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格局影响管理论文

2022-04-28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德育格局影响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德育评价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既是提升德育实效的有力抓手,又是培养满足新发展格局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依然面临评价主体单一、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应从延伸评价主体、转变价值取向、明确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法层面出发,重塑德育评价范式,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人才支撑。

德育格局影响管理论文 篇1:

新时代如何在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

摘要:少先队是少年儿童中的一种群众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少年儿童群体的正当权益,让他们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有用的人才。因此,少先队也是对儿童阶段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新时代在德育格局中如何发挥少先队工作的作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德育格局;少先队;榜样;主题活动;全局意识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代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从发挥少先队德育榜样的作用,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在德育格局中树立全局意识等三个方面,探索了新时代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作用的方法。

一、新时代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的作用分析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简称,是由中国少年儿童组成的群众组织,由中国共产党创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教育性,诚实、勇敢、活泼、团结是少先队的作风。少先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预备力量,在新时代的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倘若对少先队的思想教育產生偏差,造成不利影响的不仅是少先队本身,甚至是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方向。新时代下的儿童教育,德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果能正确发挥出少先队工作的作用,无论是对于少先队本身,还是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传承来说,其影响都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新时代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的作用,首先是少先队队员受到了德育教育。其内心接受到正能量的传输,他们在思想和个人日常行为中就会自发的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往大的方面说,比如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等,往具体的方面来说,如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二、新时代在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作用的方法

(一)发挥少先队德育榜样的作用

少年、儿童正当权益维护,让学生努力学习,培养他们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未来有用的人才,是少先队工作的目的。新时代德育格局中,需要在学生当中树立德育的榜样,发挥少先队引领作用。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榜样对学生德育影响的作用是无穷的。新时代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作用,首先,在学生中间少先队员要有威望、做表率。让少先队员身上的优点和道德模范,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和目标,树立为建设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少先队员要主动团结身边的同学,努力学习,带领全体学生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共同成长为国家未来建设需要的合格优秀人才。其次,应该让学生进行相互学习,发现和学习别人身上的长处,查找和改正自身的不足。通过观察、接触、对比,取长补短,共同获得德育方面的正确教育。如,在班级教室里设立少先队员“道德小模范”评比活动,把在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事迹写到黑板报上,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在班级德育教育上,学生们就有了一个明确榜样和目标。而且这个榜样就在自己身边,只要瞄准目标努力学习和进取,自己也可以成为德育的模范、别人学习的榜样。

(二)升展少先队主题活动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少先队活动的主要形式有队会、阵地活动、访问、参观、社会调查等。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有以“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为主题的,还有以体育、游戏以及假期为主题的。新时代在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作用,应在升展少先队主题活动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把少先队活动制度化、长期化,渗透德育教育,做到用活动育人。比如,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我和我的祖国”、“向国旗敬礼”等思想教育为主题的德育演讲活动,还可以开展有关德育教育的征文、书法、朗诵等主题活动,组织祭扫烈士陵园、参观革命博物馆等主题活动。通过少先队主题活动,去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深化德育教育的内容。

开展的少先队主题活动还应有拓展性、趣味性和广泛性,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可以把少先队主题活动延伸到社区、敬老院、事业单位,让少先队学生以忐愿者身份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力弘扬“听党话”、“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勤劳动”、“努力学习”、“爱护公共财物”的少先队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创少先队德育教育新模式。

(三)在德育格局中树立全局意识

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工作不是老师个人的行为,是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其有着自己教育规律和要求。在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应树立全局的工作意识,顺应少先队工作的规律和要求,掌握好德育教育的总体过程。在充分理解德育格局中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班集体、少先队活动方案,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调控。

现在的中小学生,从小就被家长过度的关爱和照顾,自我意识强烈,然而从学习压力上来看却是比之前大大增强了,经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有的学生不善于与其他人交往,往往因为很不起眼的小事就发脾气,与同学产生矛盾。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指导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的强迫孩子学习,这些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树立全局教育意识,充分发挥少先队工作的德育作用。通过开展少先队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敞开心扉,化解矛盾,在班集体中聚焦正能量。营造一个和谐友爱、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纠正学生不良情绪,改善他们的行为。并动员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断纠正自身错误的教育方法,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新时期下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在德育格局中发挥少先队工作的作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在这一代被弘扬,并持续的传承下去,将会对未来整体社会风貌产生推动和改善的作用。借助少先队开展德育活动,帮助儿童阶段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其爱心、诚心、孝心、责任心和感恩之心,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斌飞.少先队工作在德育中的功能及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7+12.

