监理制和项目公示制。 10.2 施工组织

说明施工条件和主要建筑材料、设备来源,提出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进度安排(建

6 设工期一般按24个月考虑)。 10.3 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提出主要单项工程的施工方案。

11 建后运行管护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11.1 灌区运行管护及管理体制现状 11.2 建后管护机构、人员和经费来源 11.3 建后管护制度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提出建后管护制度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设想。应提高为用水户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要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列出计划成立的协会个数及协会管理的灌溉面积),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等。 11.4 水价核算及水费收取

本章主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的有关规定,提出改革设想,进行水价核算,提出水费收取方式。

本章的分析结果应填在附表2《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水量供需分析、经济评价、建后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表》中。

12 主要结论

概要说明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

表格

1、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经济社会及基本现状表

2、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水量供需分析、经济评价、建后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表

3、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效益计划表

图纸

1、灌区位置图

2、灌区总体平面布置图(应标明现状灌溉面积、计划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计划改善灌溉面积、主要单项工程位置及主要技术指标等)。

3、主要渠道剖面图、主要渠系建筑物剖面图、水源及渠首工程和泵站剖面图等。

第四篇:石津灌区调研提纲

调研提纲

——石津灌区管理局灌溉用水管理系统

一、组织机构调研

二、背景

1、 生产现状背景及要求(重点工程管理和灌溉用水)

2、 人员背景

3、 信息化背景及要求

4、 办公自动化背景及要求

5、 应用系统状况(有什么,谁用,干什么,状态,存在的问题,是否有需求)

6、 硬件应用状态(有什么,谁用,干什么,状态,存在的问题,是否有需求)

三、业务流调研

四、工程管理组织机构和业务流调研

1、 组织机构

2、 业务流

3、 元数据

4、 业务数据

5、 重点业务调研:

a) 内部业务(采购管理、工程分包与分项、工程进度管理、验收管理、回款管理、欠款管理、废品管理、合同管理、用料管理及协作) b) 对外业务(售前管理、采购管理、工程分包与分项、工程进度管理、验收管理、回款管理、欠款管理、废品管理、合同管理、用料管理及协作)

五、灌溉用水组织机构和业务流调研

一、 组织机构

二、 业务流

三、 元数据

四、 业务数据

五、 重点业务调研:

a) 基本信息(基础建设)

(气候、雨量、墒情、水库蓄水量、土壤改良与恶化、地下水)

田地类型:大棚、地膜、明地(亩、区域)

灌溉类型:喷灌、滴灌、漫灌(亩、区域)

灌溉设施(固定、移动、天每亩)

组织机构:设备与资金(一队、二队)

种植类型(亩、区域)

(地形) b) 计划内业务

用水计划

用水情况

调水计划

实际调水 配水计划 实际配水

停水管理(审批、原因、停水率) 水效率 c) 计划外业务

客户信誉 用水审批 退水审核 回款管理 欠款管理 合同管理

计费管理(补偿、减免等) d) 维修

六、防洪、防涝

七、土水监测

八、防风固沙与水土流失

第五篇:灌区水费收缴模式的改革

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农业用水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农村工作“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重大举措。农村灌溉用水水费改革,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用水管理环节,其目的是杜绝不合理收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促进节约用水。xx灌区在水费征收与管理工作中结合灌区实际,积极改革,大胆试验,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如何做到水费征收中的公开、公正、透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水费征收的科学性、规范性,降低水费征收成本,还需要做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真正达到计量准确,水费入库及时,资金周转周期短,使用效率高的目的。

二、对策与建议

1、建立量价分离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供水管理体制上存在供水服务条块分离,供水管理单位重视干、支渠管理,轻视田间工程管理和灌区服务。干支渠道管理部门、水务部门和乡镇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农民灌溉用水管理上不能形成合力,量价合一,水量与水费由基层管水人员直接定量和收取,由于基层管水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往往造成计量不准,加量加价,帐务不清,导致管水单位与用水户的矛盾激化,用水市场混乱,群众意见较大,破坏了用水市场的正常用水秩序,为灌溉管理工作带

来了诸多不便和人为困难。

为了克服这些矛盾,建议在灌溉管理体制上进行量价分离改革试点,用水户的水量由各管理站组织强有力的技术干部指导把关,建立用水量确认单,管理单位和用水户双方签字盖章。用水量确认单一式五联,站、段、斗、用水户及局计财科各一联,作为水费收缴依据。水费收缴为了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资金滞留时间,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局计财科直接实施。其方法是可在灌区按片设立收缴点,常年坐点,与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努力做到量准价实,严格执行水价政策,服务农户,取信于民。

2、用水者协会组织建设

农民用水者协会是连接用水户和供水单位的桥梁,建立起用水户广泛参与,能真正体现广大农民利益的用水者协会组织,将斗渠以下的管理使用权移交给农民用水者协会,实现田间工程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运作模式。认真做好灌溉的服务工作,同时根据受益农户种植面积、作物种植类型登记造册,与农户建立用水交费服务卡,以此作为预征水费和最终结算水费及“一票到户”的依据。为了建立基层灌溉管理模式,管护好田间工程,减低亩均水费,减轻农民负担,可以一个管理段为一改制单元,组织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实行用水户参与式管理。管理局应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的业务指导,定期培训协会会员和执委,使其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政策法规知识和灌溉技术基础,积极推广成功经验,不断提高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工作效率。

3、测水量水设施建设

测水量水设施是灌溉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社会,取信于民,建立公开、公正、透明,规范管理的重要管理设施。结合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和灌区体改配套项目,可先行安排部分自动化水平高、能够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现代化测水量水设施,保证测水量水精度高,计量准确,操作简单易行,农民容易接受的测水量水计量装置。引进先进的智能化取水设备(IC卡),用水者购卡用水,插卡取水,达到测水量水公开、透明,赢得群众的信赖。

4、水费征收软件开发

加强灌溉管理工作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灌溉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结合灌区实际,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制开发水费征收软件系统,实现水费收缴自动化、微机化。建立灌区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水量、水费资源共享,帐务公开,查询方便。

水费收缴工作是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关系灌区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稳定的重要工作,面对当前农村形势、切实解决好灌溉水量、水费管理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为民、爱民、亲民的重要体现。因此,此项工作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在试点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培教师培训范文下一篇:个人年总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