[2]苏石友.浅析少先队工作与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6):18.

[3]何兵.开展少先队工作,提升德育质量[J].贵州教育,2019(10):11-13.

[4]吴云.少先队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9(04):80.

作者:吴善滔

德育格局影响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新发展格局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范式重塑

摘 要 德育评价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既是提升德育实效的有力抓手,又是培养满足新发展格局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依然面临评价主体单一、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应从延伸评价主体、转变价值取向、明确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法层面出发,重塑德育评价范式,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人才支撑。具体实践中,政府和高职院校等主体应坚持人本主义,转变传统德育评价理念;强化统筹规划,完善德育评价制度体系;利用技术赋能,推进德育评价数字化发展;形成三方合力,提升德育工作者评价素养。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高职院校;人本主义;德育;评价范式

在全面考量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强调要致力于构筑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为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立足于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身心特点,研究制定德育教育目标要求,将师生、家长等主体纳入德育评价体系中。这凸显出德育评价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契合新发展格局需求的高职学生具有重要作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德育评价普遍在评价主体、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政府、高职院校等相关方亟需重构德育评价范式,祛除德育评价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顽瘴痼疾,以德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新格局需要的人才。

一、德育评价范式理论概述

(一)德育评价范式的概念

德育评价是评价工作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或准则,依托于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性收集有关信息,在辨析信息是否为事实后,进而判断道德品质价值的过程[1]。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首先提出“范式”的概念及理论,并将其外延为一定时期内科学共同体的相同约定及模式理念[2]。而就德育评价范式而言,其概念是指德育评价共同体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共同的评价理论、模式以及理念,最后将其进行系统化整合后形成的基本操作模式、实践准则以及价值理念[3]。职业教育领域的德育评价范式,是指职业院校中从事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等工作的德育共同体,根据一定的评价原则与方法来解决高职学生德育评价实践过程中各类矛盾与问题。

(二)德育评价范式的类型

依据德育评价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演进,可将德育评价范式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经验范式、科学范式及人文范式。

经验范式是一种以主观主义价值取向为基础的评价范式,指的是评价工作者利用问答鉴定及察言观行等方式判断受教育者道德水平高低。就价值取向而言,经验范式是在主观主义主导下,评价工作者基于自身主观经验对评价对象的道德水平加以衡量。就评价主体而言,这种范式德育评价主体具备单一性特点,一般仅有行政人员或教师拥有评价权利。就评价标准而言,经验范式能够充分体现出统治阶级的价值诉求。就评价方法而言,经验范式侧重于运用情境测验以及察言观行等方法,較为注重受教育者所产生的道德行为。就评价结果而言,经验范式评价结果一般适用于选拔优秀人才及考核官员。

科学范式是一种以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为基础的评价范式,指的是评价工作者利用科学领域中知识测验方法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进行评价,同时量化为精准数值。就价值取向而言,科学范式主要是以科学主义为主导,强调以科技理性与数量化评价为主,主张依托于较为精湛的技术工具来衡量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就评价主体而言,科学范式被强势主体所主导,学生及其家长、社区等不在评价主体范围内。就评价标准而言,科学范式充分体现出国家与社会在秩序方面的实际需求,侧重于规范价值,表现出强势主体的价值诉求,但忽略了被评价者的合理诉求。就评价方法而言,科学范式以实证主义方法为主,主张借助等级或精准的数字来评价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评价结果而言,科学范式结果一般用于对评价对象进行鉴定与甄别,但忽略了德育评价所具有的育人与激励功能。

人文范式是一种以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为基础的评价范式,指的是从人的价值出发,注重人与人之间在评价过程中的交流,倡导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全方位掌握受教育者道德成长特征及相关信息。就价值取向而言,其遵循人文主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评价主体而言,人文范式评价主体具备多元性特点,着重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及家长评价,将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纳入德育评价体系内。就评价方法而言,人文范式更注重评价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间交互作用,以全方位认识了解评价对象。就评价标准而言,评价工作者采取整合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的方式,形成符合常理并更具实效性的德育评价标准。就评价结果而言,人文范式结果主要用于确定受教育者道德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成长需求,从而有效助推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4]。

二、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德育评价范式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趋于形式化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主体多以教师为主,仅有教师具备评价学生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的权利,学生、家长、社区等主体均不具备评价权利。因此,逐渐形成一种封闭的德育评价模式,最终造成评价主体单一性与相关方利益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加之,教师需处理较多日常行政工作,无法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得到全面、详细的德育评价。更有甚者直接让学生干部全权负责德育评价工作,致使学校德育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并且学生的主观意愿将极大影响德育评价效果。由于国家、社会及家庭等主体游离于高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外,高职院校获取德育评价信息渠道较少,仅局限于学生日常生活表现及考试成绩的高低,这使得德育评价结果表现出较强的片面性。

(二)价值取向待转变,评价侧重结论性

价值取向可依据评价主体侧重点不同分为两种类型,即工具取向及人本取向。工具取向将德育评价作为一种鉴别、管理学生的工具,忽略学生在德育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以人本取向为根本的德育评价则充分尊重学生在德育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生自动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将德育评价作为一种管理学生的工具,仅将其用来考核并鉴定学生学习成果,忽略德育评价所具有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及调控功能。若高职院校将德育评价目的仅局限于约束学生言行举止,将极易导致德育评价逐渐向管理主义倾斜。就德育评价而言,其根本目的并非是为了衡量学生品德水平高低,而是促进学生品德持续向好发展。但在科学范式主导下,高职院校德育评价过于注重学生道德水平的结论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评级。此类倾向于管理主义处理评价结果的方式使得德育评价目标实施受到限制,导致新发展格局下德育价值难以实现,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5]。

(三)评价指标简略,评价欠缺合理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仍面临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和简略的问题,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课程成绩的考察。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尚无法将德育评价所涉及的思政教育、素质教育等相关部分进行衔接,致使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具体完善。教育工作者在制定德育评价内容时,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创新、实践及品德行为等方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德育品质并非单纯强调学生的行为表现,而是需要将学生心理状态及行为生活习惯相统一。就具体实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在评价学生德育水平过程中,评价指标与标准仅止步于行为表现层面,使得德育评价内容缺乏科学合理性。同时,学校通常以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来衡量学生道德水平,亦或是以学生某一次道德表现行为判断其道德水平高低,将学生品德的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相分离,在评价时仅评价其中某一方面。

(四)评价方法简单,评价缺乏有效性

事实上,德育评价不仅涉及认知领域的评价,还涉及被教育者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等非认知领域的评价。另外,考虑到德育活动具备多变性、内隐性等特点,德育评价相较于一般教育评价更为复杂。但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依旧参照原有教育活动中知识测验和考核的方法,将德育评价简单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尚未针对新发展格局需求以及德育评价特殊性制定相对应的考核办法。这种被“知识中心主义”所支配的科学范式评价类型,将德育评价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混为一谈,仅利用理论知识检验或理论课考试的方法来衡量学生德育水平。传统德育评价方法将知识评价与素质评价、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三方面的统一性予以割裂,极大降低了高职院校德育评价的有效性,难以发挥高职学生德育评价在构筑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新发展格局下重塑德育评价范式的创新思路

本文尝试从评价主体、价值取向、评价指标等层面入手,构筑高职学生德育评价范式,以化解高职学生德育评价活动面临的困境,基于新发展格局高职院校重塑德育评价范式的创新思路见图1。

(一)从“封闭”转向“开放”:以延伸德育评价主体为着力点

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亟需改变单向德育评价模式,推动单一德育评价主体转变为多元化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及客观地评价。其一,赋予学生评价权利。高职院校在坚持教师评价的基础上,需尊重学生在德育評价范式中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必要的评价权利,加速重构以学生互评和自评为主、以教师和家长评价为辅的德育评价新范式,促使德育评价与新发展格局形成同频共振。其二,提高家长评价重视度。学校在深化德育评价改革过程中,应提高对家长评价的重视度。作为高职学生德育课堂评价的有效补充,家长评价有助于任课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表现,与德育课堂评价之间形成良好衔接。家长立足于真实生活场景,对学生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习惯、情感价值观等加以真实评价。教师可将此作为客观依据,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目标,更具针对性地推动高职学生道德发展。其三,增强企业综合评价能力。用人单位、企业师傅不仅可以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技能水平进行阶段性评价,还可以对其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有效提高德育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二)从“工具”转向“人本”:以转变德育评价价值取向为切入点

在价值取向支配和影响下,社会个体通过对价值理想的追求,可充分激发自身内在潜能[6]。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是基于工具价值取向进行德育评价,过于强调德育评价的社会规范价值,忽视了评价实践活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的内在价值。这与当今社会人本德育价值理念相背离,难以有效解决新发展格局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重塑德育评价范式时,需要将服务新发展格局作为出发点,推动工具化价值取向转变为人本化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究其根本,道德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保障人们恪守道德规范,而在于不断提高人的自身价值。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技能人才的要求,逐步转变德育评价价值取向,以人本主义取向为基础,创新发展德育评价范式,通过评价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激发内在潜能。

(三)从“单一”转向“多元”:以明确德育评价指标为关键点

高职院校在重塑德育评价范式时,要从院系德育工作与学生德育表现方面出发,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基本原则,自上而下建立多维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一方面,明确院系德育工作评价指标。管理者引导与激励、教师言传身教、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7]。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对院系德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对院系德育工作的实践过程进行全面考评,从多方面制订细化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引。另一方面,明确学生德育表现评价指标。学校既要将学生德育课程学习成绩作为定量评价指标,也需不断加大对学生德育实践表现的考察力度。就德育理论学习成绩而言,学校不仅要以德育理论课程学分作为评价参考,还要依据演讲比赛、课堂讨论等多元化活动的成绩对学生德育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就学生自主德育实践而言,高职院校应成立德育工作小组或相关部门,根据学生在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的德育实践表现,展开定时定量评价。

(四)从“实证”转向“建构”:以创新德育评价方法为突破点

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德育评价范式,对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展现出的道德行为与认知进行综合评价。其一,强调质性评价。教师可通过开放式访谈、分析学生档案记录等质性评价方法,全面掌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信息,在提升“经验事实”准确性与真实性基础上,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实际情况进行主观审视。创新德育评价形式并非要放弃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量化评价方法,而是要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实现德育评价人文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其二,重视价值关联。高职院校在创新德育评价范式的过程中,应尊重不同利益主体的相关需求,通过多元化的价值选择需求来实现价值一致,采取不同阶层和群体均认可的德育评价方法,有效提升“价值判断”的认同度与可接受度。其三,关注评价情境。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而是个体依据自身经验对客观世界所作的一种假设与解释,并且意义建构极为依赖于特定场景。因此,在建构价值主义取向下,高职院校需将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德育表现作为评价内容,采取多元评价方法来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德育评价信效度,培养适合新发展格局需求的时代新人。

四、新发展格局下重塑德育评价范式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人本主义,加快转变传统德育评价理念

当下,高职院校应以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导向,加快转变德育评价理念,基于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和整体性思维,利用多元化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知、情、意、信、行”方面的发展情况,依托于德育评价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在转变德育评价理念过程中,需紧扣建立新发展格局的实际需求,增强德育评价工作适应性,提高对德育内化与外化统一的重视度,发挥德育教育在构筑新发展格局中的先导性作用。一方面,学校要明确道德认知在高职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考察与评价;另一方面,需要侧重于提高学生道德理论的转化能力,通过开展多元化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唯有适时转变德育评价理念,方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契合新发展格局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强化统筹规划,持续完善德育评价制度体系

政府、高职院校等主体应充分发挥制度规范的导向功能,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健全配套政策。教育部等部门应针对高职学生德育评价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制定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实施方案,既要为高职院校重塑德育评价范式指明方向,还要予以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撑。同时,政府应着手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为高职院校有效落实政策部署提供方向与路径。另一方面,调整立法规范。立法部门应重视外部环境变化,充分考量经济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化等因素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与冲击,进一步明晰质性评价在高职院校德育评价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实施细则,保障德育评价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切实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三)利用技术赋能,深入推进德育评价数字化发展

高职院校应面向新发展格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破除传统德育评价局限,逐步打造新发展格局下人才集聚高地。一方面,学校需要将高职学生网络思想纳入德育评价范畴内,对学生在网络空间环境中所展现的行为规范、文明素养以及安全意识等方面加以考察。另一方面,学校应借助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对高职学生思想状况、道德素养开展及时高效的信息收集工作,为德育评价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可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开发德育评价软件,将采集到的学生信息录入信息库,实现评价活动的数据化与可视化,以便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教师应依据德育评价结果采取“因人施教”指导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反馈与可行性建议。

(四)形成三方合力,全面提升德育工作者评价素养

就政府而言,需制定和完善德育评价政策,充分发挥德育評价政策对提升德育评价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的导向作用,确保德育评价政策得以有效落实,保证德育评价工作人员表现出与政策导向一致的德育评价行为。就高职院校而言,应逐步由考试文化向评价文化转变,创造良好的外部评价文化与环境,弱化科学主义惯性对德育评价工作者的影响。学校不仅要通过强化培训的方式,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应由备课组、教研组及校外专业力量为德育工作者落实评价活动提供必要支持。就德育工作人员而言,既要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面临的实践困境来明确学习重点及内容,持续强化专业学习,也要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德育评价实践活动中,合理选择评价方法与工具。

参 考 文 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34.

[2]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28.

[3]陆启越.德育评价范式:内涵、类型及演变[J].大学教育科学,2021(1):78-84.

[4]王薛平.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看当前德育评价的困境[J].现代教育科学,2019(2):53-58.

[5]苏启敏.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

[6]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0-162.

[7]范海燕,崔淑芳,孟凡云,等.基于绩效与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4):64-65.

作者:余璇

德育格局影响管理论文 篇3:

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管理

摘 要: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高校工作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介绍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而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等学校;学生管理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经济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高等学校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更为显著。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新媒体?业界没有统一的说法。现在人们对新媒体这一概念普遍的理解是:新媒体是指以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有线网络、无线通信卫星等设备,以及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向广大用户传播的信息和服务。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因为它与以前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户外媒体传播手段不同,它是一种新的互动平台,如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博客、播客、微信等。

(二)新媒体的特点

一是时效性。新媒体具有迅速快捷的特点,某个地方发生一件事情,一旦进入网络平台,很快就可以传遍全球。二是平等开放性。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使用互联网的用户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发布信息、了解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三是互动性。传统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人们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及时有效地实现个人与媒体互动。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实现与媒体和其他人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交流。四是放大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放大效应。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时候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经过媒体传播之后,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五是自由性。部分互联网的用户是匿名的,他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发布传播各种信息,有时候对这些信息难以管控,因为管理者不知道他们何时会将信息散布到哪里。

二、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充沛,头脑反应灵活,更容易接纳新媒体。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很多学生在高中时很少接触手机、电脑、网络,一旦进入大学校园,他们立即对QQ、微信、微博产生兴趣。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利用新媒体的资源和平台,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和交流,既方便快捷,又省时省力。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交际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新媒体的传播快捷迅速,大学生们可以方便地接收各种信息,而且这种传播方式比传统的方式更加自由。他们可以借助于网络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了解外界的信息。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媒体的运用适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书信方式,现代大学生更喜欢用网络社交工具沟通和交流,比如手机短信、微信、QQ信息等方式。此外,新媒体还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过去,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主要是课堂,或者是通过阅读图书包括各种报刊杂志了解信息。然而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大数据的环境中,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他们有一个终端设备就可以获得各种信息,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别人的处事方式,这可以让大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拓宽他们的思维渠道。在给大学生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新媒体也带来许多的问题。网络上大量的色情、暴力甚至反动的信息给思想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带来很消极影响,有的学生因为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另外,现在的电信诈骗手段,给一些大学生造成损失,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重视的。

三、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发布平台。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主要是面对面地办公,效率低下,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管理者只需要在各个班级群里发一则通知,班级大部分同学相互转告一下,就能够取得以往的效果。在大数据时代,管理者可以选择信息传播的多种渠道,可以通过语音、视频、图片、文本等多种方式借助于各种交流软件将想要传播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2.可以更快地发现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关于学生的信息,及时把握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各种网络平台,如QQ群、飞信群等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还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进行心理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等。

3.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聊天软件如QQ、微信、陌陌等可以很好地充当师生交流的媒介,群聊功能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发一句问候或者祝福的话语,或者发个红包给大家争抢,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人际活动方式。另外,通过这些便捷地交流可以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二)消极影响

1.导致大学生的政治信念迷失。由于新媒体自由开放的特点,网络信息管理的难度很大,这就给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机可乘,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宣传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民主、文明,这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思想冲击。由于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对事物辨别能力不高,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极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鼓动。

2.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大学生获得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由于网络上有的信息真伪难辨,而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不高,导致对社会不信任。当他们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容易冲动,产生偏激行为,甚至肆无忌惮地攻击别人。大学生对各种的价值观辨别能力不高,他们很难处理好各种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迷失自我。

3.传统教育工作方式受到挑战。大学里的辅导员,以前是深受大学生的景仰的良师益友,因为辅导员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相关教育教学经验,还有着坚定地政治信念。然而在媒体的环境下,各类信息充斥身边,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辅导员的信息已不是他们的唯一来源。辅导员的权威受到挑战并不总是坏事,辩证的思维对学生看待问题是有帮助的。但有些时候,大学生可能会受到一些虚假信息的误导,他们会反过来质疑辅导员的教导,甚至做出一些违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事情来。

4.使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相脱离。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小学,在许多高校同样存在。有的是由于酷爱玩游戏,有的是因为喜欢网络交友,还有的是昼夜不舍地追剧追星。不论是什么原因,这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都有一个相似的特征就是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从课堂上捧着手机而忽略了知识学习到餐桌上专注于回复信息而错过了与身边的朋友交流,今天大学生的网络沉迷现象已经不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大学生沉迷网络,有的是因为生活或者是学习上遇到挫折或者是困难,他们没有勇气面对残酷的现实,于是就选择了逃避,选择那个可以找到成就感的“自由王国”。

四、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一)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大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思想很容易出现混乱。学生管理者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生管理者需要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不传播谣言,多传播正能量,使学生能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和学习,能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具有良好的法律道德意识。

(二)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的各种问题,首先还得从高校教育工作者身上想办法。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就要与时俱进,熟悉新媒体环境下的办公特点,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熟练地进行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除了提高自身的新媒体技术水平之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要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加大对高校网络信息系统的投入,建立方便快捷的管理服务平台,使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高效地运行开展。其次,加强软件设施的建设,采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方便校内教职工之间的文件信息传递和共享,优化整合资源配置,营造一个高质量的新媒体环境。

(四)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监督和管理

制定并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者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监管能力。及时了解网络信息中的情况,与网络监管部门加强交流和合作,随时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打造一支网络监管的团队,防止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在学生之间误传。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引领他们传播可靠地信息。

(五)更新工作方式,拓展工作渠道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更新工作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网络文化活动,通过创建QQ群、微信群、聊天室以及校园论坛等网络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交流,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比赛以及其它的班级日常事务,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的优势,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多媒体的形式如语音、文字、视频、动画等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参与讨论和联系的积极性。

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学生管理的策略与方法,不断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主动学习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监督和管理,拓展工作渠道,控制好学生中的舆情,提升新时代高校的学生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9,(07):42-43.

〔2〕詹昌平.利用新兴媒体构建高校校园舆论引导新格局[J].教育探究,2010,(02).

〔3〕刘立为,薛艳.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28).

〔4〕袁世斌.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12,(09).

〔5〕李岩.浅谈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创新[J].世纪桥,2013,(03):87-88.

〔6〕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84-87.

(责任编辑 赛汉)

作者:郭庆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时代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分红保险市场分析论文